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腹部外科手术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50.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31-01
为了强化腹部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使治疗效果得到增强,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尤其在手术实施之后,患者可能会产生疼痛并发症,从而引发不良心理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分析护理路径在腹部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间收治的64例并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病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在21至75岁间,平均年龄45.76±3.26岁。观察组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在20至76岁间,平均年龄45.85±3.4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在实施手术前,患者必定会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必须鼓励患者配合医生治疗,并向患者讲述成功病例,使其对疾病治疗充满信心。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工作,以降低医院感染率等。
观察组:以临床护理路径为依据实施护理干预。所有护理人员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共同讨论出护理干预方法,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所有组员需经商讨后,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临床护理措施主要如下:①患者行手术治疗后,需对其疾病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了解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做好护理体检工作,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症状,耐心向缓解解释疾病治疗的原因,并评估其病情。②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患者在康复期间,不能食用辛辣食物,要使用营养丰富的食物,补充体内营养。③注重观察患者心理变化情况。患者因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对于自身疾病过于担心,治疗依从性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并向患者讲述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可定期让患者参与疾病知识讲座,使其对自身疾病有进一步认识。④鼓励患者适度进行身体锻炼,告知患者通过身体锻炼,可增强体质,对于疾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⑤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告诉患者要关注自己的伤口情况,若发现有不适应症状,需返院复查。
1.3 护理满意度与疾病知识掌握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度: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是否满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护理技巧等内容,包括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种评价标准。
疾病知识掌握:同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分,调查内容就是让患者回答10个与疾病知识相关的问题,每个问题分值为10分。掌握:超过80分;基本掌握:60至80分之间;未掌握:低于6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研究得知,观察组中护理满意者26例,护理较满意者5例,护理不满意者1例,总满意度为96.9%;对照组中护理满意者19例,护理较满意者7例,护理不满意者6例,总满意度为81.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护理路径具有很多优势,主要表现如下:①工作时间较短,具有预见性,流程实现了标准化,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便于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并可采取针对性护理策略,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1]。②实施护理路径,可满足患者需求,完成护理目标,以患者病情为依据,对其疾病变化情况进行监测。③通过实施护理路径,可对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指导与心理指导,让患者与患者家属对于相关的疾病知识有进一步了解,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2]。
从本次研究中可得知,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路径干预措施后,总满意度高达96.9%,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共有29例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或完全掌握,这再次证明了护理路径有利于增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对于患者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摘要】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病人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占外科医院感染的13%~40%,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很多,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与配合,包括医师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手术后患者的医护管理 以及患者全身状况等,所以在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效果。
【关键词】外科手术;感染;健康教育
外科切口感染与患者自身及手术操作、环境、手术时间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普外科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与其他外科有共同处, 但也有其特点, 如腹部手术、污秽或感染性手术多。在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中, 感染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胆囊切除术、 肠道修补、切除术,感染几率高于其他手术。
没有控制措施的监测是徒劳的,控制应充分体现在医院感染监测的全过程。手术医师感染率的监测是将监测与控制结合起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取得手术医师的配合,提高医师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与责任,以逐步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
1 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特点
教育形式的选择:①通过与护理人员交谈,口头提问的方式,护理人员能直接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②树立健康教育服务理念高度重视普通外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提高护理质量重点来抓。③加强护士培训,护理人员不断更新护理观念,不断提高护理理论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培养和使用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护理人员应具备熟练的健康教育技巧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前提。护士应具备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训练技巧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普通外科手术患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健康计划。④普通外科新入院患者,需做详细的入院介绍,包括经治医生,责任护士,住院环境,使他们尽快熟悉新的环境,减少悲观情绪和焦虑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⑤普通外科术后饮食调理和早期下床活动对其术后康复影响较大,若调理不好或锻炼不当,会延迟其恢复,所以对患者饮食和功能锻炼的宣教一定要到位,争取得到患者家属的支持。⑥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多样,由于患者文化层次及素质的不同对健康教育主观要求也不同,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从而做到因人施教,节省教育时间,取得最佳的教育效。
2 护理措施
当病人确定手术时,进行健康教育应因人而异,避免使用病人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护士应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说明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恰如其分地解答患者的问题,告知患者术前准备的目的、重要性及意义,使患者从心理上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减少病人对手术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可以聊天的形式,介绍疾病和手术的关系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并教授患者必要的技巧。保证有效的睡眠。例如术前禁烟酒、禁食禁水;自我精神放松法:术后咳嗽、呼吸的技巧: 放置引流管的时间、保护方法等。
术前病人由于疾病折磨及术前心理反应,对各种治疗及护理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护士必须给以亲切的问候、轻柔的解释,设法解除他们的疑虑。对不愿接受术前功能检查者,护士应帮助其认识功能检查的重要性。告诉他们,术前检查不仅可以反映各脏器的功能状况,而且可以衡量机体的耐受能力。详细介绍手术时的主刀医师、麻醉师等,在患者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特别是对一些需进行特殊处理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特殊的术前健康教育。 如对术前需灌肠、 导尿或术前留置胃管的病人,护士应简单介绍其操作步骤、目的及注意事项,胃肠道的准备者向患者充分讲解胃肠道准备的重要性,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做好思想准备,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大手术,应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又如需作气管插管, 或术后放置鼻饲管的患者,因将影响说话,应事先告诉他们到时如何表示自己的需求。
如一老年胰腺炎患者,考虑年龄较大,家境不好,不愿做手术,惟恐人财两空。我们一方面做健康教育,一方面请同类即将康复的病人现身说法,最后该患者接受了手术,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康复很快。术前健康教育,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降低术后并发症。通过关切的询问、解释和指导可增加患者接受手术的心理承受度,改变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使患者处于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手术,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机体的耐受力,防止术后并发症,从而保证患者在短期内健康恢复。
3 小结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人们学到保持或恢复的健康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术前健康教育,缩短了护患之间的情 感距离,提高了工作效率,稳定了病人情绪,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及主动配合。
对患者的护理,除了基本措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术后患者多休息,另外指导其床上活动;疼痛时遵医嘱给止痛剂,忌按摩和搓擦患肢,以免影响伤口的回复;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 物,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用力排便使腹压增高,造成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等静脉血栓脱落,收起肺栓塞。不宜穿紧身内衣,以免血液淤滞;下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促进静脉 血的回流和减轻下肢浮肿;若有浅静脉炎症时,避免久站久坐 或长时间行走,站立变换负重,加强腓肠肌收缩;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如有不适症状出现,立即平卧,高浓度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通知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普通外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疾病健康教育关系密切,手术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具有阶段性、个体化的特点,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患者,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采取一般性教育、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及示范性教育,要把握时机因人施教,向患者及家属传播健康教育的内容,消除存在的顾虑,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张梅.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年1期
[2] 杨友群.普通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整体护理方法探讨.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5期
[3] 孙曼.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9期
【关键词】腹部切口手术感染;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05-02
1 前言
切口感染通常是指术后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切口局部组织炎性反应。虽然随着无茵操作、手术技术及预防感染等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多数腹部术后都可顺利康复, 但切口感染仍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后果是延迟切口愈合、引发切口裂开,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器官衰竭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避免或及时有效的治疗术后切口感染是手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 的方法,对 2011年6月 ~ 2012年12月我院实施腹部外科手术的24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影响腹部切口处感染的因素并探讨科学的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 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实施普外科腹部手术248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19-88岁,平均(48.2士9.9)岁,其中,男61例,女187例;病况胃、胆道、肠道、阑尾手术及腹部外伤就疝修补术。
2.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切口出现红、肿、疼痛及局部发热感,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早期出现硬结并有脓性渗出物需拆线引流,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穿刺有脓液或破溃流脓,拆线后切口流脓,反复出现小脓点并有线头溢出定为切口感染。
2.3 研究方法
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在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和相应的营养支持,于术前1h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手术中注意无菌操作术后用庆大霉素与甲硝唑的低浓度混合液冲洗腹腔切口给予充分的营养与补液并做到及时换药。分析2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口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比较合并切口感染及无感染患者在不同类型的手术、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接台手术、手术时间、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差异。
3 结果
3.1 患者腹部切口感染情况
本组患者共有12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84%。其中肠道手术的感染率最高,为5.71%;胆道手术的感染率最低,为 3.33%, 见表1。
3.2 各种因素对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 (表 2)
4 讨论
外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条件是有细菌的来源、有传播的载体, 以及细菌经切口进入人体的途径,而切口部位是否感染,于进入切口的细菌数量、细菌的致病力和病人的抵抗力有关。以下是关于普外科腹部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
4.1 病人全身健康状况
病人的年龄、体重、是否有手术外的其它感染等均是术后切口危险因素。老年人由于机体生理功能下降与组织再生能力降低, 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下降, 导致机体反应差,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导致许多重要系统、器官可受累,引起各种感染并发症,甚至手术切口裂开,使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 而术前细菌的侵入、毒性, 影响机体的耐受力, 增加了术后感染的机率。另外,高体重指数 的患者脂肪组织的血容量与血流量均较其他患者低,血供少的组织易发生感染;从而增加了手术困难,延长了手术时间。
4.2 手术类别
从本组资料中显示,肠道手术、复杂手术及手术时间较长,切口感染机会较高,尤其是肠道手术的病人,研究结果显示,切口感染大多为条件致病茵,病人术前局部部位已被细菌污染,及肠道准备不彻底,有可能污染,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率。肠道内有大量的厌氧茵,其主要致病茵为脆弱类杆茵,及为数不少的大肠杆茵、肠杆茵、链球茵等需氧茵。并且手术室设置、手术间的空气净化、手的消毒方法及效果等,都可直接影响术后切口感染情况。 较好的控制和减少肠道中的致病茵,有助于防止术后感染。
4.3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的延长会使切口受感染机会高。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吸附在手术切口处,随汗腺排出的细菌也会随之增加,若切口暴露在空气中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时就会出现出血和血肿等现象,以上因素均可使切口感染的几率增加。所以医务人员应在术前充分的准备物品,熟练掌握手术步骤及手术技巧,从而缩短手术时间。
4.4 医务人员自身素质
感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而外源性感染的病原菌由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带入。无茵操作观念不强,有时不能认真洗手, 护士备皮技术不佳, 没有充分做好宣教工作, 对切口感染均有影响。进行接台手术,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进出,手术室的洁净度降低;接台手术之间环境消毒不力;手术者疲劳易疏于无菌操作原则等均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4.5 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患者在腹部手术后,其切口处均具有感染的可能,且切口感染存在较多的危险因素,所以预防切口感染就显得尤为 重要。抗菌药物对切口感染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各项具体情况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术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患者体内保持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从而可以及时杀灭可能污染的细菌,使患者摆脱切口感染等状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近年来, 由于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已经确立的外科手术准则和无菌技术,而且过于信赖抗生素,以致在医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耐药细菌。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除主要与手术切口部位、年龄、病人全身健康状况、手术时间与类别、医务人员素质及应用抗生素等方面有着重要关系外,还与手术工程师的技术熟练程度,在手术过程中无菌正确运用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张永成,钱小毛.腹部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 傅秀兰,傅秀英,杨秋梅.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减少切口感染的护理 [J].齐鲁护理杂志,2003,9.
解剖学老师由于长期脱离临床,授课时联系临床难免力不从心,达不到解剖服务临床的要求;学生由于学习的指向性不明确,为解剖而解剖,学习兴趣低下,故局解的“教”与“学”历来是医学教育同道们亟待解决的话题。而外科手术学通常由外科医生执教,外科医生由于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对手术操作技能的讲解演示比较规范熟练,而对于局部解剖学知识的讲述常常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不能很好串联局部解剖学和外科手术学的相关知识,无法很好横向联系两门课程。目前医疗环境日益严峻,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院和临床医生均加强了自我保护,普遍不敢带医学生上手术台,也不敢放手让医学生在患者身上进行操作检查。而外科实验对象主要为模型和小动物,与人体差异很大,局解不联系临床,外科实验不接触人体,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临床应用解剖学知识匮乏。
2改革实践
结合我院局部解剖学和外科手术学教学实际,更新教学理念,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与安排,优化整合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课程,由解剖学老师和外科学医生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实验、共同编写整合教程。旨在促进基础与临床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联系,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2.1调整课程设置与安排
我院传统的解剖学教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前者安排在第1学期,学时数为112学时,后者安排在系统解剖学结束之后的第3学期,学时数为64学时,外科手术学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学时数为42学时。我们在保证教学总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将系统解剖学的学时数调整为90学时,仍然安排在第1学期讲授,将局部解剖学和外科手术学两门课程优化重组为局解手术学一门课程,学时数增加到128学时,并统一安排在第5学期授课。此举重在紧贴临床应用,强化实践操作能力。
2.2组建局解手术学“双师型”师资队伍
局解手术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授课老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知识和熟练的手术操作技能,这样才能使局解手术学课程的教学真正指向临床应用。为使每一位老师达到“局解-临床-手术”三位一体的目标,我们组建了局解手术学教研室,由临床医生和解剖学老师共同承担局解手术学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指导工作,并定期开展临床医生和解剖学老师之间的串联互动,由临床医生为解剖学老师讲解临床手术操作要领,请外科和妇产科手术专家对解剖学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人体常见手术入路的强化训练讲座,同时由解剖学老师为临床医生讲解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和实地操作技巧,通过同堂专业交流切磋,既弥补了解剖学教师临床知识有限和滞后的不足、又解决了临床医生局解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均大幅提升。
2.3编写局解手术学整合教程
我们根据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临床实际,组织科室老师和附属医院部分外科专家共同参与编写《局解手术学整合教程》。该教程以部颁教材第八版人卫出版社出版的《局部解剖学》和《外科手术基本操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教程内容涵盖五大知识模块,即:外科操作基础、动物手术、临床常见手术层次解剖、临床其它操作技术、人体各局部层次结构与解剖操作。外科操作基础模块主要内容为常用手术器械及使用方法,手术基本操作法(如组织切开分离法、止血法、缝合法和结扎法等)的规范化实施及其原理等;动物手术模块内容包括动物清创缝合术、离体猪肠端-端吻合术、狗后肢静脉切开置管术、狗胃大部切除术、兔蚓突切除术等,通过动物模拟临床外科手术操作,强化手术学基础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手术的基本技能;临床常见手术层次解剖模块内容包括气管切开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肠吻合术、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脾切除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膀胱造口术等,在尸体上模拟上述手术的基本步骤进行解剖操作,为实习阶段的外科临床手术打下基础;临床其它操作技术模块内容主要是利用动物来模拟操作换药引流技术、组织活检技术、骨折复位固定技术、穿刺或封闭技术等;人体各局部层次结构与解剖操作模块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脊柱、四肢的解剖操作,考虑授课学时以及临床应用实际需要,每个局部都有重点内容以及临床应用要点提示。
2.4改革局解手术学课程教学方法
我们对课程五大模块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包括各模块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各模块理论和实验的学时划分等,每一模块均由解剖学老师和外科学老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其中外科操作基础、动物手术、临床其它操作技术模块的理论知识讲授由外科学老师担任,临床常见手术层次解剖、人体各局部层次结构与解剖操作模块的理论讲解由解剖学老师负责,各模块的实验教学则由解剖学和外科学老师共同承担。其中,解剖学老师侧重人体各局部层次结构与解剖操作的实验指导,而外科学老师侧重临床常见手术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的实验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规定的实习操作任务,每次实验结束前给每个小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以及需要查阅的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前各小组先回答本次实验内容预习准备情况,并由主讲老师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打分,实验中遇有疑难问题要求组内同学相互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请教带教老师。实验结束后书面总结本次实验的经验教训并完成实验记录。
3讨论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病因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352-02
胸外科术后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也是胸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1)。患者通常心肺功能正常。因手术造成肺组织损伤或肺内感染,继发急性、渗出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常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难治性低氧血症等。为探讨胸外科术后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笔者对17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结了我院胸外科2007年6月~2011年5月期间,17例术后被诊断为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53~73岁,平均65岁。其中肺癌手术1例,贲门癌手术3例,食管癌手术13例。吸烟指数每年大于1500支持续十年以上者3例,术前合并有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3例,放射性肺炎1例,高血压1例。本组病例术前常规进行肺功能检查,肺活量(VC)为预计值的56.5%~117.7%(平均为87.1%),最大通气量(MVV)为预计值的31.1%~115.5%(平均78.5%),第一秒时间肺活量(FEV1)0.81~2.87L(平均1.95L),为预计值的27.6%~111.9%(平均68.5%)。
1.2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经右侧开胸手术3例,经左侧开胸手术11例,经腹部手术3例;其中左上肺叶切除术1例,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8例,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2例,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右胸顶吻合术3例,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3例。并进行食管旁、隆突下、贲门旁、胃小弯侧、胃左动脉旁、及腹腔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1.3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术后均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在35~55次/min,口唇发绀,大汗淋漓,烦躁不安,PaO2进行性下降,动态血气分析PaO2﹤60mmHg,一般氧疗无效。肺部听诊早期为呼吸音低,晚期为广泛湿罗音。X线检查见双肺有斑片状阴影。本组采用的诊断标准:根据欧美ARDS联合会议提出的标准进行诊断﹙2﹚。本组病例术后12h以内发病2例,12~24h发病3例,24~48h发病2例,48~72h发病2例,72h以上发病8例。
2 讨论
ARD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由于ARDS的病死率可高达50%﹝3﹞。临床上处理极为棘手;对胸外科手术后并发ARDS的原因进行分析。去除原因防止术后ARDS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原因有关:(1)手术创伤:胸外科手术往往由于手术部位深,手术切口大,组织损伤大,以及为显露术野,对手术侧肺组织过分的挤压、牵拉而导致肺组织的广泛损伤。尤其是胸膜壁、脏层广泛致密粘连,手术分离相当困难,术中肺组织破损导致肺部严重的挫裂伤.(2)术后肺部严重感染:术后由于卧床、胸壁的伤口、切口疼痛、胸带包扎等因素可使呼吸功能急剧下降达30%﹝4﹞,镇痛泵的使用等影响患者的术后咳嗽、排痰,易造成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紊乱,造成排痰不畅、肺部严重感染,从而出现ARDS.(3)术中、术后的大量出血:食管癌往往伴随淋巴结及脏器的粘连和侵犯,手术游离范围广泛,手术解剖、分离困难,术中组织出血、创面渗血多,术后血性胸腔引流液多,引流时间长,引起术中、术后患者低血压、休克的出现,导致ARDS的发生。本组病例中有1例因术中大量失血、低血压休克而发生ARDS。(4)术后胸腔胃对肺组织的压迫: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上吻合,食管、胃左颈部吻合,食管、胃右胸顶吻合,由于胸胃的扩张,压迫肺组织,导致肺组织通气功能障碍,组织缺氧,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肺间质水肿,出现ARDS.(5)术前基础病变: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放疗性肺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术后较为容易发生ARDS.具体原因可能为手术后机体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5)、肺微循环的血液流体学变化以及免疫功能基础低下等诱发ARDS。本组病例中3例术前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1例有放射性肺炎,3例吸烟指数每年大于1500支持续十年以上者,1例有高血压病史8年(6)吻合口瘘:胸内吻合口瘘致胸腔严重感染,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出现ARDS。本组17例中有5例发生胸内吻合口瘘。
ARDS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所致的高通透性肺水肿。由于肺间质及肺泡水肿、肺泡塌陷导致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特别是肺内分流明显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肺血管痉挛和肺微小血栓形成引发肺动脉高压。ARDS的死亡率高,胸外科手术后并发ARDS严重影响手术疗效。对我院近4年来胸外科手术后17例并发ARDS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发现5例因术后并发胸内吻合口瘘致严重的胸腔感染。3例术前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史,肺功能较差,有一例肺活量(VC)为预计值的56.5%,最大通气量(MVV)为预计值的36.9%,第一秒时间肺活量(FEV1)为0.81L、为预计值的27.6%。1例术前有放疗性肺炎。1例术中、术后失血多休克导致ARDS。因此改进手术技巧、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防止吻合口瘘发生;从而减少手术后并发ARDS.术前加强对患者心肺功能的评估,对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肺功能差的患者可行放射性治疗或化学治疗。对胸外科手术后患者术后需要常规吸氧,还需要将血气分析纳入常规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则可以及早得到纠正。
综上所述,对胸外科手术后合并ARDS的患者需要从多方面加以重视,以减少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马游,吴熹。食管贲门癌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防治[J].临床军医,2006,34﹙1﹚:46.
[2] Piantadois C A, Schwartz D A,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n Intern Med.2004,141:460~470.
[3] Milberg JA.Davis DR, Steinberg KP,et al.Improved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1983~1993[J].JAMA,1995,273(4):30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