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和经济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发行;文化;价值;经济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图书发行中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存在的问题
在图书的发行过程中,强调文化价值固然是好事,而忽视了经济价值到头来也丢掉了文化价值,目前存在两种观念,一是过于强调图书发行的文化价值,二是过于强调图书发行的经济价值。
(一)图书发行文化价值高于经济价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担当着承载文化、传递知识、推进文明发展等社会功能,所以,图书的文化价值是第一位的,出版社是文化产业部门,文化建设是其首要任务,文化品位是其立足的基点,文化产品是其生存的条件,强调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固然是好事,但是出版社改制后,绝大多数出版社是要自负盈亏的,如果没有经济价值,出版社将难以为继。
图书发行只强调文化价值,是对自己的定位不清,认识模糊,还是老观念。出版社已经迈进了企业的门槛,脑袋还留在事业的观念中,这样是不利于出版社的发展的。图书发行成功的最好标准就是要实现图书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佳结合。在当前的经济大潮中,一些出版社和发行商,只是为了利益而出书,大肆宣扬负面的内容,夸大其词,就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好感,吸引读者的注意,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像在书名上标新立异,制造噱头,以博眼球,内容上更是不敢苟同。特别是一些明星出书热,文笔一般,甚至他人捉刀,字数不够,用图片、相片凑数。
(二)图书发行经济价值高于文化价值
出版社转企改制后,要“自负盈亏”,要积极地适应市场、融入市场。在图书发行中一些出版社就过于关注经济价值,重视发行利润。但过于重视经济价值往往会忽视了文化价值,有些少儿图书过于注重经济价值,就忽视了少儿书籍应该给孩子传递知识和智慧,应该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应该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在文学类图书中,书名夸张、噱头惊人、内容低级,这种书卖得火,利润可观,却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毒害;一些书宣扬封建迷信、看相、算命,却打着科普类图书的噱头,一些政治类图书歪曲正确的伦理观、世界观、价值观,过于宣传西方的自由思潮。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冲着“一切向钱看”的经济效益而来的,而忽视了文化价值,从而给社会的安定,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是过于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文化价值的结果。
二、正确认识图书发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图书虽然也是商品,但是它不同于一般商品,图书发行要以取得经济价值为目的,但万万不可忽视了文化价值,忘记了图书所承载的文化使命。经济价值是出版社生存的基础,立足的前提,没有实现经济价值的图书发行是失败的发行,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双丰收,才是图书发行的成功。
(一)文化价值是图书的“安身立命”所在
出版社是文化产业部门,文化建设是其首要任务,文化品位是其立足的基点,文化产品是其生存的条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书籍的功劳,如果只注重经济利益,书籍的铜臭味太重,对文化,对人类危害巨大。
在图书的发行中,一定要重视文化价值,没有文化价值的图书不是好图书,不管你制造多大的噱头搞宣传,最终是很难实现经济利润的,没有文化价值的图书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就没了内涵,没了灵气,干巴巴的,读起来味同嚼蜡,没滋没味。文化价值是图书的“安身立命”所在,在图书发行中,首先要确定其文化价值,书籍有了灵魂,有了血肉,读者才愿意看,愿意买,在具有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其经济价值。图书发行中,必须把文化价值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满足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提高图书发行的社会价值,向广大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优秀图书,是摆在每一个图书发行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经济价值是出版社生存的基础
出版社编写、出版图书,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图书销售不出去,出版社将无法生存,所以追求经济利益是出版社出版、发行图书的目的。当前出版社改企已经完成,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取得经济利润是其存在的基础,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满足员工的需求,这一切都需要有资金。出版社也只有在资金充盈的前提下,才能出更多的书,出更好的书,才能给社会创造更大的文化价值。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只有实现了经济价值,才实现了书籍的双重价值,两者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到头来什么价值都无法实现。
三、图书发行应追求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
当前图书不再是单纯的精神文化产品,而是特殊的商品,出版业不能单纯讲求经济价值,图书发行也要兼具文化价值。只注重经济价值而忽视文化价值,图书就失去了其本质所在,只注重文化价值而不顾经济价值,出版社就可能会亏损,库存积压,读者看不到,也就失去了其经济价值,所以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统一的。在两者的关系中,文化价值是图书发行的前提,经济价值是图书发行的基础,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经济价值要以文化价值为前提,它不能离开更不能违背这个前提,而文化价值在总体上要以经济价值为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经济价值就难以实现。
一些好的图书,往往是两者兼具的,颓废的、消极的图书可能一时畅销,但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有的图书可能暂时没有好的经济价值,但其文化价值会使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经受得时间的检验,具有很好的发行前景,时间的长河会使他流传久远,也实现了其经济价值。图书发行应追求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为读者提供方便,为自己创造了利润,这样既能取得可观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实现了图书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于翠玲.从媒介历史看书籍的文化价值[M].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一、公司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持着极高的风险意识,对安全问题零容忍,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为成员单位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集团公司成为一流集团而持续奋斗。
1、由于财务公司的特殊属性,公司服务的客户对象存在局限性,开展的业务也具有特定性。上述特性决定了公司面临的合规风险具有内生性、隔离性和相对封闭性的特点。在金融这个经营风险获取收益的领域,合规风险被视为核心风险,某种程度上也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要风险的主要诱因,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金融机构持续正向经营活动的保护。只有合规与经营的深度融合发展,合理平衡发展和创新边界,才能真正实现资本保值增值。
2、合规建设的重点不仅在实体的风险控制、业务流程、经营指标上,而且也体现在职能边界的界定,经营考核的导向上。财务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信贷、投资、票据、结算等业务领域,都高悬着合规风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合规管理制度先行
1、搭建合规管理体系框架。按照监管要求和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由董事会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构建形成“风险为导向、制度为基础、流程为纽带、系统为抓手”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并能够通过建设、检查、评价、完善的工作循环,保持体系的持续完善、执行有效。
公司所有业务必须遵守审贷分离的原则,因此,公司在经营层下设审贷委员会和投资决策委员会,分别负责审议公司信贷业务、资金业务以及投资业务等;同时为保证决策效果,两个决策机构的人员由风险管理部门、资金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
2、加强合规制度体系建设。根据关于风险、合规、法律的管理要求以及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对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再次进行全面梳理,建成以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为主线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基本覆盖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面临的主要风险,能够较好地指导公司的合规、稳健开展。
3、筑牢合规管理三道防线。
公司业务部门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是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人,业务部门通过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和流程,并予以严格执行,最大程度降低业务开展中的主要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履行业务风险审核的职能,提出独立的风控意见;随着对风控工作不断提出更高要求,风控管理部门工作不断前移,不仅包括具体业务审核的前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业务制度与流程的优化和再造,持续提升业务管理的合规水平。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从独立、客观的角度检查风险疏漏和控制缺陷,对前两道防线的管理措施和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提出更多管理建议,促进公司提升管理水平。
三、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面对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剧。作为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基础性风险,公司自上而下要高度重视合规风险防控,将合规风险防控作为主动规避违规事件,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违约事件的内部控制活动。
要重点结合监管要求和业务需求,分层级、针对性地开展了合规教育培训工作:
1、开展全员培训,针对监管政策重点,系统介绍内部控制方面的监管政策,梳理贷款、投资等重点业务的监管要求,揭示潜在合规风险,增强全员合规意识;
2、定期对新员工进行合规管理的普及教育,树立新员工的基本合规理念,降低新员工的合规风险;
3、通过办公系统、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及时对最新监管要求进行解读和宣贯,深入传递合规理念,推动落实监管要求;四是印发员工手册,明确公司基本管理要求,为员工提供行为规范指南。
四、解析案由、对照检查相应业务。
1、信贷业务方面,做实贷款“三查”,严格资金用途审核,规范发放,推进信贷资金“脱虚向实”;针对票据业务要特别加强贸易背景审核,推进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业务开展的同时严格审查基础交易的真实性,加强风险管理;
2、投资业务方面,对于投资资产管理计划等产品,要严格执行对底层资产的穿透管理,加强对同业交易对手的动态管理,包括名单制管理和授信管理等;
3、审慎经营方面,不冒进经营,加强内部控制,杜绝内控严重违规事件,持续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资产流动性管理等;
4、监管数据质量方面,强化数据源头治理,加强责任落实,建立健全监管数据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影响;实证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支撑,将文化创意和经济产业全面结合的产业类型,其在拥有文化属性和精神价值的同时,能够为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支持,在兼具知识密集属性和价值导向的同时为经济增长贡献着一份力量。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需要明确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明确两者关系之后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多个产业复兴发展,逐步由孱弱发展壮大,为国家财政总收入创造着巨大价值。其中,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逐步成为拉动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新的亮点,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以出口导向、生产制造为核心向倚重内需导向和消费服务的转型,加速了消费结构由基础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的转变。文化产业满足了百姓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巨大需求,也在精神价值方面获得了相对的满足[1]。2000年,我国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2005—201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3%;201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同期GDP增速高3.9%,占GDP的比重为3.76%,比上年提高0.13%[2]。核算数据表明,文化及相关产业在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一)文化产业在
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从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品无论是在设计水平、生产品质乃至经销层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文化创意能够真正融入到产业发展当中,由精神理念渗透到产品设计制作,并由生产销售体系实现经济转化,创造着越来越多的经济价值。自2005年起,我国的文化产业真正起步腾飞,到2014年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在不断增加(见图),不仅实实在在地实现了自身产业规模的扩大,还在夯实基础、实现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3]。文化产业当中的影视产品发展最为显著,电影行业的生产价值在进一步提升,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从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知,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
(二)文化产业持续且较长地影响经济增长
从我国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近十年其产值无退减的表现,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创造的财富相较于其他产业增速更为明显。从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同样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产值由不到5000亿元上升到25000亿元,短短十年左右的发展推动着总体经济的发展,其在经济增长上的影响为持续的,且时间较长[4]。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观察体验也可明确,文化产业在社会和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文化产品渗透到各个行政区域,上至大中型城市小至县乡地区。文化产品的消费更加便捷,且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的情况下能够将不同地区间的信息隔阂逐步消除,文化产品不再是城市居民的独享品。文化产业的发展辐射面更广,其产值的增长在不断延续,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不断持续。
三、中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为研究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特选取我国自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以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对比两者之间的数据信息,通过相应的数据处理办法得出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从数据处理的研究方法来看,由于现实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物价因素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因此,本文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和人均GDP的实际数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平减,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数据存在异方差,分别对平减后的数据再取自然对数,表示为Ln(CCI)和Ln(PGDP),相应的差分序列分别为ΔLn(CCI)和ΔLn(PGDP)[5]。
(二)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在实证分析中分别采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方式,结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的相应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脉冲响应呈持续正响应,并逐步向着正向稳定效应收敛;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同样为持续正向响应,也有着正向稳定性收敛趋势。分析可知,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紧密,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幅度范围,而经济增长的结果同样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相应影响,但影响的关联性不是彻底和完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相应不受经济的增长而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实证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可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突出,基于关联度的分析结果也能够明确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从产业上的对比分析结果来看,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在第三产业中创造的经济价值占比巨大,对比第一产业的产业类型创造的经济价值来看,不仅在影响度上出现超过的情况,在影响的持续性上也十分显著。同时可知,在三大产业当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第三产业的影响巨大,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影响力稍逊,而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又超过第二产业。总结来说,文化产业突出于第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此外,就文化产业的自身发展而言,要想实现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创意创新的力量,只有将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才能确保经济增长的高速稳定。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应当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文化产业对于三大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文化产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巨大渗透压作用,应当在今后的产业发展当中注重产业间的结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属性,努力实现产品创意元素的丰富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同时,还应当注重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发展,将核心层和层的同步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适时进行产业的调整和升级[6]。另外,关注并重视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拓宽文化创意的提升空间,充分结合现代科技的力量,将文化创意的转化能力和影响能力扩大,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结语我国文化产业在近年来的表现抢眼,不仅在第三产业中起到了领头作用,还影响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着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的影响作用明显,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可持续,保持当前的发展水平并力争突破,就需要充分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强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产业间的结合,使得总体经济发展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获得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1]成学真,李玉.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3):114-117.
[2]李增福,刘万琪.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1,(5):5-13.
[3]李春影.中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6,(15):30,33.
[4]王长寿,李国强,李会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之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10,(2).
[5]李玉.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甘肃金融,2012,(6):38-42.
一、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民族性
文化传播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每个民族都有属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播形式和途径。例如,东方各民族普遍较为含蓄内敛,在文化传播中大多较为婉转。而西方大多数民族都较为外向和开放,文化传播的形式也较为直截了当。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也都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特点。
(二)地域性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俗等,文化传播也往往会因为具体地域特色的不同而受到较大的影响,有一些风俗习惯等甚至会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内蒙古地区具有十分独特的民族风情,有著名的那达幕大会和安代舞等娱乐活动,并且还有祭敖包等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传统宗教活动。所以,如果与这些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在进行贸易洽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和风俗文化,积极调整谈判方式和方法 以取得最好的贸易协定结果。再如,我国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的人民性格较为直爽,说话言简意赅,所以与当地人民进行经济交往,一定要落落大方,以免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洽谈的最终效果。
(三)多样性与渗透性
文化传播是多样化的,并与社会其他的一切活动关系密切。所以,达到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小到一个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易,都可以借助于文化传播的多样化来进行顺利的开展。而文化传播还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逐步渗透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文化传播的渗透作用可以促进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从而为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文化保障。
二、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关系密切。
(一)文化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经济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和物流传递等,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方面的交流。所以,文化传播对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仅有深入全面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发展。以我国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例,近些年来,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但是,在实际的贸易往来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一些看似简单的贸易交易行为,却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最终交易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最终取消了交易。究其原因,可能确实受到了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质量问题、市场问题等,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文化上的显著差异。例如,在我国与西方一些国家进行贸易洽谈的时候,西方的代表常常会十分强调人权的问题,并对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待遇和权力问题表示很难理解和接受。而目前我国对人权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将人权当做一个发展中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实际的贸易往来过程中,我国便与西方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些文化认识上的分歧直接影响到我国与西方各国的贸易往来。而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国内个民族之间进行经济往来的时候,也极易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所以,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十分注重加强与各国之间,以及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从而打破与国与国、省与省之间的文化壁垒,为正常的贸易往来扫清障碍。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包和那达慕大会闻名于世,并成为内蒙古地区的形象代表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传播着,并极大的促进了当地旅游业行业和服装行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的发展对文化传播的催化作用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也就越先进,传播水平也就越高。例如,内蒙古人民豪爽大方、热情好客,给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人们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于是,在与其他地区或者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便十分顺利。而传播当地文化和人文精神等的过程中利用到的各种媒体及相关技术的完善发展也体现出当地的经济实力。所以,经济发展对文化传播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可以极大的促进文化的传播。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失去了经济这个基础,文化传播也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讲,各个国家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也十分具体的体现于文化传播的竞争上。在文化传播的竞技场上,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传媒水平。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传播工作,尤其是对外的文化传播。不少西方国家都选择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将自己国家的文化、思想等传播到东方各国,并得到大家的接受和认可,在建立了一定的文化认可基础之后,便开始利用人们的心理大规模的开展各种经济行为。
(三)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化传播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积极地转化着。在经济领域中,各种经济方面的规范制度和惯例等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便会逐渐形成被人们广泛认可的“经济文化”,这种“经济文化”又会融入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成为整体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此时,经济与文化变融为一体,经济便积极的转化为文化 。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谈到“企业文化”,其实,“企业文化”便是“经济文化”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并代表了企业日常各种经济活动的核心主张。而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其“企业文化”也会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对教育等非经济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文化传播这个大熔炉里,“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并通过文化传播的深入加工,制造出各种各样为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又会发过来对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文化传播和经济之间又一次融为一体,成为密不可分的一对组合。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云南省
一、引言
云南省有着自己的历史、文明、传统和生产方式,这些因素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影响着当地人的思维和生活,进而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不仅能够为一个地区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同时也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因此,将传统文化因素纳入经济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文化模式对区域特色经济形成的影响机制。一个地区能够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是区域社会对生活与发展方式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能够与当地文化相契合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当地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技术支持上,还是在组织系统、技术系统上,都有一定的关联。技术系统是所有产业都要具备的,如果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该区域的文化不能够协调统一,该区域的人就无法更好的摒弃原有的模式而去接受和适应它。文化模式下的技术系统不仅是特指的生产工具,更是生产工艺,即使人们使用的工具改变了,工艺还是会继续延续下来。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要与文化水平保持一致,本土文化正式这一环节的内在基础。区域文化对于本地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间接和广泛的影响。文化对产业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影响都是直接性的,但是对劳动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是间接性的。本文借助经济分析工具,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将正式制度进行分类,进一步分析区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2)区域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区域的社会群体意愿、利益等形成了一个文化氛围和环境,能够起到调节社会关系和支配行为的作用。当今占主体地位的发展模式是市场经济,有助于促进生产,但同时也遇到了自然与人类对立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发展缺乏人文关怀的结果。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道德、不健康的观念也影响着正常的消费途径。只有通过提高文化水平、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才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正常健康的致富手段才能够营造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
(3)区域文化建设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模式也由功能性消费向审美性消费转变。产品不再仅仅是一个实体,更多的代表了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从产品的设计、包装到产品营销,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各种文化因素形成了无形资产,是企业经济竞争的核心力量,可以说,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文化价值,随着经济的文化取向日益增加,二者之间也呈现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状态。因此,可以使区域文化和经济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区域文化对正式制度的影响
(1)区域文化对正式制度选择的影响。制度的制定是建立在约束主体福利的基础上的,本文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前者是成员要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例如法律规章等,后者是源自于价值的文化遗传,后者先于前者产生,二者都对人的行为有着规范作用。格雷夫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热那亚人和马格里布人的两种社会价值体系决定了不同的制度路径。热那亚人建立了能够支撑现代市场经济圆形的制度,主要是由无限连带责任、提货单制度、永久合伙性质、保险制度等形成的,同时建立了有效而完善的法律制度,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不同的文化价值能够形成不同的正式制度,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正式制度体系。
(2)区域文化对地方正式制度变迁的影响。一种制度形成后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迁,变迁是制度创立之后被打破,被新的制度替代的方式。正式制度的变迁也会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如同初始制度安排一样,非正式制度对制度变迁会产生很大影响,是一种诱致性、强制性变迁,不同于正式制度的变迁,这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非正式制度变迁速度都赶不上正式制度,所以前者延长了地区制度变迁、阻碍了制度创新。
(3)区域文化对正式制度实施的影响。意识形态能够提高人们遵循制度的自觉性,减少了制度安排服务费用成本,大大减少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摩擦和冲突。由诱致性制度变迁而来的正式制度易于执行,而强制性制度变迁而来的正式制度则难以执行,前者具有一致性,而后者则相冲突。正式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安排、正式制度执行和正式制度变迁,正式制度会受区域文化的影响,所以本文用正式制度代表区域文化程度。
综上所述,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制度的选择、执行和变迁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当正式制度和文化一致时,就能够推动制度向良性方向发展,但相冲突时,就会阻碍制度的发展变迁。所以当文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绩效,不一致时阻碍制度的执行而影响经济发展,这种作用是双重的。
三、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1.模型与假设
为了研究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和制度等区域文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假设二:区域文化主要通过正式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正式制度安排可能是从外引进的新制度,也可能是从初始制度演化而来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受到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因此我们把制度定义为区域文化的函数:
LNY=LNA+aLNK+bLNL+cLNI
其中Y表示经济发展程度,A表示技术进步,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I表示正式制度安排。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云南省2010年的数据,区域文化程度采用经济性观念、经营性观念和制度性观念三个一级指标来衡量,这三个一级指标下含有17个二级指标,以此来判断云南省的文化程度,如果得分高,则说明该地区的文化程度高,反之较低。正式制度主要通过非国有化率(FGYH)、市场化程度(SCH)、分配格局变化程度(FPGJ)和对外开放程度(DWKF)的加权平均值来衡量。本文选择的计量软件是EVIEW5.0。
3.回归分析
可以看到,调整后的R方为0.883047,F值为227.5141,因此模型拟合较好,假设成立,即区域文化对正式制度有所影响。主要是因为正式制度的执行有赖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后者能够有效的提高前者的执行效率,但是当二者有冲突的时候,后者就会阻碍前者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是优先于正式制度而存在的,地区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制度安排的差异。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非正式制度会影响正式制度的变迁进程,有引导作用。所以,区域文化是通过对正式制度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对云南省正式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见表2)。
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方为0.781643,因此模型拟合较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地区经济的发展受资本、技术、劳动力和制度等文化的影响,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正式制度能够减低经济的不确定性,通过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构成一种固定模式,激发人们的积极性,降低行为的不稳定性;其次,正式制度能够节约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减少人们行为选择的信息成本,降低人们的机会主义倾向,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最后,正式制度能够促进形成一种激励结构,使个人与社会收益达成一致,有效的统一人们的权利和责任。
四、结论
关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至今都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但是随着经济学和文化变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二者的关系也不断的被验证。本文利用云南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和制度等区域文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区域文化主要通过正式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这样的结论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除了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外,改变传统落后的文化观念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创建一种先进的文化氛围,提升区域竞争力。文化是多种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制度的创新和减低制度的实施成本有赖于该地区文化发展水平,从而有力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云南是传统文化水平很高的地区,虽然传统文化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传统陈旧的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使其更好的融入市场经济,这也是保证区域经济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基础。
第三,文化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力之一,我国还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中西部地区封建社会思想较为严重,文化观念落后,而东部地区则较容易接受新鲜文化,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理念。要加强落后地区的文化,创建先进的文化,减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李艳艳.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87-89.
[2]游细斌,魏清泉,汤放华.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耦合路径探析[J].热带地理,2008,28(2):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