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道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德育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目的、作用和要求,对其信息元、信息点做出了改进,并提出了一种信息元能够自动在教学实施体、教学对象与教学管理体三者之间流动的反馈型流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其信息流动模式可大大增加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能动作用,提高其系统的运行效益。
1.信息元的优化设计
一、目前中学生上网状况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随机抽样,开展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及学生座谈会,被抽样调查的学生共260名,调查结果如:在260名学生中有183名占69.8%的同学家里拥有计算机,其中l50人占57.3%的学生经常上网,从不上网的学生有65人,占24.8%。被问及上网地点的时候,有155人占59.2%的学生在家里上网;在校内与网吧上网的学生各占17.9%和22.9%,学生上网选择的内容首选文化娱乐方面占45.8%,时事新闻类只占19.8%,游戏类和聊天各占16.4%和14.l%,只有9.9%的学生选择上校园网,许多学生很实在地说:当初上网的目的只是追逐时尚,满足好奇心,但是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上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高一有位学生在谈到自己为了解决一个历史学科的知识问题,在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高二有一位学生为了学好生物课上关于激素这一节,在互联网上查了大量有关激素的资料,分析比较激素的作用,并且查阅了大量奥运会上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事例,说明激素的利弊。从调查中发现,有31.4%的学生是在互联网上获得时事新闻进行学科教育类的学习。学生认为,能从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完成研究性学习”是上网的最大目的。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和全面的特点,给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看到网络发挥积极作用时,更为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教师一谈上网首先想到的是负面影响:网上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势必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自已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网上虚拟化的交流,弱化了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并助长了对虚拟的成就感的追求;长时间上网易导致视力下降和神经衰弱,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等等。网络世界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网络主体匿名匿形,主体间的平等、远距离的交往,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的影响尤为重大。一方面,网络世界不仅消除了面对面交往中性别、身份、地位等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赖以产生、提升的基础,使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观念难以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认识、检验。也难以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加以对比,网络世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是与非的明确界限。
二、如何加强网络德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德育通过德育课堂、虚拟社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学校网络德育目标除了德育大纲规定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总体的德育目标外,还有网络特色的德育目标,包括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伦理、自我管理学习、网络人格等。网络德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放性: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德育。未来的学校将趋于一种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以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连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开放式德育将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
②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一大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③趣味性: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德育课件来了解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三、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变式自测题等。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数学中的渐开曲线、对称图形,可点击北京立交桥、中华世纪坛、南浦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教化学中的氟利昂性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可虚拟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教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可以组合、香港回收、等画面,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教师的主导作用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
四、开展网上主题班团活动
传统班队活动,通常是班级同学、老师围坐在一起,在黑板上写好主题活动的名称,节目一个接一个演,活动一个接一个按部就班地进行。班队形式一成不变,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少先队活动因此缺乏吸引力。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传统的班队活动,往往是由老师一手策划,班干部按部就班,队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率很低。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传统媒体环境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教育需要设置的情景两者之间的脱节和断层,这也是最棘手的教育难题。随着信息社会进一步走入我们的生活,网络文化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班会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
网络世界对于未成年人有极强的诱惑力,他们需要专家的指导,广大未成年人面临着网络化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良好的网络内容,需要优秀的网络技能培训,需要安全的上网场所,需要优良的机器,需要体验网络生活,需要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网络世界中的阳光与营养。因此,我们既要净化网络内容,严格执行网法,更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倡导网德,高举法律之剑,激浊扬清,为他们创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健敏道德学习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吴汉德刘振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初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
[关键词]网络;道德;学校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是时代的迫切要求,采取简单的“限制”或“不准”来对待学生高涨的上网热情,从长远看不利于培养具有现代信息能力的人才,而且容易引起和加剧学生的对立情绪,影响其健康成长。其实学生网络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反映出教育上的缺陷,反映出教育者的问题,反映出的是教育上的错位与缺位。
一、对网络认识上的错位与缺位
不少学校、家长视网络如洪水猛兽,视网络为产生种种问题的根源,采取种种手段限制,想尽一切办法想让他们离开网络,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认识。和任何事物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网络也是一种工具,错的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方法,是把它定位在一种什么工具上。网络既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学习的工具。网络可以成为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一把利器,也会成为射向学生心房的一根毒针。
二、教师自身发展上的错位与缺位
网络是新生事物,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学习意识淡薄。许多教师的网络素质还很低,对网络的运用水平甚至比学生还低。更有许多教师认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只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情,这样就不能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更无法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上网行为也只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制止。
三、传统道德教育上的错位与缺位
学校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绩效。而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四、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少引起学校的重视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的时期。现代青少年的生理成熟超前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与教师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他们内心的心理压力无从得到缓解,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的地域,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沉迷其中。
五、网络道德教育上的错位与缺位
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容易使人只见其科技性要求,看不见其中包含的伦理道德要求。学校的教育重心一般放到了智育和网络技术教育上,对网络道德教育则不加以重视。青少年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更容易见物不见人,形成单纯追求技术操作知识的片面观念,产生网络行为的非道德取向。这就要求学校改变信息技术课程只讲网络科技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的偏向,解决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中的“知”的问题。
针对教育中的错位与缺位,学校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学习到位
不学习就不能真正地了解网络,不了解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引导学生。教师要尽快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应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成为网络时代的“行家里手”,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文化信息的开放性,缩小与学生在文化上的“代际冲突”,努力适应并开创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断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网络的定位与运用要到位
加强校园网建设,在校园网中提供丰富的、学生所关心的、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信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以互联网为工具,让网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目的地去网上搜寻信息,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使学生能在网上有事可做。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社会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人类的文明也得以展现。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样也具有互动性与复杂性,网络社会也有虚拟性、公平性和同步及时性等特点。
(二)网络道德的概念
网络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网络活动中的规范,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从网络功能的角度进行思考就可以知道网络道德是从我国传统道德延伸出的一种符合网络文化交流的道德规范,是在网络社会中通过网络信息发生的具体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心的规范或伦理准则的总和,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的各种价值观念,网络道德涉及到个人、组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道德问题。
(三)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为了符合网络技术的良性发展,网络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并依据网络教育做出新的思考,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网络道德态度,遵循怎样的规范,这些都是网络道德首先讨论解决的问题。在传统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环境及内容都有控制作用,道德教育活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其内容相对固定,受教者是被动接受的,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开放动态式的教育,且内容随着网络信息的多种多样也更丰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现状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冲击
网络社会中道德观念混杂,缺少具有权威的规则约束,道德标准也很模糊。这种现象使青少年通过虚拟的网络形成了道德相对主义概念,这与我国道德教育教给青少年的固定普遍的道德教育规范相背离,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基本现状
首先青少年是使用网络资源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新生事物都具有高度的接受能力及热情。据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运用网络的形式有浏览信息、查阅资料、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等多种多样的用途,也正因为这些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正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受约束和控制,L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下的青少年会逐渐脱离现实社会,而且易被其它网络不良信息所侵害。其次青少年知识程度有限,对待问题的角度不全面,不能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而且青少年认为网络是虚拟世界,可以率性而为,忽略网络道德的重要性,缺乏约束力。再次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其各种价值观念正式可塑期,由于监管不力以及自制力较差的原因,容易被网络带来的思潮以及文化所影响,偏离正轨。
三、青少年网络对策的教育
(一)加大监管力度,打击网络犯罪
在网络环境监管问题上,政府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安部门、网络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工商管理部门,应认证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环境进行监管,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对各个网吧设备上安装的过滤设备要进行抽检,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侵蚀。采取有效手段建立网络防沉迷系统,预防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产生心理偏差而滋生犯罪心理。应提高反击网络犯罪的有效性,增强对网络犯罪人员的震慑力。
(二)提高青少年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道德教育应全方位的进行,提高青少年的自我安全意识和保护能力对网络德育工作来讲具有积极促进意义。作为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方面开展大规模且具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结合实例讨论以减少网络世界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使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技术过程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
(三)加强信息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自主选择能力增强,相关教育部门以及监管部门应积极利用网络来展开网络道德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以生动的网络文化传播形式进行有效传播,把正面、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到网络文化之中,完善网络文化陶冶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信息教育,增强自身防范意识。
四、结语
网络文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程,而作为思想活跃的青少年自然成为网络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同时网络文化在带给青少年新知识、新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思想,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以思想道德教育形式来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规避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保证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晓龙.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1)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1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2.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2.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1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1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1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1.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2.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11-02
近年来,网络已经渗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更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息息相关。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永恒道德精神的淡化
大学是社会道德与理性凝聚的殿堂,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尚的文化品位始终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怀一颗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孜孜不倦地追求梦想。大学精神是大学生自我规范的道德准则,是在永恒的道德的基础上繁衍传承而来。然而在网络化的进程中,网络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无中心”的运行环境下,“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自由主义思想和行为开始泛滥。大学的道德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规范约束效力正在日趋减弱。
(二)网络道德教育起步晚,有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中可以兼顾内容的主导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对传播者和受众的要求明确且相对不高。而对于起步较晚的网络道德教育,在保证主导性的教育内容的前提下,必须依靠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打破大学生对道德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成见,从而吸引其参与其中。这显然对传播者和受众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想方设法创新传统课堂的德育课程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虚拟的网络课堂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而不是生搬硬套或是原封不动地将德育内容搬到网上,也不是过分地注重德育工作的宣传、较少地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可度,更不是基本没有什么互动的单方面输出。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
教育学领域中的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合、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得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1]传统道德教育比较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的联合,比如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会让家长们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开展德育讲座等,创造了家庭和社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而在网络道德教育的领域中,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稳定的“合力链”,主要表现在家庭和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意识相对淡薄以及学校没有很好地起到“桥梁”的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社会应加强传统道德建设,大力推进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道德。在多元文化交织、多种思想相互碰撞的网络环境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思想引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是新环境下创新道德教育的必要前提。网络道德教育不可能完全凭空产生,更不可能脱离传统道德教育而存在。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道德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前提。其一,主张传统道德“知行合一”的理性来规范网络主体的自我修养,言而有信,真诚无价;其二,提倡传统道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其三,弘扬传统道德“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培养大学生平等互助的网络人际关系;其四,鼓励传统道德“学而时习之”的求知心理,使大学生主动接受网络道德知识的学习,从而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2.落实网络实名制,加强推进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在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征的前提下,运用“把关人”理论1对现有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创新。政府部门可在政府机关的网站或者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商业网站开设一系列红色主流专栏,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积极向上、健康有意义的内容。同时,有关部门落实网络“实名制”,以此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和责任意识;避免角色的混乱,降低学生沉迷网络的几率;有利于社会的监管,使得网络环境序井然有序。
(二)高校应建立网络德育工作平台,推进网络德育课程进课堂
1.第一课堂:开设网络德育专项课程,推进网络德育课程进课堂。推进网络德育课程进课堂,包括编写教材、开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促进网络道德教育融入课程体系,系统地展开网络道德教育应当成为各大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的重点。同时,要把重塑大学的道德精神纳入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工作中,不断地将思想道德的核心思想、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的培养工作中。对还没有条件开设校级网络道德教育通识课程的高校,可聘请行业专家或其他院校专家举办相关的系列讲座,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将讲座视频上传至校园网内,让没有时间参加讲座的学生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完成专题讲座学习,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2.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意识。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锻造人格的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发展,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为学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是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开放校园媒体、指导学生制作网络作品等途径,让学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积极弘扬校园主流价值观,重塑大学道德精神。
(三)家长应给予大学生子女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并做好相应的监督和教育工作
1.调整好自身的角色,给予大学生保护和引领。大学生虽是成年人,但其情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较差。一方面,大学生对新事物敏感,好奇心强,对外界事物接受较快,渴望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肯定;另一方面,网络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大学生情感世界的时空,突破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放纵自己的情感意志,寻找情感的寄托,容易沉迷于网络。因而,家长必然要承担起保护和引领的角色,根据大学生子女对待网络的态度及时调整并适应自己的角色。
2.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提高网络应用能力。由于家庭是三方合力体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如社会有关部门可适当对家长进行一些网络专业知识的指导,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在校举办的网络讲座、课堂,运用网络平台使家长主动与学校定期沟通等,改善家长的网络认知,增强家长保护子女网络安全的意识以及提高家长的网络操作实践能力。
(四)大学生自身应主动提升网络道德修养
1.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当前所拥有的知识储备与认知结构。如果大学生知识储备少且网络认知水平低,就只能接收表层含义,不能判断和剖析信息的真假与本质,容易对网络信息轻信盲从,从而导致价值观的偏离、行为的失范。相反,当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网络认知水平和良好的认知结构时,就较为容易地接受多元、丰富的网络信息,并能通过信息的表面含义,层层递进,全面理解信息的内涵,对信息做出正确、有效的取舍。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自己在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和技能,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最终提升对网络信息的选择与理解能力。
2.增强大学生辩证思维,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评估能力。有研究者调查认为,我国受众对待媒介信息的普遍倾向是“大众传播所的信息都看作是权威的,对其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更不习惯做信息来源分析,不思考信息者的动机,不通过头脑过滤,一味地全盘接受”。[3]大学生群体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一部分的网络信息已经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仍需继续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质疑评估能力。大学生必须认清网络这一传播媒介的特有性质和传播过程,网络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是纯客观的,归根结底是网络媒介创造出来的“拟态环境”,网络有时会沦为权利与地位的“传声筒”。网络环境中伦理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泛滥,伦理基本矛盾的冲突极易导致大学生伦理认知的冲突,这些给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建设带来了麻烦。因此,大学生必须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网络信息,提升自身的质疑评估能力。
[ 注 释 ]
[1] 赵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