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品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生;品德教育
1前言
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是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与小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其言传身教都对小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对小学生品德的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需要重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成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生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三观还未形成的时期,如果不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小学生很可能会走入歧途,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在这个重要时期应当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第二,小学生品德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和班主任之间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小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过程,能够了解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通过与小学生的谈心,平等地与小学生交流,传授给他们做人做事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获得品德的提升。第三,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桥梁。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仅仅靠学校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努力,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学校需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完成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班主任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策略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三观还未形成,因此品德教育需要加强。目前对小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对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班主任对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断加强。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品德教育目标不合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品德教育时,往往会为小学生设定一些德育目标,但有时候这些目标会不合实际,不接地气,最终获得不好的品德教育效果。第二,教育渠道单一。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而学校作为中间的纽带,需要积极联系三方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交流活动。但是目前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合力被削弱,并且社会上和家庭中存在一些消极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品德教育效果。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3.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班主任为人师表,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行为都会被小学生所模仿,对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小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想做好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首先需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小学班主任所有对学生的要求都首先要自己做到,例如:要培养学生礼貌待人,班主任自己要做到尊重学生,不辱骂学生,对待学生亲切有礼貌;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一起搞卫生,告诉他们劳动最光荣;要培养学生团结同学,班主任首先要与老师搞好团结等。因此,班主任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使学生以班主任为榜样,养成良好的品德。
3.2在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融合在各种游戏或者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受到品德教育熏陶,不仅满足了小孩子爱玩的天性,也能够很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活动可能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心智上更加成熟。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组织观看教育片、故事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品德修养;而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开展以责任和爱为主题的征文、调查、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公德心。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具备较好的观察力,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样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3.3培养良好的班风:一个班级的班风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每个处于其中的学生都能够受到班级氛围的感染和影响。如果班级的班风比较正,那么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会受到约束、鼓舞和激励,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班级风气,对一些现象和评论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引导。比如:当放学后不关电灯和窗户等现象发生而学生没有引起重视时,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开展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例子,最后班主任进行总结,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一旦良好的班风形成,那么将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鞭策、鼓舞着学生提高品德,健康成长。
4结语
小学生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必须引起学校和班主任的重视,品德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应当时刻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当发现有不良事件发生时,要及时指出并进行教育,培养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班主任的价值,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陶杨丹 单位:新桥小学教育集团高翔校区
参考文献
[1]谭双.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6,(03):7.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策略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70
小学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初级阶段,也是极为重要的阶段,在此时如果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则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如果思想教育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学生的思想则有可能向一个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的发展,时刻监督和观察学生的思想发展状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搭桥铺路。以下是我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分析出的一些教学拙见,在此与各位共勉。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要注重把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并督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要求。在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作为一门重点的考试科目,因此,许多学生甚至家长都不把它放在心上。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却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未来,它独特的重要性是不可用分数来衡量的。而这时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深入人心,而不是只是为了完成形式上的教学任务而草草了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信服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发言,引导学生把教材与生活相结合。
二、情感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
对孩子而言,我认为情感是品德的基础。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没有情感,没有爱,那我想一切的品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从内心而发出的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它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从而产生巨大而不可估量的人格力量。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的学生,并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在这样的比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唤起学生对班集体的关爱。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正如一名好的老师一样,会指引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
当代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十分强,但太过自我就变得自私自利。当代的独生子女缺乏责任心、缺乏奉献精神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我认为,让学生多融入不同的集体,和不同的人交流沟通,一起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公益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个现状。如我带过的一个班级,我就曾让他们参加过一个植树的活动。我让他们用自己的零用钱每人买一颗种子,然后在植树节那天带他们到郊外的一个植树园去,跟着植树工人一起种树。在植树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心地培土,有的学生和工人们一起为种子浇水,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快乐。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植树的辛苦,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培养环保意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植树来唤起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在诸如此类的有效活动中,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生活,为思想品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教学中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强法律法规教育。这能使学生从小就知道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力量在约束着自己,让学生知道哪些事情是好事,是可以帮助他人的、社会鼓励去做的;而哪些事情是违法的、是不能做的,如果做了违法的事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受到怎样的惩罚。通过法律法规教育,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至于因不熟悉法律而犯错,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关键词:品德教育;提高认识;多方位;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35-01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品德课程的教学是从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不知不觉渗透。德育工作也是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来完成。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社会是万花筒,五彩缤纷。社会是大舞台,形形,包罗万象。而《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综合课程,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育要“回归生活”,目的就是从学生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促进学生在快乐的、积极地、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同时,《品德与社会》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和社会性,倡导自主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品德与社会》意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式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品德与社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关键词】生活教育;品德;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传统的品德教育往往做不进学生的心里,“课堂上要,课后不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我们的道理讲了很多,落实在学生行动上的却很少,实效性较差。“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以其丰富的内涵诠释了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这一理论在今天的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教版第二册教材第三单元“爱心行动”中的《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为例,浅谈品德教育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实现指导品德与生活的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以,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让他们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真切地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他们需要关爱》一文旨在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艰难,学习他们身残志坚的乐观精神,能伸出自己的小手去关爱、温暖他们。如今的孩子平日里享尽了家人给予的关爱,虽然身边经常可以看见残疾人,但他们对残疾人的痛苦无法体会,甚至会觉得他们很好玩,有的还要去刻意模仿。
怎样让学生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地感知、理解残疾人的难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教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我做你猜”的游戏,让一位学生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我想和你们交朋友”的意思,其余学生猜。演的人指手画脚、焦急不安,猜的人一脸疑惑、频频摇头。在尝试了几轮未果的情况下,教师让演和猜的人各自谈谈自己的感受,得出“不能说话真麻烦”的结论。教师话锋一转,立刻将话题的基调由欢快愉悦转为淡淡的忧伤:“可是,孩子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听不到声音,说不出心中的话。他们是谁?”学生能迅速说出“聋哑人”,由此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以残疾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来。
关于导入部分的情境激趣,是整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引子,为整个课堂奠基。教师一定要紧扣主题,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
二、感性体验,理性认知
品德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来,到知识中去,置学生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深刻感受,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获得各自不同的体验,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思维碰撞,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最终实现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提升。
在《他们需要关爱》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共感能力欠缺、好玩好动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个面向全体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环节:拉拉链。教师在悠扬而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声中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在二十秒钟的时间内用一只手把衣服的拉链拉上。经过亲身体验和语言讨论,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一个手,拉个拉链这么简单的小事都变得如此艰难!之后再让学生用健全的双手来拉拉链,通过对比性的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失去一个胳膊的痛苦和身体健全的幸福,从而深深地激发起学生同情和关爱之心。
三、真实演练,指导行动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形式丰富、动静相宜的实践演练活动,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角色扮演等形式,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成为品行发展的主人。
在《他们需要关爱》的导行的环节,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行为辨析、模拟情境、奇思妙想这三个活动。“行为辨析”让学生分别观察少先队员主动扶盲人过马路和在马路上学残疾人走路两张图片并辨别对错,巩固认知。随后进入“情境模拟”环节:接待来校参观的盲人同学。为了避免一年级学生笼统地给出行动方案,教师做了细节化的引导:“盲人朋友来到教室门口,他不敢走进教室,担心我们班的同学嘲笑,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当我们的盲人朋友走进教室,我们会嘻嘻哈哈、指指点点吗?”“当他在行走的过程中有障碍物挡在他前面,你会怎么做呢?”“走上阶梯,他感到很害怕,不敢再往前走了,你会怎么做?”指导越具体,认知越清晰,行动越有效。“奇思妙想”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提供为残疾人造福的好主意、金点子,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关爱行动的强烈愿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个实践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课堂效果极佳。
四、课外拓展,品德内化
品德教育仅停留在课堂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为自己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参与到多彩的体验活动中,不断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