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发展愿景

城市发展愿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发展愿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发展愿景

城市发展愿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度管理;人文管理;细节管理;文化育人;共同发展

学校承载着师生的喜怒哀乐,是广大师生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校兴我兴、校荣我荣”!学校是我家,兴衰靠大家。如果每一位师生都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以一颗忠诚的心来关注学校和呵护学校,乐学校之所乐,忧学校之所忧,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如果大家的心里都装着学校,什么事情都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来处理,就能和衷共济;在处理一些事情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就会越办越好。这是我当校长以来努力追求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我认为努力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让师生来到学校就有家的感觉,那么全体师生自然而然会将学校当作一个大家庭,人人都会是这个家的主人。本文就自己任校长以来的做法谈四点粗浅的体会。

1家有家规――制度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团体都有它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学校既然是一个大家庭,更应有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指主要依靠各种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陶行知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学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校的规章制度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权益,理应将制定权交给全体员工。一项规章制度如果经过全体教职员工反复酝酿、讨论和修改,就能变成员工“自己的”制度,从而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大家的管理积极性,并能够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但是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果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普通员工甚至事前根本不知情,那么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遵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校看似制度非常完善,但是千校一律,互相借鉴,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完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等碰到实际问题出现只能同伙行政临时讨论决定,随意性很强,这样的制度等于没有制度。

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就制度管理问题发动教师讨论,让全体教师做学校的主人,首先根据学校实际拟出需要制订的几个主要制度目录。如《教师业务考核办法》、《教职工考勤制度》、《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师一日常规》等,制订切实可行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实施方案》以及《竞聘条件》。然后由学校各职能科室起草各项制度的具体方案,经行政会议逐条讨论分析,形成草案,再下发给全体教职工进行酝酿消化,提出意见,最后综合各方意见进行修改,经全体教工大会表决通过试行一年后再修改。而且只要制度中存在不合理现象都要经教工大会审阅修改,一旦确定下来,就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的约言”,共同遵守。

又如,我校在制订新的三年发展规划之前,就印发了《学校发展规划建议表》,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规划的制作,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再综合大家的意见根据学校传统和前景以及当前实际由校长起草草案,经教工大会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并在一学期内进行逐步修改,在下一次教工大会上表决通过。这样制订出来的学校规划就会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并为之去努力奋斗。

2家有亲情――人文管理

尽管在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制度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当前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来看,由于过多地强调制度管理,明显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校教育与培养个性化人才目标背道而驰。通过反思我们发现,当前的制度管理存在明显的人文缺失。制度管理重视的是一些“条条款款”,但是当这些“条条款款”制订得太多太细时,它又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使学校变得像一潭无波的水,更难以形成学校的特色。这也与教育的根本宗旨――发展人是相悖的。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是由“管理者――教职工――学生”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管理系统,不能单纯理解为管理人、管住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所学校的管理者缺乏人文思想特别是正确的教育理念,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必定是零乱繁杂,甚至自相矛盾的,其结果是师生无所适从,学校的管理必然陷入混乱状态。因此学校管理应该学习家庭模式,多些温情和亲情,刚柔相济,多一点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有侧重,有的侧重过程,有的侧重结果,如果制度与人文不有机结合,不分轻重缓急,势必造成评价上的不公正,激发学校管理中的诸多矛盾。如班主任管理有的过程到位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结果较好而过程不是很到位,“一刀切”的制度评价往往会产生矛盾。 “管理制度是无情的”,人的管理是有情的,管理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的对象都是有着丰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管理制度的操作过程可以也应该做到充满人情味。可先打后抚,批评处理在前,促膝谈心随后,既体现制度的严肃不可违,又充满了人性关爱。如我上任前学校就有几个领导向我反映了我校有一位教师几年来一直不能遵守作息时间,作为一名班主任,每个月至少有三个星期是迟到的。往往轮到他上课的时间才匆匆到校,因此他们班在早上很长一段存在着很大的管理漏洞。对此,我一方面对照学校考勤制度严格执行规定,照章扣发他的月考核奖,并且对每个月的教师考核情况进行公示,使制度的执行更具透明度,促使教师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我经常与该教师谈心,了解他迟到的原因,尊重他对学校管理的一些看法。通过交流,我了解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疏导,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平等对话。一学期下来,这位老师慢慢地变了,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迟到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经常主动到校长室找我聊关于学校管理以及学科教学、学生德育等方面的问题。我也经常在教师会议上有意无意的对他的进步进行中肯的表扬,这样一来,也使其他教师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真诚。我也常在平时和教师聊天及教师会议上强调学校就是大家庭的理念,使之慢慢成为大家共同的信念。我校虽然地处偏僻,属于农村薄弱学校,但我校大家庭的氛围比较浓厚,同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非常融洽,工作配合得也比较默契,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管理教师应该如此,作为教师,管理学生更应如此。我相信,只要学校管理者以身作则,积极倡导人文管理,老师们也一定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好自己的班级。

3家有琐事――细节管理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学校也如此,不论大小,总有那么多细碎的琐事要去处理。因此学校管理应从大处着手,小处入手。细节决定成败,全局的成功由一个个细节的成功累积而成。学校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管理工作要细化目标,细化环节,用心思考,用心工作,追求教学与管理上的细致入微。工作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做一名有心人。管理要主动,做事有一定的预见性,要人找事,避免出现事找人的现象。要落实细节管理,首先要分工明确,又要合作完成,做到分工不分家。为此,我校对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落实到人,没两周的工作安排责任到人,层层落实。我校规模比较小,只有六个班级,而学校行政正好有六人组成,因此六个行政领导分别联系一个班级进行蹲点管理,明确职责,督促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这样每一个班级又成为一个小家庭,人人都要为这个小家庭负责。

我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这样分层落实的。期初就根据学生实际制订计划,每两周都有一个主题,从学生细小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入手,由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共同加以落实,联系班级的行政领导督促检查。如开学初两周,主要是抓卫生习惯,把教室和整个校园当作自己的家,使校园始终保持整洁美观。第三、四周重点抓学生的出操、集会、就餐习惯。上学期学生出操、集会、就餐纪律松散,吵吵闹闹,很不文明,通过两个星期的教育管理,现在学生在出操、集会、就餐时井然有序,安静文明,特别是在午餐时,基本上没有说话的声音,饭后,桌上、地上仍然非常整洁。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肯定会养成公共场合的文明习惯。第五、六周主要抓文明礼仪和爱护公物的习惯,对于文明礼仪这点,我校一直比较重视,这两周主要是对以前养成的好习惯加以巩固。而对爱护公物则与爱国主义教育挂钩,从爱学校做起,将学校的公共财物保护落实到人。如将全校课桌椅重新统一编号,将每一套桌椅落实到班级, 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总之我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在于形式,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外显活动,而在于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细小的行为习惯加以分析、纠正、规范,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比空洞的说教,形式主义的活动更加有效,将对学生终生有用。

4家有文化――文化育人

现代文明家庭要有文化内涵,一所学校要有文化特色。校园和家园有共同之处,都是育人的地方,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校园文化育人备受青睐与关注,成为学校德育领域里值得探索的课题,成为许多学校发展的品牌战略和教育创意。

因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形式,随时随地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基本技能、学习兴趣和思想动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在怎样的时间、空间内都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都能发挥其实质性的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范畴很广,途径很多。我校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讨论,形成共识:这样一个薄弱的农村学校要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首先要有一个文化载体。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学校所在地龙屿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成效,村“知音艺社”在县内小有名气,特别是戏曲文化很有特色。校内也有很大部分教师爱好越剧,学生家长中也有很多爱好越剧,一些学生也会唱越剧,个别的还在县艺术节中得奖。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戏曲进校园,除了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传统优秀艺术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欣赏习惯,对一个剧种来说,还培养出了一批批的戏曲艺术市场的终端消费者。但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是为了让学生们从戏曲中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受到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一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养分。譬如《岳飞传》中“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所传递的是“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因此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根据学校实际并结合所在乡村的乡土文化特色,进行“戏曲(越剧)文化进校园,以越剧文化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的实践探索,努力构建校园文化特色。本学期开始,我们围绕“越剧文化”成立了一些学生社团,特别成立了“越剧兴趣小组”先搞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最终使“越剧文化”成为校本课程,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城市发展愿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工程;技术;趋势;植物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的发展无疑也受到很大影响,生态性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和工程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叠图分析法。从那时起,园林技术的发展就已经开始关注到生态性的大原则。在这个大原则主导下,不断的研究开发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等是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以下是风景园林工程中几个重要方面的技术进展。

1 建造技术

由于现代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建筑设计理论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作品也表现出高技派、银色派的特点,精细的节点构造和细部,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景观建筑、小区越来越多地呈现工业设计的表现手法。当代的技术观念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现代主义的技术化观念,是一种多样化的技术观。相继出现的新媒介、新技术在环境设计之中的应用,给当代景观设计提供多种表现手段,同时也为景观增加了新的甚至是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环境景观的全新内容。通过各种手段(嗅觉、听觉、触觉等)去丰富人们的审美内容,如音乐喷泉、人造雾、视频技术等现代手段。

新型材料的运用能够带来不可替代的表现张力,能够唤起人们特定的感受和情绪,深受一些意识前卫的设计师所喜爱。在现代园林中新材料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成为传统材料无法达到的规模。如玻璃等透明材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园林景观,使景观设计出现一种走向透明的趋势,如美籍越南设计师安迪•曹设计的玻璃庭院,圆锥状的白色玻璃象盐堆一样从宁静的水池中冒出来,树根上铺着精致混合的彩色玻璃碎片,使人想起法国点彩派的油画;令人感觉新奇的合成纤维、橡胶等软质材料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景观设计中,其构成的软质景观形态流畅柔和,富于有机物的生命感和动态感,给人们带来新鲜的感受;具有现代工业色彩的金属的运用使种满自然植物的庭院很有现代感,如俞孔坚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中运用了具有个人特色代表的红色不锈钢材料制成的景观构筑物,与自然景观产生强烈对比。

2 植物栽培技术

种植工程也是园林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先进的植物栽培技术同样给设计师带来新的灵感和创造能力。先进的植物栽培技术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如无土栽培技术,针对城市土地稀缺的现状,占有极少的空间却能够增加绿化面积,节约了城市资源,创造了生态效益。无土栽培是由人工配置的营养液代替土壤,节省了很大空间,被很好地利用在屋顶花园及其他立体绿化的设计中。植物的栽植与培育不再受场地的限制,有的设计师利用这一技术制作了“移动庭院”。虽然无土栽培还有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管理水平要求高等问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项新技术本身固有的种种优越性,已向人们显示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日本最先提出了“植物工厂”的概念:利用环境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和新材料等进行植物周年连续生产的系统,也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育不受自然气候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植物工厂中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是营养液栽培技术和环境控制技术。营养液栽培的方法有NFT、湛液培、喷雾培、固体基质培等,与土壤栽培相比,营养液栽培能加速作物生育进程;对植物工厂进行环境优化控制,最根本的是要明确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积累、转流分配、发育和呼吸等生理过程与全部或部分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日本植物工厂环境控制的方法主要有过程控制—反馈控制、ON —OFF控制、PID控制;计算机控制—分布式控制、分时集中控制、分层网络化控制、最适化、适应化和智能化控制。

3 水景技术

风景园林工程中的水景技术包括理水方式、园林给排水,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结合市政工程,会承载一定的城市水系防护、改造等功能,单纯为了景观效果的水景技术已经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

水景技术在手法上非常丰富,设计师利用发动机等设备将运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探索,有的设计甚至把灌溉系统设计成为一个动态的雕塑。这类高科技打造的现代水景空间让人们耳目一新,让游人参与到水景设施当中去,进行全新的体验,同时它又是凝集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附加价值的水景。上海世博会上丹麦馆就设计了一个震动控制的水景喷泉,需要人们的跳动来打开喷泉,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低影响开发是目前国外开始推崇的一种暴雨管理技术,已被美国、瑞典、新西兰、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低影响开发是指基于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原理,采用源头控制理念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一种雨水管理方法。其主要工程措施包括雨水花园、植被浅沟与缓冲带、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这几个措施都可以结合一定的审美特性,赋予景观效果,一举多得。目前该方法与传统雨水管理方法相比,LID不但可以提高开发项目的环境效益,而且还能降低项目开发的费用。LID不仅能够有效地在源头去除雨水中营养物质、病原体、重金属离子等,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降低土地开发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径流峰流量,降低建筑区域洪涝发生的频率,并能有效控制雨水冲刷带来的污染物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4照明技术

在景照明技术方面,景观照明技术已从过去追求高照度逐步向注重景观照明质量、艺术性、视觉的舒适性方面转化。

目前光纤照明系统经常被用于水池、喷泉里,如舒沃兹在瑞欧购物中心庭院的黑色水池池底分格条采用了光纤代替灯光效果。太阳能灯是完全利用太阳光及风力转换成电能的零污染能源,不需任何燃料,适用于任何地区,并可以自动定时控制,其一体化设计易于维护,故障率低。太空灯球则是用一种特殊的漫透射材料制成,里面充有氦气(也有的是普通气体)和光源的气球,使用十分简便灵活,特别适用于大面积照明,可为重大节日庆典渲染喜庆气氛。LED波长类型丰富,可调控的余地较大,应用在园林景观照明中,既可以对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抗病抗虫、抗寒抗旱等加以选择性的调适,又能在园林夜间造景中启用低碳、节能、环保新光源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节能。

5铺装技术

园林道路通常由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构成,因而人为割裂了生态的竖向循环,比如雨水的循环,蚯蚓、地鼠等小生物的正常生活等,因此道路铺装也正朝着生态型转变。各种生态型地面材料正在兴起,如现浇的透水性铺装面层,其使用的多孔透水性沥青混凝土、多孔性柏油、植草砖路面、吸声抗尘路面等材料都体现了诸多优越性,对于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声和光环境、缓解“热岛效应”、铺装地表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防涝和水体净化、减少地表径流等方面的作用都有体现,且改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下雨后,经透水路面保存下来的雨水可以慢慢蒸发出来,释放到空气中,增加城市的湿度和舒适感,尤其解决了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让城市富有生机。

参考文献:

[1] 贾虎.园林绿化工程差别化管理.园林管理[J],2009:59-61.

城市发展愿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晋城市;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25-03

[摘要]旅游产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以山西省晋城为例,其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政策、经济、资源、环境、区位和交通优势,目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同时旅游产业还存在着经济效益较低,客源市场狭窄;景区建设尚有不足,辅助设施配备欠佳;政府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协同配合度低;投资力度不够,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全方位强化市场促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领导,健全机构,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晋城市;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25-03

作者简介:陈艳玲(1986-),山西省高平市人,哈尔滨商业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流通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一、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和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比重较高。随着资源的枯竭,这些城市逐渐陷入困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新亮点。研究表明,旅游产业约涉及109个产业,资源型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这种关联辐射功能,推动多种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带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已经很难在市场上开展有效竞争,整个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形势严峻。1.旅游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产业,每增加1单位附加值,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单位附加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2.旅游产业还具有容量大、门槛低、劳动密集等特征,比其他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解决好资源型城市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

资源型城市大多处于边远或内陆地区,对外联系面窄,信息不畅,而旅游产业的发展,恰恰是一个跨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交汇的过程,随着旅游者的广泛宣传,可以增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促进技术、人才的合作,促进资源型城市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二、山西省晋城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政策和经济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政府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在2006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晋城市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还出台了《晋城市旅游文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晋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8月又出台了《晋城市服务业发展大纲》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18个重点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来培育发展。

2.经济优势。

(1)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的成长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相应的就会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煤炭资源丰富而著称的“多炭”城市晋城,近年来,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全市生产总值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晋城市生产总值606亿元,比2008年增长7.2%;人均生产总值27108元,增长6.8%,按2009年平均汇率(6.831)计算达到3968美元。

(2)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旅游消费的支付能力,使旅游消费成为普遍消费。2005—2009年晋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8911、3593元增加到15161、525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也分别增长2.7%和7.9%(见表1)。

(二)资源和环境优势

1.晋城地处太行山的转折点,山地占据了全市辖区面积的3/4,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地形地貌。2.以宋金古建筑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独树一帜,拥有量占到全国的31%,占到全省的46%。还流传着在这块土地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3.晋城域内具有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80多处,占全省已知同类资源原始区点总量的10%左右。4.境内有著名的长平之战遗址、巴原之战遗址,还有许多军事关隘、古长城、堡寨,极富地方特色。

(三)区位和交通优势

1.拥有侯月、郑太铁路和晋焦、晋长、晋侯、晋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旅游交通设施。2.晋城距洛阳、郑州、长治三个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人们可乘民航机场的航班抵达全国各主要城市。3.与一大批诸如郑州、洛阳、新乡等具有极大潜在客源群体的大中城市相毗邻,拥有客源市场优势。4.以晋城市城区为中心,四周拱围着4县1市的数十处旅游景区和景点,使其拥有了产品网络优势。

三、晋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2009年底,晋城市共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点)43处,开发旅游景点25处,建成4A级景区5家,9个2A级景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其中A级景区和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名列山西省第一。(2)2009年底,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10家,二星级以上酒店24家,旅行社39家,发展速度居全省之首。另外,自2003年以来,晋城市新建旅游专线20条,全市旅游公路累计28条,总里程达到318公里。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连接各大景区的方便快捷的旅游公路网。

2.经济效益持续增长。2009年,晋城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3.7亿元,比2008年增长12.3%,占晋城地区生产总值的10.5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604.5万美元,增长78.4%;国内旅游收入63.0亿元,增长12.2%。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晋城市的一个支柱产业(见表2)。

3.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形成。(1)市财政从2003—2005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05—2007年,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投入旅游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约1.5亿元。目前,晋城市财政仅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企业资金返回两项资金投入就达到4856万元。(2)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一批实力雄厚的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产业。像皇城村投资3.3亿元,开发出了4A级景区皇城相府;竹林山煤矿投资2.1亿元开发4A级蟒河景区等。到2009年底,晋城以煤炭企业为主的社会各界投入旅游行业资金达到27.6亿元,大大加快了晋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效益较低,客源市场狭窄。晋城市不管是在GDP总量上,还是在旅游总收入水平上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晋城市国内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1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1%);晋城市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9个百分点,与增幅最大的晋中市(37.0%)相差24.8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7%)8.4个百分点,与增幅最大的朔州市(38.7%)相差26.4个百分点。

2.景区建设尚有不足,辅助设施配备欠佳。(1)规模化景区景点少,整合性低。晋城市景点不到旅游资源总量的一半,且各旅游景区基本上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态。(2)在娱乐、购物这两大板块上,景区几乎没有娱乐内容,游客在景点的逗留时间很短。(3)没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4)旅游线路中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的配套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到达一些偏僻景点的交通不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政府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协同配合度低。尽管政府提出要将晋城打造成全国甚至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构想,但实现这个构想所需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撑条件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设计方案。市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分解没有落到实处,以至于政府不能够及时、高效地调度和配置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行政资源,解决旅游发展中遇到的诸如资金寻求,用地审批等各类瓶颈问题,化解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运行中的矛盾。

4.投资力度不足,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近年来对旅游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晋城市旅游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初始开发阶段,政府投资和煤炭企业开发旅游的投入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由于地域边缘性和城市吸引力不足,以及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导致旅游形式大多为过境旅游,而非目的地旅游,多数景区的收入来自门票,人均花费不高,旅游的拉动性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延展,连带着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高(见图2)。

四、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全方位强化市场促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发挥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办节、联谊、会议等多种活动对晋城市的旅游进行整体形象宣传。加强媒体促销,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新闻媒体记者来晋城采访,策划制作晋城旅游风光片、旅游画册等宣传品,扩大对外影响。健全“晋城旅游”信息网,强化市内外整体互动宣传。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产品和客源市场的有机整合,建立双赢互惠机制。

(二)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鼓励有实力的国有、集体、私人、外商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旅游景区景点,规划设计开发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项目,以持续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旅游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旅游公路、道路交通标志、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建设,创造条件,尽可能开展以旅行社为中介的交通资源优化配置试点工作,以节约社会交通成本。研发精品旅游商品,打造旅游品牌。晋城市应以特色人文资源为素材,推广研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扶持泽州甜柿、泽州红山楂等特色农产品,以及石雕、石刻等特色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引导鼓励市内定点旅游商店、景点景区销售本市的旅游商品。着力丰富产品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内在品质,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旅游经历和较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根据需要新建或扩建景区停车场,完善连通景区的客运系统。新建旅游饭店、餐馆和旅游购物等娱乐休闲场所,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综合接待能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三)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首先成立由市、县两级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旅游产业领导组”,明确任务、职责;将“十二五”规划内容进行分解,确定量化发展目标。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将旅游从外事、文化等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旅游机构。市县两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种行政职能的优化组配效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行政资源,在引导性资金安排使用上,给旅游产业以倾斜性支持。

(四)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

市、县两级都要实现旅游专项资金单列,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实行倾斜优惠,对市级以上重点旅游项目的投入要逐步加大。市、县财政在当年安排旅游事业费的基础上,要视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引导煤矿企业利用煤炭生产积累的资金来发展旅游产业,兴办新企业。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强化招商引资,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民营经济,用活民间资本,科学有效地经营城市资产。整合旅游资源,实行旅游产业集约性经营,加强行业之间的联动共进,建立一体化的文化旅游管理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形成与周边地市景区的游览联动机制,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城市发展愿景范文第4篇

摘要: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人类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成果。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规模庞大,关系十分复杂,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等各个子系统构成,具有开放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十分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本文将对城市环境下的生态园林建设做以浅析。

关键词:城市环境 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园林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重视,并且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陆地建设,防治和减少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在内的各种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建设好城市生态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城市经济集约发展以及城市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园林的内涵

城市园林通常是指城市中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 、绿地(绿化广场、小游园)、绿化带、花园及风景名胜区等供人们游览、观赏、体息的环境空间 园林中虽然不乏水体、道路、建筑(楼台亭榭)及游乐设旆等人工环境.但植物和花草树术却是园林的基础和主体。传统园林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观赏、享受需求,给人以某种美感、欢乐。生态园林是城市发展对园林的要求,也是园林的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

城市生态园林是指用生态学原理建设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是把园林纳八城市生态系统之中,使园林在城市的结构和运行中发挥调节和平衡功能,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园林由于强调人工园林与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因而在保护与发展生物多样性方面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如园林空间的异质性、园林类型的多样化及大园林规划等都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发展莫定了优越的基础。

二、建设生态园林需要遵循的原则

1、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必须本着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这一根本目的,进行大环境绿化, 城市园林绿化要与农村绿化和国土绿化相结合、相配套, 以绿为主, 先绿后美,绿化、美化、净化并举,城市园林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绿” 字上,多植树、多种草、多栽花。提高绿化覆盖率为主攻方向。尽量少搞楼台亭阁、假山、雕塑、喷泉等花钱费力多、生态效益差的园林建设。

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

3、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另外,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而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4、要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5、要坚持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要特别强调人性化,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三、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措施

1、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含了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系统性。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时,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初期,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等因素,以及绿地的性质、土壤环境等综合条件,将植物群落中的各种乔、灌、草等合理搭配,使植物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保持稳定持久。同时,积极开展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持经济增长集约发展,努力遏制水资源恶化倾向,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重视使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有了很强的适应性,而且乡土树种也是地方特色的一种表现。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优势,同时也重视外来物种的适当引种,争取在丰富城市植物多样性的同时增加景观的多样性。

3、提高人们的生态和道德建设意识。在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和建设中,注入历史文化的理念,遵循城市机理,保护好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独特的民俗风情,形成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绿色城市,实现人文景观与环境的和谐。同时,也要加强生态道德和法治的建设,在全社会中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和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道德水平,从而使生态观念真正的深人人心。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

4、构筑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不能只顾及城市内部,对于其辐射的城边区的城边林、清洁水体、开敞空间也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范畴。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周边地区的城边林,各种形式的农田防护林等所辐射的地带。这样形成的一种网状空间布局不仅保护了城郊的农田,也使城市绿地与农业(包括林、牧、渔)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构筑城乡融合的多层次、多效益绿地,优化了城市大环境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

5、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布置城市园林绿地时,以生态平衡的原理做主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互惠互利的原理,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问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既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可形成优美的景观。还要保护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应多造}昆交林,提高物种多样性,强化群落抗干扰能力。

参考文献:

[1]龚璐璐.浅议城市生态园林建设[J].江西化工,2009(03)

[2]张学元.生态位理论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中的应用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09(09)

[3]王忠文.生态园林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8(06)

城市发展愿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绿化建设 方法 发展

前言

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一、生态园林绿化的涵义

生态园林绿化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园林绿化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从我国生态园林绿化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绿化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二、生态园林绿化的作用

1、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生态效益的大小取决于绿量,而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园林植物总叶面积的大小。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例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

2、生态园林绿化应是人类模拟大自然的缩影,园林不仅是游憩场所,还是是人类得诸自然、还诸自然的一块人工植物群落。生态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则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抑,及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公益观念。通过日常对自然界的荣枯(生长、开花、凋谢、季节变换)和生命活动(鸟类、小动物等动物)的接触,还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自觉性、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绿色植物,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3、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扩大了绿量,提高了透视率,创造了优美的林冠线和自然的林缘线,比零星点缀的植物个体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地理位置,营造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的渴求,调和过多的建筑、道路、广场、桥梁等生硬的人工景观对人产生的心理压抑。园林中的植物群落与山坡、建筑、水体、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群落可以衬托地形的变化,使山坡变的郁郁葱葱,创作出优美的森林景观;建筑物旁的植物群落对建筑物起到很好的遮挡和装饰作用,城市建筑也因掩映于充满生机的植物群落中而充满活力;水体用水生植物、岸边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与水体本身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岸边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更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以草坪为背景和基调营造的植物群落能够丰富草坪的层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

三、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的方法建议

1、建设生态园林绿化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要注意增加和保护植物的种类,保持植物多样性,单一品种的人工林易遭受病虫害、自然灾害的毁灭性打击。在城市建设中要给自然留下较大空间,具体要求是:保护城市留下的自然土地和特殊的动植物,保存不同的生境条件,维护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及物种和自然群落的多样性;保留尽可能大的连片自然区域,防止分割以增加其生态功能;在重点保护的自然生境,留有足够的缓冲区减轻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保护特殊生态区域。

2、使城市市区绿地与郊区自然生态系统相联系,形成生物进出廊道。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以乔木为主,把灌木、藤本、草本植物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有厚度、有色彩,使喜阳、喜阴、喜湿、耐旱等各种植物各得其所,形成多景观多层次的和谐的人工植物群落,增加植物总量。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群不适应本地土壤、气候条件,要借鉴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把各种生态效益好的树种应用到园林建设中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尤其应大力提倡垂直绿化,增加绿化密度,提高生态效益。

3、生态园林绿化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要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绿地,使之成为建设生态园林绿化的重要依据;在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时应当全盘考虑,要有超前性、预见性。打破城市园林绿化独立的观念,实现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从而使农田林网,山林果园等一切绿色植物综合、全方位的发挥其调节功能。要控制好城市中绿线的范围,确保城市绿地的数量,应从规划上控制减少城市广场、纯草坪等生态效益差的绿地面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