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区域经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水平;途径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多项科学技术全面发展中,过去传统化经济管理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基本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优化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任务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全面开展中,要突出广大农民主体地位,为农民服务,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民基本发展需求。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要注重强化监督管理力度,保障各项监管措施能全面落实。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要经过较长发展时间,对多个环节发展资金合理控制,对劳动力统筹分配。还要建立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对市场进行全面监管,做好各项审查工作,保障经济管理中涉及到的多项数据真实性更高。农村经济管理中,要对传统服务体系进行优化,提升经济管理成效。在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要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拟订完善的规章制度,注重应用相应的奖惩措施,保障经济管理工作能高效化开展,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
2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有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我国开始扩大农村经济扶持力度,陆续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从当前区域农村经济管理现状中能得出,在经济管理中仍旧存有较多问题,其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在管理制度设定中时效性以及针对性不足,不能集中对农村经济问题进行控制。此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管理制度设定不完善,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限制。例如土地产权不明晰,管理机制科学性不足。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投入的技术与资金量有限,资金投入分散化程度较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收入,其次投入资金利用率不高[2]。
3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路径探析
3.1强化农民经济管理意识,提高农产品市场组织效率
当前相关管理部门要注重通过多个路径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宣传与教育工作,强化农民群众经济管理意识。全面贯彻落实经济管理相关政策,促使广大农民群众能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相关管理人员要基于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整合广大群众意见与需求,针对性选取经济管理措施。目前相关地方政府部门要全面完善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经济管理工作全面执行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其次,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农产品商品经济发展能使得各类产品商品化程度全面提升,所以在经济管理中要对各类经济纠纷进行管理。做好各类产业发展管理、资源合理分配、生产流通环节平衡管理,协调农村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在农产品市场化与商业化发展中,还要注重提升农产品市场组织效率,推动各类产品供销企业以及市场化营销组织全面发展,突出经济管理部门市场调节作用[3]。
3.2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效率,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在现阶段农村地区经济信息化管理中要注重全面遵循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发展观念,以此类观念为主要方向方向。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才能有效提升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效率。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中,实现管理信息化发展是重要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原有的经济结构一直处于调整状态,切入点不同发展现状也具有较大差异。所以,当前在农业生产中,要注重强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对各类发展机制优势与缺点全面整合分析,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不断优化。在经济信息化管理中,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具有较大影响。针对当前队伍建设不稳定现状,要注重强化人事管理,调节员工基本待遇,做好各项业务培训以及针对性考核。在财务管理人员社会化招聘过程中要坚持公正公开基本原则,择优录取。通过培训考核才能持证上岗。当前还要逐步扩大财务人员各项补贴力度,补充各项福利待遇。做好针对性考核,对于综合表现能力较强的人员及时基于激励与奖励。确保其掌握财务管理信息化技能,对财务人员自律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进行锻炼。
关键词:人力资源;区域经济管理;关系;对策
一、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分布现状
(一)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含义。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心力、智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经验、技能、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的人们的总和。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
(二)我国人力资源分布现状。
我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总体质量偏低。
从人力资源分布角度看,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也呈现出了与经济发展格局相一致的状态。我国的大中专毕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布状况是,东部沿海地区分布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各省专业技术人员的区位商,在东部12个省(区)中,区位商大于1的有9个,占到95%;中部9个省(区)有3个,占到33%;西部9个省(区)区位商大于1的有5个,占到56‰但是由于东部地区的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41.2%之多,超过了总人口的1/3,由此可见,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分布状况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布局相联系的。
(三)我国区域经济分布现状。
我国按照地势阶梯的高低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因此我国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这也就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问题――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政策的角度上,我国对落后、边远地区实行了政策上的倾斜,但是,仍无法缩小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发展的差距。追根溯源,经济的发展其实是人力资源的争夺。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我国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分析
(一)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力资源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历史证明,经济结构是否优化不仅仅取决于本区域的自然资源的享赋,更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结构是否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不仅表现为静态上的人力资源结构能与区域经济结构保持协调一致和相对平衡,而且更表现为动态上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经济结构相适应。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也是不时出现的。然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常常是从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开始的,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源和较优的人力资源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约束。
第二,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强调要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求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制订当展战略的前提。协调发展的观点,强调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人类与自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物质与精神协调与和谐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可再生的能动性资源必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可利用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劣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区域市场竞争的加剧激发了微观经济主体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获取优质人力资源的动力,从而引发了区域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的买方市场开始形成,区域市场竞争态势也日趋加剧。为了赢得在区域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区域内各企业开始注重积累优质要素资源包括优质人力资源。
第二,区域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客观上降低了培养人力资源所需生活资料商品的价格供给弹性,降低了优质人力资源的产出成本,为增加优质的人力资源产出提供了条件。 “九五”时期以来经济运行上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这客观上降低了各种生产资料供给价格的波动,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源培养中所需商品价格弹性,这样人力资源的产出特别是优质人力资源的产出成本也有所降低。
三、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对策
通过前面的论述能够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建立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体系,调整第二、三产业人才内部布局。
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农村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之一。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应该抓住经济稳定发展的机遇,及时地合理调整第二、三产业人才内部布局。
(二)注重高校内部人力资源利用。
高等学校不但是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人力资源非常丰富,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实现大学跨越式发展,完成为国家培养大批量人才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大学实现其社会功能必不可少的。区域高层人力资源中,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是多种类型人才的聚集地。如果将这部分人力资源激活,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发挥他们在宏观管理、项目科技攻关、咨询决策、职工在职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三)创立吸引和聚集人才的良好环境。
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也是吸引人才的硬措施。只有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筑起引凤之巢。应大力发展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为人才提供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一个吸引聚集人才的环境,争取在留住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吸引全国各地、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来落户,或者外省、市外国高科技人才与本区域人才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这就要求必须认真学习一切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经验。
四、结语
总之,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知识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人才培养是实现希望的基础,区域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应加紧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得开发力度.积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德才兼备并且掌握和运用科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莹玉:《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配置》,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李广斌:《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3]赵曙明:《转型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颜爱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蒋志青:《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陈宇:《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分析》,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瓶颈;跨越发展;对策;云南永平;博南镇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62-01
永平县是贫困山区农业县,博南镇作为本县经济文化中心,其农村经济指标直接关系到了全县的经济状况,良好的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永平县的经济发展。博南镇辖3个社区和13个村,其中老街、银江、龙盘3个社区和胜泉、苏屯、七屯、曲硐、桃新、坡脚6个村地处坝区,初一铺、青羊厂、新田、花桥、东庄、卓潘、沙鲁7个村为山区村,有262个村(居)民小组、158个自然村,其中初一铺、青羊厂、新田、花桥、东庄、沙鲁6个村属贫困村。全镇总户数25 335户,其中农业户11 387户,非农业户13 948户;总人口55 901人,其中农业人口30 521人,非农业人口25 380人。可见无论从博南镇人口还是区域来看,农村均占比较大,因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想要保证镇域农村经济跨越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思路及对策措施[1-3]。
1 博南镇农村经济发展瓶颈
在全国上下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博南镇的农村经济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站在省外、州内县外来看,经济发展还有一些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业基础仍较薄弱。表现为抗灾能力不足和水利基础设施仍较差。二是工业底子薄,发展难。目前,贫困地区的共性问题是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化水平低。博南镇工业基础薄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制约着博南镇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步伐。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需要,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四是各村社区农民增收渠道不广。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进程慢,农民缺乏有效的增收渠道。传统的生产模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生产成本较高。五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兼顾多变的市场信息。六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结构不合理[4-8]。
2 博南镇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对策
2.1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全面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方式,结合镇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全镇90%的农户加入各具特色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香菇、中药材、园林花卉以及生猪、肉牛、博南山鸡、黑山羊小区集中养殖为重点的高效农牧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核桃、烤烟、生猪、肉牛、香菇、生态茶、中药材等产业基地。加强农村水利、交通、电力、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程度,形成内通外畅、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大幅度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2 全力发展工业
根据资源环境条件,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引进和培育特色农业、机械制造、新型建材、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全面提升“一园多区”发展水平,力争将博南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园区。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年税收上千万元的大企业。创新和落实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以此带动博南镇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9]。
2.3 探索创新投融资工作
探索引进BT、BOT融资模式,多渠道筹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大力推V经济林果所有权抵押贷款,探索金融支持BT项目建设、农民进城按揭购房、宅基地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破解资金难题,以此助推博南镇农村经济跨越发展。
2.4 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
要以“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目标,加强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提升烟农组织化程度,加快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变。烟叶生产向生产要素齐备的烟农集中,向适度规模的种烟户集中,向田烟集中,调优烤烟种植布局,增加烟农收入。
2.5 夯实基础设施,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全面抓好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重大项目储备数量与质量。抓好项目推进实施,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森林博南”建设,实施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落实公益林建设补偿,科学编制和实施好低等次林改造及循环利用规划。大力实施县城绿化改造提升,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社区)创建,从而助推博南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发展。
2.6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6.1 强化特色文化资源挖掘。要加大民族文化、马帮文化、饮食文化、谱牒文化、古道驿站文化、村落城堡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强化边屯文化品牌打造,抓好永平县滇西边屯文化园项目建设,加快相关驿站遗迹恢复重建。
2.6.2 强化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重视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和开发,推进文化、旅游与资本深度融合。加强曲硐、花桥等古村落和博南古道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
2.6.3 强化文化旅游发展支撑。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开发、打造温泉理疗和美食游、生态自助游等旅游线路和品牌,大力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加快旅游度假酒店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3 参考文献
[1] 王金英.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科技创新与运用,2013(10):241.
[2] 王立军.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5(5):100.
[3] 陈庆胜,张桂兰,卢振锋.垦利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98.
[4] 潘彩霞,臧武芳.浅论农村公共事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82-84.
[5] 王笑笑,王以恒.农村经济建设现状的调研及分析:基于对大悟县宣化店镇的调研分析[J].企业导报,2011(7):22-23.
[6] 汪腾.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11(5):244-245.
[7] 程高峰.关于当前农村经济建设需求的探索[N].黄冈日报,2011-05-28(3).
>> “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逻辑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宁夏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沧州经济发展推进思路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下海南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下区域经济的发展 浅谈“一带一路”战略对南通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港口投资研究 辽宁老工业基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辽宁海洋经济应发挥的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港口转型升级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对港口物流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烟台港口物流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推行的经济基础及其战略意义 加快发展湾区经济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6―08
[2]董国勋,石朕.破解影响制约辽宁港口发展困局组建辽宁组合港或辽宁港口集团[EB/OL].大连日报.
.2016―05―23
据相关调查研究,农业信息化应用发展中体现了网络成本标准较高,应用效果不高等问题。尤其在偏远区域的农户普遍认为上网、使用电话资费较高,较多农户无力支付,因而导致一些农业网站的访问者并非农民本身。同时注重形式、建设、忽略功能、维护,投入网络设施硬件建设费用较高、缺乏对信息资源及软件的科学制作开发等现象造成了农业网络硬件设施的不良浪费,农业信息资源呈现出相对缺乏、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具有较差时效性等问题,对农民应用获取信息的主动积极性造成了不良影响,并令信息的有效传递受到了制约。在供给农业信息层面则体现出无法充分满足众多使用者需求等问题。当前农业网络提供的信息多为科技、时政新闻及转载内容,欠缺良好的综合预测分析与前瞻性信息内容,令其缺乏地方特色,无法彰显区域经济个性特征。由于欠缺信息技术优质人才,令农业基础信息化工作呈现较低水平,基层单位则仅能进行信息资源的初级采集与,无法实施深度开发,令较多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对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建设步伐产生了直接影响。受到农村经济文化较落后、农民应用信息意识较淡薄、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农村开展农业生产进程中总体农民科技素质及文化水平较低,令其对网络知识与信息技术的主动学习受到了直接限制,并对其理解信息综合能力造成了影响,令运用信息水平较为低下,农民无法全面认识到价值化信息资源发挥的巨大作用。
2.农业经济管理中强化信息化应用科学策略
2.1强化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政府科学职能作用
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是一类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集合多重业务技术的庞大系统工程,涵盖县、市、乡等各个层面,因此离不开政府的科学组织领导,政府单位只有科学发挥各方积极作用、分工合作、统一规划方可令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地位作用,在信息化开发建设资金与系统日常运行投资费用等层面提供一定水平的基础投入,安排适宜比例的支农及农业发展资金,通过合理使用、统筹管控避免浪费资金与重复建设现象。同时政府单位应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合理引导网络通信运营商积极投入资金至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鼓励企业、集体、个人多方积极投资,通过实行农业经济信息产业低息贷款、贴息,降低税收等策略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其中。
2.2整合信息资源、强化合作,提升信息管理服务水平
为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应科学建立涉农信息及部门共享交流机制,令信息标准科学规范。即统一创设制度,推进农业信息网站、系统、信息资源的整合集成,实现公共涉农信息数据的共享兼容。同时应强化农业信息加工及采集,依据农村、农业、农民信息需求强化信息渠道与信息源头挖掘、开拓及整理采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与适用性。另外应科学采用多重方式推进社会各界力量统筹合作,令多层次农业经济信息发挥积极优势作用。
2.3强化农业经济信息队伍建设,促进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的有效结合
为推进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应科学重视农民培训,提升劳动者信息化素养,普及农村信息化教育,尤其应对生产经营者开展培训,提升利用农业信息与认识信息能力。同时,应科学发挥农技推广站、涉农部门作用,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村组干部、中介组织、合作社、经营大户构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还可借助信息网络开展远程推广培训教育,组织农业信息在线培训学习,优化建设效果。再者应科学组建一支农业信息化经营专家队伍,培养懂技术、懂经济管理的综合人才,可创设优惠政策广泛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信息系统开发、研制,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营造坚实保障。信息网络虽然在处理、采集、存储、分析信息层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网络具有强大多点互联、交互功能、无时空限制优势,可有效解决各类传播信息问题。然而我们同样应明晰传统媒体包含的独特优势,其具有传播快速、直观等特征,加之农村普及计算机率较低,仍然以广播、电视为常规传播方式,因此要做好信息化管理服务,应科学促进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的有效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提升信息化综合经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