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村级组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它属于自治组织。但它既要自主履行村务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又要协助政府从事许多行政管理工作。在此情况下,村级组织的状况,特别是财务管理状况,直接影响了基层干群关系和农村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随着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现实中不少村庄的财务收支大多是村支书或村长一个人审批,往往一个人说了算,“独揽大权”。由于缺乏对村干部有效约束的机制, 容易直接致使村干部滥用职权,牟取私利。

会计帐务处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a.会计帐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帐无物,有物无帐,有总帐没有明细帐;对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年度会计帐目处理不一致;总帐、明细帐不一致;现金与存款不分。b.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帐,甚至不记帐,未能纳入总帐之中。c.会计、出纳自行记帐,对帐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d.会计档案管理不善。一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帐制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帐册凭证,村干部也束手无策。

财务公开欠规范。有关部门对深化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不可谓不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作了严格规范,应该说卓有成效。但是在个别地方由于思想认识欠到位,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a.乡镇记帐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性欠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帐轻监管,只审凭证,不审开支合理与否等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帐。b.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帐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c.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干部误工往往同村民误工捏在一起公布。

财务人员尤其是村会计、村出纳人员经常调整,移交手续不规范,钱款未结清。有的村原任干部在办理移交手续时甚至连公章也不交,使新任干部无法开展工作。a.违反规定乱开支。尽管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村级不允许有招待费、自行设立的奖金之类的费用报账,但有的村还是我行我素。b.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漏洞多,集体资产流失严重。c.会计核算不规范,影响会计记录真实性。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未达账项”、会计收支无依据、记账不及时、账务记录差错的现象。

二、村级财务问题存的原因分析

管理意识淡泊。有的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村干部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无法完整反映村级财务整体面貌。目前各地存在着会计账目不规范,凭证混乱,审批不严,记账方法简单,结账不及时等情况。这就给有不良动机人员借机伪造、变造凭证,甚至纂改帐目,贪污挪用开启了方便之门。

财务公开不到位,管理不民主,监督乏力。许多地方没有透明度,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导致村级财务管理乱上加乱。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且许多农村基层会计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第三,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二)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经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协议,进行记账的一种财务管理形式。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群众参与监督要充分,业务监督要及时。群众监督关键是要抓好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由群众推选,并要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选举通过,报乡镇政府备案。民主理财小组除参加村集体财务收支预决算会议外,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理财会,对村内所有收支凭证进行集体审核,张榜公布,接受群众评议,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转项核查处理。

业务监督,就是业务主管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监督。乡镇政府(农经站或财政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财务管理辅导,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把规范村级账薄、凭证和会计档案作为财务会计检查或审计的一项内容。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对专职或兼职农村财务审核人员进行资格培训,以保障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通过村级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提请乡镇政府或区委、区政府对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五)加大惩戒力度,做到取信于民。在打击农村干部经济犯罪问题上,也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前面提到的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只是其中一手。司法实践证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不能指望所有的干部都能严格自律,总会有一些干部经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人,绝不能手软,不能失之于宽。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要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己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信念,切实解决查处农村经济问题怕难、怕烦等错误认识;此类案件查结后,还应重视查漏补缺工作,针对引发犯罪的财务管理突出问题,提出有关建议,由乡镇村落实整改。另一方面纪检、检察、公安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合力,管辖权限内的案件不互相推诿,以避免打击不力现象,从而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战树毅.开拓创新,全面做好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j].农村经营管理,2005,(3).

[2] 夏旭.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j],新东方,2006,(08):8-10.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第三,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二)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经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协议,进行记账的一种财务管理形式。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群众参与监督要充分,业务监督要及时。群众监督关键是要抓好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由群众推选,并要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选举通过,报乡镇政府备案。民主理财小组除参加村集体财务收支预决算会议外,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理财会,对村内所有收支凭证进行集体审核,张榜公布,接受群众评议,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转项核查处理。

业务监督,就是业务主管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监督。乡镇政府(农经站或财政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财务管理辅导,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把规范村级账薄、凭证和会计档案作为财务会计检查或审计的一项内容。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对专职或兼职农村财务审核人员进行资格培训,以保障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通过村级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提请乡镇政府或区委、区政府对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五)加大惩戒力度,做到取信于民。在打击农村干部经济犯罪问题上,也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前面提到的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只是其中一手。司法实践证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不能指望所有的干部都能严格自律,总会有一些干部经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人,绝不能手软,不能失之于宽。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要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己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信念,切实解决查处农村经济问题怕难、怕烦等错误认识;此类案件查结后,还应重视查漏补缺工作,针对引发犯罪的财务管理突出问题,提出有关建议,由乡镇村落实整改。另一方面纪检、检察、公安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合力,管辖权限内的案件不互相推诿,以避免打击不力现象,从而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东川地处昆明东北,属边远山区,所辖6办事处、镇,农村农户以种、养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今年年初起,我行按照上级行的工作部署,认真组织辖区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面向农村的征信等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深入开展信用村(镇)创建工作,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快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构建辖区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逐步完善农户信用评分系统,推动应用系统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经过一年的工作,东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资料收集、录入取得了一些的进展(2012年9月末东川区农村体系建设资料收集、录入情况统计如下表)。

东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户资料收集、录入情况统计表

截至2012年9月末,东川区有涉农基层网点39个,农村农户总数为58144户,建立人行农户信用档案32413户,贷款余额70502万元。然而,东川大部分乡镇属边远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金融服务不健全、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认识不足,采集农户信用信息积极性不高

边远地区基层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片面认为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对农户贷款的促进作用不大,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缺乏积极性。

(二)农村金融服务不健全,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进一步收缩边远乡镇营业网点,导致一些边远乡没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由于在这些边远乡享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增加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难度。

(三)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惜贷,影响了农户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由于边远地区农户贷款主要用于种养殖业,而种养殖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尤其近年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出于贷款风险因素考虑,对农户贷款惜贷,以致农户贷款难,而不愿积极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四)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础薄弱

一方面边远地区农村经济欠发达,农业生产难形成规模,农村人口人均收入低,农民生活水平欠佳。另一方面边远地区农村农户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户数和金额相对少,大部分农户接触金融少,金融知识缺乏,信用意识淡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础薄弱,阻碍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开展。截至2012年9月末,东川农户总数为58144户,而贷款农户为3980户,占比为6.8%,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273560万元,农户贷款余额59736万元,占比为21.8%。

(五)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采集数据项多,采集信息难度大

按人民银行《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与信用等级评价指标指引》的填写要求,每户农户需要采集的信用信息分为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信用等级评定申请、农户家庭基本情况信息、农户家庭资产信息、农户家庭经营项目信息、贷款还款信息、综合信息等6个部分共78项,需采集信息的数据量大。而边远地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少,通常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工作人员仅有3至4人,面对遍布全乡(镇)成千上万户的贷款农户,不能够保障准确完整地进行采集。由于采集农户信息不完整,也影响了农户信用评分系统对农户信用评分结果的准确性,阻碍了应用评分结果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开展。

三、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

一是人民银行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的沟通联系,积极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导农村信用社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利用板报、宣传单、山歌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深入乡、镇、村开展征信等金融知识宣传,让广大农户更多地接触金融,了解金融,进而提高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把金融服务的主渠道面向农村,进一步健全边远地区农村金融网点,完善金融服务“三农”品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户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建格局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政府引导,人民银行指导、农村信用社为主导的工作思路,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县、乡、村政府部门要把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开展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人民银行征信部门要深入基层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指导,确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信用社要高度重视,落实负责部门人员,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况,加强建设实践问题的思考和梳理,积极采取完善的解决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特色农业;资金投入;长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157-02

南阳宛城区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5镇7乡,总人口约79.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超过5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富有中原粮仓之称,是国家商品粮、棉花生产基地。近些年来,宛城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开展新农村建设“向荣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不断加大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得到提升。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

自宛城区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区近60万农村群众积极响应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全面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进程。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宛城区立足城乡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把“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力争十年提前达小康”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四有一新”作为该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以示范村镇建设为重点,制定配套措施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选择了7个乡镇和11个行政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试点村镇,制订了具体的示范村镇建设推进机制和配套政策;由区乡两级政府制定严格制度,对试点村镇实行一名区级领导牵头、3个区直部门帮扶、1~2个重点企业支持,并从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担任指导员,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同时,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制定新农村建设宣传活动方案,在区电台、政府网站开辟新农村建设宣传专栏,由区委党校、农委、讲师组等部门组建宣讲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巡回宣讲活动;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家家户户发展经济项目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建设为手段,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9年共投资580余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新硬化主次干道110余条,完成农村公路里程35公里;投入资金3905万元用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农村饮水安全、林网建设、家资超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倾向于示范村、试点村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等农村支柱产业建设,现已在茶庵乡袁黄庄建成500亩特色蔬菜生产区,在汉冢乡万庄村建成1500亩连片优质高效棉花示范基地以及黄牛、奶羊、蛋鸡等养殖小区。在此基础上,宛城区又结合农村文化大院、体育健身场所等硬件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以农民群众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三学”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营造出了遵纪守法、和睦相处、明礼诚信、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宛城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主线,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巩固多年工作成果和所取得的建设成绩,但当前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等问题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

开展。

(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后续管理跟不上

一些文明新村重建设轻管理,除了村中央的一条水泥路外,其他设施毁坏严重,村庄、庭院柴草杂物乱堆乱放,污水横流,畜禽乱跑,看不到文明新村的文明气象。若是有上级来检查或参观文明新村,乡里就组织乡干打扫卫生,群民则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二)建设规划亟需完善

一些乡(镇)、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不全面、不科学,表现出重局部、轻整体现象,缺乏指导性,不能体现出新农村建设特点,或在实施过程中随意变动;基层干部农村政策水平不高,侵害农民利益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南阳属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相对较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有限,国家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项目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建设需求,而新农村建设中对于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屯绿化、医疗卫生等项目的建设中,需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这些均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创建的积极性较差,建设质量不高

由于农村面积大,管理起来较为困难,真正形成的亮点、精品文明新村不够多,建设新农村任务还很大,领导层对群众的组织和发动工作不到位,导致新农村建设氛围不浓厚,而且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对政策理解不彻底、不完善,大多数群众对此抱以观望心态,不能充分调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新农村创建进度和建设

质量。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科学建设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

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应遵循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及公共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既要有中长期发展规划,又要有符合近期和当年发展的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面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适应现代农村发展需要。在完善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研究,将当前对农村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建设项目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并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资金整合使用,形成建设合力

要加大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科学使用项目资金,还要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及农民的科技培训管理。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措配套资金,鼓励群众投资投劳,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等社会资金踊跃支持支援新农村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用水、行路难等迫切

问题。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着力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针对农村生活生产条件较差、收入水平较低的相对落后现象,立足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素质等,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保护等,改变农民靠天收成状况,在有限的土地上发掘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指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不断引进新品种,形成专业、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发展当地特色农业,打造品牌,通过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农业整体经济发展。为加强科学种养,应聘请农业专家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合理开展生产,避开生产盲目性,并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具有专长、文化知识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农业示范地区考察、学习,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培养实用性人才队伍,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新闻宣传对策

纵观当前一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宣传上,虽各家有各家的妙招,也基本形成了“铺天盖地”、“浓墨重彩”的舆论氛围,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传统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型对农传媒数量严重不足,专题性栏目、节目偏少

我国有9亿多农民,但他们拥有的传统传媒资源比例却低得可怜。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电视播出机构2544座,开办电视节目2984套,全年共播出电视节目1360万小时。如此众多的节目资源,但对农专题节目的数量却屈指可数。广播“窄播化”浪潮的涌起,使专业化、受众群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分,但离农业、农村、农民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以笔者家乡的某农业大市的广播电台为例:“三农”新闻宣传本是自身最根本的职责,但受众群细分后。原有的“农业科技”、“对农专题”、“农村问题百事通”等农民喜闻乐听的节目全部取消,占总人口85%以上的农业人口。却没有一档属于自己的专题节目。

据调查,“涉农”纸质媒体只有《农民日报》、大众报业集团的《农村大众》,湖北《农村新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河北农民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四川农村日报》等十多家。

2、站在都市的视角看新农村建设,主体错位、急于出彩、缺乏创新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媒体掀起了一轮轮建设新农村的宣传热潮,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中暴露出的站在都市的视角看新农村建设,主体错位、急于出彩、缺乏创新等问题却不容忽视。

一是互动作用差,导致一些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上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近三年来,传统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上积极性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部分媒体在宣传的要点上,往往闭门造车,站在都市的视角看农民,摸不准农业、农村、农民的脉搏,使农民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结果收效甚微,甚至招致农民反感。

二是一些媒体“完成任务”心态严重,采编作风不扎实。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一些媒体却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当作一项临时性的任务来完成,个别采编人员往往写稿靠会议、采访靠总结、走马观花拍镜头。导致报刊、广播、电视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声势很大,但媒体为农民当好喉舌、为党和政府当好政策的参谋助手的功能却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三是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方法创新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农村宣传工作号召多,指导少;要求多,办法少;动态多,典型少;一些传统媒体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按照大多数农民的需求与愿望来组织开展宣传,说教、灌输、支配式的老套宣传方式没有得到创新,对各种典型的挖掘、提炼的专题性报道相对较少。

3、权威性、贴近性、可读(视、听)性差,受众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一是缺乏权威性、贴近性、针对性。一些媒体在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上出现了主观片面、盲目拔高等倾向,过分夸大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关注富村多,关注穷村少,报道出来的典型缺乏示范效应。传播内容的选择也多以市民的趣味和喜好为取向,农村受众对媒体多样性、实用性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此外,报刊上的对农文章学术味浓,广播电视节目在栏目设置上、播出时段的安排上、节目内容的选择上与农民收视习惯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制约传统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的主要原因

1、“量体裁衣”,缺乏制约

传统媒体在新农村新闻宣传上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进展、经验总结、工作成果等方面没有考核指标,怎样宣传、宣传多少、质量如何全部由媒体本身来“量体裁衣”。使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宣传时断时续、时强时弱。

2、媒体越来越多地以“企业行为”介入市场

中国传统媒体的性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主要职责是负责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群众的呼声,弘扬时代主旋律,引导时代新风尚,体现的是社会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但近年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成为传统媒体的追求目标,成为传统媒体解决现实生存、谋求长期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并认真解决的基本问题。因此。迎合中高收入受众、吸引广告商的眼球。成为传统媒体竞相思考的重点,而来自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闻,由于难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受到冷落。

3、绩效意识、成本意识、危机意识、效能意识使部分采编人员产生浮躁心理

伴随着传统媒体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绩效意识、成本意识、危机意识、效能意识已根植于许多采编人员的心中。一些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使采编人员靠“挣工分”拿工资,而新农村建设宣传由于受路途远、采访条件差、出稿慢、收入低等方面的限制。愿意真正“沉下去”的采编人员逐渐减少,浮躁心理、应付心理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缓慢、农村报业市场“荒漠化”现象加剧

按照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要在2010年底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让广大农民收看到8套电视节目。收听到4套广播节目。但来自民盟安徽省巢湖市委2008年10月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全市共有人口454万、约130万户,农村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盲村有1922个;全市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约40万户,城镇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农村有线网络覆盖率仅为5%。

中国的日报出版总量规模已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但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报纸2000余种,目前北京、上海、天津三地每千人拥有报纸的数量已分别达289份、253份、183份,而占总人口70%的农民的报纸仅四五十种,农民平均干人拥有报纸量不到1份。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媒体资源分配上“城市化”倾向,使得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的媒体信息严重不对等。传统媒体对农村受众漠视程度严重。广大农民媒介内容缺失极大。

三、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作用

1、放宽政策,多方投入,着力提高农民平均千人拥有报纸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

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适度放宽和简化“三农”类报刊的审批程序,鼓励国家涉农部门出版服务“三农”的报刊;同时,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各种社会资金对“三农”类报刊的注入,使农民平均干人拥有报纸量得到质的飞跃。各级党委政府和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程来抓,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农村的千家万户。

2、创新工作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变“软”指标为“硬”任务

各传统媒体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对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的总量和质量进行监控,使包括版面、时段、栏目、体裁、内容在内的各项指标得到细化、硬化。通过实施目标量化,每年都对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真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促使各传统媒体集中财力物力、集中精兵强将,集中版面时段。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中。并促使员工收入分配向在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一线的采编人员倾斜,确保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制度化、长效化。

3、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握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点,努力修正自身的“城市化”倾向,缩短和农民的心理距离。心中要始终装着“三农”,成为提供新农村建设理念和思路的源泉、政策和决策的传播载体、建设成就展示的平台和舆论监督的阵地。

要制定长效、周密的采访报道方案,创新报道形式,通过专栏、专版、连续报道、评论、调查报告、通讯等“十八般武艺”,拓宽报道渠道,力求在报道的广度上形成“铺天盖地”、“浓墨重彩”的舆论强势,深度上挖掘出一大批有分量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增强报道的指导性、实效性。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一、信贷服务由“小三农”向“大三农”转变与信用社贷款投放实力不相适应

当前,城乡正呈现一体化的趋势,信贷支农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从单独支持第一产业向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支持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及农村消费转变,由支持传统的“三农”积极向支持县域经济的“大三农”转变。贷款需求量明显增加,而作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居民储蓄存款,对公存款占很少的比例,信用社支农资金明显不足。

建议:

1、人民银行继续加大支农再贷款的额度;

2、各级政府要引导涉农部门到信用社开户,将涉农资金存到信用社;

3、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的组织领导,以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贷款,督促清收行政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贷款。

二、扩大内需资金需求旺盛与农村信用社优质项目争取少不相适应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各种优质项目较多,但是农村信用社由于传统上只发放小额农贷,没有从事大型项目贷款业务,营销手段明显落后。

建议:

1、政府搭建沟通平台,通过召开政府对接会形式,向农信社推介优质项目;

2、省联社应发挥行业优势,将全省的大型项目吸纳推介到县市联社,做大项目贷款。

三、客户贷款需求与抵押担保制度不相适应

农村客户对象的多样性以及资金需求的多元性,客观上要求我们在防范风险上要采取抵押担保,但抵押担保难一直是制约信贷投放的难点。一是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成立晚,资金实力不雄厚,担保金额难扩大;二是农户政策性担保公司还没有成立,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三是抵押担保费用高,手续繁琐,增加了融资成本;四是农村土地流转抵押没有法律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一时难以推广。

建议:

1、加大担保公司成立及资本金的补充力度,增加财政注资,提高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

2、政府协调贷款抵押登记部门减免费用,努力降低贷款成本;

3、政府引导、信用社、农户参与,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建立,积极开展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的信用合作;

4、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

5、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降低支农贷款风险,构建“信贷+保险”的支农模式。

四、农村信用社经营商业化功能与支农的社会责任不相适应

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但农村信用社承担支农责任,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支农贷款风险大。

建议:

1、减免农信社支农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

2、对支农资金利息支出进行补偿;

3、对支农资金损失进行专项补偿。

五、支农贷款投放质量与金融生态环境不相适应

当前金融生态环境依然不佳:一是农户信用意识差;二是企业逃废债务现象仍然存在;三是依法诉讼未执结案件多,从一定程度上造成支农贷款到期收回率低、质量不高,与省联社制度规定的贷款到期收回率指标和监管部门贷款质量要求不相适应。

建议:

1、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开展信用农户、信用乡镇、信用社区以及信用县市创建活动;建立黑名单,严厉打击逃废债务;

2、加大胜诉案件执行力度,提高司法公信力;

3、各级政府要关注农村信用社村组贷款债权落实、普九债务政府拨款还贷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