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共筑和谐社会

共筑和谐社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共筑和谐社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第1篇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昨天上午,县长代表县人民政府在大会上作了《关于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围绕继续“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回顾总结了我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政府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明确了我县“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安排布置了2006年县政府的主要工作。

听完《报告》后,昨天下午,我们福全代表小组全体代表对该《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在审议中,大家一致认为,《报告》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2005年政府工作、“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实事求是,客观准确,成绩喜人,在激情燃烧中跨越了新坎子,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规划从分析“十一五”时期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内外及国际需求因素入手,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主题,着力自主创新、结构优化、城乡建设、和谐创建四大重点,脉络清晰,全面细致,高屋建瓴地描绘了未来五年xxx县经济社会广阔发展的美好蓝图,体现了全县人民的愿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2006年县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积极稳妥,提出的措施切实可行,特别是继续强化对50项事关我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和实事工程的办理,充分显示了县政府务实进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和施政理念。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第2篇

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评价尺度

在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中,民主法治是居于首位的要求和目标。其中,民主侧重于从社会本质意义上规定和谐社会的性质,法治侧重于从社会现实意义上规定和谐社会的状态。民主与法治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而言,都是一种全局性、整体性的要求和目标。

民主政治表明了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民主或者形象地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属性,也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之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内在于和谐社会之中,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表达。

民主政治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将民主政治纳入和谐社会的要求与目标之中,也就意味着人民民利在和谐社会中的实现,意味着社会能够按照人民的意志来治理,能够体现人民的愿望与要求。

民主政治是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社会是否和谐、和谐的程度如何,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的重要尺度。和谐社会是一种秩序良好、发展协调的社会,这种理想社会状态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表征和谐社会的进程,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评判尺度。

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开放的制度体系,为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提供了整合、妥协、平衡的制度架构和运行机制,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和保障。

民主政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取向,而民主政治是一种否定等级特权、促进社会公平的政治。民主政治通过宪法确立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政治地位,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主政治通过建立在机会和发展面前人人平等的竞争机制,实现人与人之间机会与发展的平等;民主政治通过司法公正的原则,维护社会公正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同时,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社会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分配都是通过严格的程序来解决的,这就避免了因政治人物的主观随意性而带来的秩序混乱和利益分配的不平等。

民主政治有利于促进社会整合。和谐社会是允许差异存在的社会,又是整合程度较高的社会。但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利益诉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也势在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发展民主政治,畅通民主参与渠道,吸纳各种利益诉求,反映各种民众意愿,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和社会整合,才能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民主政治有利于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和谐社会是稳定的社会。从当前社会冲突的根源来看,相当多的因素来源于民主的沟通渠道不畅,或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程度不高。民主政治通过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范,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同时,民主政治是透明政治,这样的政治有利于化解因政治不信任而导致的社会冲突,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民主政治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则有赖于民主政治。只有当人民在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中的民利得到切实保障,人民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共建共享者时,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和谐社会的生机与活力来自民主,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前提之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社会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有步骤地发展民主政治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发展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诉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改革和完善各种利益表达渠道和机制,确保民众利益表达的畅通无阻,避免利益主体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和对政府的信任。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民主政治健康有序发展。民主必须奠基于法律之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重新审视现行的法律制度,对没有法律规定的民主诉求要进行补充,对没有到位的法律规定要具体落实,对不准确不适当的法律规定要进行修改,对已经过时甚至有悖于和谐社会要求的法律规定要进行清理。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做到民主执政。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当前,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益、反对腐败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增进社会和谐为重点,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治理 新农村建设 公共服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政府应“转换职能角色”、“一是‘管什么’的转换,即从管理私人领域、竞争性领域、微观领域转换到管理公共领域、非竞争性领域、宏观经济领域;二是‘怎么管’的转变,即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式的管理转到间接的、民主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J,使政府从无所不能中解放出来。

因此,治理既不是统治,也不是行政和管理,而是指政府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和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好的治理的核心含义就是政府的职能应该从“划船”到“掌舵”的转变;而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公共治理的本质是打破政府的行政垄断,把原来由政府独自承担的公共服务转移给各种私人部门和公共团体共同承担,政府与私人机构的界限不那么明显了,在公私部门之问建立了伙伴关系;公共治理引入了市场竞争的管理方式,蔓张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当实行好政府公共治理。政府公共治理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树立高效管理的理念。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必须是高效的,它对政府效能的要求比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更高。二是树立公平治理的政府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普及,公众对公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三是树立知识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信息社会是以知识为资本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社会,对经济的管理无疑离不开法制,但主要管理方式是知识管理。四是树立“人本主义”的政府治理思想。传统的政府治理注重以“物”或“任务”为中心。领导者要求下属成为标准的“行政人”,以便实行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但这种使人异化为物的治理方式,不利于人的创造性。

一、政府掌舵、公众划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并确定“十一五“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行政府的公共服务型管理,采取政府掌舵,公众划桨的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谐社会是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都能良性运转的社会,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公民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在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社会治理能力不只是政府单方面的事”,社会的治理过程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有些事是政府应该做的,有些则不是”。

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掌舵而非划桨”,政府的职能是制定政策(掌舵),而政策的具体执行(划桨)则是通过社会的自治来完成。首先,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的共众权力,而社会公众“当初把统治权交给一个人,只是为了公众的福利和安全”J,而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同时要求政府还权民,加速自身转型,即“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转变为服务政府”。这种权力让渡和模式转型必然螫求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社会的管理职能;其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缺乏弹性手段、环节错综复杂等问题,而社会的自我管理又存在着动员能力薄弱、缺乏刚性手段等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适度平衡的关系结构,即在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英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最后,由于经济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民主的进一步深入也使得社会的管理形式呈现多元兼容的格局,要建设和谐社会,单独依靠政府或社会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各种形式的组织作用,凝聚各种力量,消除和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实现各种组织、各种力量的良性互动,在有效程度上的极大努力,使全面推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巾央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政府为主、公私并存。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应实行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对整个公共管理部门格局的重新认识,是实现公共部门有效管理中不同的实施主体各自的定位、分¨1二和各自适当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政府行政管理和政府统治。换言之,参与管理的主体已经不只是政府部门,而是包括全球层商、国家层面和地方性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闯和1E政府间团际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甚至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舒层治理。在多元主体为特征的公共治理范式中,有限政府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政府的作范围缩小,政府不再是无所包的“全能型政府”。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按照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公域与私域界限的调整不同治理主体对应着不同的治理对象和客体,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南昌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行政管理硕士点首席导师)陶学荣教授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中指出:在公共治理模式中“政府不应在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资产经营功能,应该承担公共事物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的功能,充当公平保障者、社会服务者角色”。。政府组织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是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公共治理范式中.管理主体是多元的,非政府组织甚至私人组织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在现实社会事物的治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应该是建立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如在公共物品领域为了增加公共物品的数量,提高公共物品的质量,对那些由政府提供缺乏的效率的项目,政府可以对非营利组织予以充分的赋权和支持,对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供给采取资金补贴、订立合同、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提供公共物品,促进生产公共物品的积极性和物品供应的效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方向,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政府要实行公共治理,完成好职能转换,因此,公众划桨,政府掌舵,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化传统:公正思想;和谐社会

从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开始的两千多年历史中,西方思想家一直前仆后继地追求一种正义的理想社会,并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丰富的公正思想。现以古希腊文化为视角,对公正思想的演进脉络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启示。

一、西方古代文化传统中蕴含的公正思想

公正((justice,或译为“正义”、“公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典籍中,源于古希腊文“Orthos”一词,“表示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后引申为“表示真实的、公平的和正义的东西”。正义观念实质上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发展的社会秩序、条件和规则的意识,是一种社会化的理性、理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体现着人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和理性的健全程度。

“德漠克利特认为正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正义要人尽自己的义务,反之,不(正)义则要人不尽自己的义务而背弃自己的义务’。二是‘正义的力量在于坚决和无畏,反之,不(正)义的结果则是对不幸的恐惧’。可见,德漠克利特的正义观揭示出正义即各尽其责,正义是善恶是非的评价标准。这两点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而且对今天都具有借鉴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正义不仅仅是利益的合理分配,更是义务与职责的正当履行,正义既是价值目标又是价值评价的标准。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正义作为一种美德也源于知识和智慧。“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由于苏格拉底把正义看成是美德之一,并把它归结为知识和智慧,也就使正义由宇宙的客观法则转化为人的主观知识和据于知识的行为。

柏拉图突破了美德的知识局限性,在《理想国》中把正义解释为“每个人作为一个人应当只做适合他本性的事情”,并把正义作为最高道德准则,成为古希腊著名的“四大德”(智慧、勇敢、正义、节制)之一。他在论及正义时坚持苏格拉底的论断,即一方面,他认为正义应被视作其自身和家庭“正当地享有自己的东西和做自己的事情”。这一论述涉及当时社会三个等级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将正义与其社会固定的等级秩序相联系;另一方面,柏拉图又将正义视为既具有个人性质,又具有行为和事物性质的统一体。而个人、行为和事物是否能够被判定为“正义”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被判定为“正当”的,这一问题只有具有认识形式或理念卓见的人才能够回答,因为只有他才知道所有具体的人、行为或事物在多大程度上带有理念的特质。

亚里士多德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正义观,集古希腊正义思想之大成,系统、全面地分析、论证了有关正义理论的内容。认为正义就是适当的比例。他首先从正义的表现形式上,把正义分为普遍的正义和特殊的正义。又指出特殊的正义中存在着分配正义和纠正正义目,分配正义的实质就是各得其所应得,即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等情况不同等对待;纠正正义则指人与人之间经济上交往和制定契约所遵循的原则,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关系。

古希腊后期,斯多葛学派主张,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奴隶和外邦人,而不仅是城邦中少数公民是平等的,平等的基础在于他们拥有理性。即使地位、天赋和财富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别,但人人至少都有维护人的尊严的起码权利,正义要求法律应当认可并保护这些权利。

二、西方古代文化传统中公正思想的特点

在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古希腊各流派的主要正义观点后,可以发现西方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公正思想有如下特点:

首先,最为明显的是,对于公正思想源头的追溯使古希腊时期的正义理论映人眼帘。如前面解释的正义内涵所述,虽然在汉语中正义和公正有着些许差别,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述及源起时,二者都源于对于英语“justice”的理解和认识。在古希腊时期,正义主要是个道德和法学概念,是一种伦理学和价值观,是人们对美德的向往和理想社会的憧憬。但这种正义观为以后公正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西方古代文化传统中的正义论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正义表现为对安全、秩序、公正等社会层面的共同要求,也表现为对于个体发展中的自由与效率等的诉求。人类的一切制度以及对政治文化之理性设计和历史实践,都遵循着社会有序、个体自由思维进行。作为人们的价值目标和塑造理想社会的途径,正义是评价社会秩序好坏以及社会制度公正与否的价值标准,引领着社会的建构、发展与进步;同时,正义还属于应然的、观念的和道德的范畴,是具体的、客观的、现实的,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和品格。可见,正义或公正是对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理性平衡。

再次,正义是相对的、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正义会有不同的理解:从德漠克利特的正义即各尽其责,正义是善恶是非的评价标准的抽象的思辨正义,到柏拉图的正义是理性之体现的理想主义正义观,发展到亚里土多德的对正义进行具体分类讲究“正义就是适当的比例”这种现实主义的正义观,使正义走过了一条从思辨到理性、从理想到现实的沧桑之路。总之,尽管西方先贤哲人们的观点各异,但对他们思想精华的把握使我们了解正义的一般内涵即为:各得其所。具体而言,正义是人们在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依归,合理分配社会权益和义务的道德理想和法治标准。

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和谐是一个系统概念,指各事物之间协调、均衡有序的存在状况。用来描述人类社会,指的是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相互关系融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趋向缓和,社会各成员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掘,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生活不断充实,人类文明不断推向前进的状况。这与西方古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不谋而合。因此,对西方古代社会公正思想的梳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形成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1.西方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公正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维方式的启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统一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基础。西方古代公正思想的演进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注重思辨,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再加以综合,走过了一条从思辨到理性、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历程。我国传统文化注重直观整体经验,通常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整体分析、判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要保留传统的从整体上观察分析事物的长处,同时吸收西方思想家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汲取西方实证分析、层面分析和归纳综合的科学方法,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把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用制度、理性、社会公正等思想来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的关系。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第5篇

王海浩说,今年年内全区要在诚信建设方面做好4项工作:一是举行诚信建设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舆论宣传引导是人们认识诚信、维护诚信形象的先导。要保证宣传形式多样、宣传时效长久、宣传主题明确,确保诚信入耳入眼、入脑入心。要集中开展“共铸诚信创文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悬挂标语、条幅、建立固定标语牌、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和增加社区大学的教育培训等内容。要组织各乡(镇)街、行业分别举办一次“共铸诚信创文明”的社区演出、演讲比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全区要举办一次机关、行业代表和工商业户参加的大型“共铸诚信创文明”活动签字仪式。同时,要开展不文明行为特别是不诚信行为集中曝光活动。

二是建立诚信规范。制度规范、行业要求是诚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在全社会形成诚信社会氛围的保证。要组织对全区重点行业特别是行政执法机关、窗口服务单位、旅游、餐饮、商业流通等重点部位进行诚信规范检查,建立诚信建设制度保证。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各行业诚信建设的制度和标准,把诚信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融入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之中。

三是开展诚信单位评选活动。调动各社会群体特别是企业和法人追求诚信的积极性,要通过诚信单位评选活动,在全民中形成遵守规范、诚信经营的荣誉感,同时解决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带动全社会风气的转变。要加强行政审批中心建设,塑造诚信政府形象;要组织工商、技术监督部门,评选一批诚信经营业户、诚信市场,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购物放心一条街”等活动,力争年内把繁荣步行街纳入全市诚信商业街建设范围。要在服务业中结合发展旅游业,重点开展争创诚信旅游经营者活动,推动规范服务,诚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