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旅游发展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旅游;城市;品牌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13)03-0088-03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经营活动都具有强力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游客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旅游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文化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的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顶梁柱。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旅游文化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一方面,它包括具体的客观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财、物,旅游业如何开发资源、增加设备提高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
城市旅游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关系,既具有融合性,也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城市旅游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来源。
二、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如万里长城、金字塔体现了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成就及审美观念。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它能改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文化因旅游得以广为传播,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则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因文化更富魅力。
旅游文化是因为旅游活动而产生,为旅游活动而整合的文化,从其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与文化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因而应把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与文化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升级为旅游文化产业。。对旅游文化的创新,主要是人的创新和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并建立现代旅游企业文化。
三、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必要性
城市旅游的主要资源为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景观、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等;无形文化遗产包括音乐、戏曲、传说、历史、文学、民俗等。
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睬、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同时,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大量地体现在旅游业的管理者及从业人员身上,其文化素质及经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也是竞争的需要。未来城市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质量和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
文化是旅游业创品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品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建议
1.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培育关爱文化,增强民众凝聚力和创造力,共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保护城市旅游文化遗产。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打造极具创意的旅游文化项目。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联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2.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城市。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的身份象征和魅力所在,要突出旅游形象和城市品牌的统一性。要大力推动城市品牌的塑造,推进文化与旅游的城市品牌。现代城市的发展表明,经济是现代城市的力量,景色是现代城市的形象,文化则是现代城市的灵魂。要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以文化旅游促进环境再造,实现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双丰收。
3.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加强目的地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城市文化是城市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城市一般都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大量的具有传统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物古道、古代建筑等,反映了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搞好规划建设,凝聚文化个性,增强城市文化的特色、生命力和凝聚力,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营造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旅游文化的品位。这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以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为依托,打好“文化”牌,做好“山水”文章,丰富旅游产品,发展特色旅游,整合旅游资源,打破区域壁垒。文化资源的开发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张家界、九寨沟、丽江等成功的案例,说明在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去克服困难,就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创新文化服务旅游经济模式。优化旅游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意识和文化意识,可参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大型文艺演出,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6.了解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当代需求与消费文化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在获得物质文明较大程度的满足之后趋向于追求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由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游客的层次不断提高,对旅游的要求不只是局限在趣味性、观光型了,更要求其体现文化及历史内涵。因此,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生态型转化。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包括地级市、地区等地级行政区和县级市、县等县级行政区)。资源型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这些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发展缓慢、城市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这些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六个州市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产业弹性系数、区位熵和旅游产业集中系数等指标,对这几个资源型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当前云南省主要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指标分析
(一)旅游产业弹性系数
旅游产业弹性系数能够反映出旅游产业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用T和Y分别表示旅游产业和GDP的增长速度,用ET表示旅游产业弹性系数,得到如表1所示的四个阶段旅游产业弹性系数。与城市总体经济发展相比,多数资源型城市的旅游产业都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活性和发展潜力。
(二)旅游产业区位熵
从云南省参照系下的区位熵值来看,近几年六州市的区位熵值都低于1,这表明近几年六州市的旅游产业在云南省不具有优势。但是从近几年各州市的区位熵值来看,曲靖市的区位熵值在六州市中是最低的,而普洱市和保山市的区位熵值虽然小于1,但是在这六州市中却是相对较高的,这表明曲靖市的旅游业在云南省处于劣势,普洱市和保山市的旅游业在六州市中是具有优势的。
(三)旅游产业集中系数
利用2014年云南省和六州市人口、旅游产业总收入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如表2所示的旅游产业集中系数。与旅游产业区位熵值的特点较为相似的是,在六州市中普洱市和保山市的旅游产业集中系数相对较高,其中昭通市和曲靖市的旅游产业集中度最低,临沧市的旅游产业集中度偏低。
二、结果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地域差异明显
六州市的旅游发展较快,但地域差异明显。楚雄州地理位置优越,是游客前往滇西旅游的必经之路和中转点。其他州市的旅游资源相对不足,或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不突出,这会限制这些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导致这些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发展的地域差异明显。
(二)资源约束明显,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从旅游产业区位熵值可以看出曲靖市的旅游业发展缓慢,在云南省中处于劣势地位。曲靖市有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曲靖市的资源状况和这样的产业结构势必会限制其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资源优劣是旅游发展的决定因素
普洱市、保山市和楚雄州的旅游业在所研究的六个州市中处于优势地位,旅游发展相对较好。这些州市都是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结论与建议
1.云南省的资源型城市处于成熟型,这正是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的适宜进入期,各州市要把握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旅游业。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在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特殊作用和战略地位,把握当前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机遇,科学合理而有效地推进资源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对策建议
1、引言
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均衡而有效地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并使绝大多数市民能够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服务和应用,这将有效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开启了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新道路。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计划。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解决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各种城市发展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等方面,智慧城市都大有为。
2、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概念简介
所谓“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智慧旅游首先要构建数据中心、沟通服务端和使用端。三个部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相互联结。服务端是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使用端为广大的旅游者,拥有能够上网的终端设备,尤其是超便携上网终端;数据中心由大量存储有各类旅游信息的服务器组成,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进行数据的维护和更新。数据中心即是智慧旅游的云端,可以称为旅游云,将服务端和使用端联系起来。服务端将自己的各类信息及时放在数据中心,无须再自己购买服务器和维护信息;使用端根据自己的要求,从数据中心提取信息,需要服务时可以与服务端进行交换,使用端可以直接向服务端付费,也可以通过数据中心付费。
3、我国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仅2012年就有北京、常州、南京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本年的工作计划。更有不少企业在研制用于旅游方面物联网的传感器设备和技术,也有个别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中小酒店的管理平台。一些高校已经开始相关的研究。但是在智慧旅游城市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不容忽视。
一是缺少统筹管理和顶层规划。各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基础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用主义现象严重的情况,造成投入成本增高、资源利用率低等后果。
二是轻制度安排,重硬件建设,政策法规依据不足。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未形成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
三是缺少核心技术及产品,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高端芯片、关键组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缺乏技术创新带动,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信息安全隐患堪忧。由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甚至一些规划设计可能由国外的组织和企业主持或参与,可能造成国家安全隐患。
五是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覆盖诸多领域,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等来约束和指导。
六是缺少合理的产业规划和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进程和产业发展不协调,商业模式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和管理,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4、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特提出了以下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进行合理有序布局。从国家层面制定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智慧旅游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总体规划设计,统筹推进,指导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有序开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二是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国家出台规范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行政法规,各相关部委建立相应制度规范;加快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通信与网络等领域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标准的完善和实行;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资质认证体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统筹协调、共建共享。
关键词:传统手工业名城;城市旅游;对策
传统手工业城市的衰落是近代城市变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传统手工业名城由于保存了传统的中华手工技艺,拥有的文物特别丰富,或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满足旅游者历史、文化或自然科学交流等文化旅游需求,对发展我国旅游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类型旅游地通常在现实或潜在旅游者意象中有着相对鲜明的文化形象特征,如瓷都景德镇、盐城自贡等。独具的文化底蕴、特有的文化氛围、丰富的文化旅游项目是此类型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一、传统手工业名城景德镇旅游发展特征分析
(一)有利因素
1.陶瓷文化历史悠久
景德镇城市发展史就是它的瓷业发展史,因“天下窑器所聚”而成为全国陶瓷中心。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在千年的瓷业生产中,景德镇吸收了全国各地名窑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手工制瓷工艺,也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旅游资源种类多且品味高
“地上瓷都”、“地下瓷都”和“传播载体的瓷都”构成了陶瓷文化的景德镇。城区内旅游资源种类众多,3个系、7个景类、42个景型,有古瓷矿遗址、古窑址、古窑、古作坊、古街道、古民居、古陶瓷展览馆等传统陶瓷遗址;有陶瓷文献、诗歌、民谣、民俗、传说等陶瓷信息记载;还有与陶瓷文化相关的楼阁、塔、造型园林、园林景观建筑、陶瓷类教育机构、景德镇陶瓷市场、陶瓷产业园区等。
3.城市形象有较好的认同
景德镇198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8年被国家旅游部门推介作为全国重点旅游热线之一,2005年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使景德镇城市形象得到强有力地提升和传播。
(二)制约因素
1.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分散
景德镇陶瓷文化分布“散”,集聚度低,全市100多处文化旅游景点散落蕴藏在3200余平方公里的古老土地上。市区内主要的特色旅游景点大多为历史文化景观,由于历史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这些景点的规模普遍偏小,所有场馆绝大多数为古陶瓷、古窑址、古作坊静态的陈列多,动态演示少,讲解的内容不丰满,大同小异,旅游开发科技投入不足。
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景德镇经济总量在江西省内一直排在后列,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如2011年景德镇的国内生产总值564.71亿元,在省内11个市排在10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573元,排在4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990元。其与周边的大中城市相比,差距非常明显。景德镇较低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使得城市旅游缺乏有力的社会经济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城市旅游产品开发、城市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发展。
3.城市旅游特色不够鲜明
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规划,景德镇千年的陶瓷人文和自然景观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如城区内几乎找不到记载城市岁月的古窑烟囱等。仅凭现有的历史遗存,旅游者很难触摸到景德镇历史文化的精髓。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投入受到制约,城市环境建设质量不高,城市建筑和城市文化缺乏地域特色,城市的经济、商业等方面对旅游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基于城市文脉传承的景德镇旅游发展对策
(一)平衡旅游发展与古城保护
旅游业的发展为景德镇这座城市的管理、保护积累了充实的资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古城的丰富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构建了基础,二者相得益彰。陶瓷历史文化遗存异常深厚,它不但是属于景德镇,也是属于全中国。有关部门对挖盗古窑址等严重破坏行为应予以严厉的打击并追究相关责任;加强景区的维护工作,防止其自然风化腐蚀,改变原有旅游形象;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要严格遵循古文化遗存的有关法规,做到先评价后开发,杜绝破坏陶瓷文化遗存的建设;保护景区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市民公众的珍重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加大投入突出城市鲜明特色
景德镇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城市旅游的发展,加强人、财、物等相关投入,以瓷为景德镇旅游形象的亮点,以历史演绎为脉络,加强“千年瓷都,天下名镇”的城市旅游形象,重塑世界陶瓷艺术圣地面貌,使旅游者触摸到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精髓。其一,根据区域文化、形象传播受众的特点,以昌江、陶瓷、瓷人为造型元素设计旅游标徽,将其用于旅游宣传品、纪念品、交通工具等载体上。其二,旅游景点使用招徕性视觉景观宣传和促销,如在游览区入口处采用大门景、景区高处设标志性景观,在游客聚散的中心点和主要节点保留弹性空间以便展现宣传性的促销布景等。
(三)发展创意陶瓷旅游商品
景德镇手工艺术瓷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市场需求空间大。景德镇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开发创意陶瓷旅游商品,增加旅游收入,延伸旅游产业链。其一,依托千年瓷都的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整合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壮大生产规模,培育一批具有设计创新能力的陶瓷创意生产企业,生产各个层次的旅游商品。其二,努力建立一批如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一样具有景德镇特色的商品交易、展示、贸易洽谈、综合服务等市场设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城市连绵区发展战略湖北省
在区域旅游和城市地理研究中,“旅游城市化”和“城市连绵区”是探讨得较多的两个热点问题。“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规模不断增大,边界不断扩张,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城市连绵区”则是指许多城市及其邻里社区首尾相连,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有着密切相互作用的巨型多核心城市地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众多城市及其邻里社区组合不断扩展并相互连接逐渐形成城市连绵区,现阶段已成为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普遍现象。从“旅游城市化”与“城市连绵区”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前者的发展对于后者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就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而言,对上述两种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普遍缺乏相互联系的视野,“旅游城市连绵区”全新概念的提出,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所谓“旅游城市连绵区”,是指由众多核心旅游城市及其环城游憩带不断扩张并相互连接、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无障碍目的地旅游城市集群,它是弱化了行政区划界限,以旅游吸引物为纽带,以旅游产业化为引擎,以旅游城市为跳板的区域旅游系统。
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意义
从湖北省的地域旅游特征和城市格局上看,具有良好的构建旅游城市连绵区的先天基础。省会中心城市武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汇聚南北,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城市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底子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所有这些都表征出武汉市已经具备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极的优良条件。在武汉周边以100公里为半径则覆盖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八座各具旅游特色的城市,形成了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旅游城市群。此外,荆州、宜昌、襄樊也是湖北省旅游业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在地域空间上与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等著名旅游胜地紧密相连。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构建既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湖北省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腾飞的内在要求。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
根据“点—轴”开发理论,旅游城市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将扮演“增长极”的角色,而其间的旅游交通路径则将演化为“生长轴”,它们共同像“磁场”一样吸引周边的生产要素。于是,旅游城市的边界被不断扩大,同时新兴的旅游城镇也将涌现出来,众多非城市居民加入到旅游从业者的队伍中来。可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规划建设,客观上将使湖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二)有助于形成旅游产品品牌
品牌产品既是区域旅游形象的重要载体,又是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湖北省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来看,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高的精品名牌尚显匮乏,建设旅游城市连绵区可以有效地整合省内的优势旅游资源,规避已有的小品牌在旅游市场上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局面,形成新的具有规模效应的品牌产品联合体,从而树立起具有形象展示功能的“旅游大品牌”。
(三)有助于共享各类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也是旅游发展的命脉。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旅游效率,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区划行政壁垒的阻隔,湖北省内的基础设施资源尚未形成一个能够高效运转的网络,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人为设置的障碍。例如,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断头路和瓶颈路,一些级别不高的公路还有拦路收费的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城市之间的客源互送,不利于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发展的战略构想
基于湖北省各大城市及主要旅游吸引物既有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可在境内重点打造东、西两个彼此相互依存的旅游城市连绵区。“鄂东旅游城市连绵区”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座城市为腹地依托,在空间上表现为“圈层式”结构,囊括了东湖、黄鹤楼、文武二赤壁、汤池温泉、木兰故里、中山舰陈列馆等一众知名旅游景区景点。“鄂西旅游城市连绵区”以荆州、宜昌、襄樊为支点,联络荆州古城、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古隆中等著名旅游胜地,在空间上表现为“条带状”结构。这两大旅游城市连绵区集结了湖北省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应该成为湖北省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
建设旅游城市连绵区的目的是增强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在上述战略布局框架下,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形成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乡村旅游多极联动的发展局面
要使湖北省境内的主要旅游城市真正“连绵”起来,达到“城界消失”的理想结果,必须大力促进区域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城郊结合部是城市化的前沿阵地,也是旅游城市连绵区的重要节点,在这一认识前提下,都市旅游的发展除了进一步发挥其区域旅游吸引和集散中心的作用之外,其重点还在于发展“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BeltAroundMetropolis)”,使核心城市的旅游边界得以向外延伸。县域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行政单元,县域旅游则是处于中观尺度的区域旅游形态。一方面,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推进县域自身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另一方面,县域旅游既是都市旅游的有益补充,又可以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传导”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引导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了“乡村都市化”的引擎,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乡镇居民在物质与精神两大层面的“城市化”。因此,尽早形成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多极联动的发展局面,是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首要课题。
(二)贯彻以资源为主线、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前提的发展思路
提出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概念,实际上是要将湖北省的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借助适当的区域平台来组合成整体旅游产品并加以营销。旅游线路就是这种整体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旅游城市连绵区构造的湖北省旅游线路组合要在跨区域协作的视野下有效地涵盖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一批知名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楚文化、三国文化等一系列底蕴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故可重点考虑推出2条连通各主要旅游城市的大型精品线路,即“武汉城市圈精华循环游”和“一江两山风情体验游”。前者以武汉为中心,通过公路、轨道交通连接周边8座城市的旅游精华,形成“网状”的旅游格局,其客源主要针对省内居民,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内的居民,各城市相互成为对方的“后花园”。后者以长江三峡风光览胜、武当山琼阁访道、神农架生态探秘所形成“帚型”格局为主体,向两端延展与荆州古城和襄樊古隆中接轨,由于该线路基本上囊括了湖北省内资源品位最高的旅游景区景点,其客源则主要针对国际旅游者和国内其他重要旅游省市。两条旅游线路既体现出鲜明的主题和市场定位,亦契合了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战略布局。
(三)完善信息互通、营销互动、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发展机制
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建设的本质还是区域旅游协作问题,其关键在于生成一个“利益均沾、多方共赢”的协作机制。目前,湖北省各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给人的感觉是各自为政,竞争大于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该省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笔者认为,促进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快速形成,使其各旅游城市之间扭转为合作大于竞争的状况,必须实现信息互通、营销互动和客源互享。首先,由政府主导搭建起一个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共用平台,该平台不仅能提供该省关于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最新的行业资讯,而且还要能够实时监测省内旅游者的流向、流量和流动趋势并作出较为客观准确的预测,这样做有利于各旅游城市相互之间的客源共享;其次,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进行整体性的宣传促销,尤其是以旅游资源为纽带关联性强的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旅行社更是应该紧密的捆绑在一起,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这样做才会产生规模效益;再次,明确各旅游城市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品牌塑造的过程中突出个性,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近距离低水平重复项目的上马所带来的资源与资金浪费,这也是旅游链条在旅游城市连绵区各环节得以不断延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