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教育的哲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康德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的研究就是对其道德教育之可能性的研究,它也是研究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的前提或逻辑起点。因为道德教育以道德为前提和主要内容,而道德则以人性(本文特指人的道德本性)为前提或逻辑起点,所以道德教育作为对人的道德性的培养,必须以人性为前提或逻辑起点。人性问题自古就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几乎每一位哲学家都对其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从总体上看,中国哲学传统走性善论的道路,这种观点认为人在道德本性上是善的,它与中国人崇尚孔孟之道是一致的。虽然孔子对“性”与“天命”等类似话题都有所避讳,但孟子的性善论尤其是他的“四端说”却非常符合中国人独特的道德情感心理,因而为人所称道和奉行。西方哲学传统的主流是性恶论,这与他们的宗教传统尤其是其基督教传统是一致的。该取向在西方政治哲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西方绝大多数的政治哲学家都试图通过严密的政治制度的设计来防止人性的堕落在政治上的负效应。作为一名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康德虽然不主张人性本恶的思想,但他对人性的看法也并没有中国人那样乐观。在其《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详细地论述了其有关人性的思想。在他看来,人在本性上既不是道德上善的也不是道德上恶的,道德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人所有的仅仅是选择作为一个道德存在者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就已经是现实的或现存的,人有选择向善的可能,也有选择行恶的自由,可以说,道德是人选择的结果。在这一问题上,重要的不是人的禀赋,不是人的倾向,而是人的有意识的选择行为,因为这一行为蕴含了直接决定道德的因素—动机,也即行动者的主观准则。对康德而言,道德只与动机有直接的关系,与后果或任何其他因素都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动机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因此,与动机直接相关的道德就无法直接从人的天性中获得。诚如康德所言:“人在道德的意义上是什么呢?以及,他应该成为什么?是善还是恶?这必须由他自己来造成,或者必定是他过去所造成的……善与恶必须是他的自由任性的结果……从而他在道德上就既不能是善的也不能是恶的。”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或儿童,当他无意识地做了一件对人有利的事情或损害人利益的事情时,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他是道德上善的或道德上恶的,我们只能说他在道德上无所谓善恶,或者说他是天真无邪的。因为,无意识就是无动机,而无动机也就无所谓道德。简而言之,人在道德本性上是空白的。不过,也正是因为人在道德本性上的这种空白才使得道德教育成为可能,如果人天生在道德上是善的或恶的,那么,从理论上讲,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徒劳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康德对人的道德本性的研究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或前提,这同时构成了康德对道德教育之可能性的论述。
二、道德教育之必然选择
在康德那里,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甚至是必然的,它是人成为人的必然选择。而要理解这种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就必需从道德哲学的层面理解道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康德的全部哲学思想都是在为人的道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作论证。在康德看来,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这也就是说,他是自然存在和自由存在的统一体。人的自然存在表现为人的本能需求,在此,他和其它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的自由存在也就是人的道德存在(在康德那里,自由与道德是同一个东西),它是人与地球上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是人作为人最根本的规定性。一旦丧失其自由或道德,人就堕落为一完全的自然存在者而和动物无异,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丧失了人作为人的资格。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说,人是为道德而存在的。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为人的道德性做出了如下辩护:“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在此,人性也即人的道德性,以人性为目的也就是以人的道德性为目的。可见,对康德而言,道德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它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必要条件甚至是人存在的目的。一个没有道德的存在已经不配再被称之为人了,因此,道德与其说是好人和坏人的区分标准,不如说是人和非人的区分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以道德为标准对地球上的动物进行等级划分。在潜意识中,他们将地球上的动物划分为三个等级:人、禽兽以及禽兽之下。在他们看来,虽然禽兽不会做道德的事,但它至少不会做不道德的事,而那种不道德的人由于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禽兽之下。这就表明,人们在潜意识或自然的情感中,是无法接受一个毫无道德的人成为人的,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这样的人排除在人类的行列,甚至将其排除在禽兽之外,而这也就是人们经常骂一个坏事做尽的成年人“禽兽不如”的根本原因。这可以看作是对道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实践证明。由上可知,虽然人并不天生就具有道德,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道德对人而言都是必要的和必然的——人必须要拥有道德以成为——道德的存在,这就决定了人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来获得它,而这种对人的道德性的后天培养也即是道德教育。可以说,道德教育是人获得道德的必然途径,又由于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所以,道德教育也就成了人之为人的必然选择,这即是说,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人。总之,要想成为人,就必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通过道德教育。这就是康德所谓“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的根本内涵。
三、结语
【关键词】护理干预;胃肠出血;焦虑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67―02
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道疾病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由于起病急、出血量大、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患者常存在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问题,这种焦虑心理不仅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同时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针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焦虑情绪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安全的度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本研究就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消化内科收治消化道大出血患者l00例,男89例,女11例,年龄38~88岁,平均(69.6±1.2)岁,均有消化道基础疾病,其中消化性溃疡6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9例,其他疾病l3例。人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焦虑、抑郁障碍诊断标准;(2)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酒精和药物依赖等。将100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止血、补液、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职业、受教育程度、药物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认识疾病复发的征兆,比如监测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尿量,观察大便的颜色、皮肤、甲床色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大出血及时送医院抢救治疗,并且在运送过程中使患者平卧休息,并抬高下肢,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尽量使患者放松,消除紧张等情绪。保持病房环境安静和床单位的整洁,减少不良刺激。每日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新鲜。各种抢救仪器设备摆放整齐,报警音及时消除。及时清理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更换带血渍的床单、被褥和病员服。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方法。由4年以上工作经验,业务知识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对干预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3次/周,每次30 min以上,观察5周。(1)摄入性会谈[1]:以体贴患者的态度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告知患者及家属干预的方法和目的,取得其信任和配合。(2)以患者为主导心理干预:我们通过主动询问患者主诉,鼓励其倾诉,及时了解患者的焦虑程度和原因,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上的支持。总结其原因:一是由于对本病的认知缺陷,从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二是头晕、活动无耐力等躯体不适,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针对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的问题,护士采取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以个体为单位,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耐心听取患者倾诉,设身处地的帮助患者解决问题,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自身健康状况,重建自信心,特别指出焦虑、抑郁对疾病的影响。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禁食的必要性和期限等问题,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逐一进行解答,避免使用消极的用语,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增强治疗信心。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及时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保持乐观。(3)行为干预:教会患者有效的放松技巧,有效的放松技巧能舒缓焦虑,如放松疗法、森田疗法、肌肉放松疗法深呼吸运动等[1]。
1.3评价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1)焦虑自评量表(SAS)。SAS包括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l分:没有或很少时间;2分:小部分时间;3分:相当多的时间;4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将20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再根据标准分换算表换算为标准总分,SAS标准分≥50分为阳性划界分,分值越高,表明精神状况越差。(2)抑郁自评量表(SDS)。SD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l条目相当于1个有关症状,均按4级评分。20个条目反映抑郁状态4组特异症状,包括:①精神性情感症状;②躯体;③精神运动;④抑郁的心理障碍。SDS标准分≥50分为阳性划界分,分数的高低反映人群的精神状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l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见表l。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性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文结果与李翠和刑清梅[3]、宋晨等[4]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心理,这可能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时,患者出现心慌、心率变快、血压下降,使患者面临死亡风险,引起巨大的生理、病理变化,产生强烈刺激,引起心理障碍一出现抑郁等症状有关。抑郁可使大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等活动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消化、内分泌器官功能亢进,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加重上消化道出血病情或延缓其治疗进程。上消化道出血、抑郁等情绪两者互为因果,严重影响患者心身健康[4]。当患者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时,护士除应守护在床边积极抢救用药以外,还应给予心理安抚,及时清除血迹、呕吐物,减少患者感官刺激,抢救工作、治疗操作动作娴熟,忙而不乱,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减轻紧张情绪。
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是指在患者入科进行了常规疾病宣教后,就患者最关注和焦虑的问题进行访谈式调查,开展健康教育时要抓重点,首先讲解患者最关心的问题[5],针对问题对患者采取干预措施,不再是传统填鸭式干预模式。患者可以主动获取,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主导地位,也避免了程式化的干预模式给患者造成的机械、刻板的影响,护士通对患者有针对性的宣教了解了患者的疑虑,并给予疏导,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患者的身心感受[6]。杨芳和任蔚虹[7]的研究也表明,患者获取的疾病相关知识越具有针对性,缓解焦虑的效果越明显。
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需要护士在与患者的沟通和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沟通技巧,因此,开展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的过程之中需要护士不断学习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综上所述,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上常见急重症,要提高疗效,护理质量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患者需求,制定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模式,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肖继明,徐军,缪东培.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9(24):927-929.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l993:160-204.
[3] 李翠,刑清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心理状况调查.中华医药学杂志,2003,2(4):66.
[4] 宋晨,郭强,丁小容,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分析.护理学报,2009,16(10):70-72.
[5] 余茂琼,王英,曾丹,等.急症留观患者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调查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25):106.108.
尽管这本书谈的是日本史,对象也是像他女儿一样的日本读者,但中国读者也是可以反观自照的。因为作者归根结底要教给女儿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哲学。
小岛毅是“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成员,这本书也贯穿着这一“共同历史”的态度。在本书中要点有二:第一,教科书上的“日本史”是基于近代民族国家而建构起来的国别史,其目的是服务民族国家的。日本列岛历史上存在的政权、种族,及古代居民对自己身份的体认和对家、国、天下的看法,与当代的日本差距很大。第二,教科书在教授“世界史”时,把日本史排除在外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日本史不可能独立被呈现,必须在一个国际关系的语境中才能被准确地呈现。对古代日本史来说,这一国际关系主要就是如今的东亚关系。
看,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日本换成中国,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问题。当然,中国因为在近代经历过激烈的反传统运动,特别是“古史辨”派通过“层层累积的上古史”研究已经使得一般中国人已不会把自己追溯到伏羲女娲之类,说说“炎黄子孙”也就算了。而小岛毅所要言说的日本史,和顾颉刚曾经做过的事情有相似处。
小岛毅的专业是中国思想史,在这本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小岛毅对鲁迅思想的认同。这又主要体现在,小岛毅一边在评述日本史,一边在剖析日本国民性。比如,《对外国的事情反而很了解》中,他谈起历史上日本的知识阶层对中国的文献和历史知之甚详,“左国史汉”,家家必备,三国演义,人人知晓,但对日本的历史缺乏了解,然后话锋一转,指出“当时的中国,以现代的视角来看,相当于美国”,所以,当代的日本人对待外国和本国的态度,其实没有变化,只是原来的中国换成了美国。
显然,作者是在批判日本国民性格里崇洋的自卑心态,然而,他马上又换了曲风,在《遣隋使是对等外交吗?》《忠君爱国与民主主义教育》等章节里说,遣隋使“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被许多日本人看作与隋朝“平起平坐”的证据,而足利义满为了贸易接受明朝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被许多日本人看作是有损尊严的卖国行为,这些其实都体现了日本人幼稚的“爱国主义”“忠君爱国”思想,因为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
遭到小岛毅最多嘲笑的,则是古代和现代日本人对汉文古籍的态度。古代日本的知识阶层广泛使用汉字,写汉诗,这是无可争议的存在。于是,爱国的日本人则强调他们虽然使用汉字,但表达方式、文法等是日本的思维,因此,这些典籍尽管很“遗憾”用汉字写成,但仍然是日本的“国学”。小岛毅几次嘲笑道,那些用汉字写成、但不符合中文语法的一些古人的句子文章,不一定是什么可贵的“和式思维”,恐怕是汉语掌握得不好,就跟现在写英文文章写得不通差不多。
终身教育思想(lifelong education)自1965年被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后,现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潮。作为中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对终身教育思想提出了论述。孟子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在终身教育观上除肯定孔子的思想外,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两千多年来,儒学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极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观是其仁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历史洗礼及实践检验后,精华部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而终身教育观早在千年以前便隐含在教育观中,至今仍闪耀光辉。
二、自我导向学习对成人的重要性
(一)自我导向学习的概念。自我导向学习最早由著名成人学习研究专家成艾伦・塔(Allen Tough)于1966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便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成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的含义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思考能力等内部心理对学习事件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行为过程的统一;具有独立性但无孤立性。独立性指学习者的人格具有独立性,因而在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自己的方式和学习风格,善于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都拥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只是程度不同、能力表现方面不同。确切地说,自我导向学习的发展是自我导向性这一人格特征的发展及在此基础上自我导向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发展。
(二)成人自我导向学习者的人格特征。研究发现(Guglielmino,1978)拥有较高自我导向性的学习者能主动、独立且持续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强烈的责任感;将问题看做一种挑战而非障碍;自信度高;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改变欲望;有目标导向的内在趋势;善于对自己的学习质量做恰当的评价;学习具有灵活性,能根据实际调整学习目标和方式,等等。
三、孟子终身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自求自得。孟子特别重视学习的自主性,自求自得是孟子的核心策略。“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二)专心致志。学习过程是自我控制的过程,学习离不开坚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孟子用弈棋的事例阐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排除各种干扰,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内省。儒家坚持的一个重要个人修养原则就是“反求诸己”,强调自我反省,自我错误改正。“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四)恒心。在学习和道德修养上,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而不厌”的做法,强调持之以恒。孟子谓孔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不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修身养性的根本是坚持不懈地从小事做起。有恒心,不轻言放弃,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实现理想。
(五)由博返约。历代教育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博学。孟子认为:“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意思是对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广博的学习,详尽的阐述,目的是尽管简约,这体现了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即博学有利于加深理解,更直接地抓住问题的实质――简约。
四、培养策略
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除学习者自身努力外,还需学习情境的支持与促进。教师和培训机构在试图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终身学习机会时还应关注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的要求和特性,以使机会有意义地被利用,同时使学员学习能力提高,成为终身学习者。
(一)教师应采取的措施:角色定位。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培训的目的即促进学习者认知、情感、学习策略、价值观等方面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其成为终身学习者。故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看做学习的促进者而非权威。教师应针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以积极的态度满足其自我导向需求,逐步减少对教学的控制,让学习者有一定机会对学习做出选择和判断;形成高质量的学习指导,提供学习技巧方面的帮助。帮助学习者获得确定适当学习目标必需的需求分析技巧、探究和自我评价技巧;利用内部动机。采用能利用学习者经验的教学方法将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兴趣和目标联系起来;重视开放性问题或任务。开放性问题或任务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和解决方法,有利于学习者与他人合作,从他人处获得启示和帮助的能力提高;教学具有灵活性,鼓励选择。教学可视学习者自我导向能力在时间、场所、内容、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教育培训机构或者雇主应采取的措施:为教师提供自我导向学习方面的培训并增加其采用自我导向学习方式的机会;鼓励学习者建立学习交换机制。学习交换指学习者之间相互帮助对方学习自己擅长的某一技能、技巧、学习策略等;定期组织学习者与有关专家会面,就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提供建议;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学习者兴趣,保证教育培训决策和学习机会的质量,以真正使学习者从学习中受益,进而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时对其给予认可和奖励;使教育培训机构或雇主提供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者需要相匹配,并帮助学习者确定其他学习资源。同时帮助学习者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习资源可以利用,从而随时随地地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自我护理 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因家庭自护不当引起透析意外。如患者因情绪激动加上疲劳引起脑血管意外, 因便秘时用力排便引起脑出血死亡, 因透析后忘记放松止血的绷带引起瘘闭, 因不注意控制饮食, 体重增加过多引起急性左心衰竭等[1]。健康教育在透析患者的管理与治疗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透析患者做好家庭自护, 对预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5年以来, 对156例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健康教育指导, 使患者由原来的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和严格遵守。有效控制了患者因自护不当而引发的透析意外, 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由原来的70%降至20%。
1 临床资料
在我院2005-01/2007-01期间的156例住院患者, 对其全部实行健康教育指导。男80例, 女76例, 年龄22~83岁。
2 自我护理的措施
2.1 正确的饮食方法 (1)摄取优质蛋白质。如: 鸡蛋、 牛奶、 酸奶、 牛肉、 猪肉、 香肠、 鱼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2 g/(kg·d)(体重以干体重计算)。(2)充分补充热量。热量的主要来源是适量的糖类, 适量补充植物脂肪[2]。(3)避免摄入过多的水分和盐。钠的摄入量取决于尿量的多少, 钠盐的摄入量为2~3 g/d。流质饮食每天允许摄入量为500 mL, 加前1 d尿液的排出量。(4)防止钾的过多摄入。钾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3 g/d 。应注意烹调时间长些, 生的蔬菜要切细些使水分少些; 含钾较多的食物有: 香蕉、 橘子、 樱桃, 新鲜蔬菜、 薯类、 豆类、 香菇、 果脯、 紫菜、 海带、 咖啡、 巧克力等。高钾时的症状: 口唇或舌部发麻、 手脚发酸、 无力、 心悸、 脉搏紊乱。如出现以上症状赶快去医院。(5)减少磷的摄入。如果磷水平过高, 身体为了保持体内平衡, 会从骨骼中吸收大量钙离子, 造成骨骼松脆易骨折; 同时也会出现皮肤瘙痒症。含磷较多的食物: 乳制品、 肉类、 核桃类、 豆类、 带鱼、 动物内脏、 骨头汤、 巧克力、 干果等。(6)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补充。所有水溶性维生素均可从透析中丢失, 应适当补充。如: 维生素C、 复合维生素B及叶酸等。
2.2 重视动静脉内瘘的保护 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瘘的狭窄、 闭塞、 感染都直接影响透析效果。 要延长内瘘的使用功能, 应遵守以下几点: (1)造瘘术后至拆线前不能沾水, 不能压迫手术部位, 不能穿袖口紧的内衣。(2)拆线后造瘘处不要佩戴手表或首饰等物品。不要用有瘘的手臂测血压, 进行抽血等操作。(3)为防止感染, 保持动静脉瘘处的皮肤清洁, 透析当天也不要洗澡。(4)为使内瘘血管充盈, 应适当活动造瘘手臂; 如前臂下垂, 用手练习握力器或健身橡皮圈等[3]。(5)血压过低及脱水过度都会引起血管闭塞, 请特别注意。(6)每次透析完毕, 为防止流血用纱卷压迫穿刺部位, 15~20 min后拿掉, 并注意局部有无渗血。(7)要养成早晚检查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的习惯。具体方法: 将2~3个手指放在动静脉内瘘上面, 感觉血管是否有颤动音。如果变弱或消失, 应立即通知医生。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习惯(1)保持乐观的情绪, 勿紧张、 焦虑、 生气。(2)充足的睡眠, 做到作息时间有规律。(3)节制烟酒, 吸烟特别对透析患者有害。(4)杜绝暴饮暴食, 做到遵从医嘱, 规律进食。(5)适当地锻炼及参加有益的活动, 增强体质、 减慢骨质疏忪、 防止心脏病及动脉硬化等。(6)清楚地了解自己, 每日测量体重、 血压、 摄入水量, 了解血液检查后的结果, 对饮食的自我管理非常有益。
4 适当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透析患者存在的几种代谢异常, 改善糖的利用, 降低血浆甘油三脂, 也可以减少忧虑和精神压力。(1)有氧锻炼, 慢走、 散步、 打太极拳、 跳舞等。老年人每天可进行30 min的慢走。(2)可从事一些较轻松的工作, 提倡多做家务, 并坚持参加社交活动。
患者在家庭护理时一定要和科室互留电话, 以便经常保持联系, 患者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及时得到治疗, 不致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 黄津芳, 刘玉莹. 护理健康教育学[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