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畜牧业现代化

畜牧业现代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畜牧业现代化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1篇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畜牧业现代化

1.对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概念、内涵的认识及理解

畜牧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包括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的过程和现代畜牧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多数人对畜牧业现代化的理解是:在丰富的饲草料和优良的畜禽品种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现代化的手段,通过科学的经营,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和集约化的经营,实现畜牧业的稳定、高产、低成本、高效率,为社会提供日益增加的畜产品。也就是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它是把经济效益最大化视为主要目标,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很少考虑,是工业文明视域下的产物。这种畜牧业现代化的认识在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转变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草原畜牧业也把经济效益最大化视为主要目标,带来了牲畜头数的大幅增加和畜产品不断增长,满足了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但同时,也付出了草地过度利用,草原生态遭到破坏的沉重代价。

2.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关系

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弥补传统畜牧业的缺陷,克服当前畜牧业的不足,促进当前现代草原畜牧业从经济目标优先的阶段向生态目标优先的阶段发展,就成为时代的要求。草原畜牧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游牧文明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生态观、“四季轮牧”合理利用草原的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以及“共同协作”节约劳动力成本、规避自然风险的组织形式”等等合理成分,另一方面要在草畜平衡的基础上,通过提质增效,为市场提供数量有限但却质优畜产品,稳定牧民的收入,在草原畜牧业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为草原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牧区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使牧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提高牧民人均纯收入,并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北部生态屏障的功能的正常发挥做出贡献,实现“人口与经济、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传统草原畜牧业的合理性

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与草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草原畜牧业本身包含着许多生态产业元素,是适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循环型、绿色生态产业。

传统草原畜牧业,又称之为游牧业,以游牧方式来实现经营目的草原畜牧业。传统草原畜牧业通过古老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思维经营着畜牧业生产,在有些方面流露出神秘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传统的。但她却囊括了现代人所追求的许多,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机会的平等、环境的适应型、生态安全型、资源持续利用等,因此它更应是现代的,值得我们现代生产借鉴的东西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部门。

三、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足及现代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正如上述,传统草原畜牧业蕴含很多生态文明元素,某种意义上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但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也表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生产条件的改善转变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提高了生产成本,并没有完全改变其靠天养畜状态。众所周知,传统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的成分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自然条件好了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挫折也就比较大,一直被认为是发展不稳和脆弱性较大的生产部门。草畜双承包后,一方面通过草原建设、加大棚圈基础设施投入、改进防疫技术等使其发展趋于稳定,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建设也增加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失去了传统草原畜牧业成本优势,甚至引起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而大部分中、小牧户由于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及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靠天养畜仍较普遍。

2.人、草、畜矛盾突

现。草原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农区及城郊畜牧业,单位面积内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要求不高, 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生产力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主导型的产业。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 牧业人口的成倍增加, 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 多数草原牧区长期超载, 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逐渐下降和消失,人、畜和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3.草原沙化、退化严重。近几年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干旱草原恢复时间较长、建设与破坏并存、恢复和保护措施不当、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草原退化、沙化仍在延续,仍然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瓶颈。

4.草原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目前,牧区的生产方式仍然以自然放牧加冷季补饲为主,集约化、产业化的程度很低,全区主要草食家畜中除牛的出栏率(34. 4 %)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羊的出栏率为52. 5 % ,比全国水平低17. 5 个百分点,有许多旗县牲畜出栏率处在40 %以下、母畜存栏比重为30 %~40 % ,牧区绵羊的繁殖成活率仅在80 % ,山羊和牛则更低。

5.草原畜牧业结构单一。如果传统草原畜牧业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那么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多地强调对市场的适应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规则驾驭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市场本身特有的滞后性、盲目性却把草原畜牧业带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生产中忽略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五畜的自然地理适应性,肆无忌惮地扩大生产规模、遍地饲养市场看好的山羊、绵羊、牛等单一畜种,盲目进行所谓的品种改良等。  四、促进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传统草原畜牧业在某些方面虽蕴含着符合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元素,但发展到今日,它已失去本身所拥有的优越性,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草原畜牧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即要走建设草原畜牧业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继续加大草原的投资力度,建设、利用和恢复并行。经历数十年的强度利用及近几年世界性气候变化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不堪一击,再也不能承受任何冲击。因此,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保护草原生态刻不容缓,国家和自治区必须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的投资力度,完善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各种制度安排。同时,把握好建设、利用和恢复的程度,以达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并重的目的。

2.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实现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在草原牧区,通过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把大部分草场留给善管理、会经营的牧民,使他们经营以放牧为主的草原畜牧业,保证所产畜牧产品的绿色、品牌优势;在农牧交所带、城郊和园区,利用农区或农牧交所带的资源优势,运用现代育肥技术,对草原牧区半成品畜进行育肥,进而提高其增加值。

3.加强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服务力度。要进一步稳定基层畜牧业科技队伍、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通过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饲养方式,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畜牧业经济效益。

总之,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草原畜牧业必须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人口适度条件下,占据适合放牧畜牧业发展的有利生态位,利用现代技术,依靠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合作化和产业化等有效途径,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资源持续利用型、生态友好型、科技密集型、加工增值型融为一体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牧区经营管理站)

参考资料:

[1]邢可霞、王青立,“建设生态文明与中国农牧业未来发展_兼论如何实现中国农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农牧业环境与发展,2007.06。

[2]孟淑红、图雅,“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国外经验启示”,北方经济,2006.09。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2篇

在全省深入开展抗震救灾,全力抓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内江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重灾区尽力挽回损失,轻灾区尽力多作贡献”的要求,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及时召开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大会,把工作动员部署到乡镇,既体现了内江市委、市政府对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高度重视,更表明了内江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市的坚定决心,必将有力地促进全省畜牧业重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目标的实现,推动内江畜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内江市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努力探索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内江出栏生猪425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3%,为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每次到内江调研,我都能看到内江畜牧业的新变化、新进展。在此,我代表省畜牧食品局衷心感谢内江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关心重视和付出的艰苦努力。借此机会,我就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谈四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省畜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省畜牧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9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741万吨,增长5.16%)、186万吨和65万吨,同比增长6.06%、8.62%和5.45%。畜牧业总产值19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5.3%;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131.5元,是继我省劳务经济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畜牧业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今年,我省多灾频发,继年初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后,又遭受“5.12”汶川8级特大地震灾害。面对特大自然灾害,全省畜牧兽医系统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职工,出超常之力、尽超常之责,扎实工作,推动了全省畜牧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0%、7.10%和5.9%;畜牧业产值835亿元,同比增长2.2%;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增加97.47元,同比增长20%。

当前,我省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推动和长期积蓄的内在力量驱动下,我省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历广泛而复杂的变革,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一是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加工用途不断拓展,农产品需求总量较快增加、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但受资源短缺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制约,主要农产品供求趋紧的格局正在形成,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逐渐突出,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的特征逐步显现,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三是随着统筹城乡力度加大,城乡关系和利益格局正进行重大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四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不断加快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复杂多变,这对我们在新形势下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保障市场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重大变化,既给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大好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坚持把建设现代畜牧业作为切入点和发力点,坚持走一条符合省情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

二、把畜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

党的十七大在反复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与之配套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等五条具体道路。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省委、省政府作出“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畜牧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跨越,在全省掀起一场畜牧业现代化革命”的重大部署,并在眉山、资阳、遂宁三市先行试点,以推动我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

(一)把畜牧业作为突破口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普遍规律。发达的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优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好的养殖业,是一个带普遍性的规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到70%左右;二是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在3∶1以上;三是农产品的商品率在50%以上。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畜产品产销大省。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畜产品加工产值和生猪等主要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我省已进入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任务。

(二)我省人多地少、资源紧缺必然选择畜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突破口。人多地少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也是我省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条件和最大制约因素。加之我省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弱,农业现代化受资源、环境等约束的问题十分突出。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对土地规模、土地质量等因素的依赖程度较低,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高。同时,畜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可有效缓解人增地减的矛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推进畜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是我省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统筹城乡发展迫切要求建设现代畜牧业。我省是畜牧业大省。长期以来,生猪和水禽存出栏、肉兔出栏、蜜蜂存栏及肉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发挥我省畜牧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建设全国一流的畜牧资源开发基地。充分利用畜牧业承农启工,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辐射城乡经济能力强的特点,建立现代化的畜产品加工及饲料、兽药生产企业群,打造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带动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和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互补,推动西部经济高地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做大做强畜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迫切要求建设现代畜牧业。在坚持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导千家万户分散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实现持续增收,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我们既要利用我省气候温和、草山草坡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禽养殖的自然条件,又要发挥畜牧业自身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是畜牧业覆盖面广,不同地域的广大农户都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增加收入;二是畜牧业投资少、见效快、商品率高,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畜牧业与种植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可以使粮食转化增值,又可以利用畜禽排泄物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降本增效,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建设现代畜牧业,加速畜牧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由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并举的转型,成为我省做大做强畜牧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五)日益激烈的农产品国际竞争,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竞争。随着入世的五年保护期结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和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技术壁垒限制我国畜禽产品的出口,日本、欧盟对进口猪肉的检测指标已从过去的25个大幅增加到410个。巴西等新兴生猪生产国也悄然崛起,以每年出栏增加20%以上的速度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并将俄罗斯等我国传统市场作为其主要出口国。我省年出栏生猪总量约占全国的1/8、世界的1/20,猪肉平均价格比国际市场低30-50%,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附加值不高,在完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和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已经成为四川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紧迫任务。

三、准确把握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和特点

现代畜牧业是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特征,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的产业。与传统畜牧业相比,现代畜牧业在内涵、功能和定位上均有新的变化。一是内涵的变化。由传统的养殖生产环节变为按国内外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的畜牧业,是商品经济的畜牧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过程。二是功能的变化。由满足温饱变为适应生活质量的提高,符合营养、生态和安全的要求。三是定位的变化。由家庭副业变为支撑农业经济、保障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准确把握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和特点,立足我省农村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山地丘陵为主、农民增收问题突出的基本省情,结合我省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省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走分散饲养为主的传统养殖方式是不行的,照搬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基础上的大规模工厂化畜牧业的路子也是行不通的,根本的努力方向在于加大对传统畜牧业改造力度,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坚持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市场开拓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畜牧经济发展之路。在发展理念上,用抓工业的理念抓畜牧经济发展,以抓市场的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生产方式上,大力发展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发展方向上,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走外向型畜牧经济之路;产业结构上,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基地发展规范有序、产业经营形式创新的发展路子。

四、发展现代畜牧业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落后的规划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投入只是整个生产当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从整体效益来讲,意义却非常重大。规划要着重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科学布局。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畜牧业发展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二是合理规划区域载畜量。对适养区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水环境容量和耕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确定区域畜禽养殖数量,科学规划布点养殖小区(场)。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在发展养殖小区和推进一村一品的建设中,推进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在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推进乡村两个文明建设。

(二)坚持适度规模。规模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畜牧业效益在规模。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带来深刻影响,要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保障有效供给,加快推进饲养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是指单个场(户)或一定地域的畜禽养殖量实现规模化生产。当前的规模养殖无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由业主投资的单个饲养场的大规模养殖。二是在一定区域内实行统一标准下的基地式分户饲养。从四川农村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山地丘陵为主的基本省情出发,第二种方式的规模养殖,更易在全省推行,更能让千家万户农民受益,能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必须按照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根据当地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周边农作物和土地对畜禽废弃物的消纳能力,力求适度规模而避免盲目贪大求洋。盲目贪大,则会带来环保隐患;盲目“求洋”,则投入大,运行费用高。只有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才能走上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坚持种养结合。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养殖小区,普遍面临用地紧张,动物疫病控制和养殖排泄物污染等难题。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的发展路径,是妥善处理和解决畜牧业发展难题,建立农业生态平衡体系,实现农牧双赢的最佳途径。一是有利于解决养殖用地问题。相对于种植业而言,畜禽养殖受土地质量约束较小,发展规模养殖,各地可根据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荒山荒坡资源建养殖小区(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决规模养殖用地紧张的问题。二是有利于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生态养殖小区利用山地丘陵,加之自繁自育,就地就近供应仔畜禽苗,能起到自然防疫的屏障作用,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扩散。三是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种养结合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农牧结合的空间相对比较大,有利于种植业减少化肥投入,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有利于养殖业充分利用农作物,用青绿饲料喂养畜禽,改善饲料结构、丰富饲料营养,增加鲜味,降低养殖成本。四是有利于消纳养殖场的排泄物。把养殖业融入农、林业中,形成猪—沼—果(林、草、菜)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畜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始终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畜牧业必须是可以被控制的,控制的重点首先在于对疫病的控制。疫情风险是畜牧业最大的风险,一旦发生疫情,就会严重威胁人的健康,严重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带来严重而持久的打击。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已经由生产性、技术性问题演变成为社会性、政治性问题,甚至是全球性的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牢固树立抓动物防疫工作,就是抓畜牧业发展、抓农民增收的观念,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常抓不懈。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视平稳时期的预防;既要做好季节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建立长效防控机制。

(五)坚持产业化经营。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质是畜牧业工业化。实践证明,没有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就没有发达的畜牧业,没有畜牧产业化,就没有畜牧业现代化。在生产总量增长到一定阶段,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必须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一是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建设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最大限度吸引承接省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转移畜牧业,吸引省内二、三产业社会资本向畜牧业规模养殖和加工业转移,发展壮大畜牧业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寄养”方式、二次返利等形式,与农户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新机制,努力实现家庭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培育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致富的有机结合。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2016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决定》,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以优质、安全、生态为方向,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努力培植优势产业,打造名优品牌,提升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畜牧强乡。

二、遵循原则

(一)市场主导,群众自愿;

(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三)规模发展,示范带动;

(四)区域布局,标准生产;

(五)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六)与土地流转相结合。

三、工作目标

2016年全乡肉类总产量达到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万吨,畜牧业产值增幅达8.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6%以上,新增畜牧业投入达到35万元以上。

四、推进内容

(一)采取多渠道建场模式,加快发展标准化养殖场。一是自己建场自主饲养经营的模式;二是分户建设,统一管理的小区模式;三是企业建设,租赁饲养经营的模式。三种模式管理均采取“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年内新建标准化养殖场5个。

(二)切实利用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改造和规范标准化养殖场5个。已获得2016年生猪养殖扶持资金的养殖场8个,要利用政策资金和自筹资金,按照标准化养殖场的标准进行改造升级,使其达到标准化。

(三)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对新建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要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设计,力求做到区域布局合理,生产区、生活区、污物处理区隔离分开,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实施规模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和污水粪便处理工程,减少养殖污染。动物防疫条件、饲养工艺、免疫程序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符合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政府乡长为组长的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扩大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措施激活民间资金向畜牧养殖业流动,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包括农业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等尽量向新建养殖小区倾斜。

(三)完善政策措施。对小区建设用地,要按照村级申请,乡政府同意,畜牧部门设计、审核,国土管部门备案的程序,积极给予解决。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适当安排养殖用地,并按农业用地管理。同时通过推广土地流转和返祖承包等办法,多方解决标准化养殖场(小区)用地问题。农村废弃地、闲置地优先安排小区建设。凡是经批准兴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一律按农业用地管理。并在资金和项目上优先给予支持。养殖场(小区)用水用电执行农业水电价,并保证电力供应。同时严格落实其它惠农支农政策,对上级出台的有关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要不打折扣予以落实。

(四)强化目标管理。乡政府与各村签订“畜牧业发展推进年”目标责任书,制定对行政村养殖大户的奖励办法,提高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组织、协调、规划、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尽力解决养殖小区建设,饲养管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那和问题。

(五)建立奖惩机制。乡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对畜牧业发展有功人员给予记功、奖励。并把畜牧业工作纳入年终村工作的考核内容,畜牧业工作后三名的村党支部不得进入达标支部。

六、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3月底——4月中旬)

(一)乡、村两级分别成立现代畜牧业发展领导组,召开动员大会。

(二)按照县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完成规模养殖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三)乡村两级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好上级有关“畜牧业发展推进年”的各项政策。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4月下旬——12月底)

(一)积极发展养殖合作社,吸引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加入合作社,规范合作社的运营机制,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增大合作社信用等级,为吸引资金打好基础。

(二)6月底前全面完成2016年生猪补贴项目的改造升级,5月份启动2016年生猪养殖补贴项目的建设工作。

(三)全面启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工作。4月下旬上报建设方案;5月上旬召开小区建设协调会,研究解决小区用地、供电和融资问题。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推广机制;现代化畜牧业;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17

1 我国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作为畜牧业基础和保障机构――畜牧业推广部门在畜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及普及工作开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了最大限度地服务畜牧业发展,我国畜牧业正由过去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化畜牧业方向转变,技术服务方式更加先进,服务内容也更为丰富,部分地区建立了现代化畜牧基地,成为了国家畜牧示范基地。但是受到不同地区条件不同的限制,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因此在畜牧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不仅会受到来自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也会受到上级推广机构管理的限制,在双重管理体制作用下,使得畜牧推广机构在进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受阻,特别是机构内部职能无法完全发挥。例如在几年前,部分地区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进行了融合;取消了象征畜牧技术人员编制;将畜牧业机构职能转嫁给社会。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对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造成了不利影响,甚至部分地区体系出现严重断链情况。

1.2 畜牧业服务方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基本要求

目前畜牧业生产方式较以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过去,我国畜牧业生产主要以分散养殖为主,而现阶段,随着新技术等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畜牧业正朝向规模化、小区养殖方向发展,因此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应用对象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服务方式由过去单一的生产技术服务转为了更加丰富的规范化指导规模养殖,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进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甚至部分地区建立了畜牧业经济组织机构,保障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实现畜牧业经济建立和发展。从分析可知,传统畜牧业服务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畜牧业发展形势。

2 加强畜牧业技术推广机制建设

2.1 完善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体制建设

作为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县乡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对保障技术推广机制作用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做好基层队伍建设,从而保证畜牧业生产一线的完成,为后续畜牧业新技术推广、培训等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各地方畜牧管理部门也应当将畜牧业发展工作纳入到重点工作中去,切实发挥自身在现代化畜牧业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坚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础地位,创新改革力度,构建畜牧新品种及技术引进示范单位,还应当加强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做好市场价格统计和数据信息等工作。个地方县级畜牧业主管部门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站,已建立兽医站的应当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创新改革,解决农民畜牧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切实将畜牧业发展摆在工作的第1位。

2.2 完善信息化体系建设,创新畜牧业服务方式

加大对畜牧业信息服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力度。各地区在进行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搭建省市县乡村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结合自身区域的具体情况同龙头企业、畜牧养殖基地等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水平;以农业部统计信息监测方案为基础,通过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升信息统计水平,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分工合作,完善畜牧I信息统计监测体系。例如地区升级畜牧部门应当对上报的畜牧业信息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当前地区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以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模式和内容。下级部门在进行统计数据资料上报过程中,应当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结合畜牧业发展情况设定监测统计点,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化工作方式,保证整个统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2.3 提高队伍能力建设

利用在职教育、脱产学习以及短期培训等多种手段不断提升队伍能力建设。在招聘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其专业素质的考核力度,解决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需求,引进专门的人才,提升整个队伍能力水平;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为人才构建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环境,例如建立专业畜牧业技术队伍考核制度,调动畜牧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为现代化畜牧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3 结论

畜牧业作为我国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保证民生、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部分地区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技术推广及应用范围还比较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技术推广体系,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畜牧业现代化范文第5篇

1.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阶段判断及特征

综观我国畜牧业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以前,畜牧业属于家庭副业,在农业中处于补充地位;第二阶段是1980-1995年,畜牧业全面快速发展,实现了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畜牧业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基本特征如下:

1.1规模化饲养比例稳步提高,传统农户散养开始分化和接受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改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畜牧业是传统分散饲养一统天下。规模化饲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稳步发展,2003年我国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占生猪出栏总量的28.7%;2000只以上的肉鸡规模饲养户出栏肉鸡占全国总量的67.1%;500只以上的蛋鸡规模养殖户鸡蛋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6.9%。奶牛(存栏20头以上)、肉牛(出栏10头以上)、肉羊(出栏3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程度分别达到27.4%、28.1%和43.7%。养殖小区作为整合散养农户进入规模化饲养行业的新模式,浓缩饲料和定单生产作为科技载体,加速了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步伐。

1.2畜牧业生产已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内涵式增长正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模式。由于畜产品长期供应短缺,我国畜牧业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多年中持续高速增长,肉类年均增长率为8.7%、蛋类为13.6%、奶类为11.1%。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除奶类外其他畜产品生产均进入常规增长状态,猪禽产品增长速度保持在3%~5%,牛羊肉增长速度为5%~7%。在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中,配方饲料和畜禽良种推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畜产品数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1.3城市居民对畜产品消费已进入追求质量安全的阶段,而农村居民仍然停留在数量扩张阶段。从1995年开始,城镇居民的鲜肉和鲜蛋消费数量分别稳定在25公斤和11公斤左右,占城市人口主体的中高收入阶层对畜产品的消费进入追求质量安全的阶段。调整畜产品消费结构,增加奶类、牛羊肉、特色畜产品和优质高档畜产品的消费已成为主导趋势。

2.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2.1畜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伴随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目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37.7%,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小康标准,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降到46.25%,大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目前正处于主副食替代初期。目前我国居民有60%生活在农村。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畜产品消费必将进入新的高峰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有力地推动畜产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

2.2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需要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着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先后出台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努力使畜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真正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桥梁。

2.3农民的积极性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通过畜牧业对粮食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据估算,粮食经畜牧业转化后大约可增值25%~30%。由于畜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农村普遍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农民对发展畜牧业始终保持很高的积极性。

2.4科技水平提高的潜力使畜牧业后劲十足。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产的贡献率普遍在60%以上,美、英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应用效率已高达90%以上。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正在逐步增强,但总体来看,科技进步贡献和科技应用效率仍然较低,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产的贡献率为49%,技术应用效率为71%,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也表明,在今后的发展中,畜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应用效率对畜牧业的贡献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科技对畜牧业发展还将发挥更强大的支撑作用。

2.5饲料资源增长的潜力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我国饲料资源的增长潜力还很大。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将稳步提高。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潜力。随着三元种植结构的不断推进,专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饲料生产的土地利用效率将显著提高,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饲料产量还可望大幅度提高。三是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的潜力。随着秸秆青贮、氨化和棉菜籽饼脱毒等一系列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推广,我国5亿吨秸秆、大量棉籽饼、菜籽饼和工业下脚料等非常规饲料资源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

3.畜牧业发展面临的若干重大制约因素

3.1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落后。一是饲养管理不规范。目前农户散养依然是我国畜牧业主要的经营形式,人畜居住不分,畜禽混养,既给重大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也严重影响了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二是生产结构与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但目前耗粮型的猪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仍高达65.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8.8%;而草食家畜比重却较低,特别是牛肉比重仅有9.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6.3%;奶类比例明显偏低。三是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滞后。

3.2畜禽产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隐患严重。当前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兽药残留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流通及加工等环节质量安全隐患还很多。

3.3草原资源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草原生态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扭转。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仍以3000万亩的速度在扩大,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草原超载过牧严重,草原保护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仍处于超负荷的“透支”状态。

4.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4.1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为加快我国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应尽快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即服务小农户、规范专业户、监督大型户,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尽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4.2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要坚持全程化监管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变被动、随机、随意监管为主动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监管,彻底改变畜产品质量问题,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营养健康。

4.3多途径开源节流,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针对当前我国饲料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畜牧业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加以统筹考虑,实行种养业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彻底打破资源短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

4.4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畜牧业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畜牧科技发展要以推进畜牧业原创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尽快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快速转变,为解决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制约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