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范文第1篇

舞蹈艺术表演是一种需要表演者无保留献身的艺术。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它不仅是一种传达和再现,而且也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就是表演活动,它是感觉的艺术,这种感觉来自内心意向的积累。在舞蹈教育中艺术表演应放在如何使学生认识,感知,体验他们所面对的舞蹈作品上,进而解放自我。舞蹈艺术表演的任务观念是多元化的,有表情观、表意观等,无论何种表演观都应遵守舞蹈表演的整体性,它要求舞蹈表演即要有舞蹈也要有表演即要运用舞蹈表演,表演的又是舞蹈。它的任务就是通过舞蹈语言,综合音乐,舞台美术等手段表现作品主题思想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由于舞蹈艺术表演是一项技艺双修,学习与表演兼顾的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顺利开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点滴渗透原则,是指舞蹈艺术表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渗透对舞蹈表现力的的培养训练。坚持这一原则不仅符合该学科教学特点,而且较好的适应了受教者学习舞蹈艺术表演的认知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激发兴趣原则,对于艺术表演的产生激发舞蹈受教者的学习兴趣,引发表演激情。协调发展原则,舞蹈艺术表演不仅是受教者个体学习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创造发展的过程,所以,舞蹈艺术表演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要均衡协调发展。

二、舞蹈艺术表演内容的设置

首先,舞蹈教育要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传统舞蹈教育,只要重复前人的经验就够了,那种教育不但不需要创造性变化,就是有些微变化都是不允许的。现代舞蹈教学,要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运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方法,要讲究学习效益。对现代受教者来说,不断重复少量的知识与技能是断然不可接受的。在我们初登国际舞赛时,了解我们的老专家俄国芭蕾的前辈古雪夫指出,虽然,我们可以完成一些规定项目,但我们的选手显然没有其它方面知识的帮助,明显的是缺少音乐与文学修养,因而我们创作的人物缺少一定的内涵与深度。所以,我们要用综合知识培养舞蹈艺术表演人才,这样在舞蹈教育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面向全体舞蹈受教者,学习舞蹈艺术表演的内容主要包括:舞蹈艺术表演的基础、舞蹈艺术表演的技能技巧以及舞蹈艺术表演的审美体验等。

1.舞蹈艺术内容表演基础理论。它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舞蹈教育而进行的,理论对于实践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多才多艺的“巨人”之一的达・芬奇曾经形象的比喻道“热忠实践而不要理论的人好像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的船,拿不稳该往那里航行。实践永远应当建立在正确的理论上,透视学就是正确理论的向导和门径,没有它,在绘画上一事无成。科学是将帅,实践是士兵,最大的不幸是理论脱离实践。”这些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在课堂教学专门讲授的,也可以在舞蹈欣赏和舞蹈艺术表演教学实践中加以贯穿,所以舞蹈表演的预期目的就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学科内部各项教学内容的渗透,协调,又要搞好各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交融。

2.舞蹈艺术表演的技能技巧。舞蹈艺术表演的技能技巧是舞蹈受教者及演员进行表演的手段,是他们运用舞蹈语言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能力体现。它包括眼睛、面部、肢体等训练。⑴人们通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眉目传情”等,均贴切反映出眼睛在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中起的重要作用。在艺术表演中,眼睛表演技巧举足轻重。《明心签》中说:“凡作各种状态,必须用眼先行,古人曰‘眼灵睛用力,面壮心中生’。”说明了面部表情一刻也离不开眼睛的主导作用。用维吾尔族舞蹈为例:眼睛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就“挑(上声)眼来说,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力。舞蹈艺术表演中眼睛的运用技巧是在坚持不懈对艺术追求中,逐渐学习掌握才会纯熟运用的。⑵舞蹈艺术表演中,面部表情始终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凝聚的焦点。观众欣赏舞蹈,就是“观其舞,看其功,察其色,鉴其貌。”所以,根据舞蹈表现内容,脸上要会表现春、夏、秋、冬。这种技巧取于舞蹈教育中艺术功底及表演审美特征的培养才能具体把握,它是一个舞蹈受教者以及未来的舞蹈演员艺术修养与美感经验的集中体现。⑶舞蹈受教者在学习艺术表演时要学会组织和创作动作。从欣赏角度来看,受教者是通过自己的身体――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3.舞蹈艺术表演的审美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它是由欣赏、创造、批评三位一体构成的活动过程它分为⑴欣赏舞蹈表演中审美体验。这个是为了欣赏别人的艺术表演,正是为了自己在表演中更好地体现。⑵投身舞蹈艺术表演的审美体验。“没有体验,无法体现;体现离不开体验,体验为了完美体现。”应当说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范文第2篇

1.1舞蹈演员要有表演创造的精神

演员应该是个艺术家,不应该是个“艺匠”,艺匠只会模仿、复制,而不懂得创作,而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就要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3]。舞蹈之不同于别的艺术,是因为舞蹈演员按照舞蹈的艺术特怔,用演员自己的身体和思想感情作为材料去创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材料;他们是艺术家,也是艺术工具。演员的艺术创造不仅要创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必须要创造出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让观众去感受。外来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内容,人物的动作和行动首先是依据人物的某种生活状态和某种心理设计出恰当的动作形象,有时他们反过来也是从形体动作入手,从动作中去感受一切,以达到角色创造的目的。

1.2舞蹈表演艺术要有审美规范

舞蹈演员塑造舞蹈形象,要经过形象的积累、寻觅,形象的体验、感受,形象的创造表现这三个层次[4]。积累、寻觅除了从平时生活的形象积累中去寻找有关的形象外,还要有目的地从舞蹈、原著等去寻觅与角色有关的素材,体验、感受是要求演员自我逐渐生活在角色中间,从演员自我转化为舞蹈中的人物形象,使单纯的动作形式转化为表演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舞蹈语言,这也就是把单纯的动作形式变成有意味的舞蹈形式。

1.3舞蹈表演艺术的主要性格特征

不论是小孩、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在跳舞的时候,都是在抒发他们内心的的情感。情感是舞蹈内在的生命核心,无论舞者通过怎样的形式表达,都是在特定的生活中去表现、去抒发自己的情感。

2中老年舞蹈兴起的缘由

首先,在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已进入老龄国家。大多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年人和经历坎坷又继往开来的中年人相聚在一起,形成了特殊的中老年群体。他们寻求健康长寿的途径,渴望参加轻松愉快的文化活动,通俗舞蹈满足了他们这两方面的精神需求。其次,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转型,他们的心态也产生了比青年人更深刻的变化。追求美的享受,但又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渴望在艺术参与中塑造新的自我,成为当代中老年人比较普遍的审美追求。最后,新的时代,既充满活力,又充满竞争。中老年舞蹈以艺术语言作为媒介,把众多的中年人、老年人吸引、团结到一起,跳舞、结友,缓解人际的隔阂与紧张关系,使这一群体文化的投入者体验到互相间的友善与温馨。

3中老年舞蹈教学

3.1精讲多炼,热情示范

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关系,舞蹈基础是很差的。由于社会阅历的关系,能理解老师对动作所作的理论讲解和分析,但就是不到位。因此,对于初学舞蹈的中老年人,一要精讲多炼,二要多做示范。精讲时语言要简练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动作的反复练习上。示范时要有充分的热情与感情,示范的动作要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他们。同时还要耐心的纠正错误动作。中老年人由于年龄比较大,所以在初学动作时,感觉比较迟钝,不善于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觉地对动作作自我纠正。所以,上课的时候,除了不断地说要领,还要不停地帮他们纠正,力争做到口到、眼到、手到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3.2说练结合,体脑并用

中老年人初学舞蹈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忙乱中会忽略动作的要求。教师可以用一些俗成的、言简意赅的口诀,在课堂中发挥作用。如“直上直下,连贯柔韧”;“被迫下蹲,上顶直立”等。中老年对照口诀做动作,加上老师的及时提示,很快就能找到下蹲时的对抗感觉。中老年的记忆在最贱的减退,所以在记口诀或者是动作上,都是相对比较吃力的;所以,边做边记边思考,体脑并用,说练结合,才能提高效率。

3.3分步要求,循序渐进

中老人舞蹈教学中,动作规格要领的提出要有步骤。学员进行组合练习时,开始可以化整为零,分割成几小段分别纠正,每堂课可选其中一段作为纠正重点,不要总是从头到尾过一遍。一般来说,中老年在掌握一个新舞蹈,往往是先会做,然后做得较好,最后才能达到整齐。初学阶段,着重掌握动作之间的有机衔接,了解大概情节。提高阶段,则要求学员将注意力转向动作的细节和节奏的准确上。技巧完善阶段,则要求学员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表演能力的培养上。如果一开始就不分阶段,不分主次地对学员提出过多的要求,反而会欲速不达。只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客观规律,采取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和逐步推进的方法[5],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跳舞的作用

4.1中老年舞蹈具有健身、长寿功能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百动不如走,走不如扭。”跳舞主要是一种腿脚的活动,有快步有漫步,有规律有节奏,跳舞一个小时大约有五千步左右,这样既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又可以消除下肢淤血,体态稳健,活动灵活协调。对于老年人的舞蹈教育,首先要明确,中老年由于骨骼不是很坚韧,相对较脆、死板;所以在跳舞的时候适合较柔软的国标舞,或者是集体性欢乐舞,如藏族的锅庄、汉族的自由舞等。尤其在当代,社会上流行跳肚皮舞;主要是锻炼腰、腹、臀等躯干部位的肌肉,特别是腹部和体现柔韧性的腹直肌、腹斜肌以及背部肌肉,该舞除了收紧臀肌之外,还能通过外部的肌肉运动按摩腹腔子宫器官,促进盆腔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对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有效显著;这对于中年人,既提高兴趣,又可以健体;肚皮舞是一种全身性的舞蹈运动,所以可以达到减肥、减脂的作用;人在上了年纪后,容易患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所以该舞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由于老年人这些舞蹈既可以增强兴趣、锻炼身体,又可以抒感、延长寿命。

4.2中老年舞蹈具有娱乐功能

人生在世,需要劳动创造,也需要娱情取乐。中老年人带着各自不同的经历走到一起,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释放感情、回味青春,在人体有节律的运动中,传导生命情调,扩散生命光华,从而进入一种自得其乐的欢悦意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较高尚、较纯洁”、使生活充满情趣的大众娱乐方式。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范文第3篇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如何运用有效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研究。利用艺术性的课堂导入,引生入文,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意识到课堂学习的精彩之处,有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利用故事引生入文,提升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性

学生对于周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对于语文学习内容也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新书发下去后,很多学生会快速浏览课本内容,这是学生好奇心强的表现之一。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导入新课,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从课下状态转变到课上状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故事导入法实施教学。当学生为教师所讲述的故事吸引时,他们就一步一步地接近了新的学习内容。比如在讲解《沉香救母》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在汉代,有一位叫刘向的书生,他努力读书之后上京赶考,在途中顺便到华山一游。华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一座神庙,庙神为华岳三娘。她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受到天庭王母娘娘的派遣来到这里。虽然人人称赞,但没有朋友,生活十分孤独。一天,她在庙中吟歌跳舞,打发无聊的时间。这时,书生刘向走进了庙门。她着急地走上自己的莲花宝座,成为一个神仙塑像。”故事讲到这里,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为教师所吸引。这时,教师提出“你们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想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用故事导入新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内容上,会让语文课堂的学习更加自由,也能给学生更多的语文学习幸福感。

二、利用音乐引生入文,提升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性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更是情感艺术。音乐作品,能够让听众放松身心。在语文课堂中融入音乐,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新奇的事情,能够激发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创新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教师可以尝试将音乐与课堂导入结合在一起,用音乐导入新知识,让课堂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台湾的蝴蝶谷》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给学生播放《蝴蝶泉边》这首歌。旋律响起时,学生会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快速安静下来。这首歌的发音较为清楚,学生可以通过聆听去品味歌词,联想歌词所描述的画面,创设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情境。歌曲与课文在内容上具有共通之处,利用音乐作品导入,能够让学生换一种方式去理解课本语言,感受阅读之美。又如在讲解《雪儿》时,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雪绒花》这一歌曲,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全体大合唱开启语文课堂之门,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参与到歌曲的欣赏与演绎中,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更加轻松愉快。

三、利用视频引生入文,提升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性

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来讲较为重要。利用视频资源丰富课堂导入环节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快速建立,这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效方法。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多媒体相关设备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视频资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视频去导入课堂。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纪录片式的视频开始一节语文课。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喜好,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比如在讲解《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王二小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看动画片,是小学生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之一。形象的卡通人物,能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王二小的个性,通过观看视频让学习课本内容更为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动画片最有吸引力。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像在讲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间,给学生播放关于司马迁的纪录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的伟大,产生敬佩与崇拜之情,以此为前提组织接下来的学习活动。用视频让课堂教学更有庄重感,营造人文氛围,有益于语文教学效果的优化。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操守的高素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政治课,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很难使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很难达到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系统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会起到关键作用。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否履行工作岗位职责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而且要看其对待工作态度的好坏和责任心的强弱。由此可见,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笔者以电子技术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一、加强专业学科与政治学科间的整合,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中职学校开设政治课的主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培养学生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和敬业精神,是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胜任工作岗位服务的。而专业学科教学也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知言行合一的实践平台,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在专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更不要走过场,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1. 在教学目标中凸显职业道德教育

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是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中介”,社会需求和教学活动都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密切相关。所谓“凸显”,就是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中起到引领教学、服务教学的作用。在教学目标环节中,教师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社会需求上下工夫,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明确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目标中引起共鸣。

例如2011级电子(1)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虚荣心,又有争强好胜的心里动机,喜欢动手操作,满足于成就感,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音箱的制作”是一次需要互相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的实训课,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知荣辱、共进退 ”确定为德育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达到让学生知道“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效果。因此,笔者将课堂活动以4人为一组,哪一组做得最快、最好、音质最佳即为优秀。上课伊始,首先明确德育目标,学生很兴奋,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最终这堂课学生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而且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更是令我眼前一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般说来,任何知识体系都渗透着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因素,具有潜隐的教育性;同时科学性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

笔者在讲授“二极管整流电路”时,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确定为德育目标。根据知识的特点,笔者打破常规教学思路,创设“一切为了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的教学情境,以产品的“性价比”为线索展开。例如在电解电容的参数选择上,若容量选得过大,则冲击电流大,影响元件的使用寿命;若耐压值选得过大,则成本高,如若其他元件的选择仍然不合适,就会造成产品的性价比过低,使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影响产品的知名度和企业的效益;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不便或经济损失。这样,在授课中就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低下,企业就没有信誉可言,消费者也会感觉受到了欺骗。因此作为企业的一份子,要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3. 使职业道德在课外作业中得到提升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离开社会实践,学生既无法深刻领会职业道德的内涵,也无法将职业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转化为造福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课外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得好,不但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得到发挥,而且会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展示和检验。例如笔者在“五一”黄金周之前,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了课外作业——推销电子产品。此次活动既要面向商家,又要面向消费者,对学生而言,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笔者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指导学生写推销计划,根据产品特点设计推销方案,面对消费者进行培训等,争取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活动中,笔者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合乎实际、童叟无欺、实事求是,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服务社会、感动社会。可见,课外作业会给学生一个在实践中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从而躬行践履,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4. 在实习期间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实习教学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学生走向职场前的一次“彩排”。学生会通过实践转变观念,增强岗位意识,增强社会经验,当然,学生能否在职场这个“舞台”中做得更好,笔者认为学生在“彩排”中能否促进“自我”,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在实习期间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自觉”发展的空间。例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2010级学生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上主要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在实习中感觉缺少了什么?(2)你在实习中获得了什么?(3)你为企业做了哪些小的贡献?(4)实习结束回校后,你再准备做些什么?问题不多,压力不大,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令人欢欣鼓舞的自我教育氛围,学生既感兴趣,非常乐意接受,又能深切感受到实习的目的、意义和老师的殷切希望,有利于学生完成“自我”,积极、主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精心营造出一个适合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劳动,还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教与学

2012年,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开始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实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这亟须把“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本地化、校本化,适应我校的教学传统和学生的学情. 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本研究试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对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什么影响;2.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学生两次测试的结果,然后再结合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概括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影响.

高一学生测试反馈

通过统计发现,强化班前测平均分为79.4分,重点班前测平均分为74.4分, 强化班高于重点班,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带来的差异. 在后测之后通过统计发现,强化班后测平均分为82.1分,重点班后测平均分为78.3分, 强化班平均分依然高于重点班. 这是符合学生学情的,因为强化班的生源相对比较优秀. 但是两个班级前测和后测之间的差距却是重点班比较小,也就是重点班进步比较大. 重点班的得分与入学相比上升得较多,而强化班上升相对少一些.表格中的优等生是所在班级成绩的前20%,一般生为班级成绩的后20%,中等生为剩下的学生. 分层次来看,优秀学生强化班提高了4.9分,重点班提高了3.8分,差距不大,说明优秀学生的成绩对教学模式的依赖性不大. 在中等学生方面,强化班的学生提高仅1.5分,而重点班提高4.2分,这说明“活动单导学”模式对中等学生成绩影响确实比较大. 对于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也是重点班学生提高的稍微高一点. 将两次的测试成绩在excel表格中计算了标准差,强化班的前测标准差为12.6,后测标准差为9.2;重点班前测标准差为15.6,后测标准差为11.7. 强化班整体比较均衡,所以前测和后测的标注差比重点班低. 但是经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一段时间以后,强化班标准差降低了3.4分,重点班标准差降低了3.9分. 分层次来看的话,中等生的标准差降低的幅度比较大,重点班下降3.8,强化班下降1.5. 重点班的优等生反而标准差提高了,说明重点班的优等生这个层次并不稳定,进入20%的也有成绩是中等的. 中等生比较多的重点班变化比强化班显著. 这说明了“活动单导学”模式有利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同时说明“活动单导学”模式能有力地抑制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

教师访谈实录和访谈结果

笔者在高一备课组选取了不同类型的三名教师进行访谈,三名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

教师A,有二十年教龄,中学高级教师;

教师B,有十一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江阴市教学能手;

教师C,有五年教龄,中学二级教师.

具体访谈结果如下:

(1)谈谈你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体会

对于问题(1),三个教师都表现出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肯定,也给出了积极的评价,他们都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确实改变了课堂教学,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对于“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他们也谈到了自己的体会,教师A认为学生需要适应的过程,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有选择性的试验;教师B认为教师的转变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学习和理解要到位,需要适应的时间;教师C表示非常喜欢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认为给他搭建了新的课改平台.

教师A:我觉得“活动单导学”模式比较新,虽然新课程里也有活动,但是活动单导学里的活动和以前的活动不同.以前的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为了某个需要的知识点或者内容而采取的一种学习形式,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活动是课堂的主体,在活动单的引导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感觉这个教法带来了清新之风. 我觉得活动单教学模式有优点,但是如果在高中全面推开,还是要先做试验,再推广.

教师B:对于“活动单导学”模式,我以前去如皋听课的时候了解过,我的感觉和某老师(指的是教师A)差不多,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从小学就开始,所以学生已经适应很久了,我们学校的学生估计要适应一段时间,我自己也在适应. 说实话,从主体到主导,说起来容易,做的时候,还是要研究和动脑筋的.

教师C:“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我很喜欢,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觉得和学生拉近了距离,能更近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摆脱了“一言堂”,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可以观察小组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更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我觉得很多学生也喜欢这样的模式,他们可以摆脱严肃的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要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活跃.

(2)你觉得“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否适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全部内容和课型?

对于问题(2),三个教师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教师A认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高中教学内容,他的观点是比较难的内容和数学学习基础比较差的班级其效果不一定有讲授法好. 教师B的观点和教师A相同,他们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的建议针对的是学生的成绩和效率问题. 教师C没有教师A和教师B的担心,他的观点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花很多数学学习时间,如果没有充足的预习时间,课堂很难展开讨论.

教师A:高中数学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有的内容学生不一定能靠活动就能弄透彻,这种教学模式不一定有教师讲的清楚和明白. 教学方式还是需要有多样性的.

教师B:“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否适应所有类型的学生,我觉得还是一个问号. 比如对文科班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还有比较困难的内容,如高三的二轮复习的难题、提高题,这些靠学生的讨论能否解决,这也需要去实践和研究.

教师C:我觉得“活动单导学”模式是灵活的,课堂上也可以灵活的调整讨论时间,所以我觉得“活动单导学”模式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我也有担心之处,这样的教学模式我感觉需要很多的时间预习、复习、巩固. 学生能否提供这么多的时间支撑?

(3)说说你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建议

对于问题(3),教师A认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得边实践边探索,教师A有这样的建议,体现了他的教学经验丰富. 他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改,关键在于教师的实施. 教师B认为对于活动单的制作,必须依靠备课组集体的力量. 教师C认为要提高效率,需要让“活动单导学”模式发挥最大作用.

教师A:如果要我说一点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建议,我觉得教学模式的好坏,取决于教的内容,和教师怎么实施很有关系,还是要边学习,边实践. 对高中数学中的不同知识、不同内容能否区别对待,找出哪些内容适合使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加以重点研究.

教师B:我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建议是,由于活动单的准备工作量比较大,因此这个一定要借助备课组集体的力量. 好的活动单,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教师C:对我个人来说,如果利用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倘若能提高效率,就更好了.

学生访谈实录和访谈结果

通过平时观察,结合学生表现和成绩,笔者选定了学生A,B,C三人作为访谈对象. 三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学生A,男生,数学成绩优秀,课堂思维活跃;

学生B,女生,数学成绩中等偏上,学习勤奋,经常主动提问数学问题;

学生C,数学成绩中等偏下,学习比较认真.

具体访谈结果:

(1)你以前上课的模式是什么?课堂上有活动吗?

对于问题(1),三个学生都表示,高中以前的课堂都是传统的讲授模式的课堂,有时候课堂里也有活动,也只限于公开课、展示课等. 他们都喜欢现在这样的课堂,觉得有参与度,不再是被动的对象,更有自己的积极参与. 学习更有主动性了.

学生A:高中以前,我一直接受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 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活动为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基本不会打破这种方式,除公开课之外,很少有活动.

学生B:在当今这个处处以教育为重心的现代社会中,课堂毋庸置疑是这一切的起点. 活动单导学的课堂,让我感觉到自己能够参与课堂,很多问题自己可以通过活动解决.

学生C:长泾中学的教学模式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活动单模式. 上课时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挖掘疑问,解决疑问,可谓“和谐、新颖”. 之前课堂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虽说枯燥无味,但经过几十年的验证,效率还是挺高的. 像物理、化学这些从西方引进的科目,则在教学模式上采取了创新,会有实验与小组研究的环节. 总的来说,是以传统为主的.

(2)你适应活动单导学模式吗?你的感觉是什么?

对于问题(2),成绩优秀和中等的学生都表示很适应“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优等生认为非常适应,不需要过程;中等生认为需要一个阶段的适应;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生则表示了担忧,认为学生讨论,没有教师讲课效率高.

学生A:现在所使用的“活动单导学”模式,无疑打破了这个怪圈,在课堂上我们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辅助和引导作用,随之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班级也被分为一个个小组,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使我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地投入课堂. 我也很适应这种模式.

学生B:进入高中,活动单就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起初那是万般的不适应,就像骑惯了山地车的让他去开电动车一样,少了感觉总是刹不住车,掌握不了方向,后来也就逐渐地适应了.

学生C:长泾中学采取的“活动单导学”模式虽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性较强,教师压力较小,但要我说实话,我还是不怎么赞同.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上课以活动为主,课堂笔记等来不及归纳,课后因高中时间安排紧便也没有空余时间整理,时间长了容易造成知识遗忘. 第二,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后,课本似乎放在次要位置了,以活动单为主了,日后整理复习,用活动单可能不太方便,知识点不成板块,不好复习. 第三,同学之前并不是特别自觉,讨论过程中也许会有浪费时间闲扯的现象.

(3)如何评价一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对于问题(3),优等生和中等生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非常适合他们的学习,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提高了效率,减轻了负担;差等生表示还是传统教学模式好.

学生A:我认为活动单教学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让我明白学习原来也可以这样学,而不是以前的只要听,跟着教师动脑筋就行了,要求的是我们怎样做到“好学”,使我们学生更加清楚学习的目的,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教学这类学科,可以让同学之间交流想法,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便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同学更愿意学,比起以前的课堂教学,我更喜欢“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学生B:我觉得活动单虽然需要不少时间去做,去克服新的问题,但其实也有十分多的好处. 活动单好比一条绳索,你牵着它便能一步一步理性地向前走,有了活动单,不仅在预习上,在今后的复习中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学生C:对于活动单这种新颖的学习模式,也许我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上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