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的智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社会已经逐渐趋向于智慧时展,在此背景下,旅游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旅游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智慧旅游的提出与执行,则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与改革。因此,??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管理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基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一种旅游产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新概念、新模式。我国“智慧旅游”最早由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提出并实行,在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电子通信等技术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创新、旅游资源整合与规划,实现旅游行业“新”形态的构建与发展[1]。
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的有效结合,推动了旅游行业管理方式现代化转型与升级,实现了旅游资源以及各地区旅游信息的有效整合,促进了旅游行业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旅游各机构、各部门以及相关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
1.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企业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管理是旅游行业目的地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旅游行业智慧旅游建设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为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建设的完善性与全面性,应注重企业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例如,在依据智慧旅游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建立旅游内部信息管理平台,用以实现各项数据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提供便捷式旅游服务;结合数据技术、身份识别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建立电子门票预售体系,用以实现旅游售票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管理,提升企业服务质量与效率;应用自动化、监管等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监测系统,实现旅游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一体化管理,包括导游管理、旅游车辆管理、旅游方案规划管理等,在动态监管与指挥中提升企业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强化整体管理效率。
2.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
行政管理作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指挥与领导中心,在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中,主要侧重于智慧型办公与保证体系的构建。即通过利用数字技术、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定位跟踪技术、智能显示设备等,实现智慧旅游指挥管理(包括人员调度、事件责任人监督、旅游风险评估、旅游应急处理)的智慧化管理,用以强化行政管理力度,保证各项工作与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游客管理体系的构建
游客作为旅游企业服务的主体,在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构建时,应注重游客管理的优化与完善,用以保证游客管理与服务的全面性、系统化、准确性实行,从而促进旅游企社会形象与品牌形象的树立。例如,通过利用全球定位跟踪技术、感应与身份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对游客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整合、分析与管理。依据整合与分析得到的结合制定旅游规划,提升游客服务质量;通过对旅游地区游客动态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寻影响游客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进行游客服务精准定位,满足不同游客旅游需求。
4.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
对于智慧旅游而言,公共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一些国家,如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地区十分重社会体系下的公共服务,其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家旅游行业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我国在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强化,用以在细节中提升整体管理质量与效率,推动旅游行业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例如,建立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包括对旅游地区交通安全保障、风景区游客动态安全保障、旅游资源与环境安全保障等,在保证游客旅游过程中安全性的同时,规范游客不文明行为,强化旅游资源可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社会问题;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
1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1)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过去,很多旅游资源地在开发时,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生态保护意识,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方式,使得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两者之间出现冲突,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们的大不合理开发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当今,旅游业并不是理想中的“无烟产业”,没有污染,人们在客观的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丰厚的经济效益会造成生态自然环境的损坏,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在逐渐地被侵占,城市建设破坏了旅游整体环境的和谐美。(2)旅游经营管理的水平较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小,大都是个体经营,没有雄厚的实力,管理水平较低,其中存在很多的弊病。并且,我国很多旅游地的管理模式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调节模式,经营权和所有权不相分离,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市场竞争不公平,管理系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无疑加大了主观管理难度,降低了客观专业性。我国省市各个旅游协会都属于群众组织,相关的政府部门只是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是旅游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的脱节现象,造成旅游协会在监管过程中不能起到真正的调节内部矛盾的作用,从主观上,不愿意去管理,不敢去管理,也不会管理。不能实现其调解和协调的作用,因为,旅游协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使其处于被动和搁置的状态,间接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发展。(3)旅游在线营销方法滞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旅游业的管理营销也随之网络化,逐渐向在线化趋势发展,从当下营销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在网上订购机票、车票、门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网络发展还不完善,在线营销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第一,并不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第二,网络营销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安全性不能保障;第三,在线营销服务水平还需提高;第四,各个旅游网站的设计缺乏特色,不能标新立异;第五,缺乏专业的在线网络营销人才;第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在线营销行为缺乏约束力,不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管理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
虽然近几年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但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为了使旅游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有序,缓解并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保证旅游业的良好发展,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1)将旅游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新《旅游法》的正式颁布和实施,旅游业的不良风气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存在着差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旅游管理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也有部分顽疾非常棘手,恶性违法侵害旅客权益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在《旅游法》的规制下,各个地区旅游景点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立法部门适时出台《旅游法》的实施细则。积极响应《旅游法》的相关精神,让《旅游法》真正成为人们旅游的保障,以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为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管和游客的出行以及旅游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2)逐步完善监督,明确管理的相关责任因为旅游业管理工作比较繁重,存在的社会问题复杂而棘手,因此,需要把内、外部监督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旅游协会一定执法权,并建立专门的政府旅游执法部门和执法队伍,高效率地解决旅游纠纷,处理突发案件或者群众投诉,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在景点上还可以设立管理委员会,使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游客和旅游企业营造一个安全、规范、有序、和谐的旅游环境,以促进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3)科学规划,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还是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都要提倡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理念,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在一些节假日,我国各个景点都会迎来旅游高峰期,但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管理上忽视了景点能够承受的旅客容量,不但破坏了优美的环境,还降低了景点的服务质量,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做到科学规范和管理,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障旅游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间接地带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谢彦君,陈才,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本法.旅游产业的十大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1998(4).
关键词:汇率制度改革 韩国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8-011-05
一、问题的提出
韩国的汇率制度转型的经验对我国至少有两方面的借鉴意义:第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汇率稳定的基础――金平价及人为规定的管理标准不复存在,主要国家均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度。韩国也经历了固定汇率到管理浮动汇率,再到浮动汇率的过程。韩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里取得了快速增长,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韩国仍然是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作为世界贸易大国,韩国长期奉行出口导向战略,其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给中国以启示;第二,很多发展中国家出于各种考虑害怕汇率浮动,危机后韩国被迫由管理浮动过渡到自由浮动。在自由浮动汇率时期,汇率总体表现为升值趋势,但外汇储备仍然持续累积,通过管理浮动时期和自由浮动时期名义汇率、外汇储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指标的比较,为我们研究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汇率对经济以及国际收支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二、由管理浮动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
(一)韩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韩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1980年以前,政府严格管理外汇交易,韩元钉住美元;1980年以后,韩国引入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尽管政府仍然严格管理,韩元开始根据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趋势浮动;1990年3月韩国开始实行的市场平均汇率制度是一种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此后,汇率开始由银行间外汇供求决定,每天的波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韩国银行频繁的入市干预,汇率实际上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1997年,韩国经济危机爆发,接受IMF援助并答应加快开放资本帐户的条件,12月韩国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1998年5月取消外资的股权限制,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完全对外资开放。1998年6月,韩国政府宣布了两阶段的外汇交易自由化的计划,第一阶段于1999年4月1日引入新的外汇交易法案,第二阶段,2001年1月取消个人经常帐户交易的上限规定。
(二)韩国由管理浮动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转变的背景
1.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模式受到冲击
自60年代以来,韩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下,韩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据统计,韩国出口额从1962年的0.54亿美元升至1996年的1297.15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份额由0.04%升至2.5%。韩国出口在GDP中占有很大比重(见图1),在80年代,基本上在40%以上,但90年代以来,美元汇率不断走高,削弱了韩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韩国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占GDP的比重下降到30%左右,1996年为28.9%。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比上年下降3.8%。占GDP的比重下降为27.7%。与此同时,进口却大幅度增加,1994、1995和1996连续三年出现了两位数增长。20世纪90年代到危机爆发前,除了1993年经常项目是顺差外,其他年份都是逆差。1996年逆差最高,突破了150亿美元。韩国长期以来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的下降使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
2.不当的资本项目开放造成过度借贷,外债规模过大、短期外债比重过高
80年代末,美国给韩国施压,就金融开放开始双边谈判。其他外部力量包括七国集团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都在积极推动韩国开放金融市场。从国内看,自由经济和自由市场的理念也逐步占了上风。自从90年代第一任民主选举产生的总统金泳三上台以来,韩国施政战略由保护国内产业体系转向促进经济的全球化,韩国的金融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为了使韩国全球化战略更制度化,韩国1993年申请并于1996年成为OECD成员。为了成为OECD成员,韩国同意向发达国家投资者逐步开放金融市场。除了对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保留管制外(这一举措的初衷是鼓励企业财团更容易获得国际融资并成为国际化企业,同时不受外国企业的竞争性影响)。韩国政府逐步放松了对资本流入特别是国外短期信贷的控制。受传统政府担保的思维惯性的影响,管制的放松导致企业过度借贷,外国银行可以在没有政府信贷担保的情况下向大企业借贷,短期外债急剧增加。1993年韩国的外债总额为439亿美元,到1997年底已经达到1544亿美元,外债占GDP的比重高达58.7%,短期外债的比重为44.3%(见表1)。
3.高负债的企业集团破产造成资本恐慌性外流
由于存在监管真空,隶属大财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在国外借入短期贷款并发放贷款给自己,造成大企业集团的高额负债。从最大的30家大型企业集团的融资结构看,短期借款的比重从1994年的47.7%增加到1996年的63.3%。不仅如此,金融开放和放松管制的同时.韩国政府也从积极的产业指导政策和投资监管中退出,企业集团纷纷在钢铁、汽车等领域进行重复投资,造成产能严重过剩。过高的企业资产负债比率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1997年1月24日,由于韩宝钢铁工业公司无力偿还其已经到期的国外债务宣告破产;3月三美综合特殊钢公司破产;4月韩国最大酿酒企业真露公司倒闭;7月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起亚集团倒闭。1997年宣告破产的财团中,起亚集团的负债率为519%;汉拿集团的负债率达2056%;韩宝集团的负债率达到1900%;真露集团的负债率高达3073%。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1997年韩国一些企业集团的破产使得外国投资者对韩国失去信心,资本大量外流。1997年资本和金融帐户净资本流出97.6亿美元。
4、外汇储备几近枯竭,韩国中央银行丧失外汇市场干预能力
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和恐慌性的资本外流,使得韩国外汇储备几近枯竭。到1997年年底,韩国可动用的外汇储备只有89亿美元,还不够一个月的进口需要量(见表1),外汇储备占短期外债的比重仅为30%,仅1998年第一季度,韩国将有400亿美元的外债到期。这时候,韩国中央银行已经完全丧失了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1997年12月韩国被迫实行自由浮动汇率。
可见,韩国由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走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因金融危机被迫进行的。
三、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运行
一般来说,汇率的弹性决定了外汇市场压力的表现形式。如果是固定汇率,外汇市场的压力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增减;如果是浮动汇率,外汇市场压力主要表现为汇率水平的变动;如果是管理浮动汇率,外汇市场的压力既表现为汇率波动,也表现为中央银行加强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分析汇率运行不能单独看汇率本身的波动,因为汇率波动大小不仅受真实冲击的影响,也受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影响。所以,本文将结合汇率和外汇储备变动情况对汇率运行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韩国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汇率下汇率运行,本文分三个阶段进行比较研究:第一个阶段从1980年1月到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9月,是危机前的管理浮动汇率时期;第二阶段,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9月是金融危机阶段,名义汇率很不稳定;第三个阶段从1998年9月到2006年12月,是危机后自由浮动汇率时期。这个时期,韩国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比较有限。本文重点分析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
(一)三个时期的汇率和外汇储备总体变化趋势
第一个阶段的管理浮动汇率时期,汇率由549韩元贬值到909韩元,外汇储备由27亿美元增加到304亿美元;第二阶段的金融危机时期,汇率由921.85韩元贬值到1199韩元/美元;第三个阶段的危机后自由浮动汇率时期,汇率由1372.58升值到925.08韩元,外汇储备由469.12亿美元增加到2383.88亿美元。
(二)三个时期名义汇率变动率
第一阶段的管理浮动时期汇率月均变动率为0.643%,月波动趋势见图5;第二阶段的金融危机时期汇率变动率最高,达到8.841%;第三个阶段的自由浮动汇率时期汇率月均变动率为1.551%。可见,管理浮动时期的汇率波动小于自由浮动时期。
(三)三个时期外汇储备变动率
第一阶段的管理浮动汇率时期,外汇储备月均变动率为5.5%,最高时月变动率超过30%。第二阶段的金融危机时期,外汇储备月均变动率为6.8%;第三阶段的危机后的自由浮动汇率时期,外汇储备的月均变动率为1.8%。可见,管理浮动时期外汇储备波动大于自由浮动时期,自由浮动汇率时期,外汇储备月均变动率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前的管理浮动汇率时期,韩国外汇储备持有规模很小,80年代末以前基本上只有30多亿,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均在300亿美元以下,只有90年代中期以后才突破300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小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干预容易引起储备存量的大幅度波动。而金融危机后的自由浮动汇率时期,除个别月份外,外汇储备存量持续累积,到2006年已经突破2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存量基数增大的情况下,即使外汇储备绝对量变动很大,如2006年11、12月,单月增加外汇储备就分别为51亿和47亿美元,但变动率也仅为2.2%和2%。
(四)三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
一般来说,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为了防止汇率升值而进行的干预必然造成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外汇储备增加会使流动性过剩,造成通货膨胀。所以,管理浮动汇率更容易产生通货膨胀。
第一阶段的管理浮动汇率时期,按照CPI指数计算的月均通货膨胀率为0.29%;第二阶段的金融危机阶段,月均通货膨胀率为0.45%;第三阶段,自由浮动汇率时期,月均通货膨胀率为0.23%。可见,韩国在管理浮动时期的通货膨胀率高于自由浮动汇率时期。韩国在自由浮动汇率时期,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1998年4月生效的韩国银行法案把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它规定中央银行规定年度通货膨胀目标并努力实现它,汇率不再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对于韩国这样的开放型经济体,汇率会通过多种渠道来影响国内价格,如汇率可以影响进口品以及进口替代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国内价格,所以,在实际执行中汇率仍然是货币政策重要的钉住目标。
四、自由浮动汇率时期的外汇储备持续累积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韩国在金融危机之后被认为实行的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但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新西兰等国家相比,对汇率仍实行有力的管理。危机后,韩国外汇储备持续累积(见图3),到2007年2月,韩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438亿美元,成为全球第5大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见表3)。外汇储备的持续累积反映了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持续干预。
而按照IMF独立浮动汇率的定义,汇率是由市场决定,任何对外汇市场的干预都不是为了设立汇率水平,而是为了稳定汇率、防止汇率过度波动。与不事先宣布汇率轨迹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即一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进行积极干预以影响汇率,但不事先承诺或宣布汇率的轨迹的汇率制度相比,共同点是干预的目的在于缓和汇率波动,区别则在于干预和管理的强度。管理浮动和独立浮动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尽管IMF将韩国归入独立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韩国外汇储备增加必然对外汇供求从而对汇率水平产生影响。
正因为如此,韩国在危机后实行的是否是浮动汇率制度是有争议的。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干预的目的,如果外汇储备增加不是为了影响汇率水平,就可以认为是浮动汇率。从名义汇率和外汇储备变动关系来看,除了1999年、2001年、2005年和2006年的个别月份曾为平抑贬值压力而减持外汇储备外,无论汇率升值或贬值,外汇储备表现为持续的增加。
一般来说,固定汇率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应拥有更多的外汇储备,以保持外汇市场干预能力,维持汇率目标。从全球看,汇率弹性不断增加,选择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不断增多,但是,全球外汇储备却不断累积。韩国从管理浮动转变成自由浮动汇率后,外汇储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累积。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归于两点,一是出口拉动战略。由于汇率波动对贸易和投资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作为实施出口拉动战略的国家,保持与贸易伙伴国的汇率相对稳定非常重要。金融危机后,韩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从1998年以来韩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外汇市场外汇供给增加,为了维持汇率稳定,韩国银行加强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二是资本流入结构特点和对资本外流的恐惧。对于资本帐户开放和资本流入以证券投资为主的韩国来说,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外汇储备以防备资本的迅速外流。与中国不同,韩国的资本流入以证券投资为主,而且主要通过银行进入,造成银行外债与国外资产的比重奇高,从2002年开始超过100%,达到142%,2003、2004、2005分别达到1.41、1.28和1.46,2006年高达2.121。这种资本流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为应对可能出现的资本迅速外流,韩国中央银行愿意持有更多的外汇储备;三是东亚高储蓄国家的面临的共性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仍然是事实上的本位货币,也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几乎所有东亚国家的区内贸易和大部分与区外国家的贸易都是以美元计价。按照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的说法,任何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将出现货币错配问题,产生“高储蓄两难”:一方面,随着美元债权的积累,美元资产持有者会越来越担心美元资产不断转换成本币资产,迫使本币升值;另一方面,贸易逆差国也会抱怨贸易顺差是由于货币低估和货币操纵所致。韩国也不能以本币提供信贷,债权也不能以本币计值,只能大量持有美元资产,储备资产的累积造成汇率升值压力。因此,在目前这种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下,巨额的外汇储备是维持韩元币值信心的保障。
五、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一)在资本帐户开放的情况下,以维持汇率水平为目标的干预的难度加大,增加汇率弹性可以适当缓解资本流动冲击
导致韩国货币危机的原因很多,但汇率制度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也是重要原因。金融危机以前的90年代,在美元升值的带动下,韩元兑其他国家货币升值,韩国出口竞争力受到削弱,除1993年外,经常项目出现持续的逆差。尽管韩元汇率由银行间市场的供需决定,但汇率的每日波动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与此同时,韩国为了成为OECD成员,除了对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保留管制外,放松了对资本流入特别是国外短期信贷的控制。这种不对称的管制和国内不良的借贷文化造成短期债务比例过大。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韩国出口受到更大的冲击,出口增长的下降和资本大量外流使韩国外汇储备枯竭,根本无力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被迫实行浮动汇率。
目前,在经常账户开放和资本帐户有限开放的情况下,我国资本账户管制的有效性已经大打折扣,隐蔽性资本流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随着我国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资本大规模的流入和流出将使以维持汇率水平为目标的干预难度加大。
(二)增加汇率弹性不一定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降低外汇储备重在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型增长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创新型和技术密集型增长
人民币汇率弹性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但韩国的经验表明,增加汇率弹性不一定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韩国实行自由浮动汇率以后,尽管外汇储备变动率减少,但外汇储备仍持续累积。对于中国来说,至少有两个因素会限制浮动汇率调节作用的发挥。
第一,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供给的价格弹性低,而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特点会削弱汇率调节贸易平衡的有效性。这与我国贸易结构密切相关。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出口商品主要在价格上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多数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比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过度竞争状态,受同类商品竞争的影响很大,而且,我国出口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比较强,存在供给过剩。所以总体上出口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另一方面,我国进口产品中设备和技术类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占相当的比重,由于国内缺少替代品,进口需求弹性小。
第二,和韩国一样,中国长期奉行出口拉动战略,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投资严重不平衡。汇率的调整虽然可以影响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和投资的收益预期,但已经形成的产业结构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通过增加汇率弹性降低外汇储备和调节外部失衡,降低外汇储备重在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型增长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和技术创新拉动型增长。
(三)由管理浮动到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货币政策框架需要进行调整
韩国在自由浮动汇率时期,汇率也不再是名义锚,货币政策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很好地控制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规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同时,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和中央银行的信誉,由此可以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为汇率制度的转换提供有力的保证和前提条件。尽管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韩国仍然没有忽视汇率在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作用。尽管我国名义上执行的是货币总量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将汇率作为钉住目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阻止汇率升值、促进出口的汇率政策取向需要进行调整。汇率弹性增加后,需要建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名义锚。尽管从现实出发,采取货币总量目标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佳选择,但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也应该继续把汇率作为钉住目标。
1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背景之下,乡村振兴的政策得以进一步的优化,我国对于乡村振兴的政策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并且将乡村振兴的政策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乡村的诸多产业进行协效的协同性发展,并且使产业发展带动整体农村人口经济收入得到有效的增长,以此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在优化背景之下,需要进一步地将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充分地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当前时代我国乡村旅游业所具有的创新性特征得以进一步凸显,并且使乡村旅游市场的规模得以有效的扩张,使整体乡村旅游参与主体所具有的体验感得以有效地增强,使传统乡村旅游服务模式得到有效的转变,使相应的旅游信息化建设路径得以进一步的优化,相应的旅游者可以充分地通过信息化平台对乡村旅游的诸多信息进行综合性的了解,并且以信息化的方式对自身的旅游目的地进行主观性的选择,使相应的旅游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充实与高效的构建,而具体的旅游信息化构建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与管理者而言,能够使从业人员充分地对旅游管理信息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获取,并以此对相应的旅游管理进行有效的改善,使整体管理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使管理者能够充分地对旅游产品服务进行有效的创新,并且使相应的旅游管理者能够对自身的服务进行有效的改进,使整体旅游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管理模式以及衍生出的乡村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旅游者自身所存在的个性化需求。目前,我国网络旅游平台已经能够充分地对各类线上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游客出行所具有的便利性得以有效的提升,同时,优质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对我国的乡村旅游行业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使整体乡村旅游的质量得到有效的升级,对于不同旅游管理的模式能够进行更加创新型的解决方案设计,并且充分将云计算等诸多技术予以有效的应用,能够使相应的管理模式对于旅游者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同时进行优质的旅游者全方位画像,使相应的旅游管理及旅游发展能够获得更加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使供给侧所存在的平衡关系得以进一步优化,使供给侧的对接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在满足经营者自身利益要求的前提之下,使整体旅游者自身的体验满意度得以大幅提高。
2目前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
2.1乡村旅游对于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升,并且基础知识建设相对落后
在进行乡村信息化旅游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传统的经营理念进行有效的改进,将具体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到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当中,而充分地将智慧旅游进行有效的融合,需要使乡村旅游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的改进。然而,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模化特征较为薄弱,并且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为分散的状态,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发时间相对较短,就其自身发展而言,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以及不断完善的优化时期,其自身所具有的信息数据资源的健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进而无法对诸多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予以有效地满足。此外,乡村旅游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对诸多部门予以设计,并且各个部门之间所存在的独立性相对明显,使乡村旅游行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相对突出,使整体企业行业在发展中无法得到有效的互联互通,使整体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诸多现实性困难。同时,部分乡村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继而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充分的认识,而体乡村旅游的信息化意识无法得到有效地增强,使当地的旅游经营者无法对信息化技术作用于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冲击予以正确化的认知。因此使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构建过程当中,其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性相对明显,并且部分政府无法充分地将政策予以有效地引导并进行有效的财政投资,从而加剧了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实问题。
2.2信息资源处理成本相对较高,并且运用维护的持久性相对较低
智慧旅游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信息化建设只有将其自身的完整性以及布局性予以有效地增强,才能使整体乡村旅游出行所具有的互联互通特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从技术角度而言,智慧旅游在发展中所需要的大数据具有较为突出的非系统化特征,自身的数据来源的统一性缺失,使得整体数据处理所存在的困难性特征相对明显,从而使整体数据处理所存在的可靠性相对较低。由此需要对相应的技术与设备进行有效的更新,并且对具有创新意义的设备进行充分的研发,而针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智慧旅游与信息化建设发展现实情况而言,大部分地区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往往无法对相应的运营手段予以有效的重视,并且无法对具体的信息化构建予以有效的运营支撑,其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应的智慧旅游融合概念往往具有较为突出的炒作性质,并且具有“一次性项目”的现实特征。由此使得整体智慧旅游以及信息化技术的运营维护人员存在的现实性缺失问题,并且使整体信息化构建存在形式化主义严重的现实问题。
3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及智慧旅游进行有效融合的现实方式
3.1对乡村旅游的信息化设施进行构建,对信息数据平台进行搭建
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对整体信息化技术所具有的创新性予以有效体现,并且使相应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完善,并对各类基础平台进行有效的构建。第一,在信息化设施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移动网络等诸多设施进行有效的构建,相应的政府及运营商需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使乡村内部尽早实现5G信号覆盖。并且将诸多智慧终端在旅游区内部进行有效的构建,进而使智慧售票机、智慧监控等诸多设施能够应用于乡村旅游的构建过程当中。使整体智慧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优质的发展基础。
第二,我国在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信息数据平台进行有效的搭建,需要对乡村旅游自身的开发与经营特点进行有效的考量,政府需要起到优质的牵头作用,对网上旅游平台进行有效的构建,并且对旅游企业进行有效的引进,使相应的企业与政府能够充分地对当地的农村旅游信息化数据平台进行有效的建设,使整体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拥有较为优质的基础数据支持,对于传统的由政府单独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局面进行有效的打破。使社会资源能够充分地进入到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建设过程当中。
同时,在对乡村旅游信息数据平台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地对政府的公信力度予以有效的应用,并且需要对相应的信息安全性进行综合性的考量,而使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过程中所存在的技术障碍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
3.2进一步对智慧旅游产业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乡村旅游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能够对整体传统旅游模式进行有效的改变,并且需要充分地对智慧旅游产业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通过旅游管理、旅游销售以及信息化服务等诸多角度,对乡村旅游的智慧产业体系进行构建。
其一,从管理角度而言,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地使相应的体系能够为具体的旅游管理提供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模式的创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将相应的智慧旅游管理方式与乡村的实际特征进行有效的联系,从而使相应的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地符合乡村的自身特点。
其二,从技术应用角度进行分析,需要使整体乡村旅游管理的应急服务水平及其自身的安全监控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具体的智慧旅游体系构建,使整体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地进行旅游数据反馈,对于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及其决策特点进行综合化的考量,从而使整体智慧旅游所具有的针对性特征给予有效的凸显。
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信息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了景区在发展智慧旅游上所做的工作。下面本文将具体介绍一下青城山―都江堰在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思路。
顶层设计和智慧景区建设规划
据介绍,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的智慧景区建设目标是实现资源保护的数字化、经营管理的智能化、产业整合的网络化,建立了五个体系,分别是指挥中心体系、数据中心体系、基础数据体系、旅游服务体系及管理与保护体系。
智慧景区建设的战略构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机制、管理、技术、改进。机制方面,景区管理局专门设立了下属事业单位信息中心,负责统筹全局信息化建设工作,对智慧景区的信息管理机制进行全方位梳理,明细职责权限,实现各部门信息畅通。协同管理,打造协同办公及管理平台,打通景区的信息、应用和资源孤岛问题。技术保障,智慧系统基于B/S方式,应用了许多现代高新技术,且有很多实际的应用案例。在完善信息化的同时,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也制定了一个持续改进的方案,进行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满足景区现实需求,并根据景区经营现状、发展趋势和潜在能力等的变化,不断进行完善。
智慧旅游将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
青城山―都江堰智慧景区系统,主要包括两个中心(数据中心、指挥中心),三大平台(指挥决策平台、协同办公平台、旅游目的地营销平台)及24+N个应用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监控子系统、门禁子系统、旅游咨询子系统、智能数字监控系统等)。目前景区的三种典型应用:视频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森林防火、重要路段、文物保护、客流量预警、车流量预警等业务中;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涉及景区游客流量监测,景区实时环境数据监测、传播等领域;移动互联网及手机终端的主要应用于游客客源地数据采集,手机随身有(LBS)等系统。
景区管理的实施细节
都江堰“智慧景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对旅游的相关要素进行整合,为广大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为景区提供智能化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其重点任务在于探索现代旅游信息服务和运营机制,明确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信息化服务商、旅游运营商等在智慧景区中的角色和关系,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景区信息化建设,持续推动智慧景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和运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创新深化,不断提高智慧景区运营服务水平。诸如无线WI-FI项目、智慧景区APP项目、智慧景区多媒体互动项目、球幕全景互动应用示范系统、互动式户外屏联播平台、游客感知平台(自动导游机)、旅游目的地营销平台、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等一大批智慧旅游项目和平台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已经出台。
在目前,青城山―都江堰数字化景区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数据中心、智能指挥调度中心、基础数据管理、生物文物资源管理、旅游服务”五大体系和视频监控、电子门票、森林防火监测、大气环境监测、车流量监测、客源地监测、游客紧急求助、应急广播等20多个应用系统,实现监测、预警、分析、决策、指挥、评估和善后处理的流程化管理。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共建设290余个视频监控点位,全部为自建,并铺设光缆线路用于景区通讯和视频信号的传输。监控点位覆盖了景区的重要路口和游客聚集地,是景区管理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解决了景区“看得见”的问题。对于景区周边的重要路段,青城山―都江堰旅游管理局接入了天网的部分视频监控点,最大限度地消除监控盲区。
此外,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在景区建设了应急广播系统和多个游客紧急求助亭。游客遇突况可以通过紧急求助亭直接呼叫游客服务中心,由专人接听并进行解答和疏导,同时也可以通知附近的景区管理人员前去救助。
通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景区可以引导游客合理选择出游地点,避免扎堆,还能在游客接待数量超过景区最佳和最大容载量时,及时启动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