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灾害风险防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随着对社会灾害研究的深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越来越得到重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区遭受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区域上预测、预防地质灾害,对城市规划和工程选址,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现状
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针对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现状,主要问题梳理如下:
1.1我国地质灾害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复杂,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每种地质灾害类型具有不同的控制因子和属性结构,评价结果具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或上下阙值,总体决定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整合任务的艰巨性。
1.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的主观性和差异性
由于风险评价理论的不成熟,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多,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因人而异,因地区不同,因类型差异,不同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1.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单一性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较多,但主要为单一型。如: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经验模型法、指标量化敏感性统计模型法、灰色模型法、数理统计模型法、模糊评判模型法、非线性模型法等。不同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缺少集优点于一体的综合、交叉评价方法。
1.4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协调性
由于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生态系统、地质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存在着东、中、西3个带,经济的差异性决定减灾防灾工作差异性,地质灾害越频繁的地区经济越落后,地质灾害风险工作越滞后,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极度不协调。同时,地质灾害的发育有一定的周期性、阶段性、多发性和突发性等特点,更何况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尚不健全,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也不完善,我国地质灾害减灾任务十分艰巨。
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与评价系统
狭义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主要指: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开展危险性评价或易损性评价都是属于风险评价的范畴。“危险性”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是自然属性特征的体现。“易损性”是承受特定灾害时候的综合能力的量度,是承灾体抵御能力的社会属性特征的体现。易损性包括社会易损性、经济易损性、物质易损性、资源环境易损性。广义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除了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外,还涉及到期望损失评估、抗灾能力评价、风险等级区划、风险决策、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衔接和耦合构成完整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马寅生等建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期望损失分析,其中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期望损失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核心。罗元华等概括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的4个部分: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效益评价。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是核心,防治工程益评价是应用。周寅康研究认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应包括6个部分:灾害研究、风险区确定、风险区特性评价、风险区承受能力评估、可能损失评估、风险等级划分。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分析风险评价内容及其相互耦合关系,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图1)。该系统以风险评价为核心,以致灾体、承灾体、风险管理为焦点,形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三维结构模式(图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很好地诠释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并相互衔接形成耦合关系链,构建成具有三维结构集成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评价类型
伴随着新技术日新月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蓬勃兴起。特别是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3S技术的发展,使得空间数据集成化更简便、计算速度更快、评价精度更高,大大促进了该领域发展。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2类:第1类,单一型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经验模型法、指标量化敏感性统计模型法、灰色模型法、数理统计模型法、模糊评判模型法、非线性模型法等;第2类,交叉型评价方法,如: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物元模型综合评价、灰色聚类综合评价等。每一种评价方法各有自身优点和缺点,实际操作中可选择2种或2种以上评价方法,以弥补单个方法的不足,起到对评价结果进行相互验证的目的。
图1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图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三维结构模式
按照评价范围,可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类型分为3类,分别为点评价、面评价、区评价。基于不同的评价类型和评价目的,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4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是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任务的综合诠释,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系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包括以下5个流程(图3),详细步骤如下:
4.1建立基础空间数据库
包括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布图、遥感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层岩性分布图、区域地形图、区域地质图、地质构造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建筑物结构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已有防治工程布置图等各种基础图件。
4.2危险性评价
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其评价工作思路和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第2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在基础数据库中选取敏感性控制因子,建立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体系,引入诱发因子(地震或降雨),最终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3易损性评价
对影响易损性的各种致灾因素和抗灾因素进行分析,计算承灾体的承灾能力。首先建立易损性评价体系,开展易损性综合评价。鉴于致灾体和承灾体的致灾及易损性特征,对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地质灾害体的致灾特征;二是承载体的抗灾特征。
4.4期望损失分析
在危险性、易损性及抗灾能力分析评价与区划的基础之上,对评价区所有资产进行期望损失分析。
4.5风险决策、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
在整体分析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风险评价和风险区划,从而进一步明确风险区的风险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针对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防灾减灾对策建议,实现风险决策、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服务。
图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流程图
5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展望
21世纪开始以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越来越受重视。鉴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展望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未来,总结如下:
(1)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基础,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体系,统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标准,注重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耦合交叉的综合研究体系。
(2)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研究手段和先进技术。GIS技术、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也将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所利用,新手段和新技术可有效解决地质灾害系统中的动态开放性、非线性叠加等复杂问题。
(3)进一步优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引入承灾体的抗灾能力因子,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综合模型,力保评价模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4)进一步重视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过程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过程,但本质上又是一个地学问题。深入研究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和孕灾机制,有利于克服致灾体分析的不确定性。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过程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制胜法宝和强力武器,是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5)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我国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任重而道远,深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规划、防治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的结合度。加快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力保及时传送各种地质灾害信息,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提供服务,实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的价值。
结语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一项有力的防灾减灾非工程性措施,能够为国家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更加有利于对现在或未来城市规划和工程选址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梁.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03)
关键字:廉政风险 防控体系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在水运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廉政风险监控体系对地方海事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过程控制论应用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建立一套与海事船检工作相适应的廉政风险监控体系,是一种有益尝试。
一、过程控制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廉政风险防控的意义
过程控制就是管理者依据现代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对生产计划与实际工作动态进行监测、调适,以促进工作目标和任务的最终实现和完成。管理者必须根据环境变化,适时、适度、客观、弹性地进行过程控制,才能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 “过程管理” 也是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一大特点,它将任何一项工作都通过一个严密的过程来控制,通过PDCA循环方法,即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促使每项工作持续改进。将过程管理理论运用于党风廉政建设,对行政权力实行过程控制,按程序进行管理,做到计划、实施、检查等环节有机统一。过程控制可以对权力运行进行全过程监控,是实现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廉政风险防控的有力举措。
二、构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要点
根据 “过程管理”的要求,地方海事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由防控内容、风险排查、防控措施等构成。
1、廉政风险防控内容。廉政风险防控主要集中于行政权力,包括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等环节,为此,需做到“三个目前”:明确行政权力内容,根据部门工作职责,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权力、业务流程,形成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每项工作(环节)的工作内容及标准;明确监督检查的方法、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2、廉政风险排查。 一是排查岗位职责风险点。围绕人权、事权、财权、审批权等重要领域、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认真查找重点岗位和个人在决策、执行、监督环节中廉政风险点,重点在“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工作效能、尽职履责以及违反廉洁自律相关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等方面进行查找。二是排查业务流程风险点。重点在行政执法、物资采购、办文、办会、办事、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流程是否完善、规定要求是否落实等方面进行查找。三是排查制度机制方面风险点。认真查找制度是否具体、管用,是否覆盖各项业务工作,是否覆盖权力运行的全过程,重点在贯彻落实制度要求、执行力度和落实情况等方面进行查找。
3、制定防控措施。一是针对岗位职责方面的廉政风险,由岗位所在人员对照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各项法规制度,提出防控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完善办事公开机制和岗位廉政承诺制,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加大对热点、重点岗位人员定期交流或轮岗力度,防止某些实权岗位存在的不正之风等。二是针对业务流程方面的廉政风险,按照廉洁、效能、便民的原则和程序规范、效率提高、简明清晰、方便办事的要求,制定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图。三是针对制度机制缺失或不完善方面的廉政风险,在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以落实和修订完善现有规章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根本,切实加强制度执行,严格落实公务接待、财务、车辆、办公用品采购、办文办会办事、节能降耗、资产管理等各项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廉政风险防控是拓展预防腐败工作的有效措施,也是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廉洁自律的客观需要。根据“过程管理”的理念,应将廉政风险防范融入到日常工作的全过程,将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廉政风险防控过程进行有机融合,从而逐渐形成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1、强化教育注重提醒预警。教育是强基固本的集中体现,是构筑领导干部防腐、惩腐、治腐第一道防线的基础工程。教育方式丰富多彩,如短期培训、警示教育、参观考察、集中学习交流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等,通过教育使全体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自觉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的廉政风险意识,不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2、完善制度注重过程控制。一是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建章立制是预防廉政风险的前提,在制度的建设上应做到有禁有罚、具体易操作,在制度的执行上应坚持一个标尺,统一标准,不搞特殊,使各项法规制度成为“高压线”,谁都不敢触犯,谁都不能违犯,谁都不能逾越,充分发挥制度法规的刚性约束作用。二是加强对廉政风险监控中发现问题的排查。根据排查到的廉政风险信息,分主次轻重,根据标准及时纠正。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示,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库,及时掌握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动态,强化潜在风险隐患的防控。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的第五个“防灾减灾日”,根据县民政局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发挥“防灾减灾日”活动的宣传教育功能,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唤起社会各界对公共安全风险的高度关注,促进全社会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做好全乡“防灾减灾日”活动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及时间
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活动自5月9日开始至5月13日结束。
二、活动领导小组
乡上成立了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为组长,乡政府副乡长、乡武装部部长为副组长,党政办主任、民政助理员、各包村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政助理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三、活动内容
(一)大力开展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活动
1、开展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活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村、站(所)要结合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面向公众,认真做好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沙尘暴防治等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各村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标语、播放减灾知识宣传片等形式,集中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气象法》、《消防法》、《森林防火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应对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及各种传染病等灾害的有效处置办法和应对措施等应急知识。
3、宣传周活动期间,各村要结合本村实际,在显眼位置悬挂横幅,在全乡内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二)认真组织防灾减灾应急演练
5月12日,各村要组织农牧民群众、学生结合本辖区灾害风险特点,开展一次综合防灾减灾避险逃生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三)扎实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村要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点对农村危旧住房、中小学校舍、集贸市场等各类公共场所的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治理工作,要动员和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提高全社会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
四、其他事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村要抓紧制定细化活动方案,明确职责,提前做好现场布置、宣传资料准备等工作,逐项抓好落实,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
一、高度重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物日益增多,雷击事故逐年增多,雷电灾害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市是雷电灾害多发区,年雷暴日数高达58天,最多时达到100天,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严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雷击风险处理和灾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严格按照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要求,切实落实防雷减灾职责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建立健全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得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明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范围
按照《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我市雷电环境特点以及国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规范标准,大型建设工程和高层建筑、重点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人员密集场所等项目,应当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具体范围包括:
(一)大型企业,化工企业;
(二)石油石化、爆破器材、烟花爆竹及其他易燃易爆物品生产供应储存场所;
(三)发射塔、基站等通讯设施,机场、高铁、轻轨、隧道、索道、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
(四)高耸观光塔(梯)、高层建(构)筑物(包括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或30米以上高度的各类建〈构〉筑物)、高架桥、大型游乐设施;
(五)重点文物保护建(构)筑物;
(六)车站、医院、学校、商场、体育场馆、影剧院、居(村)民集中居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
(七)水、电、气、风电场等能源生产供应储存设施;
(八)其他涉及公共安全或环境安全的重点防护目标。
在地质变化过程中,相对运动的地球板块构成了地质灾害的根源。近些年来,地质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与之相应的自然改造活动也逐步在加快。然而在改造自然界时,如果没有遵从最根本的自然规律,那么就容易引发频繁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威胁了财产和生命,同时也增加了防控灾害的难度。针对各类的地质灾害而言,有必要探析灾害防治的基本策略;结合发生地质灾害的真实情况,探求地质环境综合防灾措施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应用
进入新时期后,人们更加重视针对地质灾害的防控手段。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都会带来损失,这些损失包含了财产及生命的损害。如果没有及时判断并且防治地质灾害,那么不断扩展的地质灾害将会引发更严重且规模更大的损伤。针对防治策略,现今防控地质灾害的相关手段并不健全,因此亟待加以改进[1]。深入探析现今时期的地质环境以及防治灾害策略,这样做有助于综合防控各类的地质灾害,从而提供防灾和治灾的基本根据。
1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来自板块运动或者结构变化。受到地质变化的影响,地质环境就会恶化甚至破坏现存的自然资源。由此可见,地质灾害在根本上加剧了财产乃至生命的损失,因而尤其有必要加以防控。从自然角度来讲,地质灾害很难加以预测;一旦发生灾害,人类凭借自身也是很难抗拒的。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逐步意识到防治灾害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也引入了体系化的防灾措施。然而不应当忽视,仍有某些地区并没有重视针对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仍停留于被动的层面上。在灾害突然发生后,只好尽力减少后期的各种损失。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就在于提前预测各类的地质灾害,结合预测得出的结果来确保灾害防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地质环境包含了体系化的多种要素,例如大气、水体和岩石等。从狭义上讲,地质环境指的是演变过程中的岩石风化物,这种环境诞生于早期的岩石团。在演进过程中,与之相应的地质环境也发生了较强的改变。由此可知,地球演化可以促成地质环境的变更。通过能量交替以及相互作用,就可以构成更完整的地质环境。在形成特定的地质环境时,通常会涉及到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等多种要素。在这些要素中,各类要素都会表现出特定的相互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某些地区的地质环境。判断地质环境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据此断定地质运动背后的深层规律。通过预测灾害,可以防控灾害发生时的危害,以此来减轻损失并且做好早期的防控。
2防治地质灾害的具体策略
统计结论表明:从多种地质灾害的角度来讲,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都增加了日常生活以及生产中的较大损失。在这其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具有显著的突发性特征,因而与之相应的破坏力也是较高的[3]。对于丘陵和山地而言,如果发生了突然的泥石流或滑坡,那么附近桥梁以及道路都将被冲毁,城镇和村庄遭受掩埋。同时,强度较高的地质灾害还可能破坏通信并且堵塞河道,这种状态下就会威胁生态。从目前来看,防控地质灾害的具体策略包含了如下:
2.1构建地质灾害的调查
区从灾害防治的角度来看,地质灾害防治包含了建设监测预警、构建调查区划、处理应急性的地质灾害、搬迁治理等项目。在建设调查区划的基础上,才能构建更完善的防灾技术体系。建设地质调查区划的过程中,关键点就是首先判断频发某些地质灾害的地区,在此基础上勘查并且划定明确的界限。通过风险等级的估测,就可以划分多块的地质灾害区。这样做,有利于地质灾害防控的有关部门明确可行的灾害解决思路,各部门紧密配合从而共同寻找应急的预警对策。
2.2健全现有的预警体系
在防治策略中,首要的防治重点就在于健全预警。这是由于,相关部门只有具备了健全的地质预警体系,才能够明确特定地区的灾害隐患和风险。在预警体系中,监测灾害的关键点应当在于提升预警的技术性,同时也不能够缺乏灾害防控的投入。一旦发生了异常,那么有关人员就需要借助监控手段来搜集特定区域内的地质灾害信息。通过预警体系的反馈,就可以给出实时性的灾害预警信号。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判断地质灾害的成因,这样做有助于争取珍贵的救援时间[4]。
2.3应急性的灾害处置
最近几年,地质灾害有关的防治手段和技术都在迅速进步。随着经济完善,地质灾害防控的网络也逐步扩展至应急处置的环节。面对突然发生的某种地质灾害,相关人员有必要构建全方位的防灾方案,在明确方案的基础上就可以迅速反应并且处置地质灾害。由此可见,应急处理有利于在最大限度内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威胁,达到最少的财物和人员损伤。
3地质环境的应用
防治地质灾害,根本宗旨就在于保障安全并且保护财产。地质安全与日常生产及生活具备紧密的联系。对于地质环境,相关人员有必要及时加以了解,通过完善地质环境的具体应用来保障环境的安全性。针对区域性的地质环境,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有必要考虑特定的区域性。通过全面考虑,再去选择最适合用于勘查的地质手段以及方法。在应用评价的基础上,了解测区内部的各类地质条件,然后就可以遵照分类建设和管理的思路来确保利用的完善性[5]。此外,针对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也需要加以妥善的利用。评价地质环境,目的就在于规避工程风险,保障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在评价环境之前,相关人员还需要搜集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信息以及数据,经过提取就能够判断出地质环境的特性。具体而言,针对环境的评价包含了单体地质评价、工程安全评价和场地评价等。
4结论
技术进步的新形势下,地质灾害的防控措施也正在逐步落实。面对新的形势,防治地质灾害的做法具有更显著的价值。这是由于,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将会阻碍长期的经济建设,同时也威胁了日常生活以及各行业生产的安全性。防控地质灾害,关键点就在于保障落实防灾的策略。对于地质灾害防控的相关人员而言,有必要密切结合现今的地质环境,在此基础上探求最适合用于防治灾害的策略。通过全方位的科学预测,就可以构建防治灾害的全面框架,从而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效果提高。
参考文献:
[1]侯俊东,肖人彬.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治理的社会网络结构优化及策略[J].管理评论,2015(02):13~25.
[2]闫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6(10):207~209.
[3]陈璧瑕.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130~131.
[4]王亮,刘长宪.解析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地质环境利用[J].建材与装饰,2016(11):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