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3)。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95.34±20.53)mL,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9.43±16.77)min、住院时间为(14.08±3.64)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疗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颅内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a)-0091-0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Micro-neurosurgery 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YU Xu-dong, LI Lei, DING Jian-jun, WANG Shao-guang, WANG Ke-hui, XU Qing-jin, FU Ji-do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Longkou People’s Hospital, Longkou, Shandong Province, 265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nd micro-neurosurgery 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14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cro-neurosurger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various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operation time, length of stay and treatment good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95.34±20.53)mL,(89.43±16.77)min,(14.08±3.64)d, 60.27%,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Micro-neurosurgery; Intracranial aneurysm

颅内动脉瘤多指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引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1]。因此,临床常将颅内动脉瘤称为“不定时炸弹”,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类型。目前,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多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对此,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分析探讨2种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3)。观察组患者中男40例,女32例。年g57~82岁,平均年龄(66.24±5.37)岁。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26例、前后交通动脉瘤25例、大脑中动脉瘤21例。动脉瘤等级:Ⅰ级33例,Ⅱ级20例,Ⅲ级1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53~86岁,平均年龄(67.98±6.01)岁。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25例、前后交通动脉瘤25例、大脑中动脉瘤23例。动脉瘤等级:Ⅰ级32例,Ⅱ级21例,Ⅲ级2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对实验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本实验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多方面诊断均确证为颅内动脉瘤[2];④患者未合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3]。排除标准:①患者无绝对手术指证;②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小于50×109/L;③患者脱落;④患者合并脑部恶性肿瘤等疾病。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癫痫、镇痛、导泄药物、营养支持等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疗法。具体方法为患者术前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44025019)20 mg,预防术中血管痉挛。之后全麻,行气管插管和肝素化抗凝。然后持续使用0.9%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确定患者动脉瘤的形态及大小。选择合适规格的脱铂金弹簧圈进行缠绕,反复血管造影。确定患者的栓塞止血满意后,将导管水解撤除,留置导管鞘,完成操作。手术6 h后,拔出导管鞘,对切口进行压迫止血和加压包扎。

观察组:患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体方法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和静脉复合麻醉,然后术者在显微镜下从 Yasargil 翼点进入患者脑腔,沿外侧裂静脉将蛛网膜剪开,分离颈动脉池、外侧裂池和鞍上池,慢慢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之后充分显露病变的动脉,采用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颈,同时关注止血效果。确定夹闭适当后,用含罂粟碱的棉片覆盖被分离的动脉瘤,关闭颅腔,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4治疗效果

参考格拉斯哥预后评分[4]良好:患者基本能正常生活。轻度残疾:患者有轻度缺陷,可正常生活。重度残疾:患者有重度缺陷,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植物生存:患者GOS评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的异常突出的部分,患者常表现为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及自发性脑出血等局部性症状。而瘤体一旦破裂,患者患处血管立刻大量出血,患者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严重者甚至会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因此,颅内动脉瘤也被称为大脑的“不定时炸弹”。目前,为避免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大出血,临床针对颅内动脉瘤多采用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血管内介入疗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之一,其治疗原理为利用弹簧圈本身及其促进形成的血栓闭塞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但临床研究[5]显示,血栓的形成易导致血管内栓塞复发。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原理为在微创环境下为患者开颅,保护神经系统,夹闭动脉瘤。该方法能较为彻底的清除患者脑内血肿,且若患者在手术期间出现动脉瘤破裂,术者可立即进行急救治疗。在该文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95.34±20.53)mL,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9.43±16.77)min、住院时间为(14.08±3.64)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对患者损伤较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因此,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生理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胡稻,谭兴萍,游涛,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4,21(27):32-33.

[2] 何科君,齐铁伟,郭少雷,等.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6):255-257.

[3] 康慧斌,彭汤明,钱增辉,等.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4):402-404.

[4] 王磊波.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C].//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论.北京:中华医学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2015:130.

[5] 李俊明.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1):157,160.

[6] 张绪新,孙丕通,邓东风,等.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医学综述,2016,23(3):557-559.

[7] 田健,任丽霞.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4(4):39.

[8] 夏熙双,牛光明,张鹏远,等.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4):362-364.

[9] 道日娜. 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的可行性和效果[J]. 中国卫生产业,2013(27):141.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颅内肿瘤;临床效果

颅内肿瘤又称脑肿瘤, 是神经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若不采取及时的治疗, 肿瘤将会恶化 [1]。近年来, 颅内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至于颅内肿瘤的治疗, 由于肿瘤位置的特殊性, 不可能像其他肿瘤手术那样将其切除, 通常情况下, 采用脱水药物来降低颅内压。有报道指出,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能够有效治疗颅内肿瘤疾病, 其手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较小。本次研究特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颅内肿瘤患者, 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 共同探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的治疗效果, 为今后在临床中治疗颅内肿瘤提供些许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颅内肿瘤患者, 其中男72例, 女28例, 年龄17~75岁, 平均年龄(47.1±6.3)岁, 经CT检查发现, 患者颅内肿瘤直径2.0~4.4 cm的有59例, 颅内肿瘤4.5~6.4 cm的有29例, 颅内肿瘤在6.5 cm及以上的有12例;各个患者的肿瘤位置均不相同, 胶质瘤22例, 脑膜瘤16例, 动脉瘤28例, 垂体瘤19例, 神经鞘瘤10例, 其他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颅内肿瘤的相关标准, 同时排除了患有心力衰竭、肝功能障碍等重大脏器疾病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身性检查和术前准备, 患者在术前进行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等措施, 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和身体状况为患者制订不同的手术方案, 确定患者的术中和头位, 头皮切开后, 注意保护重要血管、神经等, 慢慢将脑脊液进行引流, 降低颅压, 便于暴露术野。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进行治疗, 进行常规切除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完成后, 对患者头皮进行常规缝合, 不置引流,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手术完成后, 约7 d左右, 对患者进行CT复查, 针对患者颅内有无出血、脑水肿、肿瘤切除情况等进行详细检查,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级别:治愈, 经检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肿瘤切除;有效, 患者各项指标明显恢复, 肿瘤切除明显;无效, 病情未得到改善或患者术中死亡。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0.2±3.8)min, 观察组为(55.9±3.1)min;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00.5±9.8)ml, 观察组为(210.8±7.6)ml;经治疗后, 观察组中治愈32例, 有效17例, 1例无效, 总有效率98%, 对照组中治愈26例, 有效17例, 4例无效, 3例死亡, 总有效率为8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内肿瘤多因动脉的先天性肌层发育薄弱、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诱发[2]。传统的治疗方式效果不太理想,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是在降低患者颅内压的情况下进行的, 利用脑室中的自然缝隙和显微镜将肿瘤切除, 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且治疗效果显著。这是由于神经外科锁孔手术能够随着手术的深入扩大手术视野, 清楚掌握肿瘤的具置, 在显微镜下对肿瘤部位进行彻底切除, 且对其他重要血管不会造成损害, 在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 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本次研究过程中, 观察组患者实行神经外科锁孔手术, 其治疗后各项临床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8%, 而实行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仅86%, 远低于观察组, 充分说明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治疗效果显著。

总之,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所需要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 其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 疗效确切,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切实促进患者康复进程,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贺军.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 23(6):2942.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第3篇

就其研究范围来说,神经外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复杂,加上人类大脑的机能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清楚,而且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千差万别,同种、同部位的疾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也可能是同一种或同一部位的疾病,这给神经外科疾病、特别是颅内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对于昏迷的病人,可能是颅内疾病所致(如肿瘤、出血),也可能是颅外疾病所致(如水电解质紊乱、心血管疾病),其研究范围可能属于外科范围,也可能是属于内科疾病,因此,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面对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是否属于本学科的研究范围。然后才考虑治疗方案。

就其治疗方法上看,神经外科的手术治疗涉及大脑及其病灶,面对着人类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的、复杂结构的、而且又是生命中枢所在的大脑,神经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必须决定,在什么部位、以何种方式进行手术,既达到治疗目的,又对大脑正常组织损伤最小的理想术式;在手术时,必须十分熟悉大脑的局部解剖,以娴熟的操作技巧,进行手术操作,才能做到既损伤小,又能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在手术后,采取何种有效的方法,促进病人的恢复,这一切,都对神经外科医生的理论水平及操作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于颅脑损伤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就要求神经外科医生临危不乱,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判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及治疗措施。因此,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也是神经外科的特点之一,而具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也是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㈡、实习方法

由于神经外科属于专科性强的科室,实习同学进入科室后,面对各种神经外科的疾病,常常感到疾病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实习的收获却与所用的时间不能成正比。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呢?怎样才能搞好神经外科的实习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实习前及实习中掌握有关神经外科的实习方法。

首先,熟悉掌握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是本学科实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进入神经外科实习前,就应该复习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入科后还应根据具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对照复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其次,要选择好自己实习的立足点,明确实习的重点。由于神经外科的专业性相对较强,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专科的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员和专科医生热衷于研究的疾病并不一定是同学需要掌握的重点疾病,同学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自己需要掌握重点内容,然后制订适合于自己的实习计划,而不应好高鹜远,片面追求专业性太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

第三,临床实习的目的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神经外科疾病,特别是神经外科急症疾病(如头皮外伤、各型颅脑损伤、脑疝等)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临床工作程序等方面,这样才能及时正确地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判断,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形成原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76-02

研究下肢深层静脉发病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提出相关护理对策,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下肢深层静脉血栓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近2年所接收治疗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658例,其中包括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分析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本研究所有对象均来自本医院从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所接收治疗的神经外科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58例。其中包括男性429例、女性229例,年龄在23岁至85岁之间,平均为(56.4±0.58)岁。神经外科疾病种类包括硬膜外血肿者104例、硬膜下血肿者98例、大面积脑死亡者68例、脑挫裂伤者39例、颅内血肿者54例、高血压脑出血者78例、脑膜瘤者49例、听神经瘤者35例、动脉瘤者42例、脑出血者91例。患者中合并术前高血压者61例、糖尿病者28例、冠心病者65例、术后意识障碍者239例、术后无意识障碍者419例、术后有手术后偏瘫者276例、术后有382例患者无手术偏瘫、其中有148例患者体重指数偏高、510例患者体重指数正常。658例患者中有219例患者实行血肿清除手术、有355例患者实行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70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去小骨窗减压术、14例患者行显微镜下经锁孔行肿瘤切除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方法:所有658例患者中,有6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诊断标准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指标、影像学诊断三方面进行诊断。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否分为两组,即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然后从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体重指数、意识、肢体偏瘫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根据形成原因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8.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患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样本比较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比较

本研究对发生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静脉血栓组比较,有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留置导管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意识正常与否、患者体重正常与否、患者发生偏瘫与否、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神经外科疾病多为危重疾病,患者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但是由于患者可能伤及神经,导致需要长期卧床治疗甚至瘫痪等,长期不进行下肢活动极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2]。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会阻碍静脉血回流,如果不进行及时救治会造成患者机体残疾,严重者会引起肺阻塞,从而造成患者死亡[3]。因而,了解清楚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提出相关护理对策,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极其必要。

护理对策:根据本研究结果总结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根据上述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护理对策,①预防护理,时刻观测患者各项基本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变化是否正常,有无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喘息、血样饱和度下降的状况,若有,需及时想以主治医师报告,使得医师能够及时的做好抢救工作;同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肿胀情况发生,体温有无上升等[4];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休息,比如抬高患者的下肢,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患者水肿情况;对于伴有意识障碍或者瘫痪的患者,需要定期的给予翻身,使患者能够进行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5]。②抗凝护理;医护人员时常观测患者血常规,及时的测定患者血小板、血细胞、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凝血时间的变化,根据变化调理用药;定期观测患者的瞳孔变化,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发生、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异常,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呕吐现象;严密观测患者皮肤黏膜、牙龈等,若有出血现象,及时采取处理。③饮食护理:尽量给予患者低脂、低盐的食物,避免患者食用辛辣食物,每日嘱咐患者饮用足够量的水以稀释患者血液粘稠度,再者要给予患者食用高纤维的食物以防止患者发生便秘造成腹内压增高使得静脉回流受阻[6]。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各因素导致的患者血液粘稠度上升,是的血栓的形成几率增加。本研究通过从预防护理、血栓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四个方面做出相关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因而做好其预防工作对于提高患者治愈率,促进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娜.神经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176-1177.

[2]王开宇,陈明武,黄绳越.神经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70例临床分析[J]. 北京医学,2013,10(7):65-67.

[3]王曙辰,李 辉,夏世斌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应用的临床效应(附300例病例报告)[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4):2730-2732.

[4]于书卿,季楠,钱珂.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2,32(10):779-781.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范文第5篇

神经导航下颅脑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赵鹏来,刘宏毅,陈永严,常义

带蒂颞肌瓣颅内移植术治疗蛛网膜囊肿 (附30例报告) 李润明,薛关生,钟强,李劲松,陈军

持续脑室外引流治疗脊膜膨出并发脑脊液漏 高建忠,刘彦西,郝东宁,李军,车震,冯小宁,郭艳阳

恶性垂体腺瘤颅内种植1例报告 黄民权,姚一,张小斌,吴家阳,郑玉清

颅内多发性脑膜瘤合并神经纤维瘤病1例报告 张卫宁,王政刚,齐洪武,曹艳

神经外科学研究新进展 刘卫平,章翔

神经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杨忠旭,栾国明

硼中子俘获疗法的硼携带剂研究进展 曹锐峰,章翔,吴景文

"锁眼"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兰青,张全斌,沈利明,黄强

外伤性脑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 韩志安,李铁林,段传志,汪求精,黄庆,徐如祥

垂体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连伟,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杨义,马文斌,陆菁菁

小脑桥脑角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魏学忠,冯思哲,薛洪利

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选择 徐启武,车晓明,杨伯捷,胡杰

老年颅内肿瘤的治疗体会 陈勇,黄光富,袁利民,何永生,刘卫东,陈隆益

成功救治脑干穿刺伤1例 洪国良,岳树源,杨学军,杨树源

神经导航手术252例临床应用 杜固宏,周良辅,毛颖,吴劲松

X-刀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评价 王立根,郭艳,章翔,宋少军,范风云,石梅,魏丽春,张永琴

蛛网膜下腔出血腰池持续引流前后脑脊液中NO浓度的变化 黄清海,刘建民,洪波,许奕,周晓平,赵文元,辛涛

反义基因片段抑制胶质瘤细胞IGF-IR基因表达的研究 牛朝诗,傅先明,汪业汉,罗其中

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上区肿瘤 林志俊,李昭杰,周东,许作奎,林晓风,詹升全

椎管内巨大哑铃形肿瘤1例 陈广迪

垂体柄与鞍区肿瘤位置关系的初步分型及其保护 漆松涛

经额颞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 刘志雄,刘运生,袁贤瑞,刘景平,侯永宏,丁锡平,陈凌,曹美鸿

机械可脱性螺旋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傅洛安,章翔,吴景文,李侠,孙立军,蒋晓帆,刘先珍

脑磁图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李龄,朱丹,张志强,王焕明

全身性扭转痉挛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报告 秦明筠,李勇杰,王玉平

TNF-α反义寡核苷酸对犬颅脑爆炸伤后低血压的影响 张光霁,侯立军,卢亦成,朱诚,刘荫秋,李兵仓

神经鞘瘤的schwannomin/merlin表达分析 罗其中,卞留贯,孙青芳,储呈春,沈建康,赵卫国,张天锡

人脑胶质瘤相关的二条全长新基因报导及染色体定位 祁震宇,惠国桢,王兆,吴海,应康,顾少华,谢毅

侧脑室三角区占位性病变 熊志刚,刘绍明,程江鹏,周懿

人胚中脑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增殖及分化的研究 李庆国,梁鹏,武俏丽,林志国,刘恩重,戴钦舜

RA/IFN-γ协同诱导C6胶质瘤细胞分化的研究 钟春龙,罗其中,王勇,邱永明,徐纪文

苯丁酸钠诱导分化治疗可移植性人脑胶质瘤实验研究 李伟生,黄强,董军,兰青,孙志方

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临床生化特征分析 雷霆,杨波,舒凯,董芳永,薛德麟,李龄,蒋先惠

鞍区手术中微血管保护与视神经功能保留 李世亭,潘庆刚,沈峰,刘宁涛,刘忠,张迅

儿童髓母细胞瘤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表达 陈礼刚,程林,曾凡俊,卢敏,罗克枢,汪盛贤

脑血管痉挛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c-fos基因表达及意义 王政伟,尹彦玲,赵春平,吕彦恩,周岱,鲍耀东

实验性高血压脑出血与周围脑结构关系探讨 刘宏毅,常义,邹元杰,张锐

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2例 杨树茂,覃仕英,张红英,曹卫东,程光,谢锐锋

高渗性氯化钠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治疗作用 马劲光,江向明,刘广慧

儿童库欣病的诊断和经蝶窦手术治疗 杨义,苏长保,任祖渊,王任直,马文斌

晚期垂体性巨人症1例 唐忠,朱炎昌,成良正,朱丹,蔡林波

神经导航定位下显微手术切除脑干区肿瘤的术后监护 张永琴,蔡艳丽,吴景文,恒彦,李莉

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概论 王象昌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治 沈建康,刘承基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 刘相名,惠国桢

胶原海绵人工脑膜临床应用研究 于书卿,赵继宗,孟国路,陆峥

大剂量白蛋白对大鼠液压脑损伤性水肿的影响 刘斌,江基尧,蔡如珏

2003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简介

低级别视神经胶质瘤的诊治和预后 楼美清,卢亦成,丁学华,白如林,胡国汉,陈菊祥,朱诚

边缘系统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蔡廷江,崔益钿,张剑宁,顾建文

放、化疗对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效应 王新强,林祥来,王世伟

神经导航在颅底手术中的应用 唐忠,朱炎昌,林涛,李志勇

梗阻性脑积水的神经内镜治疗 刘跃亭,蒯东,李涛,段虎兵,李守缄

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治疗 潘亚文,袁贤瑞

CT定位血肿穿刺治疗脑出血 李创忠,王今才,李琛,张瑞峰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何兵孝,徐继学,白显仙

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合并脑肿胀的治疗 于效良,柳宪华,胡殿雷,庄会林,施鹏

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失败原因分析 陈炼,胡世宝,柴平峰,何青兰,秦龙

数码相机在癫痫手术中的应用 梁树立,李安民,傅相平,耿峰,蔡笑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刘冰,贾淑梅,覃仕英,张永琴,顾克菊

星形细胞瘤脊髓蛛网膜下腔扩散1例 江建东,吴家阳,黄民权,姚一

正确引导癫痫外科的发展 栾国明,李云林

难治性癫痫脑组织中多耐药基因的表达 丁成云,栾国明,徐群渊

全国第三届微侵袭神经外科学术会议

细胞凋亡与帕金森病 张元鹏,张冠中,李新钢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张志远,郑立高,徐德生

面肌痉挛异常肌反应与F波之间的关系研究 海舰,李世亭,潘庆刚,李善泉

垂体TSH细胞腺瘤致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和处理 陶蔚,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杨义,马文斌

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巨腺瘤 惠国桢,凌伟华,王清,朱晓江,吴思荣,俞文华,吴建东,陆华,周幽心,张世明

垂体腺瘤经单鼻孔内镜下切除 周波,周涛,黄书岚,刘仁忠,晏丙元,田道峰,徐海涛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卞留贯,孙青芳,沈建康,赵卫国,罗其中,林东,濮春华,周洪语

反义IGF-IR基因片段对裸鼠胶质瘤形成的影响 牛朝诗,傅先明,汪业汉,罗其中

恶性胶质瘤cyclinD1及p16表达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唐晓平,毛伯镛,余定庸,王伟,张跃康,唐文国,漆健,谢贤镛

端粒酶、Ki-67蛋白表达与脑胶质瘤恶性度的关系 王东林,施公胜,鄂群,黄华

胶质瘤中Axin基因点突变检测及表达研究 邵秋杰,李青,金利华,赵一岭,张英华,林圣彩

迟发外伤性脑内血肿44例分析 李创忠,王今才,吕媛媛,李琛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途径营养支持临床研究 陈卫群,涂昌弟,谭强,钟天安,尹夕龙

高渗性氯化钠溶液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 张锦钊,马劲光,刘广慧,张毅明,张贯文,任天剑

外伤后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高述礼,祝宏春,郭俭,申存英

外伤性癫痫的伽玛刀治疗 关大刚,陈久荣,徐凤桐,曲年华

脑性瘫痪的立体定向治疗 刘明,王树新,刘启峰,刘玉河,胡泉

脊髓栓系综合征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 张银清,张剑宁,陈汉民,廖圣芳,余锦刚

高压氧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52例疗效分析 王秋莎

一种新型神经外科手术托盘的临床应用 钟云龙,赵继宗,刘运生,廖达光,刘立美,易华文,许华娅

颌面部损伤合并颅脑伤56例护理体会 羊玉荣,赵丽,王巧霞

弥漫性轴索损伤48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唐红梅,李俊武,傅西安

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简介

特殊表现的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 陈凌,凌锋,李萌,张鸿祺,单永治,吴浩

垂体柄解剖特点与MRI表现的临床意义 朱蔚林,黄勤

复发性颅咽管瘤的治疗 石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