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渔业养殖问题

渔业养殖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养殖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渔业养殖问题

渔业养殖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 淡水养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25-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担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渔业产品越来越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尤其是一些渔业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人们对它们的青睐度也越来越高。

一、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口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多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滞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会更大。

二、促进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地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展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开发新型的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淡水养业相关药物的监管、控制,严厉打击假药;各地渔业部门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强化渔户的无公害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渔业养殖问题范文第2篇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方式明显有别于学术性的高校,与之带来的强烈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满足高职学生成长的要求,构建具有内在特质的校园文化。高职教育理念导向,高职教育活动空间,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依据这个前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有的单纯模仿和复制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发展模式,脱离高职教育背景,导致校园文化高职特色不明,整体氛围缺失;有的将校园文化建设视为鸡肋,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管理好学生,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文化娱乐活动,并没有将其置于学校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二是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很多院校愿意将大量经费投入到能迅速看到效果的校园扩建、实训设备采购等硬件建设中去,对于需要持续建设和经营的校园文化,则能省则省,不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应的建设经费就没有任何的保证,无法构建一个体现高职教育特质的文化环境。

三是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之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凸显的新问题与新情况。高职院校的招生一度占据全国高招的半壁江山,然而,学生人数增加了,其来源也越来越广,整体素质则明显下降。我们知道,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其素质降低,必然也导致校园文化水准的降低。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学分制、弹性学制、远程教学、自考助学、半工半读等新手段大量涌现,如何继续巩固和发展校园文化,使其发挥正确导向、凝聚学校精神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且棘手的问题。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这三个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审视,就不难发现,其根源在于对高职教育“职业性”特质的漠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忽视。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校企文化”合力,从学校职业素养养成环境的建设、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入三个方面发力,营造展现高职院校教育特质的校园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强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并非这两种文化的简单叠加或者替代,而是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立场出发,建设“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实现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

1. 实训基地“企业化”,塑造职业素养养成环境

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的实训基地建设,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阵地。在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上,要按照“企业化”的标准建设和管理,塑造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环境。“企业化”的标准建设和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训基地按照企业“企业车间”标准建设,并在实训基地张贴企业安全标语、企业生产操作流程、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等。二是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训时一定要“员工化”,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实训期间,要求学生着实训服装,佩戴胸牌,依照企业工作流程和程序进行实训。通过这种环境的塑造,实现实训基地与工厂在环境上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训时,就能按企业标准接受管理,毕业时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 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责任意识

从一定意义上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有区别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讲求计划、讲求秩序,企业也讲计划,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企业更强调速度,更强调灵活。与之对应的,是企业文化所强调的责任感。在企业环境里,责任是非常清晰,非常明确的,一项任务,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但需要你承担下来,你就不能回避。企业的这种责任意识,内化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基本囊括了我们所熟知的职业与责任要求,如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等等。这些素养仅仅通过专业学习是无法形成的。高职院校应坚持职业的价值导向,聘请知名的行业企业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者在专业课程中有选择地把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介绍、展示给学生,塑造职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培育学生贴近行业企业要求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

3. 融合企业的制度文化,培养能够迅速适应企业要求的人才

渔业养殖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兴趣;习惯;基础

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这是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命题。教育在不断地反思与改革中,逐渐回归了本真,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当今社会,是一个善变的社会。社会学家们分析说,GDP高速增长时期,也就是社会转型时期,此时社会公众的心态普遍呈现一种稳定性,“变”成了惟一的话题。“谁动了我的奶酪?”如此深刻,又如此形象。一时间,人们纷纷觉悟:“动”则思变,变则通。于是,人人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于求成,浮躁冒进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这种社会风尚自然不可能不折射到语文教学上。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分数与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惟一的评价依据。而语文教学便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课堂上尽是归纳、概括,让学生记录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结构特点。“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这句名言,谁也不去理会了。语文课成了一种“快餐”式教学。学生若是无法消化吸收,就搞题海战术,假期补课。一时间,学生的考分也许有所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教师只是利用自己的威严逼学生呆呆听讲,死记硬背。杜威先生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称它为“静听教育”。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朝气。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可谓教得严,教得勤,教得苦,大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然而这种又笨又苦的教学,不仅磨损、消耗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磨损、消耗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语文素质。这种功利主义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一种折磨,如同服苦役。我们不一定同意卢梭“返归自然”的教育观,但卢梭有一句话,我们必须记得:当教育追求实利,残害学生身心时,“学校便成为心灵屠宰场。”

其次,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还制造了实际意义上的教学泡沫。其一是因为以考分为惟一目标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毫无意义的。不少教师反映,一些考分优异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暴露出一系列的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缺口,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也就是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所以这种考分的提高,并不是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种泡沫。其二,功利主义使教学改革停留于形式。为了体现教学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只是分几个小组,表面上问问答答,形式上“议论议论”,看起来热闹,而实际上少有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参与。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多媒体进了课堂,但大屏幕上展示的不是课文,就是简答题、填空题、选择题,繁荣是虚假的繁荣。

教育、教学是不能太讲究功利、太计较实利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应该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呵护人。“素养”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是要把语文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之中去,成为一种素质修养,影响整个人生;并且,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一个质变的过程。一位学者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比作美酒的酿制,是非常形象、妥贴的。语文素养的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多一些教学浪漫和职业理想。转贴于

首先,要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才气和灵性。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愉悦感,教师自然不好再任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喋喋不休地唠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当然不能靠说相声、搞滑稽表演来取悦学生,而是要靠教师对语文的真正学识和情趣。语文教师不仅要学得多,而且要学得通,学得透,要有自己的见解,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化繁琐为简约。切忌成为教材参考书的宣读者。曾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他没有从头至尾逐段分析,而是先请学生抓住关键词“祸不单行”、“惨淡”、“狼籍”等复述当年作者的家庭境遇,然后请学生找出详写父亲背影的一部分,齐读、自读后,大屏幕展示改写的文章(省却了“黑”、“布”等字)体会表现力的不同……整堂课显得轻灵通透,学生自然不会感到累赘、枯燥,而是觉得趣味盎然。我们的教材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好诗文。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引导学生去长期地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其次,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切实打好语文基础。叶圣陶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因为良好的习惯无非就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就拿写字来说,现代社会虽是网络时代,但是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且不说书法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就说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要珍爱每一个汉字。一手惨不忍睹的书写,是不能折射出良好的语文素养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好的语文基础,因为“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语文学习是讲究咬文嚼字的,基础的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新课标提出词语教学要随文讲解。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教学生字词语,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做到精雕细刻和大刀阔斧相结合。

渔业养殖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工作室;“五载体”联动;文秘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践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保证。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现实却是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文秘职业素质养成工作提上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议事日程。但是该项工作如何切入?如何谋划?如何实施?预期效果的设想等均需要缜密的思考与设计。结合当下就业市场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我们明确提出基于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总结,文秘学生的职业能力已经是比较明晰的,但职业素质如何界定?经过相关文献的翻阅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职业素养、秘书工作、商务活动、商务英语、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等为主要结构的职业知识;以商务活动、计算机应用、速记速录、协调组织、信息收集与处理、文字处理与写作、办公室事务处理、会议组织与服务等能力为主要体现的职业能力;以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和心理素质为主要体现的职业素质养成等三方面,可见高职文秘专业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1 文秘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践的必要性

秘书岗位主要负责接待、档案、文书拟写与处理、组织会议、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信息、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工作繁重而琐碎,这就要求秘书岗位人员必须具有内外兼具、稳重踏实、灵活变通、善解人意等性格特点和良好的观察、表达、记忆、社交和沟通、思考、综合、分析、应变、协调、计划、调度和管理能力,并在面对枯燥、挑战性的工作时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3]。但结合以往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实习单位及相关企业指导老师的反馈可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基本满足秘书岗位的需要,但职业素养状况并不理想。例如,在工作中举止不够得体、不善于为领导主动服务、秘书角色意识不够明确、承受挫折能力不够强、专业技能较低、知识迁移能力差、焦虑嫉妒等心理情绪不善排解、压力不会合理释放等。导致文秘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在文秘专业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并未针对文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形成独立、系统的课程,更未形成符合文秘职业素质养成需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技能培养相脱离,严重削弱了文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的效果。由此可见,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开展文秘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提升就业率,尤其是高端就业率的提高就必须认识到提升文秘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效果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实践措施。

2 文秘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践的路径

(一)明晰两个基本要求:专业工作室、“五载体”

1.专业工作室

学生实训难、实训基地难以建立,是文秘专业开展实训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为对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更好地教学服务,积极建立文秘工作室,在文秘工作室中具有高仿真的任务训练资源和环境,并对工作室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进行模拟,对运行过程进行仿真,使学生可以在参与工作室“工作”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产生更加系统的认识,实现行为导向[1]。可见工作室平台是连接校园教学和企业工作的“纽带”,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工作实践。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为例,就专门建立了文化传媒工作室和佳诚秘书事务所,不仅对外承接工作业务,并且建立各项制度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各项业务,在学生实操不断的同时夯实了学生职业能力,并且实现与社会的全面接触。

2.“五载体”

何谓“五载体”,即把学生在日常行为、学习、工作室工作、专业比赛、专题讲座活动五方面有机结合,通过学生在各方面的职业素质评价,共同反应文秘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为有针对性地提升提供参考的运行机制。在“五载体”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可或缺,否则会造成培养机会和资源的浪费,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文秘专业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缺陷,主要是教师对“五载体”联动的认识不健全,师资培训环节仍存在缺陷[2]。所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在加大师资针对性培训的基础上,与学工办、教科办等联合做实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的考核,由专业主导做实工作室任务、专业比赛和专题讲座活动,这五项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中10分用于学生课业考核,实现了量化的考核夯实职业素养养成实践工作。

(二)充分利用职业素养培养的机会

以专业工作室和“五载体”联动为基础的文秘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践,必须对可达到培养效果或辅助素质培养的机会进行充分的利用,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两个角度同时进行:一方面努力实现专业职业素质养成的内容向学生生活、活动、专业课程学习、实训学习、自我管理的全范围渗透,并针对学生在各环节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3]。例如在组织文秘实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在状态和表现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优势,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和概括,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素质对文秘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逐渐贯穿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这要求教师、后勤、教学管理人员等教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为培养文秘学生职业素养创造条件并提供服务[4]。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体现职业素质在文秘工作中重要性的相关案例;后勤人员在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榜样等。可见文秘专业职业素质养成并不单纯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师生的职责,也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现有资源和培养机会进行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应用。

(三)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考核养成实践

1.养成实践的内容框定

职业素养养成实践提升的效果,更关键在于基于职业能力提升来推动。因而必须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考核来推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养成目标、内容等纳入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定合理的学分,并开展系统性的培养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塑造文秘工作氛围,如将工作室内的学习、训练活动视为“工作”;明确学生在工作室中的职责范围和权限;定期针对学生在工作室“工作”的状况、日常学习和行为规范、技能比赛成绩、专题讲座参与情况等可以体现学生文秘职业素质的方面,按照正规企业文秘考核标准进行工作业绩考核等。其中,针对学生工作业绩的考核标准,直接关系到教师在培养学生文秘专业职业素质过程中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所以明确各方面考核的重点是保证“五载体”联动实现效果的重要途径。

2.养成实践的评价标准设置

笔者认为“五载体”任务评价可设标准如下:一是日常行为规范方面,不仅要遵循高职学生共性的行为规范,而且要结合具有文秘专业学生特征的规范,如穿着、仪态、化妆、谈吐等;二是学习规范方面,针对课程书面作业设定适用的标准,使文书拟定和处理能力的提升有据可依,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礼仪训练、组织会务等方面也建立可以体现学生职业素养的衡量标准,使学生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实践表现,自主衡量自身在秘书职业素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文秘职业素质的效果[6];三是工作室I绩方面,由于工作室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模拟,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文秘“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更加真实、直观地表现出其文秘职业素养,所以此项作为评价的重点。笔者认为,在评价的过程中,应主要针对文秘学生在接待、档案、文书拟写与处理、组织会议、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信息、协调等“工作”中的表现建立针对性的衡量标准,例如,针对文秘接待工作的接待准备、接待过程、接待计划与接待实施各阶段进行评价,如明确接待准备阶段的标准以接待工作环境、物质、心理等方面的准备情况为主;并进一步细化标准,如接待工作环境准备中以清洁、明亮、温馨、整齐为标准等。四是技能比赛方面,要针对学生在比赛中参加的具体项目进行职业素养评价,如电子公文、文字速录、档案整理、书法、秘书口才等,技能比赛方面的评价可以为学生职业素养阶段性的检验和优化提供参考;五是专题讲座方面,为保证高职院校邀请的企业老板、高级秘书、行业专家等进校园做讲座,可以真正的达到言传身教,对学生专项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针对学生参与专题讲座的次数、反应以及后期整理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实把握各载体的评价标准,才能真正达到“五载体”联动的效果。将评价结果和学科的学分挂钩,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考核标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秘书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效果。综上所述,在采用工作室和“五载体”模式以专业课程的形式开展秘书职业素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开展,一种是通过启发式、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现场操作、活动组织、小组合作等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秘书实务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灵活的结合应用,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并在校内外资源联合应用的基础上,将教学过程从课堂逐步引进工作室,甚至企业。另一种是将量化和质化的考核标准相结合,通过“学生自评―工作室副主任主持他评―全体专业教师审核―学院认定相应学分”的程序,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和实训的过程中,认识到考核评价的重要性,进而对自身职业素养进行不断的优化,两种形式缺一不可,需要相互支持共同实现提升学生秘书职业素养的作用。

3 文秘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践的保障条件

采用工作室和“五载体”模式以专业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主要以工作室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和对学生参与“五载体”联动过程的全面评价两种形式实现,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学工部门支持日常行为规范考核的建立和落实以及工作室的正常运行,这要求高职院校在运行的过程中,对专业工作室建设和“五载体”的工作落实给予高度关注。笔者认为:一是高职院校应通过秘书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工作室平台和“五载体”联动在秘书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方面的重要性,使校内各方面工作人员有意识地为工作室平台运行和“五载体”联动实现创造条件;二是学校应明确负责工作室平台正常运营的部门以及运行情况的监督机制,以此保证在工作室使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需要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修复,发挥工作室的预期作用,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定期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工作台运行规范等;三是学校应针对秘书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秘书职业素质养成设定统一、规范又存在差异性的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结合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对秘书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养成实践的过程中,着眼点应放在文秘岗位的主要任务以及文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方面,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专业工作室和“五载体”,否则会造成教学过程形式化,同样达不到实践探索的预期目的。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践对学生就业机会,尤其是高端就业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结合学生职业规划,积极应对当前文秘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和优化,整合现有相关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这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学水平和理念提升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彭斐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技工院校秘书实务课程中探索与思考[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5:9.

[2]聂昭丹.职教师资秘书学专业培养标准研究[D].云南大学,2015.

[3]丁宁.论《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秘书之友,2008,05:20-22.

[4]薛欣玲.《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改革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14:174.

渔业养殖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养殖专业 实践技能 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增大了职教投入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政策,使当前的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畜牧养殖业逐渐由散养小规模向集约化大规模养殖方向发展,中职业院校畜牧养殖专业要想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立足当前养殖业的现状,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养殖专业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诸如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当前养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一线教学实践及对这些问题的探究,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一、当前中职院校畜牧养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养殖专业生源短缺,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社会偏见及工作性质,大多数家长学生不愿选择养殖专业。受制于这种情况,中职学校养殖专业在招生时,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所招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对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参与性,不能很好地掌握养殖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进而形成招生更加困难的恶性循环状态。

2.实践教学偏少,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从业者,因此中职学校课程的开设应注意文化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合理安排,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的应适当增加专业课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但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文化课课时与专业课比例一样,甚至多于专业课。

3.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灵活的教学形式

当前畜牧养殖专业的教学上,一些教师仍沿袭以往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玩手机或睡觉较多。如《兽医基础》里面涉及的解剖知识和微生物知识,单纯的讲述教学效果很差,教学中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直观性教学手段,不善于采用探究式教学、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4.实验实习经费投入较少,教学设备缺乏,学生实习条件差

畜牧养殖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直观性都很强的专业,教学中需要用到动物外科手术器械、显微镜、动物解剖模型等教具。但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致使一些必要教学设备较少或者缺乏。

养殖专业的实习是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很重要的一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相应的养殖场等实习场地,所以学生的专业实习受到很大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5.养殖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

养殖专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较少。一些教师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现代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部分教师只能从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欠缺。

二、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改变中职畜牧养殖专业教学现状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注重技能的培养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在讲授饲料加工工艺基础课程时,可带学生去饲料厂参观,让学生实地了解饲料的加工设备和制作工艺流程。讲雏鸡的雌雄鉴别理论课程时,可通过多媒体视频演示具体的鉴别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讲微生物时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做微生物的检验鉴别;讲畜禽解剖结构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禽类的解剖等。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

作为养殖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的学生。除了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还要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院校或一些大型养殖场去学习,要让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学习外界养殖动态,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

3.与大型养殖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进行生产实习

学生只有在实际生产中才能真正提高其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学校实习场地缺乏的问题,如:笔者学校养殖专业与豫南种猪厂等一些大型养殖场饲料厂进行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学生不仅可以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后还可以到这些企业就业。

4.争取实验实习经费,改善实验实习条件

根据各科实验要求购置必要实验设备,建立相关学科实验室,为养殖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5.加大养殖专业的宣传,改变学生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