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道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当前的发展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比较重要。多元化的思想对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性的加以纠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有着诸多的不利。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现状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教育的原则以及教育的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保障作用。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
0引言
社会转型过程中,就会在思想价值等各方面面临着挑战,由于受到强烈的新思潮的冲击,就会对传统的道德规范产生影响,造成社会道德的无序以及混乱。青少年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充分重视道德教育,就会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对其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的优化,才能有效保障青少年未来的良好发展。在这一改革背景下,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实施理论研究就有着其重要性。
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1.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重要性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要不断的对青少年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方面加强[1]。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增长对原有的社会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新的思想的影响下,对旧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有着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并对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保证青少年能够有效应对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
1.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现状:
对于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的空泛化,在教育的内容上没有和青少年的实际相联系,在单一化的标准上对青少年的多样化发展也有着影响。在教学的形式上也没有紧密的和现实得到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不参与的问题,以及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没有得到有效明确化,有的在价值观上存在偏离轨迹的问题。面对社会转型这一环境,青少年也比较容易形成有着时代特色的道德新质,在人际道德以及信息道德等多方面都有着其独特性。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多表现为道德反叛,这就比较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会过多的否定,以及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现代的道德等同看待[2]。青少年在当前所表现出的幼稚以及消极的缺点也比较突出,对青少年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也比较大。再者,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的理想信念上比较趋于迷惘以及淡漠化,而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就比较的功利化以及自我化,行为方式上则是趋于不文明化等。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要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应对。
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原则和优化策略
2.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原则分析: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将学生为主的原则得以遵循,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性在教育中得以展现,才能有效保证教学的效率提升[3]。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将科学化的原则得以重视,道德教育不能盲目的进行说教教育,要能采取合理化的教学方式,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让不同性格差异以及群体等在道德教育的作用上都要能够得到积极的发挥。
2.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优化策略:
第一,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充分重视对学校的教育加以改革,优化学校的道德教育环境,这才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优化[4]。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看,就要能够对学校的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建立,要能够将教师和管理员间的关系以及学生间的关系等都能得到平衡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标准来加强学校教育,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水准得到提升。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也要能将工作的实施有效落实。第二,对青少年实施道德教育,就要能够将奖励以及惩罚措施得到合理化的应用。通过奖励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纪律的遵守,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等。在进行道德教育中,要能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将传统道德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能够有新的时代内涵,将传统的道德得以有效发扬等。第三,为能够对社会转型期中青少年道德教育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就要将相关的法律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良好建立[5]。将各项的法规得以健全和有效的执行等。还要能够在道德观念的整合上能得到充分重视,从而结合实际建立新的道德体系。还要能够在青少年自身所处的环境认识上能得到有效的加强,只有从这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才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第四,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在思想方面不断成熟。老师要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断强化,从而让青少年能够在远大的理想上得以树立,这样才能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还要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不断加强,这对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就比较有利,让青少年能够在爱国思想上不断深化。第五,对强少年的道德思想的教育,要能充分的重视对青少的艰苦奋斗以及勤俭节约方面的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对艰苦奋斗的传统得以充分的发扬。还要在法制纪律方面的教育得到有效加强,通过法律来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及在礼仪教育方面进行加强。只有多方面的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才能更好的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结语
总而言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强化,要能充分保障措施实施的科学性,在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必要的,道德教育的良好实施,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此次主要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则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希望对实际的教学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李程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景园中学
参考文献
[1]姜玉峰,徐爱玲.试论青少年道德教育向度的转变[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02)
[2]文利,王颖.“中华美德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暨纪念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伦理学研究,2014(02)
[3]李玉冰.青少年道德教育要从“人格化培养”抓起[J].宝鸡社会科学.2014(01)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连起了千家万户,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从根本上讲,网络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其它媒介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精彩的网络世界也带来了不少无奈:由于网络具有很高的隐蔽性、独立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明显减弱,网上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正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侵蚀纯洁的心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是E时代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课题。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力求以开放的意识,运用开放的教育手段与方式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努力为青少年撑起一片蔚蓝的网络天空,为纯净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应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它。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粗暴地切断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而是要在青少年接受网络科技知识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正如美国奈尔学院教育学博士蒙克所指出的,“一个人所应负有的责任,应当与他能力所及之范围相适应。我们既然给予了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整个世界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教育他们把这些工具用于有益的用途。”因此,我们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了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并在学校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告知青少年在论坛上发表言论时不违反国家法令,提倡网络文明用语,不违背社会公德:自觉抵制任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为拓展视野、增加知识服务;我们通过国旗下讲话发出“文明上网”的倡议;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定期通过一些“为了撒谎能够上网,不吃不喝不睡不上学,甚至为上网做出违法犯罪的事”等反面教材,引领学生在生动的事例前,提高对真善美的分辨能力,逐渐让学生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与有害信息的侵蚀,使青少年在掌握网络这一新兴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为网络道德教育开启新窗口
学生是网络活动的执行者,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当校园网向学生开放的同时,我们除了教他们如何判断与选择信息的真假和良莠,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在校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如:学校网管担负起过滤不健康信息的重任,在电脑中安装了“美萍反黄专家”、“还原精灵”等软件,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一些游戏网站进行禁止,给学生一个较为安全的网络环境;在学校的论坛开设一些健康活泼的话题,请学生参与网站的管理和建设;定期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网络竞赛,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有效的网络管理积极地促进了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2.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1)在体验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深刻合理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更多具体的网络道德知识。如: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文明网上行”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相声等多种形式,师生共同表达对于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享受网络带来的快乐,对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加以抨击;开展以“网络与道德”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制作;此外,我校还以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民间艺术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为抓手,创设了“民间艺术课程超市”,力求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民间艺术教育中,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效有益地使用网络,为学生开辟了又一片绿色上网的天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拓展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抓住契机,主动占领网上阵地
由于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因此,抓住契机,主动占领网上阵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经常性地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一些专题网站: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引领学生在健康网站中快乐地遨游,使学生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不健康的网站。
(3)将传统德育与现代网络有机结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网络较之传统的教育手段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全新的载体和现代传播手段,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为参与式教育,使德育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更为广阔,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组织网上讨论、辩论,教师通过网上聊天与学生沟通交流,利用网络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阅读有益书刊,刺激青年道德智力的发展,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
3.社区、家校联手,共创良好网络环境
近年来,移情与道德行为的关系成为心理学家所关注的研究主题。移情(empathy),指人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感受他人的情感,即个体根据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引起与其一致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可以看出移情主要被限定在情绪智力的范畴内。与过去移情的概念相比,它更强调一个人去理解别人心理过程。
移情包含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近几十年的移情研究表明。移情是道德行为的动机来源,移情本身就是一种“亲社会”动机,具有引发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由此,个体能否将亲社会的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移情起着关键性的桥梁作用。同时,移情能力与个体的道德品质之间具有高相关性,霍夫曼说过“移情是有助于维护社会联结,促进人际友好关系建立的一种心理手段。”移情能力高的个体,通常具有较高的人际技能。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重视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关注道德情感领域。促进中小学生道德价值信念的养成。
一、移情的道德教育价值
移情既包含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认知,又包含理解他人情感,因此移情对道德推断、道德归因、社会判断都有重要的作用。很多教育者开始重视移情对道德判断与道德内化的作用,突显出移情在对道德发展中的影响。
移情与道德判断: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移情体验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或设身处地的思考之类的认知活动激发。这时,它就会具有某种道德意义。霍夫曼认为。移情能力是在情绪性激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当一个受移情情感控制的道德原则被激活后,就会对观察者自己的总体移情情感起到增强或减弱的作用网。换句话说,通过激活青少年头脑中固有的道德准则而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因此,移情会直接或间接地激发道德原则,影响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移情水平不同。对同一件事的道德认知必然不同,具有较高道德移情水平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选择和承担能力,使个体的道德动机最终能够处于主导地位而做出道德判断。这是个体进行道德自我净化,实施道德归因,促使个体实现更高的道德自律的渐进过程。
移情与道德内化: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道德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涉及社会要求和个人意愿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和动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产生自律行为的过程。而在移情基础上产生的愤怒、内疚、同情等情感会促使个体产生不公平感,使个体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甚至他人不公正的行为引发的移情性愤怒促使人们对他人进行谴责甚至惩罚。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就与当前问题有关的道德准则过滤,有可能把它内化为思考道德问题时的重要依据及个体行动的道德准则,进而维护关爱、公平等社会价值观,促使个体做出相应的道德判断进而做出亲社会性的道德行为。因此,移情是道德推理的基础,其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道德水平的高低。可以说,移情在道德内化中产生。又促进道德内化。
二、移情的德育渗透实现的基本途径
在目前的道德教育中,人们仍然更多地强调道德认知的灌输,普遍把道德认识视为道德发展的主要引导因素,而把道德情绪体验置于道德认识的从属地位,较少地关注道德情绪体验对道德认识的影响。在这种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在道德行为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移情培养则可以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关注个体的道德情绪体验,因而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积极情感
教育实践应是一种使人感到愉悦的活动,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教学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师感到烦扰,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它是一种教的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正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所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往我们学校德育教材编写,更多地强调知识的载体性和传授性,而对学生的“学”考虑较少。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就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围绕人与人的社会交往。道德标准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必然先以自我道德经验为参照。所以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减少知识性的输入,加入更多情感性的教材。通过分析和体验情节和人物的丰富道德感情,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应善于发掘教材的情感内涵,利用教材内容的文字彰显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和感情上的陶冶。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情感,提高其移情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别人的情感。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权利;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些看法和感受不尽相同。要训练学生从别人的语言、声音、仪表和行为及作品辨别情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情感的敏感性以及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此外,教育者要鼓励、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理解其产生原因,然后去分析,去疏导。去治疗;要引导学生体验自己情感的变化,增强接受能力,特别是对能产生积极后果的情绪的体验,激发学生向善的动机。
(二)提升教师的移情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师生交往而形成的相互认识、理解以及情感上的亲近与信赖的关系。
人的任何活动都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人类既受环境的影响。又要控制和改造环境。师生交往同样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和其它任何人际关系一样,师生关系也是双边关系,师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言行举止对师生关系起着重要影响,教师的移情是维系积极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善于移情能促使师生关系不断融洽和提升。研究证明。教师的移情能力与学生的学业成就、纪律性以及积极的社会适应有显著关系。在与学生真诚的接触和交往中,教师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准,促进学生获得直接知识。
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一定媒介,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倾注于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与学生心理和思维上互动,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智水平向前发展。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移情的艺术”,它要求教师设置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情境,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发展需求,激活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同时,要求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促使学生理解和认同教师的教育行为,将教师的情感、期待转化为学生的心灵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准确地体察学生,体验其情感,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积极投入,让学生感受到激励与感化,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的这种移情,也就是对学生的不断爱心,使师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交往中,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真心真情流露而更加尊重、敬爱教师,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与他人的交往当中。
(三)在生活德育中构建学生的主体意识
根据马丁·L·霍夫曼的理论,人类的移情忧伤具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先在婴幼儿身上出现的移情忧伤是一种简单的反应,而一个成熟人的移情显然比孩子的要复杂:要对自己的移情有元认知觉察,能觉察自己并能理解他人的感受,最后他人的外显行为能够反映其内心感受。少年儿童的移情能力也是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对于他们的道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应该在实际生活实践中熏陶和培养。
情绪活动的实质与认知活动不同。它不是对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事物与人自身的反映。因而,德育课程对于学生是否有主体意义。即是否与他们的社会现实和成长需要有联系,是否能帮助他们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的道德困惑,直接制约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情绪反映,并进而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是否接受的意愿。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知识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其原因不仅在于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与实际生活的磨合中锻炼道德意志,而且只有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德育内容才能有助于建构学生的主体意义,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心理―道德教育;网络心理―道德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26-03
一、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是网络与心理―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根据国内学者崔景贵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工具;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环境,是开展心理道德教育的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资源,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就是对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促进网民心理道德素质的提升;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对象,关注、预防与矫正和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道德问题;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系统。[1]根据学者刘守旗的观点,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属于现代心育的范畴,是心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伴随着网络技术兴起和网络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心育理念和心育模式。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既包括网上心理―道德教育,即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的心理―道德教育,又包括网下心理―道德教育,主要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对待和使用网络,努力使青少年成为心理健康和道德高尚的合格社会公民。狭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主要指利用网络这种技术手段对青少年进行的心理―道德教育。毫无疑问,网络这种技术不仅是网络时代心理―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是“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这个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网络与心理―道德教育的有机交叉与融合。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广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还是狭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其内容都既可以是与网络有关的心理―道德教育,也可以是更宽泛意义上的一般心理―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丰富多样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教育青少年正确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道德观,促进自我心理―道德品质培养,提高心理―道德素质。具体而言,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含义。
1.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是指人们怎样正确看待和对待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虽然也关注焦虑、冷漠、成瘾等各种与网络有关的心理―道德问题,但其根本目的是在通过教育使青少年学会正确地对待和利用网络,培养良好的心理―道德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在过分强调甚至夸大网络负面影响的今天,如果缺乏正确的网络观,就很有可能使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方向,甚至误入歧途。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对其加以关注也是必要的,但网络绝非洪水猛兽,它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如何看待和对待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发展影响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尺度和心态,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也是极为不利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教育和引导,鼓励青少年做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网民,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网络对其心理―道德发展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防止和减少网络给其心理―道德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2.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在当今时代,“人们日益关心的,既有当代世界总体的、高度错综复杂的问题,又有当今社会生活的各种要求和困境,而当今的社会生活是带有深刻技术印记的生活”。网络生活显然是当今社会带有深刻技术印记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虽然网络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教育技术,但它无疑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教育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因此,在“一网打遍天下”的今天,必须“把技术吸纳到教育体系中去”。由此也不难推断,伴随着网络技术出现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心理教育现象,无疑是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的新的教育内容,也是对传统心理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3.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一种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又是一种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在这里,网络既是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工具、载体,又是开展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环境,同时,还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过程和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由于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强;信息沟通超时空,交互化、全面化,互动性强;信息准确,全面共享,自主选择,隐秘性强等传统教育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也符合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这种新的教育手段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完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网络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心理―道德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拓展了心理―道德教育的空间和资源,同时也创新了心理―道德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手段,使得网络时代的心理―道德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丰富性和创新性。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难以保证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深层次对话。心理―道德教育心理―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现代性精神发展,增进人的福祉的教育。它的宗旨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2]。心理―道德教育包括对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的咨询或治疗,犹如道德教育包括帮助学生对缺点或错误的克服和矫正。它是主动的积极的教育,更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和德性的发展。也就是说,主要是培育积极人格的心理―道德品质,同时也关注矫正病态的社会心理和不和谐的社会心态,矫正消极或负面的道德品行。学生与心理工作者通过网络沟通是间接的,往往停留在浅表层次,远不如面对面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具体、更深入、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由于网络的固有特征,使得在进行心理―道德教育时,往往无法建立一种长期、持续的连接,从而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层次对话。师生之间的心理―道德教育对话需要真诚、坦诚和开放,而互联网的特殊性却使得对话所需的元素在渐渐削弱。师生之间是在虚拟世界中对话,其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就会为师生间对话增加了难度,那么,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就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2.面临着技术、设备和师资条件的制约。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与教师都具备便利的上网条件,并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操作电脑的技能,还要求网络运行正常,传输便捷。如果网站出现故障,就会使大量邮件积压,学生无法得到消息,教师无法回复。而且,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免费的,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好事,但对于学校来说,则面临着办公场地、设备以及教师的报酬等问题,这些构成了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另外,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所需的专业教师的缺乏也是制约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教师数量不足导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不但降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时效,而且也会渐渐失去青少年信任。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教师不仅仅要求具有心理―道德教育能力,而且也要求他们要熟悉网络知识,具备网络操作技能。所以,加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人员培养,使之能很好地胜任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工作,为学生心理道德成长提供高质量服务是网络心理―道德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3.尚缺乏统筹规划,无法形成教育合力。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一个上至国家,中达省级层面,下到高校的系统工程。各个层面的网络心理―道德工程应该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进而形成一个互联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位一体的立体、交叉的心理―道德教育合力体系,这样结合融会而成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发挥作用[3]。但是,遗憾的是,目前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远没有实现体系化和系统化,不但缺失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心理―道德教育网站,而且,即便是高校层面的心育或德育网站,涉及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少,专门的心理―道德教育网站更少,即便有,也是封闭式的单打独斗,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分享和交流,不仅造成网络平台重复设计的浪费,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堵塞和遗漏。所以,构建起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级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体系工程是目前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4.道德规范意识被弱化,自我控制能力降低。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好感情用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加上年龄、学历、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大多数没有养成稳定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还不能完全自觉地运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尤如脱缰的野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受任何限制;另外,由于网上所有言行都不留痕迹,不被人知晓,也毋须承担任何责任,这就纵容了青年大学生无拘无束、放纵自我的心理需要。网络世界对大学生长期的自由放任,使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日渐淡化,自制能力日趋降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作用被严重消弱。
三、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网络对青少年极强的吸引力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施营造了有利的条件,教育者应充分重视和运用这些有利条件来达到教育目的。当前,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队伍建设和主攻方向。要建设一支既有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理念,又有良好网络技术的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由专家、教师、青少年工作者组成。
其主攻方向是:(1)研究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探寻网络教育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共性和特性;(2)转变传统的师长权威观念,充分顾及网络教育具有的平等互动、信息资源共享、自主参与等特点,创新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方式。如设置有针对性的网络作业,迫使青少年有目的地接受有益的网络教育;发现适合青少年的研究性课题,让他们单独或分组查找资料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等。(3)延伸原有心理―道德教育成功的模式,开发和拓展具有网络特点的教育内容,使青少年通过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提升精神品质,建立起选择正确三观的能力,进而促进青少年人格素质的现代化和全面成长。
2.阵地建设。①在现有青少年教育网站的基础上,引入青少年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推动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精神成长中的作用。目前,网上已有的心理绿荫网站、心理CT、心语沙龙、我想说、在线恳谈、QQ成长聊吧及微博等,就是利用网络的优势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方式,成效已经显现。②在网络这个现代技术的平台上,建设能吸引青少年的品牌网站,使其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教育部门、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等要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寻找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以新颖的方式建设品牌网站,宣传品牌网站,以此来吸引青少年,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道德教育。③在建设青少年品牌网站时,要重视教育网络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教育网络游戏具有让参与者在游戏体验的同时得到素质教育的功效。遗憾的是,目前真正的教育网络游戏并不多,原因是其设计困难、复杂。我们要努力把教育和网络游戏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寓知于乐,努力让青少年在快乐体验中健康成长,这也正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教育。
3.网络法规与文化建设。①加强网络控制,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使用法规,深化网络法制教育,对不利于青少年发展和教育的非法网站及不健康网站进行坚决打击和取缔。与此同时,要加快监管软件的技术开发,特别是要加强对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监控,运用安装预防不良信息的软件对青少年浏览网站加以限制,通过网络法制的手段来实现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目的。②净化网络内容,倡导绿色网络,完善网络监管,严格执行网络法规,创新网络控制方式,从防堵走向疏导,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鉴别能力,教育青少年用好网络。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的指导,又需要我们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当前应尽快组建高度集约的、一流水准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资源网站,实现全国心理―道德教育网的互联与资源共享,促进网上心理―道德教育与网下心理―道德教育的衔接、沟通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道德教育模式[4]。同时,要培养培训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主体,丰富和活跃网上心理―道德流动,加紧加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研究,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22-24.
[2]班华.再论“心理―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6):27-30.
[3]李立夏.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建构[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90-93.
[4]胡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民办教育研究,2008,(2):97-99.
一、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社会中接受“开放式”教育,到社会中去体会,去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如参观各种历史遗迹,像纪念馆、名胜古迹等,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有意义的社会调查,调查一些先进人物和事迹并进行总结,这些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大,使他们在行动中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调研与讨论活动,让学生明白懂得感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知行合一等品德的重要性。
二、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中小学生世界观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应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素质。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定期开班会、团会,教育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要丢掉个人主义,崇尚集体主义,要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要比学习、比进步。这样反复教育,可使学生和班集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良性循环。另外,要利用一切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有为集体争光、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能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要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五、重视个性发展教育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塑造和引导,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随时发现和矫正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异常倾向。只有确保个性心理特征始终处在正常的健康状态,其发展才有意义和可能。不可否认,中小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及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某些不良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倾向。这些不良倾向的存在,不但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威胁着个体的心理健康。若不及时加以矫正,则极可能发展为病态的心理和行为。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六、重视网络在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虽然给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要主动迎接网络信息时代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正视网络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结合实际,积极深入研究探讨网络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出更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已经成为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从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原因,寻找其思想根源,找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利用一切可用的现代化手段,充实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其形式、完善其方法,以提高效果。因此,充分利用网络,使之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力工具。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又复杂的工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支持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把未成年人培养成健康、活泼向上的一代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