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著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旅游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旅游产业集聚与分散是旅游产业空间配置的两种形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以下优势: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使其不需要单独对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投资;共享客源,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具有多目的性,可能会同时选择数个旅游产品,同时光顾数个旅游企业,客源共享有利于减少旅游企业营销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旅游企业集聚可以共塑特定区位的旅游形象,可以进行旅游合作,如进行旅游市场联合营销等减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便于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区位的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安状况、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发展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状况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旅游企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定位战略

借鉴Urtasun与Gutierez(2006);Chun与Kalnins(2001,2004);Begin(2000)等学者在对饭店等住宿业空间区位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对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饭店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受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它们的变化产生影响;饭店集聚仅仅发生在定位差异化的饭店之间;在寻求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性的集聚布局及差异化的扩散布局的平衡点上,重点考虑的是价格与地理范畴中的相关因素。

对旅游业来说,由于重新定位的高成本性及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基于价格、规模、服务基础上的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决策对成功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饭店在进行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时,必须认清新饭店是否与竞争对手的定位一致或有所差异。基于效率原则,对具有相似旅游市场细分的旅游企业来说,空间经济模式总体上趋于集聚而不是扩散。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区位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Chun与Kalnins(2001,2004)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业通过集聚,能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继而增加需求。集聚经济是旅游企业区位选择注重考虑的因素,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应是具有显著差异定位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与其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或拥有以较低成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能以独特的方式提品与服务并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与竞争对手拥有的资源具有相似性,也许会增加竞争度。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布局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而取得竞争优势,分散布局能使旅游企业获得地方化经济取得比较优势。Urtasun与Gutierez(2006)认为旅游饭店空间区位选择是基于集聚战略还是分散战略,将取决于饭店决定是否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还是有所差异,或是在某些方面定位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差异。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旅游饭店区位选择中涉及到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等4个方面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体;与竞争对手的地理距离受饭店规模与服务一致性影响而缩小,受价格一致性而扩大;在马德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规模与服务的新饭店区位选择时选择集聚布局所获取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价格的新饭店扩散布局则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J].人文地理,2004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区位条件;土地资源利用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土地资源的消耗随之增加。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当我们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或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因素,把潜在的土地资源生产力合理地组合在最佳的土地利用模式中。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十分广泛,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有必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的区位条件这个主要特性做重点分析。

1.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不仅指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多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应在空间位置上的客观反映。

1.1.自然区位

土地的自然区位主要是指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包括土地位置上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组合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自然区位直接影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形成,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2.经济区位

土地的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主要指不同区域土地在经营、社交、工作、娱乐等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3.交通区位

土地的交通区位是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及设施的相互关系。经济区位产生的影响能否转化为实质性的效益受到交通区位的制约,此外,它的优劣还影响到土地聚集效益、市场演变、结节点产生及扩大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核心生产要素发生变化,以及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

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与交通区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从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

2.区位论与土地分区利用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屠能的农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及配置问题。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工业企业的选址问题,亦即一定区域土地上的工业企业布点问题。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更是着眼于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研究一定区域下城市的分布及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寥什的市场区位论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从市场区位的概念入手,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个起点。近年来,区位论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解决生产布局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区位理论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学习区位论的技术要求、技术程序以及整套的科学工作方法,力求减少失误,因为生产布局工作的失误,会造成巨大浪费。

土地区位利用理论是从区域整体出发,考虑区域内动态利用问题,以确定城市体系及各部门、行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关系,是融合全部社会经济细胞的综合理论。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土地区位利用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土地资源区位利用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现。

3.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人们的的生产活动与土地的利用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不断加深。这一变化使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利用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过程。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分化过程。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为满足方便人们生活的要求,商业用地多聚集于市中心、繁华街道两侧、交通路口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的周围。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初是推进城市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商业繁荣。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工业是城市进步的直接动力。就世界范围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现实来看,工业发展能够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从而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工业用地具有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和自动集结成团倾向的区位特点。

4.土地资源的区位效益

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是位置级差地租。土地位置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距离产品消费中心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土地纯收益。区位效益理论在支配着城市中各项用地的空间安排。由于集聚效益的影响,人口和工业会向大城市及其中心区集聚。但是,有目的地利用区位效益理论可以改变这种趋势。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还可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总结

土地区位的差异与各项用地特定的区位要求是土地资源的自然空间结构和人类社会经济利用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知道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稀缺的,区位效益高的土地的面积就更有限,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是我国所有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自觉利用区位理论,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及方式,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总体经济效益。(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冯长春,巴特尔.城市土地资源经济的理论与应用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01:163-167.

[2]金相郁. 20世纪区位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评述[J]. 经济地理,2004,03:294-298+317.

[3]杨勇,郎永建. 开放条件下内陆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区位差异[J]. 中国土地科学,2011,10:19-26.

[4]赵小汎. 区位熵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新运用[J]. 经济地理,2013,02:162-167.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位选择;效用函数;偏好系数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多主体简介

城市中的各类主体主要是指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主体[1]。城市中的政府、企业和居民由于其各自在城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行使着各自的权利,但其三者也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城市发展。这种影响表现在空间上就是对城市内部企业和居民区位选择的影响。其中政府通过政策战略的提出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企业和居民的选址造成影响,不同属性的企业通过不同的选址,造成城市商业或者工业用地的布局,不同属性的居民对土地偏好不同的决策,又对城市居住用地的布局产生影响,进而造成城市经济空间的结构性巨变,从而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1政府主体

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其行为有经济行为和非经济行为两类。对于居民和企业区位选择行为来说,其主要是通过行使自己的非经济行为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比如道路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医疗卫生、环境、国防等的资金投入。在此将其非经济行为解释为其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行为。

一个地区的房价或是地价主要是由该地区的繁荣程度决定的。而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对该地区的繁荣程度有很大影响。公共物品聚集的地区房价普遍较高。不同的公共物品供给区位及集聚程度就形成了不同的房价或地价。不同属性的居民或企业根据对房价或地价的偏好不同,选择不同的居住区位或商业区位。

1.2企业主体

城市中的企业主体,依据其性质不同,主要分为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论是商业企业还是工业企业,影响其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因素,比如组织结构、企业规模、组织目标、经济储备、固定资本投资的数目和结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区位因素,比如土地和其他资源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区位经济环境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宏观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2]。

1.3居民主体

房改前,我国实行住房实物配给制度,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问题并不突出。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商品化改革的推进,购房主体由单位转变为个人,居民逐渐成了住宅市场的主体[3]。影响居民区位选择的因素按其性质也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居民的个体属性,如收入、工作地点、文化程度、有无子女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城市特征,如城市规模、交通便利度、环境、住房价格等。

城市多主体区位选择效用函数的建立

2.1企业区位选择效用函数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行性,将影响企业区位选择内部因素中的地价和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环境以及企业集聚度)作为企业区位选择的原则。为了进一步的区分不同企业的效用函数,可按外部因素将企业进行划分,如可分别将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按照员工数及营业额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企业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区位选择。企业的效用主要指企业对于某一处区位的满意度。这种效用主要是通过内部因素中的地价效用和环境效用建立起来的,不同属性的企业对地价和环境的偏好不同。企业选择效用最大的地点进行选址,实现其自身利益。

企业的效用函数表示为:

其中指j企业的效用函数,指j企业的地价效用,指j企业的环境效用。分别指企业对地价效用和环境效用的偏好系数。不同属性的企业,的值各不相同。

2.2 居民区位选择效用函数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行性,将影响居民区位选择外部因素中的交通便利度、环境、住房价格作为居民区位选择的原则。为了进一步的区分不同居民的效用函数,可按内部因素将居民进行划分,如可按当地工资水平,将居民划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或者按年龄大小、教育水平划分等等。居民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区位选择。类似于企业的效用,居民的效用主要是指居民对某一处区位的满意度。这种效用主要是通过外部因素中的通勤效用、环境效用和房价效用建立起来的,不同属性的居民对通勤、环境和房价的偏好不同。居民选择效用值最大的地点进行居住,从而实现自身最大满意度。

居民的效用函数表示为:

其中指i居民的效用函数,指i居民的通勤效用,指i居民的房价效用,指i居民的环境效用。分别指居民对通勤效用、房价效用、环境效用的偏好系数。不同属性的居民,的值各不相同。

2.3偏好系数的确定

不同属性的居民或企业具有不同的偏好系数,因此偏好系数的确定决定了不同属性居民或企业的决策,为政府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依据。因此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偏好系数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城市居民和企业对理想的区位进行选择时对考虑因素的重视程度首先代表了个人偏好,因此采用主观的权重评价方法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其次由于受认知程度等的限制会造成城市居民主体在选择时的信息部完全对称现象,从而干扰了城市居民对因素权重值的评判精度[4],因此主客观综合赋权的方法来确定城市居民和企业的对影响其择居因素的偏好程度。可以采用的主观方法如:特菲尔法、层次分析法等,可以采用的客观法有: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决策者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从而得到了不同属性居民或企业的偏好系数。

总结与展望

通过上述效用函数的建立,对于以后特定城市或特定地理区位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为研究城市主体区位选择所形成的空间布局做好了铺垫。对城市政府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以后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还是存在着缺点和不足,由于不同的城市或区域复杂度不同,所以没有具体的给出每个效用函数的具体表达式和权重确定方法。二是缺乏通过实例,来验证这种效应函数建立的正确性,只是提出了一种确定效用函数的方法。所以接下来希望通过具体实例来反映某个城市或区域不同属性主体间的区位选择,进而动态仿真模拟研究整个城市或区域的空间布局,提出城市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赵佳.基于微观主体的京津冀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硕士].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2]许成真,丰荣基.企业区位选择实证研究[T].经济与法,2012(7):77-78.

[3]刘轶男.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研究-以唐山市中心城区为例[硕士].重庆:重庆大学,2008.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加速发展。本文以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16个城市的区位选择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基本特征、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并运用panel-data技术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2004-2009年间地区宏观经济水平、地区消费力、商业环境、对外开放度是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我国零售市场已经全面对外资开放,至此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进入快速扩张期。面对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其扩张过程中的区位选择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国内外对于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概述

郭崇义(2002,2003)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所在城市和位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不同业态的零售企业有不同的选址偏好,并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区位特征和规律。张闯、夏春玉等(2006)基于28家跨国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主要受对外开放政策、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力、商务环境和投资政策、城市性质等因素影响。张闯(2006)基于58家连锁企业的店铺比较研究发现跨国企业区域扩张过程中注重战略布局,优先选择区域中心城市。汪旭晖、刘勇(2008)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六家跨国零售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主要受地区商业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另外,伯特(Burt)和特雷德戈尔德(Treadgold)认为,跨国零售企业海外投资往往首先选择那些与母国具有地理临近性的市场。迈尔斯和亚历山大研究指出,欧洲零售企业尤其偏爱像母国临近性的海外市场投资。虽然外国学者的研究不仅仅针对我国,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现有文献,国内外对外资零售企业扩张阶段区域内的区位选择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限于宏观层面,缺乏对其影响因素和布局趋势的实证分析。笔者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来检验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丰富外资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理论,并预测其区位选择行为的趋势。

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区位选择的基本特征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外开放较早,备受外资零售企业青睐。通过对其外资零售企业进行分地区统计就会发现,其区位选择过程呈现出了一定的区位特征和规律。

(一)空间分布不均衡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凭借其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越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国家政策,一直以来是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区域。早在1992年,上海就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的首批6个城市之一,而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及宁波直到中国加入WTO之后才陆续开放。政策上开放时间的不同,造成了外资零售企业地区发展的不均衡。2004零售市场全面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出于对市场的了解和购买力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优先往零售基础好、经济水平高的区域中心城市投资,进一步拉大了城市间的差距。截至2010年3月,外资零售业共在上海市开设店铺1610家,占整个长三角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的56.6%,扣除掉便利店有1452家,依然占50%。

(二)逐步向二三线城市布局

随着上海、南京等城市零售市场竞争加剧和对周边市场的了解,近几年外资零售企业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长三角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市场,通过并购和设立分店的形式开始迅速扩张。沃尔玛分别在嘉兴(2006)、无锡(2006)、昆山(2008)、绍兴(2009)等地区开设了新店,易初莲花在无锡(2003)、泰州(2005)、南通(2005)、温州(2006)等地开设了新店。家乐福绍兴店是其在中国内地三线城市开设的第一家,随后其新开几家店都设在浙江省的二、三线城市。2005年华润万家收购了浙江宁波慈客隆超市,其在二三线城市扩张的步伐得到进一步的加快。虽然上海作为全国一线城市其外资零售业发展水平继续高于周边地区,但是其零售市场所占份额比例已经开始逐年下降,据统计,2000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一线城市网点数占整个地区65.79%,2009年则降至48.92%。

影响外资零售企业长三角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现有研究表明,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量和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密切相关(李飞,2009)。本文以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作为理论假设,利用2004-2009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建立基于panel-data技术实证模型对零售企业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及实证结果

模型拟选取各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的网点数(NUM)作为被解释变量,假设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过程中受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来代表)、地区消费力(CONSUME,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来代表)、地区商业环境(RETAL,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来表示)、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用Trade(由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地区当年GDP得来)和FDI(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来代表]、地区开店成本(TERI,由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地区的GDP表示)的影响。据此,本文基于panel-data的技术实证模型为:

其中,i代表不同的地区,t代表年份。鉴于外资零售企业新开店前需要经历考察准备期,本文采取各城市指标前置两年的方式,零售企业门店数(NUM)采用2006-2009年的信息,而各城市指标则采用2004-2007年数据。将长三角16个城市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后,纳入模型,通过EViews6.0软件进行混合数据的GLS加权回归处理。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检验后,将显著性较弱指标(FDI和TERI)剔除,把余下指标重新纳入模型得到实证结果(见表1)。

(二)实证结果分析

调整后的模型实证结果变得非常显著,R2为0.992123,各指标都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体来说,实证结果显示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与地区人均GDP成正相关,说明地区宏观经济水平是影响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地区居民家庭平均全年消费支出(Consume)和地区外零售企业网点数呈正相关,说明零售行业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时受地区消费能力和地区商业环境影响较大,这一结论与汪旭晖、刘勇(2008)的结论相似,只不过他们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表示地区消费力。不同的是,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RETAIL)与地区外资零售企业数量较强的正相关,且显著性较强。这说明可能2004年底零售企业开放后,外资零售企业区位投资时更加理性,倾向于选取消费力强和商业氛围良好的地区进入。同时模型结果显示,地区对外开放度(trade)和外资零售企业数存在正相关,这表明外资零售企业在区域扩张过程中倾向于对外开放水平高的地区。另外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指标(TERI)对地区外资零售企业网点数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可能是长三角地区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基础实施水平整体较好,相互间对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影响差别较小。

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区位选择的趋势

以上文实证分析的区位选择因素为依据,预计未来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区位选择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动向。

(一)外资零售企业本土化进程加快

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纷纷加快对我国本土化进程,在长三角地区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已经悄悄退出大城市“第一商圈”的争夺,转而向社区及乡镇发展自己的客户群体。相比于大城市大中型零售网点资源越来越稀少和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周边的社区和乡镇地区的零售市场存在巨大潜力。早在1999年,沃尔玛就在美国本土开设了第一家社区店,只是当时我国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较弱,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成本过高,直到2002年才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社区店。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社区零售业已经比较成熟,而在周边地区县市,随着基础实施建设完善和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可以预见将来一段时间内外资零售企业的社区便利店、生活超市、农村放心便利店等业态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二)外资零售企业将加速向二三线城市布局

随着危机后经济的复苏和零售企业在中国持续的发展,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扩张力度。现阶段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二三线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人均GDP普遍超过3000美元,普通城镇居民消费正经历转型升级阶段。发达国家发展证明,当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候,零售市场将会经历快速增长期。中国连锁协会发表的2009年一季度报告表明连锁零售企业二、三线市场销售增长首次超过一线市场。2009年,外资零售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共开设店铺116家(不含便利店),其中85家开设在了二三线城市,占总数的73%。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东部地区消费能力较强、竞争相对滞后的二、三线城市将是外资零售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科渗透培养人文综合素养

在历年高考中,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综合试题无论是合卷还是同堂分卷,但三科联系密切,多以地理学科素材为载体,挖掘政治、历史学科元素进行能力立意并综合考查测试。高中地理教学是目前高中文科综合中难度较大的学科,同时也是较适合进行跨学科渗透教学的一门学科。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达到新课程标准,积极培养高中生人文综合素养,笔者认为通过提高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辩证思维以及分析历史与现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是较有效的途径之一。下面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予以说明。

文科综合中结合校本教材,通过乡土人文地理渗透教学,可以使学生学到有关家乡所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了解家乡经济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前景;可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使课本中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能同现实中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树立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的远大志向。同时还可以让高中生明确地理学科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具有鲜明突出的现时性和实践性特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笔者目前所在的是一所随着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乡村中学逐渐演变发展为的城市中学。过去,它地处城乡结合部,周围是遂宁市城区主要的蔬菜、鲜花以及乳畜品供应基地,并临国道318线南侧。现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校就位于国家级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B区的腹地,周边逐步发展建成纵横交错的交通干道、新兴工业区和众多安置小区、高级住宅区。因此,我在教学中紧密结合这一区位优势条件,积极开展学科渗透教学的实践探索。

案例一:农业与工业的区位选择及发展变化

我主要设计了下列实践活动与思考问题,然后师生互动交流:

调查了解学校附近主要的人类生产活动方式,近年来发生过什么显著的变化?

(过去:以发展城郊农业为主,种植蔬菜、鲜花,养殖奶牛等。现在:以发展工业为主,并成立创新工业园区。)

调查本区过去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和现在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别有哪些?

(主要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方面有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方面有市场广阔、交通便捷、政策支持、历史悠久。主要工业区位因素:自然方面有土地平坦且面积大、水源丰富靠近河流下游;社会经济方面有市场广阔、交通便捷、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地的区位选择受到什么影响及发展变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本地的区位选择由农业区位发展变化为工业区位。)

案例二: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