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妇产科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校临床医学系2011级140人为对照组,2012级150人为试验组,分别以传统教学法和循证医学法讲授。比较两组学生的病例分析成绩及实习成绩考核。结果试验组病例分析成绩及实习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医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系统的循证思维,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循证医学;妇产科学;应用价值
妇产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目前,随着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能在实习过程中动手操作的机会是越来越少。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利用所能利用的资源让自身得到提升,我校进行了妇产科临床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将教学效果报道如下。
1教学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选取我校2011级及2012级临床医学系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第6版统编教材《妇产科学》为教材,带教老师相同,课时相同,两组学生的年龄、男女生比例、入学时成绩以及各阶段考核成绩等均相当,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选取我校临床医学系2011级140人为对照组,2012级150人为试验组,分别以传统教学法和循证医学法讲授。比较两组学生的病例分析成绩及实习成绩。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病例分析(20分)成绩比较
对照组140人,最高分19分,最低分2分,该组学生成绩为(10.8000±3.3505),而试验组150人,最高分20分,最低分6分,成绩为(12.7333±3.1037),进行比较,t=-5.1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学生实习成绩(100分)分析
对照组140人,最高分90分,最低分60分,该组学生成绩为(71.3929±7.3929),而试验组150人,最高分95分,最低分62分,成绩为(83.1733±6.1226),进行比较,t=-14.92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医学诊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对于医学生的要求也在随之上升。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是否能快速的适应医院的环境,是否能让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直接决定了个人今后的发展空间。因此,想要有所发展,必须全方位提升自己,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形成系统的诊断思维以及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目前,妇产科的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具有对理论知识的讲解透彻,学生可以直接吸收进来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知识更新慢、缺乏临床思维等弊端。循证医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1-2]。主要有以下优点:
(1)循证医学法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循证思维的培养以及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通过教授学生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定期以实际遇到的问题为例进行讲解,逐步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3-5]。在学生这种思维初步形成以后,再进行加强练习,反复训练,让学生自己进行文献检索查阅,最终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分析,这样可以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思维以及个人能力。从上表可以看出,试验组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只有具有了系统的思维,才能在临床上有效避免误诊和漏诊,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2)通过对查阅文献,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可以使自己的医学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对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罕见病例、新知识等都可以随时进行了解,使自己始终处于医疗的前沿,实现终身学习[6]。
(3)循证医学可以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使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充分结合,这种横纵向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为透彻,具有有效做出医疗决策的横向思维[7-8]。通过结果看出,循证医学组的实习成绩远远高于传统教学组,因此,循证医学法对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还是非常重要,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循证医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系统的循证思维,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ZimermanAL.Evidence-basedmedicine:ashorthistoryofamodernmedicalmovement[J].VirtualMentor,2013,15(1):71-76.
[2]穆攀伟,王庭槐,曾龙驿,等.在医学教育中引入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55-56.
[3]田家玮,王寒梅.关于循证医学在研究生临床科研中应用的讨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120-121.
[4]陈磊.循证医学在心内科实习带教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99-100.
[5]杨兴华,张玲,曾勃婕,等.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7):810-815.
[6]陈羽,蔡洁毅,谢文瑞,等.网络环境下循证PBL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114-115.
[7]冯原,陈斯宁,盛庆寿,等.循证医学PICOS模式结合PBL教学法在肺系病证临床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7):6-7.
关键词:医学模拟教学;妇产科;实践教学
妇产科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我国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妇产科教学的需要,医学模拟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本研究以2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妇产科实践教学中医学模拟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及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校2014级220名护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将220名学生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名,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均衡分布,可以比较。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主要进行单项强化训练,老师向学生介绍妇科、产科检查的基本操作,边讲解边示范,再由学生分项练习。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采用医学模拟教学法,具体如下。
1.2.1建设母婴室模拟系统主要包括妇科检查床、女性骨盆、妇科检查模型、妊娠腹部触诊模型、分娩机制模型等各种模拟系统,设置自动分娩模拟仪、SimMan全功能模拟患者,另设置婴儿床、婴儿暖箱、计划生育及接生用器械。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分解介绍妇科及产科检查的基本步骤,并做示范。
1.2.2由学生进行分项训练利用自动分娩模拟仪对分娩全过程进行模拟,由学生进行练习[2]。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观看教学录像,利用自动分娩模拟仪、各种模拟系统设计妇产科门诊现场,学生再按不同的角色进入模拟现场,根据观察录像的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实际操作,每组委派代表进行操作表演,最后老师再针对学生模拟操作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指导其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1.3考核方法选择一位不参与本研究的老师对所有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考核监督,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患者及器械准备、外阴检查、窥器操作、双合诊、四步触诊、宫高腹围及骨盆外测量、胎心听诊、回答问题、操作熟练程度等指标[3],每项满分10分,合计100分,统计学生的总分,比较两组学生考核得分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显著性意义的检验标准。
2结果
观察组学生窥器操作、双合诊、四步触诊、宫高腹围及骨盆外测量、胎心听诊、回答问题、操作熟练程度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的询问病史、患者及器械准备、外阴检查等内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医学模拟教学法的优势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仅对学生进行重复、枯燥的讲授及示范,突出的是老师的示范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分析及动手机会,只会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未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外,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内容繁多,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可能不适用于临床实践工作。而妇产科医学模拟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出较强启发性、趣味性,利用模拟实训教学系统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医院场景,让学生如同面对患者一样开展,进行实训,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模拟操作及实践测试,学生在模拟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4],并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3.2医学模拟教学的局限性当然,医学模拟教学毕竟只是众多教学方法的一种,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其模拟人、模型等与真正的患者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模拟学生只能掌握机械的操作流程,无法与患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且模拟教学也无法将所有的临床过程包括在内,比如自动分娩模拟系统仅适用于与分娩相关过程。由此可见,医学模拟教学仅能作为实践教学的方法之一,实践教学中仍然需要与真实患者见习相结合,使学生通过二者的比较、鉴别来加深感性认识。
总之,在妇产科实践教学中应用医学模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以提高其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瑞萍,葛秀君,张珍.模拟人及妇科模型在临床教学应用中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13-14.
[2]王强,刘建宇,陈琳,等.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在骨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尝试[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3):103-105.
[3]陈羽保,陈沁,吴兰笛.医学模拟教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5(12):1196-1198.
关键词: 妇产科教学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妇产科是临床医学学科组成的一部分,该门学科的独立性、实践性强及其特殊性,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大,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较差。我对教学工作中的方式方法作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1.理清学习脉络
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生殖调控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在课程学习中主要是要理清学生的学习脉络,让他们先弄懂他们学习的这门课程到底讲述的是什么。整个妇产科学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是整个妇产科学习的基础部分,对于后面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第二部分为产科学部分,主要讲述与女性妊娠、分娩、产褥相关的各种生理与病理情况,包括了从受精到着床,从胚胎发育到胎儿成熟,从分娩到产褥的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第三部分为妇科学,讲述了女性在非妊娠期的与生殖器官相关的疾病;第四部分为计划生育,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了这些脉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学习。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临床实践少,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容易倦怠,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1各种模型及器具。
学生的实践经验少,利用各种模型及器具等直观教具能快速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点。教师在讲解女性生殖系统时可利用骨盆、女性内外生殖系统的模型可帮助学生了解其组织构造;讲解胎儿时可使用胎儿模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讲解分娩机制时可配合使用骨盆与胎儿模型,通过胎儿在骨盆各个平面的转动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胎儿的转动动作,简单化许多复杂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板书的合理利用。
板书在课程讲解中极为重要,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板书不宜过多,主要是写明课程流程与标示重点内容。此外,书上的插图多为黑白,图片内容较繁杂,加之插图亦不全面,通过不同颜色的粉笔,凸显出图片的层次,边讲边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讲解“子宫体的组织构造”时,可用不同颜色分别画出粘膜层、肌层及浆膜层;讲解“受精卵的形成、发育及着床”时,可标示出受精卵着床后胚胎与底蜕膜、包蜕膜、真蜕膜的关系;讲解“子宫肌瘤”时,可用不同颜色画出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肌瘤临床表现的异同。所以对于一些抽象难懂的问题,板书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2.3电教、多媒体的辅助应用。
现代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多样化、更直观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VCD录像、课件等可以给学生直观展示许多动态的过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产前检查、产程中的处理可直接通过VCD录像让学生直观了解其步骤及方法;讲解“妇科肿瘤”时,可通过PPT课件给学生直接展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肿瘤,使学生更容易记住不同肿瘤的特点。这样,书本上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动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临床医学学科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课堂单凭口头讲解,容易使学生觉得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3.1提高教师素质。
在课堂上,教师是调节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语音、语速与身体姿势都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足够的激情与热情,讲话语速不直太快或太慢,要注意语音及语调的变化,平铺直叙易使学生觉得讲授内容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尽量得面对学生,注视学生,而不是将视线停留在黑板或电脑屏幕,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传达教师教学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不能只依教科书直述,让学生觉得教师没有责任心,使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丧失学习兴趣。
3.2注意提问的技巧。
教师一味地讲解易使学生被动地学习,缺少实际的参与感,因此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课堂设计提问,提问可以针对以前的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回忆来促进知识点的记忆;也可以针对本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索得出相应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参与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授课内容,教师愉快地授课,学生愉快地学习,既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又可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4.重视病案讨论与动手操作能力
临床医学的特殊性在于每一个疾病都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种疾病针对不同的病人也可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病案讨论与实训操作对于学生对整个妇产科学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般在同类型疾病学习完成后进行一次病案讨论,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掌握,如流产、异位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都是妊娠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发病的原因、时间、临床表现与治疗都有差异,通过病案讨论,学生可掌握不同的出血性疾病的特点。实训操作可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产科检查、妇科检查的方法,会阴切开缝合,外阴的擦洗,阴道上药,等等,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对以后的临床工作有很大帮助。
5.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
课堂教学的最终环节是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对于教师授课方法的接受程度,学生自有评价,因此只有学生对课堂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修正,才能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模式 妇产科学 技能与素质双向渗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市场逐渐市场化、商业化,看病难、看病贵、功利现象出现,医学逐渐远离人性化,医疗纠纷日渐增多,职业风险日益增高,少数医务人员职业素质低下,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医道与医术失衡,收受“红包”、“药品回扣”等行为致医德医风下滑,医疗纠纷“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占不到20%,其他80%均缘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1],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业高专医学教育职业特点突出,人才培养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忽视专业思想、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教书”和“育人”分离,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现状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新医学模式下,对医学生基于人及人的能力发展培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相继开展了医学教育改革,其中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给予我们启迪,我们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学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了技能与素质双向渗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模式的主要观点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源于他的“患者中心”理论,在《自由学习》一书中阐述了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教师主导作用,强调注重学习过程,主张有意义学习、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价值、态度、情感等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人本主义教育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探索应用
罗杰斯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可以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发现问题,乐于学习,想学会学,感受人本主义及人文素质内涵,学会交流、尊重和关心他人,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妇科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是妇产科的核心操作技能,在妇产科实践技能教学中运用罗杰斯教学模式,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法,坚持为人为本,把握自主性原则,学生全程参与,以学生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以典型病例为线索,开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性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课前教师精选取典型病例,如“停经50天,阴道流血5天伴腹痛1天”、“白带增多伴外阴瘙痒一周”,布置给学生,并给予引导性问题:“假如我是一个病人,我的感受、我的痛苦、我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围绕案例带着问题思考,主动参与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案例。然后营造真实的工作岗位氛围,在模拟妇科诊疗室,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4至6人,分饰医生与患者,扮演医生的学生向扮演患者的学生询问病史,扮演患者的学生回答医生的提问,然后角色互换,保证每个学生都进入角色体验,完成病史收集;在高级仿真妇科病人模型上教师先示教妇科体格检查,学生进行妇科体格检查练习。完成病史收集与体格检查后,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在病史收集和妇科体检中如何保护患者隐私?怎样避免检查手法和器械对患者带来的不适?”“该疾病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及家庭有什么影响?”“患者情绪和心理有哪些变化?有哪些需求?”“社会心理因素对该患者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教师总结归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对典型病例的信息筛选推理判断,作出初步诊断,列举诊断依据,拟定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开展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以典型病例为线索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感受患者的痛苦及就医时的迫切心情与心理情绪变化,体会医生急切的、冷漠的、热情的、急躁的等不同的语气语境对患者的影响,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从抽象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到亲身感受“疾病”、“健康”,从“问、听、看、做、互动”中,达到共情认识境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角色内化,自然而然地将妇产科技能操作与理解关爱患者融为一体,将妇产科技能与语言交流沟通技巧有机融合,感受到“医生”的职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领悟人文精神。
罗杰斯教学模式重视教学的过程,主张有意义的学习,真正有意义的“学”在于学中做、做中学,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构建健全的人格。我们借鉴罗杰斯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实践教学,在技能训练中坚持以人为本,将技能人文双向渗透贯穿于妇产科教学始终,使学生达到“使命接受”、“快乐求知”目标。
妇产科是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临床主干课程[2],操作性很强,对技能要求高。我们深入调研,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讨论,分析行业现状及工作岗位对人才技能及素质的要求,对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的心声,从而设置妇产科实践教学。妇产科工作岗位的核心技能主要包括:产前检查腹部四步触诊、骨盆测量、正常分娩助产、盆腔检查等项目,我们认真分析研究湖北省助产技术服务人员资格考试考核技术操作考核参考标准,参照行业标准,将妇产科技能教学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物品准备、操作规程、举止沟通、人文关怀、现场问答。以腹部四步触诊为例,我们将其教学分解设计流程为:1.操作准备:(1)物品准备:软尺、胎心听筒或多普勒胎心音监测仪、骨盆测量器等;(2)环境准备:光线明亮,温度湿度适宜;(3)孕妇准备:排空膀胱,。2.操作过程:(1)检查目的:四步触诊每一步检查的目的;(2)检查者的位置与检查顺序;(3)检查方法:手法规范,动作轻柔。3.服务态度:检查者举止端庄,着装整齐,操作前清洁、温暖双手,关心体贴孕妇,协助孕妇上下床、穿衣穿鞋。4.现场问答:表述要准确清晰。练习分为五阶段。第一阶段:解读示教:打印操作流程学生人手一册,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解读技能与素质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在模拟产科病室,运用高仿真孕妇模型,带教教师先与孕妇沟通交流采集病史,注意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然后在高仿真孕妇模型上示教操作,做到手法规范、准确、轻柔,同时辅以多媒体视听教学。第二阶段:分组练习:学生分小组在高仿真孕妇模型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将练习过程进行摄录。第三阶段:查找问题:练习完毕将录像回放,学生实时观看,自主查找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学生操作熟练,但将高仿真孕妇模型当做没有生命的物件缺乏沟通,表情生硬冷漠;部分学生操作与沟通分离,操作完毕后才想起沟通,沟通时有如背书一般;部分学生沟通不畅,声音小语气轻,语言表述紧张不连贯。第四阶段:强化整合:针对发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因人而异地设计有针对性、参与性强的训练方案,回炉强化练习。技能熟练者要求做到操作时手到、话到、表情到;对操作与沟通分离者,要求做中说,说中做;沟通不畅者,重点注重语言表达及沟通技巧的训练,小组成员相互鼓励大胆表达,锻炼胆量。第五阶段:技能比武: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全员参与观摩评判,参赛学生按抽签顺序出场按流程操作,做到操作与沟通相互融合,使每个动作环环紧扣,操作流畅自如,表达亲切自然,经过整合训练后提升层次,自然而然地将技能操作与人文关怀相互融合,“教、学、做、评”一体化,在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学习是有意义的事情。
三、人本主义教育模式对妇产科学教学的启迪
医学是最具“人性化”精神,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领域[3]。在妇产科学教学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妇产科基本技能实践教学,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优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人的发展,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交互渗透,于潜移默化中健全学生人格,构建关心爱护尊重患者的人本主义思想,做到医者仁术,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面对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改进教学模式,坚持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以实践技能为载体,人文精神为核心[4]的双向渗透,是提高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是高职高临床专业医学教育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报告:八成医疗纠纷有关医德医风.2004.
[2]冯玲,陈晓燕.妇产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通讯作者:蔡杰
【摘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改革的深入,医疗实践过程中的医患矛盾已经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这种改变不仅要求医学生在专业上把纵向学习的基础课横向地贯穿起来,把所学的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还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同情心,树立良好的医德,进一步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深刻含义,深刻地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医德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89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毫无例外地找出本门学科中包含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为了适应医学的发展,笔者在临床教学改革中加入了医德的渗透性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实行规范性、阶段性教育,即基础、临床、实习三阶段教育。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专门人才,但是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日益显露出弊端,如教学内容滞后,不利于新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单一,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不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经验医学,其结果使一些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治疗方法得以长期广泛的应用,一些真正有效地治疗方法因不为临床医生所了解而长期无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迅速增长,日本《2020年科技预测》表明,2011~2020年人类知识将比现在增加2~4倍。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Burwell教授曾说过,医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知识中有一半在十年内将被证明是错误的。随着时间的飞逝,传统医学教育早已经被终身教育理论所替代。作为21世纪的医学院教师,迅速转变教育模式,适应新世纪医学教育需要,授之于渔,使学生学会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拓展临床思维的能力,更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 通过PBL学习加强医德教育
目前的医学教育学改革,多建议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这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教学方法。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讨论而学习相关的知识,这里的问题既是学习的焦点也是相关学科的集合体。这种教学模式将复杂的医学知识用“疾病”连接起来,将相关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教学方式[1]。
笔者用道德两难的案例作为PBL讨论的切入点,在不孕症部分的学习中围绕医学进展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如人工授精中非丈夫供精生产的婴儿其目的是治疗不孕的人道主义行为,但是其合理性、合法性、由此引发的医学伦理及社会问题等,利用类似的由于现代医学高科技的出现及应用,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以生命神圣和医学人道主义伦理观发生冲突而产生的许多伦理道德问题,让医学生针对医生及医学科学家的责任、义务进行思考及讨论。同时,教师参与讨论,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由于接触了高于学生原有的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可以触动学生的道德经验结构,使其产生不满足感,从而达到改变其道德经验结构,提高思辩能力及道德判断力的目的。
3 通过循证医学的学习加强医德教育
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叶,其基本思想和方法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定每个患者最佳的诊治措施[2]。循证医学意义如下:(1)使丰富的医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得到应用,使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学会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2)尊重患者的价值和选择,从根本上实现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3)不被较成熟的临床理论以及较先进的诊疗手段所束缚,仍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长期的经验为诊疗核心;(4)对个体的病案,以极为负责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来选用对此个体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方案。笔者在教学中坚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医德核心内容,在教学改革中突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学习妇产科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后的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引入了循证医学内容,对妇产科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否需要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应用方法、应用时间等进行了循证评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应用抗生素的原因,也掌握了抗生素的应用原则、应用方法,学会了合理应用抗生素。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也看到了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后果――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抗生素副反应、医疗成本增加、追求医药回扣等医疗背后的医德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淡化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痕迹,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愉快而民主的学习环境,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注重说理的逻辑,做到有理有据,容易被医学生的认知结构同化,形成一种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现在其医德实践中[3]。
4 通过临床实践加强医德教育
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其特殊性决定了医生必须具有崇高的医德境界,才能对患者奉献出真正的同情心、责任心和亲人感。医疗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质,还取决于医疗技术水平。技术是否精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因此,长期刻苦、虚心学习,认真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才能用精湛的医术实践自己的道德责任。医德教育方法可以采用实际锻炼法[4],通过见习、实习及实验室操作这些实际锻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更可以帮助他们把医学伦理道德知识、观念、信念、情感转化为道德实践,提高道德意识,丰富道德情感,不断提高道德认识。
例如,在正常分娩的学习中,通过图解、分娩机转模型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理解正常分娩的过程,还可以通过模型让学生学会正常的接生操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部分内容,也让学生了解患者不是学生学习的“练兵场”,使学生知道正确的无菌操作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训练是为患者服务的前提。良好的医德不仅体现在医患之间,也反映在医务人员的相互关系之中。手术操作的训练也可以培养学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协助精神,手术的顺利完成是全体手术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也正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
5 通过自我终身教育方式树立医德终身教育观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在1983年汉堡召开的国际终身教育会议上强调,终身教育是“当前社会绝对必要的,是全体人民在未来得到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更新劳动力知识技能的战略性投资”,其根本点就是指教育应该与人终生相伴。这种思想已被许多国家作为教育改革的总政策、总原则写入法令中。医学知识的快速更新更是决定了现代医学教育是终身的自我教育。
PBL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运用基础和临床知识,建立有效地临床推理过程,发展自学能力,因此,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PBL可以激发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习问题,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2]。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医学文献,学会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网络医学资源的利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PBL学习,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在医疗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所在。
医德教育贯穿了一名医生成长的全部过程,包括医德理论学习期、医德萌芽期、医德成长期、医德社会化前期、医德成熟和持续发展期几个阶段。与医学教育一样,医德教育也是终身性的教育,在教学改革中渗透医德教育,也是促进医德思维形成医德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切实抓好临床课教学中的医德教育,教会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维持医德教育的连续性,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改善医德现状,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 考 文 献
[1] Oneill PA. 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clinical curriulum[J]. Med Education,2000,34(8):608-613.
[2] Azer S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criticai review of it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the rationale for its use[J]. Saudi Medical Journal,2001,22(4):299-305.
[3] Green ML. A train-the-trainer model for integrat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raining into podiatric medical education[J]. J Am Podiatr Med Assoc,2005,95(5):49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