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儿童实践、注重儿童自主参与,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务必力戒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在行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中要把德育内容反映在教案当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多样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同时利用每周一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环保、礼仪、诚信、自律”等方面的主题班会,在教育中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我校通过活动,使各班学生出现你争我赶的局面,并从没个班中抽出部分优秀的学生对学校进行监督反馈,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每周一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活动。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教育学生热爱国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在学生中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老师各家长还有社会人士的真确指导下,引导学生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更为红旗高高飘扬而奋斗。
4、开展行为规范实践活动,进行礼仪教育。
每班每两周给学生上一节礼仪课,所讲的礼仪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的,让学生模拟实践,表演怎样才能做到待人接物有礼貌。我们坚持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训练,学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变得文明礼貌多了。
5、开展“三个弯弯腰”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要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环保的意识是不能没有的。我校首先在学生当中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见到果皮弯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塑料袋弯弯腰”成为自觉行动。
6、开展“孝心献父母”主题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不少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孝敬父母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组织了“孝心献父母”这一主题教育活动。
二、积极为学生创设道德建设的社会实践场所
学生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的通力合作。
1、小公民道德建设走进家庭。
家庭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摇篮,是学生道德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阵地,对于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着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广泛向家长宣传道德建设计划,积极求得家长对孩子参与活动,在家中给学生当好“小帮手”、“小主人”等提供机会和条件。
2、小公民道德建设主动与社会联网。
在对学生进行小公民道德建设中,我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来支持和参与,其中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领导到校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社会活动场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我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读书征文竞赛活动。
三、存在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存在主要问题:其一,未成年人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方面观念淡薄,缺乏遵守公德的意识。其二,未成年人在物质追求方面上,表现出贪图安逸、相互攀比,精神世界空虚,无远大理想,上进心不足。其三,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比较难做到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出现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逆向异步的现象。
一、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有强烈的实效意识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较低,其原因主要有:思想政治教材的有些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在许多方面要求学生理解连成人甚至学者也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此产生了高要求和低效益的矛盾;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偏重学生认识的提高,而忽视行为规范的训练:应试教育倾向的干扰,学校把思想政治中政治理论知识的考核当硬任务,而把思想道德教育当软任务,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和效益方面的评价和考核,不追求教育活动的最终效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理与在实际中看到、听到、得到的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致使学生是非界限模糊,价值观念失范。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在指导思想上没能牢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践中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意识。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增强实效意识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前提条件。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追求教育活动的合目的性程度,做到在开展活动之前认真考虑一下,该项活动到底能使学生受到什么教益;在开展活动之后认真总结一下,学生是否受到了这样的教益,从而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水平,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看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它既有显性和隐性之别,又有近期和远期之分。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能立即见之于学生的行动;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要到一定的时期才能显现(如舍己救人);有时候,教育的成效在学生身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虽受用终身却无明显的行为表现。追求思想教育的效益,不能仅仅满足于即显效益、短期效益,还要重视隐性效益、长远效益。要注意避免和克服急功近利倾向,着眼于长远,从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大的空间范围来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二、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次开展教育
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因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理心理成熟程度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对学生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理想教育一直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就如同送他一个人生的太阳。只有区分高初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理想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高中学生已从少年迈向青年,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十分强烈,理想教育应紧紧围绕“立志成才,志在四方,报效祖国,为国争光”展开,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另外,高中学生喜欢实实在在的能唤起激情、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活动,我们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同时,多开展社会考察、演讲辩论等富于理性的活动。还有,每个学生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进行群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个别疏导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三、要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敢于触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中学生思想活跃,思想的触角指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某些问题非常关注。一部电影,一本书,一盒磁带,一则消息,一场球赛,都可能成为他们关心的热点、议论的中心。他们热心某一问题的时机,正是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契机。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应把握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坎上,真正起到激励、导向、强化的作用。老师应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在此基础上,还要及时开展书评、影评、新闻分析、热点透视等活动,理顺学生的情绪,疏导学生的认识。另外,对高三毕业班而言,毕业后的去向几乎是历届学生关注的永恒的热点。抓住这一带有共性的热点问题,坚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中寻找适宜于自己担任的角色,寻找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途径,促进学生实现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的一致,主观愿望和社会需要的一致,就会收到较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摘要:志愿服务是当前我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具有相融相通性。通过中学生志愿意识培育、服务培训、服务活动以及服务总结等诸多环节,使志愿服务成为广大中学生认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实践载体,形成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双向互动的良性教育模式,增进广大中学生对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认同感与践行力。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志愿服务 奉献社会 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陶新宏,男,南京邮电大学学院讲师。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非常重视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强调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各地的志愿服务得到了蓬勃发展,社会影响力受到了广泛关注。志愿服务的组织和一系列相关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①事实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倡导社会新风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基于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的相融相通性,将志愿服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会有助于形成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双向互动的良性教育模式,增进志愿者对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认同感与践行力。
一、志愿服务及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 Volunteer service)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志愿服务由最初的战争救护、战后安置等人道主义活动,发展到当今的扶危济困、抢险救灾、环境保护、大型赛事以及社区服务等众多领域。由于历史、宗教以及地域等不同,对志愿服务的理解还存在稍许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其本质和基本特征的一致。《联合国志愿者年宣言》强调:“志愿服务是个体为了增进邻人、社区、社会的福祉而进行的非营利、不支酬、非职业化的行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行为,基本特征有:第一,自愿性,志愿服务是个人或组织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行为,目的是利用个人时间、精力或资源,以自己的爱心、知识与技能尽力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第二,无偿性,志愿者所从事的服务活动都是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尽管在具体的服务活动中会有极少数必要的交通或餐饮方面的补贴;第三,公益性,志愿者的服务目的是利用自己的时间、精力等资源为他人或社会谋求福祉,具有利他的动机,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在客观上,志愿者的服务既是助人,也是自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实际上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回报,只不过这种回报更多的是精神层面。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内核,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精神动力,是志愿者追寻生命和社会价值的内生力量。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儒、佛、道、墨等诸家的相关思想,诸如,仁爱、慈悲、行善积德、兼爱等思想观念,都是扶危济困、无私奉献、团结互助以及乐善好施等民族性格的传统文化基因。这些优秀的民族特性与现代社会的实践相结合,凝炼出了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代表的志愿精神内核,得到我国社会广泛认同和倡扬。“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作为当前社会公益共识已经逐渐融入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事实上,在广大中学生中倡扬志愿精神有助于重塑社会道德,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具有相融相通性。要想让志愿服务充满生命力并持续下去,就应该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志愿服务的每个环节,激发志愿者的内在动力,投入到持续性的服务中来。
二、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通性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精神的合目的性。“立德树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它不仅是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动力,更反映了人类本具的道德良知。通过志愿活动加深对志愿精神的体悟,能够唤醒人们内心存有的崇德向善的能量,使人们逐步摆脱物欲的枷锁、回归社会道德成为可能。事实上,志愿精神不仅承续了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和行善积德、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而且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相呼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在志愿服务中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社会思想道德内涵认知、认同与践行的过程。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倡扬志愿精神是相融相通的。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师应逐步引导中学生在体验“我奉献、我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内心的道德力量;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中,逐渐体会到志愿服务实践的快乐。通过这种合目的性的理论指引和实践体验的碰撞,学生必然会激起强大而持续的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的相互促进性。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能促进、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规范的总和,其标准是善与恶,其维持手段则依赖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性行为,属于思想道德调节的范围。实际上,是否参与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水平与质量等情况,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与精神境界相关联。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能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甚至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能检验、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靠教育,更要注重践行落实。志愿服务正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的实践载体。通过志愿服务能够有效考察个人和群体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广为赞誉的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如“郭明义爱心团队”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业已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标杆。事实上,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既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也践行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体味道德与精神的力量,不断感受成长的乐趣,提升思想道德的境界。深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赖于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实践载体逐步落实与显现。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检验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此外,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志愿者的自信心与满足感,能够使其真正体会思想道德的价值魅力所在,既可以纠正错误的观念,又能树立并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志愿服务融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基于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互动促进的正向关系,可以在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持续性地融人思想道德教育,并用志愿服务活动检验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形成寓道德教育于实践的活动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在志愿服务意识培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的认知与认同是践行志愿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在进行志愿服务意识宣传与培育中有意识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与精神。不仅如此,在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因为志愿服务的精神中包含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信仰和使命,展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追求,是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担当与奉献。在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志愿文化的建立和志愿精神的弘扬过程中,有助于扩大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与影响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对志愿活动的信心与归属感,在奉献社会中获得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2.在志愿服务培训中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务培训是志愿者参与服务之前的关锭环节,也是志愿组织有效运作的必要步骤。志愿服务在项目建设或者团队建设中,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尤为重要。要想使项目顺利进行,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思想、生活和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及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往往能疏导学生志愿者彼此间的隔阂,使团队内部更加团结并富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对学生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时,应该告知他们尽量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负责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现实的服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志愿者之间或与组织负责人之间出现某些误会或矛盾,涉及的志愿者往往会采取退出志愿服务活动,甚至脱离志愿服务组织。因此,教育学生志愿者端正志愿服务理念、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不可缺失。被培训人员应该知道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为社会大众服务,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并不是为志愿者或者组织负责人服务的。此外,在志愿者服务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不被尊重、冷落甚至嘲笑等现象,因而在培训中也应该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志愿者受挫的心理准备,端正奉献心态,确立正确服务行为,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养成奉献爱心的自觉与习惯。事实上,志愿者用爱心、热心、耐心传递爱心,在给服务对象解除困境,带去快乐的同时,同样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与满足。在宣传、培训和交流中,只有让学生对志愿精神在思想上认同,达到心灵上契合和感情上交融,才能真正激发志愿者持久的热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通过体验和实践,做一个崇德向善的人。
3.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志愿者积极思考,诸如,“参与志愿服务想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从事此项志愿活动的社会意义”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参与志愿服务的目标,而且能够激发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心无挂碍地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活动中。事实上,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或许不算难,但是若能一直坚持愿意做志愿者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勇气、毅力和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于学生在具体的志愿服务中遇到诸多的挫折和困难,教师若能及时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指导,就不会使学生志愿者出现消极情绪。这些思想道德工作的投入往往会及时有效化解不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负面影响。
4.在志愿服务总结中彰显思想道德价值。志愿服务是一种“传递崇高精神追求和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向善之举”。在丰富多样的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志愿者通过具体的帮扶和付出,并与社会群众面对面接触和交流,能够传递正能量,增强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和提升道德品质。因此,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互助进步的平台功能,有利于培育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文明风尚。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志愿服务总结活动(年度或阶段性总结、庆祝仪式或联谊活动等),表彰和检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成功案例与不足之处,并借助于新媒体对先进学生及其事迹的大力宣传,既能够使先进者充满成就感、满足感,激励其更上一层楼,也能促使落后者明确服务目标、增强自信心。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积极地正面宣传和引导,能使广大学生受到精神感染、自觉学习和践行楷模精神,从而取得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发展,也有助于彰显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价值所在。及时对志愿服务进行总结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关涉到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来全面分析和指导志愿服务,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的大好机会。对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改正,并促使志愿者不断思考和查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对于取得的成就也应该及时总结与分享,进一步激发他们认识社会、奉献社会的激情与兴趣,以及在获取成功时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虽然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难免会体验到艰辛,但同样也会收获自己的成长和幸福,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从而使得广大中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认识国情,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逐步认同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培养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四、结论
志愿服务的规模和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准。倡导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是有效治理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最现实选项。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可以逐步引导中学生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中获得快乐、感悟人生的真谛,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践行志愿精神,实现自身价值。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养成。学生在践行志愿服务时,能够真正把志愿服务的快乐之感深深地灌注于自身,通过志愿服务逐步承担社会责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服务于更大的社会价值。
十以来,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各地各部门重视并加强了志愿服务建设,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我国的志愿服务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近来总书记对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和“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回信及其鼓励,在全国掀起了一系列的公益热潮。自1993年以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已在全国各省区市、主要行业系统以及大多数市、县和高校建立了分会,建成13万个志愿服务站。”它们成功服务过诸如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亚奥会等大型赛会活动。学生志愿服务使参与者在实践中感知国情、感受社情民意,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见识和才干,也引领了社会风气,传递了正能量,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保持志愿服务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在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志愿服务、践行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与此同时,在弘扬志愿精神的同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将变得更加有效。让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志愿服务的全过程,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最终使二者互为助力,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创新
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生动个体,只有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富有人情味, 在德育过程中注重唤起个体的自我意识,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发展个体的主体能力,使道德成为活生生的具有人性的道德,才能逐渐消除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让人们领悟到道德的真正内涵, 生活的本质及做人的本质和意义, 让人关心人、人爱人的传统美德一代代传下去。
一、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力求观念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道德教育有没有开拓性, 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无法跳出旧观念、旧模式的约束, 就无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思路, 无法积极大胆地探索、开拓, 也就谈不上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观念创新, 就是要克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 努力打破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式, 根据具体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
二、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力求内容创新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身上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方面, 他们对外来思想不再盲目地被动接受, 而是敢于怀疑、否定, 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 另一方面, 他们思想活跃, 朝气蓬勃, 容易接受新思想, 研究新问题。从整体上看, 由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 生活经历比较单一, 对生活、学习、思想上碰到的许多问题不一定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 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需要正确地进行人生定向, 需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只要从大学生最关注、最渴望寻求答案的问题入手, 就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所以,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增强时代感, 反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民主政治、环境意识等要求。要围绕党的十以来各项重要会议的精神, 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修养的内容。在当前, 对青年大学生要加强四个方面的修养。第一, 创新精神的修养。第二, 民族精神的修养。第三, 奋斗精神的修养。第四, 时代精神的修养。以上四个方面是社会进步、时展对大学生所提出的素质要求的浓缩和精华, 应成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框架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效, 力求手段和方法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 与其教育手段和方法密不可分。方法得当, 则效果明显, 否则往往劳而无功。目前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老师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生不感兴趣; 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全面, 对自己熟悉的内容讲得过多, 对迎合学生兴趣的内容发挥过多, 等等。这些现象无疑是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的。要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因此, 必须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改革。要经常采用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问题教学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开创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 力求机制创新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 是开创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的重要前提。事实上, 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机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需求, 而新的机制必须在新的实践中摸索和创立。因此, 进行机制创新, 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诸如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等。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对新机制的确立进行科学决策。总之, 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 也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 不断创新。当代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与时俱进, 不断进取, 为培养更多的合格大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总结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目的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改进, 特别是要在增强时代感, 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力求创新,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 4)
[2] 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11) .
1、不良网络信息会影响小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网络信息会影响他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和转变。现如今,网络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导致了网络上衍生出很多不健康和不科学的信息,一些不法组织或者伪科学分子在网上宣传不健康的、迷信的、甚至危害国家的言论,还有一部分组织利用网络来宣传他们的不良思想,违背了国家正确的宗教理念。这些信息不仅造成了对成年人思想的危害,也对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的小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网络环境下小学生不能协调好生活与学习的关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帮助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制能力差,容易沉迷于形形的网络世界,整天泡在网络游戏和一些娱乐信息中不能自拔,一方面浪费了自己的学习时间,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也消耗了大部分与亲人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在长期面对网络、沉迷网络的过程中,对身体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会引起一系列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
3、网络成为引起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媒介。网络虽然有安全健康、积极进步的内容和思想,但也充斥着一些黄色、暴力、诈骗等不法信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有时候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不能正确地鉴别事物的对错,进而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容易上当受骗,有时甚至会模仿网络上那些不法行为,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这些都会给小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决策
1、通过网络加强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创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用书本与黑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如今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教育内容也将会随着网络的丰富性和多样化进行延伸和扩展。学校应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环境,把静态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立体演示,把课本的内容融入到多媒体中,通过新颖的方式传播给小学生,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学习方式的创新。利用新媒体的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网络中丰富的音视频素材来传播一些感人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从而引发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初步建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2、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体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得到发展,还应该得到家长及校外相关机构的积极配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组织教育体系,更好地协助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该把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延伸开来,首先要加强对学校老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使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教育氛围。其次还要与学生家长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地沟通与交流想法,解决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后需要与相关的教育机构做好衔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工作,针对道德教育的一些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及时解决。
3、学习教育与心理道德教育相结合。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学校在注重学习教育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使教育更全面化、人性化。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演讲、参加活动、做游戏、多媒体播放等方式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道德教育。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把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知识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