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能源科学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了解,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高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而新设的。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其中,对于新能源产业,国家要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2011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将在南京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十所高校“生根发芽”。仅江苏就有3所高校设立了这个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提出来,可见其重要性,为什么这个产业会受到这么关注?新兴专业学什么?就业前景怎样?本文将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相关状况做个详细分析,为考生了解、有的放矢的报考服务。
发展前景
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蔡九菊教授认为,发展新能源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前景广阔,同时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一方面,发展新能源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领中国经济走向低碳化。
目前,中国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水电、核电、太阳能和风能设施建设的同时,计划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规划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估算,到2020年在风电领域的从业人员就将会有几十万,其中包括几万名专业人员。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在未来10年内,国家每年平均要开工建设5-8台以上的核电机组,预计每年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有数千人,而全国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总量不超过500人。对于快速发展的太阳能产业而言,人才供应同样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专业培养目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在新能源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学生的修业年限为4年,对于完成培养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课程体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上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要求,既注重“厚基础”,突出基本理论与方法,又注重“宽方向”,丰富课程知识结构。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结构”的形成。
理论部分:在基础教育系列中重点强调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大学外语、原理等社会科学课群。在专业教育系列中重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工程、核能利用基础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实践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单独设立“能源工程综合实验”课程,目的是充分利用学科的开放式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毕业生就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如河海大学主修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工程热力学、气象学、太阳能发电电气设备与系统、太阳能发电并网技术、项目及企业管理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培养太阳能利用工程系统设计、研究、运行、施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南京理工大学主要以新能源的能源转换过程、高效清洁能源利用与功率转换技术为核心,培养掌握上述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太阳能、风能电站和供电公司等电力部门提供后续人才及技术支持。南京理工大学对新能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已有25年的历史,包括太阳能、风能以及能效节能的可持续能源投资中,还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待开发――能效和节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中国有广阔的空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缺口很大,目前学校在此方向培养的硕士生一入校就被用人单位盯上。
新闻链接
北大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成立
2011年3月2日上午10点,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研究中心将立足于国际政治研究,密切关注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耗大国的新能源战略,为国内相关的部门和企业提供国际新能源合作方面的评估和咨询服务。中心致力于整合北京大学校内外国际关系领域和新能源战备与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联系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新能源企业,努力形成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研究平台,成为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新能源战略与国际合作的学术研究、资料信息、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咨询服务基地。
关键词:课程体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建设 光伏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23
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发展,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培养新能源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1-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1批准的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明确准确的培养人才定位,形成可操作性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1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11年开始招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大部分高校都是在原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上开始几门新能源领域相关的课程,专业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专业定位、培养方向模糊。在原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上开设几门新能源领域相关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不能相互支撑。新能源本身涵盖学科知识领域广,学生学习困难,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三,缺乏合理的实践、实训体系。新能源技术涉及到多个领域,多种技术,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开设多种实践、实训教学,但教学设备状况根本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2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
江苏是光伏产业大省,立足地方,结合光伏产业背景,构建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出与产业背景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带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第一,依据学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创新教学理念,提炼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专业特色,为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引领方向。
第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知识覆盖到“新能源材料开发”、“新能源器件制备”、“新能源应用系统设计”等整个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第三,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实践主线,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训练体系。纵横之间通过综合实训、课程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机联系,协调运作,有效解决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依附于理论课程进行划分,模块之间关联度小,知识体系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的问题,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3.1 结合江苏省的光伏产业背景,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培养方向
围绕常州的新能源产业背景,尤其是光伏产业,依托常州新能源学院,确定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光伏技术为培养方向,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技术开发与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2 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课程体系
依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做、创并举”的教学理念,构建纵横协同教学课程体系。纵向以“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各种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适应新能源技术学科特点,涵盖新能源材料开发技术、新能源器件制备技术、新能源系统设计与应用等三大系列的“模块化、系列化”完整的课程体系。横向按知识体系与认知能力模块化专业课程,以“机电基础”与“理化基础”为两个专业基础模块、以“光伏技术”为专业主导线、“测试技术”为专业副主线、“各种新能源技术”为专业支撑线,“能源管理”为专业特色线四个专业模块,共六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范围内,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完善教学大纲,科学合理的设置各个系列各门课程的“多样化”内容。
3.3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实践主线,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训练体系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培训、参加科研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各种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全程化”。注重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大部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自于各类科研项目,科研反哺教学,使学生受到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体现“工程化”。针对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上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不搞“一刀切”体现 “多元化”。
4 结语
紧密围绕长江三角洲地方产业背景,确定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光伏技术为培养方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实践主线,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训练体系;探索出与产业背景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带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多层次的光伏方向的专业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5-6.
[2]王彦辉,齐威娜.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54.
[3]王永,张渊,刘浩,程超.长三角地区高职光伏专业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31-32.
作者简介:熊超,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江苏常州 213002
袁洪春,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江苏常州 213002
关键词:创新;林业院校;机电专业
作者简介:谷志新(197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徐凯宏(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青年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D121200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青年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D1212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36-02
创新是华夏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意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1]。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林业院校行业发展需要为主,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入手,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中具体实施,检验其实践的效果,对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一、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
国内高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完全激发,致使学生尤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毕业后缺乏适应社会的素质和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
我国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把实践性创新性结合到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充分结合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前景。
近年来,例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些知名的研究型重点大学都相继建立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并且根据自己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强调学生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如江苏科技大学等学校提出以竞促学的学习模式,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而近年来林业行业技术相对落后,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是振兴林业行业的关键,这就越来越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特征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以为机电行业的现代化企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融合机械、控制、电子、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宽口径重基础工程教育。[3]要求培养出具备坚实的机械设计制造、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工程应用与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从事机电工程领域系统设计、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及系统维护等方面高级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高
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并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4]
2.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具备全面系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电子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设计能力。面向当今社会人才需求与林业机械历史背景相结合,要求学生具有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强调学科基础、专业技能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
3.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改革教学体系,完善创新教学模式
深入学生就业企业进行市场需求调研,调研分析目前社会需求的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分析适合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新模式。[5]
分析本校在校的四个年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状况,针对学生科技能力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优势与不足,结合本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特色及学生的自身优势,采用科技创新长效激励方法。
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如何和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充分理解理论,提高其动手能力,这个过程是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己掌握专业知识的欠缺部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在大一时就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可以及时深入到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其创新能力。
只有具有完备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专业知识过于单一,所以需要更新拓展学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选其他专业的专业课,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宽度。其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
建立适合林业院校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完成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并在教学中实施,总结经验。[6]以在校低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方法及动手能力等,使学生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以开放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即:创新理念教育—互动式创新课程设置—开放式创新实验指导—创新实践实习—作业作品展—进行各种竞赛。
四、具体措施
深入学生就业的企业中进行广泛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结合目前在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4个年级学生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开展深入研究。研究途径采取“收集资料—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学生反馈—归纳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形式。
在具体操作方法上采用课题组教师分工负责,学生根据各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分别实施,并针对2012级学生进行试点研究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激励方法。
1.加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通用性专业,立足林业行业,面向社会。融会贯通机械工程、自动化和电气工程等基础课程,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建设机械设计和控制理论与工程等基础课程为主的精品课程等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基础教学,注重机电融合,拓宽专业知识。
2.强调实践教学,体现创新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尝试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采用增加进阶式设计,开放实验环境方式,适量增加实习和课程设计的学时数,完善实验教学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数量上达到70%以上。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动手能力,扩展教学内容,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机制,与其他优秀院校的学生同场竞技,提高能力,开阔眼界,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是学生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和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不断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活动是以科技项目的设计和研究为载体,以各层次、各学科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团队为主要形式,参加课堂以外的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7]
4.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融合性强,便于利用有限资源和资源整合共享。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科技活动和毕业设计与科研、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毕业设计是重要环节,毕业设计题目与科研项目结合,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论
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走在经济发展前沿的首要条件,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科技创新人才要充分结合就业前景和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性创新性融入培养过程,培养出适应发展需要、具有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科技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王西平.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园艺专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3273-3275.
[2]裴旭明,冯振伟.深化机电类教学与实践改革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08,(4).
[3]杜红文.面向中小企业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2-83.
[4]钱桦等.高等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
[5]邓广福.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人才培育,2011,7(5):
124-125.
[6]祁志生,姚小敏,黄民.机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6(2):58-5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分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36-02
一、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背景
根据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劣势,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常州工学院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试点项目,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而构建纵横协同的模块化衔接课程体系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围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接新能源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创新教学理念,以新能源相关产业为服务对象,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标准,兼顾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目标,以“新能源产业链、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衔接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置“模块化、系列化”新能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
通过项目研究,推动高职-本科课程衔接贯通,重点突出长三角地区的光伏产业特色,深化校校、校企合作,形成完整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高技能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知识结构覆盖整个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
三、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基础
1.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成功开设,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建设基础。为适应地方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对常州及周边地区光伏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2011年在“光伏技术”专业方向基础上,申报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普通本科专业,2012年获批。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是依据常州市发展规划纲要于2011年建立的,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重点专业,在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基于两校专业设置的知识体系、技术领域以及服务区域存在统一的同质性,两校于2013年联合申报了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获批。
2.拥有能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师资保障。常州工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通过实施多层次的人才战略,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中,逐渐形成了一支能适应高校教育特点和要求,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集合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研究人才。同时学院加强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聘请光伏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授课和指导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有一支较高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8名专任教师中,有7名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这些都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3.良好的实践条件,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持与信息反馈系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列为常州工学院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经组建了光伏电池技术实验室、风电实验室、燃料电池实验室以及购买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教学设备。在企业设有光伏教学实训基地,建有单晶硅片生产实训室、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实训室和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实训室。
参与院校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该专业实训设施完善,培养条件一流。现有“晶硅生产及检测技术实训区”、“晶硅加工及检测技术实训区”、“太阳能电池组件及检测技术实训区”、“太阳能离网光伏发电技术实训区”等六个校内实训中心。
四、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重点
1.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围绕长三角地域新能源产业背景,调研工作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以及新能源领域科研人员所必备的知识能力需求,定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构建培养能力结构,根据能力结构,确定专业知识体系,并结合科研课程设置,构建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2.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全面开展调研、明确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以光伏技术为培养方向,构建衔接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如图2所示。
五、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一管理,为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为确保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的顺利进行,项目合作的三方将成立由两校的校长、企业的总经理在内的领导小组,成员由两校教务处领导、物资处领导、职教教科研专家等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对高职衔接机制、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提供指导,协调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院校合作培养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2.成立教学工作协作组。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及相关政策,以常州工学院为主导,建立由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和骨干教师,以及部分企业的技术专家参加的一体化合作培养教学工作协作组,开展“5年分段一贯制技术本科”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试验,加强分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健全课程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开展课程模式研究和教学研究。
3.加强高职、本科衔接理论与实践研究。由常州工学院牵头,建立高职衔接课题组,吸引骨干教师、职教科研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参加,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3+2分段培养进行课题立项,提供专项经费,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跟踪项目进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方案。
4.增加经费投入。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给予配套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教师技能培训、工程实践与技能训练材料消耗、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训练项目、企业实习等经费补助等。
5.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与锻炼。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合作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托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相关人事制度;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参考文献:
学科门类:理学
07
学科门类:理学
0701
数学类
0701
数学类
070103T
数理基础科学
070103S
数理基础科学
0702
物理学类
0702
物理学类
070204T
声学
070203W
声学
0703
化学类
0703
化学类
070303T
化学生物学
070303W
化学生物学
070304T
分子科学与工程
070304W
分子科学与工程
0704
天文学类
0705
天文学类
0705
地理科学类
0707
地理科学类
0706
大气科学类
0709
大气科学类
0707
海洋科学类
0710
海洋科学类
070703T
海洋资源与环境
071005S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070704T
军事海洋学
071004W
军事海洋学
0708
地球物理学类
0708
地球物理学类
0709
地质学类
0706
地质学类
070903T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070704W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070904T
古生物学
070603S
古生物学
0710
生物科学类
0704
生物科学类
0711
心理学类
0715
心理学类
0712
统计学类
0716
统计学类
08
学科门类:工学
08
学科门类:工学
0801
力学类
0711
力学类
0817
工程力学类
0802
机械类
0803
机械类
080209T
机械工艺技术
040313W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
040314W
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
080210T
微机电系统工程
080310S
微机电系统工程
080211T
机电技术教育
040315W
机电技术教育
080212T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040317W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0803
仪器类
0804
仪器仪表类
0804
材料类
0802
材料类
0713
材料科学类
080409T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209W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410T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080208W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080411T
焊接技术与工程
080207W
焊接技术与工程
080412T
功能材料
080215S
功能材料
080213S
生物功能材料
080413T
纳米材料与技术
080216S
纳米材料与技术
080414T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080217S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0805
能源动力类
0805
能源动力类(部分)
080502T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080504W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080512S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080507S
风能与动力工程
0806
电气类
0806
电气信息类(部分)
080602T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080645S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080603T
光源与照明
080610W
光源与照明
080604T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080633H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0807
电子信息类
0806
电气信息类(部分)
0712
电子信息科学类
080707T
广播电视工程
080617W
广播电视工程
080708T
水声工程
080644S
水声工程
080709T
电子封装技术
080214S
电子封装技术
080710T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080615W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080711T
医学信息工程
080624S
医学信息工程
080712T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080631S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080713T
电波传播与天线
080635S
电波传播与天线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7120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15T
电信工程及管理
080632H
电信工程及管理
080716T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040318W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0808
自动化类
0806
电气信息类(部分)
080802T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080602
自动化(部分)
0809
计算机类
0806
电气信息类(部分)
080907T
智能科学与技术
080627S
智能科学与技术
080908T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080903W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080909T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080637H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0810
土木类
0807
土建类(部分)
081005T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080706W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081006T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080724W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0811
水利类
0808
水利类
081104T
水务工程
080709W
水务工程
0812
测绘类
0809
测绘类
081203T
导航工程
080904S
导航工程
081204T
地理国情监测
080905S
地理国情监测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0811
化工与制药类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080218S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080210W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081106S
能源化学工程
081305T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081104S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0814
地质类
0801
地矿类(部分)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080109S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0815
矿业类
0801
地矿类(部分)
081505T
矿物资源工程
080107Y
矿物资源工程
081506T
海洋油气工程
080111S
海洋油气工程
0816
纺织类
0814
轻工纺织食品类(部分)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081412S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081604T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040329W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0817
轻工类
0814
轻工纺织食品类(部分)
0818
交通运输类
0812
交通运输类
081806T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081213S
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
081209W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
080647S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081807T
救助与打捞工程
081211S
救助与打捞工程
081808TK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080636S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0819
海洋工程类
0813
海洋工程类
081902T
海洋工程与技术
081302S
海洋工程与技术
081903T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081303S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0820
航空航天类
0815
航空航天类
082006T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081508S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082007T
飞行器适航技术
081212S
航空器适航技术
0821
兵器类
0816
武器类
0822
核工程类
0805
能源动力类(部分)
0823
农业工程类
0819
农业工程类
0824
林业工程类
0820
林业工程类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0810
环境与安全类(部分)
0714
环境科学类
082505T
环保设备工程
081009S
环保设备工程
082506T
资源环境科学(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71403W
资源环境科学
081105S
资源科学与工程
082507T
水质科学与技术
081003W
水质科学与技术
0826
生物医学工程类
0806
电气信息类(部分)
082602T
假肢矫形工程
080622W
假肢矫形工程
0827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0814
轻工纺织食品类(部分)
082706T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081409W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082707T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040332W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部分)
082708T
烹饪与营养教育
040333W
烹饪与营养教育
0828
建筑类
0807
土建类(部分)
082804T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080707W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0829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0810
环境与安全类(部分)
0830
生物工程类
0818
生物工程类
083002T
生物制药
081107S
生物制药
0831
公安技术类
0821
公安技术类
083103TK
交通管理工程
082104W
交通管理工程
083104TK
安全防范工程
082103W
安全防范工程
083105TK
公安视听技术
082106S
公安视听技术
083106TK
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
082108S
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
083107TK
火灾勘查
030504W
火灾勘查
083108TK
网络安全与执法
082107S
网络安全与执法
083109TK
核生化消防
082105W
核生化消防
09
学科门类:农学
09
学科门类:农学
0901
植物生产类
0901
植物生产类
090107T
茶学
090104
茶学
090108T
烟草
090105W
烟草
090109T
应用生物科学(注:可授农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90108W
应用生物科学
040308W
应用生物教育
090110T
农艺教育
040301W
农艺教育
090111T
园艺教育
040302W
园艺教育
0902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0904
环境生态类
0903
动物生产类
0905
动物生产类
090302T
蚕学
090502
蚕学
090303T
蜂学
090503W
蜂学
0904
动物医学类
0906
动物医学类
090403T
动植物检疫(注:可授农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70406W
动植物检疫
0905
林学类
0903
森林资源类
0906
水产类
0907
水产类
090603T
水族科学与技术
090703S
水族科学与技术
0907
草学类
0902
草业科学类
10
学科门类:医学
10
学科门类:医学
1001
基础医学类
1001
基础医学类
1002
临床医学类
1003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部分)
100202TK
麻醉学
100302*
麻醉学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100303*
医学影像学
100204TK
眼视光医学
100306W
眼视光学(部分)
100205TK
精神医学
100308W
精神医学
100206TK
放射医学
100305W
放射医学
1003
口腔医学类
1004
口腔医学类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1002
预防医学类
100403TK
妇幼保健医学
100203S
妇幼保健医学
100404TK
卫生监督
100206S
卫生监督
100405TK
全球健康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205S
全球健康学
1005
中医学类
1005
中医学类(部分)
1006
中西医结合类
1005
中医学类(部分)
1007
药学类
1008
药学类(部分)
100703TK
临床药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08S
临床药学
100704T
药事管理(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10S
药事管理
100705T
药物分析(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12S
药物分析
100706T
药物化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13S
药物化学
100707T
海洋药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09S
海洋药学
1008
中药学类
1008
药学类(部分)
100803T
藏药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05W
藏药学
100804T
蒙药学(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11W
蒙药学
100805T
中药制药(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00814S
中药制药
100806T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注: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00804W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1009
法医学类
1006
法医学类
1010
医学技术类
1003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部分)
101008T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100310W
听力学
1011
护理学类
1007
护理学类
12
学科门类:管理学
11
学科门类: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1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部分)
120106TK
保密管理
11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部分)
1202
工商管理类
1102
工商管理类(部分)
120211T
劳动关系
110314S
劳动关系
120212T
体育经济与管理
020113W
体育经济
110316S
体育产业管理
120213T
财务会计教育
040334W
财务会计教育
120214T
市场营销教育
040336W
市场营销教育
1203
农业经济管理类
1104
农业经济管理类
1204
公共管理类
1103
公共管理类
120406TK
海关管理
110319S
海关管理
120407T
交通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10313S
航运管理
120408T
海事管理
081208W
海事管理
120409T
公共关系学
110305W
公共关系学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1105
图书档案学类
1206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1102
工商管理类(部分)
120603T
采购管理
110219S
采购管理
1207
工业工程类
11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部分)
120702T
标准化工程
110110S
标准化工程
120703T
质量管理工程
110107S
产品质量工程
1208
电子商务类
1102
工商管理类(部分)
120802T
电子商务及法律
110216H
电子商务及法律
1209
旅游管理类
1102
工商管理类(部分)
120904T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040331W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13
学科门类:艺术学
[新增]
1301
艺术学理论类
[新增]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新增]
1303
戏剧与影视学类
[新增]
130311T
影视摄影与制作
050416
摄影(部分)
050432S
数字电影技术
050426S
照明艺术
1304
美术学类
[新增]
130405T
书法学
050425S
书法学
130406T
中国画
050429S
中国画
1305
设计学类
[新增]
130509T
艺术与科技
050428S
音乐科技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