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 音乐课堂 品德教育 重要性

自古以来,中外音乐家都对音乐的德育作用予以高度的评价。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孔子说:“广博易良,乐教也。”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指出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成,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他的意思是说尤其是音乐这门艺术,道德教育才是真正的核心,道德教育是音乐课中完善学生人格和世界观的主要目的。这与我国的自古以来的音乐教育目的相通的。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排序依次为“琴棋书画”,琴排在第一位,说明音乐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孔子才会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说明音乐不仅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区或社会的道德建设上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国从小学音乐教育一开始就提倡道德教育,将品德教育提高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他的意思是音乐是抒发作曲家心灵深处的情感与感受,正所谓“乐如其人”的意思是作曲家的音乐与他的品格与气质一样。音乐既抒发了作曲家的灵魂诉说,也将他的道德观、世界观和情感融于一体,作为学习者和欣赏者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应该能够从中感受到作曲家所要传达的情感与诉说,感受到作曲家品德和人格力量。教师将作曲家在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细细讲解给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旋律美、和声美、结构美的同时,感知作曲家的心灵美,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以崇高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美丽的心灵,达到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在品德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优点。它通过一曲曲美仑美奂的音乐,也可以带有画面的音像,而不仅仅是简单说教与灌输,让学生在乐声中体悟音乐美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和培养高尚的气质。例如,我们教学《满江红》这一曲子,就是要学生牢记宋代爱国将领岳飞在祖国遭受外敌入侵时,要保持“驱逐外辱,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要表达“收复旧山河”的壮志决心与爱国情怀。当我们在教学《命运》交响曲的时候,就要教学生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并在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产生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当我们教学生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时,就要让学生体会作品中描绘的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色,以及蒙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还可推介课外经典曲目,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广东粤曲《旱天雷》、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古琴曲《高山流水》、南音《走马》等,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经典代表作既可以怡情,陶冶情操,又可以通过其中的音乐形象或音乐故事丰富音乐知识,感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彩,提高文化自信心。当然,红色经典教育同样重要,《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钢琴协奏曲》《清晰的记忆》《祖国颂》等歌曲、乐曲,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在与中的艰辛与所做的牺牲,永远缅怀革命先烈,永远不忘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还可以引入一些内容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经典流行歌曲或校园歌曲,如《朋友》《少年壮志不言愁》《我和你》《童年》等,甚至是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很大作用。学生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作为审美的主体,在音乐课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可以振奋他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同时,我们还可以整合、利用课程资源,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将本地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加深学生对家乡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理想的憧憬,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生动、深刻、有效地达到爱国、爱党、爱乡、爱社会、爱文化和陶冶情操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思想品德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各科教学都承担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然而其他学科都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行为的专门课程,这是任何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其系统性就决定了它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渠道。

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决定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大责任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决定了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高尚的美学素质和坚实的文化素质等,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来推动和激励其他方面素质的健康发展。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要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只有牢固树立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才能有信心和毅力去学习兢兢业业做事的本领,通过兢兢业业做事,才能体现出堂堂正正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思想品德课的核心作用表现在它的情感性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 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 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1.规范训练法。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 “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 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因此,面对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育者理当率先反省,要正确地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认为作为一位思想品德教师,要立足教学改革的前沿,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坚持新课程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明确人性化教育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在努力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的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变革指明了人性化的新方向。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贯彻人性化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具有前提性的地位,它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思想品德学科本身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可以通过明“理”、动“情”、导“行”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要把学好知识、发展能力、转化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教育—教学”一体化。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人的素质,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这不仅是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发展目标,也是思想品德教学人性化的价值目标。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奠定人性化教育的基石

1.准确定位师生角色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善于表现自己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锻炼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把学生从知识容器、被灌注对象的误区中解放出来,确立学生为知识探索者、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和学业任务承担者的正确定位,让学生有积极表现自我的勇气和激情,并展现其学习的潜力,这也是师生愉快合作的基石。

2.注重培养合作意识

社会是合作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合作,个体离开社会就无法生存,而学校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素养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力争每节课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要么让学生自学、参与问题对话、讨论、辩论;要么由学生来充当小老师进行课文讲解、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完成问题;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动起来,积极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手脑并用,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养成参与课堂的习惯,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其创新意识,锻炼其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

3.努力融洽师生关系

教育是师生沟通的艺术,师生双方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学过程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沟通接纳、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关系。当课堂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时,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另一方面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和师生间的亲和力。教师崇高的人格品质使学生崇敬、爱慕,博大的师爱则会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之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寻找人性化教育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依据和根本,是一种资源。从内容上看,思品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重视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态教育、爱的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使思想品德课回归生命与生活的本色,反映了浓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关爱。这要求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会充分挖掘教材、科学的使用教材,教师既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又要提高应对课堂问题的处置能力和教育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突出案例和素材运用,使课文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关注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二要以生活为主线来展现教学内容,以主题探究、生活案例剖析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自主探索和感悟,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体验性;三要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佚事典故、名言警句等多种素材为载体,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化性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模拟、实践,在知行统一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掌握价值判断与评价的标准,以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反映思想品德课程的导向性。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培养意志;品质;自制能力;坚毅

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那么,在当今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呢?笔者经过多年的尝试总结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勇于鼓励,培养学生自信信念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的话:“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话虽然有点绝对,但很有道理。同样,在体育教学当中,适时地鼓励,也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使学生的身心都受到不同的考验。比如,胜利时的兴奋、失败时的痛楚等,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对于一些体质较弱,对体育运动有恐惧感的学生,我们更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他们要保持耐心,用心帮助和指导他们,还可以在标准的范围内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有条件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下,给学生开点“小灶”,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进而产生学习体育以及人生的信心。

2008年我带毕业班的体育,有一个女生叫李佳丽,从小就体弱多病,体育课几乎没有上过,1500米的长跑更是坚持不下来,甚至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刚开始长跑练习时,她几次躲进厕所,后来躲不过去了,就装病请假。我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这个女生性格特别好强,而且特重友情。于是,我就尽可能地和她多接触,并请她担任女生体委。开始她还担心做不了,我就展开友情攻势,用中外名人的事迹鼓励她,并积极为她创造成功的条件,为她展示自身特点和个性创造条件,让其时刻保持“我能成功”的渴望。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按照为其制定的计划,安排她每天的训练。刚开始,我让她采用定时跑和定距跑的交叉训练。然后,我又把她的长跑降低标准,不要求速度,只要她能坚持跑下来就可以,并每天做下记录,让她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体味成功的喜悦。再后来,为了让她有一个心理承受的过程,在随后日子的练习中,我逐渐给她增加强度。最后,每次训练结束后,我都都明确指出她有哪些进步,并对其不总之处提出改进的方法。此外,我还自己花钱给其买了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品奖给她,激励她的成功,从而达到培养她意志力的目的。一段时间之后,连李佳丽自己都惊讶:“我居然能跑完1500米了,太神奇了。”

二、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制能力

培养学生自制力要有正确的观念。古人云“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无。”同样,在上每一节课前,教师应该让学生有一个良好且正确的观念,每一个体育项目都让学生自己定一个目标,并让每个学生写下决心书和计划。学校体育教学所涉及的每一项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上都有自身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多一些体育爱好,让他们明白体育运动对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学习习惯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例如,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往往会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缺乏毅力和恒心。因此,我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并且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意志力,对于学习和生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制力,首先要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上体育课时常会担心:“如果这个动作做不规范,老师和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呀。”这种不良的情绪会让他们失去信心,并且会第一时间传染给其他学生。所以,在每次课上我都会真诚地告诉学生,他们的努力是可敬的、正确的。这样的鼓励持续下来,学生就不会再受消极情绪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必须有针对性,我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弱点对他们进行一一分析,找出他们在训练时中常犯的毛病,然后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并通过在以后的训练实际活动中使其矫正。比如,看到有些学生胆小不敢做某个项目时,我常常会鼓励他们和我一起去经受考验。当有些学生在做活动失败时后,我会第一时间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并针对他的情况及时做出整改的方案,助其获得成功。

三、加大训练强度,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