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学专业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反映一个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是构成学校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部分,站在职业中专的实际立场上来考虑,只有不断通过创新,开拓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地适应学生体育教学工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体育的教学工作充满生命力。本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探讨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学活动,经过实践的证明可以知道充满特色的教学工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职业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变方向
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关于就业方面的针对性的教育。所学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学生具备独立的动手和操作能力。这些学生与普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其所接受到的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特殊性。而针对体育方面的教学工作,中专的学生主要进行最后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而由于中专生的年龄通常在18岁左右,其兴趣和爱好都相对稳定,更容易主动地参与体育的锻炼。为了能够使得中专的体育教学工作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已经逐渐在发生着变化,正在向职业特色化的方向转变,这种特色化的体育教学富有新的理念,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使得学生心理和身体以及社会适应等均实现健康。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得学生在愉快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要实现体育特色化教学,就必须能够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提出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学的现状主要是:没有可以参考的、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学生往往还在中考失利的阴影下,这种情况下容易对很多东西失去兴趣,也缺乏必要的自信心,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喜爱的内容缺乏必要的联系,而且设备方面也没有及时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沿袭老一套来进行教学,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职业中专体育教学的研究
在体育教学的研究活动中,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专的学生,共有400人,其中男女各半,利用的方法主要就是调研、观察以及文献查阅等。其次,在实验的结果方面,根据调查可以了解到使得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学出现停滞不前的原因主要包括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
1. 教师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没有创新的意识,使得这种传统的教学习惯得以沿袭,日子越久与教改发展的差距越大,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仅仅单一的组织和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忽略学生自身的感受。对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没有起到很好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2. 学生方面
职业中专的学生通常文化基础、综合素质是比较差的,这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目的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体育的意识也相对比较淡薄。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的缺陷,受到运动项目的限制,使其无法完成体育的教学课程,从而对体育课丧失兴趣。 3.其他因素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方面主要原因之外,还有很多的其他因素造成职业中专发展成当下的现状,如果要改变当下的现状,就必须彻底的改革思想的禁锢,使得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一方面教师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尽量使教学的方法向着多元化、教学内容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三、中职体育特色教学的改革建议
1. 体育教学设施设备需不断完善
除具有满足体育课教学和开展体育活动需要的运动场地和器材外,还需要设有与专业有关的体育设施。如航海专业需要浪桥、滚轮、软梯等航海体育设施和器材;建筑专业需要的高架等。
2.加强体育教师的进修学习与培训
除了正常的进修和培训外,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必须学习所开设专业的专业体育知识、教学方法等,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处理好专业多样性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根据职业中专学校专业多样性的特点,除开展统一的体育基础教学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应课时数的专业体育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就业面试和就业安排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职业中专学校体育特色教学的深入,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方法也有较大的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更加突出了师生双边协调活动。桥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它的内涵将更加丰富。信息的传导途径和方法也将不断增加,对学生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也更为直接。通过体育特色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及运用,从而保证了职业中专学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课堂教学效率有明显的提高,达到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目的,因此,学生就业的面试通过率和就业率也大幅度提高。
学校占地36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开设有工艺美术、幼儿教育、动漫设计、音乐、舞蹈表演、计算机及应用、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汽车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建筑路桥、会计、金融保险、航空服务等38个专业。建校3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合格中等专业人才近10万人,有3000多名学生考入全国各类高等院校,185人被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
经过近30年的办学探索,学校形成了鲜明的“临河一职”办学特色,即一个核心、三种模式、六大亮点。
一、一个核心――要成才,先成人
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中职的主要任务和使命。临河一职所招学生90%来自于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他们深受中考失利的打击,自信心严重受挫,自卑、逆反心理强。学校坚信:“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培养造就一个孩子,可能挽救他的一生,也能拯救一个家庭,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帮助孩子找回自信、自我,是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根基。树人先立本,立本先立德,立德再立业。因此,学校自建校伊始就确立了“要成才、先成人”的办学思想,始终坚持这一核心理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二、三种模式――育人模式、管理模式、创业就业模式
1.“三技六能育人模式” 办学实践中,学校认识到仅仅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的毕业生到南方就业时,有的因不会讲普通话而遭拒绝,有的因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含泪回乡,有的因缺乏社会经验和办事能力而拿不到营业执照,有的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无法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一件件追踪调查的个案促使学校反思,学校逐渐认识到,找份工作、考上大学、拥有财富可能很容易,而拥有良好的习惯、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与适应能力等,才能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
结合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及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学校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掌握“三项技能”,即熟练的专业技能+普通话与社交能力+基本写作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六种能力”,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校开设了“三技六能”课程,自编教材并进行考核,三年学习不合格者不准毕业,必须补课,并作为硬性规定实施。
“三技六能”实施以来,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学校的毕业生普通话流利、做事认真、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学习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高。海尔集团、蒙牛集团、伊利集团、内蒙古新中基公司、北京丰田4S店连续五年向学校“订购”毕业生。学校毕业生的合格率达到100%,就业率一直稳定在100%,对口就业率在96%以上,就业学生稳定率在95%以上,创业率高达30%,涌现出一大批创业的经理、厂长、老板。实践证明:“三技六能”是能让每个学生受益一辈子的“真经”。
2.校中校的管理模式 学校将每个专业设立为专业学校,实行专家治学、专家治校的专业学校管理模式。选聘专业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担任专业学校校长,凝聚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教师。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行“聘任制、骨干教师年薪制、工作室制、工作日制”四制一体化改革。专家治学、专家治校,凝聚了一大批投入职教事业的专家型、双师型队伍,确立了一批能与市场无缝对接的骨干示范专业。学校的各个专业得到高质量的迅速发展,汽修、建筑路桥专业连续两年在自治区中职技能大赛中荣膺冠军,在全国技能大赛中也小有名气。毕业生供不应求,有的专业的学生二年级时就被用人单位预订。
3.跟踪服务的创业、就业模式 学校向社会作出郑重承诺:“凡就读临河一职的学生,只要遵纪好学、完成规定学业,选择继续深造的,保证考上大学;选择就业的,实习期月收入不低于1500元,实习期满正式上岗月收入不低于2500元,高于当地本科生工资。否则,三年学费全部退还。”学校深知,一个农村家庭把家里收入的大部分拿出来供孩子上学不容易,把这些普高线下的孩子教育成才,就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是学校的责任,是对孩子、家长和社会负责。学校通过严格考核,层层把关确保学生质量;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确保学生有岗可就;通过认真考察就业企业,确保就业质量;对已就业学生,凡是对就业岗位不满意的,学校免费召回培训,第二次、第三次推荐就业,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为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优秀企业家开设创业讲座、优秀毕业生介绍创业历程,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对所有就业学生全程跟踪服务至少三年,领飞助跑,帮助学生度过独立生存的关键期。30多年来,学校有近万名毕业生在北京、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就业发展,上万名学生自立门户、独立创业,60余人远赴海外创业,涌现出亿万富翁17位,获国家发明专利的2位,资产千万元以上、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几百位。
三、三十年智慧汗水打造六大亮点
1.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生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缺乏道德底线已成为年青一代的最大危险。学校大力推行树德、铸魂、固本、育人的德育工作,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孝敬父母、尊重老师、说话文明、礼仪规范。校园里懂孝道、知礼仪、讲文明已蔚然成风。2010年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2.创造情境,育人先育魂 学校环境处处育人。校园内随处可见富有育人思想的雕塑和景观,如烈日下耕种的老农,时刻提醒师生:一丝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极富动感、驰骋草原的逮马雕塑,告诉学生:职校的孩子个个是有个性的“烈马”,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成功;提示教师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要教育得法,他们都会成为“千里马”。走廊、教室布满励志向上的标语、图像,就连卫生间都有班级主动认养的鲜花、乔木和鱼缸。
同时,为挖掘河套人文历史内涵,传承河套文明,教育子孙后代,学校在自治区成立首家“内蒙古河套人文教育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河套文明、日新月异的巴彦淖尔、蓬勃发展的河套教育、多姿多彩的河套民俗,还有专柜展示从巴彦淖尔成长的杰出人物,以励后代。博物馆全天开放,供所有人免费参观,每年接待参观人员上万人。学校博物馆被授予临河区、巴彦淖尔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人文教育基地。
3.工厂进学校,课堂进车间 学校贴近市场办学,制定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原则。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为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学校与当地的巴彦淖尔市汽车大修厂、蒙牛集团、伊利集团、新中基公司、香港联邦制药集团、热电集团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城市的弗拉蒂尼制衣公司、蒙牛集团、清华大成装饰公司、奇瑞集团、海尔集团等37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工学交替”和“订单式”培养;将内蒙古宏兴机械制造公司的全套设备和师傅引入校园,实现了工厂进校园、课堂进车间,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实训教师,学校的学生就是工厂的学徒;内蒙古鹏程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落户学校,实现了环艺、建筑路桥专业学生“教、学、做、设计、施工、生产”的一体化运作,教出来的学生不再是只会纸上谈兵、黑板上设计、书本上施工的学生,而是一毕业就能实战的能手。
4.百杰校长领航向,多元体制聚能人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临河一职校长孟保和,是全国特级教师、教授、全国百名杰出校长、全国教育杰出人物、十佳校长、自治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学校涌现出20余位专业领军人物,专业由过去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38个,学生由最初的22人发展到如今的10318人,固定资产由初创时的34万元到如今的近10亿元,实现了非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多元体制并存,聚集了一批能人,齐头并进促进事业发展。
5.对无业者负责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巴彦淖尔市每年新进城务工人员有3万多人,再加上城镇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每年约有10万多人闲散在社会上,给社会稳定和治安管理带来极大隐患。学校急政府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主动承担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任务。从2006年起,学校每年培训人数在3400人以上,让2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青年学会了技能,并找到了工作,月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劳动力转移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缓解当地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6.跟着市场办教育,配合岗位搞教学 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走出了一条有临河一职特色的教改之路。学校采用分层教学和模块教学,彻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格局,每节课45分钟,把35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师生民主平等,相互探讨、交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社会在发展,企业在变化,如果总抱着一本教材和一成不变的教学计划、大纲,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学校围绕市场办职教,配合岗位搞教学,根据市场导向制订教学大纲,根据岗位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随着岗位能力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主修课、必修课、选修课与岗位能力要求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一毕业就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与内蒙古美术学院开展联合办学,采取了“3+2”的形式,三年中专教育、两年大专教育,为学生构建起了中高职贯通的成长通途。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大中专一起发展、互为支撑、共同进步、为国育人的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模式。
扎实的教学改革,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2月,学校舞蹈专业排练的“顶碗舞”代表自治区赴深圳参加全国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获一等奖。2008年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临河一职6名学生获优秀奖,2名学生获三等奖。2010年学校承办了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和自治区残疾人技能大赛,被授予“优秀组织奖”“优秀服务单位”,学生获得了8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占全部一等奖的一半以上,名列全区第一;8名获一等奖的学生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全国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并获优秀奖。2010年,在第七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临河一职有8名学生和7名教师获奖。2011年4月,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学校荣获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再创辉煌。
展望未来,临河一职将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开创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中医学专业是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开的专业之一,对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学科建设的目标与措施,希望能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中医学;学科构建;培育措施
学科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也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中医学专业是我校2016年新开的专业之一,属国控专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疾病的无毒、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为中医学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进行中医学学科建设,是目前摆在我校特别是中医中药系面前的重要问题。
1建设目标
1.1中医学的学科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中医学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并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学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学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2贵州省及毕节市的卫生资源现状
我国中医药人才资源缺乏,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基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医学发展不平衡。以贵州省为例,据统计,2014年贵州省共有卫生机构2918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6.4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数19448张,每万人口床位数5.54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528人,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15人。以毕节市为例,201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65个,床位31629张,卫生技术人员22407人,其中开设中医诊疗服务的卫生机构1073个,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645人。全市乡镇卫生院共240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04个,基本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45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23个。全市村卫生室3994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199个。2015年9月,在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医改,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贵州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3.1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人。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中医学服务能力,到2020年,80%的县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综合诊疗区,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学服务能力。
1.3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学科建设目标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黔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医学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综合考虑毕节市的区域特点,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突出中医学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把中医学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有特色、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专业;为城镇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医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完成毕节市每个乡镇以上医院建设中医馆、开设中医门诊、设置中药房的战略任务。
2建设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55人,兼职教师17人;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8人。拥有专业课教师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8人;专业教师中医学专业背景47人,专业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有30人。近三年来,中医学专职教师在省内外期刊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14部,现有师资能够满足中医学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专业开办后,学校将根据专业发展规模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师资结构。计划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中医学专业人才,建设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2.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按照中医学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对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的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技能教学,使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证融合”双证书课程体系,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以岗位任务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中医诊断实训室、中药标本实训室和针灸推拿实训室等,能满足中医基础、中医诊断、针灸推拿以及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的教学需求,具备学生教学实训、教师培训、社会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并有与之配套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学校始终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实训实习课时占总学时数的58%,校内专业课程实训课开课率100%,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校外实训主要有毕节市中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8所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医护人员业务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可以为学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能较好地保证教学和实习工作的开展。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加强实习管理、检查及指导,实习管理日趋完善。
3人才培养模式
3.1建立“校院合作,共建专业”机制
为使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相对接,成立由医院、行业专家和学校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由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团队,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保障校院共建专业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制度等,形成共育人才的机制。
3.2传承中医文化,以德为先,文化育人
积极创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所学、所得、所见、所闻和所悟中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医文化。把人文精神与中医学专业教学紧密对接。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精神以及“治未病”理念贯穿于中医学人才成长的全过程。
3.3以实践育人为主线
在院校合作建设发展过程中,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附属医院,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边教、边学、边做”,实现医院教学化、教学医院化。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教、学、做高度一致的校外实训基地。
3.4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中医学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和中医执业准入为依据,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丰富教学资源
在中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中医学专业两门以上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建设突出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就业课程,包括中医适宜技术课程。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切入口,训练中医辨证思维和诊断治疗能力。
3.6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突出中医专业特色。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逐步推行学分制,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和特点,选择闭卷、开卷、机考、讨论、答辩、调查报告、实践操作、专业技能测试、课程论文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形式计算学分。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逐步实现教考分离。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提升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水平,是促进这些传承者们形成深厚中医情感、积极专业态度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职业表现的关键一环。当前,影响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够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是以《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为哲学基础,并汲取了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有机地结合了对人的整体把握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华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较少,对传统文化也没有很深的感情积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
2职业前景的认识不清
2.1诊疗的科学性问题
借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西医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医学由于未能融合近、现代科技,致使发展较为缓慢。近、现代史上出现了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言论和做法,这直接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尚未接触临床实践,看到临床疗效的大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2.2就业压力的问题
在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另外,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中医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在国内中医医疗机构数量明显低于西医医疗机构的前提下,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医疗机构中的就业数量颇为有限,这就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
3教育内容的部分缺位
3.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问题
现代教育的内容使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与学习中医学所需的相去甚远。各种量化指标和现代科学的逻辑,都容易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出现思维逻辑上的困扰。而在当前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所采用的中、西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几乎对半的设置比例,不仅无助于大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更加重了这种困扰的存在。
3.2环境文化的表面化问题
良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认知的影响是专业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当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流于简单化、表面化,以被动接受的宣传为主,能启发主动探求和互动交流的专业文化影响较少见;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个人基本文明行为和才艺发展等的引导为主,能承载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独特文化的引导较少见。
建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良好的专业认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将来长远的发展。所以,如何提升学生对中医学的专业认知,是中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针对上述影响,提出几点对策和思考。
4专业认知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除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外,还应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鉴于经过临床实习的学生对中医学临床疗效和社会价值认识的明显提高,可以组织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与低年级学生的互动交流,以起到提髙学生专业认知,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信心的作用。
5认清当前接受中医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具备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欠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及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文化形态完全不同干现代科学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不脱离客观事物形象的思维模式实现对事物本质、规律和联系的把握,所以决不能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的认知规律去学习中医学。只有我们认清了大学生的这个基本特点,才能把握好中医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侧重点。
6营造良好的中医学文化氛围
应当广泛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等有利干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医思维的讲座及课程。通过邀请名老中医做特色报告,加强课外辅导及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成立各类专业研讨组并由资深教师做好指导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7课程设置应符合专业认知规律
应当首先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建立中医思维后,开设对比中、西文化的相关课程,循序渐进地开设西医基础和专业课程,使中医专业学生在了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运用中西医不同的诊疗思维模式。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因此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好资深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青年教师的中医思维,提升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选聘临床的名中医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发挥他们的优势。同时,要做好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及提髙,定期研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开展好集体备课,保证每次授课的质量。
9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
【关键词】中医认证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实践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和中医英语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中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诊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证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不仅逐渐得到认同和欢迎,而且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英语人才的缺乏,中医药尚未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促进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蓬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医学英语人才势在必行。
二、对中医英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竞赛成绩获奖率。并把它们看成是衡量英语教育成败的标准。单一认同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程而忽视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医院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和获奖率是对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外语教育的特点认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医学从专业上来讲,被认为是“国粹”,不需要用英语去检索搜集文献资料和拓宽专业知识。学生工作以后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学不学英语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外语教育培养学生汲取国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扩大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仅仅把英语看成一门工具是培养不出来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语已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献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所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一个合格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有能力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最新发展。在中医英语教学中,中医学科知识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对中医英语的认识要放在国际视野的层面上,不能仅仅认为它仅仅是中国特色或者中医的东西。
三、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大学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通用英语被称作传统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学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它针对性不强,也不能满足人们用英语开展某些特殊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N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服务性教学”(Pobinson, 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大学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更有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方向性。经受过良好ESP培养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里,比那些只接受过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胜任工作。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未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表达习惯,搜集中医专业的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从事医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1.课程设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也有着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一点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医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实施大学英语学习的的局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开设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不牢靠,就很难消化和吸收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就仅仅是用中文翻译中医基础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被忽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很多中医院校不断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代表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只开设了一或两个学期,学生只能入门,却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一边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本科阶段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的相关学习。
(2)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将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同小异。在设置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和高校的行政人员没有意识到中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特定领域英语技能需要,即在中医诊疗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外文期刊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动态的一种技能和能力,而是将中医英语仅仅作为一种中医和英语的简单结合,通过中医英语的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点基本的术语和表达法就可以了。他们会将一些实用的必修课设置成选修课或是缩短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时。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要么觉得课程枯燥不实用,缺乏重点,要么觉得学时太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3)课程设置时间分布不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特定领域内的语言技能,特色在于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医领域内的语言技能,其特点就是将英语语言与中医专业知识的结合。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前两年设置了体系完整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找工作和写论文等问题,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因此作为重点的中医英语只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在学习量剧增,就业压力打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注意学时的足够,课程的连贯性;学时的设置要考虑师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分类,分阶段进行教学。笔者赞同中医英语的分阶段教学,但是在课程设计上不要那么泾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开设基础英语和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口语、听说和简单中医知识的英语阅读之类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外国医学影视经典赏析》等医学英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三大四可以多开设些中医类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比如《医学英语词汇解析》《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大一大二的学习,不仅扎实英语基础,对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对中医英语的兴趣。到大三大四接触到中医英语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不适应。中医英语在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就业升学实施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和分级教学。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实现《方案》里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2.师资。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我国中医院校从事医学英语的老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医学院校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医学知识缺乏,进修经历有限。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自认医学知识缺乏,实际教学中讲授语言多于鞯葜幸叫畔。学生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学而不获,挫伤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其实,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医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两者都是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水平,满足学习的需要。所以,对于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不必要像医学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医英语的教学中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
根据《方案》要求,近三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订了《师资队伍“十二五”规划》,为教师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培训提供保障,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中医学科专业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英语之路。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误区。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结合广西中医学大学中医认证为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和教学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者和医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中医学科知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促进中医教材质和量的提高、中医知识的普及、把握中医发展方向。中医英语的发展能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谨,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2]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孙晓玲,侯建人.医学英语教学的评估理论和指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