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道德;道德建设
我国现在正经历着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回溯历史,中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相当于西方约300多年的路程,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一亿多农民进入城市,两亿多农民进入城镇,总数达三亿多人。这样的社会变化亘古未有。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四个“化”和四个“深刻”。所谓四个“化”,就是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所谓四个“深刻”,就是我们面对的是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关系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四个化和四个深刻,对社会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比方说西方思想强调个性,自我,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发展个性就应该削弱共性乃至人性,强调自我就应当贬低集体,于是道德上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个体,相互依存,应当是共同进步,不能只强调一方而贬低另一方。
二是市场机制,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这一方面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经济,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又容易诱使某些人物欲膨胀,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三是城镇化,工业化深刻改变了城乡的二元化结构,使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这样,原来的血缘,亲缘,地缘的联系都开始淡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特别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一个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土地的农民会感到很茫然,在城市,甚至路该怎么走,垃圾往哪里扔都不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但在农村高声说话根本不算是问题;低声说话,反倒会引起别人猜疑。从农村到城市,人与人的关系更是明显不同。
在以上的社会背景下,新世纪新阶段农民工道德面临三个非常深刻的转变;一是从小生产者的观念向近代大工业观念的转变;二是从“质而少文”向“文质彬彬”的转变;三是从自私利己的思想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转变。
第一,中国过去几千年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如今绝大多数中国人身上也必然或多或少沿袭着农民的道德意识和习惯。正如马克思所说,小农进行生产的地盘是小块土地,每一个农户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所取得的生活资料多半是靠自然交换,而不是跟社会交往。他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小农就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过去中国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但是现在形势变了,这种状况已经或正在改变,小农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他们的思想观念都在改变。从道德层面上讲,无论是农民或是农民工,原来他们都很淳朴善良,但是,现在需要把这种道德观放到一个更宽广的范围之内,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上。比如有的人可能对乡亲们很讲诚信,可是跟陌生人打交道就不一定能做到了。有的人横穿马路,闯红灯,不守交通秩序,无非是想少走几步路。有的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自以为并没有危害他人。但是这些思想和行为,却违背了社会公德,影响着社会风气。所以今天小农意识要改变,向进步的、工业化的意识方向转变。
第二,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过去多数人受教育少,文化水平较低,不懂礼仪,粗率少文,有人甚至以“大老粗”自居。现在随着全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也在大幅度提高。西服穿在身上皱皱巴巴,三杯酒下肚就大呼小叫,这些缺乏公德的意识和行为都要转变。当然,这种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开展道德认知教育
道德认知也叫道德观念,道德认知的形成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是个极重要的开端。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道德认知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就必须着手改善育人环境。
1.建立德育教育基地
为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劳动、敬老人”的良好品质,我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了德育基地。每年的清明节,都组织学生前往赵光烈士纪念碑举行祭扫活动,缅怀先烈的伟绩;每年的夏季,都带领学生到前进蔬菜大棚去拔草,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品质;每年的九月九带领学生到敬老院进行文艺演出,培养孩子尊老的品质。德育基地的建立,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我经常召开家长座谈会,号召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说脏话,和邻里友好相处,孝敬老人。高素质的家长才能教育出素质高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做现代文明人,孩子才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好的品质。
3.打造良好的墙体文化
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有利于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我特别注重班级的文化建设,精心布置能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墙报,如在班级粘贴“我读书我快乐”、“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等条幅,设置“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脚踏实地,志在高飞”、“自信为你点亮生命之光”等栏目。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
小学生意志的锻炼和培养是形成他们自律能力的基础。班主任应该通过锻炼意志品质,使学生提高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制力)。
1.培养自觉性
有些学生虽然确立了行动的目标,也有了计划,但是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结果目标计划也会落空,这是自觉性不强的原因。作为班主任,要增强学生的自觉性。我经常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通过这些方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说话、不搞小动作等,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学生才开始形成自觉的能力。
2.培养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一日常规”的教育,让学生懂得约束自己,引导学生切实从小事着手,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学生实际,教育学生克制自己。班主任更要善于培养其自制性,让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需要服从整体的利益,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冷静处理问题。
3.培养果断性
未来社会需要的接班人要善于把握机遇,要具有果断决策的能力,而现在有的学生胆小,做事犹豫不决、懒于思考,有的冒失轻率、轻举妄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意志的果断性。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师不要全权代劳。比如,组织班队会、编排文艺节目、自制小报等,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给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养成独立、自觉做事的习惯,锻炼他们果断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生学会做人
在现展性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让每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发展机遇和共同发展的可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学生学会做人。
1.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首先,要让学生爱自己的父母。父母把我们养大,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关爱弱者。我校开设了“爱心超市”,我主动为“爱心超市”捐款捐物,也组织学生捐款捐物。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热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的花草树木等。
2.做一个诚实的人
只有诚实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帮助,才能走向成功。作为教师,要规范学生说真话。班主任要提醒学生不拿别人的东西、不讲假活、不编瞎话、不说大话、不谎报成绩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老实话。当学生有了错误并且主动承认的时候,教师应对这种老实认错的行为给予表扬,这对学生勇于改正错误极有好处。
3.做一个谦虚的人
综上所述,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全社会应着力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切实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
学校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
首先,开齐开足德育课程,严禁随意调整德育课程和减少课时。通过国家德育课程这一主要载体,系统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我们认为,就是国家开设的德育课时也还是少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一周2-3节,还基本上以传授社会知识为主,能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吗?应该增加德育课时,专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关爱他人等品质。日本的民族精神培养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更新德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道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交往.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直接接受所谓的思想道德标尺,伦理道德、价值规范不是简单的知识,不能被视为简单的教学科目,更不能简单地依靠接受性的学习来获得。
知道做人的道理,了解做人的原则,掌握做人的标准做人的方法,并不一定能真正内化为每个人自身的人格要素,它需要一个在广泛的人际交往和真实的社会背景中不断获得体验、反复协调、主动修正、逐渐完善的过程。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真实的社会情景,引导他们去体验、去活动,并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点不乱写乱画,保护文物是爱国,有的说不破坏城市公共设施,不破坏卫生环境是爱国,有的说节约粮食、节约水电是爱国,还有的说,不迷信、不信谣言、不说影响国家形象的话也是爱国。这样一来,爱国行为便不再是高不可攀或遥不可及的事情了,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我们要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监督岗等,以践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清明节、教师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我校团队组织每年都利用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主题活动,采用讲故事、诗歌朗诵、演唱等形式悼念先烈,使全体师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还可以结合社会上一些弄虚作假和欺诈现象开展“诚信”教育,召开“诚信在我心中”、“当社会失去诚信的时候”等为主题的班会,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
总的来说,学校团队组织通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体验中成长。切实帮助中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学生心理不健康状况也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自杀、犯罪等现象日渐增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趋势。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灵信箱”,开通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等,加强不良心理的预防和疏导,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和道德的和谐发展。
四、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支持。应建立一整套学校、社会、家庭相匹配的德育体系,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知识,要在家庭教育中得到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体验,进而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素养。
家长在家庭中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社区及有关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配合。社会的道德风气,成人的道德素养,对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客观反映事实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线的新闻记者,很多时候是事件发生后进行转述的第一人。对于新闻报道,基层新闻记者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样才能保证真实的信息得以传播,避免虚假新闻报道造成谣言满天飞的问题。不仅如此,基层新闻记者还是消灭不实信息的生力军。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自媒体迅猛发展,很多自媒体在报道时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实的现象,出现了“谣言动动嘴,辟谣跑断腿”的问题,这就需要基层新闻记者这一群体的保驾护航。
(二)是畅通民情的有效助推力量
基层新闻记者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重要信息桥梁,能够有效扩大群众上访渠道。由于新闻舆论的压力会提高相关部门对民情反映的重视度,并且由于新闻舆论覆盖面较广,一些问题暂时还没有归类到政府办理的流程当中,通过这种舆论监督模式,可以有效推进政务优化,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三)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通过基层新闻记者发掘新闻,并适当处理第一手资料,再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播出,通过电视、广播、纸媒及数字媒体的传播,引起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得到一定的社会反响。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要站在一定的立场撰写新闻报道,并表达一定的是非观念。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让他们明确自身的立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自身的洞察力及辨别能力进行真实、公正的报道,切实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二、基层新闻记者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一)深入基层,积极参加新闻实践活动
基层是新闻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只有深入基层,明确新闻工作的目标,才能发挥出新闻报道的最大价值。一是要用群众的视角看问题。在基层新闻采编过程中,想发现好的选题,真正做到为百姓服好务,就要求基层新闻记者俯下身、弯下腰,同群众打成一片,从群众的视角看问题,才能报道出有温度、有共鸣的好新闻。二是真正做到走进基层。由于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很多基层新闻记者只在网络上刷刷微博,或是看看朋友圈有什么新闻,到了基层只停留在听听汇报、开开会议的层面,大大削弱了基层新闻记者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钻研,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
基层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要通过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实现。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在于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减小负面伤害、增强可信度等。因此,基层新闻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证新闻报道质量,维护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首先,在追求新闻的真实性上,基层新闻记者要保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防止由于利益问题导致新闻报道失实的情况。例如,一位新闻举报人在举报后,记者经询问事件经过,又通过对周边群众的走访得知正是由于举报人的失误导致的问题发生,这位举报人主要是想通过举报来获得媒体的关注,从而对事件造成舆论压力。如果没有调查信息来源的动机,就不能对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甚至会将读者引入事件的相反方面,造成不良后果。其次,在减少负面伤害方面,由于很多基层新闻记者报道的问题多为人际关系纠纷或是群众之间的琐事,往往忽略了减少负面伤害的问题。因此,要提高这方面的业务审核能力,对于涉及青少年、未得到切实证据或犯罪嫌疑人未得到审判前等,都要非常谨慎,防止新闻报道造成人身伤害。最后,在增强可信度的问题上,记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权威的声音,因此一定要维护好记者的形象,对于澄清和解释性质的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权威专家的解读,还要邀请公众展开对话,保证新闻报道论证的合理性。
(三)“找米下锅”,切实体会了解实际情况
很多基层记者对于指派性采访任务称为“吃派饭”,这种“吃派饭”的做法大大扼杀了记者的主动性,也不利于记者发掘新闻的多样性。与此相反的是“找米下锅”,主动寻找新闻素材能够激发基层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通过寻找素材这一过程,能够搜集更多的素材,对背景环境也更加了解,从而掌握更多的实际情况,挖掘出最真实的新闻素材。
三、结语
基层新闻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一线作战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代表着新闻媒体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还是基层的直接对接人。通过不断提高基层新闻记者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促进其深入一线、切实了解基层实际情况,主动寻找新闻题材,才能够有效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让新闻记者的报道更具生命力。
作者:杨红霞 单位:民勤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孟子曰:“人不可以。之耻,矣。”他很明确地指出: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了。可见廉耻历来都是我们古今文化人际交往圈中分辨是非的心理标准。对于涉世未深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廉耻教育同样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廉耻是当代青少年优良节操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廉耻的理解,让青少年学会分辨真、善、美、假、丑、恶。这样的校园才是一个良风美俗的校园。同样,通过跆拳道练习也可以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廉耻之心,让他们学会正确估量自己,如此,才不会发生越雷池的事。如在竞技实战比赛中,双方都不能以卑鄙的手段来取得搏击的胜利。
“经过多少失败,经过多少等待,告诉自己要忍耐”,这是一句很有现实意义的歌词。一个人的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的忍耐程度。忍即是德。“孔子之忍饥,颜子之忍贫,闵子之忍寒,淮阴之忍辱,张公之忍居,娄公之忍侮;古之为圣为贤,建功树业,立身处世,未有不得力于忍也。凡遇不顺之境者其法诸(唐•白居易)。”白居易视忍为处遇不顺之事,甚至遇万事万物的法宝,此话可能有些极端,但足见忍耐在诗人心目中的份量。跆拳道中的忍耐可以解释为,当遇到困难时不要意气用事,不要以不良的心理状态去解决困难和问题,应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以持久的忍耐力不断地向目标迈进。“90后”的青少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思维活跃、思想独立,但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力弱,加之面对的现实困境多,比如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困惑等等,难免思想上会出现波动或不安,表现在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好斗、不计后果等。将跆拳道忍耐精神运用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不乏为一种很好的思想教育方法。让他们懂得,忍耐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忍耐并克服它,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跆拳道倡导的克己精神完全适用于当前青少年思想工作实际。克己就是要从思想和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做到三思而后行。老子说:强者不是战胜对方的人,而是战胜自己的人,即“自胜者强”。“克己”也是孔子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克己”是实行“忠恕之道”的先决条件,也是爱人的先决条件。生活在学校这个集体的新时代青少年,由于性格、爱好、消费理念、成长环境不同,难免学习生活中会出现摩擦、竞争、争吵、压抑等,如果缺乏克己的心理素质,对人对事感情用事,将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甚至灾难。要运用克己的思想教育他们,开导他们。但克己并不是教育学生一味的逆来顺受、忍让退避。要引导他们明白一切道德修养的积极行为都要克服自身的弱点。例如见义勇为要克服怯懦之心,坚持原则要克服患得患失之心,做学问、创事业要克服怠惰之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