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小城市;园林规划;问题;对策
1.1 没有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在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缺乏一个完整、有效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虽然一些中小城市进行了相关的规划,但是规划的水平比较低,规划的效果非常差,没有切实,合理的规划方案,导致中小城市在园林规划发展中浪费了很多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严重阻碍了园林规划的发展。
1.2 缺乏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的利用也不合理
1.2.1 重复建设。绿地改造是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的一个重要事项,但是对生态园林中的绿地重复的改造与建设,极大的浪费了园林规划中的资金成本。在一些中小城市中,人行道以及车行道两旁的一些绿化设施,投入建设使用的时间还不到几年的时间,就要对其进行更换,中小城市公共绿化设施的重复建设,使得原本就不足的资金成本过多的投入到一个绿化项目中,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成本,却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绿化效果。
1.2.2 多个绿化项目一同建设。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的资金成本非常有限,而同时对多个绿化项目进行建设,造成有效的资金成本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虽然一些绿化项目建立了起来,但是大多数绿化项目的建设水平都非常的低,无法建设出效果较好的绿化项目,中小城市中有一些园林规划工程有了足够的建设资金,却缺乏相应的管理资金,无法对较好的绿地进行建设。
1.2.3 急于追求建设的成果。中小城市生态园林绿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需要一段时间成长。在生态园林中培育大苗,能够有效地缩短植物的生长时间,促进生态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而培育小苗,植物的生长时间就相对比较慢,有一些中小城市在园林规划发展中,急于的追求建设结果,在生态园林中培育大量的大苗,这就造成了资金成本的浪费。
1.3 园林规划设计水平较低
大多数中小城市在园林规划这一方面,都在对大城市中的园林规划进行模仿,盲目的追求宽广的绿化空间、稀有名贵的植物,这种盲目的模仿不仅造成了资金成本的浪费,还无法在园林规划中将中小城市独有的个性展现出来。园林规划设计在中小城市园林规划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园林规划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直接关系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整体质量,中小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低主要的原因是:中小城市的经济水平较低,无法吸引优秀的设计人员;在园林规划设计方面没有一个合理的竞争机制;设计人员自身没有重视设计水平的提升。
2 解决中小城市园林规划发展问题的对策
2.1 重视园林规划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的设计人员,要把握好园林规划设计的空间,融入地方的特色文化、特色风格,注重环境的改善以及气候的调节。中小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将生态园林中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例如:花卉、灌木、草地等一系列方面;还要将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加大力度对园林规划中的绿化量进行扩展的过程中,还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升园林绿化中的效果以及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质量。
2.2 加大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资金成本的投入及其管理
中小城市中的政府部门,要重视园林规划的发展,加强园林规划中的技术与资金成本的投入,做好园林规划中的宣传工作,提高中小城市市民的绿化意识,让中小城市中的市民参与到园林规划中来,增强市民对绿化环境的保护意识。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资金成本的增加,有利于中小城市园林规划在各个绿色项目上的建设,可以聘请专业的团队对园林规划进行实施,确保园林规划的建设质量,要重视园林规划中资金成本的管理,切实的将资金成本应用于园林规划的各个环节中,对园林规划资金成本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管,主要的途径就是做好每一项资金成本运用的记录;还要避免重复建设现象的出现,提高中小城市园林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
2.3 搞好园林规划中的配套设施,加强治污的力度
中小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仅要对生态园林的内部进行合理的规划,还要对生态园林周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规划,只有这样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的高质量。垃圾、污水以及噪声污染的处理,中小城市园林规划中要重视对垃圾、污水以及噪声污染的处理,保护中小城市中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前期规划不到位
城市规划的不到位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城市规划本身具有的缺陷;二是因缺乏健全的法规体系支持,我国城市规划缺乏干预力度,违法违规建设屡见不鲜。目前我国城市中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充分的协调机制,虽然从权力监督机制角度看,备案制能够发挥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但由于及时性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监督不到位,进而影响城市的前期规划工作不到位。
2、缺少群众监督
在城市规划实施中缺少群众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主管规划管理的部门既是规划部门的直接领导者又是规划管理者,这就造成了规划管理与实施一直停留在规划管理者单方行动之中,决策主体容易错位,群众参与较少,进而使得城市规划实施出现与城市规划目标偏离的现象,最终致使城市规划实施的方向与原来的发展轨道发生偏离。除此之外,监督缺乏有效性,这也使得城市规划实施容易受干预,进而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
3、分散的规划管理权限,缺少统一管理
近些年伴随进一步深入的改革开放,大量开发区朝气蓬勃,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率先发展开发区给予其大力扶持,采取封闭式管理开发区,在规划实施上下放规划审批权与编制权,城市相关部门未将这些规划纳入统一管理,造成城市规划多头审批,城市规划中的整体统一性被破坏,导致了城市功能不全、混乱布局及结构松散,无人问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规划失控,以上行为致使规划实施一度混乱。
4、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不到位
城市规划实施工作落后于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市的供水、排水、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热力、供电、通讯、防洪等设施落后,影响城市规划实施。此外,城市管理不到位,缺乏切实有效的法律依据,这不仅给有计划地安排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无法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许多建设项目的审批,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审批依据。个别开发商随意改变规划方案,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等情况时常出现。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处理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冲突,带来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实施的进程。
二、城市规划工作对策
1、加强公众监督,扩大公众参与
科学的城乡规划和严格和执法,是确保城乡规划的全面实施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增强城乡规划的透明度,加强公众参与力度也是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的有效途径。城乡规划的科学化要建立在民主化的基础上,公众参与是规划决策民主化在编制和实施中的体现,是城乡规划本质所决定的,是城乡规划实施目的所决定的,也是规划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我国城市规划目前仅限于政府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公众参与十分有限,广大群众处于被动接受规划的状态,这种被动性成了城市规划实施的阻碍。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抓紧建立公开透明、群众监督、科学公正的规划编制、审批、管理、监督机制。
2、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
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就需要做到解放思想。思想决定未来,成败取决观念。要想解放生产力就要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向先进的地方学习,在规划中,我们要以高瞻远瞩的视野、统筹全局的思路及胸有成竹的心怀,积极欢迎社会大众广泛参与规划工作,对城市规划的特征和属性要牢牢把握,不断延伸扩展规划的内涵,统一协调,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前进。此外,要尽快改进作风,这就要在规划中树立新观念,进行两个转变,就是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服务,由被动规划转变为主动规划。将服务切实的蕴含于管理中,由综合型规划代替单一型规划,由引导型规划代替应对型规划,彻底实现规划审判者转变为规划责任者、规划服务者转变为规划管理者。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可持续性的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因此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变的日益突出,为此必须做到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4、加强监督,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
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将监督规划实施视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处理好土地使用审批后的各方面管理工作,对城市规划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督促规划行政管理提高质量水平。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切实分解落实规划实施的具体责任,使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各项任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要追究那些在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接责任人,明确城市规划实施责任,其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其法律秩序,保证人民和国家的权益。
5、完善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在城市规划范围内,逐步规范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必须明确行政决策的依据,越来越大的自由裁量权已经不合时宜了。要对规划许可中现有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制约,使其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城市规划及设计规范,严守科学合理性原则,遵守相关法定程序,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规划编制工作,更加切实严谨的规范规划技术性,逐渐推行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城市规划审批与编制的法制化。在立法过程中要使规划建立规划审批与法定通则、法定规划的约束性联系,使得技术标准与城市规划跟我国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紧密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严谨的管理体系,进而让城市规划实施工作实现法制化与科学化。
三、结束语
伴随我国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翻天覆地,这就对城市规划实施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尽管我国城市规划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完善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在城市规划实施中加强监督,建立规划责任追究制、高要求、高标准编制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全面深化管理体制,就能够提升城市的品质,让城市增强了吸引力和辐射力,既能使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又能使城市健康有序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发曾. 我国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2]黄明华. 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布局”方法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年.
[3]王飞儿. 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 浙江大学.2012 年.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绿色建筑发展目前已经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我国于2006 年颁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此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试行)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规划设计部分) 》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运行使用部分) 》等评价技术标准体系文件,指导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五年的实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于2011 年启动修编工作。同时各类绿色建筑的标准已在陆续编制。各地也因地制宜地组织编写了更加适宜地方建筑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截至目前已有14个省市颁布实施了地方标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管理制度基本形成
2007年原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管理、申报程序、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做出规定。2008年开始,又根据标识工作实践,对相关管理制度和评价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完善或修订,了相关评价管理文件。2009年6月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明确了对于具备一定绿色建筑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地区,经申请审批通过后,可以开展本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截至2011 年底,我国已有江苏省、浙江省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相继成立了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机构,颁布了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三)绿色建筑数量快速增长
截至2012年3月,全国已评出379 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3800多万m2,有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地区从过去的18个省区发展到28个,其中,陕西、福建、湖南、吉林、海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云南及香港实现了绿色建筑标识项目零的突破,陕西和福建各达到8项,湖南7项。通过对已经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79个不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分析,社区的绿化率可以达到38% ,平均节能率达到58% ,节水率达到15.2% 以上,可循环材料达到7.7%。从目前各省已有的绿色建筑项目数量来看,前十位的省市如图8所示。整体来看,绿色建筑的面积每年增长都较快,尤其是2011 年获得明显的加速 [1]。
(四)通过LEED认证项目日益增多
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7日,中国大陆通过美国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的项目已达到200个。这表明,LEED在中国的应用,已初具规模,并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当前USGBC网站上登记的中国大陆的项目总计为850个,认证项目与注册项目的比率约为1: 4[2]。从认证项目数量上看,中国LEED认证项目的数量,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之间数量日益增多,达到年间认证量85个的规模(图10)。从认证类别来看,LEED-CI(绿色室内装修)、LEED-NC(新建筑)认证项目在全部已获认证的项目中占据主体,具体如图11所示。
(五) 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日益增多
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发展绿色建筑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针对绿色建筑的专门立法
现行的《建筑法》颁布实施时间较早,也没有任何关于绿色建筑的规定,仅在第四条规定:“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建筑活动的法律《建筑法》对建筑节能、新型建材和建筑科技等工作没有做出强制性的规定,而是采用了“支持”、“鼓励”等的文字表述,明显缺少强制性,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作为部门规章,建设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法律地位较低,推动实施与监管的力度远远不够[3]。
(二) 认识理念仍有局限
绿色建筑消费需求不旺,广大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 是影响绿色建筑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除少数专家、研究人员认识和了解绿色建筑, 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绿色建筑就是多点绿化。正因为如此, 如果让人们增加投资去接受绿色建筑, 显然会阻力重重。所以, 普及绿色建筑知识就显得很重要, 只有开发商、民众、政府都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及其投资回报和长远利益, 绿色建筑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 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尽管目前已经实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绿色建筑缺乏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很难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度有待提高。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绿色建筑更加节能与环保,从长远来说更加经济,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本身可能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加上目前消费者偏重商品房的价格、位置与安全,对于绿色建筑所体现的节能、环保、健康价值认知不够。
(四) 技术选择存在误区
在绿色建筑的技术选择上还存在误区,认为绿色建筑需要将所有的高精尖技术与产品集中应用在建筑中,总想将所有绿色节能的新技术不加区分地堆积在一个建筑里。一些项目为绿色而绿色,堆砌一些并无实用价值的新技术,过分依赖设备与技术系统来保证生活的舒适性和高水准,建筑设计中忽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措施,直接导致建筑成本上升,在市场推广上难以打开局面[3]。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发展研究,2012(5):1-4
关键词:中小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是优化城市布局的行政管理手段,是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要以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当前在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也取到了一些可人的成果,但是还存在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1、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扩建范围也在不断地增加,城市化的建筑在快速发展。城市的规划管理越来越重要,城市规划管理是对城市各项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使它更加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它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指引,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建设目标。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可以使一个城市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使城市的生态平衡得到很好的保持和发展,使城市得到更长久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城市的规划管理对一个城市来说意义重大。
2、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城市规划不合理
在城市规划时,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盲目的进行开发,导致规划不明确,没有自身的规划特点。城市的绿化不到位,一些城市只重视建筑方面,忽视了绿化的重要性,这样长久下去,工业区的增加,绿地的减少,会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环境的污染会给城市的人们带来直接的身体伤害。在老城区的改造中,高层建筑出现速度和密度也是相当之快,这样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景观,也带来了 “温室效应”。
2.2、城市规划管理法制不健全
目前,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这方面管理法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城市中违法建筑、违法用地、乱堆乱放等问题尤为突出,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城市的形象。因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地方管理部门存在许多违法的项目,在规划管理中官商违法现象较为严重。上级部门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不到位,导致地方乱用审批权利,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发展。
2.3、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对古老的街区保护力度不够
每个城市或多或少都会遗留具有历史意义的街区,它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不过在城市的开发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这些古老的遗迹的损害,或者消失。有关部门对这方面的保护力度不够。
2.4、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的参与意识薄弱
从现状来看,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主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来负责的,几乎没有涉及到公众参与,没能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从而忽略了社会力量对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作用。这样在规划过程中会暴露出问题来,政府刻意追求经济利益这点就显得很突出。城市的规划管理的最终的核心是让城市各方面的利益最大化。总的来说,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式也是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社会公众参与意识薄弱,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这方面急需要加强建立。
3、中小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策略
3.1、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多样化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规划管理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建设必须从长远考虑,这样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
城市的规划管理,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中要体现城市的特色。对城市的规划要进行科学定向,然后进行详细科学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这些规划都要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现在城市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建设中大量的土地被征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城市的规划环境保护和土地的浪费要重点抓,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细则,避免土地的浪费,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一个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合理的规划布局城市可以使城市健康、快速地发展。
3.2、建立健全法制体系
城市的规划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实施,在对规划中的建筑和方案必须严格的依法执行。不过现在国家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机制还不完善,我们要积极的去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法制体系,建立及时、有效的监督机构,从而明确各个部门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责任和权力,杜绝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违规违法问题的出现。
3.3、规划加强引导,保护和继承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对于老城区的规划管理要有宏观的把控,老城区是历史留下来的遗迹,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起来的文化象征。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体现城市特色,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当保护与开发相碰撞时,有关部门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就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够重视了。我们应当保护和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认识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努力将更多的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的保护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建设具有自己特色文化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要进一步处理好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保护与城市的现代化管理的关系,使城市的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传统和谐共存,相辅相成。在城市的规划策略中,要考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特色,在实施规划中,能够体现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古今文化的碰撞更能城市的自身有魅力。
3.4、加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城市规划管理中,由于没有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没有能够全面的把握公众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笔者认为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加强公众参与的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的规划管理的内容和结果直接体现了大部分公众的价值观。一个城市的布局规划联系着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公众没有参与这方面的探讨也是不公平的。城市规划管理的结果要得到公众的认同是必要的。在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中,只有让市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市民才能有对社区认同感和现代感。由此看来,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政府单方面的决定会带来公众的不满,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考虑到公众的参与度,更好的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3.5、城市规划管理要具有长远性目光
城市的规划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所以城市的规划管理要具有长远性。有些地区对城市的规划管理很不到位,规划不统一、目标不明确,最后造成建筑杂乱,布局无条理,好好的建筑因为规划的不合理就要拆掉,劳民伤财,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城市的规划为了给当地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越的生活空间,所以要考虑这个规划方案能不能给城市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城市规划管理要整体把握,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小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加快是必然的,城市的规划管理是城市化的基础,紧密联系着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管理要科学合理,具有超前性,长远性意识,保护好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中小城市走上更快、更好、更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宏山,多元利益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9,(4)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城市,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问题
关于低碳理念,目前仍未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低碳理念,就是人们对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看法、态度和构想。即低碳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降低碳排放的看法和态度,二是对如何降低碳排放的构想。目前低碳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识,但对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仍认识不足。作为城市设计主体,应充分认识到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低碳城市的设计不能脱离城市自身发展实际,应结合城市自身资源优势,理性选择符合城市发展的低碳产业,形成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只有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充分认识“减碳”的重要性,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城市设计路径,才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
目前对低碳城市也没有确切的定义、界定方法和相关的标准,笔者认为,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市民生活等各方面。其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艺等各个方面。低碳城市建设不可能依靠一两个项目或几个新能源产业就可实现,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一己之力,而应是城市全方位的低碳化过程,贯穿城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各方面。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故低碳城市应定义为以正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通过低碳城市规划、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改变现有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基于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城市设计思路
1 制订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设计规划是低碳城市设计的前提
据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据77%。二氧化碳排放中,主要在四大领域的贡献,分别是交通、建筑、工业及森林减少,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其中交通占17.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占19.8%,工业占44.5%。因此低碳城市建设首先应把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建筑、交通、工业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能真正实现有效减碳的目标。而我国省、市一级的碳排放清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包括“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城市至今仍未提交任何具体规划,这直接导致我国低碳城市盲目建设。
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与低碳理念存在错位。低碳城市最终体现为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空间紧凑化及物质生产循环化形成的三维空间格局。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城市热衷于新城区建设,且新区规划宽敞、豪华,与城市空间紧凑化、城市生产低碳化相矛盾。低碳城市设计应规划先行,根据原有城市特点、资源特色,依托老城区,保持城市原貌的同时,科学规划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完善低碳交通运输系统、工业生产规划与布局,建筑设计科学合理,低碳节能,不仅能减少无谓能源消耗,还能避免城市趋同化现象。
2 推行“碳税”和碳交易制度,使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
碳排放属外部性问题,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使外部性内在化。一方面如征收碳税,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碳排放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即碳排放许可权交易。碳税制度应首先在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推行,但征收碳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是政府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碳排放企业或个人征收碳税,从而给予低碳排放的企业或个人进行补贴,增外环保投入从而使外部性内在化,还可利用碳税收入增加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即碳税征收的用途应是奖励低碳行为和低碳研发,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抑制企业碳排放量,鼓励企业积极减碳。通过征收碳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大单位和个人的碳排放的成本;实行碳补偿、碳交易制度,激励有效的减碳行为,约束高碳行为,鼓励低碳行为,奖罚结合,通过合理的碳排放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实现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问题。
3 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低碳理念的推行和低碳城市建设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温总理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减排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已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标,但目前国内低碳城市的碳排放量化目标并不明确。低碳城市构建亟待一个合理的量化评价体系,否则“这样大规模,没有目标的“低碳城市”口号,更像是一场“低碳秀”。
量化碳排放目标只是方向,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和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才是具体的减碳手段。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推进建筑节能,在高耗能、高排放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统计核算信息阳光计划等。定期、公开公布城市碳足迹数据,有利于对低碳城市减碳行为的监测。碳足迹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即个人或单位的碳耗用量。碳足迹信息公开制以公布政府部门、高能耗企事业单位及“明星”个人等主要对象的碳足迹排放数据,通过城市决策者的示范效应推行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风气,能有效地改善高消费倾向意识较浓的城市消费趋于理性,减少对高排量、高级消费品等的需求,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最终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4 完善低碳城市设计理论和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处于战略层面,其理论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还主要围绕如何具体的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对建立低碳城市的研究阶段,属于理想的指导阶段。如何将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结合和协调,如何协调各个城市要素的利益关系还需进一步详细研究讨论。
5加强低碳城市的管理实施机制
低碳城市需要加强建设实施、运营以及后续维护等方面的力度。协调管理者、建设者、运营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低碳城市建设在一个有序的、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6重视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
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三、结语
如今在全球气候变化给人居环境带来严峻考验的宏观背景下,在降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双重压力下,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向气候应变思路转换的发展趋势下,对城市设计的有关方法理论进行创新的需求愈加紧迫而重要,因此对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在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管理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和如何落实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对于我国,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建设低碳城市,进行建筑区域能源规划,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体系构建》[J].低碳生态城市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