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素质教育

道德素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德素质教育

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素养

近代学者康有为说"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就是要加强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是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学校是培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场所,更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处在道德观念、学习品质和兴趣爱好等基本素质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基本道德素养的养成入手,开辟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新空间,促成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几年的教学教育,深感现在的教育应该育人重于育才。为落实道德素养教育,为了使学校道德素养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行学生道德素养状况调查。调查主要采取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部分学生、家长、教师和小区代表。经过对问卷统计、汇总、分析和归纳,发现学生的道德素养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一)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缺乏均衡性。通过对学生10个道德好习惯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能微笑待人、能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能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也就是在卫生习惯、环保意识等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淡化"节约",主要表现--用钱"不心疼"、自来水龙头不随手关、班级的电灯不随手关等;自理能力也较差,主要表现为"三乱"--书包乱、课桌乱、家里小房间乱;学生的诚信度也不太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作业不及时、答应别人的事容易忘记等。

(二)家长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不太重视。通过家长问卷,经数据统计发现:家长非常注重的为2.73%,能做到的为32.18%,有时的为55.45%,不能的为9.64%。从调查、访谈中大多数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如何,很少关注孩子的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教师之间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也存在偏差。从这几年的班级月考核(游食、乱扔垃圾、班级室内外卫生、课桌椅的排放、课桌、讲台和三角橱的物品摆设等)的抽查数据汇总,发现--班主任能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时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科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而且普遍认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应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针对当前小学生道德素养的现状,从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入手,开展了小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此提出以下几种教育途径以供探讨:

一、严格执行行为规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校开展德育共组指明了方向,学校应结合校情,将行为规范具体化,使其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一建立德育教育长效机制,长期坚持。在教育中要尽量给学生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对学生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要求,要按照年龄阶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让学生逐步实现,逐渐养成习惯,以期最终达到碱性规范的目的。

二、以校园文化创建为突破口,营造教育氛围,耐心训练、指导

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有耐心,要做细致地示范引导,让小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众所周知,德育的任务是要影响人格,形成美德,而美德的培养不能靠说教,必须靠感染,靠"动情"。学校领导和老师要设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人文教育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动情中养成德性。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比较差,常常会不自主地违反行为规范,教育者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多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训斥,以情促进习惯养成。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创建教育的多样性。

我们以活动为载体,体现道德素养教育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活动走近学生,融入学生,贴近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保证获得个别化教育,使我们每个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内化--转化--践行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增强道德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品行的内化。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动的习惯,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把学习、教育寓于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可以教育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何乐而不为。

四、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权威性和可接近性,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因而可选择教材中英雄模范和著名人物,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更重要的是教师以身作则和同龄人(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表率,只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必定是学生的榜样,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植根于学生群体中,引导得当更易于学生学习模仿,更能让学生接受,示范效果更好。

五、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

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为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各高校都在大力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因特网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有利工具。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各高校都在大力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计算机“五进”—即进教室、宿舍、家庭、实验室、办公室,极大地推动了师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因特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载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流通道、以及内容的广泛性、访问的快捷性等使之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有利工具。

互联网提供了广阔丰富的信息搜索,网络信息的极端丰富和信息流动的极端自由,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广阔空间,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的过度膨胀和泛滥,成了信息污垢滋生繁衍和传播的“场所”。各种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用信息与垃圾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严重防碍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导致一些辨别能力差的上网者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上出现了迷惘,而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者,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导致了各种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严重危害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全球每1亿网民中就有至少57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综合症”。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冲击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目前,许多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玩游戏,真正上网查找资料用于专业学习的很少;对网络最普遍的应用就是发邮件,看时事新闻;有些大学生因“网络成隐症”而逃课,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阅读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信息,以至损害生理和心理的身体健康;还有一些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在作毕业论文时,不作自己的研究思考,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直接从中国期刊镜像网站下载文章,经剪贴和技术处理而成来应付老师;更有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大学生在BBS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冒用别人的IP地址、盗用别人的帐号、甚至因好奇而充当了黑客……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要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自由地航行,就必须具备抵御风浪的能力—即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道德是人们依据信息行为规范从事信息活动的品德,是指人们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施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它是调节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信息交流与传递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法律规范,抵制各种各样的违法、、迷信信息和虚假信息;尊重个人隐私等。

当前,随着全社会对信息道德问题的日益重视,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大学生熟悉信息道德法律和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成为具有较高信息道德素养的人。通过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各种功能,引导大学生上网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同时,明确网络的负面影响,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对信息污染的免疫力。

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

1坚持正面灌翰、正确引导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健康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犯罪容易判断,而在网络社会里,人们的身份、行为方式等都被隐匿,人们的交往具有虚拟化、超时空和数字化的特征。这使得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的束缚,有了自我表达意见的机会,从而使现实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这容易使人们忘记了社会角色,淡化了社会责任。为此,各高校应建立一种信息道德教育机制,组建一种可操作性的教育力量或整合原有的教育力量,实现统一协调的、有目的、有层次的高校信息道德教育服务。可以积极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势条件进行正面灌输,通过构建学生理论学习网站、网上书记校长接待室、网上党校,或在主页中开设相应栏目等形式,开展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针对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网上网下引导。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认真贯彻实施,对大学生的信息行为进行规范引导。还可以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戒除对不良网络生存方式的沉迷,建立积极有益的正常学习生活交流方式,展示和发展健康的个性。

2大力推广和普及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自1986年4月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计算机病毒控制规定》、《互联网安全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一系列规定和法规,并在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写人了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条文。近年来,为适应信息产业和信息犯罪增加的形势,我国加快了信息立法的步伐。2000年9月29日国务院第31次常委会议通过公布实施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为尽快融人世贸组织规则而制定的有效管理信息产业、应对国际竞争和处理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框架性政策。对于以上政策法律法规,高校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大力普及、推广,且做到教育内容与最新的信息道德规范同步。

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创新

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是根本性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形成与时展相适应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即社会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协调有序,良性发展。它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以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为基础、为条件,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思想保证

思想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人们很好地调节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是和谐个体的主体,和谐个体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着个体和谐的程度,也决定着社会和谐的程度。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其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不断创新其途径

和谐社会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中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所以,要以“两课”教育为阵地,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使成为中学生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从而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道德现象,不断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

面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现象,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强化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中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它需要与学校的管理、教育、改善生活、学习条件及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相结合。

(五)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单靠高校是难以顺利完成的,学校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美德教育能使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所以,家庭既是美德教育的摇篮,又是思想道德实践的重要领域。

(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生态道德教育相结合

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立足中学地理课程的学科优势,试从课堂教学、各项活动开展和形势政策教育三方面论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

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如何关心地球、关心其他物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觉践行环境道德的“理性生态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绿色消费观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价值观从当代人之间、人与之间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前环保局长威廉瑞斯利曾说:“全球环境的威胁是现实地理的反映,未来环境问题要从地理教育开始解决。”《地理教育国际》也确立了地科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挖掘教材内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国现行的地理课本均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整个知识体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则着重阐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四大环境的性质、特点、分布、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培养学生具有环境道德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地理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突出了工生产、城市乡村、、商业贸易、邮电通讯、观光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和谐”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区域地理方面则阐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地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因地制宜”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最后又都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使得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讲“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时,可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要节制、适度利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气象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更要注意每一课都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每节内容都要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寓素质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认同感。一方面可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1]如为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可在学校的每个水池、卫生间、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为唤起学生勿踩草坪,保护植被的意识,可在学校的草坪上竖起如“走路让让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语。为倡导学生拒绝白色污染,开展自制购物袋、禁止带一次性饭盒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学校 宣传拦、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各种媒介,开辟环境专栏、环境专刊、环境30分、环境专题网站等;举办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摄影、漫画、环保资料剪报、论文、诗歌朗诵等展览和比赛活动;举行环保主题班会、环境专题讲座等,结合教学内容请本市环保单位有关人员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每学期可组织学生适当观看有关宣传环保的经典,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转之日》等,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礼。

另一方面,可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或环保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环境现状与保护、环境观测、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如参观本市垃圾场、有代表性的工矿企业、气象站、水文站、自来水厂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或游览本地名山秀水,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在更现实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行统一的各种实践活动,能使课堂渗透的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当前,各类媒体上常有生态环保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地震、冰灾、沙尘暴、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法规,国家采取的诸如环保风暴等行动,师生共同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各阶段的环境大事。如观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黄河断流,200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蝗灾,2008年元月席卷我国南方的冻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等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下,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水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道德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9月22日各大城市举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代替小汽车上下班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自愿步行上下学,使他们懂得在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风气。以各种时政热点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道德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University Quality Education Theory Caused by "Confucius and Mencius"

SUN Yu

(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has entered the deep water distri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implement quality of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training "four" new situation is very urgent. Quality education and Confucian "Confucius and Mencius" has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fit betwee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Confucius and Mencius' Educational Thought o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education ideas; college; quality education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亦做了深入的阐述,概括之:素质教育就是囊括德、智、体、美、劳五项评价指标的教育模式。

追寻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便会发现素质教育的踪迹。“以古为镜,可以知新替”,从传统儒家思想入手,领会其中的教育思想,如道德素质教育观、因材施教教育观、启发式教育观、塑造完整人格教育观、以身作则教育观等并运用到当前的素质教育实践,不仅传承了先人的崇高智慧,而且推进了构建素质教育的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作用和借鉴意义。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一方面借鉴“孔孟之道”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在借鉴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1高校应传承“孔孟之道”教育思想

(1)道德素质教育观。“孔孟之道”尤为重视思想道德、品行修养,强调“以德服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把德育放在首位,通过内在德行修养来引导自己,感染他人。同时还教育学生要恪守诚信箴言,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基本原则。另外,亦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入世济世之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因材施教教育观。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用“性相近、习相远”阐述了人性差异的观念,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充分开发学生个体的潜能。在解答学生的疑惑时也是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秉性不同划分科别,既富有多样性,又具有层次性。

(3)启发式教育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提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启发式引导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欲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就要养成自觉自律的思考习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予学生,同时老师应在学生疑惑的节点上加以疏导点津,倡导开放式的教育规律,一改“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锻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性,也就是后人总结的“善喻”。

(4)塑造完整人格教育观。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孔孟儒家教育思想不仅仅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全才”,以《六经》、《六艺》为主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更是把完善完整的人格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观、“内圣外王”和“吾日三省吾身”的德行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等人格价值。

(5)以身作则教育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灯塔” 式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品行,引发学生对老师膜拜的崇高敬意。孔子用“身正” 的教师职业道德观来规范教师的言行,目的就是对教师素质加以严格要求,作为老师应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谆谆善诱。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修养,恪守“教学相长”理念,而且也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提供可供学习的正向引导模范。

上述教育观念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二十一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和高校教师应积极借鉴“孔孟之道”的儒家教育思想,科学地把脉教学规律,努力实践素质教育新征程。

2高校素质教育核心内容之探索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涉及面广泛,影响因素亦较为复杂。但就高校而言,欲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必须从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出发,并借鉴“孔孟之道”的儒家教育思想,探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加以实践方能初见成效,科学合理地实施素质教育。

2.1 素质教育之基本原则

(1)全面发展性原则。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均衡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了“应试教育”只注重考试分数的弊端。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储量,同时更关注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情形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培养品德、陶冶情操、鼓励创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主能动的发展,发掘学生潜力。另外,还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2)主体创造性原则。教育的主要实践者是学生,教师只起抛砖引玉的向导作用,素质教育则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树立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精思置疑、开动脑筋,自我判断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探索未知之谜。

(3)民主切实性原则。尊师重道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而素质教育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提倡构建“教学相长”、互重互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科学民主的教学环境,打造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创新的实现。固然,素质教育也要切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成长的心理与生活。

2.2 高校素质教育之核心内容剖析

(1)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思想素质是其他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接班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导向。高校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培育“四有”新人,把传承民族精神和引进国外先进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竖立坚定的思想立场、培育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竖立高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升华道德境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创新素质的形成。创新不论是对国家、对高校、对学生个人都是体现价值的有效途径,创新素质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在当前国家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 战略的契机下,高校应利用推行素质教育之机,在夯实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我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机制体制,通过“挑战杯”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利用互联网“慕课”资源平台等多样化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

(3)心理素质的锻造。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过硬,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应把心理素质的锻造提升到日常教学的高度,通过开展相关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咨询座谈会、心理健康课外集体活动的形式来锻造大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建立专业的高水平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队伍,以便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适当地给学生制造一定限度的心理测试障碍,以便增强其心理抗压能力。

(4)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是离不开考试、考核等形式的评价体系的,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评价体系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高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实现素质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考试考核是反映教育水平的手段,尤其是对素质教育而言,所以高校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第一,考试考核理念应科学化,摒弃考试是目的的理念。第二,考试考核内容应综合化,不能一味强调书本理论知识。第三,考试考核方法应多样性,切忌只注重卷面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