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道德教育

校园道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道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道德教育

校园道德教育范文第1篇

和谐校园是一种是以校园为纽带、各种教育要素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校园中人与人的和谐居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包括师生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领导与群众的和谐等,其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居于基础地位。目前高校校园中出现了许多学生间不和谐的因素。比如:近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案热议如沸,而继复旦投毒案后,又有媒体报道,南昌航空大学宿舍发现一具腐尸,死者身份尚未确定,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又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在宿舍内因为玩游戏大动干戈,最终导致一名学生抢救无效而死亡。在高校校园中,这种恶性案件虽然并非普遍,但是,同学间闹意见、争吵、发生肢体摩擦的情况出现频繁。学生之间的不和谐,不但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对学校的团结稳定及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产生不利影响。这正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校园中不和谐的因素及产生的原因

高校校园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不和谐因素,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表现于:对于城市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娇惯,使得他们任性,缺乏容忍和谦让,使他们走向社会很难与同学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对于农村来的学生,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他们丢掉了乡村的宁静,随父母进入城市,在城市周边拥挤肮脏的环境中生活,经济状况拮据,及与城市的物质的繁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很容易产生心理的失衡。其次,家庭结构的日趋多元化带来的问题。家庭结构的日趋多元化,形成了留守儿童、流动家庭、下岗家庭、单亲家庭、收养家庭、重组家庭等模式,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在心理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再次,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从学校的教育来看:在小学特别是中学期间,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老师没有很大的精力去顾及他们的思想问题,特别是中学期,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培养被中考、高考两项硬任务所挤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老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进入大学后,学生早已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因为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是一个从各种各样心理变化中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时期,它是从青年期向成年期发展的重要阶段[1]。此外,市场化与对外开放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学业和生活负担加重,加之,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心理失衡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了个人生活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以和谐。面对这种状况,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和教育方法上下功夫。

三、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加强高校教育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树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首先就是以“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为核心。时刻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把学生的健康人格、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三是“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了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了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学生美好的人生一开始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有爱心才有情感,我们对学生应当给予关心、体贴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教育方式的表达应该是体现情感与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有针对性的去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学生自身构建内心和谐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二)自下而上的集约培养

学生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表面上看,只是简单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应该具备更深层的内涵:一是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能体现新型的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协作关系;三是交往双方以诚相待,平等、民主、相亲、互助;四是建立在人格品质上的共同利益观[2]。基于以上特点,在大学里培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是某一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通力合作,要建立起一套周密的培养方案,需要自下而上的集约培养,而培养的主要力量,就是高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1.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大学里普遍实行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是大学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辅导员是学生的最基层的管理者,他们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居、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家庭状况应该有详细的了解,可以直接地洞察到学生的情绪、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较差,在辅导员的选拔和准入上口子太松,辅导员缺乏定期培训,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等。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最早、最多与学生接触的辅导员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学生,不仅影响着现在,也关系到未来。所以对辅导员的培养和教育显得至关的重要。应该在辅导员的准入和培训上下功夫,建设出一只能走入学生心灵的辅导员队伍。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数剧增,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这就出现了在教育和教学上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的现象:合班教学,大班管理,在一些高校,为了节省开支,一个辅导员要管理若干个班的学生,人数多达几百人。在这样的状态下,不要说对每个学生的管理了,就是把学生的名字记住也很难做到。对于社会环境发生极大改变,社会状况日益复杂化,学生的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一个辅导员到面对几百个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小班教学、小班管理已经迫在眉睫了。只有这样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情绪,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向领导汇报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

院系承担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相互协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及时掌握,及时处理。组建了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学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政工干部“三位一体”、功能互补、有机统一的教师队伍。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干部及思政课教师都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专职人员有机结合,解决了思想道德理论课专职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成长需求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

和道德教育的整合机制,促进大学生内心和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和谐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积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整合机制。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居高临下,“说教”是他们使用的一种常用方式,这就导致了学生即不明白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教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平等意识越来越强,如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仍是以一种“说教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流,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思想道德教育者和学生需要在心灵上进行接触,学会换位思考,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建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着重研究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和学校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变化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研究学生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也可以以社会和道德的角度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在教育方法上寻找创新机制

校园道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

收稿日期:2007―12―18

作者简介:朱丽 (1973―), 女,汉族,山东省临沂人,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费县分校讲师,主要从事高等和中等职业生的思想教育研究。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如雨后春笋, 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面对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如何正确认识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更新德育观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学生层次的不同、社会认知度的不同、自我目标定位的不同、心理素质的不同等。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具有了特殊性。具体分析如下:(1)学生层次的不同。目前,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报考高职高专的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高中生和职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降低层次的压力使他们内心自卑,情绪低落,入校后的思想波动较大。学生层次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消除学生的自卑感,使他们坚定完成学业的信心。应当激励他们正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业。(2)社会认知度的不同。目前,由于人们对高职认识不清,社会对高职偏见较为严重。这不仅不利于高职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他们往往也对自己认识不足,或对自己的认识发生偏差。社会认知度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高职,坚定自己的选择。

(3)自我目标定位的不同。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自我期望值一般较低。只有少数有再升本科的目标,他们一般没有考研或继续升造的动力,更没有出国的愿望,自我目标定位不高。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以及学生自我目标定位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做到对社会更有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树立学好职业技术、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4)心理素质的不同。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要么有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视感,要么有相互歧视心理,要么有逆反心理,调皮、不受管教、不成熟是他们的典型表现。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切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二、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校园文化的主体及受益者是学生。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风、校风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为此,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美术和娱乐活动,寓教于乐;积极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围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一主题,结合时事,经常性地开展读书活动和演讲竞赛;结合多媒体教学,用鲜活的画面代替纯理论说教;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观看图片展,举行革命歌曲大合唱;树立典型人物形象,举行英雄、劳模报告会,用英雄、劳模的典型事迹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党委的指导下,发挥好党团组织作为团结教育青年人的骨干作用。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积极稳妥发展党员。尤其要重视在低年级学生中发展党员,培养一批政治思想过硬上进,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党员,通过学生党员把党的教育方针、学院的管理意图贯彻到学生中去,利用学生党员影响和带动一大批要求上进的学生,营造学校良好的政治氛围。团总支是高职院校团组织德育工作网络的中转站,是德育具体工作的实际操作者,是基础德育思想的传播者。因而要求团总支的干部自身也应有较高的政治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要善于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院校的德育理论化为具体实践,将现代特色的道德化作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团支部是团组织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所以团支部应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考核团员时把政治思想放在第一位,定期开展班团主题活动,用示范、讨论的形式灌输德育内容,让团员树立“德如树之根,才如树之枝”的观念,根源不可无,才能良好体现人生价值。

(三)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发挥学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高职院校的特色是强技能,因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往往是分散的小集体活动)的时间相当多,能否让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学生干部能否承担起组织管理职能,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影响到一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因而要完善学生干部的选拔与考核机制,制定学生干部考核与评优制度,教育培养制度,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工作监督,力求学生干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同学的知心朋友。

(四)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坚持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让青年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基本途径是:积极创建理论教育基地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录像、展览、图片等,激励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风气;积极开展校园艺术周、社团文化艺术节、学雷锋做好事等各种有益的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群众性的活动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在实践中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可上可下、可跨行业、应用性的职业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专业设置与社会工作岗位相对应,教育的职业指向十分明确,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因此,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服务意识,培养敬业精神,强化规范意识,提倡奉献精神。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使其认识到尽管每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但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要求从业人员认真负责,遵纪守法,珍惜热爱自己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工作,这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实践环节的作用,任何职业道德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的,应该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培养竞争意识,养成职业习惯,学生只有在进行实习、实践过程中真正承担岗位任务,才能切身体会到自己角色的变化,适应职业环境,才能把这种职业习惯逐渐地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道德认识水平。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在注重职业能力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德育教育。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承担着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只有我们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够不断地创造和积累经验,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高职政治思想教育新体系,开创高职教育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使高职教育健康、有序、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005年10月28日.

[2] 丁振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与德育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S1) 75~78.

[3]陈荣.从实际出发,切实抓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6~37.

[4]丁娜,郭玉刚.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8~59.

[5] 刘守贤,叶秀球.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2002,(1)82~84.

校园道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诚信道德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B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41-01

社会岗位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得正处在发展阶段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学生成绩层次不齐,不仅给高职院校的诚信道德教育带来了难题,也造成了高职学生的诚信道德严重缺失。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高职校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现象频频发生,这些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加强高职校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有效引导高职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1.对诚信道德教育的认识

人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诚实守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道德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数量庞大的高职学生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诚信道德教育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风气。完整地品的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动机和需要等因素。因此对高职院校诚信道德的教育不应只是纯粹的诚信知识教育,它还应该涉及到诚信道德情感、信念和行为,只有这三者相统一才能实现诚信道德教育。高等教育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培养引导学生对诚信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及其社会意义做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使得他们在实践中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2.高职校诚信道德教育的缺失现状

2.1 社会因素造成的诚信道德缺失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期,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完备对诚信道德教育的制度规范不够详细,使得社会上的诚信道德发生了扭曲,为了追求利益而违背诚信道德的事情频频发生。整个社会诚信道德丧失、偷税漏税、、坑蒙拐骗现象层出不穷,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不仅对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风气发起了挑战,也对对高等教育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产生了不良影响,对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行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的影响,不良社会风气的引导使得社会中的诚信道德丧失越来越严重。

2.2 学校的教育问题造成的诚信道德缺失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成才的摇篮、是接受教育的伊甸园。但是社会上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许多高职院校过分注重学校规模的扩建却忽视了对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缺乏了有效地教育手段、制度和措施,导致了学生诚信道德的薄弱或缺失。虽然在某些院校设置了专门的课程对学生的诚信道德进行了教育,但由于学校的程式化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消化吸收,[1]也造成了诚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和诚信道德教育的缺失。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引导教育不够完善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中诚信道德教育的不完善不仅对学生之间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也为以后走向社会的社交埋下了隐患。

2.3 家庭因素导致的诚信道德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诚信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诚信道德教育的忽视也是造成诚信道德缺失的重要因素。现实生活中,家长制注重工作和事业忽视了对孩子诚信意识的培养,在工作中,家长对工作生活得种种处理方法也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的诚信道德缺失也往往导致家庭中的不和谐,引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孩子的诚信道德缺失,甚至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3.高职院校诚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3.1 诚信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信仰是诚信道德的最高境界和要求,诚实信用内含着道德修养的方法、境界和能力,忠诚信义是诚信道德的最终归结。因此民族传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3.2 加强诚信道德培养是社会生活的要求

人无信不立,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都是需要诚信作为基础的,在生活中要与人交往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日渐成熟、情感和内心日渐丰富,诚信道德便成为了立身和立业的基础,[2]高尚的诚信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

3.3 诚信道德教育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各个岗位的竞争力也不断提高。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准则,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诚信道德都是职业生涯中永恒不变的准则。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高职院校学生要走向社会必须具备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因此,诚信道德是高职学生的立身之本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4.加强高职院校诚信道德建设

4.1 营造良好诚信道德的社会环境

诚信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社会的诚信氛围对学生诚信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要健全诚信法制,加大对不诚信现象的惩罚力度,加强舆论监督,强化诚信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环境,形成良好的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

4.2 净化校园环境,加强诚信道德教育

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对学生诚信道德意识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校首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按规章制度办事,另一方面,要健全诚信教育课程改革,成分利用教育技术,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不断对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进行培养。学校不应该只注重成绩,应当将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3]加强学生对诚信道德教育的理解。

4.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不是自然萌发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家庭的同化和诚信氛围的感染之下形成的。为了孩子的诚信道德教育家庭应当注重加强对孩子的意识培养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熏陶作用。

5.结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各个行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不仅仅只是在实用性、技术型的要求,也是对诚信道德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只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需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诚信道德素质。高职学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对整个经济市场、对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加强高职院校的诚信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高职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宋和英.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33(8):145-152.

校园道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道德教育;技术能力;职业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日益提高。我认为,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之中,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训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融人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能有效地把他们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个人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构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首先,用“爱”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只有对学生予以关爱,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力量。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网络、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邀请公安、司法、交通部门领导来校讲授法制教育课,增强学生安全法纪意识,使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他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等等。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职业道德教育新格局。

其次,在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共性,也要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与岗位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同时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全体教职工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学生对教师言行的信任度。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重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所学专业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人到德育课程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

3、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在实习实训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其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使其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心理。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准最佳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必要的就业技巧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尺。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从教育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开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职业活动、能力测试,让学生逐步找准职业定位,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职业,牢固树立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就业信念,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目标,设计未来人生蓝图。

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之后,要重点培养毕业生推销自己的意识。教师一是要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让学生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既不应妄自菲薄,又切忌妄自尊大,应更多考虑“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干什么”以及“我会干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我必须要干什么”;二是要让学生注意就业信息的搜集,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准确地定位自己,减少碰壁的尴尬,从而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岗位。

四、以实习、实践的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进人社会或相关企业开展实习是很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形式。在企业的生产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在企业,干在企业,吃住在企业”,亲身的经历与磨炼能让他们对劳动与劳动者的认识更深刻,更直观地体会到一名企业员工应有的责任,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差距,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坚定爱岗敬业的信心,增强团队意识,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无论是教学者还是研究者,在实施过程当中都会遇到一些从未遇到过的间题,在课改过程中尤其应该认真分析、规划、实施这一“工程”,把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技术蓝领,为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学忠.培育职业道德情感促进职业能力提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2]黄子兴.高职教育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5.

[3]施祖军.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

校园道德教育范文第5篇

1.1唤起人们的生态良知

环境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责任不是最大限度地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而是学会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地球生态环境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紧密相关,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与美丽是人类对自然所负的责任和义务,这无论对地球生态还是对人类自身都是有利的。

1.2激发生态意识,培养理性生态人格

生态良知进一步升华就形成了生态意识(或称环境意识),它是人们对自然关系的认识、态度、观念和行为取向等的总和,表征的是现代人的一种道德素质、道德人格。从根本上说,生态意识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来确立、内化和普遍化的问题。哲学层次的生态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也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是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它包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和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3理性生态人格的建构

环境道德教育就是要培育越来越多的具有理性生态人格的各类道德主体,以使他们在各类环境道德实践活动中,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不仅需要一个人的终生努力,甚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培养个体形成环境道德品质、进而形成理性生态人格就是环境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理性生态人格的建构过程与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是具有一致性的。

2.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2.1学校环境道德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这一阶段的思想对青年人一生的生态行为习惯、对全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高等教育要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及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学的全过程。要用“绿色伦理”思想培养人才,大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人才,将基础的环境教育课程列为必修的公共课;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贯穿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追求双重目标(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校园”。

2.2政府环境道德教育

正规、系统的学校环境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主要的,但它不能涵盖环境道德教育的全部,为此,就需要学校以外的机构、场所来进行补充。政府在环境道德教育实施中主要进行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与阐释,为个人的生产、生活行为确立指导思想、理念和规则。比如颁布多部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提出和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思想、“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因此,政府更多的是充当总揽全局、统筹人和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推动者。

2.3社会环境道德教育

社会应以最大的努力来培养和维护公民的环境道德素养,以正面的宣传教育影响公民,避免负面影响。比如大众媒体应多出版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电视纪录片、综艺节目、期刊专题、图书画册;社会环境保护组织多开展环保运动,加强环保宣传力度;社区可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丰富生动的社区活动,加强社区居民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的文化程度(尤其是农村地区),因为公民的环保知识和环境意识是成正比的。同时避免宣传铺张浪费、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的生活、生产行为,比如对奢侈品消费的推崇、对满桌野生动物的高档酒店的称赞等。以此来共同洁净我们的社会环保风气,形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潮流。

2.4家庭环境道德教育

家庭是个人接受教育最早、最久也是最稳定的场所,因此也是最能配和环境道德教育终身性特征的场所。在家庭环境道德教育的初期,也就是孩子的儿童时期,家长应潜移默化地以自身的行动来教育引导孩子,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并且个体在儿童时期所处的生活环境对于其人格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意义。家长可以以童话、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警示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在从小的生活细节中规范孩子的环境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环境道德意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环保知识的补充,强化孩子的环境道德意识,最终使孩子形成稳固的良好的环境道德品格。而在家庭环境道德教育的中后期,由于孩子接收到了更为广阔和新颖的环境知识,家长在这时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者。家长要谦虚地向孩子请教不熟悉的环境知识和思想,这样才能使环境道德教育在家长和子女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共同提升双方的环境道德素养。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