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地摊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能源统计低碳经济策略
能源是国家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遭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能源统计就是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流量变化、经济效益、平衡状况及其与国民经济关系,对国民经济的能量变化过程实行统计监测和管理。低碳经济是是能源统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节能减排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目前能源统计的障碍
(一)基础工作薄弱
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不够及时,不够准确。科学统一的能源资源节约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能源资源节约工作的要求。
(二)个别企业对节能降耗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长期以来,一部分企业、单位在发展上追求高速度、高利润,忽视节能环保工作,把节能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节能降耗措施不力,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能耗统计渠道不顺畅,统计数据不够准确。
(三)基层企业能源计量不健全,严重影响能源统计数据质量
能源统计数据的来源主要是由基层企业填报,目前多数基层单位能源计量设备不健全,以致企业统计人员无法提供准确的能耗数据,有的企业上报能源统计数据中存在估计成分,这样的数据汇总到上一级就会出现误差,而这种统计误差单单依靠统计局的少数能源统计人员去逐一核实和纠正是很难的。
二、加强能源统计服务低碳经济的策略
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能源结构目标调整,对我国能源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家已将合理利用资源、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并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确立,将对我国能源生产、输送、加工转化、消费等各个环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在工作中提高能源统计效率。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确定职责分工
能源统计涉及社会经济各个层面,能源统计任务重,环节多,资料搜集困难,迫切地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节约能源的宣传力度,积极组建专业化的能源统计机构;健全部门能源统计制度,疏通能源统计渠道,与之相关的部门要同心同德,密切配合,配备业务精湛的专职统计工作人员,各尽其职切实做好能源生产、消费、流转、销售等多环节的统计工作,确保节能降耗统计数据及时、准确。
(二)加强培训,扩大交流,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能源统计是一项全新的、专业性很强的统计工作。从事能源统计工作的人员,不但要具备系统、全面的能源统计知识,还要具备与之相关的GDP核算、工业统计、农业统计、商贸统计等专业统计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用能单位或某一地区能源统计数据的有效审核、深层分析,才能有效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促进节能降耗工作。因此,必须做好能源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逐步成长为能源统计的“行家里手”和调查分析人才,提高数据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能源资源节约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对全部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国和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同时,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监测,并及时向社会公告重点监控企业年度污染物排放数据。建立完整畅通的能源统计网络。统计网络是展开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采集统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加强能源统计网络建设,建立畅通的信息采集渠道,是做好该项工作的组织保障。
(四)加大服务力度,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充分发挥部门技术优势,在人员、计量技术、标准信息等各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建立低碳管理机制,对企业的能源计量数据提出了统一的规范要求,建立能源计量数据库,使企业在计量检测数据上看到节能降耗效果的数量变化,看到节能降耗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组织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开展企业重要能源的热力测试、公证、核查等节能检测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做好各项计量数据的监测与采集,并将能源计量指标体系落实到生产经营和能源管理全过程中。针对企业存在的技术漏洞和工艺缺陷,积极帮助制定技术改造方案,改进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大力推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工作,通过加强企业自身计量管理,达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
三、结语
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为使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并变为全社会自觉行动,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和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和节能意识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和节能降耗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
参考文献:
[1]张卫华.《浅谈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管理观察》,2011年第1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GT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6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要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地市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从各省级政府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和政策导向来看,支持地市政府发展主要为当地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我国95%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地市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如何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发挥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的原则,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寻求政策措施推进,使高职院校为地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是摆在省级政府和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1.积极主动原则。虽然我国各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还存在差异,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职院校以地市政府举办为多,与当地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具备服务当地诸多有利条件,高职院校积极发挥服务功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满足地市发展需求,是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高职院校采取积极主动态势,倾心为地方发展服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能够赢得当地企业和社会各界认可,获得省级政府更大支持,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2.围绕中心原则。我国各地市已经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从自身实际出发,符合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寻求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满足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当前,各地市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就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项工作。高职院校只有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围绕地市中心工作,才能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3.发挥优势原则。我国中职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上与中职学校和其他高等学校不同,服务社会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其优势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推广和服务,实施高职文化建设,以及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高等”、“职业”、“技能”、“技术”等特点。高职院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
4.服务大局原则。高职院校立足区域发展,注重为地市发展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这不仅是对地市区域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国家和省域发展的重要贡献。高职院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为其他区域发展服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增强服务本地和其他区域发展的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只有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服务国家和省域大局,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1.高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由于地市“转方式、调结构”情况不尽相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变化。高职院校依托地缘优势,方便与当地企业联系沟通,容易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及时开设急需专业、开辟新专业、开发新课程,能够增加高职人才有效供给,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另外,高职院校积极接纳当地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或为当地培养更多的高职人才,能够提高地市人口素质,促进就业和创业。
2.技术推广和服务。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专业、技术、设备等优势资源,面向当地企业和社会,开展高端技术和新技术的宣传、推介、咨询、指导,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应用难题,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实施。另外,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针对当地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应用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技术创新,能够增强地市科技创新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地方图书馆服务模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地方的图书馆以往提供服务往往不是非常开放,存在着诸多的限制,但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处理等功能要求越来越强烈,为了更好地提供信息资源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就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地方图书馆,其不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还有着自身的电子图书馆,在信息收集、处理、分析、整合等方面的功能都比较完善。为此,增强地方图书馆的外向型服务功能,转变其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了几种地方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1.资源共享服务模式
以往地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以及信息服务形式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地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服务的作用范围都过于狭窄,为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图书馆应该将自身的图书馆资源外向化,面向公众,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的作用。只有做到资源共享,才能充分挖掘图书馆资源以及服务的潜在价值。为此,克拉玛依图书馆应该自足与自身的资源,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实现文献的数字化,并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全面的立足于社会的地方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体系,这样不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克拉玛依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的成果,不但可以提高地方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还能增强地方的文化内涵,对于地方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除此,克拉玛依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身具备的人才优势来实行远程教育,这样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当地的学习氛围。远程教育的内涵既可以利用克拉玛依现有的知识管理成果,也可以联系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等相关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信息开发工作。
2.分项分类服务模式
地方图书馆对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提高社会教育水平。因此,就需要对克拉玛依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分项分类,只有加以明确才能更好地提供相应地服务。其一,依托馆藏,建设地方特色经济建设资源。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有的地方工业发展具有优势,有的地方是旅游胜地,克拉玛依图书馆应该立足于克拉玛依的经济产业机构、资源配置状况、农业地理、出行交通、风俗文化等相关方面,来进行相关数据库的开发,这样才能为克拉玛依经济发展带来更加专业化的指导。其二,教育分类,开展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一旦克拉玛依图书馆面向公众,其就可能面对各种人群,只有采取必要的分类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指导意义,才能更好地提高当地的社会教育、社会文化水平。具体来说,从纵向上应该以年龄作为分界线,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成年人提供各自的信息服务,并且根据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对相关的信息服务划分等级,诸如技术类人员可能希望对高新技术进行了解,而科学爱好者则技术研究并不是那么深入,只希望能够浅显地了解即可。通过这样的纵向进行分类,就可以达到很好地服务效果。
3.人性化服务模式
当今社会提供的服务不仅是局限于现成的服务,而是基于人性化基础上的服务,只有对用户的 、习惯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提供其需要的服务。对于地方图书馆的服务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仅仅将眼光局限在片面的知识提供上面,而不去分析用户的个性化操作、信息需求等更深层次的服务内容的话,地方图书馆服务模式将很难得到相应地提升,这样也就很难促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为此,克拉玛依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人性化信息的导航服务。对于使用地方图书馆相关资源的人们的来说,往往都存在个性化的需求,为了了解某一个专项的相关内容。而如果图书馆并没有相关专业化服务的话,对用户的信息查找来说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很难全面手收集信息。诸如,科研工作者为了进行学术研究,需要重点的论文资源,如果建立专业的数据库的话,就能够更为全面为其提供相关的信息。其二,人性化的预测服务。人们在利用电子图书馆进行信息查询的时候,往往会有自己的偏好,如果克拉玛依图书馆能够提供相同或相类的查询信息的时候,就能对用户提供很大的方面,这样就能提高其查询信息的效率。这种根据用户提交的相关的关键词、文档、题目、作者等来为用户预测所需信息的服务能够更好地提高其信息的查询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克拉玛依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
4.总结
克拉玛依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先进的技术,而这些资源以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服务技术等对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几种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希望能够对克拉玛依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图书馆服务模式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米玲.西部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开展信息服务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2] 靳国艳.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服务地方经济[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1(01).
[3] 杨文花,赵葆英.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02).
[4] 陈威莉.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02).
一、概述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信息具有涵盖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地表特征和地理现象,可以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制定、经济结构布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等管理决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形成了系统、权威的本底数据,并实施了标准时点核准工作,利用两期数据开展了多种统计分析工作,通过全国范围的地理国情普查、监测项目的实施,形成了整套的技术解决方案,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为下一步常态化的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也存在着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支撑体系不健全、成果和服务方式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在立法、机构设置、技术体系、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不断提升地理国情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二、地理国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如图1所示)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的,技术标准、监测机制等方面均是全国统一,因此监测信息的尺度在全国范围内是基本一致的,具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地理国情监测能够提供任意区域不同时间的生态、经济等信息,因此可以做为政府决策在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评价的依据或参考,同时也可以做为政府官员离任审计的参考或依据。国家正在推动的“多规合一”工作,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目前浙江、海南、山西、四川、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地理国情服务多规合一工作的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方面开展了合作。基于地理国情有机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编制形成经济发展与区域布局、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一体化规划。地理国情信息还在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众多方面得到应用,目前针对这些方向,国家组织了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城市空间格局变迁、生态保护区管理、多规合一信息化平台建设、国家级新区建设变化、沿海滩涂变化监测等多个应用示范,取得了一定的监测成果及较好的应用效果。
三、主要问题
(一)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
过去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生产与需求脱节,仍以计划性的基础测绘为主要生产任务,这种延续多年的传统测绘生产模式,注重讲究方法科学性、程序严谨性、数据准确度,缺乏从服务快速、简便、高效等角度考虑,导致生产出来的数据无人问津、束之高阁的现象比较突出,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地理国情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从立项、组织实施、成果推广都紧跟需求,主动作为。但由于种种原因,地理国情信息的应用与预期还有不小距离,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还较突出。
(二)支撑方法体系不够完整
一方面缺少法律政策方面的支持认可。目前“地理国情监测”还尚未写进测绘法,约束力不强。利用地理国情信息还属于倡导性的工作理念,没有深入到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中;另一方面技术支撑有待加强,地理国情信息理论上能应用到绝大多数行业部门,但是具体到“怎么用”“如何用”上需要加强实践和研究。
(三)成果和服务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地理国情信息成果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所有部门用户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加工,特别是深入进行数据挖掘,真正做到好用、实用、有用。在服务方式上,还应由单一离线式数据拷贝向提供离线、在线、调用等多种服务方式发展。在服务机制上应切实减少简化审批环节,建立健全地理国情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四、措施及建议
(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地理国情监测具有公益性的特点,监测成果有利于准确掌握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可以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区域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获取系统、准确、完整、现势性强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需要以政府来主导实施,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但是为了保证信息的权威性,现阶段还必须得以政府主导的形式来开展。开展地理国情监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部门间协作的作用,争取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纵向上,要建立健全中央、省和市县三级联动的监测分工协作机制,在横向上,要沟通协调,拓展完善与其他部门的共建共享或分建共享合作机制。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是一项系统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层面来完成,包括建立主导工作总体实施的管理机构,共享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监测成果的成果机构,以及支撑工作顺利实施及不断提升建设水平的技术研究机构。其中管理机构是政府部门,应改变目前临时机构的现状,以独立、长期的机构形式存在较为合理。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具有权威性、客观性的特点,而且是多时态的信息,需要建立针对不同需求的机制,需要的信息根据需求侧重点及形式不完全相同,如面向政府管理决策的核心信息可以通过政务内网的形式向部分部门,面向社会公众的完全可公开的信息则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机制,并且需要不断丰富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地理国情监测具备的信息十分全面,涵盖人文、地理、经济、生态等多个方面,涉及到很多专业部门的专题信息,由于各方出发点、利益诉求,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包括管理、技术等多个层面。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体系及服务形式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具体的技术研究机构来进行支撑,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科研院所,或者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专业等形式来实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是一个逐步实施、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确定“政府主导”的思路,才能确保工作持续、常态化开展,必须注重“部门协调”,才能打通部门间的隔阂,兼顾全局利益,最终将地理国情监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做到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将地理国情信息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中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多时间、多层次、空间化的特点,通过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经济指?巳?个维度,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经济模型,能够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从而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服务方式应由“被动式”升级为“主动式”,通过不断的努力,变成“请专业部门用”变为“专业部门主动用”,使地理国情信息逐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中,以充分发挥地理国情信息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空间基础、监督检查等提供保障服务的能力。
(三)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提供长期服务
地理国情监测是我国在跟踪国际发展形势,借鉴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为使测绘工作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新任务,该任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积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实践完善。
【关键词】技工学校;职业教育;服务经济
2005年11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支持开展职业教育,我县技工学校营运而生。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与经验的交流,现我结合我县县情和技工学校实情,初探技工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具体做法。
一、技工学校成立背景分析
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县的基本县情。而每年我县都有很多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几年,我县经济的飞越发展,招商引资驻进我县的各大企业、矿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一直供不应求。为了解决“企业用工难,学生求学难、就业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的突出问题。2012年11月,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我县技工学校正式成立,正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营运而生,该校是一所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考证、就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学校。学校成立后,将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加强“校校合作”的策略,加速校企办学的合作模式
近两年来,我县技工学校一直很重视合作办学的开展,一是探索“校校联合”办学模式。鉴于技工学校工作起步晚,为了缩短与周边县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距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得到质的飞越。我校积极推进“校校联合”办学模式。与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职业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开展普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为主,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有利于我校的办学观念的更新,加快办学节奏。
二是加速与大型企业的“校企合作”。 2012年5月,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和尝试,与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为公司培养技能型人才,深刻地理解“面向企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这一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感受到了合作办学的几点优势:一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二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四是破解了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解决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作为一所职业教育机构,如果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就无法做到培训教学设备设施与生产现场应用同步,就无法满足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培养学生也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和主动性,而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现学校已与企业开办“企业冠名班”的“订单培训”模式,成立“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以企业需要定课程,为企业“量体裁衣”,企业成立“技工学校实训基地”,提前为学生铺好就业路。学校与各类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选派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请企业转嫁到学校参与教学;聘请合作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订单培养、实习实训、产教结合和工学结合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学校还聘任了上述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为学校理论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学校自2012年成立以来,利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为合作企业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培训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平。
结合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经历,我校将在过去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发挥企业优质资源的巨大优势,在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继续合作,学校完成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校内实训课基础项目训练,合作企业发挥人才、设备、技术、管理优势,合作完成生产技术管理知识的培训教学,达到为地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实习、鉴定、评价任务。
三、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方向
“科教兴县”是我县实施的战略之一,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我县能源、化工、冶金、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优势特色产业,以矿产品加工等金属矿产品基地为依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钢铁装备运行与维护等2个专业列为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专业,以此为目标,依据国家对上述专业高技能人才标准,不断改善实训基础设施,添置必要设备,到目前为止,学校上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面积达到6800平方米,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教学实验实训设备达到40台(套),总价值400万元。新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平台。
我县矿产资源待开发项目丰富,有哈勒哈特菱镁矿开发项目、钢铁中下游产品开发项目、800万吨氧化球团生产项目、年产50万吨铁路线路配套产品项目、年产50万吨直埋保温钢管项目、年产50万吨钢结构项目、年产5万吨耐磨钢球项目、不锈钢餐具、刀具项目、精准件机械加工项目、高速公路护栏项目等项目。我县钢铁产业、绿色能源、矿产开发、轻工业以及制造加工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经济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紧缺各类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工电气专业方面的技术人员。目前,我校设置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钢铁装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是新疆以及我县地区实施优势资源转化和大力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
四、更新职业教育办学观念,形成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结构,全力打造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
社会越发展,劳动分工越细,从事大量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中初级职业技术人才最合适。从我国国情来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进程,广大农村当前急需的依然是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而职业教育毫无疑问是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人才和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要使地方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培养一大批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人才势在必行,我地区尤应如此。
1、更新办学观念,拓宽办学渠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劳动力结构开始从体力型向知识技能型发展,技术结构由普及型向提高型发展,人才结构由单一型向多层次、多类型发展。但就广大农村来说,初中级职业技术人才仍然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导力量。职业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采取长短结合、学分制、开放式教育、远程教育等方法,拓宽办学渠道,增强教育活力。并逐步形成低重心、多内容、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结构,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2012年,学校与企业合作,引企入校,把企业的冶钢运行生产线引入学校实训基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负责产品的生产技术管理和指导,学校钢铁装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的进程交替、轮换进入生产过程,全面参与冶钢的生产,学校教师以实训指导教师的身份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学生在完成熟悉冶钢、完成组装、产品合格验收、包装、入库完整工序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了社会财富。
3、与企业建立订单招生、订单培养合作机制,围绕职业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育人工作机制。依据企业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冶金方向岗位能力为标准,改革课程体系,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按照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岗位能力、预就业顶岗生产能力等六个环节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块,形成工学交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育人、岗位培训实现有机统一,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分段完成人才目标,培训考核实现分工协作,独立实施的运行机制,真正把用人单位的考核评价主体的作用发挥了出来。该专业学生在学校进行为期二年的学习,前两年完成理论学习和基本功实训,2013年3月进入企业参与运行生产实习,企业车间主任、班组长同时又是学院的兼职实习指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职业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4、正确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宣传职业教育,逐步改变社会不重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加强宣传为社会作出贡献、为家庭取得实惠、为自己闯出路子的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典型。
5、加大对职业学校经费投入。在保障教师工资、学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迅速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档次,尤其是加强实习训练基地建设,要把实训基地办成高新产业的示范园、高新技术的辐射源,要逐步形成以职业学校为信息集散主体、实训基地为信息传播纽带、农民为信息接受实体的职业教育网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