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fe operation of county economy from the problems of county economic in crisis, and describes the idea of building security systems of county economic operation from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improving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s, enhancing executive power, building security system of industry, persisting in implementing brand economic strategy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县域经济;安全系统;思路

Key words: post-crisis era;county economy;security system;idea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012-02

0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一级处在宏观和微观、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县域经济不仅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直接最主要的操作平台[1]。

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使政府进入一个危机管理过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发展模式转型双重挑战,自2008年下半年始,我国绝大部分的县域经济迅速下滑,国内不少学者在反思金融危机下的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问题[2],对于县域经济安全却甚少着墨,从经济运行的实践来看,如何保证县域经济危机时期的抗跌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平稳亦值得关注和研究,这也是本文分析的目的所在。

1县域经济运行安全内涵、存在问题及特点

1.1 县域经济运行安全内涵目前学术界对县域经济运行安全的概念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从涉及到经济安全的提法来看,有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借鉴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定义的思路,结合风险控制,本文认为,县域经济运行安全应该从静态和动态、时间和空间、从微观和宏观等层面进行阐述:县域经济运行安全是一种这样的状态和能力,即在对外开放的环境条件下,县域经济体作为一个对外竞争的整体,能够最大程度上摆脱、抵御、降低和适应外在环境(如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和市场需求环境等)、资源和技术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面对各种重大的外部风险和系统内部风险时具有较好的自适应调整和处理能力,整体经济(以骨干企业、主导行业和支柱产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为内容)保持一种高质量的发展状态和长期的比较竞争优势,能够消除经济系统运行中的潜在不稳定因素而达到的一种经济状态。

本文认为,县域经济运行安全的涵义不宜泛化,不能将区域经济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包括在区域经济运行安全系统中来,更不能将社会问题纳入分析的范围。县域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县域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在范围上、内容上都有较大差异,范围上,县域经济运行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构成主体,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内容上,国家经济安全更加宽泛,比如,国家经济安全更加注重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民族产业安全、外资并购和需求等问题,县域经济安全的内容显然不一样。并且,县域经济安全也不尽是产业安全问题。

1.2 县域经济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1.2.1 县域经济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贯彻落实的直接着力点 作为中央和省市管理县域事务而设置的下属权力机关,县域政府承接着中央、省市级宏观调控职能,是中央政府、省级政府政策、计划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作为执行上级经济调节职能的区县级政府,要保证中央和省市级政府政策在地方上的落实,把执行上级政策视为自身的一项基本职能,积极促进宏观调控和中观调控的衔接,以维持本县域经济的良性循环。除此,县域政府还承担着提供地方公共品、制定地方性产业政策和地方性经济法规、塑造市场经济机制、弥补“市场失灵”等经济职能。

1.2.2 县域经济拥有基本完整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我国的县域经济结构是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经济变迁所形成,是强制性和诱致性的制度变迁结合的结果。在县域的范围内,经济活动涉及面相当广,从某种意义上说,县域的经济结构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差异不大,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式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既涉及到生产领域,又涉及到非生产领域;既包括社会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过程,又包括农业(农、林、牧、副、渔)、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既含有中央、省、地、县所属的多层隶属关系,从经济成分上看,又含有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外资经济等;县域经济管理工作,既要管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统一组织,又要负责下属乡(镇)、村、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指导,一个区县的经济是诸多方面有机联系的整体。

1.2.3 县域担负的经济发展职责与拥有的权力失衡县域承担了发展经济和体制机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功能,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却是县域在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法律法规上的空间严重不足。面对金融危机与增长方式转型的双重压力,县域经济存在许多体制机制上的矛盾: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某些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矛盾(如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价格改革问题、可持续发展与政府绩效考核机制问题)、政府作用的发挥与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滞后的矛盾(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矛盾(如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民间社会资本引入问题、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等)等。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县域政府经济职能部门均受制于制度和决策空间的限制。实行上下级政府间的放权让利,赋予县域经济职能部门更大的决策空间,实践扩权强区县、强乡镇是改革的一个方向,比如这次的省直管县改革。

1.2.4 县域经济体抗风险能力普遍较低我国县域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已经充分证明了其抗风险能力的不足,影响县域经济运行安全的因素比较复杂,风险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经济素养较低。职能部门对宏观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背景把握不准,对国家产业政策了解不多,对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没有深入研究、区域经济运行安全运行观念不够等,这些都造成了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被动和擎肘;其次是县域经济结构水平较低。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拉动依靠各地工业园区。而各地园区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低水平下的同构现象。三是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带来的风险。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经与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有了很大不同,与1929-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则有着更大的区别。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急速膨胀扩大,信息的流动规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深化,区域内外的经济联动性增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背景更加复杂,影响县域经济安全的外部因素增多,危机传递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趋势愈加明显,国外企业通过合资、并购[3]等微观企业行为危害产业安全,金融领域、商品流通领域的任何变动都可以影响到区域经济安全[4]。除此之外,影响区域经济运行安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制度非均衡方面[5]、金融开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6]等方面。

2县域经济安全系统构建思路

2.1 提高政府经济素质,强化政府规制,构建区域经济安全系统的第一环提高政府的经济素质是解决县域经济安全系统构建的首要一环。所谓较高的政府经济素质,即经济决策者及决策机构要具备充分认识和运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具备洞察经济运行机理及条件的能力,具备分析和处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复杂关系的能力等等。提高区县政府的经济素质,专业化管理是唯一途径。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治理先进经验来看,专业化的政府管理机构是保证政府职能的高效发挥、政府决策科学的重要前提。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途径来增强政府的经济素质,内部途径是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素质入手,可以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以人才引进、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现有公职人员经济素质,使得本区域首先成为人才的高地;外部途径则是充分借助外力辅助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在宏观调控决策中,可以采取建立专家委员会与企业家(行业)协会、吸纳民间智库参与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在保持经济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使决策能够更加符合实际。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减少和防止经济发展政策的失误,提高区县级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正确性。

县域政府规制在保障经济运行安全,特别是产业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规制是政府为实现某一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具有法律或准法律约束力的规范、引导、限制的行为和措施,包括法律规制和行政规制两大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规制主要是依靠政府资源的强制力和引导作用,通过运用法律、法规、规章等手段和措施来矫正市场机制内在缺陷,改善市场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贯彻国家意志,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必须加强法律规制建设,通过对区域内的重点产业,如房地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规制,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健全产业预警机制[7]。

2.2 改善宏观调控机制,增强执行力,提高调控质量,形成区域经济安全运行调控链加大对区域内重点企业、骨干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的长期跟踪监管。建立区域内经济运行先行指标和一致性指标系统,如区域内的企业家信心指数、经理人采购指数、消费信心指数等,通过掌握和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产品市场、企业的信用历史等,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建立区域内企业信用评估系统,从而在域内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地方财政对区域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从危机应对的实效来看,实施积极的地方财政政策,同样可以通过“加杠杆化”达到刺激经济尽快走出危机和调整结构的目的。可以通过由“直接投入”向“引导社会资金共同投入”转变,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体系,主要以贴息、担保、风险投资等间接投资为主,以此带动银行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2.3 构筑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具体情况的产业安全体系,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形成区域经济运行安全屏障构筑产业高地。一是区域的中、长期产业规划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有一批具有前沿性、先导性、高端和高质等特点的产业,能体现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战略产业的规划和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国家战略利益至上的原则,在服从战略利益的前提下考虑企业的商业利益,避免以牺牲战略利益、长远利益为代价去换取眼前利益;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具备内在的升级动力。我国区县产业结构的形成是一个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长期的结果,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没有经济驱动力这一过程几乎不可能实现。较长时期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掩盖了很多矛盾。产业结构的优劣重要表现应该是具备内在升级的动力,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能够在项目上、产品上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地。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坚持产业的集约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区域内形成若干个资本密集型和特色支柱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路径,也是降低区域内经济运行风险的重要保障,这次金融危机应变中“浙江式拯救”和“诸暨模式”充分印证了这点。

大力推进企业转型,着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企业是县域经济微观运行主体,重点企业、骨干企业是维系区域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金融危机对企业转型形成了倒逼机制,新的发展环境下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开展低成本并购,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企业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组织和管理竞争力;鼓励和加强自主创新,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大力开展市场创新和企业经营战略创新,促进企业尽快实现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从“多元化”向“归核化”、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取胜”的战略转型,全面提升企业市场和品牌竞争力;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加强企业家素质和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大幅度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力。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危机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除了机制体制等深层次原因,县域金融生态建设滞后,县域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弱化也是重要因素。

2.4 坚持在外开放中构筑区域经济运行安全体系,实施区域品牌经济战略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力度。金融危机确实给外向型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外资依存度高的区县经济受到的影响更大。但是,不能因为出口受到影响,就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路径。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2009年4月1日在《求是》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稳定外需就是稳定内需。我国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协调内需与外需的可持续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县域经济完全没有必要放弃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应该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落脚在如何利用好区域内外、国内外两个资源市场,如何提高资源转换率上。积极实施区域品牌经济战略,增强区域经济运行安全系数。注重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民营品牌,本身就是一种增强经济运行安全的重要手段。品牌经济是区域经济实力的具体反映,品牌经济直接反映了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与科技含量的水平,品牌经济不仅仅体现在发展区域品牌产品,还包括形成独特的产业集聚地、企业家文化和组织管理模式等,如青岛拥有海尔、双星、澳柯玛、青岛啤酒、海信等国内知名品牌,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横林的强化木地板等,均给当地经济运行按上了一道“保险杠”。

3结语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县域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市场竞争的程度将愈加激烈,面对的问题将更加复杂,经济发展环境也越来越不确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改革和调整将成为今后县域经济调控的重点,如何保证县域经济运行安全是本文认为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县域经济安全运行是一种状态和能力,体现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经济的发展能力,是动态的区际比较概念,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也是为了维持区域经济整体安全状态和能力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构建区域经济运行安全系统应该从宏观决策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入手,以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合力形成区域经济风险抗御网。

参考文献:

[1]胡俊斌,张波.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09,8(004):35-36.

[2]江涌.国家经济安全应成为当前改革紧迫性课题,2008.

[3]马建春,陈华.跨国并购管制与国家经济安全:西方经验做法及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008):125-130.

[4]江涌.国家经济安全应成为当前改革紧迫性课题.法制日报,2008,6.

[5]王学人,张立.产业安全问题制度非均衡成因探讨[J].求索,2005,(004):18-20.

[6]郑新立.高度重视产业安全的监测预警和对策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06,(008):7-10.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area economies relates to building well-off society comprehensivly and socialistic new country. This paper sums up related theories of evaluation on county area economies, builds up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county area economi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of evaluation g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Qinhuangdao's counties, and accordingly brings out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county area economies in Qinhuangdao.

关键词:县域经济;评价;秦皇岛;对策

Key words: county area economy;evaluation;Qinhuangdao;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032-03

0引言

我国是非城市人口占绝对比重的农业大国,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进入新世纪以来,生产要素和人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更加紧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但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乡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功能相对完备的经济单元[1]。对县域经济的评价有助于人们了解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律,并依此制定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1.1 县域经济发展评价属于系统评价的范畴系统评价是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基本处理方法,也是系统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系统评价的基本方法指的是应该把所研究的对象当作系统来分析,对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后所产生的就是系统设计,然后再对这个系统进行评价[2]。根据系统评价的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评价模型和分析方法。一般采用的评价模型有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定性模型与定量模型、确定性模型与模糊数学模型等,评价方法有关联矩阵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份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

评价指标是系统评价的基本要素,是反映评价对象性质的要素。指标体系是被评价对象系统的结构框架,是有特定秩序的评价指标集。评价指标名和指标值是评价对象质和量的规定。

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的对象是县域经济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包括影响其发展的县域内部诸因素和外部诸因素。对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评价问题,一般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对其进行评价。线性加权评价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Y=β1y1+β2y2+…+βnyn

上式中, Y表示一个评价指标,其下级指标集为(y1,y2,…,yn),βj为指标yj的权重。

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对复杂系统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2.1 显示评价对象特征的原则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识。评价指标要以反映评价对象特征为原则,才能设计出揭示评价对象内部特性的评价体系。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显著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指标设计应区别于一般的城市发展评价指标,要全面反映县域农业水平、城镇化率及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

1.2.2 可比性原则我国各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程度、发展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指标要尽量选择可比性较强、能体现县域经济共有特征的指标,使指标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横向可比性是指不同县域之间可比,纵向可比性是指同一县域历史数据之间可比。

1.2.3 全面性和完备性原则全面性是指指标体系要尽量涵盖评价对象系统的每个方面。完备性意味着指标体系的信息量既必要又充分,多一个指标就会造成信息的重叠,少一个指标就会造成信息的不全面。

1.2.4 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原则系统的运行过程体现在时间的维度上,就要以动态的指标反映;相对于较长时间,一个较短时间段内的累积性指标就属于相对的静态指标。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有静态指标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动态指标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活力。

1.2.5 可行性原则对于定量指标,尽可能选择现行统计报表中可以取得的资料,至少能容易计算或变换,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于复杂问题的评价不可避免地采用定性指标,要以合理、详细的评价标准来保证定性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3 建立准完备性评价指标集一个性能良好的评价指标集Y=(Y1,Y2,…Ym),根据数学中一些特殊集合定义的特点和测量论的原理,应具备下面一些基本性质[3]:(1)Y的各元素之间是相互独立且互不相容的;(2)wi到G是单射的,其中wi为指标值,G为总指标;(3)不存在yi0∈Y,使Y-{yi0}仍然满足(1)和(2),也就是说,Y中没有可有可无的指标。同时满足(1)~(3)的Y称为是准完备的。

尽管在指标体系建立时考虑到了指标完备性的原则,但由于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和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紧密关联性,使得指标体系的设计一般达不到完备性的要求。为了使指标集达到准完备性指标集,通常需要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因子分析法的核心思想是将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分在一类中,用一个因子代表。因此因子数量远远少于指标数量,因子之间互不相关,因子具有可解释性。因子的可解释性是指因子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隐含在指标中的潜在的意义。

2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对县域经济系统的分析,并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本文设计了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二级指标为经济发展现状(A1)和县域经济发展活力(A2),两个二级指标下设三级指标10个:人口因素(A11)、区位因素(A12)、经济实力(A13)、产业结构(A14)、政府能力(A15)、经济发展速度(A21)、产业结构调整(A22)、二元结构调整(A23)、政府财政能力(A24)、就业活力(A25),三级指标又下设四级指标27个,见表1。

3秦皇岛县域经济发展评价

为了进一步明晰秦皇岛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选择了唐山市所辖的八个县域与秦皇岛四县做比较分析。此次实证分析包括12个县:秦皇岛所辖的青龙满族自治县、卢龙、抚宁、昌黎和唐山市所辖的滦县、滦南、乐亭、迁西、玉田、唐海、遵化、迁安。

指标数据的来源有:《河北经济年鉴 2006》、《河北经济年鉴 2004》、《秦皇岛统计年鉴 2006》。

应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融合,拟建立准完备评价指标集。依据因子特征值大于1和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因子。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准完备评价指标集包括五个因子,分别表示为fac1_1、fac2_1、fac3_1、fac4_1、fac5_1。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准完备评价指标集包括四个因子,分别表示为fac1_2、fac2_2、fac3_2、fac4_2。因子得分模型为:

faci_1=α1X1+α2X2+…+α16X16 i=1,2,…5

faci_2=α17X17+α18X18+…+α27X27 i=1,2,…4

其中,α1、α2、…、α27为因子得分距阵中因子所在列和指标所在行交叉位置的数值,可以认为该值是指标对于因子的权重。

此外,依据因子高载荷指标,对因子进行了命名。因子命名、得分和排名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

4秦皇岛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看,秦皇岛各县的发展既有优势方面,也有劣势方面。秦皇岛各县在医疗卫生、政府能力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等方面,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而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调整和二元结构调整方面都相对落后。下面针对各县具体的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提出各县相应的发展对策。

4.1 青龙满族自治县发展分析及对策青龙地处山区,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2%,农村贫困人口多,经济发展起点低,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落后行列。在上面12个县的比较分析中,经济实力因子(fac1_1)排名第12,收入和人口结构因子(fac1_2)排名第12,结构调整因子(fac3_2)排名第10,这些数据进一步揭示了青龙县经济底子薄、发展速度慢的发展劣势。针对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4.1.1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以及农民利用土地、产品、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以龙头企业、企业集群、中介组织机构带动和组织农民以较低成本进入市场,县域政府要协调好农户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帮助企业解决好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解决产品销路问题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青龙县要抓住区位优势,积极开拓市场。青龙县紧邻东北地区,是秦皇岛市抢抓东北振兴机遇的前沿,有“近水楼台”的地缘优势,东北市场是青龙产品销售的重要市场之一。秦皇岛市的港口优势明显,青龙要利用好秦皇岛港口运输优势,大力发展出口贸易,打开国际市场。另外,承秦高速公路项目将在2007年年内开工建设,该项目三个规划方案都将途径青龙县所辖的村镇,承秦高速公路的建成将成为青龙县产品进入承德地区的一条绿色通道。

4.1.2 以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培育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青龙的特色农业产品有灵芝、枸杞等中药材,有松蘑、肉蘑、滑蘑等食用菌,有板栗、核桃、杏仁、苹果等果品。其中,青龙板栗是“京东板栗”的代表产品,产品远销日本,“龙富”牌红富士苹果、“龙女”牌山杏仁被评为河北省“名优农产品”。此外,据2005年数据显示,青龙县全县饲草总储量27.5万吨,载畜量可达90万个羊单位,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青龙县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整体布局,长远规划,稳步发展好畜牧、林果、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变县域经济的面貌。

4.1.3 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科学开发矿产资源青龙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县有金、银、铜、铁、锰、重晶石、石英石、花岗石、大理石等40多种矿产资源。青龙县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立足传统工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深加工项目,搞好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县域政府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技术上和资金上鼓励企业采取节能增效、防污减排的技术和方法,保证在矿业发展的同时环境不受污染。

4.1.4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当前青龙县要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中的贸易服务、物流和教育培训产业。贸易服务业和物流业主要服务于产品的销售和运输,教育培训业主要是培训企业家和农民,以提高企业家素质和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

4.2 昌黎县发展分析及对策昌黎县地理位置优越,有不少旅游观光景点,产业基础也相对雄厚,有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然而,在上面的实证分析中,昌黎县的政府活力因子(fac2_2)排名比较靠后,近三年单位GDP地方财政支出和收入增加值分别为0.0213元和0.002元,这个值就是在秦皇岛四县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针对昌黎县,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4.2.1 提高政府财政收支活力县政府资金收支不足,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无法启动,必定影响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昌黎县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①争取上级资金,对于项目的建设要积极取得上级支持;②借款贷款搞建设,现在国家开发开行等一些银行都愿意投放一些长期基本建设贷款,县域政府在保证贷款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向银行借贷款;③县级金融机构吸收的储蓄和县级税收收入应当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以缓解县级财政压力。

4.2.2 继续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继续坚持工业园区建设,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自主创新科研机制昌黎县支柱产业干红酿造、粮油食品加工、海水养殖、蓄牧业、高效种植业、市场商贸业、旅游业、冶金建材业支柱产业都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集群化发展模式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2005年昌黎县相应于干红酿造、粮油食品加工、海水养殖、缝纫机零件加工等产业,确立了“一区六园”的园区建设模式。“一区六园”即经济开发区,含黄金海岸生态工业园;东部工业园重点发展成为以干红酒为主的轻工业园区;西部工业园重点发展以冶金铸造业为主的工业园;缝纫机零件工业园重点发展成为以机械精密件产业为主的机械制造工业园区;还有中部重化工业园和南部工业园区。2006年,昌黎经济开发区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正式命名为“河北・昌黎工业园”,成为省级工业园区,进一步增强了昌黎县建设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企业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科技研发就显得尤其重要。像粮油食品加工业、冶金建材等行业,都要以最新的生产理念、生产技术为导向,不断升级产品。重点大型企业更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对于冶金建材业,要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积极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同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4.2.3 品牌战略目前,昌黎县几大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然而除了干红酿造业,其它产业中并没有十分耀眼的品牌形成。昌黎县要在发展重点产业的同时,抓住重中之重,培育产业中的强企业和强品牌,提高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品牌创县域知名度,又以县域知名度创更多的品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壮大县域特色产业。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4.2.4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昌黎县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顺应了秦皇岛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向。秦皇岛市区位条件和现有基础都较好,有条件成为次区域中心。打造服务型城市,与唐山、沧州沿海重化工区域错位互动、协调发展,这不仅是秦皇岛市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也是把环渤海区域打造为新的增长极的战略需要。昌黎县产业基础较好,沿海环境好,要配合秦皇岛市建立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战略加强自身建设。昌黎县要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贸易服务业、物流业、教育培训业、网络传媒业、会展业以及新兴的咨询服务业等。

4.3 抚宁县发展分析及对策当前,阻碍该县经济发展的三大问题:一是,与秦皇岛四县和唐山八县相比,人力资源因子(fac4_1)排名较差,每万名乡村从业人员拥有技术人员人数少,人力资源缺乏;二是,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产业关联度低,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大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三是,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基于抚宁县经济发展现状,提出该县发展对策:

4.3.1 大力引进人才,定期请域外农业技术人员、企业家亲临指导,挖掘县域特色农业,加强产业关联度,进一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玉米的产加销产业化和生猪的产加销产业化。当前要进一步扩大产业化的规模,发展玉米产业和生猪产业辅助产业,双向延长产业链。抚宁县循环经济绿色产业链示意图如图1。

抚宁产业化发展要多方吸纳外部资金,实行招商引资,不断建设新项目、规划新项目,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一方面引进他们的资金,另一方面引进他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给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3.2 着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抚宁县要加快水泥、造纸、煤炭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要依据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选择引导企业通过联合、购并和资本经营等手段,对资产存量进行再配置,充分挖掘现有资产的潜力,走集约化生产的路子,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

4.3.3 坚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据县城乡建设规划处提供的数据表明,到2005年底,抚宁县城镇化率仅为18.5%,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全县国民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要高度重视城镇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工业园区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有效载体,因为一个园区就是一座小城镇,随着园区的建成,就会形成数量庞大的工业人口,需要有与其配套的生活服务,必然推动城镇化进程。

4.4 卢龙县发展分析及对策从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卢龙县的弱项在于政府能力因子(fac2_1)和结构调整因子(fac3_2),这两项的排名分别是11名和12名。这两项指标反映了当前卢龙县政府的财政收支不足,财政缺口较大;县域产业结构急待调整,二元经济结构急待改善。改变这两项指标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农业产业化。另外,卢龙县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也急待调整。促进卢龙县经济发展对策有两个: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招商引资;二是加大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

4.4.1 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目前,卢龙的甘薯产业已初具规模,要继续做大做强甘薯产业,突出县域特色。要建立甘薯产业生态工业园区,进一步完善甘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广开门路,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进驻。要双向延长甘薯产业产业链,积极研发利用甘薯生产罐头、醋、酒、果脯、果酱、糖化代乳粉、糖、香酥片、饮料、酒精等一系列产品的制做工艺。

4.4.2 卢龙县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急待调整相当长时期内,该县水泥、陶瓷、机械、化工、采矿等传统工业粗放经营、低效运作,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企业污染物的排放使得农村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工业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的产品基本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针对这种现象,县域政府要从长远来看,进行整体规划,对没落企业实行改造转产。也许企业改造的当时会对县域经济总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长久来看,必定会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县域整体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途径。发展县域经济要从县域实际出发,以理论为指导,制定适于县域特色的发展战略,尽快使县域经济的发展步入科学、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朱孔来.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6,(5):46-47.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 城市定位 选择

一、概念界定

本文引入了城市定位和县域经济发展两大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此都有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同时也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定位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关于城市定位的内涵,国内诸多学者通过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形成了各自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

青岛行政学院的刘文俭教授认为,城市定位是制定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通过分析城市的主要职能,揭示某个城市别于其他城市本质的差别,创新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抓住最基本的特征,引领自身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和竞争的位置等。

姚贵库、王广斌(2005)在刘文俭教授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定位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生活消费习惯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等。

运迎霞、常玮(2005)则认为城市定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统中综合地确定城市的坐标,并进行了坐标系确立。

张登国(2007)对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有着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城市定位就是指在分析和调查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方向及经济结构布局进行规划的一个过程,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差异性、权威性的原则对城市特色的升华,是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和核心价值的过程。通过城市定位,一个城市可以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充分表现城市的个性。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城市定位是指城市规划决策机关根据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竞争优势等,全面深刻地分析事关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及相互作用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城市定位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地确定城市在一定区域内发展的基调、特色和战略的过程。

通过此概念可以得出城市定位有以下要素:(1)城市定位的主体是城市规划决策机关,属于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2)城市定位的先决条件要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现实发展条件及优势劣势;(3)城市定位不是将城市孤立于发展大坏境中,城市定位都是针对该城市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定位,可以是世界的,也可以是国内的,甚至是相对较小的一块区域内。(4)城市定位的目标是确定适合该城市发展的基调和战略,并推动城市发展。因此对于城市定位的了解不应只局限于城市应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定位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这个系统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因素。

(二)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领导,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发展”则具有更为丰富的含义,在此取“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的含义。在县域经济的评价中经济增长往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指标,甚至将其等同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县域经济发展过程诸多矛盾的暴露,我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区别,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这一概念既包括县域经济增长,还包括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进步。美国当代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查尔斯・P曾经比喻: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如人的增长和发展,增长只包括身高和体重等外在量化指标的变换,而发展则还包括体质和协调能力的增加、个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个人向外界学习能力的提高等。

因此,综合来看,县域经济发展指的是县域范围内经济的整体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经济量的增长,或者说是通常意义上的GDP的增加,是县域经济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县域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县域内的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发展含义的更好层次是实现人的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进步。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定位的选择所存在的问题

(一)脱离地区发展实际

正确地县级市城市定位取决于县级市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软环境与硬环境、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条件的形成有一个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城市正确进行定位的前提。

(二)缺乏连贯性,造成严重资源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县域经济能力的提高,城市定位适时调整是合理地,但切忌随意变动,特别是根本性地变动。因为每一次城市定位的选择作为一次政策导向都会伴随着发展资源的大规模倾斜,频繁地更换经济发展重心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更会动摇本地经济发展的根基。

(三)无自身特色,盲目模仿,反复无常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都由该城市自身发展的软环境与硬环境和优势与劣势决定,因此城市定位必须凸显自身城市特色,不能因为周边城市发展较好就盲目学习从中和全盘借鉴经验,甚至模仿其发展模式,这样既会加剧在资源需求和供给上的区域竞争,也不利于本城市长远发展。

(四)经济开发区规划超前,重形象工程

成立经济开发区的本意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其规划建设要符合实际需要和发展现实。形象工程以突出塑造、经营、系统性为重点,具有积极意义。但过分形象工程将严重影响地方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对本地区发展实际认知的肤浅、对城市发展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五)主导产业不清晰,产业特色不明显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县域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明确主导产业对于集中优势发展本地经济具有指向性作用。但如果没有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特色。产业特色不明晰,那就不利于资源重点倾斜和投入力度倾斜,造成“面面抓,面面弱”的困境。

三、城市定位选择的原则与解决思路

1.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城市定位一定要客观分析和准确预测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据此提出同步的定位目标和发展目标,不根据城市发展的条件,定位目标过于超前将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在没有详细分析和科学预测自身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就会导致城市定位不切实际,过分强调县域经济发展的素质、环境和品质,丧失了发展机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最终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失败和边缘化。因此,城市定位应充分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发展重点,并一以贯之。

2.政府应转变观念,重视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

科学的城市定位是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定位的实质是确定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从战略上来说,正确进行城市定位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又可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从经济发展和城市定位的联系来说,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是本地经济脱颖而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的关键。所以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定位的重要性,把城市定位与本市经济发展战略放在重中之重,正确处理城市定位与各发展内容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从资源、产业、环境和区位优势出发,实现合理城市定位。

3.应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整体素质,既可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又可以带动一大批关联产业的发展最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4.统筹城乡发展,平衡发展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这就要求要把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县级政府应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特别不能因为经济开发区的选址位于某镇(街道)而忽视了其他乡镇(街道)的协调发展,这对当地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5.重视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生态建设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体现了加强生态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因此,一定要把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现实下,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而且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人与社会新的内涵。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必须进行投融资体制创新,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2(7):11―13.

[2]刘文俭.城市定位问题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城市发展战略,2010(4):34―37.

[3]梁兴辉.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与方法探讨[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城市经济,2005.

[4]姚贵库、王广斌.城市化进程中县城的发展定位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5(1).

[5]邹家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2007.

[6]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财经研究,2003(12):3―11.

[7]运迎霞、常玮.城市定位:城市和谐发展的关键[J].2005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总体规划,2005.

[8]黄美均.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定位问题[J].国土资源,2003(10):37―39.

[9]张登国.城市定位中的问题及规避机制[J].城市问题,2007(5):14―19.

[10]张复明.城市定位的理论思考[J].城市规划,2000(3):54―59.

[11]张显萍.城市定位问题浅谈[J].铜陵学院学报,2008(2):57―60.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域;变率偏差度;贡献率;弱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38-04

2000年以来中原城市群中县域人均二、三产业总值迅速增加,2007年与2000年相比增幅最大的栾川县达9.73倍,年增长率近38.4%,增长幅度最小的获嘉县也达2.12倍,年增长率为11.2%。但是,同期各县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并未表现出一致性的下降趋势(通许县、舞阳县所占比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中原城市群中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吸纳的影响及不同县域经济增长对“转移”作用的强弱差异如何现有文献没有给出明确的判断。本文设计采用了变率偏差度和贡献率两个指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文献回顾

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与都市社会的转变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不断转移到二、三产业,从乡村不断迁居城镇的过程中实现的。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研究,国外比较经典的模型(吉佛的引力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等)解释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特点与机制;国内则多是在国外经典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集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动因和障碍方面(经济增长对“转移”影响强弱的比较分析未见文献内容)。从经济的角度高国力(1995)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陈吉元、胡必亮(1993)提出的三元经济结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与障碍;赵耀辉(1997)、朱农(2002)讨论了个体特征的差异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蔡(2001)、李培林(2001)研究了制度因素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白云涛和甘小文(2005)建立的动态博弈模型综合讨论了不同因素的差异影响[1,2,3,4,5,6,7]。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

在现代工业与都市社会逐步实现的过程中,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入手讨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都不可能抛开经济因素的影响。事实上,从宏观层面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收入的差距及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力;从微观层面看,劳动力个体希望在收入、生活、子女受教育等方向得到改善。

欲望是导致转移的直接动力。美国社会学家吉佛1946年提出的“引力模型”表明:劳动力转移的主流方向是从农业劳动力较多的地区转向农业劳动力较少的地区,从工资较低的地区流向工资较高的地区。由赫伯尔1938年提出,20世纪60年代初广为流行的解释劳动力个体转移成因的“推―拉”理论,描述了移出地的消极因素形成的“推力”和移入地的积极因素形成的“拉力”,移出地与移入地在收入、生活、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现实差距形成的“推―拉力”是导致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动力;现实差距愈大,形成的“推―拉力”越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欲望就越高。发展经济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描述(最早由著名的经济学家A.刘易斯1954年提出,后经拉尼斯―费景汉补充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从乡村转移到城市,驱动力是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城乡实际收入及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愈大驱动力愈强[2.3.4]。白云涛、甘小文利用建立的动态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经济收入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动因;程明望、史清华利用建立的静态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也表明:农村劳动力以受益最大化来决定其转移行为;孙书安、曹殿立等在研究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时利用灰色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是经济因素的影响排在第一位[7.8]。

以上理论与研究都说明了经济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性影响。显然,只有经济的不断增长(主要是二、三产业发展及其所带动的城市化)提供更多或更好的就业岗位,劳动力转移的目的(谋取更高收入的工作岗位、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条件)才能实现。

三、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对比分析

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不同区域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为了便于分析判断中原城市群中县域经济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吸引转移作用的强弱,先期分析采用归一假定:县域内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动完全是由其二、三产业的增长引起,其他区域的影响不计。

(一)变率偏差度

变率偏差度是衡量某一区域二、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动之间关系的指标,其表述为:变率偏差率(B)=Yi/Yj×Xi/Xj-1

其中,Yi、Yj分别表示i、j年人均二、三产业总值,Xi、Xj分别表示i、j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值。Yi/Yj是j―i时段人均二、三产业总值变动率,其值愈大,说明时段内增长愈快;Xi/Xj是j―i时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变动率,其值愈大,表明时段内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小愈少。

变率偏差度的值表达的内容是:(1)B值大于零,表明二、三产业的增长幅度大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的幅度,二、三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减少的影响相对较小,数值愈大,影响愈小;(2)当B值等于零时,二者具有确定的增、降幅比例关系,二、三产业的增幅越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减少幅度越大;(3)当B值小于零时,表明二、三产业的增长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的作用具有乘数效应,二、三产业的增长将迅速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越远离零值,乘数效应愈显著,转移数量越多。随着现代工业与都市社会的逐步确立 ,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不

数据来源:根据2001年、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断缩小,富余劳动力净流出量逐渐降低,最终劳动力城乡转移将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此时,B值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减少的描述将失去意义。

表1数字显示,城市群中47个县域的变率偏差度都大于零,这表明分析时段内其二、三产业的增长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吸引转移影响均较小。虽然如此,从各县域B值的不同仍能看出其经济影响大小的差异。巩义市、偃师县、辉县市、新乡县、兰考县吸引转移影响相对较大,而栾川县、伊川县、修武县、武陟县、宜阳县则相对较小。

(二)贡献率

变率偏差度(B)反映了一定区域内二、三产业的增长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动的影响大小,而贡献率(G)则能进一步反映其作用的强弱程度。

贡献率是某一区域二、三产业的增长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作用强弱的度量指标。其表述是:

贡献率(G)=1-Xi/XjYi/Yj

数据来源:根据2001年、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贡献率的值表达的内容是:(1)当G值大于零时,表明二、三产业的增长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减少有促进作用,G值越大其作用愈强;(2)当G值等于零时,说明二、三产业的增长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减少无明显作用,此时,劳动力转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3)当G值小于零时,表明二、三产业的增长不仅没有起到减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作用,反面增加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

表2中的数值及位序排列显示,中原城市群中47个县域的G值都很小,最大仅为0.172(巩义市),说明总体吸引转移强度都较弱。相比较而言,二、三产业的增长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减少作用相对较强的是:巩义市、偃师县、辉县市、新乡县、兰考县;而通许县、舞阳县不仅没有总量减小农村富余劳动力,反而增加了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

(三)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强弱再分析

中原城市群中47个县域二、三产业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吸引转移的影响及强弱对比分析,建立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动,完全是由各县域二、三产业的增长引起的归一假设前提之上,之所以有如此假设是因为:经济因素是第一动因,而制度、劳动力个体特质差异、科技进步等可以作为影响经济发展和收入的隐性因素间接影响劳动力的转移不做讨论。

劳动力转移距离衰竭规律揭示了某一区域二、三产业的增长所需劳动力首先来自域内,对本区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强吸引作用,同时该规律也表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样会受到其他区域的吸引。不过,若在劳动力吸引转移作用因素集中计入外区域的作用量,则中原城市群中县域经济的影响大小及强弱都将进一步降低,经济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转移弱作用特征更为明显。

(四)二、三产业增长的弱作用原因

造成县域二、三产业增长弱作用现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许昌五县一区及巩义市等县域的调查显示,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入,企业改制加快,中原城市群中的9个省辖(管)市,累积了一定数量的下岗工人及新增劳动力,这种劳动力市场现状造成了原移出的农村劳动力回流量的增加;同时,县域内二、三产业规模企业较少,各类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弱、成长慢、劳动力就业缺口小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在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同类产业竞争的加剧,促使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转变,企业吸纳文化技术素质相对偏低的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在不断缩小。第三,我国改革开放优先发展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等)经济结构的升级形成的用工筛选作用及“双转移”政策的实施,不仅造成了先前移出劳动力的回流,同时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出 “打工”的欲望,减小了异地移入的量。

第四,统一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体系的缺失增加了“移出”的盲目性和反复性,形成了外出就业短期行为特点,减弱了经济发展的长效作用。

第五,县域二、三产业的发展用工所吸纳的大部分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及外出打工的回流人员,这也是造成二、三产业的迅速增长不能进一步吸纳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原因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中原城市群中各县域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域内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转移就业现状之间的对比分析中,文章得出了二、三产业快速增长与农村富余劳动力低度转移就业并存的结论。虽然,数据显示各县域吸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强弱有别,但总体吸纳转移作用都较弱。基于以上结论,建议:

第一,从整体系统的发展观看,中原城市群中因各县域所占有的影响其二、三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存在差异,故今后在解决弱作用问题的过程中,对不同县域应区别对待。吸引生产要素净流入的高势能区,重点是增加二、三产业的总体规模,对新增项目在充分考虑经济、生态环境效率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在项目审批过程中针对就业影响的论证,努力提高项目投产后的社会效益,使高势能区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定居之地。在生产要素净流出的低势能区,其发展的重点是培养输送具有一定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第二,无论是高势能区,还是低势能区都需要建立适度压迫式的包括政策制度、技能培训、服务保障三位一体完善的劳动力就业体系;同时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加快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综合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

第三,产业的整合与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农村劳动力的选择吸引在不断增强,受教育程度及文化素养较高的劳动者越来越成为转移就业的首选目标;而劳动力接受教育的程度不仅受到家庭对教育的认知水平及家庭经济实力的影响,更要受到社会所提供“教育机会”的影响;想尽办法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增加教育机会,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的层次增强文化素养,是未来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根本保障。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072400450660)。

参考文献:

[1]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6―408.

[2]胡伟略.人口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86―199.

[3]高立金.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J]农村技术经济,1997,(05):23―26.

[4]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04):14―22.

[5]蔡,都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12):18―26.

[6]胡爱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与障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04):153―156.

[7]程明望,史清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9,(02):281―283.

[8]孙书安,曹殿立等.河南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04):418―421.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银行;关系贷款;核心存款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2-0071-04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经济结构、功能比较完善,产业类别比较齐全的区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高速发展的县域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从国外经验来看,设立社区银行是解决农业资金支持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县域社区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我国县域社区银行发展的可行性

社区银行就是从当地住户和企业吸收存款并向当地住户和企业提供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1],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资产规模不大,二是在有限区域内服务和运营,三是属于现代商业银行,四是具有独立性,即自主决策权。发展社区银行,有助于减少县域信贷资金外流;有助于引导、规范民间借贷,促进其向正规金融转化;有助于促进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业领域,减缓“房贷”的增速。因此,在我国县域经济体系中,探讨县域社区银行设立的可行性尤为必要。

在我国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主要包含农村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地方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合作银行等)。而在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虽然银行种类很多,但农村信用社一直是资产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工作人员最多,与农户联系最紧密的县域金融机构。从机构网点情况看,2007年全国共有12.4万个县域金融服务网点,其中县域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网点数为2.6万个,从业人员为43.8万人;中国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10.6%;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41.5%[2]。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有银行在县域经济中的逐步退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支农情况看,截至2007年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余额13 998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到11 618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 884亿元,农户联保贷款达到1 137亿元。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户数达到7817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8%,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0%,受惠农民超过3亿人。

从社区银行的特征来看,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最接近社区银行。一是资产规模因县域经济总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规模不大,在几十亿至几百亿元之间;二是在有限区域内服务和运营,主要是在当地县域范围,虽然上级行业管理机构(市级办事处、省联社)对多余资金可以跨地区调剂,但也需要取得县级联社同意,且一般都是有偿使用。三是县级联社属于一级法人,具有独立性和自主决策权,具有信贷产品决策权。四是正在向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目前按合作制原则管理。合作制具备四个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赢利性,所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还不完全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主要是股份制改造还不彻底,但和商业银行一样,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开始按市场经济原则运作。

(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县域的发展情况

1998年后,随着商业化改革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上市,国有大型银行大规模从县域、农村撤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特性使其不愿承担巨大贷款成本,而从县域经济大量退出,且县域设立的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决策的能力,随着流程银行的发展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管理,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具体的执行机构,对作为主营业务的贷款业务,仅有建议权、推荐权,而无审批权,不符合社区银行特性,也不会成为区域性社区银行。

就目前状况来看,邮政储蓄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属于由原来的纯储蓄机构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初级阶段,受到资本充足率、风险防控能力、员工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一些商业银行的正常业务还受到严格控制,小额贷款虽然快速增长,但占比依然很低。就将来发展状况来看,股份制改造并择机上市的长远规划使其向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模式转变,如中国农业银行模式,虽然其县域分支机构将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可以成为服务于县域社区的国有大型银行分支机构,但依然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县域社区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城市信用社逐批改制、组建而来,至今全国已有147家,遍及除以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10年末,城市商业银行资产78 52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33%。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部分受地域限制,资产规模不大,大部分在500亿元以下,属于中小银行范畴。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是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以城市经济为依托,在市区范围内经营为主,虽然近几年有发展到其他城市和下延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的趋势,但由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将其定位为中小银行,以支持本地经济发展为主,而且其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市场影响力也无法在短期内达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水平,横向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纵向发展到县域也是采取股份制银行的策略,仅选取经济发达的县(市)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10年底,河北省县域城市商业银行43家,覆盖率仅32.2%,全部为不具有独立决策能力的分支机构,所以城市商业银行更适合建设成为以市区为主要经营范围的社区银行,而不适合打造成为县域社区银行。

(三)县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情况

“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机构蓬勃发展。截至2009年末,我国共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6家。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65.5亿元(5.1万农户),小企业贷款91.2亿元(0.5万户),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2%和50.4%。根据银监会规划,2011年末要在全国35个省(区、市,除外)设立1 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 027家”[3],约占90%的份额。目前村镇银行大部分设在县城,根据银监会有关规定,设立10家以上村镇银行的主发起商业银行,可以在中心城市设立管理总部,但总部不能从事金融业务,设立30家以上村镇银行的主发起商业银行,可以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总体上讲,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县域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300万元,在乡镇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100万元,属于一级法人,是为当地农户或中小企业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在工作效率、服务态度、贷款审核条件、利率决定机制等方面具有高效、灵活的特点。所以县域村镇银行符合县域社区银行的条件,可以考虑纳入县域社区银行来规划和发展。但由于国外金融机构逐步进军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可能出现非本国公民控股的村镇银行,如中国银行目前就与淡马锡控股子公司――富登金融控股公司开展设立村镇银行的合作。

二、国外社区银行发展情况及借鉴

国外银行业中的绝大部分银行是中小银行,而这些规模较小的“银行绝大部分属于社区银行,大都是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如在美国,45%的银行资产规模不足1亿美元,48%的银行资产规模介于1亿美元~10亿美元”[4],截至2004年,美国银行业中,93%(超过7 000家)的银行可以被划为社区银行,而仅7%的银行被认为是大银行。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而社区银行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平均来看,社区银行资产中的81%~86%是由小企业存款形成的。

(一)国外社区银行发展优势

第一,经营效率较高。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多年。1987年,伯格、汉威克、哈暮夫雷认为,资产高于1亿美元时,银行通常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的问题。1989年,劳伦斯提出总资产少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具有规模经济性。根据2004年的数据,小型社区银行盈利资产回报率是5.65%,中型社区银行的盈利资产回报率为5.73%,而大银行的盈利资产回报率仅为4.82%。这说明社区银行的经营效率要远高于大银行。从不良贷款率及租赁比率看,中小社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及租赁比率仅为0.2%,比大型银行低0.14个百分点,这也证明社区银行的经营效果要高于大型银行。

第二,产品服务费用较低。从2003年度美联储报告,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中小型银行“在支票账户、可转让的支付明令账户以及储蓄账户上可以使银行账户的费用降低18%~42%。在账户最低余额要求方面,小型银行在无利息的支票账户可以使得银行客户节约36%的成本,在存折账户可以比大型银行节省58%的成本。这说明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社区银行占用客户资金较少,对银行客户的吸引力强于大型银行。”[4]

第三,具有较强的关系信贷能力。对于大型银行来说,信贷客户的“硬信息”是其考量的最重要依据,如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收入情况、债务情况、财务报表、信贷报告等,对于信息不透明的借款人则不大愿意放贷。这样大型银行所追逐的客户自然成为体制健全、运营规范、账务明晰的大型企业。但在社区内的个体投资项目一般都属于不透明的借款人,如小企业、农场主等,而对于这些不透明的借款人的“软信息”处理需要了解本地情况,熟悉本地人脉关系的业务人员来做,这恰是社区银行的优势所在。近期的研究也指出“当关于个体投资项目的信息内在地是软信息时,大型组织的公司就处于比较劣势”。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社区银行提供了70%的农业贷款、40%的小额房地产贷款和1/3的小企业贷款。

第四,可以获得较大份额核心存款。核心存款主要是指业务存款和短期存款所组成的存款。2002年底,社区银行持有的10万美元及以下的账户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24%,但持有的金额更高的账户的存款仅占存款总额的15%。前面已提到,大型银行的核心存款占所有存款的34%,而中型银行占39%,大型社区银行占44%,中型社区银行占57%,小型社区银行占65%,乡村银行占67%,这说明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小,其核心存款所占比重就越大,这些存款在较短时间内不会流出银行,也为银行和客户建立稳固关系创造了条件。

(二)国外社区银行面临的发展问题

第一,金融业的并购是社区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银行并购可以为银行带来地区性互补、业务互补、产品交叉销售等便利,同时扩大了市场占有量,而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信息科技技术在银行内部的应用和创新。虽然规模的扩大可以带来利润总量的增加、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但如前文所述,其盈利资产回报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资产运用效率在下降,并没有实现帕累托效应。目前,通过并购来实现银行规模的扩张依然是扩大银行规模的一条便捷之路,这也是美国银行数量减少,但银行经营场所增加的重要原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中小型银行倒闭破产数量急剧增加,这也为经营稳健、资金充裕的大型银行创造了扩张的机会,诸如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巴黎银行等以较小的代价壮大起来。

第二,社区银行发展对政府依赖程度过高。政府外在推力是社区银行发展的保障。从国外社区银行发展历程来看,政府的扶持政策是社区银行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自1837年诞生第一部银行法以来,美国连续出台的多部法律都为社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严禁跨州设立分支机构、严禁竞争等政策。法国也曾出台措施帮助社区银行进行创建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日本政府从存款保险制度、相互援助制度、信用保证保险制度等方面对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给予扶持。这些都说明,除了众多中小企业广泛发展带来的巨大需求外,政府扶持成为社区银行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也具有较高的风险,不利于自身风险防控能力的提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保大弃小”的政策是小型商业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抵御风险能力偏弱。社区银行相比大型银行不稳定性较高、信用度较低,在金融危机过程中,随着实体经济和房屋贷款问题的不断恶化,尤其是房地产企业不景气,开发商欠贷不还,致使资产规模较小,且涉足房地产行业的众多中小型银行倒闭。2010年美国共有157家银行宣布破产,是近18年来破产银行数量最高的一年,但破产银行资产总额为921亿美元,远低于2009年的1 697亿,多为资产不到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

三、我国县域社区银行发展及路径选择

我国现阶段扶持和发展与县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区银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社区银行在为民营中小企业、农业提供融资上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且具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本文上述对我国县域银行业体系的分析,县域社区银行的设立和优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深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将其改造为社区银行。国外很多国家社区银行“最普遍的设立方法也是先有信用合作社,然后才逐步转化为社区银行。”[1]原来的信用合作社作为基层社区银行,在基层社区银行的基础上成立地区社区银行。考虑到我国县域银行业体系中农村信用社的主体地位,将县级农村信用联社转制成为符合社区银行特征的农村商业银行是首要目标。

第一,将基本达到监管当局改制标准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直接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尤其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拟通过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必须符合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审慎性条件,如不良贷款率低于5%,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6%,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所有者权益大于股本,按规定提足贷款损失准备金等银监会规定的各项指标;同时,对于发起人,也有严格的条件限制。随着县级农村信用社“达标升级”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信用社将符合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和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农村商业银行将成为我国县域社区银行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底,我国先后在张家港、常熟、江阴、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地区建立了85家农村商业银行。但“改制农村信用社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现代企业规范化改造难,民间资本由于对沉重不良资产包袱有畏惧情绪,积极入股有一定难度等。”[5]

第二,对目前不符合监管当局改制标准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逐步推进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后改造为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时间较长,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和业务基础,但由于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股权分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盈利能力低下,风险依然较高,距离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对于这类农村信用社应该先按照股份制的原则对其进行规范,首先“将资格股全部转化为投资股,然后按股份制原则对其规范,建立灵活的股权配置机制,从根本上改造和和完善股本结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为其进一步改造成为社区银行做好准备。”[5]

2. 引导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型社区银行。组建村镇银行是一种引导民营企业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尝试。当前,“民营企业没有历史包袱,产权明晰,市场定位比较准确。但由于民营企业资本受利益驱动可能存在过度扩张的冲动,从而产生金融风险。由于银监会规定筹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必须是商业银行,且在村镇银行的控股比例不低于20%,其他自然人、法人及其关联方投资所占股份不得高于10%,这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企业股东控制社区银行,从而获取关联企业贷款等问题,但仍然存在民营企业股东联手控制社区银行的可能。据了解,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普遍存在。”[5]

3. 将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与现有银行相比,一些地方从事资金交易的非正式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更高,并且对当地小企业创业、发展贡献更大。”[5] 以河北省为例,截至2010年末,全省已经开业并纳入统计的小额贷款公司161家(开业3个月后正式纳入统计范围),注册资本(实收资本)92.39亿元,全部实现了盈利,实现营业收入(利息收入)63 408万元,净利润23 420万元,上缴税金及附加6 139万元;年末贷款余额88.06亿元;全年向17 192个客户发放了20 168笔贷款,累计贷款156.98亿元。“积极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走上正规化、合法化道路,通过组建社区银行将民间闲散资金组织和运营起来,则更符合市场化发展规律。这种发展方式虽然短期难以实现,但从长远来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参考文献:

[1]王涛.我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2]丁武民.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0.

[3]沈杰,马九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调查[J].经济纵横,2010,(6).

[4]林显强.中国中小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5]张淑芳.浅析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思路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5).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unty Community Bank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Foreign Community Banking System Comparison

Kang Shu-sheng,Zhao 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