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生;高尚情操;科学方法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观念、整体素质开始形成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格和真挚的爱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运用和谐精准的语言来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用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时刻都在给学生无形的影响和教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特别是思品教师更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执教品先行,育人先育己。”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作用,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教师发现地面有废纸、果皮就自觉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歪斜的课桌坐椅等,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也都会自觉行动起来,这就是“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楷模形象。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光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
二、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懂得教育方法的老师会用一百种方法教一个学生,而不懂得教育方法的老师会用一种方法教一百个学生。”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一二:
1.活用文中插图
思想品德课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它每一课都配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插图,对课文内容直观形象地做了补充说明。因此,在教学时,可活用这些插图,在弄清图意的同时,让他们用流利的语言把图的意思表达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对照图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这样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要想使思想品德课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多媒体教学必不可少。它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能从视觉和感情上叩击学生的心弦,发动学生学习的主动作用。
3.贴近现实生活
教师应把学生耳闻目睹的、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恰如其分地引入课堂,既可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可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4.创新课堂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进过去那种墨守成规“死教书,硬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想尽办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要开拓创新,多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到实际中去体验,在活动中理解思想品德课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了发明创造力,还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用真挚的爱心滋润学生
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呵护。教育就是站在爱的高地上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与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因此,教师要想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必须有爱心,要能蹲下身子、放下架子,真诚地结交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相信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心灵受到爱的呵护,他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 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具备参与自身实践的能力。
首先,挖掘教材资源,寻找生活的切入点。品德与生活课教材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知识,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过去,我们的教育教学以书本为主体,而忽略了生活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人的知识、思想和抱负要经常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才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自我实现的这种境界,要使我们的儿童的知识、观点、思想经常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所以我们国家这次课程改革着重提出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后,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班内的学生,还可以将学生带出班级,乃至学校,让学生在校园内和更多的小伙伴交朋友,并且通过小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体会到交朋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 虽来源于生活,但更注重体验,创造。
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大量吸收信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观念新颖。因此,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最佳途径之一。在今年的九年级课堂教学中,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育内容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又要高于儿童的生活。来自儿童日常生活的兴趣、爱好、发现会不断引发出各种活动。儿童对产生于自己生活中的想法非常感兴趣,而想法越强烈,为实现其想法而进行的活动就越有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师要大量引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时政热点,采用时事演讲、课前5分钟新闻会、模拟答记者问、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一些新闻人物、历史故事、熟悉的事实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外联在一起,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增强他们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小风车,让他们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就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三、课程开发依据学生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生命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更好的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也增加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使思品课程具有了生命的启蒙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与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教学资源,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体验生命的美好,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使生命教育在小学生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捍卫学生的生命尊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生命价值。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由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要想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就要给学生必要的生命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小学阶段人生教育的一个基础,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小学生的心理成熟期大大提前,但是,也有一些孩子由于溺爱的原因过分依赖长辈,其心理成熟程度与年龄不相适应,落后于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于生命的认识特别肤浅。因此,在小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显示出生命的独特性,渗透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使思想品德教学担任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二)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也给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思想品德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它要求学生要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使学生勇于承受困难、克服困难,把生命融入到社会中,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二、在“思想品德课中,向学生渗透生命问题”的意识
在思想道德课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立足课堂教学,实施生命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和生命教育的内容息息相关,为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生命教育是把学生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作为主线,并进行有效的整合而进行的教学。思想品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它注重对学生在成长以及生活中所需要的素养进行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更好的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例如在《走进大自然》这一课的学习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感受到大自然中植物以及动物的生命,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其次,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宝贵,人的生命就有一次,我们要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要使自己的生命过的更有意义。第三,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要欣赏个性之间的差异,用宽大的胸怀去接受他人,容纳万物。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知到生命的美好,从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二)开展多种活动,感悟生命意义。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和自主活动,给学生提高更多体验的机会,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也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色彩,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感悟生命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我要安全成长”,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并能够掌握生活中的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学会简单的防范技能,并能够实施一些自救措施,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的躲避危险,减少一些不安全因素带来的伤害。
三、在生命教育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内容要生活化。生活即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材中的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充分挖掘生活中关于生命教育的素材,要使教学的内容充满生活的气息,要让思想品德课程成为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有效平台。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教学环境要温馨化。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感受到关怀、感受到人性,才能学会接纳、学会尊重。因此,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生命化的情怀,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次,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人性化的、愉快的环境中不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有效活动;品德与生活;课堂;灵动
传统的品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坐中学”,而是“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了。
“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醒目的话,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品德课学习过程的实质――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者与探索者,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新课程实践取得的成果,但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活动背后存在着值得思索的问题,那就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教学缺乏有效性。这里的有效性是指是否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是否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或行为,培养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要如何提高品德课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探究和努力。
一、增强活动教学的目标性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落脚点及活动价值。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从活动的“效”上去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些浅层次的问题上。
二、活动设计注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活动,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的活动方式,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收到实效。因此,活动设计要:
1.蹲下来――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师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设计教学,这样设计出来的活动,才能真正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不是纯粹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是追求品德与生活活动有效性至关重要的一点。
2.走进去――活动再贴近孩子生活一点
活动设计的情境要适合学生情趣。“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悟”是学生个体体验的整合和提升。品德课活动中,我们要给“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在贴近儿童生活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活动情境中,运用教师特有的本领,挖掘、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
3.巧应变――活动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追求课堂的“生成”,这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意外生成通常会造成两极化的结果――尴尬或精彩。教师不能刻意回避,也不能一味迎合,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以学生发展为本,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让瞬间出现的意外事件演变成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提倡活动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突出活动过程的开放性,注意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课前、中、后的结合,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是教学活动取得实效性的又一个保障。首先不能忽视的是活动教学的连续性。要使活动行之有效,教师应该注重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行为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设计开放性活动时要注意:
1.提供足够的实践时间
如,在对《美丽的校园》《和小树一起长大》《上超市》等主题的探究中,教师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以及图片、资料的收集,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教师也应及时地督促、检查、反馈,确保活动的持续进行。这有利于学生体验更深刻,认识更丰富,行为落实更实在。
2.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活动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参与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根据儿童好新奇、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我们的活动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学《春天说了什么》这一课时,可设计寻找春天(室外活动)、欣赏春天(画面展示)、赞美春天(诗歌朗诵)、歌唱春天(歌舞表演)等一系列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走进春天,用他们的身心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神奇。由于每一活动环节都有不同的形式,学生始终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后的拓展延伸
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要点,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要注重课后活动的延续,它让道德规范回归于生活中,使道德规范焕发活力。如,教学《我帮你 你帮我》时,教师还设计了课后的延伸活动――每月评比“助人之星”,让学生把助人同学的名字写在“友谊之花”上。这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平时多助人,另一方面可以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评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我们学校正好组织观看电影《一样的人》,讲的就是残疾人的故事。在看电影时,有些让人落泪的画面,在学生眼里成了非常滑稽的搞笑,我的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一节课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而其他的学生也真实的感受到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过后几天,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老师,××小朋友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跷脚’,他笑话他呢!”那个被打报告的小朋友马上反驳:“老师,我马上就不笑了的,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二、提出问题,推动教学体验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未知生活的体验和探索,而问题是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知识探索的关键点。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关键点在于为学生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推动学生根据问题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求知。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层次,在学生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知识来解答问题,获得自身的体验。例如在《秋天在哪里》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问:在自己的生活中从哪里可以看出秋天来了?由于小学生缺乏逻辑思维,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小学生会对生活中反映秋天变化的事物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花草树木开始,观察他们身上体现的秋天的变化。这样学生通过对身边树木的观察,很容易的可以得到秋天变化的体验。另外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层次,让小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从而实现认知提升。
三、开展活动,实现互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