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森林灾害防控

森林灾害防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森林灾害防控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1篇

一是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分局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通过开展日常综合巡查,即把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在建项目监管巡查、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生产、规划执法等工作结合起来,各股室排班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地质灾害巡查,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同时,加强因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管控。

二是认真开展森林防火工作。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近期印发了《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实施方案》,成立了森林火险普查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具体普查任务,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了森林火险普查培训,随后将开展森林及林地火灾防控普查。此外,要求相关林权单位和中央生态公园项目部、环岛景观带运营公司等单位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点对森林防火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三是为了防止林业有害生物,分局组织工作人员到鱼梁洲环岛景观带项目范围内安装了10个美国白蛾捕获器,并多次组织人员现场对病虫害进行监测。

四是严格按时间节点向管委会有关部门报送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及打非治违工作情况。

五是强化日常安全检查。组织工作人员对分局消防设施、电器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全面的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每周在本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对办公区域进行病毒消杀处理,营造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2篇

一、领导重视,展开排查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6月18日,紧急召集各科室负责人和负责安全生产、综治工作的同志召开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和“百安活动”安排部署工作会。确定专人负责此次大排查和检查整治工作。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责任部门具体抓。

二、明确重点,认真排查

6月18日下午,两个工作小组深入基层林业站、重点林区和机关单位(护办和森防站等)对物资库房、消防和森防的设施设备、生产器具和人员等方面的不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集中大排查。围绕季节性特点,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针对森林防火加大了宣传、巡护力度,大力宣传《森林防火条例》、《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全面增强了社会公民森林防火、安全意识,进一步规范林区野外用火行为,严禁一切野外用火,有力提升了我县森林火灾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森林火灾损失。把地震灾害后易引发次生灾害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针对汛期可能出现的雷电、大风、暴雨及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做好防范应对措施。对受洪水、泥石流、滑坡威胁的林区作业场所、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其它生产环节等,搞好防控工作,确保按安全无事故。对于地震灾区和曾经发生过滑坡、泥石流、尾矿库溃坝等灾害地区,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采用先进的手段,做好检测监控,对一时不能治理消除的,切实加强了防控工作,采取了有力措施,防止了事故发生。

对重点林区和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单位进行逐一排查,做到了三到位,即:工作责任到位,排查隐患到位,整改措施到位。特别是加大力度,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和有毒物资的安全隐患检查,落实专人负责,规范制度,措施到位,整改彻底,确保重点部位重要物资的安全和林业职工的人身安全,做到万无一失,不留死角。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点

0.引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外贸易日益频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呈现频率加快、危害加大的趋势。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危险性有害生物具有潜伏性、传播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控制难度大,一旦蔓延,极易造成大面积灾害,严重威胁森林安全。本文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要点进行初步探讨。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几种方法

1.1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等。我国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较大。我国的微生物制剂,特别是白僵菌的产量及应用面积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绝大部分微生物制剂为土法生产,全国又没有制定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制剂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效果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致使近年来白僵菌在一些省份应用面积逐年下降,苏云金杆菌应用面积亦不大。

1.2天敌昆虫

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等。利用蒙古光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寄生性天敌蒲螨控制隐蔽性害虫,利用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杨天牛等有明显效果。但除赤眼蜂外,其他天敌均因未完全解决繁殖寄主、工厂化生产工艺或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未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除人工释放外,在生产中应注意保护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为天敌的繁殖创造条件,从而提高自然界各种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1.3益鸟

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鹊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要点

2.1建立监测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的骨干作用,配套完善市、区县(自治县、市)两级监测网点,建成国家、市、区县(自治县、市)“三位一体”的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林业员、护林员等兼职测报员的作用,建立举报有奖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举报。探索利用化学信息、航空和遥感信息等先进技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和核查,不断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2.2实行科学防控

林业、园林、文化、旅游、煤炭、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切实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等区域的监测和防治工作。要针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制定防治预案,建立疫情报告、技术合作、联防联治的协作机制。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和重点生态区域的重大生物灾害,要实行工程性治理,逐步推行工程承包制、招投标制和施工监理制。大力推行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严格防治措施的监管,确保生态安全和森林食品安全。

2.3严格检疫执法

要严格执行《森林植物检疫登记管理办法》和《检疫要求书》规定,加强产地检疫工作,规范调运检疫程序。各级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机构要严把检疫关,切实加强对辖区内调入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复检,经常开展检疫执法检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各木材检查站要依法查验过往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植物检疫证书》,继续配合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开展检疫工作。铁路、民航、交通、邮政等部门要加强本系统的管理,要求承运单位在承运、收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时,必须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林业部门对货物集散地、市场进行检疫检查。车站、机场、货场、林产品市场、花木市场及种苗繁育基地、木材加工厂、木材集散地、使用木材的厂矿、建筑工地等重点单位要积极配合森林植物检疫人员实施现场检疫。

2.4加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做好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红火蚁、加拿大一枝黄花、刺桐姬小蜂等危险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工作,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林业部门批准,不得擅自从疫区调运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各级林业部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积极引导和鼓励机关、厂矿、社会团体、社区和公众参与疫情查防和举报。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新发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的乡镇,要立即报告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并启动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

2.5创新防治工作机制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林业有害生物防灾控灾机制,积极推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由林业部门承担向社会中介、专业队承担转变,引导、鼓励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组织或个人成立除治公司、专业队、树木医院,或以专业户的形式开展咨询和除治服务。实行防治方案评审制、防治过程监理制和防治效果验收制,逐步建立起多种所有制组织共同参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灵活高效的新型防治机制。财政局、林业局要在林业农发资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市级集中部分中安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研究制定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经费分为预防补助和除治补助。预防补助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预防工作开展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少的区县(自治县、市)和单位进行奖励;除治补助费主要用于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灾害的除治补助,或者突发性、暴发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除治补助。坚持优先治理危险性和潜在危害大以及危害重要生态区域的林业有害生物。坚持“谁经营、谁防治、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生态公益林有害生物灾害和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灾害治理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商品林有害生物灾害防控主要由经营者负责,确有困难的,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各级政府要安排必要的防治经费,保证行政区域内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除治需要,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2.6强化防治工作的科技支撑

各地要把营林综合技术作为科学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治本之策,以恢复和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积极推广乡土树种和抗病虫品种,大力营造混交林,严禁带疫苗木造林。加强对现有纯林、低效林的改造,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全面开展封山育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针对威胁我市森林资源、生态安全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测报、检疫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发高新和实用的防治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松材线虫等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构成的威胁日益加大,影响林木生长和森林健康的有害生物种类多、分布广,如果防控不力,极易暴发成灾。因此,我们必须围绕加快发展这个大局,进一步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各项措施,维护森林健康,确保生态安全,为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木病虫害;原因;分类;防控;防治

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人和自然之间需要取得平衡和协调,这是我们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所以对于森林资源应该要进行防护,让对森林资源有危害的生物防治工作渗透到林业工作当中。

1.林木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根据对目前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研显示,林业有害生物每年均有很高的发生面积,危害严重,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越来越多,加上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侵入,使得林业病虫害越来越严重。

(1)林木种植结构不科学,人造纯种林的面积过大,树种单一,且没有防护隔离屏障,这是有害生物快速蔓延的主要因素,导致受害面积增加,受害程度增加,难以控制。上世纪70年代榆树是我国的主要树种,到了90年代,杨树的面积已经占据了75%以上,因此现在到处都是杨树,而杨树虫害也是最为严重的虫害,很多地区都出现虫灾,产生了“夏树冬景”现象,这对于林业生态安全来说是及其不利的。

(2)人为的进行传播导致外来林业虫害种类上升。目前的国际市场交易,其快速发展让林业商品也成为了其中的流通商品,林业品种外销以及内调数量都增加的非常迅速,林业有害生物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调运检疫过程中,漏检的情况存在,导致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快速增长。

(3)思想意识存在误差,基础设施达不到要求,防治方法落后,防控机制存在漏洞等等都是林业有害生物增加的原因。目前各级政府和领导开始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重视,部分地方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以及纳入政府预算中,可是林业防治的思想仍然比较薄弱,过度的重视造林,而忽略了护林,部分地方对于森林防护机制过度落后,检疫工作也不到位,常出现大小火灾。

2.林木病虫害的分类

林木病虫害一般包括生理性病害、传染性病害和各种虫害等。

(1)生理性病害: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导致林木出现病症,对其进行营养补给后,症状缓解至消失。干旱会让树木枯萎,甚至死亡。环境污染容易产生酸雨,对林木造成极大的危害,出现色块。农药的不当使用会是子叶枯焦,除草剂的乱用导致苗木死亡。

(2)侵染性病害:一是真菌病害。林木患病部位出现斑点、畸形和溃疡。畸形处会有霉状物、白粉或锈粉等等物质。二是细菌病害。患病的地方症状和真菌病害相似。三是病毒病害。发病树木表现为叶片黄化,发皱、畸形,坏死等病状,但不出现病症,通过这一点可以与真菌细菌区分出来。四是菌质体病害。靠蚜虫等昆虫传播,发病植株出现黄化,丛枝等症状。

(3)林木害虫:

1)根部害虫:此类害虫在林木的土壤中存活,通过食用发芽的种子或林木的根系来维持存活,在茎和幼芽时进入树根内,多和土壤类型以及水肥管理有关。

2)干部害虫:林中的被压木,风倒木和风折木是这类害虫长期维持一定数量的基本依托,当林分因受叶郎害虫,风、水、旱灾害而生长趋弱时,干部害虫乘虚而入,导致树木大面积死亡。

3)枝梢害虫:一是钻蛀害虫,它们影响主梢生长或主干形成,或使主干扭曲,顶梢丛生,降低木材利用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枯死。二是刺吸害虫,可引起枝叶萎缩和枯黄,或形成痪瘤,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枯死。

4)叶郎害虫:大多数食叶害虫生活,生殖力大,受气候,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显著,近老熟时幼虫食量剧增,因而在发生数量上带有明显的爆发性或周期性,迁移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林木健康与否都能受害,林木叶片被吃光后常导致小蠹,天牛等干部害虫大量发生。

3.防控措施

3.1科学防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强化生产管理工作,完善营林的综合措施,采用科学防控的方式来治理有害物种。种植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地情和调节的树木,多种植乡土树种,选择抗病虫害林种,种植混交林,以多样化的营林方式造林。管理时要科学规划,合理搭配,对纯林比例进行调整,营造多树种的混交林。

3.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

细致的完善国家级中心检测站的工作,让其能够为各林业种植区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对病虫害的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和检测,提高报告的质量,精确报告的准确度,满足信息的时效性。

3.3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应该以防控为主,治疗为辅,多开展无公害防治活动,完善防治设备,多引入新的防治仪器,提升检测能力,利用科技的力量来进行综合防治。

3.4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检验工作要仔细认真,对于外来的林木幼苗要做好检验工作和复检工作。对引入的种苗和花卉进行试种以及监测管理,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来规范检疫执法程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严防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确保林业生产安全。

4.防治方法

(1)树干涂白法:杨柳树栽完后马上涂白,可防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在树干上产卵,可预防腐烂病和溃疡病,延迟芽的萌动期,避免枝芽受冻害,还可预防日灼。树干涂白剂常用的配方是:水10份,生石灰3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食盐0.5份,油脂(动植物油均可)少许配制而成。涂白高度自地径以上1-1.5米处为宜。

(2)农药埋施法:在树木根部土层挖坑、打孔,施入内吸性较强颗粒剂(氧化乐果,呋喃丹颗粒等),根部吸收后输送到地上部分的干,枝,叶中,害虫取食后中毒死亡。此法可防治介壳虫,蚜虫,蛀干害虫等。这种方法不受温度,降水,树高等因素的影响,且药效持久,如呋喃丹,药效可达3个月,1年只需埋施2次药剂即可。方法是:在距树干60厘米以外的根系密集区,围树挖3-4个半米深的坑(或孔),每坑(孔)内放70-80克呋喃丹后,将坑(孔)填平灌水,药水溶后加速根系的吸收,春夏两次施药可结合施肥同时进行。

(3)注药法:注药法是在树干周围钻孔注药,此法操作简便,省工,省药,不污染空气,不伤害天敌,防治效果好。可防治难以除治的天牛,木蠹蛾,吉丁虫等蛀干害虫和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各种食叶害虫及树毛毡病。煤污病等病害.注药的时期在树木萌芽至落叶前的生长期内都可以进行,但树木落叶至萌动前的休眠期不能用药。农药应选用内吸性较强且对树木生长无影响的药剂。注药方法:采取先钻孔后注药的方式,用直径0.8-1厘米木工钻或充电电钻,在距地面15-50厘米的树干上,呈45度角向下斜钻8-10厘米深的注药孔,深度以达髓心为度。在树干四周呈螺旋上升钻孔,大树可钻3-5个孔,中树可钻2-3个孔,小树可钻1个孔,将孔中的锯末掏净注入药液。注药完毕后,孔口要用蜡。泥巴或胶布封闭,注药孔两个月左右即可愈合。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5篇

    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

    我国森林资源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害的种类繁多,林业有害生物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与有害生物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某一种有害生物,虽经长期治理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仍有大面积的森林遭受危害,大面积林木被害致死。究其原因是:

    (1)林业有害生物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天敌数量也在减少,自身调控能力下降,但剩余个体有害生物通过繁殖或传播,数代之后又能迅速增长构成危害。

    (2)随着林业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大面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有林面积快速回升。

    (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林产品、繁殖材料的运输潜带危险性有害生物,新的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多。为有害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危害性随之增大。

    (4)林业有害生物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虫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病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存在问题

    (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增加,有害生物抗性增强,防控难度不断大。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面积的增加,有害生物危害加剧。面对这一严峻态势,近年来,黑龙江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防控林业有害生物力度不断加大,治理措施不断完善,有效的扼制了灾害发展势头。

    (2)能造成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全省发生严重并造成成灾的有害生物种类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本省从未发现过的。

    (3)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潜在威胁增大。黑龙江省是松材线虫病和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松科林地在短期内就可遭受直至毁灭。

    (4)治理难度不断增加,突发性灾害常有发生。过去危害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抗性增强治理难度大,都具有突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

    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监测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监测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预报出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是以省、市、县林业局、乡镇林场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监测网络,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报、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