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显微手术; 可行性
doi:10.14033/ki.cfmr.2017.3.0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10-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Method: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3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and the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microsurgery.The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treatment effect and safety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The bleeding of patient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group B,and the operation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group B,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Microsurgery; Feasi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999 Brain Hospital,Guangzhou 510510,China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在所有脑血管意外中,其发生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及脑血栓。颅内动脉瘤死亡率、致残率高,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及生命,因此需采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疗。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两者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纳入标准:符合疾病诊断标准[1];无手术禁忌证;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X血管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病历资料不全者。A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1~75岁,平均(56.02±3.21)岁。B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33~76岁,平均(55.72±3.1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A组行血管内介入疗法,患者全麻后,经右股动脉穿刺,将5F导管鞘置入,同Y型阀侧壁的高压枪连接管及加压输液袋连接,持续灌注生理盐水,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并选择适合微弹簧予以释放、解脱,直至动脉瘤闭塞,造影观察效果满意后撤出导管,将导管鞘留置。术后6 h将导管鞘拔除,充分止血,制动24 h。
B组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全麻后取标准翼点入路,在显微镜观察下,对侧裂池进行解剖,将视交叉池打开,缓慢释放脑脊液使颅内压力降低,动脉瘤充分显露后,采用适合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并充分止血,同时选择含有罂粟碱棉片将被分离的动脉瘤覆盖5 min,瘤颈宽大者可通过电凝镊夹持瘤颈电灼后再进行夹闭,最后关闭颅腔。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药物。
1.3 观察指标
以纱布称重法测量术中出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治疗效果,植物生存:患者仅有生命体征;重度残疾:患者意识清醒,无法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轻度残疾:可独立生活,但无法正常工作;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2]。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实施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A、B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0.47%、81.40%,B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624,P
2.3 两组安全性对比
A、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98%、18.60%,A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053,P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因素,危险性高,需在早期进行有效治疗。有学者指出,患者确诊后,应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根治,防止出现大出血[3-4],目前临床中应用较广方法为介入手术治疗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术野良好,可对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血肿进行有效清除等优点,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复发率低。但有学者指出,开颅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患者术后恢复较慢,且脑组织暴露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5-6]。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恢复较快等优势,但有报道发现,该治疗方法无法对巨大动脉瘤以及血肿造成的占位效应进行解除,且其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患者术后易复发[7-8]。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以上两种治疗方法,结果显示,A组(血管内介入疗法)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P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均有其优缺点,应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Steiner T,Juvela S,Unterberg A,et al.欧洲卒中组织颅内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指南[J].吴政政,李政,陈蓓蕾,等译.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6):401-417.
[2]赵宝帅.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8):1332-1333.
[3]汤荡,龙江.颅内动脉瘤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展望[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1):61-62,67.
[4]秦尚振,马廉亭,徐国政,等.颅内动脉瘤治疗十年回顾(附1372例治疗及随访)[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1-4.
[5]郭金满,胡火军,王雄伟,等.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00-1601.
[6]李经辉,孙涛,余化霖,等.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51例[J].广东医学,2011,32(18):2424-2426.
[7]廉英明.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1):1402-1403.
[8]蔡菁,孙爱刚,杨桂仑,等.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26例[J].山东医药,2013,53(43):50-51.
[9]夏熙双,牛光明,张鹏远,等.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4):362-364.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3)。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95.34±20.53)mL,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9.43±16.77)min、住院时间为(14.08±3.64)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疗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颅内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a)-0091-0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Micro-neurosurgery 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YU Xu-dong, LI Lei, DING Jian-jun, WANG Shao-guang, WANG Ke-hui, XU Qing-jin, FU Ji-do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Longkou People’s Hospital, Longkou, Shandong Province, 265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nd micro-neurosurgery 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14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cro-neurosurger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various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operation time, length of stay and treatment good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95.34±20.53)mL,(89.43±16.77)min,(14.08±3.64)d, 60.27%,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Micro-neurosurgery; Intracranial aneurysm
颅内动脉瘤多指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引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1]。因此,临床常将颅内动脉瘤称为“不定时炸弹”,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类型。目前,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多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对此,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分析探讨2种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3)。观察组患者中男40例,女32例。年g57~82岁,平均年龄(66.24±5.37)岁。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26例、前后交通动脉瘤25例、大脑中动脉瘤21例。动脉瘤等级:Ⅰ级33例,Ⅱ级20例,Ⅲ级1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53~86岁,平均年龄(67.98±6.01)岁。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25例、前后交通动脉瘤25例、大脑中动脉瘤23例。动脉瘤等级:Ⅰ级32例,Ⅱ级21例,Ⅲ级2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对实验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本实验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多方面诊断均确证为颅内动脉瘤[2];④患者未合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3]。排除标准:①患者无绝对手术指证;②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小于50×109/L;③患者脱落;④患者合并脑部恶性肿瘤等疾病。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癫痫、镇痛、导泄药物、营养支持等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疗法。具体方法为患者术前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44025019)20 mg,预防术中血管痉挛。之后全麻,行气管插管和肝素化抗凝。然后持续使用0.9%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确定患者动脉瘤的形态及大小。选择合适规格的脱铂金弹簧圈进行缠绕,反复血管造影。确定患者的栓塞止血满意后,将导管水解撤除,留置导管鞘,完成操作。手术6 h后,拔出导管鞘,对切口进行压迫止血和加压包扎。
观察组:患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体方法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和静脉复合麻醉,然后术者在显微镜下从 Yasargil 翼点进入患者脑腔,沿外侧裂静脉将蛛网膜剪开,分离颈动脉池、外侧裂池和鞍上池,慢慢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之后充分显露病变的动脉,采用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颈,同时关注止血效果。确定夹闭适当后,用含罂粟碱的棉片覆盖被分离的动脉瘤,关闭颅腔,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4治疗效果
参考格拉斯哥预后评分[4]良好:患者基本能正常生活。轻度残疾:患者有轻度缺陷,可正常生活。重度残疾:患者有重度缺陷,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植物生存:患者GOS评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的异常突出的部分,患者常表现为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及自发性脑出血等局部性症状。而瘤体一旦破裂,患者患处血管立刻大量出血,患者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严重者甚至会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因此,颅内动脉瘤也被称为大脑的“不定时炸弹”。目前,为避免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大出血,临床针对颅内动脉瘤多采用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血管内介入疗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之一,其治疗原理为利用弹簧圈本身及其促进形成的血栓闭塞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但临床研究[5]显示,血栓的形成易导致血管内栓塞复发。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原理为在微创环境下为患者开颅,保护神经系统,夹闭动脉瘤。该方法能较为彻底的清除患者脑内血肿,且若患者在手术期间出现动脉瘤破裂,术者可立即进行急救治疗。在该文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95.34±20.53)mL,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9.43±16.77)min、住院时间为(14.08±3.64)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对患者损伤较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因此,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生理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胡稻,谭兴萍,游涛,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4,21(27):32-33.
[2] 何科君,齐铁伟,郭少雷,等.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6):255-257.
[3] 康慧斌,彭汤明,钱增辉,等.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4):402-404.
[4] 王磊波.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C].//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论.北京:中华医学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2015:130.
[5] 李俊明.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1):157,160.
[6] 张绪新,孙丕通,邓东风,等.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医学综述,2016,23(3):557-559.
[7] 田健,任丽霞.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4(4):39.
[8] 夏熙双,牛光明,张鹏远,等.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4):362-364.
[9] 道日娜. 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的可行性和效果[J]. 中国卫生产业,2013(27):141.
小脑幕脑膜瘤起源于颅内脑膜瘤,是颅内比较少见的肿瘤[1],占颅内脑膜瘤的2%~9%,中年女性多见。早期小脑幕脑膜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不能及时发现,只有肿瘤体积较大时(直径≥30mm)才出现脑功能障碍,待到发现时肿瘤一般已经较大,周围重要神经血管丰富,手术切除小脑幕脑膜瘤的难度大。小脑幕脑膜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目前影像学检查中仍以CT和MRI为主要手段提供肿瘤的定位和确诊。CT平扫肿瘤影像学表现多呈略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增强后多呈明显均匀高信号。MRI平扫肿瘤表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影。强化T1加权像显示肿瘤多数明显强化,并且伴有肿瘤基底硬膜线性强化,可以帮助小脑幕脑膜瘤诊断。根据肿瘤分类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大多数肿瘤能够全切除,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高。
分 类
小脑幕脑膜瘤的分类法很多,应用较为广泛的分类法是Yasargil分类:外侧切迹、中央切迹、岩骨旁、直窦、窦汇、横窦、横窦乙状窦交界。国内多采用王忠诚提出的幕上、幕下、哑铃型的分法,该分类法较为简单实用,易于选择手术入路。
手术治疗
小脑幕脑膜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全切除率较高(71%~92%)[2]。随着影像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发展,手术死亡率由原来的15%以上已经降到现在的10%以下,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9%~77%。
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切除首先选择好手术入路是切除手术的关键所在[3]。手术入路其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肿瘤基底部所在小脑幕上的位置。入路要求能充分显露肿瘤,处理好静脉窦。现按王忠诚分类法进行手术入路选择常用有以下有几种:①幕上型肿瘤,多采用枕下幕上入路,全切除率达到了100%,术后恢复满意。枕下幕上入路,主要注意小心牵拉枕叶,尽量从单侧入路,防止皮质盲的发生。对于双侧肿瘤,可以从一侧入路并切开大脑镰,将对侧肿瘤掏空后再去其包膜,减小脑组织损伤。②幕下型肿瘤:多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该入路利用了小脑与幕的自然间隙,脑组织损伤小,手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该入路特点是可以直达肿瘤,不需要过多探查,同时肿瘤位于深静脉之下,减少了深静脉损伤。肿瘤切除后,应严密缝合切口,有时引发顽固性发烧和颅内反复感染。③哑铃型脑膜瘤:多采用幕上下联合入路,通常采用幕上和幕下开骨窗做法,这种入路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提供更好的视野,便于切除肿瘤基底,减小脑组织牵拉,而且只用1个骨瓣开颅使得操作更为简单。幕上下型脑膜瘤也采用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前入路在牵拉颞叶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Labbe,s静脉。但切开小脑幕时容易损伤外展神经。该入路的缺点是后组颅神经内侧的肿瘤显露不佳,术野较小,有时可以联合颞下入路。同时,对于扩展到中颅窝及上1/2斜坡的脑膜瘤采用颞下入路,该入路到达岩斜区的距离最短,可以减少血管神经的暴露和损伤。应注意避免过度牵拉皮质,以及损伤Labbe静脉,防止颞叶缺血梗塞引起精神障碍,优势半球还可能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该入路加颧弓切开,可以提供更大的视角,从而减少颞叶牵拉,但是也不能完全避免静脉的损伤。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可能被压迫移位或被肿瘤包绕,切除时应注意保护。小脑上动脉的中脑分支、丘脑穿支动脉的损伤会影响脑干及丘脑的功能,产生严重并发症。
总之,手术入路要求手术距离最短,手术视野最清楚,并结合患者影像学中CT、MRI、CTA或DSA特点了解肿瘤的位置,与脑干及周边血管关系和静脉窦的通畅情况进行个体化修整。
术前脑室外引流或术中释放脑脊液,可以降低颅内压,扩大操作术中空间,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牵拉。骨窗的大小要满足肿瘤的充分显露,并且尽量显露出静脉窦缘。肿瘤暴露充分后,分块切除肿瘤,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的粘连,尽量减小对正常结构的损伤。对于质地较软的肿瘤,可以考虑采用超声引导囊内切除肿瘤组织。对于不能切除的紧密黏着窦壁、脑干、神经血管表面的部分瘤组织或基底,应充分电灼灭活,减少肿瘤复发可能。
受累静脉窦的分类和处理
小脑幕脑膜瘤侵及静脉窦较为常见,发生率25%~80%[4]。一般认为完全闭塞的静脉窦可以全切,但切除受累静脉窦并不能降低肿瘤复发率,同时还可能增加手术风险,引起静脉回流障碍等并发症,神经功能损伤重,生活质量更差。目前保留静脉及神经功能的完整性而行肿瘤次全切作为一种策略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5]。
术前栓塞
小脑幕脑膜瘤基于小脑幕,主要供血来自于颈内动脉系统小脑幕动脉。脑膜瘤术前栓塞治疗会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同时可有效的防止术中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但小脑幕脑膜瘤动脉栓塞需要超选颅内小血管,同时考虑的血管迂曲度、栓塞材料,术中误栓等因素,目前其效果有时候并不确切。
其他治疗
脑膜瘤的其他治疗方法有放射外科手术、分级放疗及联合治疗。主要针对有手术禁忌证、拒绝手术、肿瘤残余或者有组织侵袭性的,应该考虑放射外科治疗或放疗,良胜脑膜瘤二者皆可,不典型或恶性脑膜瘤最好行常规剂量放疗。对体积小、无症状,偶然发现的小脑幕脑膜瘤,可行γ刀治疗,对年老体弱和肿瘤
展 望
随着检测手段和显微手术的进步,大多数小脑幕脑膜瘤能够全切除。但有部分脑膜瘤即使病理特征为良性,术中做到了Simpson Ⅰ级切除,术后仍可复发[7]。复发率之高,是否与激素等有关联,部分文献报道,脑膜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以体积较大、不规则形态、病理Ⅱ级和Ⅲ级、肿瘤增殖标志物Ki67表达阳性有关[8]。PR作为预测初发性脑膜瘤预后的参考指标,也可用抗孕激素治疗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以及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等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降低脑膜瘤的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脑膜瘤的生长,减少术后复发等[9]。希望通过医疗技术不断完善和研究,治疗脑膜瘤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 孙志博,孙文丽,齐宇.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30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25.
2 刘卫平,章翔,费舟,等.天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7,6(4):342-345.
3 张济源.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效果观察与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6):39-40.
4 邵强,胡飞,王建一,等.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2):93-94.
5 张新良,王晓萍.脑膜瘤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7):658-661.
6 姚江伟,李芸,吴文甫,等.脑膜瘤术前栓塞治疗的临床评价[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9):524-526.
7 栾文忠.有关脑膜瘤一些问题的思考[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8):449-450.
【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38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本组38例患者采用肿瘤全切术者33例,肿瘤包膜内切除术者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例,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好转。5例患者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面瘫6例,失语3例,癫痫1例,经住院观察对症治疗后好转。对本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后发现,遗留轻微面瘫8例,其余均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影像学检查是临床确诊三叉神经鞘瘤的重要依据,经过手术治疗可大大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三叉神经鞘瘤;诊断;治疗
三叉神经鞘瘤(trigeminal neurinoma)在临床并不多见,约占颅内肿瘤的0.2%、颅内神经鞘瘤的2%左右[1]。其中一半位于中颅窝。该病在35~60岁人群多发,临床表现可随肿瘤起源部位、扩展方向及生长发为不同而异。而手术切除为治疗该病的最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入路则根据肿瘤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05年3月~2010年6月收治的38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颅影像学检查确诊。38例患者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25~67岁,平均48.7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4.3年;肿瘤位于左侧者13例,右侧者25例;按照肿瘤起源分为中颅窝型21例、后颅窝型12例、中后颅窝型5例。
1.2 临床表现 21例中颅窝型患者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疼痛或感觉异常,角膜反射迟钝,继而出现感觉丧失或咬肌萎缩,其中5例患者产生III、IV和VI脑神经功能障碍,3例患者出现突眼症状,1例患者伴有左侧视力丧失。12例后颅窝型患者表现为三叉神经功能障碍,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耳鸣、听力丧失、眼震、共济失调等表现,4例患者伴有后组脑神经与面神经功能障碍、锥体征及颅内压增高症状。5例中后颅窝型患者兼有幕上、下受累的临床表现,因脑干受压,均存在长束征。
1.3 影像学检查 X线头颅平片29例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岩尖前内部的骨质破坏,边缘清晰整齐;13例患者卵圆孔、圆孔扩大,其中5例患者鞍背及后床突遭到破坏。对患者头颅部进行CT检查,平扫CT表现为肿瘤呈现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CT上肿瘤表现为均匀增强;骨窗CT上18例患者岩骨遭到侵蚀破坏,无骨质增生改变;3例患者肿瘤显示为低密度灶,增强后扫描呈现不规则或环状增强。肿瘤的MRI征象,在T1像上呈现低信号,T2像上呈现高信号,增强后扫描肿瘤呈现均匀增强。
1.4 治疗方法 本组38例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治疗,对于年老体弱不能忍受长时间手术者给予肿瘤包膜内切除,以缓解症状;年轻、身体状况良好者给予肿瘤全切。手术入路根据肿瘤类型不同而异,中颅窝型采用翼点入路,后颅窝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后颅窝型可采用幕上、下岩骨旁联合入路,经额颞硬膜外入路,颞下经颧弓-枕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
2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采用肿瘤全切术者33例,肿瘤包膜内切除术者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例,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好转。5例患者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面瘫6例,失语3例,癫痫1例,经住院观察对症治疗后好转。对本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后发现,遗留轻微面瘫8例,其余均痊愈,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神经鞘瘤是外周神经鞘的良性肿瘤,可以起源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神经髓鞘结合处两端的任何部位。来源于三叉神经的神经鞘瘤较为少见,是位于听神经瘤之后排在第二位的颅内神经鞘瘤[2]。三叉神经鞘瘤可以与其他脑神经的神经鞘瘤合并存在,这一点和神经纤维瘤基本类似。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已经治疗措施取决于它们沿三叉神经在颅内的位置。临床发现大约有50%的肿瘤位于路中窝内,30%位于颅后窝,而有20%肿瘤为哑铃型,向颅中窝、颅后窝均有显著的扩展[3]。患者临床多变现为同侧面部感觉障碍、麻木、疼痛等,其余相关症状还包括头痛、单侧面部痉挛、听觉障碍、局部癫痫发作、偏瘫、步态异常、颅内压增高、耳痛、突眼等。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X线、CT、MRI检查。外科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三叉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在经过详尽的神经及影像学检查后,则应设计手术入路和切除方法。本组38例患者均采用微创手术切除,手术均获成功,且随访满意。
参考文献
[1] 韩林,雷霆,退化性三叉神经鞘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2):102―103
[2] 呼其图,赵刚,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吉林医学,2006,27(9):1102―1106
[关键词] 听神经瘤;半坐位显微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2-0155-02
听神经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中枢与周围神经结合部,周围神经血管复杂,手术难度较高,因此保证完整安全切除听神经瘤,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听力保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2007~2011年我们采用单侧耳后1.5 cm经星点小弧形切口,使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听神经瘤共40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治疗组共40例,女23例,男17例;年龄20~65岁,平均45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病程2个月~14年,平均32个月。
1.2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症状:全部患者都有病侧听力改变(下降或消失)。第8颅神经症状:耳鸣 37例,小脑症状:步态不稳15例,后组颅神经症状: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眩晕6例,脑积水8例。
1.3 影像学征象
40例均行CT及MRI增强扫描,CT示桥小脑角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MRI显示T1W1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1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薄扫可见同侧内听道扩大。CT内听道扩大,MRI肿瘤不均匀强化。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用神经外科最常用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半坐位,头架固定。耳后经星点小弧形切口、1/3位于横窦上方、2/3位于横窦下方,切开头皮暴露颅骨,在星点下方呈三角形钻三个孔,然后扩大骨窗至3 cm × 3 cm,骨窗上界及外侧界一定要暴露横窦及乙状窦边缘,外上缘应暴露二者交界处。乳突气房如开放可用骨蜡或肌肉加生物胶封闭。十字状或沿静脉窦边缘弧形剪开硬脑膜, 开放枕大池的蛛网膜充分而缓慢释放脑脊液,颅内压降低后小脑岩面便从颞骨上分离,将小脑岩面轻轻向内后方牵开,沿小脑岩面外侧由浅入深探查桥小脑脚区,此区为三角锥型,仔细找到肿瘤,观察肿瘤的上下界和周围神经血管关系,找蛛网膜间隙,然后在桥小脑脚池蛛网膜和听神经表面蛛网膜之间进行分离肿瘤。囊内部分切除肿瘤,更多的肿瘤即向外移位,肿瘤便能经小的暴露切除,肿瘤与临近的神经结合紧密一般不是与肿瘤包膜与周围粘连,而是由于残留在包膜边缘的肿瘤过多而影响进入术野,囊内肿瘤切除后,包膜会折向外侧。最后用磨钻磨除内听道后壁,此时常需要牺牲弓状动脉,弓状动脉短时要注意勿损伤AICA,切除内听道内肿瘤。因为听神经瘤多起自前庭神经,故面神经和听神经多位于肿瘤的前方,肿瘤较大(直径大于4 cm)时,面神经听神经由于受瘤体长期压迫变扁拉长,但面神经始终自面神经管的前上相限进入内听道,面神经在此处容易辨认。肿瘤与邻近神经结合紧密主要是残留肿瘤多而影响进入术野,当肿瘤切除部分后往往可显示解剖间隙,内听道有肿瘤时,当肿瘤较小时可通过牵拉切除肿瘤,较大时则磨开内听道,保留与肿瘤包膜发生粘连的小动脉。以免发生脑干缺血而危及生命,勿损伤迷路动脉,以免面瘫,另外半坐位有利于术野清晰。
2 结果
本组肿瘤全部切除36例 (90%),4例次全切除(10%)。面神经解剖保留37例(92.5%)。
3讨论
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段,少数发生于该神经的耳蜗部,所以面神经和蜗神经多被挤压向前移位。随着肿瘤生长变大,压迫桥脑外侧面和小脑的前缘,听神经瘤开始多局限在内听道内,以后向桥小脑角方向发展,神经外科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有效利用颅内自然间隙到达桥小脑角区。CPA区肿瘤的手术设计应使肿瘤的表面脱离神经而不是牵拉神经使其离开肿瘤表面。本组40例患者均采用半坐位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术中剪开硬脑膜、打开枕大池放脑脊液,使小脑松弛后小脑岩面自然和岩骨分离,肿瘤表面有两层蛛网膜,利用纤维外科知识及技巧沿肿瘤表面蛛网膜分离[2]。可减少出血和面神经损伤。此外,半坐位有利于出血流出,可保持术野清晰,减少手术时间及误伤脑神经。因为听神经瘤多起自前庭神经,故面神经95%经肿瘤前方或前上、前下方行走[3],巨大听神经瘤可改变面神经的解剖位置并使其变扁拉长,辨认困难,此时可自脑干侧或内听道处确定面神经听神经位置,要仔细地从瘤壁上予以分离[4,5]。因此,面神经全程解剖是保留面神经解剖基础,同时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脑干诱发电位监测及神经导航也很重要[6]。本组面神经保留37例,因此我们认为熟悉CPA解剖和手术入路、显微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保留听力、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于春江,王忠诚,关深树,等. 听神经瘤切除面神经保留技术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7(3):174-177.
[2] 韩文涛,邓勇,张恭逊,等. 巨大听神经瘤外科治疗(附48例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7):631-632.
[3] 朱从付,孟宪团. 听神经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体会[J]. 广东医学,2006,27(1):105-107.
[4] 章翔,费舟.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J].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0):782-785.
[5] 陈立华,刘运生,袁贤瑞,等. 61例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体会[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