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职业精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21-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2.现代化特征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3.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

4.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能力运用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

2.有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展开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地区性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学校对地方产业的直接介入。同时,还能以实践教学基地为纽带,对技术、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产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作出及时反映,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高度统一;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找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或专题制作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有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对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调查,识别和分解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关的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应该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落脚点,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工作。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硬件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的软件管理。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要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的“双轨同步”,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较完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实践教学对支撑保障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建立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目前一般包括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实训室等。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场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生成才的学习场所,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用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总之,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工作动态,交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过程中,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方法构建起全方位评价机制,通过实习报告的评价、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全角式的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2]王保泉,等.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

[3]王健.谈高职教育中实验实训的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高职教育研究,2001,(1).

[4]汪焰,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范文第2篇

形体训练能够通过训练使人的形体趋于健美,这个毋庸赘论,它还能够通过锻炼,将一种开朗、豁达、真诚、进取的精神传送的人的心理之中,使人的举止和姿态都能够富有美的韵味,从而充分展现人体的文化素养。通过系统的形体训练,人的身才匀称,举止更为得体,坐、立、行都能够落落大方,将青少年那种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出来。锻炼出的良好形体美,能够反映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雅气质,就像一扇窗口一样展现人的内在美。

2、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形体美和服务姿态美对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形体训练课教学能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美的形体,更重要的是获得适应未来职业的职业劳动身体素质,这样毕业后处在工作岗位上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以后干出好的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2.2有助于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形体训练作为一种运动项目,它不仅能够使人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还能够提供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形体训练课优美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培养并提高自身身体姿态美的表现力和优雅的气质,另外,形体训练课有着非常讲究的教学内容,通过舞蹈和体操进行身体形态的训练,通过练习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与表现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和优雅气质的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优雅的气质是学生未来进入旅游管理行业中必需的职业审美素质。

2.3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旅游管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善于与人进行交际,有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更要善解人意。如果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进行交流,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有可能难于和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也就很难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了。形体训练课通过让学生感受其力度感、美感和韵律感,配上优美的音乐,能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良好的教学氛围也能够增强学生进行沟通和交往的欲望,从而达到开阔学生心胸,激发其自信心和进取心的效果,使其形成乐观开朗活泼的良好心态,为其奖励啊走上服务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职业身心素养基础。

2.4能够帮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从目前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来看,旅游业发展相当迅猛,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激增,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而各大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却存在实习难、就业难的情况,表现出一种供过于求的假象。仔细推敲其中原因,不难发现这是因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旅游业实际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况且还存在学生普遍存在职业意识不够强烈,忠诚度较低等现状。但是,如果学校能够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重视学生外在形象与内在素养的培养,开设像形体训练这样的既能塑造学生良好外在形象,又能提高其内在素养的课程,这样必然会使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得以有效的提升。

3、结语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伦理教育 课程设计

1.引言

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伦理道德问题: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缺乏服务意识、信用危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伦理素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旅游伦理素质的养成在于高校。

而从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科设置来看,都比较侧重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而在学生的伦理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因此,本文从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伦理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2.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旅游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旅游伦理教育和研究。国外对旅游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观念教育和行为规范。Sharp Paine(1991)认为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反思和对道德决策模式的合理评价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训练,个体在旅游实践时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Hay和Foley(1998)曾构造了一个以伦理为基础的六步教育模型。Tribe(2002)提出了两个根本原则基础,以作为培养学生强有力的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同时还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教育形式: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和工作安置。Klonoski(2003)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必须以哲学为基础,同时呼吁加强观念意识教育。

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国内旅游伦理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者伦理的研究,而对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较少。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的成果仅有:王志明[1]探讨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夏赞才等[2]呼吁应将旅游伦理教育引入到旅游高等教育中来,王屏[3]提出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实现的路径,张晓磊[4]提出了旅游伦理教育的主客体、旅游伦理教育的特征、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因此,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无论是内容还是实现途径都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伦理认知状况

我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一些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以及通过网络形式对已毕业大学生就伦理认知、伦理行为等问题进行了伦理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伦理认知还了解不够,由于伦理认知不够,从而影响日后伦理行为的缺失。

(1)旅游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公德教育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伦理道德的缺失。在被调查者中,存在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产生损坏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不尊重当地文化等的行为,如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乱涂乱画、践踏草地等行为。这类不文明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调。同时,在旅游交往过程中,存在公共生活道德、交通秩序、礼仪规范等社会公德的缺失。

对旅游管理者来说,也存在旅游伦理道德观匮乏的现象,如经营者盲目建设对景观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没有保护好旅游地文化,导致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正在或已经在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被逐渐同化,使得旅游目的地的社会传统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迫切需要培养着这种生态伦理观,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成为一种伦理意识。

(2)专业认同度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调剂到旅游专业的,因而,入学后有调离本专业的现象。从学生的专业兴趣来看,调查结果显示:43%的学生“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不太感兴趣”,9%的学生“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5%的学生“比较愿意”,42%的学生“一般”,20%的学生“不太愿意”,3%的学生“完全不愿意”。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所以很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性质认识不清,就业信心较为缺失、缺乏服务意识的现象。

(3)经济伦理缺失,信用危机严重。

在旅游行业中,经济伦理主要表现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和管理者所具备的互利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对经济伦理并不了解,更没有意识到经济伦理的缺失对信用危机的影响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在对“是否有自己创业的打算”的调查中,有15%的学生表示有“强烈的创业意向”,11%的学生表示有“打算”。在这些学生中,问及在今后的创业中如何进行经营时,有很多学生表示会夸大广告宣传,维护企业利益。如果进入旅行社行业,33%的同学表示会有意识地在带团过程中缩短游客的旅游时间,而延长游客购物时间。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经济伦理,出现不道德行为等现象。

4.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的内容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明确提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有助于热情周到的接待”,也“应当鼓励把旅游者交流的价值以及这种交流产生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利益和风险引入教育课程”[5]。最新研究认为旅游伦理教育是建设旅游伦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6],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培育人们的旅游道德意识是旅游伦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旅游业中扮演着两种角色:旅游消费者和旅游职业人。作为旅游消费者,开展和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旅游职业人,开展和强化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循一定的旅游伦理道德,规范其行为。因此,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实施专业伦理教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它最终体现的是专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伦理素质。

因此,我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1)基础伦理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伦理知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知识。这一层次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伦理和交往伦理,如遵守社会公共卫生秩序、确保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懂得交通秩序,等等。

(2)核心伦理知识。

核心伦理知识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独特的伦理知识。这一层次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如具有互利的精神、竞争的意识、职业的忠诚、诚信的品德,等等。

在这一层次中,需要综合多学科、多层面知识的教育内容,将伦理学、职业社会学等领域中的核心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知识结构中,加强旅游伦理知识教育。因此,在这一层面中,需要把旅游伦理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1]。核心伦理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生态伦理知识、旅游经济伦理知识、旅游审美伦理知识、旅游职业伦理知识,等等。

(3)延伸伦理知识。

延伸伦理知识是在基础伦理知识和核心伦理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伦理素质的最终体现,通过延伸伦理知识的不断渗透学习,使学生树立持久的伦理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这一层次的知识主要是通过逐渐渗透的方式来获取,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注重日常活动,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增加各种类型的案例来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实习环节,每个学期都设置一定时间的实习环节,但需要改变传统实习中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考核,增加对学生伦理方面的培养。在实习内容上,大一、大二可以超越旅游行业的实习,大三、大四需要在旅游业所涉及的各个行业中轮流实习。

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内容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设置课程体系来实现。我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伦理道德的认知现状,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图1 旅游伦理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本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采用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显性课程就是指通过一些课程的设置来明显的、确切地告知大学生伦理知识,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伦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开设,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判断技能,改变或增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隐性课程也就是指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专业教育实践和教育界过着必不可少的、直接有效的组成部分,如图1右边所示,这部分可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显性课程中隐含教育因素;第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诚信校园,学校、院系根据专业特点优化专业学习环境,如建设园林化校园、围绕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等,从而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树立职业尊严、提升职业自豪感;第三,创造自由、安全的新型师生关系,给同学创造轻松氛围,加强表现机会;第四,密切学校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增加实习机会,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职业氛围,养成服务意识。

6.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多方面的配合。但是,作为专业伦理教育,首先应从学校教育入手。因此,本文将旅游伦理教育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并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旅游伦理角度进行了重新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志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探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36-140.

[2]夏赞才,任燕.旅游伦理:旅游高等教育中重大缺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122-127.

[3]王屏.中国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伦理精神培养初探.理论月刊,2009,(3):105-107.

[4]张晓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伦理教育研究.知识经济,2009,(2):125-126.

[5]夏赞才.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旅游学刊,2000,(3):71-74.

[6]韩玲.浅议旅游伦理教育.道德与文明,2005,(4):67-71.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范文第4篇

(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摘 要: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管理专业却被亮出“红牌”,地方旅游院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学生高位就业,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14-02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简介:康玲(1981-),女(土家族),湖南慈利人,硕士,讲师,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14年13日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旅游管理等15个近年来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香饽饽”的“高大上”专业,都上了榜单被亮出“红牌”。所谓“红牌”专业是指对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称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这样的红牌专业产生的部分原因是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则是由于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全国有430多所高校开设,每年毕业生在20万人左右,而真正所学为所用的人数不到整个毕业人数的百分之十。同时又有大量旅游企业感叹招不到合适的旅游专门人才。这正印证了英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的,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在于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而在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差和实用技能低是两个突出问题。

无独有偶,笔者所在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连续几年行业内就业率不高,“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现象比较突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吸引力在减弱,招生规模在逐年萎缩,甚至出现了大一新生刚进大学就从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失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逐渐走低,对旅游院校的教学质量的质疑;在校内则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积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对旅游管理教学失去兴趣等等。因此,从改革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角度,研究如何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大其就业竞争力,实现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的真正对接,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推进作用。

2 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职业能力”是德国各州文教部长在1991年联席会议上提出的,一般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采纳将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分成:专业基础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意识、社会需求技能的观点。其中,专业基础技能在职业领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如外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写作能力;职业核心技能即在旅游企业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的、有竞争力的技能,能够掌握旅游企业的业务和操作规程。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是职业道德,即为在职场领域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能够在职场中保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社会需求技能即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旅游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之高,是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下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加强旅游管理实践环节,进行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活动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传统的目的是检验理论教学的结果,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方法 等转化为技术、能力,从而适应职业要求。而实践教学的深化改革不仅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它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3 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化改革

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自2001年开办至今,一直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但由于现实条件如认识、师资、场地、经费等所限,实践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职场应对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差。随着学校211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应用人才观念的提出,在努力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把职业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甚至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3.1 实践教学改革搭建的方向标——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1998年教育部在重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校旅管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初为培养熟练掌握管理学与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并具备坚实的旅游专业知识,善于将旅游管理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外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具备创新意识,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但该目标没有对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何种素质、何种能力的人才,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点不突出的问题。几经修改,通过对行业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业内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论证及审核,最终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质、改革创新精神、旅游行业实践能力,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教育及研究机构等从事服务、经营、管理、培训、咨询、设计等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在总目标的基础之上又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

切实可行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方能有效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也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蓝图。

3.2 实践教学改革完成的基本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化与实践课时的增加

早期的专业方向设置为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三个方向,但实质是课程设置面面俱到,或者说是凡是与旅游管理相关的课程的重复叠加。因而实践教学无法突出专业方向,无法针对专业方向进行专门的实训,学生也无法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实践技能的替身。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地方及行业发展实际,精简为两个方向,并分方向对学生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要求。

为保证学生能够切实形成各种能力,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增加实践课时,各种实践总学时为309+52W,为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充足了时间。

3.3 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的不断更新

3.3.1 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在大学课程始终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的养成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职业意识才有真正学习及进入本行业的动力,为此,从大一新生军训开始就让学生理解旅游职业意识的基本涵义,并将这一过程贯穿至大学课程始终,从课内引导到课外导师引导不间断,让学生真正有职业认同。

3.3.2 课程设置充分结合职业能力

现有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愿意学习,并且除了传统的校内课程实训、校外定岗实习外,还增加了课外创新板块,涵盖学科竞赛、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技能、创新创业、职业资格认证五大板块,让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科研创作能力等等。

3.3.3 实践参与及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也为了检验实践效果,首先在实践开设时间上灵活设置,比如只保留了毕业实习一个集中实习,其他原有的暑假集中实习为灵活实习,学生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机动进入相关实习单位实习,由实习单位核算时间,实习期间的管理与考核都由校内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考核,减少了实习的强制性,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其他形式的实践则通过比赛结果、成果形式及职业证书等证明考核的结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让学生一举多得。

3.4 实践教学平台的不断完善,校内与校外双管齐下

由于经费投入等各种原因,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匮乏。现有的校内实验室仅存形体与礼仪实训室,一般只进行礼仪方面的训练,且使用率较低,而教学计划列出的很多实训课程无法真正实现,只能取消或者合并到毕业实习一同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属于参差不齐的情况。

鉴于此,学校大力扶植,虚拟旅游平台实验项目正在启动,校内基础酒店及旅游设施也列入计划,而校外实训基地不仅与国内一线五星级大酒店签订合作协议,更是与地方旅游企业签订长期合作订单培养,人数固定,时间不固定,学生不仅可以进入企业内实习,并且可以直接实习后就业。

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同创建,完全可以保证课堂模拟实训、校内仿真实训、企业见习实训、实习顶岗实训“四年不断线”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真正得到职业能力的提升。

3.5 校外导师的大力加盟与校内导师的不断自我提升

为了保证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在师资力量上也大力突破,首先是请行业内的专家真正进入课堂,不仅在理论上指导,更是亲自带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完成实习单位的日常工作内容,提早熟悉职场环境;校内实践导师也不定期的派出去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取得职业培训资格,提升自身的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EB/OL].http://news.youth.cn/jy/201410/t20141015_5837508.htm,2014-10-15.

[2] 刘珺.简议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J].出国与就业,2010.(11).

[3] 林淑飘.基于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咸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1).

[4] 陈向红.基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5).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训课;改革

专业实训课是目前我国大专院校以培养适合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也是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通过短期的实训,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旅游专业的需求状况,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校内外实训,学生将会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旅行社和景点,主题公园及各大宾馆酒店的一般面貌和常规工作运行过程,积累专业感性认识;可以训练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旅游业也必将加快其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准接轨的步伐,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为了获得毕业实习和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所必备的“实战”技能;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实训的学习_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专业实训.努力掌握和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改革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训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内容,首先要比较全面地覆盖旅游业的有关各个岗位。其次要突出各岗位所要求毕业生具备的基本劳动技能。目前,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存在下列情况:重客房铺床、餐厅摆台、烹调基本功,轻服务模拟接待、设备保洁训练、模拟厨房管理;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考核内容不合理,考核项目不完整,教学重点不适应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待进行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l、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中,由于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能够模拟餐厅服务、模拟客房服务、模拟导游服务等相关的服务知识,而且在校练就的服务技能还应高于旅游业现行的服务水准。但是,与此紧密相关的旅游教育部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却基本未变,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特别是实训课教学,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2、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我国旅游业进军国际旅游市场,首先要有一支具备国际服务素养的员工队伍,旅游教育行业责无旁贷首先要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其实,国际旅游市场并不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流的操作技术,但却要求他们从观念上接受国际旅游业的服务规范和管理思想,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专业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无量的培养前途。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重操作训练,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却不是个别的现象,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实训课教学目标跟不上新形势。旅游专业在新形势下应有培养学生的新型目标。举例来说:如果专业实训课中缺少使用外语服务用语进行模拟接待训练这一环节,就是一个“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国际旅游从业人员使用规范的服务用语是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之一,因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必须突出这项教学训练。学生通过模拟接待服务训练可以解决两个问题:(1)体会到语言服务技巧的重要性;(2)体会到员工心理与顾客心理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学生就会明确他们为什么要掌握规范的服务用语;为什么要体谅顾客消费心理,提供包括职业微笑、主动、热情、周到为内容的规范服务,并配合教师完成训练计划,达到教学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建议

1、改善实训课教学管理体制。实训课教学管理涉及五个要素:教学计划、设施条件、教师、学生和管理制度。处理好这五个方面的关系,建立适应旅游人才市场变化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应从改革实训课教学计划人手,完善实训课的教学条件,落实“考教分离”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考教分离”的实践课考试制度,可以成为我们立足校情、坚持改革的有效途径。我校虽然已经实行了“考教分离”的实践课考试制度,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完善。

2、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育。即将步入旅游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好就业前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心理调整,才能较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管理氛围。我认为,应该做以下工作:(1)搞好专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操作水平和职业道德。也就是要具备符合旅游市场需要的“说、写、做”的能力和敬业精神。(2)实训课考试应积极引进、严格执行该行业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从整体上提高专业实践课的组织水平、教学水平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职业道德水准。比 (3)强化模拟服务和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管理训练。

3、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计划。本着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相结合的原则,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训课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该结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各类竞赛规则来制订和实施。以此来衡量培养的学生是否达标,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依据旅游人才市场变化规律,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重点。

总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又要根据木学科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紧紧把握影响旅游专业实训课教学管理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才能做到课堂教学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