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教育的反思

德育教育的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教育的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教育的反思

德育教育的反思范文第1篇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数学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教育学生,熏陶学生的作用。因此我们的数学课更应该注重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整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四字入手:即“导”、“激”、“悟”、“评”。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数学教学的目标。

一、“导”。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学生很容易在这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因此,作为教育教学者,我们在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具体应从两方面作引导:其一、认识引导。在数学课中渗透思想认识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思想认识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倾向。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懂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人、事、物;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周围人们的思想行为,分辨是非;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其二、行为引导。有了正确的认识,还需在行为上加以引导,尤其是中学生,他们重于模仿,所以教师更应从行为上加以引导,即多从做什么,怎样做及做时要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加以引导。

二、“激”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种思想的形成,一种行为的养成,往往在教师激发、点拨之中。我主要从两方面作努力:第一激发兴趣。感兴趣的事情往往学生更乐于参与,效果也会更好。第二、激发实践。学生要形成某种思想,养成某种行为,还得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实践。

三、“悟”

数学教育也要注重与德育教育,德育教育的要求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自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求才能发挥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生在认可和接受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有所体验和感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该说,重要的不是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体验到什么,接受了什么。因此,关注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所悟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是应多开展体验性的活动。德育必须注重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认识,因此,应多渠道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性活动,从中受到教育,悟出道理。二是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体验。对学生的体验情况及表现,应及时地做出总结和评价,才能加强学生的体验。

四“评”。

德育教育的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遗憾;教学应对策略

教学的智慧源于教学后的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遗憾并为遗憾寻找策略。下面是一节公开课后笔者根据课堂上的一些遗憾提供的策略。

+

教师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入新课。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问:“同学们猜一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教师请了两位都回答说“”。教师又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啊?”(教师在寻找她的预设)一个角落里的小男生说:“。”教师会心地笑了,显然这个是教师预设的情境。这个时候教师说:“究竟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借助你们信封里面的小圆片,来验证一下”。3分钟以后请同学到讲台上演示给大家看,有的运用涂色法,也有运用“折一折”的方法,实践证明答案是,教师请同学演示步骤并做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教师这个时候就问“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学生说:“嗯,明白了。”教师又引导说:“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猪八戒和师父哪一个吃得多?”“猪八戒比师父多吃多少?”学生列算式,教师板书“我们猜猜看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是怎么样的呢?”

-

学生说:“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教师直接板书答案“-==”并板书了“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两句话简化为一句话“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然后进入习题环节。教师写了一个分数,让学生根据这个分数编一个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或者是减法的运算,一直到最后结束。整个课堂教师一直鼓励孩子们积极发言,并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孩子们慢慢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直到最后还意犹未尽的样子。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首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学生喜欢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入,不仅引出课题,还灌输给学生要尊重事实,根据事实发表言论的德育教育;整节课学生都能感受到被表扬,被激励,都有了发言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确实把学生放到了突出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也成了自己的课堂“主角”,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力也得到了施展,学生由默不作声到积极投入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孩子们虽然有些羞涩,但是还是能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教学遗憾:一是教师对自己的预设没有做出更好的处理。二是教师在同分母分数减法时,没有时间验证,匆匆结束。三是最后的习题部分,留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太多。

应对策略:针对遗憾一,产生预设就要趁机追问下去,“你为什么这样想啊?”将孩子的“问题”彻底弄清楚,是什么原因。根据学生回答判断这个学生是哪个知识点出现问题了,再进行实施方案。针对遗憾二,有了前面加法的“涂一涂”“折一折”减法的操作时间是会节省一些,所以还是要加上学生的动手操作的环节,这样既可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又给学生以再次实践的机会。其实这次既是新知的引出,又有旧法的重现。对于遗憾三教师可能是看到学生们开心的样子,一个个做小老师的热情让教师不忍心很快结束这个环节。但是还是建议教师能在巡堂时挑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的就可以。剩下的时间可以做一做其他的闯关题目,最后评价课堂。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德育教育的反思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 中职的德育教育比较偏重于认知教育,对于情感教育有所忽略,本文从反思角度切入,论述了情感教育在中职德育过程中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甚至会影响认知教育的效果。

一、在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绝不可以忽略了情感教育

一般来说,认识教育都以教育学生认清道理为主,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记得当学生违反了宿舍纪律时,我曾当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指出和批评这种行为是如何地损害了班级其他同学的利益,直到看到违纪的学生把头低下来为止。事后此学生找到我忧怨地说“老师,你怎么可以当着全班同学把宿舍违规这事连说了三遍啊,弄得我在同学中的面子全都没了”。当时我还想:就得这样啊,效果多好,本人认识反省得够彻底,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然而今天回想起来,真得好好地进行反思:如此做法是多么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呀,帮助学生认清道理固然没错,但如果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感受,是毫无益处的。面对违规了的学生,教师在说理的同时能否也顾及学生的感受,从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加以扩展从而缩小其存在的缺点呢?反思: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满足情感的需要。这样,才会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兼顾,下面两点非常重要:

1.教师要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通过各种事情来体验以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本无对错之分,作为师者,去欣赏、信赖和尊重你的学生,同时给出相应的规矩就行了。给学生“规矩”、进行认知教育是必需的。在认知教育的同时,教师只有本着“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的心态,才会对学生的感受感同身受,才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站在老师、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其本身的违规行为,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用教师尊重、信赖与欣赏的眼光陪伴着学生,使学生自觉屏蔽粗野、轻浮、急躁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信、谦虚、勇敢、进取、尊重他人的情感。这样师生双方都心情舒畅,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2.情感教育的准确实施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好自我的情绪

淡泊名利、不为“文明班”或“先进班”等荣誉所诱惑;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看到学生灿烂的笑容、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听到学生学有所成为满足。教育者不被名利所左右后,能很好地控制好自我的情绪,做到关心、热爱学生,准确地解读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能够去控制其变化。上例学生违反宿舍规定的案例中,我当时就是只考虑到因此班级中被扣了十分从而弄丢了“先进班”,只顾让名利占有着大脑,心中窝着火,批评学生的语气与态度已经相当地重,再加上只顾着自己生气而没看到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学生自尊心的挫伤。今天回想,实感惭愧。反思:做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让智慧引领着师者控制好交往中的情绪变化。老师需要的是引导学生用自我的优点与自我的缺点进行斗争,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老师成长的必需。

二、对越聪明、智商越高的学生,越需要进行感情智力的培养

智商英文缩写IQ,用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包含了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包括记忆力、词汇量、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视觉驱动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构成智商的“一般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先决性条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智商一直被确立为判定一个学生聪明与否的标准。一般认为,智商高的孩子聪明。然而,一个学生智商高低与成绩的好坏、工作的成败并不成正比。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越是聪明的学生、往往也就是问题最多的学生,如果他们的感情智力不能同步发展的话,他们往往会成为令家庭和学校头疼的问题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对待越聪明、智商越高的学生,越需要进行感情智力的培养。

1.高智商又低“情商”的学生容易走上毁人或自毁的道路

1991年的11月1日,被公派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留学的原北大高材生卢刚,在拿到了博士学位后,却因为妒忌自己的中国同伴山林华、对自己的博导戈尔咨教授和史密斯教授误会以及对副校长安妮克黎利(Anne Cleary)女土的误解而将他们有目的、有预谋的进行了枪杀,最后自己也举枪自杀,制造了震惊全美的校园枪击事件。卢刚在学有所成时毁人和自毁,其实他的智商高乎常人,同时,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感情智力的低能儿,高智商和低“情商”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了悲剧、惨剧的发生。

2.高智商而低情商孩子的教育反思

作为家长,面对你的特别聪明的孩子时,要万分地呵护其心灵,你对孩子的心灵满足比你物质上的给予更为重要,要常与你的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及时让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为其制定适当的“规矩”;作为老师,遇到这些智力特别不一般的学生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尽可能快地获取到其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协同家长一起共同制定出这类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方式与方法,绝不可以被他们的“好成绩”所蒙骗。引导这些智商很高的学生正确与其他同学相处,赞赏这类学生把他们的“智慧”分享给别的同学的做法,全然地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本身有足够强的能力把把事情做好,同时给予他们适时适度的帮助,让他们融进班集体中,让这类学生成为其他学生的“小老师”,帮助这些特别聪明的学生享受到班集体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三、通过情感教育来加强和巩固认知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道理,其实就是进行认知教育。要提高认知教育的效果,最好先确保学生能够乐意主动地去“认知道理”,或起码不对“道理的认知”产生反感情绪,其所谓“亲其师,信其行”。

1.教师用充满情感的激励,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张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方面,教师善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造就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教师对自己所教科目、所教知识充满着热情,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处处显露着对知识本身的热爱、体验着知识带给人类的积极良好的感受,这样的知识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喜爱去认知与学习。反思:当教师本身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充满反感时,对学生说的 “要遵守学校的XXX规章制度”是毫无说服力的,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知效果将会极差。有如家长自己在麻将桌中“乐不思蜀”时,却对旁边的小家伙说“你好好读书、好好完成你的作业”,这种孩子的作业肯定写得不好,书也读得不好。另一方面,教师善于把握学生中出现的良好品质,及时地、充满情感地进行激励,能使认知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很好地遵守了“规章制度”的那个时刻,及时给予充满情感的激励,认知教育的效果就会很好。相反,如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某某同学不随意踩踏草地,遵守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对于“不随意踩踏草地”的认知会随风飘过脑边一样,老师说完也就吹走了,没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认知”。可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认知教育,而认知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教育的途径,能把认知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至。

2.教师要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

“轻声细语”体现的就是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情感流露,显现着教师在认知教育过程中的个人修养与教育智慧。“轻声细语”即以学生能够接受、乐意参与的教育方式,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特征的认知教育。“说重话”:对于学生某些屡教不改的不良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教师决不姑息与放纵不管,而是严格要求与纠正。现在的学校需要学生认知的规章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很多,学生必需共同遵守团体中的这些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反思:在进行这些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尤其重要,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是教师智慧体现的一个过程,教师用智慧使法律法规、行为规范深深地印留在学生的大脑深处,这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一门需要教育者不断提升的艺术。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的学习、就业、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对应的是人对于情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学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认知教育固然必需,情感教育同等地重要,甚至影响着认知教育。因而,情感教育在中职德育工作过程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都善用情感教育这个法宝吧,以助认知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的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现实情况;缺失原因;教育途径

B82-092

一、引言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中,孝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展现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孝敬和赡养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作为当代大学生,至少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学习钻研能力,也会在同一问题上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孝文化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更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然,我们需要用“扬弃”的态度来看待孝道。因为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当发扬孝道中符合时展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积极方面,舍弃那些封建的保守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孝文化教育的现实情况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大学生这一群体,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近些年来,随着西方各种事物进入中国,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美国家比较重视个性、强调个人主义,这也是我们这个群体中很多人比较“独”的原因。西式思维的灌输让我们讲求个性、注重独特的人格,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动。

根据群体的特点,可以看出目前传统孝文化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观念差别较大。很多人从农村走向城市,逐渐适应了城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很多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和父母之间产生差异,于是在许多方面和父母产生了冲突。2. 子女承担多重角色,尽孝道的方式也出现了偏离。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一个人承担着许多角色。会有多个角色,比如老师、丈夫,需要赡养四位父母,还要面对这个社会剧烈的竞争,全方位考虑家庭里里外外的各个方面。有时候不得不面对事业角色和子女角色的冲突。因而会容易因为工作的压力而忽视父母的需求。3. 生存方式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住上了楼房,越来越重视私人生活空间。子女和父母不住在同一屋檐。

三、孝文化教育在这个时代缺失的原因

通^分析和论证,可以得出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代特点。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的功利性太强、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流动性的增强,也影响了人们的孝意识。使得我们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孝文化教育,对于孝文化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2. 教育体制。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可否认,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但也正因为过于看重考试成绩,造成了学生只重视数学、英语等容易提升考试成绩的科目,而忽视了道德层面的提升;也造成了学校对于道德层面的教育是不够,很多知识流于形式、流于表面。3. 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虽然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但却使得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家长难以管控,缺乏家庭孝教育。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太过容易满足,导致他们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回报,对父母不尊重,孝意识更是不强。4. 舆论导向。当今社会,我们了解知识的途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前的电视、报纸,网络媒介、各种社交媒体所的信息都是我们获取知识,对我们思想和行为产生冲击的手段。诸如新浪、腾讯这样的网络媒体,更多关注的是娱乐信息,注重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对像孝道这样的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四、当代进行孝文化教育的途径

孝文化的教育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去弘扬和提升,社会各个层面必须给予足够重视才可以有所提升。

1. 国家政策。从国家的角度而言,我们党和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应该弘扬像孝文化这样的社会正能量。党和国家所领导的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提升像孝文化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思想层面的地位,旗帜鲜明地倡导孝道。2. 学校教育。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校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进行传统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从基础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再到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弘扬传统孝文化,高等学校应该作为主阵地。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学校应该在思想教育中国增加孝道的相关内容,把“孝”的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对于孝道的重视。同时,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孝道教育,增加课堂的趣味性。3. 网络传播。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占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它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我们青年学生。我们要努力利用网络。比如:建设与孝文化有关的专门网站,让广大青年学生和网民受到孝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要抵制和克服落后的孝文化,去粗取精,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4. 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作为父母,要孝敬孩子们的祖辈,为他们树立榜样。作为子女本身,要懂得体谅父母为家庭这么多年来所做的事情,尽孝是一个人做人的起码准则。每一代不断去传承孝道。

五、结语

总而言之,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面对目前中国孝文化一定程度上缺失的现象,我们应当去正视这一问题,从社会不同层面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党和国家、学校、社会以及个人自身都应该去思索解决之道,让我们把这一传统文化继续弘扬下去。我们应当重视孝文化教育,让这种文化滋养我们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参考书目

[1]黄南永,2009,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2]李伟,2000,《以孝树人:孝与教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卢智增,2006,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湖北社会科学》 [J]。

德育教育的反思范文第5篇

一、育人是什么

教育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有能力的人。身为教师,可以说真正懂得育人的不多。

育人是什么?从一般意义上说,部分教师认为育人就是教人知道学习知识,会学习书本知识,让学生成为会学习知识和会考试的人。真正会学习的人,就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而是把学习作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一种生活。事实上,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教师最发愁的是学生不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却培养出了不少厌恶和害怕学习的学生。教师天天所面对的教学问题,就是学生不知道学习的问题,不努力学习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多少教师?

教育人,就是教师要教育学生胜过自己,教育今人胜过前人。然而,不少教师并没有使学生超越自己,也没有能够超过前人。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前人。前人遗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大多当作了没用的东西。在哲学上没有谁能够超过老子,在教师中没有谁能够超过孔子,在书法上没有谁能够超过王羲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希望学生能够继承前人,没有想着要超过前人。我们没有超越自己,也没有能够让学生超越老师。我们没有超越别人,我们的学生也没有超越别人。我们不懂怎样超越自己;也不懂得怎样去超越别人。实质上,一些教师并不懂得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却天天在做着对人的教育;不懂得如何去教人做人,却天天在教人做人;不承认自己不懂,也不会育人,而是自我感觉良好,经常以育人者自居。

更可悲的是从事教师教育的“老师的老师”,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弄懂什么是育人,还天天去教人怎样育人,每当在对教师们大讲如何育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认真去想育人是什么,就在人面前大讲特讲如何育人,并没有真正地让教师学会育人。

教师把育人作为一种职业,却很少有人把教育人作为一种事业;就是把育人作为一种职业,也没有能够尽职尽责。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把知识的教育放在首位,因为考试就是把知识放在首位;把做人的教育放在了一边,因为考试就根本不考做人。教师是考试的机器,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是考试机器,考什么就学什么。应试教育,把教师变成了教奴,把学生变成了学奴。

二、教育缺什么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估计一部分人会认为缺钱。于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钱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就为了挣钱,教育工作就成了挣钱的工作。教育出来的学生也是金钱的奴隶。有了钱才能够办好教育,这是穷人的教育。有人认为教育的发展应当是产业化。办教育就是为了挣钱,甚至拿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命运换金钱。人家拿钱来办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育人的问题,为了育人就不怕花钱,有了钱就去办教育,就要培养出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是会用钱的人,成为金钱的主人。有了教育就有了钱,这是富人的教育。教育应当是人性化的教育,不断加强教育投入的力度,用更多的钱来办更好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缺乏育人的头脑。有人说教育培养出了有知识没有智慧,有个性没有人性的人。问题的关键不是缺乏智慧的教育,而是缺乏教育的智慧,不是缺乏人性的教育,而是缺乏教育的人性。

教师对教育缺乏兴趣,在教育工作中牢骚满腹,时常是一肚子的怨气,又时常把怨气带到了课堂上,甚至会发泄到学生身上。教师的教育心态浮躁,缺乏教育的耐性,对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期待,甚至于会否定人的可教育性;缺乏教育的情感,不能够很好地去爱学生,更不能够正确地去热爱学生,甚至于会错爱学生,在爱中会产生恨,恨铁不成钢。

部分教师自己认为不缺乏本学科的知识,于是就不愿意学习知识,不懂得教育的规律,不能够很好地教育学生,教育的底气不足,在育人过程中时常困惑,缺乏教育的自信心,遇到教育问题就迷茫。虽然没能够把学生教育好,总是会认为“我尽力了”,于是就问心无愧。

部分教师没有把育人当作是自己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缺乏育人的责任感和理智感。现在的某些教师并不敢管学生,也不愿管学生。总是认为现在的学生不让管,教师也管不了。如今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管不好就不是学生的错,而是老师的错。

教师缺乏教育的生命活力。教师缺乏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缺失教育道德、教育热情;缺乏教育的自信、教育的智慧。在育人过程中,教师缺乏教育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没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缺乏对于学生的教育影响力和心灵教育的震撼力,缺乏对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如何育人

在学校教育中,大部分教师总是认为自己会教育人。实质上真正会教育人的人却不多。教育人,就要教人做人,教人去做好人,去做强人,去做有所作为的人。在育人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却首先否定了人的可教育性,整天为育人犯难。在教育过程中,不少教师并没有感到育人的轻松,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得很累,感到教育的疲劳,于是就出现了教学工作的懈怠;没有育人的乐趣,却有教育的烦恼,于是就出现了蛮横的教育态度;没有把育人作为一种生活,却有很高的期待,于是就出现了教育的功利主义。教育评价以考试论英雄,追求前五名效应,没有培养出大批的成功者,却培养出了大批的失败者。

在教育工作中,多数教师有一个通病:不论自己的水平高低,只要当了教师,就会把自己高抬起来,抬到高于学生的位置,于是就会自以为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指手划脚,品头论足;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很少去考虑自己是不是会对学生产生误导。由于教师始终把自己放在高于学生的位置上,就会自然地教训学生,甚至会讽刺、挖苦学生。即是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是错误的,也要求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当这个时候,教师实质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育人。

教育应当与人为善。教师应当善于育人。育人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事业;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科学;不仅是一种职责,而且是一种智慧。会育人,这是一个教师素质中的重要话题。如今的教师中有多少人真正会育人呢?

教师发展根本的问题,就是某些育人者不能自育。教师不会做人,就不会育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不少教师关心的是育人的方法,而很少去关心做人的方法。在教师的心态上,只想当先生,不想当学生;只顾放电,不顾充电;只去发展学生,不愿发展自己,学一点就满足,教然后不知困,不能教学相长。在教育中不能育己,更不能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不能育己,焉能育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在教育的实践中言教的多,身教的少。

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也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实践的太少了。上课的时候教师讲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教师做的太多,学生做的太少。课后教师要求学生的太多,关心学生的太少。出了教育问题,教师推脱的太多,对教育的责任承担的太少。学生学习不好,就是学生的问题、家长的问题、学校的问题,甚至于是社会的问题,就是没有教师自己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学会了责怪别人,却忽略了深度地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