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第1篇

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要让公平正义在实践层面体现,必须依靠制度安排。党的*通过的《决定》,突出强调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一般来说,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随着开放发展的步伐,社会要经过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搭建引导社会发展的制度平台。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环境下,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更为必要、更为紧迫。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更要放眼长远、在制度建设和创新上多下功夫,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保障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权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民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六个方面的要求,共同构成了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性保障,是我们推进下一步发展的任务和目标。

落实好这些要求和任务,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我们要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尤其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努力在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完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是一项紧迫的重大任务,也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设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上,创新发展,推动改革,注意兼顾各方面利益、照顾各方面关切,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各项改革取得更大成效。各有关部门要对《决定》在制度建设上提出的任务,抓紧研究、拿出方案,为中央决策提供依据。各地区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制度建设,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性,切实体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越性。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 建设途径

一、建设和谐文化的现实意义

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要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和谐,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巩固和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力量都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布局上来,引导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上来。只有最大限度地统一了思想认识,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牢固的思想保证。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内涵着协调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落实科学发展,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处理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需要全面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等各种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建设和谐文化,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有助于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人际关系。

第五、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

1、坚持以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些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要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道德风尚。

3、继承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在保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社会境界的内容,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吸收借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推动一个时展进步的精神力量。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发展;杠杆;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84-01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现出来。

一、实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实现社会稳定就要善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分寸,协调处理好人民群众间的各类矛盾。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怀有对人民群众高度热忱的感情,这份感情要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上。要时刻牢记我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对人民满怀热情,高度负责,努力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懂得了这些道理,协调处理解决问题才有明确的方向,那里的经济才会稳步发展。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点滴做起,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都要过问,都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千方百计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创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社会的和谐,经济发展就无法得到保证。创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善于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好解决好社会备类事务。要保证社会和谐,首先应该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作为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多变的工作策略,热情庄重的待人态度,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社会和谐不但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抓起,更要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点滴小事做起,引导人民群众逐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观念,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的动力和源泉。再次,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创建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而和谐社会的建立更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要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人是第一要素”这一规律。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坚持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经济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服务理念。千方百计发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如何协调处理解决好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错综复杂的矛盾,如何调动人民参政的积极性,是加快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的事实证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就能持续稳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所以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14—02

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最本质、最核心的规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的重点工作。

一、充分认识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管理的创新,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时代课题

我国经济体制、国民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等不断变化,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新的情况和问题,现今我国社会管理体系面临全新的挑战。伴随社会新问题逐步涌现,现今中国社会管理的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方面还存在漏洞。社会管理工作的问题紧迫需要长期的努力[1],无论是社会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社会风险的处理与应对,还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需要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科学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主线,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兼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谐有序。社会秩序的正常、和谐社会的建设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从社会生活中可以证实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完善会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根据社会现实状况,现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趋势,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出现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没有根除也未曾改变,我国现在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利益冲突问题突出,国家每年的刑事犯罪案件、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引起的,基层社会管理存在着不少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城乡社区治理措施不健全,社会组织、基层自治与行政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顺,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了使我们国家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并使得科学发展得到落实,我们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社会领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如果不能更好地解决肯定会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因此要求各级党的组织和相关领导干部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妥善处理事关人民利益的民生问题。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既要富裕,还要公平,这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追求的目标。富裕和安康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之中,同等重要,不可分割,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是党和政府的职能责任。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必要措施

创建社会管理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促进作用,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社会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仍保留着重视经济建设却不重视协商协调,注重事后的处置而不根治源头,注重行政手段不注重法制规范和道德的自律。这些思想、措施及手段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违背。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又丰富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扩展文化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建设生态文明等。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对小康社会的建设发挥高效作用。努力创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管理体系。

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一)创新社会管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的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造福人民,而不仅仅为了财富积累。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使居民的收入增加以此保障物质基础,创新社会管理就是为了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本意是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创造更多的财富,使得人民安居乐业。我国收入分配的改革与完善,良好的规划分配秩序,收入分配体系得到健全,促使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坚持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二)创新社会管理,前提是政府依法行政

简单来说,社会管理就是管理人民和为了人民,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生活中要尊重人民对政治的建议、关注人民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要维护好人民利益。创新社会管理,要严格限制和约束政府的权力,促使政府依法行政和管理,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第5篇

坚持正面教育疏导,夯实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价值取向。新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营造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是化解社会矛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当前因利益关系调整诱发诸多社会矛盾,处于不同利益区位上的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诉求和价值选择。思想政治工作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人们思想认识,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取向,由此凝聚起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共识和精神力量。同时面对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做好引导、疏导工作。由于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发展不均衡,取得的利益不相同,也由于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层次、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同,人们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不和谐,从而引发一些思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讲究教育的层次性,注意及时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事不遂意时,更容易产生焦躁、郁闷、激愤甚至仇恨等情绪。如果调节不好,于己于人于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心理疏导,促进心理和谐。要引导社会成员学会心理调节;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加强社会成员心态的分析预测,加强社会沟通,畅通交流渠道,防止不良心态积累恶变,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积极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当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群众各种诉求表达明显增多,维权的方式及手段日趋多样、复杂、激烈,甚至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各种诉求。当前社会矛盾,几乎没有不涉及不同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的,同时还表现出以往不曾有或很少有的新特点。利益群体相互博弈,党和政府首当其冲成了矛盾的焦点,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诉诸冲突,诉求表达往往采取多途径、多样化的形式,而且有些维权目标与手段背离。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人们合理表达各种诉求,通过合法的渠道进行诉求表达,相信组织,依靠组织,尊从法律,按照组织程序,逐级反映,合理表达。不能不顾客观实际条件,盲目攀比,提解决不了的要求;不能要求需要不断努力逐步解决的问题,一下子得到圆满解决;不能因为自身的利益诉求是合理的,就违背法律程序,采取极端的手段。引导人们在合理表达诉求的同时,采取正当的诉求手段,不能采取激化、尖锐,甚至恶性冲突的方式,要理性、理智地行使诉求权利,不能做出损害社会和谐稳定和违法的事情。

要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群众各种诉求表达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区别不同情况,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是政策层面的问题,就要坚决按照政策规定办事;是法律层面的问题,就要依照法律,切实维护合法权益;是思想层面的问题,就要通过开展正当教育疏导,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共识;对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就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多做群众欢迎的事、群众满意的事,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让人民群众真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善于超前化解矛盾,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超前化解各种矛盾,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构建预警预测、及时发现机制。社会矛盾能否超前化解,首先取决于尽早发现。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预警预测、及时发现机制。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到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在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中,掌握群众思想脉搏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要高度重视舆情信息,通过日常管理、服务调研以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新手段、新途径,广泛搜集社会信息,敏锐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及时捕捉和把握群众的呼声需求、心理情绪以及各种负面苗头倾向。获取群众所思所盼、所喜所忧的第一手资料,对社会矛盾的产生及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为做好矛盾转化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