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具体体现为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获得的认知较为局限,学习的兴趣欠缺,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效果。

(二)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育途径单一,缺乏创新性的教育方式,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其中,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不健全,留给学生大量的漏洞和捷径,导致学生没有认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

三、解决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讲授式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创新改革教育方法,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通过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有力的支撑,避免和减少考核漏洞,使学生通过严格的考核制约思想上有真正的提升。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及时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法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学生确定明确而具体的奋斗目标并向目标前进;能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引导学生的思想,提高其认识,规范其行为。(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约束并规范学生行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通过肯定、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能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和行为。(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激发学生精神动力。(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塑造学生完整人格。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和学习风气。(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凸显学校育人的功能高校乃育人之地,教授学生知识是主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一课,加强其教育更能凸显高校育人的重要功能。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推动社会政治发展。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重地,所以,在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传播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能够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的有机联系。(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传播;选择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文化;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推动文化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解决 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徐刚(1981-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原理。(河北 石家庄 050073)杨涛(1981- ),男,天津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5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当中,更多是采用了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显现出它的弊端。所以高校应当建立起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利用科学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在这个时候,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被许多学者所提倡。我们应当分析和了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利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主要作用

把隐性教育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是由20世纪后半叶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和实行的。在西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公开、正面的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然性和隐蔽性的特征,能够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隐性思想教育最大的优势。隐性教育从受教育者的“无意识”作为教育过程开端,最终会转化成为“有意识”的教育成果。

1.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利用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较为含蓄和隐蔽的方式,在制度、文化、管理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完善个人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特征:首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非学术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直接指向学科的内容,它更多地体现在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方面,例如学校的校园文化、行为规范等。其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在无计划和非目的性中进行的。最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绝对地对立,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一定的情况之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这些特征具有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除此之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隐蔽性、全方位性、依附性、愉悦性等特点。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完善以及个人情操的陶冶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有助于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但是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所以我们必须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面覆盖的功能,这一点可以有效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当中,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去填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之处。(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我教育的功能。隐性教育是一种隐蔽的教育形式,它与显性教育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并没有直接带有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受教育的对象能够在无压力和无意识之下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的一部分。(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化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传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单纯依靠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要借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来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和强化。(4)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学生行为规范的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完善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一直是最为主要的目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学生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舆论、制度、环境、暗示等方面的元素来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二、目前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力量,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大学生素质的完善负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发现这些问题,并且寻找出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8-02

一、现代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终生教育的“大学校”

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认为,现代传媒具有对环境进行督查批判,促进社会交流和联系以及传承文化等三种社会功能。在我国,一般认为现代传媒具有为商业进行服务、促进公共事业和进行政治教育等三大主要功能。无论是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还是国内的普遍观点,其实都突显出了现代传媒的教育功能,而且这种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表明,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现代社会公民无疑都要进行不同程度形式不一的再教育乃至终生教育,而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再回到学校里时行,现代传媒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起了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人才的培养者角色。正如社会学家沙莲香所言:“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不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社会成员共享统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1]众所周知,现代信息化浪潮的汹涌澎湃,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巨大发展,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再学习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实现自我的提高和追求,终生学习成为整个社会的现实活动和生存需要。虽然传统学校教育有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为,但现实是人们在完成了基础教育之后必定离开学校,脱离学校教育,必须开辟新的教育渠道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拥有受众层次多、知识更新快、实际影响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的现代传媒无疑提供出了一条重要途径,也正是因为现代传媒的超时空性,使其成为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再教育乃至终生教育的“大学校”。

(二)公共领域的促建者

作为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共领域的建设和发展,而现代传媒在这其中所走到的作用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现代传媒参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其所关注的现象和问题也是人们所倾向了解的,而且人们在无形中会根据传媒的关注程度而展开对各种问题的关注强弱。公共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主要是对人们公共意识的积聚和呈现,而最有效的载体就是现代传媒。在公共领域中,人们通过现代传媒来了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并理解其中什么是重要的,是需要他们来进行广泛而深入思考的。“新闻媒体远远不止是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者。也许在多数时候,它在使人们怎样想(What to think)这点上较难奏效,但在使受众想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上十分有效。”[2]现代传媒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人们进行思考。人们通过现代传媒了解自身所关注的问题及相关事项,同时以自我需要同传媒引导相结合,突出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关注,在集体的讨论中形成共议和共识,探讨对共性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在公共领域,通过现代传媒可以形成一种政治动员,引导对共识的达成和深化,进而影响公众的生活。也正是因为现代传媒的大力应用和发展,深深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公共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以公共议题的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大众通过现代传媒了解并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和重要性,并形成公共舆论,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知识传授和领会接受在某种程度上是分离的,而现代传媒的介入不仅可以化解这种分离,而且还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观意愿和想望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而现代传媒的发展,不仅人们的知识信息更加宽广和丰富,而且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有了更多主观意愿和诉求得以表达的机会,而且表达诉求的途径和渠道比以往更加丰富和通畅。过去,传媒只是单向传播信息,以单纯的信息输出为主,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现代传媒的功能不断增强,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越来越强化对受众施加的影响,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同时,受众又通过自身的主动应对,对现代传媒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都是现代传媒的传播对象,他们也再像以往那样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所传播的信息他们认真思考并进行反馈,以此影响现代传媒,甚至对相关信息的选择、制作和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正是在这种有效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了联系,开展了实践教育活动,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二、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势

随着信息化社会地位的日益巩固和深化,现代传媒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所以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一)教育范围的全民化

现代传媒本身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快捷、受众面广、影响面大等特点,能让社会热点事件在各个领域中以较短的时间迅速快捷的传播,形成较大的影响,并在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同时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正因为如此,现代传媒所传播的信仰意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人生导向等能够形成一定的社会认知、共识、心理和社会风气,对人们产生影响。所以,在当下的信息社会,每个社会成员思想、观念、意识、德性的形成、建立和发展都无法摆脱现代传媒的影响和作用。所以说,通过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到最为广泛的社会成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全民化教育。

(二)教育过程的超时空性

现代传媒反映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同时能及时、快捷地反映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生活,随着电子智能化媒介的应用和发展,这一特点显得更加突出。手机、电视、广播等电子智能化媒介大量而广泛的使用,让现代传媒对包括社会热点事件、突发现象在内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反映更加迅速、及时,甚至可以实现超越时空限制的同步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这种超时空性得到空前的强化,地球也因此成了所谓的“地球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育内容更新慢、教育形式创新弱、教育组织水平滞后等显在弱点,影响了教育效果。现代传媒的这种超时空性完全可以克服这些痼疾,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使其影响、效果、作用迅速显现出来,如在线视频会议、现场直播、网络远程教育等,这些都是跨越时空、效果最快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三)教育效果的增值性

在现代传媒中,超媒体、多媒体、人工智能、知识库、信息高速公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特别是这些信息技术在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时,无论时是主客体的互动交流、教育形式的自主选择,还是内容的丰富性、面向受众的开放度和个性化服务等都在无形中推动教育深化,增值教育效果,营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式的智能化教学环境和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一些原本索然单调的道德说教成为和蔼可亲、图文并茂、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在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开展互动交流,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激发,有利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的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即时教育等的实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和教育效果的增值。

三、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注重传媒素养的培育

在当前社会,现代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服务器,认识、了解乃至运用现代传媒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备素养和基本能力。传媒素养始终以人的素质培养为核心,注重对现代传媒的正确认识和有效运用的能力,在对多种传媒信息认识和解读的基础上,强调独立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以此建立对待传媒信息内容合理、意义丰富、判断独立、价值明晰的传媒知识体系。这是基于现代传媒对人们广泛深入影响而提出的具有全新内涵和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对公民传媒素养的培育越来越成为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信息化社会全民素质提高的程度和水平。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快捷、泥沙俱下的信息传播要求人们要具备一定的传媒素养并不断提高,以此主动过滤摒弃负面信息,积极化解负面作用和影响,在充分运用现代传媒的同时,突显现代传媒的积极意义、价值和作用,进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追求。

(二)注重传媒技术的学习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必须实现“一个中心两基本点”的技术要求。“两个基本点”就是对传媒资源的运用和对传媒技术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单调枯燥的理论教育,而是一种关涉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成长教育,教育者应该主动了解现代传媒资源并能够有所取舍的充分运用传媒资源,同时改变传统的“黑板模式”和“粉笔模式”,熟练掌握现代传媒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单调性走向丰富性,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一个中心”就是在做到“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有效的结合,使理论活跃起来,使思想生动起来,使信仰亲和起来,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与意义。

(三)注重教育机制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3],其要实现目标和追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实现教育互动交流,也就是进行传统的传授教育的同时,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学习交流,强调受教育者主动参与意识的激发。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和吸引力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要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服务对象,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使受教育者在对现代传媒技术掌握运用的同时,强化主体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自我消化能力,促进教育效果实现,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互动交流、意识激发、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注重教育环境的打造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最优的教育效果,绝不可以单兵作战、闭门造车,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资源,营造出全面性、广渠道、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有利于教育活动开展的外在环境,充分以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注意辐射性、发散性和联动性,以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人,寓教于乐、寓学于境,助增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68.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心理健康 教育 结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96-02

对大学生人格及品质的教育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在形成大学生的优秀品质中占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二者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是教育者一直探讨的问题。从概念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也有共同的特点与功能。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素质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详细包含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和心理方面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形成全面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必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1.1 有着共同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都是大学生,即,教育对象相同,主要功能是“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是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这四个方面来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学生的正确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形成丰富的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水平,达到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的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能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无比的信仰,成为一名具有创新性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重在学生心理方面,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品质潜能,形成对心理疾病的修正与抵抗作用,形成健全人格能力,使学生在心理上全面发展。所以,综合二者的以上两点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标有所侧重,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把学生培养为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2 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同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要来说主要有政治理论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观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教育重点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们的形成法律意识、时代意识与自我意识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上能较为成熟,大学毕业学会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进行调适的方,把异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确的心理现象,侧重点烛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发展能力,能适应当今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爱好与主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倾向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也有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咨询与指导,也具有少许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间接性的教育与指导,从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变化。

1.3 具有互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互补性的一面。从心理、思想、行为三者相互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来看,心理状态健康与稳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开始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础,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想觉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质提高了,也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虽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对二者进行整合是必然的,使之发挥最佳的育人功能。

2.1 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本身的内容形成学生内在的品德和自觉行为,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解,才会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扩充

我们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只是重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国家的认识,重视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的时候如何去处理。但是很少让学生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等方面关注不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变化较快的社。产生这种心理变动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定与目标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得到了发挥,势弥补了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进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于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3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分支出来的,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与内容也相对独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单独的来完成,他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与参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特点上看,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人的本身内在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有很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途径,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3 心理性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 在理论层面上的整合

以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的这两种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个大的整体来进行融合教育,在体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体现其互补性,使二者协调发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个牺牲掉。其次,把大学生的生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教学,这是教学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学生的生活对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2 在实践层面上的整合

首先,在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实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自己的教学内容并不断扩展,把自己的教学目标也延伸起来,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的育人体系联系起来,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自身的政治、思想、行为等方面严格要求,也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开拓创新,创新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采取新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教育业务能力。这种方法上的灵活运用,可以让心理健康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对于学生授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很好的心理条件。在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结合,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喜欢做什么人”,又在想能达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做,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方法与手段也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辅助内容。所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与手段也很丰富了。所以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吸引过来用,提高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使教育效果更好,体现了教育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姚冰.实施“三个”整合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2] 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9(2).

[3] 黄警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71-73.

[4] 姚本先,杜松涛.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18-12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第5篇

(一)思政教育工作理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全球化使得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穿越了国界。这种多元的文化要素、信息资源、意识形态观念等随着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注入到生活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开展工作,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同化教育,往往片面重视灌输和说教,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也没有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大学生高度关注和深感困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涉及甚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多为“85后”“90后”青少年,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两种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群体特征:其一,强烈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求新意识;其二,一定程度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消极偏激。因此,原有的强调传统、单一、刚性、权威理念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已难以适应作为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好奇心强、追求多元价值的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强调经济理性、利益最大化、竞争等理念,区别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给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但是,与之相伴的是,原有的以单位制为核心的共同体生活结构逐渐解体,“国家—单位—个体”三位一体的结构变成“国家—个体”二元结构,中间力量或组织的缺位,导致中国社会的原子化倾向成为现实。同时,市场化导向的经济发展格局,又催生出了明显的个体化社会,即一方面鼓励社会大众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将市场的经济理性、物化、功利主义等思想渗透到个体之中。原则上,这种个体化倾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和重视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忽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追求学生个性发展与受集体主义思维约制的矛盾,个体化、个性自由、主体性、自主性与集体主义原则未能得到整合与超越。

(三)消费社会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和挑战

国际上先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已进入消费型社会状态,体现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日益受到这股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获取物质消费当作生活的目标,而这些物品的获取未必是出于他们对生活的必需,而是为了获取他们的某种身份认同。由于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塑与生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这种以消费为导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追求和模仿,极大地彰显了其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独特特征。但是,现行的高校思政工作并没有有效回应消费主义体现的对于通过消费所追求和获取的身份认同、群体认同等。

二、优势与因应: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重构

虽然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且后者是传统上占居主导地位的学生工作手段,但是已有很多学者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基础,初步论证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应后者在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背景下所遭遇的困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理念优势。

(一)强调服务学生而非教育学生的工作理念

社会工作自诞生之日发展至今,逐渐从单一的慈善救济功能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科学方法与社会制度。“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是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核心。相较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管理学生为核心的理念,高校社会工作以服务学生为逻辑起点,从而达到育人自育的境界。

(二)强调学生为本而非学校为本的工作重点

社会工作本质上是要重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了重要的福利制度功能,以人为本的福利观念成为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指南。社会工作在看待和介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能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来开展工作,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适应高校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工作环境。

(三)强调增权赋能而非控制约束的工作导向

增权理论是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其核心在于:挖掘个体自身内在潜力和资源,实现个体权力的本来面目,改善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力状态,促进宏观上的人际和谐和社会公正,最终达致社会的平等、和谐状态。因此,在开展学生工作中,社会工作注重整合学生自身及周遭存在的有利资源,从个体、群体、组织层面,协助学生达至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

(四)强调学生参与而非消极被动的互动机制

社会工作被视为一项福利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成为行动主体、平等参与、协力探寻和应对服务对象所遇问题。因此,“与服务对象一起”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实践机制。社会工作在看待学生所遇困境和需求时,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需求评量、问题界定、方案设计、服务开展与评估等全过程。

(五)强调全面发展而非片面僵化的教育目标

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帮助有需要的个体、团体、家庭和社区,并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促进各主体的发展,发挥其发展。同时,通过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维护社会秩序,发挥预防。高校大学生整体上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塑的重要阶段,发展性任务是大学阶段的核心要旨。因而,社会工作在介入学生工作时,通过积极整合有利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

三、互构与共生: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逻辑

当前,尽管不少学者呼吁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以发挥社会工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补足功能。但是,他们在强调社会工作向高校原有学生工作体制进行嵌入时,更多地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社会工作向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强势嵌入,体现了一种专业霸权主义的倾向;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单向嵌入,忽视了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接纳、主动导入;三是强调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二元分离。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实上可以存在融合互构的关系。在学校场域推动思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之间的相互体验与功能互构,将为大学生提供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服务体验,有效弥补传统思政模式的不足,回应学生需要,协调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理念互构

在传统学生工作领域,常坚持管理型、约束型的工作理念,如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评价更多强调学生对于意识形态的顺从、规则的接纳和秩序的遵守。事实上,培养各种规训和服从秩序的顺从者,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社会工作坚持尊重与平等、助人自助、服务至上,以及个性化等理念,这些理念本质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参与平等,鼓励服务对象自觉基础上的自主发展;强调服务,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培养社会主义公民。一些研究也表明,坚持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形成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伙伴关系,为进一步培养现代化公民奠定基础。

(二)功能互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继而指导他们的行动和行为习惯,以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群体。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和思想教化。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常忽视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结机制,忽视调动与大学生个体有关的其他系统和资源来协力助推学生发展。社会工作的工作逻辑在于通过对服务对象处境、问题和需求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估,与服务对象一起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帮助他们成功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和挑战,并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即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之中,注重从学生及其周遭环境来看待学生所遇困境和需求,通过整合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多元系统环境的互动,共同协助学生成长与发展。

(三)内容互构

事实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小学时代就已开始,一直贯穿至大学阶段。学习周期过长,学习内容重复,且与实际生活脱节情况严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框架,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内容体系和多元育人形式。相比而言,社会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服务内容,从微观层面讲,它借助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为有需要的个体、团体和社区提供专业;从中观和宏观层面讲,社会工作发挥着评估社区需求、整合社区资源、进行政策倡导等功能。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坚持证据为本原则,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以学生需求为前提,借助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增权理论、抗逆力理论等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大学生个体、群体,乃至校园提供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专业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机制互构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多个主体几乎同时开展工作,包括“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等。实施者存在多元且分化的情况,虽然分工明确,但基本上没有形成有效协作的实践机制。现代社会工作注重对多元主体关系的整合,强调多主体之间的合作与良性互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可以有效发挥其整合多元主体优势,调动多元主体积极互动与合作。

四、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土化创新路径

如前所述,尽管在主体、理念、功能、内容和机制等维度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社会工作的介入并不否定其作用与优势,而是尊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调动思政工作相关主体的资源互动与积极合作,以形成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构格局,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一)探索和建立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和伙伴关系

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主体互构,意指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形塑、互相作用以及角色互换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回应当前挑战并进行创新,需要改变传统上坚守的主客体对立局面,借助社会工作的主客体之间平等关系理念,搭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平台,形成师生之间的和谐伙伴关系。只有坚持平等参与和互动,才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能。

(二)坚持和施行以学生为本的公民教育实践

强调理念互构,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念,逐渐改变原有的管理导向型工作理念,形成服务导向型的工作理念;逐渐改变消极的教育方式,探寻积极的公民教育方式;逐渐改变将学生视为被动的个体,而将之视为积极主动的个体。唯有如此,才是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内在前提。

(三)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在实践中强调功能互构,意指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借助社会工作具有的支持、服务与发展等功能定位,强调对学生的无条件接纳与支持,强调对学生的服务供给而非灌输说教,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性关怀而非病理性治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服务于现代高等教育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功能定位上进行创新和变革。

(四)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与多元整合的教育内容

强调内容互构,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应该对目前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总结,提炼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实践经验;同时,应该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内容体系,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扩展和整合,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教育、社会职业与生涯发展教育、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教育。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进行全方位的重构与创新,以符合时展所需。

(五)建立多主体之间的协作治理与良性互动机制

强调机制互构,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搭建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网络,包括学校层面、“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干部、大学生等,对于目前多元主体之间分离的关系格局,有必要汲取社会工作在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方面的原则和优势,形成学校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治理机制,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提升高校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根本目标。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