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战略

新农村建设战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农村建设战略

新农村建设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5)23—0006—01

近几年,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离不开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的发展战略。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一个合适的孕育环境。环境,是一个地方人民生存发展的基石,也是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生态保障。近几年来,为了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西部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新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加大环保这一项目的投入,推进和改善关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等。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给当地的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更新的过程,稍不注意如果加快了发展速度,许多问题就会接踵而至。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有必要思考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战略的保护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1快速发展的西部地区的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以及人为的不恰当的开发等因素,该地区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给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1农田污染

根据全国污染全面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土地污染最大的贡献者是农业污染,而农业污染最为严重的则是农田污染。由于滥用化肥,已经造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土壤污染、水污染,严重威胁着当地的食品安全。农药的不当施用,也极大程度地破坏了土壤的结构组织。

1.2水环境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地处干旱地带和半干旱地带,水资源紧缺。缺水最主要的是水源性缺水。西部地区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人均的10%左右,而且西北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非常严重,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有时候甚至连人畜饮用水也难以得到及时的供给。加上多变的气候和复杂多样没有节制的人为活动,西部民族地区许多大河一度出现断流。

1.3农村工业污染问题

乡镇企业的繁荣带来了经济的不断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快速的发展总是会带来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因为西部民族地区亟待发展,放宽了各种化工企业进入的门槛,加上当地政府没有充分根据企业的性质来规划布局,导致了企业分布布局不合理,使环境问题更加恶化。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虽然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在以光一样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透支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甚至威胁到了当地农民的身体健康。

1.4发展旅游经济带来的挑战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经济在近几年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也抓住当地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但在此过程中,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当地农户对环境的不重视导致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有的景区甚至为了效益,不顾当地环境的承载量,连续超量的接待游客。

2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的战略

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但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明显的下滑趋势,笔者认为,环境问题是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原因。根据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调查表明,在西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最大阻碍,环境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和谐经济的发展。而环境问题丛生的地区,恰恰是贫困的地区,一个地方的环境问题和贫困问题具有较高的联系性和重合性。为了更好地落实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我们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直视这些问题,面对各种具体的问题形成的互相影响的怪圈,我们必须要综合统筹,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1环境战略形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几年来,社会各界逐渐具体认识到西部民族地区环保问题的严峻性,西部民区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认可度在整个国家环保和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一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总体布局,足以说明解决环境问题是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一个基石。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不断的落实和发展,这一计划又为新农村建设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2.2环境战略思路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用办法综合统筹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解决已有的问题,又要积极防治出现的新环境问题。运用创新化、多元化的各种办法,落实生态保护战略和当地自然环境保护战略。以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建立环境保护法律,用法律的形式来构建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不断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从而为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2.3环境战略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发展战略,解决残留的环境问题,提高西部地区的环境质量,不断增强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4环境战略重点环境保护战略主要从两大方面着手:一是生态保护战略,二是具体地区细分的环境保护战略。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应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之中,让环境和经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形态各异,所以在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应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坚持创新化、多元化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和改善各类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础设施。将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要求与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解决纳入到统一的系统工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既要解决老问题的复发,又要积极地预防新问题的产生。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们要借鉴已有的经验教训,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开拓新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方法和路径。不单单只是从宣传教育环境保护着手,也要对当地的企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对生产技术型企业进行指导,开展技术创新,从而建立多管齐下的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格局,落实环境经济的协同推进成长战略,建设成为自然生态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于绍良,叶俊东,等.收复“失地”———西部退耕还林大扫描[J].瞭望,2000,(19).

[2]易沓.环境保护举全民之力,兴全民之利[J].瞭望,1999,(34).

新农村建设战略范文第2篇

2006年以来全区共实施新农村项目723项,总投资达9.3亿元,乡(镇)财政达到每年8的增速,农民人均收入6950元,实现了“抓发展、强基础、惠民生”的目标,推进了新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东昌区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把提速经济发展作为提振民生事业的基础,为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科学发展,提速经济发展步伐。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拉动、龙头培育,以及实施东昌经济开发区、佐安工业园区、长流产业园区的“一区两园”战略开发规划,加快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三个乡镇每年招商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2户,带动农业基地建设73处;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典型示范、科技推动等模式,围绕畜牧、果菜、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全区新建省级牧业小区27个,建成了省内最大的育肥牛基地,全市最大的蛋鸡养殖小区两个;投资3.57亿元、占地15000亩的通化龙头村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已建成集蔬菜种植区、畜牧养殖区、生产加工区、餐饮观光休闲区、高新展示及研发培训6个国内农业最先进的生态发展功能区。无公害蔬菜温室的不断扩建,使东昌区成为全市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同时在全省率先建设立体栽培试验基地,引进新品种31个,新技术6项。

2010年末,农民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居全市最高,三个乡(镇)财政收入实现10527万元,全部进入市级经济强乡(镇)行列,农民人均纯收入、县域经济等指标连年位居全市首位。

东昌区倾全区之力,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农村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和平台。

解决农村水、电、路三通问题,高标准实施泥草房改造。几年来,东昌区投入资金2.3亿元,修建水泥路300余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大力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为全市最高,且农民用水不用交纳一分钱水费,全部由区财政出资;全区农村电话、电视普及率为100,电网、通讯覆盖率达到100;东昌区政府按一般户6000元、困难户12000元标准全额配套补贴资金,同时制定各项扶持政策,开展单位及企业包保,在省定标准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区财政投入配套资金698万元,包保单位投入资金165万元,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彻底消灭了辖区内的泥草房。

全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投入资金2.1亿元,高标准实施“农村五室”建设,实现现代化办公,新建、改建教学楼,改善农村教学条件,配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实行城市和农村教师轮岗制度,切实提高农村师资力量,使农村学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新建和改造乡村卫生院,改善农村就医环境,投入医疗设备,选派医疗专家和优秀医疗骨干到农村坐诊,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在全区普及“农家书屋”建设,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每年举办送文艺下乡和农村文化演出30余场次,创刊农民自己的报纸《东昌新农村报》,使农村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东昌区财政每年出资2000多万元,建立并完善了拥有东昌区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率先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东昌区在2006年没被纳入省试点范围情况下,区政府投入资金,率先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并逐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切实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的问题。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两个覆盖”。加大农村低保救助力度,扩面提标,应保尽保,让所有生活困难的农民都得到救助救济,实现最低保障广覆盖,同时为特困农民办理商业医疗保险,实现商业保险全覆盖。

新农村建设战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业 黄冈 建设 新农村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730万。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农业农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同全国乃至湖北省相比,发展不够仍是黄冈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2007年,黄冈全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3295元,这不仅大大低于全国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的水平,也低于湖北省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的水平。

一、黄冈市农业发展现状

1.黄冈市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黄冈地处大别山南麓,物产丰富。北部山区盛产茶叶、板栗、甜柿、药材、花生、红薯等,南部沿江湖区盛产莲藕、萝卜、山药、大蒜等。其中,黄冈的花生常年产量达5万吨以上,红安县已成为湖北省花生第一县;茶叶常年生产面积20万亩,已开发多种名优茶叶品种86个,英山县已成为全国茶叶之乡;板栗面积达120万亩,总产量超过4万吨,罗田被誉为全国板栗第一县;中药材基地面积6.67万公顷,开发出药材产品50多个,蕲春李时珍药市已跻身全国17家国家级药材专业批发市场;烟叶生产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产量1万吨以上。

2.黄冈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黄冈的农业生产大多还是依托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营机制落后,已严重影响了黄冈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发展壮大,不能充分发挥出优势农产品的特色品质和品牌效应;此外整个黄冈市的财政能力非常有限,资金的缺乏和投入不足也制约了黄冈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对黄冈传统农业发展的机遇

1.新农村建设可以为黄冈传统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从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到2008年,中央用于“三农“的支出已从3397元增加到4318元,这足以表明中央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决心。据统计,2007年国家支付的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共计人均为18元,比上年增加12元。

2.新农村建设可以为黄冈传统农业发展带来持续发展的智力保证。要想更加深入和扎实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为此,黄冈市专门成立了农民技能培训协会,本协会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此外,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力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维权服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农民不仅可以分享国家的农业补贴资金,还可以学到促进农产品增收的方法,真正地搞好黄冈的传统农业。

三、在新农村建设历史机遇下,加快发展黄冈传统农业发展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此,就要作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狠抓优质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根据市场需求,扩大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明显的茶叶、板栗、药材、烟叶等优质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培育特色产业。继续巩固扩大红安县优质烤烟产业,主攻质量,提高单产,进一步发挥烤烟在帮民致富、助县增收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扩大蕲春县中药材种植规模,以公司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大批药农增收致富。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扶植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和市场建设,加快形成以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依靠科技,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对黄冈而言,尽管黄州区的水产品、红安县的花生、罗田的板栗、英山的茶叶、蕲春的药材等初步形成了系列加工,但仅仅只是一些最初级、最零碎的加工,远没有达到系列化和精深化的程度。因此,农产品系列加工的潜力非常巨大。在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应用高新科技对农牧畜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走科技兴农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3.大力培植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就黄冈市而言,由于地处华东经济全与武汉经济圈结合部,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条件便利,辐射力强,适合建立一定规模的农村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农业发展的速度才能更快,规模才能更大,效益才能更好。

4.积极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黄冈市自1984年率先在湖北省创立第一个专业合作社以来,全市供销系统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组织、开办各类合作社38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这些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直接为农民增收达1000多万元,所生产的产品甚至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因此,我建议政府积极支持这一新生事物,从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及市场网络给予大力的支持,努力把黄冈的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雪荣:2008年黄冈市政府工作报告[J].黄冈市政府门户网站,2008-2-24

[2]孙彩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J].江汉论坛,2004年第7期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新农村建设战略范文第4篇

>>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新农村建设文化底蕴 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产业 增强新农村建设文化底蕴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制度、产业研究综述 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困境与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对体育文化发展影响研究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策略设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咸阳市农村篮球文化研究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推动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津市产业发展探析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探讨 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析 发展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11—11

[2]中国台州网.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N].,2011—09—07

[5]汪振军.广东文化产业崛起的启示[J].新闻界,2012(4):37—40

新农村建设战略范文第5篇

同志们:

今天全县农经系统举行新农村建设培训会议,十分必要,也非常及时。刚才,县农办周主任认真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的形势,回顾总结了去年农经工作,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会上还对2005年农经战线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长期奋战在“三农”工作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紧密联系如东实际,充分熟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展望“十一五”如东“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蓄势跨越的必然要求。实现蓄势跨越发展,是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如东“十一五”发展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这一战略,保持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着力解决增长不协调、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实现工农城乡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来支撑全县的蓄势跨越。党中心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扭转“三农”发展明显滞后的状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以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支持和推进整个现代化建设。我们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点,着力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为促进全县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之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村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确保2010年、力争2009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要害在农村。目前我县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55,全县仍有4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县的全面小康。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其实质就是要建设体现全面小康水准的农村社会。新农村建设好了,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心从提出“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从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到制定“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这些都体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我们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抓手,以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进步。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布满活力。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的要害阶段,各地“三农”发展面临的农民增收难、农业增效难、农村繁荣难,尤其是农民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维权难等众多的难题,在我县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尽管我县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绝对值还比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假如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就不会

改变,也就谈不上社会和谐。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熟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缓解农村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把握内涵,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民富,村美,风气好”的建设要求。新农村建设,既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也包括路电水等生活设施和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龙头。要结合实际,编制好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确保规划科学、全面、可行。二是坚持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则。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着力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坚持加大财政投入与调动农民积极性并举的原则。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突出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村民自我治理,努力加快文明、生态、和谐农村建设。

面向“十一五”,加快建设具有如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有效推进。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近几年来,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破两位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项目农业建设的推进和高效农业规模水平的提高,一产收入仍是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基础保障。“十一五”期间,我们仍然要把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要继续以项目农业建设为主抓手,以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普及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投资主体、市场主体和联结主体建设,用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等前延后伸产业,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要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发动、行政推动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鼓励村干部、农村能人施展才干、创业致富、带富一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个个有技能,人人争创业,家家谋致富”的良好全民创业氛围。

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证实,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最大的富民工程。但是当前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那些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很大。为此,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拓展农村劳动力向高层次从业转移的潜力和空间。同时要积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4、加快镇村布局的合理规划和建设。要在去年完成村镇布局规划和农民集居区总平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合理设计村庄形态,并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导向性,确保农民自建房、迁建房建到规划的集中居住点上,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农民集居区建设。但要注重的是,推进农民集居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坚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从各地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刮风,不搞强迫命令,不损害农民利益,禁止对现有农民住宅强行拆迁。

5、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和省提出,今后几年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这是一个大转变、大战略。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创新建设机制,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在农村兴办各类公共事业,要坚持量力而行,不得举债搞新农村建设。

与此同时,要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

加大平安村(居)创建力度,进一步巩固社会治安良好的形势。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经部门责无旁贷

农经工作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经队伍是促进经济发展、化解基层矛盾、稳定农村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农经部门是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要助手。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农经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要积极服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农经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农经部门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的全局,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始终突出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始终紧扣农民增收这根主线,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牵头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要加强农经队伍的能力建设。一是提高把握形势开拓创新的能力。农经队伍要适应新变化,研究新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开创农经工作的新局面。二是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农经干部要增强法律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依照法律法规,规范实施行政行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三是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农经工作涉及面广,尤其要加强统筹协调工作。凡是需要农经部门牵头的,要理直气壮地把工作抓起来。要增强大局意识,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善于利用协调配合机制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