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教育培训

道德教育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教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德教育培训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职工安全意识培训可通过采取大量的案例分析、法律、法规的学习、参观安全教育展览等学习方式,使职工明确对其个人而言“安全”是一把双刃剑,遵守规则,安全就保护你;违背规则,安全就会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对企业而言,离开安全,乘客的出行将失去保障;离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将会被打破;离开安全,任何目标都将无法实现。

二、安全教育培训能使职工掌握安全知识,做到“我懂安全”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运营是一个复杂联动系统的统一运作,它具有涉及专业多、自动化程度高、运营安全可靠度要求高的特点。因此,要想实现为老百姓的出行提供安全、快捷、舒适、正点、大运量的服务,安全教育培训就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上,并要加大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力度。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了全盛发展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速度越来越快、密度越来越大,列车发车间隔从最初的5、6分钟,提高到3、4分钟,甚至更短,运行能力不断提高。例如,2011年4月,北京地铁1、2号线第13次缩短运行间隔,缩短后1号线为2分15秒,2号线为2分钟,是世界发车间隔最小的地铁之一。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实现从单线独立运行到多线网络运行,不同制式和技术水平的专业系统得到充分对接和整合,网络运营效率得到提升。但由于网络系统呈现线路特征个性化、技术水平差异化、设备制式多样化等特点,各系统的运行维护和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专业管理的难度都大大增加。面对上述这些高难的运营情况,要保证运营的安全、高效、正点,仅凭职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够的。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安全意识只是一种安全愿望,职工要实现这种愿望,必须通过以自身安全素质和技能为支撑的行为去实现。也就是说职工有了安全运营意识,并不能完全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要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保证安全高效运行,职工还应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安全知识是城市轨道交通职工行为安全的理论指导,没有安全知识作指导的安全意识,仅仅是盲目自恐、谨小慎微,不能算真正的安全意识。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安全知识,当遇到如车站客流量过大混乱而拥挤、突遇牵引变电站直流开关跳闸导致大面积停电、信号控制系统突然发生故障、列车脱轨、发生爆炸、毒气、火灾、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时,才可能做到从容对待、临危不惧、保障运营安全。所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及时扩展安全知识范围的广度、内容的深度,使职工掌握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进行高水平的管理,做到“我懂安全”。

三、安全教育培训能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使职工做到“我能安全”

随着运营线路不断增加、运营系统愈发复杂,人的不安全行为、各种设备的不可靠状态和安全管理的缺陷,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事故。因此,在加大职工关于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培训力度的同时,还应注重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职工安全操作技能,能为职工行为安全提供能力保障,做到“我能安全”。安全教育技能培训能使职工掌握三个方面的安全操作技能:1.在正常情况下工作,职工能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证工作顺利进行。2.出现异常情况时,职工能迅速、果断采取措施,准确判断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并能正确进行处理,防止或延缓事故的发生。3.在事故发生后,职工能采取正确应急措施,遏制事态发展,保障自身、他人和设备安全,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事故的社会危害性。以运营关键岗位、单兵作战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员的工作为例,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不仅能让驾驶员在思想上筑起牢固的安全运营防线,还能让驾驶员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时、准确、妥当处理运营列车出现的各级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减小对运营的影响。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更通过这些语言知识体会多元文化的丰富,增强多元的文化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所以务必将外国文化优秀的思维方式、先进的价值观与母语文化相结合,从而实现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融合和重构。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尽管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然后由于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中国文化仍处于弱势。在翻译领域,译者常常被迫用目的语文化代替母语文化,被迫归顺同化于强势文化。鉴于此,英语文化教学应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改变单一的文化教学模式,通过借鉴英语文化的先进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对母语文化各元素融会、贯通,实现优化组合,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英语文化教学不是将学习者“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习者具备多元的文化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做到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的融合和重构。首先,应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强调中国文化的输入。英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讨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研究中国文化现象并探讨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的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编写和选择上要合适的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独特文化的能力。其次,在外语课程设置上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增强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在介绍西方的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历史文学、风俗习惯的同时也不忘引入中国的元素,进行对比,进行思考。作为英语文化教学的执行者,英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只有具备两种文化的深厚底蕴,才能轻松自如的穿行于两种文化之间,向学生展示异域风情的文化面貌的同时也不忘将我们熟悉的土生土长的母语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比,重塑,达到输出中国文化的交流目的。同时,还要关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考试是教学的导向,只有将中国文化元素的考核纳入学生日常的考试活动中,教育的导向才会更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性才能清晰。只有将中国文化元素贯穿到教师的理念、教材、考试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切切实实的提高教师及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和重构母语文化的能力。

随着中国的复兴,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度正与日俱增,世界各国人民都比以前更渴望了解中国的事情。在文化沟通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学习者自然肩负着对外传播母语文化的责任。外语教学在实现母语文化输出的同时,还要推出能够反映中国人民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原创作品,向世界展示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然而,阻碍中国文化输出的最大障碍仍是欠缺好的方法来正确的不失真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声音,树立中国文化的意识。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时,要做到保持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巩固。有效的传播中国文化必须既精通英语语言文化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又要具备创新思考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才能有效地将中国文化正确传达给世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用最合适的英语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借助西方的精神文化来传达中国文化,构建母语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进行导入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中国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在世界格局中占据地位,发出应有的中国声音,唯有通过英语这一媒介。中国文化也只有走出去才会焕发更大的活力,推进世界文明进步,而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融进中国文化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中国文化意识,从而更有效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克服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普遍模式是教师学生围绕教材转,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老师认真解释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点,课后学生加以强化理解,背单词、做习题。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学生和教师都要打破这一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技能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为目标。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状态下,要实现大的突破需要时间的累积,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文化教学模式,首先要从改革教材做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穿插大量的文化材料,选择用英语写作的介绍世界多元文化面貌的作品,在讲述西方节日的同时引入中国传统节日的讲述,在讲述西方人的婚姻爱情观的同时也反思中国人的婚姻爱情观,让学生通过对比,具备多元文化意识,而不是侧重于西方文化或者中国文化,让学生形成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从全球化视野关照中国文化,会发现中国文化仍处于弱势的地位。英语的强势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但是做为英语学习者没有必要一味放弃自己的母语文化,顺从认同英语文化,与之相反,应当肩负起把中国优秀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建构中国文化的传统要素,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述能力的培养。跨文化外语教学将文化能力放到与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意识,并将这一意识贯穿到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语言教师在教材选择方面也要考虑到这一需要,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目标,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从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处于积极的位置。由此看来,要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人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3],不忘自己的民族身份。在英语文化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自己的中国文化意识,做中国声音,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出,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在英语教育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强化中国文化的教学,才是顺应全球化大趋势下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需要。

作者:王静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之间推开。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笔者通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一、端正思想,纠正和澄清认识误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

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体系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立足教育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幼儿师范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合格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师。而舞蹈作为幼儿师范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它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跳舞,而且还要具有能教授舞蹈的能力,甚至要具有编排舞蹈的能力。舞蹈基本功训练作为舞蹈的基础对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不经过严格的,正规的基本功训练,将来学生就跳不好舞,更教不好舞。然而现在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对基本功训练不够重视,认为基本功训练枯燥乏味,又苦又累,出成绩慢,只要表现力好就行。殊不知,没有正规的,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只追求所谓的舞蹈感觉。学生必定跳不好舞蹈。舞蹈训练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良好的柔韧性,灵活性和舒展性。跳起舞来就不会流畅和优美。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这就要求舞者具有很好的肢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发展形象思维、自由地、创造性地表演舞蹈。这样才能以情动人,达到“以舞带情”、“以情舞动”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动并茂”的表演才能化为动态美的艺术形象,才能引起观众的审美兴趣,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赏。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收到动人的艺术效果。因此,舞蹈基本功训练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所讲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主要是指芭蕾基础训练和古典舞基础训练。芭蕾基训是舞蹈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基本功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它主要遵循“开、绷、直、立”的教学原则,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芭蕾基础训练主要训练身体的肌肉能力,包括开度,软度,力度以及身体各部位配合的协调性。通过训练可使身体的稳定性,直立感,肌肉能力增强。为更加高难度的技术技巧打下基础。通过把杆练习,地面练习,舞姿练习,使同学们仪态得到训练的同时掌握基本的芭蕾技术技巧。为以后的舞蹈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中国古典舞基训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增强身体的韵律。古典舞主要讲究“手、眼、身、法、步”,提出古典舞形,神,劲,律的整体训练体系。神态形态讲究“圆曲拧倾”、身韵动律讲究“提沉冲靠含腆仰”的身法态势。通过这些对身体韵律,呼吸、能力和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懂得并能自觉地掌握“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本领。使其具有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艺术修养。作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要通过学习舞蹈以达到能跳能教的目的。舞蹈基本功训练的主要训练目的是要求学生们改变自身的自然状态,达到身体灵活,舒展,能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而舞蹈教学的主要手段是示范教学,如教师没有优美的舞姿,就不能让学生们完全地领会动作要领。特别是以后学生们的教授对象是幼儿,孩子们只会一味的模仿。这就更加要求幼师学生们要有标准的舞姿,优美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到孩子们。

但是对于初学舞蹈的幼师专业学生来说,主要缺乏舞蹈艺术所应具有的力度,稳定性,灵活性和表现力。跳起舞来动作生硬,表情呆板,稳定性,力度差。因此,必须通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克服这些毛病。比如,脚背差,腿上力量不够的学生在做腿部动作时就不够优美,舒展性就差,表现不出来应该有的延伸感。而肩部不开,不灵活的学生在跳傣族民间舞蹈时就不能完全地表现出伸展,优美的动作。如果力度,稳定性不好,在做技巧时就会摇摇晃晃,站立不稳,如在搬腿,控腿的技巧中,如果训练不到位就会出现腿部发抖,站立不稳,破坏整个舞姿,使动作表现出现丑态,影响视觉效果。另外,舞蹈表现需要运用呼吸,只有运用好呼吸跳出来的舞蹈才优美,才能感染观众。如整个舞蹈没有呼吸就如同干枯的河流没有生机。作出的动作就没有点与点的结合,就不能称之为舞蹈。有些学生跳起舞来没有激情,肌肉不兴奋,整个动作做起来干巴巴的,还有些是身体僵硬,胸部憋气,不但自己跳起舞来气喘吁吁,满脸通红,也给观赏者带来不适。这就是没有运用到呼吸,即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气息,导致动作没有张力和感染力。因此就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舞蹈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作为幼师专业的学生应该把芭蕾基础训练和古典舞基础训练结合起来,放在教学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在舞蹈的基础训练中把技术训练运用到有目的的表演组合或具体的作品中,成为满足实际需要的有目的的技术训练。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基础训练得到和谐的运用和强而有力的展示。

情感,节奏,构图是舞蹈表现的三大要素。作为幼儿教育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驾驭得了这三大要素。运用自身的灵活性,情感和动作来表现舞蹈的美。在学生掌握动作的同时,应当渗透充满感情和想象的舞蹈艺术语言,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发展形象思维、自由地、创造性地表演舞蹈。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收到动人的艺术效果。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课堂迈向舞台最终走上讲台。

道德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一、积极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职业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有这样的体会:在心情愉快、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工作,感觉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反之会适得其反,效果不佳。作为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时,我们也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用心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能够保持心情愉快,学生才能够打开思维的闸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为以后的职业岗位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单元中的Listening&Seaking中的offering in the library 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采用角色扮演口语化训练方式,先由教师扮演图书管理员,由学生扮演前来借书的同学,然后角色互换。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自由训练,也可以自主编排对话内容与对话情节。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限制,这样才能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创新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协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创新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多使用英语开展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英语课堂用语,并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尽可能用英语表述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二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创造英语运用环境。教师可以挖掘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之处,引起兴趣,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多使用英语交流,提高英语水平。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例如在课前的几分钟内,让学生用英语讲述生活中的趣事,为同学将小故事或小品等,又可定期举办英语口语大赛、书写大赛、猜谜语大赛等活动,这势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能够真正做到英语活学活用。

三、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即采用学习方法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言堂”的模式,教师讲与写、学生听与记的简单授课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到的都是哑巴英语,缺乏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语言学习离不开实际的运用,只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训练机会,才会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增加自己英语口语训练的机会。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的现代化学习资源,例如采用任务驱动式方法,将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所学的内容,给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者是电子阅览室等工具搜集英语资料,整理答案。同时教师对于每组的表现也要进行及时的评价,表扬与奖励表现良好的小组,鼓励与引导表现较差的小组,正确运用批评的方式,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

四、创新与完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英语实践教学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创新与完善传统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践基地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新颖的英语训练情景,使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短短的45分钟时间内,也使枯燥无味的英语学习充满趣味性,促使学生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内实训室,如组织学生到语音实训室集体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校外实训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条件,为学生创建校外实践基地。例如教师可以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让其为学生的英语实训提供平台。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联系周边的酒店、旅行社等单位,让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英语实践岗位,锻炼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五、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助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传统的教学理念仍旧存在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的脑海中,在今天的课堂上,仍旧可以发现注重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来说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创新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势在必行。通过实践证明,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创新教学的能力。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并定期深入基层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而在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特色,不仅传授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让学生能够学活知识,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此外教师也要抓住继续深造的机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考取翻译、商务师、导游等职业的资格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