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经济管理

区域经济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经济管理

区域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区域经济管理;关系;对策

一、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分布现状

(一)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含义。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心力、智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经验、技能、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的人们的总和。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

(二)我国人力资源分布现状。

我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总体质量偏低。

从人力资源分布角度看,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也呈现出了与经济发展格局相一致的状态。我国的大中专毕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布状况是,东部沿海地区分布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各省专业技术人员的区位商,在东部12个省(区)中,区位商大于1的有9个,占到95%;中部9个省(区)有3个,占到33%;西部9个省(区)区位商大于1的有5个,占到56‰但是由于东部地区的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41.2%之多,超过了总人口的1/3,由此可见,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都占有较大的优势。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分布状况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布局相联系的。

(三)我国区域经济分布现状。

我国按照地势阶梯的高低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因此我国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这也就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问题――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政策的角度上,我国对落后、边远地区实行了政策上的倾斜,但是,仍无法缩小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发展的差距。追根溯源,经济的发展其实是人力资源的争夺。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我国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管理关系分析

(一)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力资源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历史证明,经济结构是否优化不仅仅取决于本区域的自然资源的享赋,更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结构是否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不仅表现为静态上的人力资源结构能与区域经济结构保持协调一致和相对平衡,而且更表现为动态上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经济结构相适应。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也是不时出现的。然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常常是从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开始的,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源和较优的人力资源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约束。

第二,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强调要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求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制订当展战略的前提。协调发展的观点,强调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人类与自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物质与精神协调与和谐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可再生的能动性资源必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可利用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劣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区域市场竞争的加剧激发了微观经济主体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获取优质人力资源的动力,从而引发了区域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的买方市场开始形成,区域市场竞争态势也日趋加剧。为了赢得在区域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区域内各企业开始注重积累优质要素资源包括优质人力资源。

第二,区域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增强,客观上降低了培养人力资源所需生活资料商品的价格供给弹性,降低了优质人力资源的产出成本,为增加优质的人力资源产出提供了条件。 “九五”时期以来经济运行上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这客观上降低了各种生产资料供给价格的波动,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源培养中所需商品价格弹性,这样人力资源的产出特别是优质人力资源的产出成本也有所降低。

三、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对策

通过前面的论述能够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建立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体系,调整第二、三产业人才内部布局。

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农村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之一。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应该抓住经济稳定发展的机遇,及时地合理调整第二、三产业人才内部布局。

(二)注重高校内部人力资源利用。

高等学校不但是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人力资源非常丰富,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实现大学跨越式发展,完成为国家培养大批量人才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大学实现其社会功能必不可少的。区域高层人力资源中,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是多种类型人才的聚集地。如果将这部分人力资源激活,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发挥他们在宏观管理、项目科技攻关、咨询决策、职工在职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三)创立吸引和聚集人才的良好环境。

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也是吸引人才的硬措施。只有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筑起引凤之巢。应大力发展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为人才提供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一个吸引聚集人才的环境,争取在留住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吸引全国各地、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来落户,或者外省、市外国高科技人才与本区域人才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这就要求必须认真学习一切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经验。

四、结语

总之,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知识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人才培养是实现希望的基础,区域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应加紧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得开发力度.积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德才兼备并且掌握和运用科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莹玉:《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配置》,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李广斌:《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3]赵曙明:《转型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颜爱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蒋志青:《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陈宇:《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分析》,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区域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一、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全区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一)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实现平稳发展

今年上半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1.1亿元,同比增长10.3%;财政收入完成5.6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9%,同比增长1.8%,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1亿元,同比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72.4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25.4元,同比增长15.1%。可以说,上半年我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本届政府开局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显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良好。上半年,我区三产比重达到36.2%,比去年年底增长了4.2个百分点。尽管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但产业调整正在向好的趋势发展,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47%,上缴税金0.6亿元,同比增长79%;文化创意、数字娱乐产业实现收入1.5亿元,上缴税金1086万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三是投资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一二三六”产业格局建设全面展开,拉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在城八区中增幅最大。投资力度的加大为我区产业格局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上半年,97项重大建设项目实现投资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3.5%,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基础设施、现代商贸项目和土地储备项目,为加快推进CRD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突出龙头带动作用,“一二三六”产业格局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区政府把“一二三六”产业格局作为CRD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力支撑,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一是园区建设快速推进。确立了园区在“一二三六”产业格局中的龙头地位。园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带动作用初步显现。上半年,园区企业实现收入60亿元,税收2亿元,同比增长37%。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7家,超过2006年全年新增数。园区企业达43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20余家。二是旅游区建设稳步推进。编制完成两个旅游区建设方案。新建、改扩建全区旅游项目16个,投资近8亿元,是我区“九五”以来旅游投资力度最大的一次。上半年,我区旅游综合营业收入6.2亿元,接待游人320万人次。三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快速推进,上半年,新增数字娱乐企业70家,入驻企业已达200家,研发生产数字娱乐产品100余项,完成技工贸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产业培育基地迅速发展,上半年,基地引进企业26家,亿元以上的1家,累计注册资本8.1亿元,实现税收4500万元,同比增长5%。首钢新兴产业基地取得新进展,《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实施,二通产业科技创新城方案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四是商务区建设全面推进。到目前,银河商务区已完成用地预审、控规调整、立项等工作。银河一期中铁大厦工程进展顺利。中国民营龙头企业大连万达集团中标银河二期,并开工奠基。TSM商务区南区进入全面开工阶段,金鼎商贸区A区和C区已顺利开工。京西会展商务区土地一级开发实施方案已通过市土地储备联席会专家审核会审核。北京国际雕塑园地下商务区已完成土地一级开发招投标工作。苹果园交通枢纽商务区控规调整通过市规划委控规调整审查会,并上报市政府备案。地上建筑物拆迁完成总量的40%。土地一级开发实施方案通过市国土局专家评审会评审。上星期赵凤桐副市长率市政府有关部门来我区对这一项目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枢纽建设的时间表,即:1-2个月内修改方案并召开项目协调会,年底前后报市长办公会,奥运会后正式开工建设。京燕酒店商务区控规编制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准备报市土地储备联席会审批。

(三)不断加强环境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区政府把进一步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保障。营造良好环境,带动经济发展。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软环境不断优化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上半年引进企业556家,其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4家。依托重点项目,拉动经济发展。投资11.4亿元进行十项重点工程建设,目前已有7项开工,进展良好。上半年共启动20余项重大项目建设,不但改善了城市环境,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紧抓奥运机遇,推动经济发展。拆除违法建设31万平方米,完成6项环保实事。奥运场馆及重点道路周边环境整治进展顺利,提升了我区城市形象,为促进我区体育产业和其他CRD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从全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建设现代化首都新城区”的发展战略方向是正确的,制定的目标任务是切合实际的,全区上下围绕经济工作这个中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为全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在我区的经济发展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财政压力大;二是第三产业依然是“小、散、弱”,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三是产业发展载体不足,短期内仍是制约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四是项目审批时间长、拆迁难度大,严重影响了功能区建设的推进速度。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

随着我区步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和奥运筹备的决战期,我区将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有机遇也有挑战。全区上下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紧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必须认清区情和区势,进一步明确加快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加快*区的经济发展是全区人民的利益所在和热切期盼,是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同志在625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这对我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我区最基本的区情就是区域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扣除首钢以后,区属经济太小。目前,我区二产和三产的比重为64%:36%,二产比重过大,而二产中首钢的比重又占了80%以上,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很难发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缓慢,财政增长乏力。尽管这些年全区上下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但由于面临特殊的区情,我区自己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点并没有完全培育起来,经济发展没有进入一个稳定的增长期。最大的挑战就是首钢搬迁调整,经济总量锐减。本届政府正赶上首钢搬迁这一前所未有的困难期,我们这一届政府就是要带领大家度过这一困难期,为下一步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哪个区县面临我们这样的区情,也没有哪届政府遇到我们这样的困难和挑战。如何破解经济发展这个难题,迎接严峻的挑战,加快振兴区域经济,是本届区委、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第二,必须正视面临的差距和挑战,进一步增强加快经济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一方面,首钢搬迁调整给我区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已迫在眉睫。按照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首钢搬迁要在2010年以前全部完成,在上半年全市经济分析大会上,刘淇同志又进一步强调,今年年底首钢必须减产400万吨钢,初步估计,这将使我区GDP减少35亿,财政收入减少1.8亿,首钢搬迁直接和间接影响将逐步显现。因此,未来的三五年对我区的发展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打好了这个“时间差”,迈过了这道坎,发展和壮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如果经济还是发展不起来,我区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危机。另一方面,近年来与城八区的发展差距使我区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区的经济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进入一个稳定的增长期,而其它区县已经步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有的城区经过举全区之力招商引资、培育产业和上项目,已经进入了一个收??,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在我区新的产业体系培育形成之前,这种差距还会存在??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话,对于我区来讲则是“逆水行舟,慢进也退”。要敢于面对这个现实,增强加快经济发展紧迫感和危机感。

第三,必须紧抓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坚定加快经济发展的勇气和信心。未来几年,我区虽然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但是也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的发展条件。一是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给我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市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是我区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另外,市委、市政府还会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建设、解决就业等方面给我区以极大的支持。这必然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二是良好的发展前景使我区正逐渐成为投资的热土。随着首钢的搬迁调整,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我区的发展优势和集聚效应正在开始显现,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考察80余次400多人,投资商非常看好我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这必将为我区带来一股强劲的投资热潮,也必将为我区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奥运的拉动作用将逐步显现。我们正在进行的环境综合整治、奥运场馆建设等筹备工作,进一步改善了我区的发展环境,必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奥运测试赛及奥运会举办期间还会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到我区,有利于拉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奥运会结束后,后奥运经济效应还会进一步促进我区体育产业、西五环产业带建设和其他CRD相关产业发展。四是功能区建设成果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将逐步显现。从长远看,据初步测算,仅六大商务功能区进入经营期后,每年可新增GDP146.5亿元,增加区级财政收入6亿元以上,完全可以弥补首钢搬迁带来的损失;从近期看,园区发展势头良好,以银河商务区为代表的功能区建设全面推进,吸引了大连万达、中石油新能源公司等强势企业入驻,这都对我区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总之,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定会培育出产业基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区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要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发展经济;要坚持又好又快发展这个目标,做到好字当头,好中求快;要坚持招商引资这个突破口,实行全民招商,共促发展;要坚持CRD建设这条主线,加快培育CRD产业体系,努力构建CRD产业格局。

要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今后五年,全面完成区十次党代会、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打好“时间差”,新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基础逐步形成,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明显增强,逐步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具体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1年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科技园区、功能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重大项目陆续建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园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万元GDP能耗、水耗指标下降20%,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建设初见成效。

三、在全区掀起招商引资的热潮,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同志们,在认清形势和明确目标后,如何调动全区各方面力量,实现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区委、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8月24日,区委召开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了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全会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即“招商引资”,大家一致认为:我区应对首钢搬迁调整的压力和挑战,度过困难期,打好“时间差”,必须招商引资;迅速扩充经济总量,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必须招商引资;加快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近期推进我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下面,我就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谈四点意见:

(一)全力“招商”,重点引进成熟企业和稳定税源

区委、区政府把招商工作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作为实现区域经济总量迅速提升、持续稳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举措。要实行“全民招商”,这是在我区目前特殊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的特殊的办法,全区上下,各局、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从综合经济部门到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各街道,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都要把招商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招商,为全区经济发展做贡献。区委、区政府下一步还会进一步细化、量化招商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和奖励。总的来说,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到2011年末,要争取新引进年入区库税金过亿元的企业1户以上,过千万元的企业10户以上,过百万元的企业100户以上,过十万元的企业1000户以上。我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有限,招商载体不足,急需税源和财力的增加,而一般企业的成长、发展都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全区上下各级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把招商重点放在较大企业上,放在成熟企业上,要重点引进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企业和稳定税源。要严格落实兑现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针对特别大的企业,我们还要实行一事一议,实行特殊的政策。各功能区都要拿出一部分载体资源,重点引进企业总部,发展总部经济。即将启动的园区北I区40万平方米建筑也要重点引进企业总部和成熟企业,比如每一万平方米引进一个企业入驻,每个企业年纳税在500万到1000万的话,那就将是一个很可观的收入。

(二)全力“引资”,吸引投资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与发展

未来几年,我区各个功能区的建设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我们不能再采用常规的“筑巢引凤”这种单一引资模式,而是要在各个功能区和产业格局建设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推介会、洽谈会、展示会及项目信息会,加强对我区的发展目标、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的宣传,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我区的建设发展中来,实行“带土移植”。要把招商引资工作与重点功能区建设相结合,突出以“一二三六”功能区为依托,以商务楼宇建设为重点,扩大引资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区引资平台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资金、项目向我区聚集。在功能区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有实力的开发商。要针对园区和各个商务功能区的发展规划和差异化定位,选择业界的龙头来投资,同时要通盘考虑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要确保功能区的后续发展。希望全区各部门都要开动脑筋,发挥各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和渠道,为我区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推进我区重点功能区的建设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全力争取政策性资金,确保我区总财力的稳定增长

在我区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要保证建设资金,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保证百姓生活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在全力招商引资的同时,必须全力争取上级的政策性资金支持,确保我区总财力稳步增长。全区各部门要有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计划,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了解上级部门资金安排总体计划,全力争取市级资金支持。我们四套班子领导也会全力以赴和大家一起做工作。就拿今年年初市政府投资总体思路来说,市政府在集中支持奥运工程的同时,坚持“两个转移”(向郊区转移、向南城转移)、“五个倾斜”(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城区危改及文保区改造五个方面倾斜),我们要紧紧抓住市十次党代会确定“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机遇,积极争取市里资金向北京西部、*区倾斜。在功能区建设中,有许多项目是完全可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的,基础建设项目、产业项目都有对口单位,关键是要加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项目的包装,符合上级部门资金支持的要求。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如教育布局调整、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文物保护等等。全区各部门,特别是发改委、财政局、农委、科委、市政管委及教委、文委、卫生局等各单位都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想尽一切办法、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下一步,区委、区政府还要研究争取市级资金的奖励机制,对能争取来资金的部门给予奖励,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四)全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在全区形成服务招商、共促发展的局面

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条件,是我区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区目前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还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招商的政策不能很好的落实,有的部门服务态度较差,存在乱收费、乱检审等增加企业负担现象。有很多事情在其他区能办,在我们*区就不能办,这种现象今后绝不能出现,只要是政策不禁止的,我们都可以办。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在全区进一步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环境是生产力”、“政府营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环境建设,人人有责”的理念和尊重创造、尊重创业、尊重纳税人的意识。要进一步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攸关招商引资”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优化环境、招商引资论的监督作用,对破坏招商引资环境的坚决予以曝光;要加强对经济部门、执法部门的测评,对连续几年测评结果较差的要给予??凡涉及到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都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可能地减少项目审批程序,简化办事程序;要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提高办事效率,坚决杜绝“不能办、不好办、不可办”推诿扯皮现象,涉及招商引资的事,任何情况下都先别说“不”,而是要出主意、想办法;要杜绝招商引资工作“上热、中温、下冷”的问题,影响招商引资环境的问题往往出在各单位科、队、站、所这一级,我们要下决心解决“中梗阻”和“小二管大王”的问题,对区委、区政府已经出台的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全区各单位要无条件地执行、不折不扣地落实,不能以任何理由阳奉阴违、推诿拖延,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兑现到位;要与来我区投资的企业建立感情纽带,形成“安商、扶商、亲商”的浓厚氛围,重点做好他们的服务工作,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与*建立深厚的感情,做到“进得来、留得住”。

区域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经济管理 创新

自从国家提出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来,国家就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效果,不断推出各项配套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方政府必须迎合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机制,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发展新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将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出现新的态势: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更加明确,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各地区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处于优势地位,新的增长即将在中西部出现;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区域合作趋势更强,资本流动更加自由;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合作更加密切。

地方经济管理就是要在区域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发展,但是目前地方经济管理存在着脱离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问题,在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一) 政府要转变职能。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入,市场越来越注重各个经济主体的能动作用,鼓励各个经济主体主动加入到市场竞争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发展环境。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使政府成为高效、廉洁的政府,为企业提供更优质地公共服务,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各领域协调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地方经济管理创新,就必须发挥各领域、各层级的力量,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促进平衡发展。不断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服务机制,使经济主体的成熟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注重发挥特色优势。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地方经济管理创新越来越注重经济主体发挥自身的地区优势和产业优势,发挥出自身的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政府相关部门要集中力量,建立自身的品牌,不断做大做强,推动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

(四)注重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是盲目地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推动本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着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注重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五)注重经济合作交流。

区域经济发展不是孤立的发展,各个经济主体必须不断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各地方政府更要打破地区壁垒,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传统观念,逐渐形成互动合作、良性竞争、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新模式。建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平衡机制,使市场主体之间能够协调配合、共同发展。

三、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的路径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经济管理机制的创新越来越重要,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改善创新方向,拓展创新道路。

(一)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地方政府要不断创新地方经济管理机制,使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经济体的活力和竞争力,逐渐形成互利共赢、合作竞争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合理规划城市内部的产业布局,统筹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

(二)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就要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和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注重区域内产业结构改造升级,适应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推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要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和发展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使企业能够在创新的引导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为了提高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经济主体就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不断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层次,通过合作交流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实现资源共享,并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实力,创新经济协调机制,加强经济体之间的沟通协商,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模式。

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逐步建立服务型政府,使政府从经济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经济活动的服务者,为企业的投资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不断发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真正做到简政放权、转变作风、优化服务。同时还要坚持市场手段与法治手段相结合,不断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合理调节矛盾和冲突,不断规范市场环境。

(五)创新区域经济调控模式。

地方政府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和执行经济发展计划。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经济主体的发展趋向平衡。真正发挥市场的作用,减少政府干预,使生产要素和资源在经济主体间自由流动,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和谐。逐渐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公共服务能够在不同区域之间都能得到应用。

四、结语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日趋紧密,地方政府必须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机制,不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将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

区域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一)现代物流管理概念

物流观念的起源是在二战时期的美国,主要作用是进行美国的后勤管理,以满足战时军备的需求。这种理论随着战争的发展传入日本,而我国物流概念的形成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留学生带入的,将物流第一次引进中国,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的加快、物流产业不断的进步,形成了现代的物流管理体系。物流管理理论的形成,将传统意义上被动、从属的物流管理进行总结和上升,使其发展到管理学层次,形成系统的理论。现代物流管理学理论就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物流目标,将物流系统进行规划、指挥和控制,以此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工作效率。在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主要对物流管理进行总体的规划,统一指挥,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商品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

(二)现代物流管理的目的

提高顾客满意度: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自身权益的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顾客满意度的管理。传统的物流管理对顾客满意度较为忽视,甚至完全没有考虑顾客的感受。在货物配送的过程中没有对顾客的需求进行了解,在配送完成以后也没有对客户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造成顾客信心的缺失。现代的物流管理对满意度重视程度较高,售后的服务也较为到位。合理利用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对信息重视起来。现代的物流管理对信息的利用较为合理,许多的物流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对企业信息进行宣传,而且可以使顾客随时了解物流配送信息,增加顾客的信心。同时,网站上设立专门的平台收集顾客的反馈意见,使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物流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造成团队协作过程中工作的重复和不合理,工作效率低下。提高工作效率是节省成本的关键,在相同条件下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源。现代物流管理在进行人员安排和科学化管理方面取得了进步,与传统物流相比在企业责任落实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

二、现代物流管理建议

(一)加强体制创新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管理分工较为细致,在物流管理方面也设置了一些部门和体系进行指导,造成一些管理上的混乱。因为物流本身就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涉及到各个不同的部门,如果因为部门分工过于细致造成协作的中断对企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各个物流部门只服务于本部门或者是本区域,只是对其上级本部负责,这样就造成各部门之间横向和纵向的交流沟通较少,使得整个管理体系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制定相关的措施将物流相关行业进行合并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进行现代物流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全国的流通网络,对物流的横向网络的建设要重视。最后就是政府对物流产业要进行扶持,在基础设施的规划上进行侧重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合理利用资源。

(二)提高认识,重视信息化

中国的物流管理,现阶段来讲还是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为了追求效益,多数的企业将重点放在了降低销售成本和增加利润上,对管理的认识度不够,对信息的利用程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我国物流管理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长此以往对我国的物流管理发展较为不利。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这其中不仅包括物流体系的建立,还包括管理方法的借鉴。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在物流管理方面的竞争力,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防御风险的能力。

(三)重视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的管理是当今社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企业重要的职能。资金、物流、信息流是相辅相成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只有将三者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信息化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也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物理管理在信息收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效率较低,流失了大量的资源,除了经济上的直接损失,还造成人力、时间和效率等方面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企业为了自身发展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重视。相关的组织和机构为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也要大力推动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现代物流管理理念进行传播,推动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促进全国物流管理理念的深层次提高。

(四)重视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现代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国际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为其垄断经济做准备。我国目前是人才的需求高峰期,人才的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物流方面的人才,毕业生的数量和社会的需求存在比例的失衡。但是许多的企业为了自身成本的考虑往往拒绝引进人才,造成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在毕业以后往往没有专业对口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应该不断的改变自身观念,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在进入企业以后,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的不足,并且提出自身的建议,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同时,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让企业的发展更加专业。

三、现代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一)与区域经济格局的关系

因为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服务市场格局不断被打破,各区域内的运输公司和仓储已经和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政府因为自身发展需要,对区域内物流产业进行收购,使得物流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增加了区域经济的收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而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要想长远发展并且和本土产业形成竞争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建立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增强信息共享水平,和本土产业保持战略合作的关系,使自身具有更高的竞争能力。

(二)与区域信息的关系

信息的共享对物流管理非常重要。区域经济中,企业经营优势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在本土企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与区域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形成自身的供应链体系。在体系中的企业都可以及时地获取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工作的效率。因为本土企业,特别是本土的物流企业,本身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对于配送等物流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区域经济的资源,对于物流管理中信息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与当地税务关系

传统的物流管理在纳税方面只需要缴纳营业税即可,但是随着课税制度的改革,按照行业的不同将营业税分成了不同的税目,采用了不同的纳税比例,而且每个区域纳税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例如运输业统一执行的是3%的税率,而其他服务业就需要5%的税率,物流产业是集仓储物流和配送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因此在税费缴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因为地域的差异,各地对物流配送中各个环节的税费缴纳标准存在差异,给物流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在进行物流管理的过程后中对税务的核算要变通,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税务的核算,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新;高职院校;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但高职院校现有的管理机制基本上雷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体现不出高等职业教育突出技能培养、贴近生产第一线的特色,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唯有创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

一、目前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问题

高职院校的部门设置基本上按行政管理模式设立,分为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包括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等,教学部门由不同的院、系组成。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下的高职院校的这种组织结构,是以教学为中心,生产和科研是独立于教学之外的活动。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教学、生产和科研这三条线各自发展,相交而不相融,难以发挥对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的综合保证作用。对于必须面对企业、市场进行广泛服务,才能提高竞争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这种组织结构影响了高职院校提高效能、效率的要求。

高职院校组织结构的设计方式雷同于普通高等院校,这种组织结构,机构臃肿、职能重复,突出体现为党政、后勤部门庞大,负担沉重,僵化的机构和职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和地域经济发展要求,缺乏对市场化办学的快速反应;各层次管理幅度小,自主性差;决策过程取决于领导层成员意见,往往导致独断专行现象,教职工自主意识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脱离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企业岗位的需求,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资金投入预决算机制及监督保障体系,导致有限资金浪费,甚至投资失误等问题。

3.教学质量管理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质量观念:首先,不少高职院校还是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在培养计划中,理论课时过多,没有做到“必须”和“够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其次,大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形式、学制、课程等弹性不足。第三,不少高职院校还是过分强调目标管理而忽视过程管理,造成了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和地域经济发展“适量、够用并能立即上岗”的要求。

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1.构建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产业结构、行业企业的岗位变化相适应。市场化和企业化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将不再也不应完全依赖于政府措施,而是在更大程度上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因此,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按照职业岗位去开发课程与教学,应是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2.构建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

(1)实现高职院校管理从科层化向专业化的转变,加强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建设,加强体现高职院校特征的校企合作管理组织的专职化建设。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以“地方为主”的,其成员管理是以“自主管理”为主。从本质上讲,学校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科层组织,多半应归为专业组织。因此,学校管理必须弱化科层化取向,强化专业取向,建立平等对话的制度和平台,让教职工广泛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以使学校组织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2)充分发挥系部的作用和功能,加重系部责任,转变学校角色,促使系部主动开发产业,抓教研、找市场,找准本系产学教研的结合点。

(3)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弱化精简非专业的行政组织机构。要综合考虑高职教育事业的特点,对整个管理制度系统都要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减少中间层次,提高工作效能,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

3.低成本动态目标管理

(1)降低目标使用成本。变学科型教学设施投入为职业技能岗位设施投入,建立适应区域岗位需要的以技能培训教学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实践体系;变单纯高学历、高职称师资的投入为技能型师资的投入;与劳动保障部门合作,建立技能考核培训基地,缓解投入压力。

(2)降低目标管理有效成本。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体现在高职教育评价上,应注重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培养过程和就业结果。可由系(部)或二级学院决定其资源有效使用,通过学院监测其执行成果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激励系(部)或二级学院自主管理资源的积极性。建立以系(部)为主的二级管理机制,由系(部)根据学院职能和经费划块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学院管理压力,避免造成职能重复和人力资源浪费,提高管理效率。

(3)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灵活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运行机制,必须充分激发系(部)办学的潜力,建立动态竞争机制,以学院目标监控和管理为依托,实现系(部)自主确定培养过程、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系(部)自主确定招生计划、发展规划,学院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招生与就业导向机制和目标评价标准。通过引入动态目标管理机制,充分挖掘二级管理的内在潜力和部分资源的有效使用,推动学校各部门在一个高效、协调、有序、不越轨的状态下共同竞争和发展,实现学校预期总体目标。以上机制的建立取决于下列因素:院、系两级管理的分权和管理压力大小的问题;系(部)参与决策的环境和参与意识;院领导层的正确决策和改革意识;院系(部)组织机构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等。

4.创新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

(1)“协议式”合作框架。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大多签有合作办学框架协议,这个协议框架使合作双方形成了一种契约的关系,能使合作关系更加稳固。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同体“友嘉模式为例”,框架协议有如下几个要点:①以项目为基础。校企合作以具体的项目为基础,如订单培养毕业生、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②以合作委员会(或者其他组织形式)为纽带。双方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商合作事宜。③互惠互利、责权利明确。从法律的范畴约束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履约及违约责任等。

(2)“订单式”培养模式。重点强调校企双方的“双向介入”,特别是注意了企业对学校为其定向培养人才各个环节的介入。其他合作的企业都派有专人负责与学校联系,从学生的招募到教学计划的确定,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到师资的培训,双方共同参与培养的各个环节,确保“订单”的规格与质量。

(3)“全程式”合作管理。从招生、组班、教学实施到日常管理,校企双方始终紧密合作,并按照企业相应的要求进行细而全的管理,努力做到管理到位,管理到人。而且能根据企业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各项活动。

(4)“互惠式”责权纽带。双方在合作中形成一个互惠互利、责权利明确的合作机制。作为学校一方,既有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努力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的义务,同时又有从企业一方获得投资的回报和要求企业为其获得的人才“埋单”的权利。同样,作为企业一方,既有为所需人才教育付费并提供相关支持的义务,又有要求学校按质量与数量提供合格人才的权利。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企业购买培训成果机制,这个机制的形成,不仅使学校获得了发展所需的经费,而且使企业主动介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促进了培养人才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5.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决策

(1)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目前高职院校的超常规发展和资金短缺,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根据地方区域市场需求和学校固有条件,调整自身的专业发展规划,突出特色专业,这在一程度上可以形成和挖掘高职院校自身潜在的竞争力,形成规模效应,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学院资源和经费的浪费。另外,通过专业教学设施竞争优先权,可以保证学院设施的有效利用。

(2)目标效能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的重要目标之一。过分强调规范管理,讲究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往往有悖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因此必须建立和正确评价系(部)办学效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系(部)办学的创新意识和潜力。

参考文献:

[1] 高福廷.建立新机制注入新活力[N].光明日报,1998-12-02(4).

[2] 杨和平.论高职院校经营[J].教育与职业,2005,(9).

[3] 史慧武.改良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J].教育探索,2009,(2).

[4] 陈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5] 邵.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J].科学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