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生态建设

新农村生态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生态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农村生态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污染;生态农业;环保农村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先人就开始进行农业种植。进入现代后,尤其是现代化农业种植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环保问题,造成大量的农田受到土壤沙化、板结、化学污染等,对我国农村农业实现可持续种植发展带来了隐患,也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必须在进行农业种植的同时,要重视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对农村进行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建设,是促进我国环保大局,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的建设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已成“面源污染最广泛的行业”

1.国外的现状

欧洲和美国等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较高,在进行农业种植的时候都是仿着工业化的模式进行的农业现代化管理,结果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化学物污染、水和土壤资源受到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

2.我国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也较少,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的农业种植不合理。因为土地少,很多农村地区过度追求农业的产量以及耕地的数量,造成现有土地被施入大量的肥料,造成土地化学污染及板结,有的地区还大肆进行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这些都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无法实现可持续种植的良好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目前,从我国农村土地受到面源污染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且使用的这些产品多是在国际上不允许使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化学肥料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农药残留,四成以上农药残留超标,在我国农村有一多半的自然水源被污染。

二、农业污染的本质问题尤需关注

1.庸俗化的市场经济造成农业污染

市场经济的庸俗化,一方面使得消费增长,一方面为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而盲目进行土地资源投资,加上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进行地表灌溉,使得农业资源日益短缺,情况恶化,农业生产和环境污染成为恶性循环。

2.规模化的大型现代种植业造成农业污染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都在农村建厂生产。在农村的这些龙头企业一方面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不断追求规模经济,进行蔬菜种植、农田育种、畜牧养殖等现代化农业的生产;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添加剂、保鲜剂等化学原料,造成农田以及农村周边环境出现空气污染、化学物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污染等问题。

3.从中进行的反思

反思在过去二十年,我国农村在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农业政策政策中,一方面圆满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经济生产的目标,另一方面,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造成粮食等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以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为建设的重心,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为工作目标。最大限度的恢复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和环保建设工作。

三、新农村建设应突出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

1.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农业建设点

应该在农业科技含量上加大投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进行退耕还林,减少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只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才能提高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

2.环保农村的建设方式

按照科学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经济的概念进行环保农村的建设,从环境治理、废物利用、生态能源、生态种植和养殖等方面进行建设。通过铺设乡村油路改善道路环境,并对道路两侧进行树木种植;提倡农村修建沼气池,利用沼气这种生态能源进行照明等;建设生态建筑,减少能源消耗;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贯彻科学发展观;成立农村环保志愿队伍,进行环保宣传以及环境治理。

四、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验

1.利用生态建筑,推行环保农村理念

随着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都进行房屋的翻建,这个时候房屋的建设应按照农村的实际,建设生态建筑。房屋建筑的材料尽量选取可回收的建材,而不去采用钢筋、水泥等建材。

2.利用生态农业,贯彻科学发展观

在农村除了进行生态建设达到环保农村的理念外,还可以进行态农业,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在农村比较普遍的生态农业有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两种。生态种植主要是采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轮作制,利用生物自身产生植物生长需要的肥料,实现绿色种植,最终既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又提高了它的质量;生态养殖就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及天然饵料,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的科学发展观前提下,通过对农村生态进行的治理,利用循环经济、高效经济,实现农村地区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目标,完成生态农业、环保农村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农业、环保农村”的环保理念,严格履行环保职责,使农村真正实现生态化、环保化。

参考文献:

[1]覃源.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科技视界,2012(16).

新农村生态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没有成果,新农村建设也不会取得成功,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态破坏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由于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二是土壤盐碱化,由于农药等化学肥料的滥用,导致了土壤盐碱化问题。三是生物多样性减少,动物的栖息地遭受破坏,大型公共设施的建立以及对动物的非法捕猎都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重要原因。四是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加剧势必会导致土地荒漠化。1.2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生产活动,由于在种植作物的时候,无节制地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污染,严重情况下,对食品安全问题也会产生影响。二是工厂生产的活动,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无节制不加处理地排放工业废料,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等等。三是农民生活的污染,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并且没有进行集中处理,会扩大污染面积,增加污染程度。1.3农村资源缺乏合理利用。当垃圾产生,但却未进行处理,就会侵占更多的土地资源。同时,“滥砍滥伐之后,没有进行新一轮的植被种植,”这些都会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一些垃圾或者废料堆积在河边,还会造成水污染,农民给作物毫无节制地浇水,缺乏合理性的安排,这些又会造成水资源短缺。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的举措

新农村生态建设范文第3篇

生态权:农民的基本生存权

生态权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在所处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农民的生态权是农民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对生态安全、生态利益、生态选择、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等所拥有的各项权利总和。农民生存在农村生态系统中,是农村生态系统的拥有者、使用者、经营者和维护者,农民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农村生态系统,生态权是农民在农村生存的基础,是农民最基本的权利,农民没有生态权,农民就不可能进行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态权遭受破坏,农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农民的生态权是农民享受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的基础,是农民的基本人权衍生的权利,农民在农村生态系统中生存,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个连接点,只有享有对生态系统的安全监督权、利益享受权、生态保护权、生态发展权和选择生态系统的权利,才能够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下去。

农民生态权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其一,生态安全权。生态安全权是农民生态权的第一权利,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间,农民的一切都必须依靠生态系统供给,生态安全是农民最重要的生态权。其二,生态利益权。生态利益权是农民对所处生态系统利益的享有权,是农民生存的物质基础所在。其三是生态选择权。农民对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生态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状况,因此,在合法的途径和条件下,农民应该有对自己生态系统的选择权利,就是农民自己为了生存,可以选择哪个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其四,生态保护权。农民应该拥有对自己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权利,有权跟破坏自己生态系统的一切行为作斗争,有权对破坏自己生态系统的行为请求赔偿或补偿。

生态权: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障

农民生态权是农民权益的基础,是农民生存发展的保证,同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自然生态和谐,没有生态权,农村的自然和谐环境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是新农村建设主体权利保障的要求。农民是农村生态建设和维护的主体,是农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民生活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他们的权利衍生于生态权,没有生态权,他们就不能生存,其他权利也不再存在。保障农民的权利,必须有生态权作为根据和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社会,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他们最大和最亲近的环境,生态变迁会影响农民的生存、发展,他们对所处的环境理当可以主张权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和谐的新农村之权利,有维护新农村生态平衡的力量。

2、是构建和谐生态农村的保证。生态和谐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生态和谐是农民的夙愿,特别是在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人与自然的的关系日益显得紧张,环境污染、人口问题、资源紧张、粮食短缺等问题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很大程度都与农村生态有关。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城镇化的发展,是城市环境恶化向农村的转嫁,这种转嫁使农村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和谐的建设。因此,给农民以生态权,是农民有权利抵制城市生态恶化的挤压,能够使农村和谐协调发展,为构建农村生态和谐提供权利保证。

3、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提供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农村生态问题不是农民本身造成的,也不是农民自己引起的,而是农民生态权缺失引起的。农民是农村生态保护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但是,由于我国农民至今生态权缺失,农民不能拥有保护农村生态的权利,眼见生态环境被破坏却无能为力。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权在国家,环境保护局代表国家行使生态保护权,环保局本身的权威有限,在加上其对农村的监管有限,还有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的行为都以城市建设为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项目。因此,使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量不足。只有赋予农民强有力的生态权,农民有权利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才能抵制来自各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建立起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长效机制。

4、为维护农村生态平衡增强主体力量。生态平衡是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基础,生态平衡不是政府单方的事情,也不是政府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问题,它是生态系统中所有组分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大事。维护生态平衡要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要动员全社会人员参与。农村生态的平衡是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为农村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大本营。当前,我国主要在环境保护基础上促进生态平衡,进而保护生态系统,没有赋予社会广泛的生态保护权利,这就造成了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弱小的局面。特别是在农村,农民还没有保护生态平衡的主体资格,没有形成主体力量。因此,只有赋予农民保护生态的权利,使他们成为保护生态的主人,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

切实保障农民生态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创新环境保护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现行环境保护体制是一种国家本位主义的环境保护理念,把环境保护的权利通归国家所有,造成公民保护环境的权利缺位。农民对侵犯自己生态权的行为缺乏保护的主体根据,因此,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自己没有保护的力量。这种理念认为,环境保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只能由国家统一行使保护职权。这种理念对我国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破坏主体的日益多样化,仅仅由国家保护的机制也日益出现缺陷。因此,必须创新环境保护的理念,赋予公民自力保护环境的权利,让社会所有公民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创新农村环境保护的理念,赋予农民环境保护的权利,使农民能够对自己的环境权利进行自力保护,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是保障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这也是农民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要求,还是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

2、增强农民保护生态的主体意识。我国过去在地大物博的环境观念下,形成了一种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在农村,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远远不够,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被错误的资源观隐没。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增强农民保护生态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农民生态权利意识,是我国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的首要问题。生态权是现代社会里日益重要的权利,对于当代农民,生态更加重要。我国农民保护生态权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但是自主保护意识不够强。生态权是一项随着生态危机而发展和凸显的权利,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因为生态危机不严重,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农民的生态权也没有觉醒。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生产日益被生态危机影响,农民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态权利的重要性。我国农民要求生态权的主体意识正在逐渐增强,生态维权意识急剧上升,有农民和政府要生态权的,有农民不准企业上马的,不准企业开工的,但是,自主保护的能力和力度还是不够,不能有效的维护自己的生态权。

3,完善农民生态权保护的法律,为农民生态权提供保障。我国现行的生态保护法律几乎都存在于环境保护法律之中,可是环境保护法律还只是恢复性的保护,没有建设性和超前性的生态保护。对于农民自主保护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还缺乏法律保障。近年来各种在农村的项目开发、工业事故等造成的农村环境问题,农民没有相观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自我保护,只能由国家进行行政处罚,并且对造成的损失进行索赔也缺乏相关依据。因此,我国应该完善农村生态保护的有关法律,明确赋予农民自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权利,为农民生态权的行使提供平台。

新农村生态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周道玮,盛连喜,吴正方,等.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物学报,1999,10(3):362-372.

新农村生态建设范文第5篇

>>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林业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培养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心态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质量问题探讨 新农村建设中河北农民普惠型闲暇文化生态的构建 高度重视民生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培训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探析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道德建设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合作组织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与生态型政府探析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 如何将群众文化渗透在新农村建设中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林业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http:///xwdt/jrxw/201404/t20140422_1313354.htm

④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7页。

⑤申扶民:“生态美育的时代意义”,《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第7期。

⑥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