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创新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创新动机
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敢于创新。
创新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心”开始的。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讲清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
科学技术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人们对过去感到自豪,对现在怀有责任感,对未来充满信心。在物理教学中,应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而激发起对物理学的兴奋感情,确立顽强学习刻苦钻研物理知识的决心,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有所了解,从而激发起创新动机。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
物理源自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物理教学只有密切与生产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在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地都有可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不论大到宇宙,小到原子,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无处不存在可以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田径运动会计时员的计时方法、风车、自行车等等。
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搭起物理与社会重大事件的桥梁,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身边的重大事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实际问题。如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飓风的影响等等。
联系生产实际,工农业生产中包含丰富的物理内容,涉及力学、电学和光学等各个方面的物理知识,为物理知识联系实际提供了又一个重要途径。物理课本中也有不少联系生产实际的问题,如螺丝钉的省力原理、光的反射原理、潮汐发电的电站、电冰箱的制冷原理、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高压输电和核电站等。
三、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
1、增加实验中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创新能力。
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通常不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希望亲自动手操作。在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实验多,课时少,学生根本不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希望亲自动手操作,满足不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有些教师在黑板上做实验。尽量少做或不做实验,为此,学生为了完成课本规定的实验匆匆进入实验室,又匆匆忙忙操作,跟着老师转,出来的结果基本一样,也无从谈创能力,如何增加动手机会呢?1定时开放实验室。学生想象力丰富,接受的信息多,精力又充沛,有时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想法做新的探索而苦于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索,因而就把他的创新意识在萌芽时就抹杀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应正确加以引导和管理,增设一些由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外实验。让课本中出现的家庭小实验,由学生各自准备好材料,进实验室做,让学生在一起讨论研究,这样每一位学生可以自由地、大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增加创新的机会,在实践中出真知、出能力。2尽量把动手的机会延伸到教学中去。物理实验教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面面俱到,但要设法把一些抽象概念、规律。通过形象的实验让学生去体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学习气氛浓厚,学得轻松愉快,学生也易接受。
2、增加探索性实验教学,活跃创新思维
探索性实验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规律性和说明自然现象的方法。因此,可把课本中某些验证性实验可以改变探索性实验,超前于知识教学,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比重,以增强研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虽然能测得大气压值,并能理解测量过程及原理,但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能知其然,达不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更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索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四、利用开放性习题,促进创新思维
近年来,开放性习题在各科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逐年升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应用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有一只蓄电池正负极已模糊不清,你根据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的答题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类似的习题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善于发现,就既可扩大学生的创新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全面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心声,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人,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育实验教学来探索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性教学。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1 更新教学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2 利用物理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
3 创设动手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 开展实验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物理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可行的方式方法。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创新,努力使物理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我看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性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
刚上初中的学生认为,老师是最完美的,课本是绝对正确的。为使学生得以改变这种观念,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创造自我的能力,我在课堂上有意警示学生:我本次讲课会出现几个问题,请同学们随时指出或课后指出,指出者为良,纠正者为优,并记入平时成绩。此法使学生课堂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有兴趣、有激情、有信心、有胆量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储备创新能量
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会最大可能地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土壤,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便成了空中楼阁。物理知识包罗万象,老师应格外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为了减少费用,我就推荐《少年科学》《百科知识》《中学生科普》《物理趣谈》等杂志和书籍,让学生自由选择,广泛阅读,但不作硬性干涉。对于不太适合的阅读材料,与学生做认真和善的商榷,让学生明白此书的哪一点、哪一方面不够好,应该带有批判的观点去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还初步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便随之枯竭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经常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点拨、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例如,在进行“温度计”教学时,就有学生向我提出过这样有问题: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它们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水也是液体,为什么温度计里不装水呢?实际生活中,因为条件有限,无法制出水填充的温度计,只能邀请学生与我一同想象:第一,水的比热较大。以水和水银相比较,质量相等的水和水银吸收相等的热量,升高的温度跟物质的比热成反比。物体的温度变化越大,它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就越显著。第二,水有反常膨胀现象。水在4 ℃以上,跟一般物体一样,都是热胀冷缩的,但是在0 ℃到4 ℃之间却是热缩冷胀的。无法标出0 ℃到4 ℃之间的刻度。第三,由于水的凝固点是0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更不能测量0 ℃以下或100 ℃以上的温度。学生听后,心悦诚服,认为既解决了问题,又巩固了已掌握的知识。
四、培养创新技能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
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学工作者都在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摸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创新教育的体会.
一、自制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对实验设备的投入在逐步加大,很多现代化的精密仪器进入了课堂,但师生自制教具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制物理实验教具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动动手,而是伴随着动脑的过程,学生希望能使自制的教具好使,必须动脑筋解决一些问题,这就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最喜欢用自制的器材进行实验,即使自制的器材比较简陋,甚至不好调节,但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物理教学离不开演示,即使在新课程教学中再强调探究实验,教师也无法不做演示实验,因为,物理演示实验,是学生获得感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础.教师做演示实验时,除了确保成功率外,就是重点考虑可见度问题,不少教师做了很多的尝试,可以利用多媒体,也有的叫后排学生围到前排来看,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事实上,自制实验器材,既有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一方要鼓励学生利用家里的日常用品自制器材,避免加重家庭的经济开销去买材料,另一方面,自制的实验用具,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近视镜片与爷爷、奶奶的老花镜片自制望远镜;用橡皮筋自制弹簧测力计;用漆包线与小铁块自制电磁起重机;用电铃、开关、电源等自制知识抢答器等.利用这些简易器材,开展探究实验,不仅巩固了已经学习的知识,还能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新教材上增加很多探究实验的内容,物理上的重要原理与规律绝大多数是让学生探究获得的.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不放心,不敢真正的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甚至不少教师将这些本来让学生探究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剥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实际上失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
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提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教学主要特征.传统的应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即使学生考试再好,事实是没有什么能力的,更没有创新的能力.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教师灌输的知识再好,也无法将学生一生需要的知识都灌输完,很多知识必须由学生自己探知获得,否则,学生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落实好探究式教学,必须改变应试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后,不仅能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便于他们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比如,在进行浮力教学的时候,探索一下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判断.当然,学生在猜想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剔除没有研究价值的猜想.在分析结论的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担心课堂无法掌控,事实上,一旦学生习惯于探究学习后,自然而然的步入正轨,不会耽误教师的教学进程,更何况,新课程教学根本宗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学习发展的教学上,即使“耽误”教学时间也值得的.
三、用评价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学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特别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能只顾看学习结果,学习的过程更为重要.在进行学习评价的时候,要采用多种形式,不能由教师独断.可以由学生自己来评价,也可以由同组的学生相互进行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尽管某些学生没有取得探究实验的结果,但他们确实已经尽力了,他们应该得到学生与教师的尊重,只要他们能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大的进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也要注重他们的表现,尤其要重视他们在探究学习中所提出的新颖的观点,即使学生说的不对,也要挖掘他们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敢于创新.
总之,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在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探索,善于创新,自己没有创新的精神,当然就不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创新教育;初中物理;应用
物理以感知为基础,知识比较抽象、冗杂,需要学生有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强大的逻辑构架能力,是一个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学科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上的要求更全面、也更高,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学习动力。创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从物理学科的基本特性出发,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享受探索新知的乐趣。
一、把课堂“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团结协作中相互促进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边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一边给学生们讲述实验的步骤、原理和结论,“剥夺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的机会。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创新的人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有着无限的潜能,教师要学会从课堂的“统领者”退为“引领者”,给学生更多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在团结协作中相互促进远远要比教师“赶”着学生进步更加有效。例如:在八年级《汽化和液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学重点是让同学们在了解汽化和液化概念的同时,还要了解什么是沸腾。教师为了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沸腾的概念以及产生的现象,安排班级同学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实践。实验器材有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老师安排三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其中一人负责摆放器材,一人观察水的现象,另外一人可以利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变化并记录表格中。同时,教师还让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进行实际操作,第一个问题是沸腾的时候,水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有气泡;第二个问题是水从一开始到达沸腾后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在實验的过程中,教师明确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引导同学们正确安装实验器材,同学们也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的实验步骤。学生们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协调配合,顺利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随后,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安排其中的一个小组给同学们讲述小组操作的全过程,并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表述一遍。在这个环节中,其他小组的同学也能对有问题的表述加以纠正,经过全班同学们的探讨、交流,最终获得试验结果。物理教师通过合作探讨的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让生活化教学融入物理课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物理小知识,很多生活现象都可以利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让生活化的教学融入物理课堂,不但能使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及能力。因此,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对提升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是让同学们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由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声音,优美的音乐可以陶冶心情,工地上机械的轰鸣声以及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却让人感到刺耳难听,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依据之一。教师给同学们提出问题“我们的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我们不碰它们,自己会发出声响吗?”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的结果,教师对此做两个简单实验。首先,教师拿出一张平整的白纸放在桌子上,白纸没有发出声音,随后老师把这张纸进行揉搓以及撕扯,白纸发出嘶嘶的响声;其次,教师拿出生活中常见的皮筋,通过手指的波动,皮筋也发出嗡嗡的声响,仔细的同学会发现,他们发出声响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个物体都在震动。通过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解释物理上的知识,使同学们更容易消化和理解本节课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积极做好教与学的角色转化,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的责任并不是把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们,而是要通过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例如:在八年级《光的色彩颜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知道光是什么颜色的吗?”围绕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讨论,有的说是“光是透明的,它没有颜色”,也有的说“光是白色的”,意见各不统一。随后,教师让同学们做个简单实验,每人拿出手电筒和三棱镜,以及一张白纸,用手电筒的光照射在三棱镜上,三棱镜下面铺有白纸。同学们一一按照教师的步骤进行实践,此时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实践结果,并要求进行简单描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结论,手电筒的光通过三棱镜照出的是彩色条纹,也就是说光并不是一个颜色组成的,它是多种颜色混合组成的。教师通过提问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动力,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