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患者服务管理

患者服务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患者服务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患者服务管理

患者服务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零缺陷;高龄患者;手术质量管理

最近几年,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年龄≥70岁)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但是,出于此类患者年龄高的这一特殊性,并且其基础病较多,机体免疫力与耐受力差,在手术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病情多变的现象,这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手术护理以及高水平的技术操作。我院自从2010年5月开始在高龄患者手术质量管理中应用“零缺陷”服务管理理想,其效果比较理想,得到了广大医生以及患者的重视和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0年5月到2012年5月,共收治的482例高龄手术患者,其年龄均大于70岁(包含70岁),其中男性患者324例,女性患者158例;年龄最小的是70岁,最大的是101岁,平均年龄是(82.4±2.3)岁;其中进行前列腺手术的患者131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16例,脊柱手术的患者121例,骨科手术的患者78例,其他手术的患者36例。

1.2 方法

1.2.1 手术前

在手术之前,医生以及护理人员要全面、及时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并要求参与手术的护理人员参加手术讨论,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并对于手术过程中所需要的物品及器械,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不同手术的不同性质而准备急救用药及常规用药。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中的麻醉方法、手术方法及过程,让患者认识到手术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对于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要及时的给予排除,稳定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于在手术前很难入睡的患者,可以适当的给予镇静剂治疗,以确保患者有充足的睡眠。[1]

1.2.2 手术中

1.2.2.1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高龄手术患者经常会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并且血管壁有较强的通透性,较低的弹性,因此,容易出现输液不畅或者是渗漏的现象,再加上高龄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在手术的时候,通常要给予患者深静脉置管手术输液。因此,在对患者穿刺之前,要向患者说明深静脉置管手术的特点,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另外,在穿刺的过程中,要保证是在无菌下进行操作的,以避免污染导管而引起血液污染或者是细菌性静脉炎。因为高龄患者的体液调节能力较低,并且肾功能以及心肺功能不全,对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尿量以及出血量。[2]

1.2.2.2 在手术的过程中,由于大量的对患者进行输血、输液以及皮肤消毒等,很有可能造成患者体温的下降。还有,在进行内镜手术的时候,大量的冲洗液通过患者的身体,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冲洗液都是常温的,这就会造成患者体温的急速下降,会表现出呼吸窘迫、低血压、心率减慢等并发症以及剧烈的寒颤。对此,在对患者进行内腔镜手术的时候,冲洗液的温度可以选择在37℃左右的,这样就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并降低体温下降的程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手术之前,护理人员要调节好手术室的温度,最好是将其控制在22度到25度之间,湿度最好是控制在55%左右。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将患者的躯体暴露出来;在对患者使用冲洗液的时候,要把冲洗液先放在恒温箱内进行加热。[3]

1.2.2.3 手术室无菌物品以及手术过程中所用到的敷料、器械等,均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避免出现感染的现象。在手术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呼吸功能、心电、尿量、血糖、用药等监测,如果出现任何异常的现象,要及时通知手术医生和麻醉师,及时进行处理。

1.2.2.4 老年患者因手术耐受度差,术中要注意摆放舒适,既能充分暴露术野又能保护患者免受伤害。而且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易有压疮发生,在手术的过程中,要保持手术床的平整、干燥,定时的按摩患者的受压部位,骨突处及受压部位要以软垫保护,必要时涂以皮肤保护剂。在手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被压部位是否潮红的现象,及时进行相应的护理。[4]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资料中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X2进行检验。

2 结果

本组的482例患者均顺利的完成了手术,没有出现因为护理差错而影响手术的情况,护理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手术过程中的发生压疮等护理并发症的患者由原来没每年的23-26例下降到每年的5-7例;临床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有原来的81%-89.2%上升到现在的94.7%-98.1%;患者对医院综合服务的满意度由原来的79%-84%上到现在的95.7%-98.7%。如表一所示

3 讨论

目前,在医疗行业中,“零缺陷”服务管理得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重视,其强调了医疗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要求其将事情一次性做好,进而使得医疗质量能够趋向或者是达到一个无缺陷状态下。[5]

通过本次的研究发现,通过对高龄患者手术质量管理中应用“零缺陷”服务管理,可以有效的为患者提供有效而又安全的护理,并有效提供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临床手术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综合服务的满意度,由此可以看出,“零缺陷”服务管理在高龄患者手术质量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桂梅.推行“零缺陷”护理管理模式的构思[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3(1):52.

[2] 谢玮娜,何丽云。于美华.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缺陷中的运用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40—142.

[3] 朱少铭,王作军,金朝霞.医疗质量“零缺陷”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8(13):483~484

患者服务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异地医保 就医 管理服务

一、前言

当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统筹能力弱,跨度大,地区之间信息不畅等诸多问题,在重重问题之下,医保患者的异地就医面临着诸多障碍,导致医保患者在异地就医的过程中不能及时治病,而医疗保障系统也不能进行统一高效的管理。因此在患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双方都因此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异地医保患者的就医管理服务应该进一步的完善。

二、异地医保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我国医疗现状导致的问题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医疗系统庞大,医保定点单位众多。省医院作为基层医保定点单位的领到单位,在设备和人员上都比基层的医保单位要优秀许多,以至于大量的医患人员选择省医院就医。这样一来就导致省医院人流量增加,相应的患者档案管理工作就比较复杂,甚至有些时候无法准确查询患者的就医档案。

其次,异地就医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转诊的处理方面,医院网络工程建设还不够全面,省医院和其他地区医院、基层医院之间的联系没有完全建立,属地主义原则特征比较明显,转诊的医院缺少患者对应的医疗档案,医院间的协调不够全面,患者在享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问题。

(二)异地就医管理问题

首先,上文有提到省医院的医患流量明显高于其他地方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医患流量大对应医疗档案管理工作量就大,对于省医院来说,档案管理工作就存在较高难度。

其次,医患流量大也对应着医疗服务需求量大,但是省医院虽然相比于基层医疗机构在设备和人员上更具优势,但是依然有限,不能满足所有的医患的就医需求,那么就会产生一些医疗滞留人员,这些滞留人员的管理也是省医院异地就医管理中的一个问题。

(三)成本问题

网络背景下,以省为单位的医疗统筹协调网络还在完善过程中,异地就医中最大的一个问题的就是患者档案管理问题,很多患者的就医档案不在省医院的档案数据库内。但是省医院的工作重心在医疗服务上,档案管理在网络方面难免存在人员缺失,相应的医患档案管理工作就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其次,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漏洞,无法完全避免医疗骗保问题,这也是省医院完善异地就医医保问题时的一个成本控制漏洞。

三、完善异地医保患者就医管理服务的途径

(一)通过网络建立医院间联系

异地就医的患者,在当地医保部门缺少相应的档案,医院很难确认自身是否有承担异地就医患者的医保义务,医院就无法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需要建立异地就医协调机制,医院和医院之间加深联系,建成统一的医保档案数据库,异地医院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数据的优势,查询各地医保人员的登记档案,实现异地医院之间的协同配合,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异地就医中数据信息不协同,导致的医院、患者之间权利义务不分明的问题。

(二)省医院提高统筹层次

首先,是省医院和省政府之间的统筹,医院需要加强自身和政府户政部门的统筹合作,通过和户政部门的统筹合作,实现就医患者数据信息掌握,方便医院将就医患者进行本地、异地分类。

其次,实现医院医院之间的统筹,省医院要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同地方医院和其他地区医院的联系,在患者档案上进行统一保存方法和管理方法。实现医院和医院间的网络实时交流,进而完善网络环境下的异地就医环境。

最后,统筹协调医院和患者之间联系,可以通过网络宣传、网络扩散的方式,加深患者对医院的了解,使患者能够了解到医院工作的难处,使患者了解医院在实现异地就医的困难,促进患者和医院的协调配合解决异地就医难的问题。

(三)医院贯彻医疗服务原则

随着我国医保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国家医保范围之内。因此无论本地就医还是异地就医,医院都应该以服务至上的原则提供医疗条件。不能由于异地就医的问题而将患者拒之门外。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先提供服务,后收集居民医保证明,将患者永远放在医院服务的核心地位,无论是过去条件、网络条件还是未来条件,医院都会是社会中具备权威、具备声望的重要社会基础设施。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异地医保患者就医情况和在就医过程当中出现的出题进行分析,发现医保管理机构在制度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有监管盲区,因此根据目前所出现的问题文章给出了建立协调机制,提高统筹层次和加大监督力度三个解决方案,旨在尽可能的完善异地医保患者就医管理服务问题,希望未来我国的医保体系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患者服务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服务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64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 强化基础护理, 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 深化护理专业内涵, 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一种护理模式。优质护理要求治疗与护理有效结合, 心理与生理护理并重,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平复负面情绪, 改善生活质量[1]。心血管内科疾病多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严重慢性疾病, 因其病史长, 病情易反复, 较难有效根治, 但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2]。国家卫生部(现卫计委)自2010年提出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倡议以来, 优质护理服务在本院各科室患者的护理中均得到广泛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本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203例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1例), 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中男60例, 女42例, 年龄41~83岁, 平均年龄(60.2±3.7)岁, 病程3~41年, 平均病程(26.9±1.6)年;对照组中男58例, 女43例, 年龄43~81岁, 平均年龄(61.7±3.5)岁, 病程2~38年, 平均病程(25.5±1.7)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指导患者保证充足的休息、健康饮食, 对患者实施必要的给氧治疗, 指导患者遵医嘱服用相关治疗药物, 适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等内容。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主要内容包括:①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使患者正确认识所患疾病, 缓解紧张不安、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②为患者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 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通风, 保证空气清新、畅通;③患者入院后通过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用药情况、排便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及适度运动, 对于长期卧床出现便秘、腰背疼痛的患者, 适当给予按摩, 指导患者遵医嘱定时服用药物;④尽量减少仪器设备的使用, 改为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必要的监护, 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和亲切。

1. 3 评价方法

1. 3. 1 疗效评定 相关临床症状均消失, 心电图检查结果无异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心电图检查结果基本正常为有效;相关症状无明显变化, 心电图检查结果无改善情况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3. 2 护理满意度评估 采用自行编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 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以及护理技术四个方面, 总分100分, 每部分25分, 总分超过80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42例, 有效55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5.1%;对照察组显效31例, 有效54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84.2%。经χ2检验,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3, P=0.021)。

2. 2 两组住院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两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4.2±1.5)d和(21.5±2.1)d, 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10.4±1.1)d和(17.2±1.9)d。经t检验, 观察组住院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4, P=0.031;t=7.032, P=0.014)。

2. 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102例患者满意93例, 不满意9例, 满意度为91.2%;对照组患者满意70例, 不满意31例, 满意度为69.3%,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211, P=0.000)。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律不齐、心力衰竭、早搏等, 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病种。由于心内科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难根治等特点, 其护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旦护理不慎, 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 这就要求有一套以患者为中心、兼顾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护理服务模式, 而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提出为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提供了一套全面、优质、高效、低耗的护理模式, 其意义在于将治疗与护理两个相互分离的部分一体化, 使护理的针对性更强, 同时也通过护理提升治疗效果[4]。

本院通过对102例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心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 与普通的常规护理相比, 优质护理服务后疾病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95.1% VS 84.2%, P<0.05), 患者满意度也随之提高(91.2% VS 69.3%, P<0.01), 且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缩短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对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经济负担均有积极作用。同时优质护理服务强调医患间的良好沟通, 这对缓解医患紧张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提升医务人员和医院整体形象也有促进作用, 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海燕,汤玉敏,邱倩,等.探讨心血管内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中国实用医生, 2013, 18(23):1125-1126.

[2] 靳凤香.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11):344-345.

[3] 李玉侠.探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吉林医学, 2014, 35(6):1300.

患者服务管理范文第4篇

34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79-02

颅脑外伤是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损伤。按损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常见的脑外伤有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头皮血肿、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受伤后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视水肿及意识、思维、感觉、运动障碍。颅脑外伤病情复杂、变化快,易引起不良后果。因此,对颅脑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对于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从2012年6月起,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大致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实施优质服务的6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在2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26±13.25)岁之间;入院时的GCS评分在5-12分之间;再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未实施优质服务的6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21±10.86)岁,入院时的GCS评分在6-12分之间。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有关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的60例患者在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包括降颅压、营养神经支持、及抗感染、机械辅助通气等;对照组的60例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具体的护理内容如下:①急性期:由于颅脑损伤的患者,脑组织经常会出血水肿、出血坏死等现象,因此在这个时期应该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对于昏迷的患者应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脑病的征象;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瞳孔的变化,如果患者的两侧瞳孔或者单侧瞳孔出现光反射消失、针尖样缩小等现象,并且患者的意识障碍加剧,可以判断为早期脑病。②意识恢复期:在这个时期的护理重点是对患者的意识恢复进行积极的护理和治疗,患者的意识恢复的越早,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就越低;保证标准的肠胃营养;患者如果出现高热不退的症状,应该及时进行物理降温,这对于脑细胞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当患者出现吞咽、咳嗽等反射动作时,可以将气管的插管拔除;鼓励患者尽早发音,促进意识的恢复;③康复训练期:这个时期的护理重点是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的训练,耐心的对患者进行指导,帮助患者模仿发音的唇形,从最基本的常用语开始;④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之前向患者详细的讲解出院之后的注意事项,用药的时间、方法以及剂量,复查的时间和项目,饮食结构以及康复训练的时间和方法等。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5±3.8)天,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3±6.5)天,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短,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死亡率为3.8%,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死亡率为28.4%,观察组的临床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

3讨论

患者服务管理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153-02

髋关节是人体重要的杵臼关节,承担重要的负重行走功能。在临床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的康复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探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对该院2012―2013年行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行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34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0.4±6.9)岁,68例患者经X线检查和MRI检查后,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原发损伤诊断中股骨颈骨折29例,无菌性坏死21例,外伤性髋关节脱位18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34例患者单纯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患者临床体征变化,监测脉搏、血压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的切口渗血情况,确保切口负压引流通畅,对患者并发症发生采取相应控制措施。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上优质护理,其措施为。

术前护理人员要陪同患者进行适应性锻炼,锻炼主要包括踝关节、股四头肌的练习,膝关节的屈伸,提前练习,便于术后患者快速适应和恢复。若患者需要使用止血带,将石膏衬垫搁置在患者大腿的1/3处,以缠绕四层为宜,保持松紧程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更换患者的冲洗液,做好消毒工作,使用灭菌一次性防水中单。在术后的护理中,由于患者会出现肿胀现象,因此,要辅助患者将患肢持续抬高,并垫上软枕,这样可以保证静脉回流,尽快消除水肿。术后患者还会出现关节肿胀和疼痛,要对绷带的松紧程度及时进行调整,在医师的指导下,可对患者采用杜冷丁等止疼方式,对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要进行密切观察,并辅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或者术后皮肤粘连等状况发生。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依照不同患者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个性化教育。另外还要为患者营造良好环境,确保其安静、整洁,不断对自身状态实施调整,以优质服务和亲切态度,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最后采用医院自拟临床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经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00.0%和8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ONPH)也被称之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其具体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的骨髓造血细胞、脂肪细胞及骨细胞变性坏死,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关节障碍等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骨科难治性疾病之一[1]。在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为帮助患者缓解病情和健康状况的恢复都起到了很大的积极影响。术前护理人员要陪同患者进行适应性锻炼,对踝关节、股四头肌的练习,膝关节的屈伸,以及咳痰、排痰的正确方法,让患者练习在床上大小便,给予患者积极地帮助,这对术后的康复有很大作用,提前练习,便于术后患者快速适应。术后辅助患者在床上锻炼和活动,足趾以及膝关节的拉伸,指导患者运用正确的排痰方法,做深呼吸运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