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为养成; 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他还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小就应该通过一种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从而终生享受着它的利息。”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哲人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养成教育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课题。

一、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学校教育,不是好的学校教育;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

充分认识强化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养成教育,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育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基本素质程度,决定了整个民族的素质优劣。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当今时代,独生子女的现状以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愿望也向我们学校提出了加强养成教育的迫切要求。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也要求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基。我们强调养成教育正是抓住“成才必先成人”这个根本,通过强化养成教育,为将来各个层次的人才奠定坚实的优质基础。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严格训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情商,提高自治自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多维视界着眼,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课堂学习、实践历练、竞赛活动、参与管理、检查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遵规守纪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自我管理习惯及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以此通过制度建设,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等,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引导、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抓养成教育的内容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培养爱祖国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规范日常行为,遵守公民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二是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积极的创造精神等。三是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魄,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等。四是社会交往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办事、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应变的能力。

在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面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将对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不断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我校办学的特色。

二、养成教育的途径

1.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基础。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2004年3月,教育部新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把这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变为行为习惯,就是养成教育既切实可行又极为重要的内容。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研究的起始点和切入点,从基础抓起,从规范入手,修订并细化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出各年级学生的德育目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学生在校常规要求》、《优秀学生评选条例》及《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标准》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了详尽具体的规定,简单明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这些《细则》和《要求》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认真调查研究的结果,因而切实可行。不难相信,学生只要自觉按照这些“规矩”去做,久而久之,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能得以养成。

以学生一日常规为起步,以军训为突破口,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目的,把养成教育分解为纪律、礼仪、卫生、安全、学习、劳动、科技等七个方面的教育有机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行动中得到教育,得到启迪。

对养成教育的七个方面内容的贯彻落实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实效。在纪律方面,要侧重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秩序,侧重社会公德的培养;在礼仪方面,要侧重尊老敬长,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教育;在卫生方面,要侧重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如学校把保卫环城作为学校常年的课外活动就是很有远见的;在安全方面,要侧重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把消防安全作为重点训练,增强了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卫、自救能力,是未雨绸缪之举;在学习上,要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终生追随自己无形老师。城镇中学的学生补课多、家教多,拔苗助长,很容易窒息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劳动方面,要侧重知艰识苦、热爱劳动和合理消费的教育。据学校调查统计,2000多名学生,今年春节的压岁钱共117万,全校学生每天的零花钱平均1.20元。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镇先行是大势所趋,但是,要坚持“再富不能富孩子”的原则,对孩子们的消费引导也是刻不容缓的;在科技方面,要侧重网络、多媒体的知识教育,引导孩子们认识、了解现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防止网吧、游戏厅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长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中,注意考评,进行量化评比,并与创先进班级挂钩,与评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挂钩,与操行评定挂钩,调动了学生规范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坚持常抓不懈,注重强化训练。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只有不断的学习训练,才能巩固下来。因此,抓养成教育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要经常地、长期地抓下去。

2.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搞好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任何活动的目的都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各种活动对学生影响是一个综合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又是一个整体发展过程,只有把教育的要求通过活动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方式,才能取得实效。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

如学校开展“五爱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代代传”、“中华古典文化名篇颂读”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队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自觉自律、自尊自强的品格。与工业园区、植物园等多家单位联系,建立多个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开展学科活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分析、思考的习惯。把艺体学科作为特色学科,开设了多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1-2个兴趣小组,并配备专用器材和教具,让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3.优化育人环境,创建家校联系教育网络,是搞好养成教育的可靠保障。

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养成教育要向学生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和向未来延伸。向家庭延伸就是要提高家长的文明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家教氛围;向社会延伸,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努力以实际行动优化社会大环境;向未来延伸,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竞争的能力。

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使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之鼎的一个得力支点。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许多学校把养成教育的方法通过家长学校传授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我校在家长学校的教学中,强烈要求家长以身作则,不迷恋牌桌,不酗酒,不粗暴待人,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建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师生同步,是搞好养成教育的重要条件。

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的大,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学校里养成,从教书育人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教为重点,培养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素养,注重良好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收到训练和熏陶的实效。

师生同步,养成教育相得益彰。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会事半功倍。许多学校实施养成教育,都要求领导班子带头,教师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如我校订出《教师师德师风行为规范》11条,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养成教育集训,开学时举行全校养成教育汇操表演,教师走在前列,以饱满的精神、整齐的队列以及得体站姿、坐姿、待人、接物等常规礼仪规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可提出领导当养成教育的排头兵,从领导和教师做起。有句老话说:“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居首;身教、言教、物教,身教为先”。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养成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师生同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以收到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效果。教师师德师风养成教育规范化、职业化,是中学强化养成教育工作的一条好经验,值得推广。学校自开展养成教育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习惯越来越趋向规范。礼仪的教诲,使孩子们心灵上早已深深地烙下了文明礼貌的烙印,行队礼、见人问好、尊老爱幼已成为孩子们的自动化习惯。道德的熏陶,使孩子们能够据章就矩地生活和学习。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学的道德教育,教学生“明理”固然重要,但是,重心要放在“导行”上。正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青少年儿童教育的金科玉律。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墨子;德育;启示

[作者简介]方钫妍,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48-03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由墨子所创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日:“世之显学,儒墨也。”墨子认为凡是能够实现“兼爱相利”的人便是具有高尚品行的人。他赞赏“兼士”而反对“别士”,认为“兼爱”与“相利”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要求。从“兼爱相利”的品德扩展开来,道德境界再上一个台阶,墨子又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一、墨子的德育思想及启示

概括来说,墨子的道德含义,主要为兼爱与相利两个方面。众说周知,孔子的道德含义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由此可见墨子的道德观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在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兼爱”思想

“兼爱”是墨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视人若已,爱人若爱己。墨子说:“爱人若爱其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二是爱另Ⅱ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括为:“有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为什么“兼爱”?墨子以求因的方法,对“不相爱”的后果作了分析,他认为: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起不相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悔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为什么不相爱?墨子认为:凡“不相爱”均产生于人类自私性的放纵。他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那么人怎样才会首先放弃个人的私欲而爱他人呢?墨子提出,应以“三表”为准绳,:AA的行为结果是否符合“兴利除害”的道德效果论出发。他认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与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相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也就是说,当社会公利受到损害,社会公德失范,就谈不上私利的满足,更谈不上建立一个理想的、和平的社会共同体。

在现代,我们可以理解“兼爱”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首先,墨子认为“兼爱”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就是说,应当不分厚薄亲疏,都施以同样的爱,不但要爱一切人,而且要给一切人同等的爱。其次,墨子认为“兼爱”亦是感情层面的要求,强调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己与人双方都要承担“爱”的义务,也都享有“被爱”的权利。如果人人都能将别人的身体、家庭、国家当作自己的一样认真对待,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不孝不义不忠之事。这里,墨子体现出理想主义的一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呼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我―你”关系,打破当时的“他一我”关系,突破了儒家尊尊、亲亲的一面。但在以家庭为社会基础的国家中,爱是有层次和等差的,无差等的泛爱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墨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爱的差别性和等级性,这是他的历史局限。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的社会根基,对加强当代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很有启示。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如有的人际关系脆弱,群体性对抗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处处表现唯我独尊,对他人缺乏同情和关心。针对这些现象,德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遵循“视人若已”换位思考的原则,切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同时,要关心弱势群体,建立普爱原则。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多构态的弱势群体,即使仅在高校中也存在诸如贫困生、综合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学校有责任借鉴墨子的“兼爱”思想,引导大学生关心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从而将这些学生同样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相利”思想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直截了当地大谈功利的人,他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墨家集团的奋斗目标。墨子以利人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倡导“有道相教”,认为叫人耕织者,教天下以义者,强说人者,其功劳和贡献非常多。他还主张“义利统一”,“合其志功而观焉”,即从动机和效果两个方面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这些思想是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的。

墨子所言之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所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所追求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大众之利。“利”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只要能使人喜欢的事物,都可以归入利的范畴。但由于墨家代表当时手工业小生产者的利益,他们劳动和生活简单、实在、朴素而不尚繁琐、虚浮、奢华,墨子本人也过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生活。因此“诸如衣食、舟车、住宿、工艺品等物质材料才是墨家之利的重要内容”。所以说,墨家所言之“利”非常朴素具体,以“实在”合于“民用”为主体,其实质为天下百姓人民大众之“利”。

墨子的“兼相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义”,“交相利”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利”;“爱人”者必“利人”,“利人”是“爱人”的表现。“兼相爱”必然要求“交相利”。所以,“义”与“利”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这种以实际功利为立论前提的功利主义及其义利统一思想成为其“立本”道德教育思想的立论基础,同时也使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

在墨子看来,“兼爱”与“交利”、人文与功利,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能够统一的。首先,二者互为因果。兼爱是互利的原因,交利是兼爱的结果;同样,交利是兼爱的原因,兼爱是互利的结果。爱人时必须给对方以实惠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实惠。墨子总是将“爱”、“利”并提,“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此自爱人利人生”。这样相互地爱就成了相互交利,“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从而“万民被其利”,“天下皆得利”。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自己会从爱别人中得到喜悦和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有时我们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愉悦。爱人的感情是与利人的行动紧密相连的,爱与利是

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交利才能使兼爱落到实处,从而使空洞的道德说教走近人民大众的道德现实生活,使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道德高标变得触手可及,易于被接受。

墨子以“义”为中心、以“利”为根本、“义利”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为世界道德教育思想史之首创。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对今天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以深刻启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首先,重视利人利己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坚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标准高要求,致使很多人因达不到而放弃自我道德化了这种观念,但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利人必损己”甚至“利己必损人”的思想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协调和解决人己关系、义利关系,不仅是社会经济利益问题,也是社会道德教育问题。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利人利己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兼相爱,交相利”,既可利人也可利己,人己和谐,义利统一,二者是互爱互利的统一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共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提倡“利他”教育,有利于提升道德境界。墨子道德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利天下为之”,以“利他”作为墨家团体成员的奋斗目标。其实,“利他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更能体现人本价值的观念,是一种更能指导人道德行为的思想。无论马克思还是马斯洛都认为,人类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生存是第一需要,安全是第二需要,第三需要就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前两项需要主要从“利己主义”出发,第三层次的需要必须通过“利他主义”的行为才能实现。“利他主义”也是一种个体心理情感体验,它其实潜伏在人们心中,只不过平时很少被激发出来。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都想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都希望自己的存在对他人有价值,都希望自已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崇高和伟大。“利他主义”是个人利益与个人社会价值相协调而产生的一种互惠双赢的道德理念,是对互爱互利公共道德的拓展和延伸。利他主义道德教育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理想追求。当前,我们尤其应当在高校提倡并加强对全体大学生的“利他主义”道德理想教育,从而提升其道德境界。

二、墨子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启示

(一)身体力行的实践示范法

在道德教育中,墨子以自我为示范,以身教感化学生,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又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墨子认为,要真正做到上行下效,就必须言行一致,即“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比如,要教学生节俭之义,他自己便作“苦行僧”,生活清苦,“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并说:“务言而缓行,虽辨必不听。”通过这样的教育,他的学生也能够穿“短褐之衣”,吃“黎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这种近似苛刻的艰苦生活没有高度的自觉是不能做到的,由此可以洞察墨子的教学效果。此外,墨子也比较重视实践和联系实际,强调“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他强调实践,言行一致。他认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一个人不在于多说话,而在于身体力行,如只说空话,或只注重说话的修辞漂亮,而不去实行,别人是不会听从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并反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言义而弗行,是犯明行”,说明墨子要求言行一致。墨家反对“言过而行不及”,认为话说得多与说得漂亮而不实行,就得不到好效果。只有“以身戴行”,也就是说,只有用“兼爱交利”的道理指导实践,见诸行动,才能成为“兼士”,才能通过实际行动来教人,才是道德高尚的人。

受墨子实践示范教育方法的启发,大学生品质养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身体力行,为大学生树立典范。其次,应该从知与行两方面入手,将课堂理论授课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结合起来,不能使大学生仅仅明白要养成哪些优良的品质,仅仅把明白的道理挂在口头上,还要引导大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做到盲行一致,在“知”与“行”的良性互动中逐步接近真理。

(二)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法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第3篇

一、自我教育动机的引发

引导自我教育的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教育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参与实践,获得自我认识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民主化观念,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其次要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往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识,不断增强有信心,从而萌发自我教育的动机。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活动:①参与拟定教学目标。比如,让学生自读课文,共同确立教学目标。②参与发问。让学生自行探索,提出问题。③参与设计活动。如:自行设计辨析题,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矛盾心理;自行设计品德行为模拟表演;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行讨论学习方法、总结经验等等。④参与辩论,从正反两方面展开争辩。⑤参与评价与自我评价活动。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以课外延伸的形式开展某些宣传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等。

二、自我悟理能力的培养

自我悟理能力指学生对品德行为观察、分析,从而正确掌握品德和品德规范要求的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自我悟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自行寻找品德行为,提高识别能力;二是要抓住品德行为的细微处,分析思想品质;三是要引导学生概括品德概念和品德规范要求。培养说理、评价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评介,可深化学生品德认识,提高学生自我悟理能力。常用的说理方法:①正反说理法,即人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②多重说理法,即针对某一品德行为,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说理。③例证说理法,即从事例证明某一道理的说理方法。④追因说理法,即从某一品德现象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得出结论的说理方法。⑤条件说理法,既让学生说明要实现某一品德要求必须创造哪些条件。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辨明是非是深化品德认识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①品德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辨析相近的品德概念,弄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品德行为的辨析。训练学生将品德规范要求与品德行为实践相联系起来,进行品德评价。③问题情境的辨析。即创设情境,揭示学生的心理矛盾,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三、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

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对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①观察中体验。这种体验能直接激发学生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②说理中体验。学生说理实际上是在相应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说服。③氛围中体验。情感氛围感染力强,教学中应营造情感氛围。方法有: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品德情境;教师自身品德情感外露;榜样感化和学生间相互形成正确舆论等等。④表现中体验。让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品德情感。⑤联想中体验。让学生从某一品德行为联想到一系列与之相近的或相反的品德的品德行为,并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正确的品德情感。⑥对照中体验。让学生将自己过去的行为与品德规范要求进行对照,从而出现满足情感或不安情感。总之,品德情感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自我体验”才能有效地实现自我教育。

四、自我控制方法的指导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人格;培养

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体育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有更多机会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和影响,抓住学科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和可能,如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等,持之以恒地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他们健全、完美的人格。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竞争意识和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由于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竞技性、多样性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学生鲜明的特点。体育游戏、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能力。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的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刻意安排长跑、球类等难度大、强度高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和良好的审美观念

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关,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胆怯与自卑等表现也尽在其中。作为体育教师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进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我曾带的一个班有位女生身高一米五三,因为身高原因以前几乎没有未上过体育课,每次上体育课,由于怕同学笑话她总是躲在队伍的后面,甚至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请假休息。经过多次找到她私下谈心,讲励志故事,谈我从事体育的亲身经历等逐渐引导其克服胆怯心理,树立自信心。针对当时进行的篮球训练项目,我找一个和她关系好的同学陪她练习,并单独教她定点投擦板球,经过几个星期的努力,她的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在后面的一堂课中我故意点名练习,她的球进了,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她笑了。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让其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健美、武术、技巧、体操、跳高、球类等多种比赛的场面,让学生带来一些美的享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参加体育运动”为“我要参加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人体美的发现和热爱,对运动本身的深刻认识,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美就在我们身边,美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外在的美,而且更重要的内在美,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崇尚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已,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四、在教学中利用图解和多媒体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第5篇

>> 浅谈小学低年级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 低年级思想品德课"一言一行"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低年级思想品德课“一言一行”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习惯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低年级班级管理中的养成教育 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文明礼貌养成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也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 浅议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思想品德课中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 低年级倾听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低年级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小学低年级品德课中的养成教育 浅谈小学低年级品德课中的养成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情,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起初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 而养成教育是低年级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养成教育,即学好每一课,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如何在低年级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

一年级的小学生满怀对小学的憧憬和向往踏进了小学的校门,如何上好这开学的第一课呢?第一课该向孩子们讲些什么呢?我们可以这样做: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怎么样才能成为聪明的孩子呢?聪明的孩子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护公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学校里所有的东西都要爱护。不踩花,不摘花,不踩草坪,不摘树叶,不在桌子上乱刻乱画,不在教室里追逐打闹。我们学校的操场正在施工,请小朋友们不要到操场上玩耍。

二、讲究卫生。上厕所时,不能在厕所外面随处大小便,要进到厕所里指定的位置,你能做到了吗?(课后,带队去看男女厕所的位置)在家里,每天早晚要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随地吐痰,预防传染病。

三、爱惜粮食。三餐饭要吃完,吃多少就添多少。今天,老师想看看谁是最爱惜粮食的好孩子。

四、我们是小学生了,不能带玩具来学校玩,也不要带钱来买零食吃。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现在天气炎热,我们每天要从家里自己带来一瓶水,多喝水,既清嗓来又防病,听明白了吗?我相信我们一(*)班的小朋友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讲文明的小学生。是不是啊?

这样,把小学生在校的要求在第一节课就告诉他,让他们初步知道到了小学该如何做。

二、联系课文内容,学习“一言一行” 低年级儿童思想单纯,知识贫乏,但可塑性很强。他们的道德情感具有较强的直觉性,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他们的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或效仿教师的情况下实现的。低年级课文正是注意了这些特征,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寓德育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中。但低年级儿童识字少,阅读能力低,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教材,灵活的教法,诱感,帮助学生看懂图意,读懂课文,认认真真地学习文中规范的“一言一行” 。 一般说来,低年级品德课课文都很短,甚至只有一两句话,但通常都有配插图。这些生动有趣的插图,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此,用活插图,让学生去模仿,学习图中人物的言行,是强化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儿歌、讨论、提问、讲故事、放录音、课件等形式,使道理通过生动的形象进入学生的脑海。比如上《校园铃声》一课,要求学生仔细看图,讨论:上课铃响后,应该怎样做?然后配上儿歌:

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

书本摆整齐,专心把课上。

眼睛仔细看,耳朵注意听,

脑子认真想,发言声音亮。

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记住每节课我们应该怎样做,规范自己的言行:上课时做到眼到、耳到、嘴到、心到!

又如课间十分钟这节,通过引导孩子们看插图,联系自己一周以来小学生活实际,让孩子说说下课铃响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课间活动时就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交流,知道你推我挤真危险,遵守秩序才安全的道理。

三、引导实践,规范言行 道德行为实践,是学生由知到行的桥梁,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对于加深道德认识,提高行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较好地达到知和行的统一。 结合课堂教学,我们还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巩固教学效果,以便逐步养成习惯。1.与学校、班级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教《新朋友,新伙伴》,结合主题班会,让大家学会相互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交朋友。2.与社会活动相联系,引导实践, 规范言行。如环境保护。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时,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参观我们的校园,说说校园有哪些设施,说说它们的作用,让孩子们讨论、交流要爱护环境及公物,看谁金点子多,让孩子们在七嘴八舌的交流讨论中知道如何爱护环境、保护公物。3.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学《我很整洁》一课后,向学生提出几条具体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如自己穿衣、洗脸、洗脚,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手帕、洗袜子,自己铺床、叠被子等等。在班上进行洗手帕、系鞋带、叠衣服比赛,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