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会考虑欲进入国家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技术条件等各个方面,在一国政治条件较为稳定和目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决定是否要进入一个国家以及进入后采取何种手段进行经营的决定性因素,是该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经济条件不同,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不同,因此企业就应该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在经济条件相同的状况下.不同国家或区域的文化条件也不同,因此,企业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中国市场目前存在着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中国区域之间存在着比较强的非均衡性,第二,中国各区域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性。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做中国市场的时候,按照经济、文化两项指标将中国划分为几个独立的区域,然后对每个区域按照单独的“国家”来运作,以此取得良好的业绩。
一、经济条件影响销费者行为的规律及营销4Ps组合
按照区域经济学的最新观点根据存量(GDP)和发展水平(人均GDP)将中国划分为4个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其中,东部存量6.25万亿元,人均GDP为14205元;中部存量2.25万亿元,人均GDP为6545元,西部存量1.83万亿元,人均GDP为5335元,东北存量1.16万亿元.人均GDP为10841元。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至少可以按照经济条件将中国划分为3个区域欠发达区域、一般发达区域和较发达区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明显差异的消费特点,因此,找出不同区域的消费特点就为我们对于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提供了依据。
欠发达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其消费特点呈现两种极端的发展趋势,一是只消费那些能满足其基本功能的产品,二是该区域的居民又对品牌产品有着强烈的向往,这种向往是建立在消费品牌产品所带来的虚荣心的满足上。为此,从长期发展方面分析,在该区域我们需要建立品牌,建立品牌的基础靠大量的广告铺路,广告的诉求点在于其轰动效应,不在于情感以及高技术等方面。由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外界对哈药集团大量的比较大众化的广告的批评是不完全正确的,哈药集团的广告放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是很有市场的。如果我们将体现品位、情感等方面的广告在欠发达区域,效果反而不会很好。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握这一点目前国内较为发达的区域正是依靠这些现在看来比较庸俗的广告才实现了由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的转变。
1.在产品方面,企业在做欠发达区域市场的时候,不需要刻意追求高技术含量,而将重点放在产品的附加功能并对附加功能做超过其实际所应该具有的功能方面的炒做,以起到轰动效应。
2.在价格方面,企业可以从两个极端入手,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小部分较为富有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品牌产品价格定得较高,以满足此部分消费者的虚荣心理.而对于大部分较为贫穷的群体,则可以将产品的价格定得很低,并将产品设计成只有简单的使用功能。同时,为了防止品牌稀释行为的发生,企业可以对于不同档次的产品采取不同品牌的做法。
3.在促销方面,传统的户外以文艺节目为主的活动模式依然奏效,并且可以采取与当地有一定地位的人员联合的方法,通过此种人物的消费示范作用以对其他消费群体起到拉动作用。
一般发达区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欠发达区域逐渐转化为一般发达区域,经历了欠发达阶段的消费者普遍开始追求品牌,但是处于此阶段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求是理性的追求品牌的高性价比。为此
1.在品牌方面,建立品牌的基础是产品的高质量,并且价格要低。这个阶段企业要尽可能减少广告量,因为经过第一阶段广告的轰炸后,消费者普遍对广告产生了不信任感,即使要做广告,内容也要体现在产品的高性价比方面。
2.在产品方面,企业要将所有的附加功能去掉,只保留核心功能,以降低成本,同时保证质量。因此,在此阶段,企业通过炒作附加功能以此提升品牌的目的将不会达到。
3.在价格方面,在不危害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产品的定价要尽可能压低。
4.在促销方面,尽可能减少户外促销活动。在此阶段,理性、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不会参与此类促销活动,参与此类活动的消费者大部分是没有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人群,同时,将节省的费用主要用于产品的打折促销等方面。
中国目前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处于此阶段,之所以目前很多企业反映市场不好做、广告打了水漂,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的营销组合没有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消费特点相适应,包括许多名牌企业仍然在大量炒作产品的附加功能,仍然将产品的价格制定得较高,企图实施差异化战略。而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因此,按照波特的产业内竞争的战略理论来将企业或者定位于成本领先战略、或者定位于差异化和目标集聚战略是不合适的,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只能实行成本领先战略。
较发达区域:该区域的消费特点是,消费者普遍重视品牌的作用。从表面上看,欠发达区域的消费者追求品牌,较发达区域的消费者也追求品牌,但是,此阶段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求却与欠发达区域的消费者追求品牌发生了质的改变――消费者重视品牌的真正内涵,或者是高的技术含量,或者是产品所带来的情感方面的满足等。为此
1.在品牌方面,企业需要广告的扶持,广告的诉求点在于产品的真正的高技术含量以及情感利益的满足等方面,抛弃传统的庸俗广告的形式。
2.在产品方面,注重新产品在技术方面的研发,实施真正的差异化战略。
3.在价格方面,实施高价策略.因为此区域的消费者比较富有,产品的价格弹性较低。
4.在促销活动方面,改变户外促销以及打折等模式,将重点放于各种俱乐部方面,通过俱乐部会员进行企业的品牌宣传以及产品的推介活动。
二、中国区域文化与营销组合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原有的文化受到冲击,新的文化正在形成。目前,我们可以将中国的文化分为四派,不同派别的文化不同,因此,配合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所处的水平,我们需要设计相应的区域文化差异化营销组合。
吴越文化:主要指长江三角洲区域,该区域文化特点――开放性、实用性较强,实业报国,工商并重。
岭南文化:主要指珠江三角洲区域,该区域文化特点――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和冒险进取心,崇尚商贸,义利并重。
吴越文化与岭南文化是有区别的,但其中同质的成分比较多,在设计营销组合的时候,由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同时属于较发达区域,我们可以将两者合并,根据其文化特点,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营销组合:注重品牌的真实含金量,高价格策略,优先在该区域引导新的消费潮流,与国际接轨。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居民的生活节奏比较快,生活比较富裕,同时重实效,因此根据此种文化特点所设计的营销组合不适合于全国的其他区域。以广州和北京的比较为例广州一实力强大的装饰材料公司,在广州的办公室位于繁华地段的豪华写字楼里,用户到办公室里看样板并设计,用户满意后,不太在意价格,直接成交,当这家公司去开发北京市场时,最初采取广州的策略,但是几个月后,业绩一直不是太好。后来,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北京的经济水平不如广州,人们倾向于在集贸市场购买装饰材料,同时,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居民的审美观念和设计能力比较强,但是,却很难成交,北京收入水平比广州低,一套12万元的设计经过讨价还价后,只剩7万元,导致厂商无利润。
齐鲁文化:主要指环渤海以及京、津、唐区域、该区域文化特点――保守、务虚、工商观念淡薄、菩政治不善经济。其中,齐鲁文化中的善政治不善经济与全国的其他区域相比有着明显的特色。国内许多连锁企业进军环渤海区域时要比进入其他区域难度大,这种难度主要体现于当地政府对当地企业的保护方面,而政府对当地企业进行保护的原因,在于目前政府官员的选拔机制以及环渤海区域众多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政府官员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首先要在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区域做出业绩,业绩主要体现于当地的GDP,当地GDP的高低主要由当地企业的实力所决定的。为此,政府为了出业绩就会扶持当地发展较为不错的国有企业以及为了鼓励外地的企业在自己区域内投资建立子公司而给予额外的优惠政策,譬如贷款、税收等方面。同时,当地政府亦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阻止外地企业的进入(除非以子公司的形式)。2002年,某城市一新建四星级宾馆准备采色电视机,某知名家电制造商与其进行洽谈,该家电制造商总部已下达命令,无论价格怎样都要将该订单拿下。但是,最后该订单却被另一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家电生产商拿下,原因在于该家电制造商在当地兼并了一家电视机厂,当地政府从就业、税收等方面考虑,还是将订单给了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公司。
为此,为环渤海区域设计营销组合的前提是首先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然后,根据该区域大部分城市属于一般发达区域的特点进行营销组合设计。
中州文化:主要指中原区域,该区域的文化特点――封闭、保守,市场观念差,商业素质低。同时,该区域属于欠发达区域,面子文化比较严重,在设计该区域的营销组合时,除了要按照欠发达地区的消费特点进行设计外,还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面子”消费。笔者的一位朋友曾在该区域的某一城市从事滚筒洗衣机销售,4000多元的高档洗衣机购买后,常年不用而摆在客厅里只是为了起到炫耀的目的。曰本空调企业进军中原地区时,原以为柜机没有市场,只做壁挂式空调,但日本人没有想到的一点是,此地区的消费者购买空调不仅仅是为了空调的使用功能,而且将柜机放置于客厅里本身就起到一种身份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发展
1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Tylor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所能够共同接受的信仰、知识、习惯、道德等的复合体。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要研究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经过很长时间所沉淀下来的人们某种性格和特质。所谓的区域文化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人群所拥有的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价值准则、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民族艺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地区的特殊地理情况、人类生产水平以及长久的历史积淀所决定的。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区域文化观念,它是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人们普遍只重视技术、资本这样的有形要素,却忽视了对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分析和运用,这样的结果往往都事与愿违。
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2.1传统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及数代人的共同选择所最终形成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影响地域发展的深厚底蕴。它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激发出了各种活力,营造出了一个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因此,在我国广大疆土里的不同地域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地域经济总是藏着不同类型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记。如长江三角洲受到了吴越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三角经济圈”。这是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完美契合的必然结果。又比如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这是岭南文化和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的产物。
2.2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德鲁克曾说过,今天的真正优势资源不是资本、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这句话其实并不难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密不可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来说都是不容小觑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文化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影响体现在许多地方。一是作为经济发展之重要基石。自从后,我国政府就提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样的形象说辞。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利用自身文化来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民俗文化、自然景观都能够为招商引资、经贸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如江西的庐山、井冈山,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丝娃娃、肠旺面,重庆的火锅以及广西的桂林山水和刘三姐文化等都成为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自然人文资源。二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资源能够给产品带来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也越来越看重。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实力,不断打造和升华自己的企业文化,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3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而创新是一个社会性和地域性的互动过程,它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底蕴。经济文化能够对创新的模式起到促进作用,并以此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当代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创新,它能够将劳动和资本这些物质要素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3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制约
3.1文化的交互性导致各地资源争夺,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化发展
如著名的江苏宜兴和浙江宁波“梁祝文化争夺战”充分显示了文化整合之间的混乱。一些省份为了艺术节的开展,大规模地修建场馆,花费高达几十个亿。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序发展。
3.2落后经济背后往往是落后的文化
(1)我们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东部与西部的差距明显。当然,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区域文化的差别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经济落后的地区的人总是有一种保守和不思进取的心态,总以为小富则安。究其根源就是他们保守的文化和不开放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3)儒家文化让人轻视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吃喝玩乐的氛围比较浓厚,越是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就越突出,这些是跟当地绿林好汉式侠文化分不开的。
4区域文化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联系
区域文化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时空上传承和兼容性以及本质上的地域性和同化力还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可塑性和创造性。正是因为区域文化具有这样的特征,才导致区域文化不仅具备当地的特色,而且还时刻在变化和发展,在不一样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色。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城市一直以来都对各种文化是非常包容的,它原有的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前所未有。这种文化模式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沿海地区能够很好地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地提高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形成于小农经济,它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主要表现为重农轻商、重义轻利、中庸和谐、安于现状、推崇道德,进取意识和冒险意识严重不足。儒家文化对于公有制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市场经济却起着抵制作用。这些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将会制约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人烟稀少,农业和畜牧业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商业意识相对淡薄。它的区域文化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自古就有的农耕和游牧文化;二是中原人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三是外来的宗教文化。这三种文化的交织导致西部地区的文化呈现多元性特性并且还带有宗教主义色彩。该地区的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有一定的抵触,并且很多人还在苦苦追求宗教。长三角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吴越文化成为了这个区域大家普遍认同的文化。吴越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进而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各种文化能够共同发展。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它的开放性结构和强烈的自主创新精神是江浙地区各行业竞争力的源泉。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功的诞生。另外,吴越文化的开放性让各种技术和生产条件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和交流,各行业相对公开透明的对外合作,这为企业创新营造了一个很好地条件。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是中小企业能够不断地从自身出发不断地进行管理方式、技术、资本等各方面的创新,所以这也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在迎接挑战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5重塑区域经济文化,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5.1充分发挥文化整合的作用,以文化认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资源整合和共享是各国实现共赢的选择。通过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切磋,将资源共有和市场共享落实到实处。通过文化的传播,增加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感、管理理念和科技认同感。此外,我们更要利用文化的认同感来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的效率,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点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打破市场体制的阻碍,做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构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体系和规则;第二,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加深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打造一个文化和经济共建和共同发展的平台。比如,中国打造长三角经济圈目的就是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带动长三角甚至是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我们要加大整合文化资源,以文化认同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5.2以区域文化为基础发展特色经济
在文化整合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就要求我们把区域文化灵魂带入经济里面去。利用各区域的相对优势,设计出一个特色区域经济模型。再者,要根据区域文化的特点生产和创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打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建立一个别具一格的经济格局。
5.3文化建设要向产业化迈进
文化作为一项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宝贵战略资源,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建设这方面。文化产业是通过文化的宣传和运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及产品的行业总称。文化为这些行业或者企业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推动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全世界越来越强调经济竞争本质上就是文化竞争,如:美国的好莱坞文化渗透于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国每年都要上映十几部好莱坞的大片,这些大片除了给美国带来票房也就是带来了经济增长以外,美国的文化也随之被带入了各国,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点。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加强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塑造成一个产业走出去。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要求文化成为一种经济,这对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毫无疑问,文化是我们普遍追求的东西,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依靠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先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文化和经济的一体化健康发展。
作者:刘甘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庞敦之.论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6(8).
[2]李明波.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3]侯景新.论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3(1).
关键词:文化与经济 内涵 动力 机制
区域文化的内涵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是第一个对文化定义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张佑林,2007)。这个定义包括了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英国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也分别界定了文化的定义。克鲁伯和克鲁柯亨合著了《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列举了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传入中国,国内学者亦纷纷对文化概念展开研究。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金相郁,2004;双传学,2006),区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和逐渐积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情况、社会生产模式、人文、历史进程和其他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区域文化具有独特性、共享性、整合性、凝聚性、开放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并具有自身结构运动的矛盾性和自身发展规律。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互动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不可分割,二者是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区域经济支持区域文化的发展,以确定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级别、性质以及区域人民的社会时尚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内在动力,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加快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构成“经济文化力(陈依元,2001)、文化经济力”的重点,是提高区域发展活力和后劲、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在高收入国家.经济和文化有明显的收敛趋势,即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文化产业是区域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李秀金,2006)。文化产业的繁荣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多个方面都显示出了积极作用。首先,经济贡献。文化产品价值和服务的消费、文化从业者的直接生产力、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业人员数量和结构的变化都促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文化精神和观念。区域文化来源于长期的心理积淀,能够继承、转变、甚至重新塑造新的精神、价值观和观念,而文化精神和观念反过来又能够直接刺激和引导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兴趣偏好、消费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王安琪,2011),从而影响主体的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如吴越文化中的创新、冒险精神成就了江浙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再次,联动作用。区域文化赋予了其它产业文化附加值,并促进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合发展,产生综合联动效应共同影响经济总量。如文化产业带动了农业、旅游业,广播影视业带动了音像、动漫游戏软件设计、家电、广告展览等产业及服务市场;最后,人力资本。区域文化的发展一来为区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人数,二来通过文化教育、文化培训、文化艺术活动提高了全体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区域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动力
区域文化与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动力源一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上级政府的需求,二是区域文化或经济单方面的需求,三是文化和经济双方的共同需求,动力源不同结果效应也是千差万别。结合我国实际,二者的互动是在区域文化与经济多重主体相互作用的内源性动力和上级政府的外源性推力共同作用下展开的。
(一)内源性动力
区域文化包含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中介组织、消费大众等多重内生主体,如图1所示,而这些主体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承载个体,区域文化和经济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推动二者互动发展的内源性动力。首先,文化企业、创意机构一方面将无形的文化转变为有形的商品、服务和衍生物,创造经济价值,提升文化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能级。另一方面把文化因素封装、融入到既有商品中,使产品实现更多的文化附加值(张曾芳等,2001);其次,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办学经验和交流渠道,培养创新、创意人才,推动区域文化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可发挥各自的科研队伍、设备和基地优势、服务的网络,结合研究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再次,大众传媒和金融、咨询等行业中介机构的有效管理与服务也促进了区域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如传播互动的知识、信息和技术,参与重大合作项目的咨询论证,提高文化与经济互动的运作效率和效益,为区域文化和经济的互动牵线搭桥等;最后,区域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是二者互动发展的“微观主体”。人们对精神文化越来越旺盛的消费需求、内生激情、无限的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和感染力,都成为了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
(二)外源性推力
外源性动力则是由区域上级政府对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进行干预而产生的。中央政府具有助推区域文化与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意愿和实力。就意愿而言,自然资源要素的禀赋差异造就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区域文化的发展却形成了区域竞争的“软实力”。 政府制定和实施区域文化发展的战略与规划,对体系内各互动主体进行引导、规范和扶持。如党的十五大单独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首次专门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见,明确了政府在文化领域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责任(李宁,2009)。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陈少峰,2007)。国内各区域在国家文化建设新思想的引导下也纷纷结合当地优势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种区域文化发展战略。
从能力的角度看,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快速、稳定的增长有力促进了区域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1978年我国财政收入仅为1132.3亿元,2011年则增加到了103740亿元,增长了将近92倍;另一方面,政府能为文化实力较弱的区域提供政府保护。如法国、芬兰等国家为自己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很多保护政策,比如限制美国进入其国内市场或采取配额等方式。此外,欧美、韩、日等国家文化的繁荣和高速发展呈现出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也对我国区域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区域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机制体系
互动是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及作用的交往活动,或是交互主体对其他主体的行动与反应过程(周绍杰等,2010),互动发展机制是区域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必须建立互动机制,以增强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关联性,实现区域文化与经济的优势互补与共同繁荣,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扶持机制和治理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区域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主导机制,是指遵循市场规律,推动区域文化市场和经济市场一体化发展,引导要素交流共享、企业合作和产业升级、产业链延伸,增强区域文化与经济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提高要素配置和利用的有效性,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但是,单一的市场机制并不能确保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尤其是区域文化发展弱势地区。因此,构建区域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机制体系时,既要把市场机制放在首位,又要和其他机制相互联系,避免出现“市场失灵”。
完善合作机制。合作机制是指区域文化和经济各个主体在互动发展过程中,遵循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在材料供应、设备使用和技术支持、融资、信息共享、人才流动、资源勘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外部经济联系和贸易等方面,搭建文化与经济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关系,实现二者优势资源的互补、共享或叠加。同时,要注意通过制度保障来实现公平互动。
搞好扶持机制。区域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扶持机制适用于区域文化发展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缺乏与区域经济主体参与合作的“对等”能力的区域。区域政府在发展规划过程中,应更多考虑区域文化因素的客观要求,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如:实施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税收留成、优惠贷款、贷款担保、提供信息服务和帮助培训人员等。改善外部互动环境,提高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文化与经济共赢发展的目标。
完善治理机制。治理机制是指多个文化和经济主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形成一个稳定的内生秩序,以保障区域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长效运转(覃成林,2011)。治理机制虽然不完全直接作用于区域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但往往通过其他三大机制对互动发展产生间接影响。治理机制的健全一方面可通过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促进各机制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可由政府设立或民间自发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治理机构,共同搭建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制度化运行平台。
四个机制各有所长,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有机的整体(见图2)。
参考文献:
1.张佑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金相郁.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第三种解释[J].经济学动态,2004(3)
3.双传学.区域文化刍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6(6)
4.陈依元.新世纪经济文化力的竞争及对策[J].浙江学刊,2001(2)
5.李秀金.试谈区域文化的区域经济效果[J].求实,2006(2)
6.王安琪.文化产业与总体经济互动机制[J].商业时代,2011(13)
7.张曾芳,张龙平.产业链衍生:第五产业新说[J].江海学刊,2001(1)
8.李宁.国内区域文化发展战略比较[J].学海,2009(6)
9.陈少峰.发展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2007(20-21)
10.周绍杰,王有强,殷存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界定与机制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
11.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1(4)
作者简介:
关键词:路桥 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报告把文化建设工作第一次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趋势的新认识、新总结、新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文化建设在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说是如此,对一个地区来说同样是如此。因此,弘扬先进文化,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建设文化大市,是提升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路桥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背景。近些年,路桥区经济高度发展,在文化领域建设较慢,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对路桥区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意义,那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如何加强文化事业建设,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如开展“文化强区”建设,重视。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等载体。
1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1从宏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其自身的文化,所以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这和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基于对人的影响,受某种特定文化影响的人群将拥有一种基于此文化的思想和观念,而这种思想和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指引这一群体沿特定方向发展。分析目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经济特征,即一些民族文化的特质正在成为一些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力量,并主导着一些行业和产品,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一流或第一,而这些都跟人的因素有关。
1.2从中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自己统一的民族文化,但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也有其自身的区域文化,从而使各区域存在差异,发展也不尽相同,特定的文化能促进区域的特定发展,同样也促进区域特定的创新趋势,如果能准确把握好区域文化,沿特定的方向发展区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浙江,有着比较浓郁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其显着特点是讲求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由于国家的宏观控制力度较小,浙江的非国有经济比例一直很大,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较少,这就磨练了浙江的企业家与境外强大对手较量的能力,培育具有创新思维方式和。敢为天下先。、勤奋耐劳的企业家,形成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迅速发展的地域优势。
1.3从微观角度分析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发展战略中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了文化因素,但由于对文化的认识还不透彻,在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比较普遍的倡导就是。借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这种提法不错,但几乎都是在做表面工作。不管是发展旅游业,还是进行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这些都是区域特有的文化产物,不过都是属于浅层次的物质文化。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时,除了要注重区域物质文化外,
更重要的还是要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抓住区域的精神文化,以这种文化来带动区域内的人群,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从而从根本上带动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2 路桥区经济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必然涉及到各种现象和文化问题。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必须摆脱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真正认识自然经济规律和计划经济间的传统弊端,对制约路桥老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要彻底改革。这就需要认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观念。
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增长方式上转变,即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这离不开文化观念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仅是在一定的经济系统内部的制度安排,在现实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也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讲,粗放经营方式是计划经济观念的必然产物。由于资源配置上长官意志的影响,导致在经济建设上脱离实际,无视区情和原有的基础和资源的状况,追求高指标、大项目,摊子越铺越大,在实际运行中完全是凭主观意志办事,给路桥老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从主观上看,落后的文化环境也是其滋长的土壤条件。比如在文化观念上,有的人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人惟我独尊,我行我素;有的人自私自利,化公为私;有的人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有的人不守信用,制假售假。他们那种以利己主义为文化内核的观念,使得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人心涣散,纪律松弛,企业生产不景气,产品粗制滥造,没有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路桥老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转变文化观念,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才可为路桥老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路桥老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必须在文化观念上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和平均主义的惯性。路桥在文化观念上有很多好的东西应当继承和发扬,但也严重存在着平均主义、等级森严的价值观,中庸无为、墨守成规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心理积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常规陋习,以及“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意识。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如果不彻底改变,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会遇到习惯成自然的强大的本能的抵触,经济的发展就会步履维艰。恩格斯曾经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必须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开始,加强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已经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此,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入手,建设先进的区域文化,是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 路桥区经济发展对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实现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努力适应这种客观要求,是路桥老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路桥老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1确立市场经济的现代观念,需要重新塑造新的文化品格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市场经济的一些重要原则,如平等原则、价值原则、竞争原则、效率原则、法治原则、诚信原则、科学原则、民主原则、智能递增原则等等,都体现着新的崭新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树立现代的健康的文明的先进文化观念,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及道德体系,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尊法守信、开拓创新精神,发挥社会舆论对市场的监督作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条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树立人才资本的文化观念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路桥老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取决于全体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本的培育。过去路桥老区粗放经营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不高。加强文化建设,可以给经济增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路桥老区的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21世纪,人才资本越来越发挥着最主要和决定性的作用,知识生产已经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动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产品的生产、价值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增长都主要通过智力因素来实现。因此,作为智力经济核心的人才资本的开发愈显重要。物质资本与人才资本不同,物质资本是被动资本,属于递减型的消耗;而人才资本是主动资本,属于递增型,在开发利用中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增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把人才资本作为一种经济战略资源,用人才观念的优势来创造人才的优势,就不能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教育的基础地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关键词:关天经济区;文化优势;经济优势;区域经济
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2009年6月国家颁布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宝鸡定位为“副中心城市”,突出了宝鸡在经济开发区中的战略地位,因此宝鸡经济的发展速度会影响到国家在西部谋划的第三个经济区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宝鸡经济的率先发展要依托于这里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同时取决于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宝鸡文化优势对关天经济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历史文化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体现的是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作为炎帝的故乡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宝鸡留存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诸多的历史遗迹,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汉唐文明。作为中国的教派、文化、医学、民间传说、文物最集中的发源地,佛教、道教、儒教的发展在这里也源远流长。同时宝鸡堪称中国人类社会的博物馆,有震惊世界的“东方佛都”法门寺,有世界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收藏有各类历史文物数十万件,因此,宝鸡因“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极为深厚”而具备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姜炎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创新创造、为民造福的精髓,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基础和源头;以礼乐文化和制度文化为特征的“周礼秦制”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的基本架构,而且也为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历史智慧。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宝鸡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关天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寻求经济持续发展的契机。这实际上就要求必须抓住机遇并积极发掘、传承和创新这里的历史文化,把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样就能极大地吸引世人,改善投资软环境,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从2009年开始,宝鸡已经开始建造周文化产业示范区,其中包括中华礼乐城的建造,它以周代王城为原型,以周礼文化为核心,集生态观光、文化传播、时尚体验为一体,通过锻造创意产业链,再现了周代礼治天下的盛世文明,对宝鸡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宝鸡已经成功举办了“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中国宝鸡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发了“周秦文化游”项目。如果宝鸡能通过举办突出华夏文化的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和周公祭祀大典等经济、文化、旅游等活动,一方面在大力弘扬古老中华文化的同时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能广泛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以炎帝陵为依托,把宝鸡打造成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那么,宝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会进一步提高,文化优势带动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更明显。
二、传统文化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宝鸡拥有以民间艺术、西府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传统文化资源能为城市发展创造出鲜活的个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并以此延伸产业链,扩充财源。城市文化是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形成的条件,而城市个性与特色,是与民俗风情等文化积淀分不开的。作为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宝鸡文化中也具有典型的东方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内涵。由于西府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地域大致同于宝鸡地区,这里自古以来所具有的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宝鸡注入了极其丰厚的具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色彩的传统文化养分。从地理位置看,宝鸡东连咸阳,西接天水,辖“三区九县”,地域辽阔,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民间艺术品种类繁多。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历史文化的提炼与生活的浓缩,不仅代表了浓重的地方特色文化,更是记载了传统文化艺术和延续了民间的故事传说,并催生出了风格迥异的民间艺术品,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用于祭社活动的社火表演和随社火表演同时诞生的艺术作品社火脸谱,不仅绘画风格和造型艺术具有极高的民族特色和美术造诣,同时载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正体现了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再如集中于宝鸡凤翔县的彩绘泥塑,抽象逼真、色彩鲜明;起源于唐宋时期的千阳县刺绣,手法细腻、构思精巧;开始于唐代的木版年画,刀法凝练、传神逼真;开始于明朝的罩金漆器,更是以漆绘画,将传统的中国笔墨画展现在木刻工艺品上,美观文雅、古朴新颖。这些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品正是生活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积淀的结果,它们集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正因为拥有如此之多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产品,宝鸡被誉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传统文化的充分发掘与利用,为宝鸡的城市发展创造出了鲜活的城市个性,塑造了独特的“城市名片”。如果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结合起来,就能延伸传统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并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发掘民俗文化的价值,并使之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就会形成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带动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在文化产品开发中,关键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加大文化产品的市场推介力度,如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文化节和招商引资洽谈会,推出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截至目前,宝鸡已成功举办过多次“西府民俗文化游”活动,并在高新大道树立了“陇县马勺脸谱”、“扶风皮影”、“凤翔泥塑”、“千阳剪纸”等14座雕塑,它们均色彩斑斓,雕刻精美,这正集中体现了宝鸡深厚的民俗文化,展示了宝鸡的城市个性与特色。同时,面向海内外进行招商,引进高水平的大企业集团前来进行品牌开发,通过传统文化产品品牌的开发、生产、推介和销售,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开拓市场,为宝鸡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极。作为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也是一种精神资源,在传播宝鸡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能扩大宝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又能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文化优势带动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会更明显。
转贴于
三、现代文化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宝鸡拥有以积极进取、高雅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资源禀赋。作为先进文化的导向,现代文化资源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的同时,带动关天经济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宝鸡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也具备积极进取、高雅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资源。先进的现代文化及文化的发展与导向,不仅能完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品质,更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把宝鸡建成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这是对宝鸡城市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也为宝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利用好这个发展时机,宝鸡就能在西部实现“三个率先”的目标,即“在西部率先实现工业化、在西部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城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通过建设,宝鸡将成为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西部重要交通枢纽,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宝鸡城市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甚至路牌等硬形象将会更加吸引人。但这些只是从硬件设施上对宝鸡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发展要求和具体的建设措施,如果要实现宝鸡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实现现代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城市现代文化的开放性、进取性、高雅性、文明性为宝鸡的现代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养分,如果能实现城市发展中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高度融合,城市发展才更有后劲,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效果才更明显。在城市现代文化建设中,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培养,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勤劳,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是实践中的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应该称之为宝鸡的城市精神,这种城市精神作为一个城市团结奋进的动力,应该成为城市现代文化的核心。在具备了这种城市精神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市民的文化道德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增强他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塑造高尚的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通过宝鸡城市的现代文化建设,创造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的人文环境,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和经济总量的同步增加。如果在宝鸡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更加注重现代文明的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在实现宝鸡率先发展的同时,带动关天经济开发区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N].陕西日报,2009-06-30(1).
[2]马慰国.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文化思考与建议[N].西安晚报,2009-09-28(32).
[3]雷彦儒.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宝鸡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5,(4).
[4]史新红.推进宝鸡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EB/OL].bjic.s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