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次生灾害防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切实做好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有效防范动植物疫病等次生灾害,把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公告如下:
一、恢复油菜、蔬菜、水果等种植业生产。灾区各级人民政府要针对受灾特点和气温回升情况,及时清沟排水、除雪除冰、培土壅根,尽快恢复蔬菜生产。要抓紧抢修受损的蔬菜大棚,抢种速生叶菜,抢生芽苗菜,抢育果菜秧苗,保证市场供应。采取摇雪打撑、树干包扎、稻草覆盖、松根培土、熏烟防霜等措施,提高果树避寒防冻能力,做好果树维护工作。随着温度回升和冰雪融化,田间小气候湿度增大,受灾作物抗病能力下降,部分病虫害可能加重发生。各地要加强预测预报,推进专业化防治,切实防范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二、加强畜禽生产管理和动物疫病防控。灾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农户对畜禽圈舍及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清除冰冻积雪,加固修复受损的畜禽圈舍,提高抗寒保暖性能。各地特别要防止因低温冻害造成畜禽免疫能力下降,引发的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要切实加强畜禽疫病防范,指导养殖场(户)对所有圈舍进行全面消毒,对死亡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疫情监测和免疫,及时排除疫情隐患;加强检疫监管,防止病死畜禽流入市场,保障畜禽产品安全。
三、减轻水产养殖灾害损失。抓紧清除冰冻水面的积雪,尽快修复受损设施;及时打捞死鱼,避免污染水质和发生病害。进一步加强水生动物疫病和养殖水质监测,防止天气回暖后暴发水生动物疫情。
四、加强农业抗灾工作领导。恢复农业生产是抗灾救灾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和防范动植物疫病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应急预案,切实做到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要切实加强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疫苗等生产资料的调配供应,确保灾后恢复生产需要。要加强信息引导,促进产销衔接,确保农产品的市场供应。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应急值守,出现动植物疫情及时上报。
1昭平县冰雪灾害天气给森林带来的损失
2008年严重的雪灾冰冻,造成全县12个乡镇、2个国有林场、1个林科所的森林受到严重为害,其中林木受灾面积合计50901.3公顷,受灾蓄积量231.1万立方米,竹林受灾面积1151.1公顷,受损株数189.4万株,苗木受灾面积701.7公顷,受灾株数3320万株,林木种子减少400公斤;松树以及其他树种也受到严重的危害。长时间的冻雨和冰雪造成大批新植幼树冻死,大量林木折断或倒伏,树干、根系被冻伤,给森林病虫害大发生提供机会,给林业生产造成第二次灾难。
2昭平县冰雪灾害天气发生后针对林木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
自2008年冰雪灾害发生以来,我县林业部门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每年选择受害程度不同的植株,自梢端开始,从上到下直至根部,观察顶芽、嫩叶、老叶、枝、干及根系的颜色、形态、质地,确定冻害症状;记录立木病虫害种类、数量和存活率。同时调查记录地理位置、土壤、植被等情况。调查记录在土壤、杂灌木和其他植被越冬的病虫害种类、天敌种类及数量和存活率。通过调查发现病虫害发生的总面积一直处于较高位运行态势,具体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
表1昭平县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
年度 累计发生面积(公顷)
累计 马尾松毛虫 竹蝗 萧氏松茎象
2008 3396.67 1860 170 1366.67
2009 3568.67 2177.33 154.67 713.33
2010 3272 2268 140 864
2011 5495.33 4654 226.67 614.67
3昭平县冰雪灾害后森林病虫害的趋势分析
3.1冰雪灾害对昭平县的森林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适合森林病虫害暴发和流行
此次冰雪灾害,部分中、幼龄林因雪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折干断枝、冻伤,使林木生长普遍衰弱。一方面,雨雪冰冻灾害会降低以各种相对以裸露方式越冬的昆虫,如食叶害虫越冬虫态的存活基数;但是另一方面,有利于多数次生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暴发和流行。尤其是树木遭受雪压冻伤折断,树势下降,多种病菌容易侵入树体。马尾松和湿地松普遍遭受不同程度冰冻,造成松树枝、干折断,生长衰弱,必然引发松墨天牛和其它钻蛀性害虫的大举入侵和繁殖,从而带来松材线虫病入侵和繁殖,增加松材线虫病发生和扩散的危险性。加上林区供电设施维修,将有可能从松材线虫病疫区带进的松木电缆盘,为松材线虫病传入林区带来隐患。幼林以及苗木抗冻能力低,更容易遭受病菌的侵害,导致一些病害的流行,造成苗木死亡,影响苗木和新造林的成活率。山高路陡,在海拔450m以上的受害林木将很难清理完毕,每年的四月份气温转暖后,天牛类、各种小蠹虫将会对松木、杉木以及其它阔叶树木进行入侵,这将有利于一些次生性、隐蔽性强的害虫暴发成灾。
3.2昭平县森林主要病虫害的发病趋势分析
2008年春发生了冰雪灾害以后,我县的马尾松毛虫、竹蝗都呈上升发展趋势。目前,在高山部分的小蠹虫所引起的灾害还没有暴发,以及其他次生性灾害也没有暴发,预测下一时段大面积发生的概率较大,需对此引起高度重视。2008年发生的冰雪灾害是在海拔450m以上,全部的树木都被冰雪压断,在高山上很难处理被压断的枯死木,经过几年的自然腐化,为蠹虫类泛滥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在未来1 ~ 2年内大面积出现蠹虫类蔓延存在着较大的可能性。受雪灾的影响,昆虫的食物链断裂,就必然会暴发其它病虫害,这是一条自然的规律。在2011年的调查中新发现了桉蝙蛾、天牛、桉树枝瘿姬小蜂、竹节虫,虽然为害面积较少,危害程度轻微,但是需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达到防治基数以后,要果断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4昭平县冰雪灾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4.1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报,防止森林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森林病虫害预报是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监测病虫害发病动态,并根据当地气候以及林木的生长状况等因
转贴于
素,综合分析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它是以病虫害的监测为基础,对病虫害的发生做出相对准确判断。它是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中最为基础性工作,但是2008年的冰雪灾害,不仅仅对森林生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一些有益的生物,或者说天敌类生物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于病虫害的发病规律而言也是一种破坏,简单依靠原有经验数据对病虫害的发病测算,已经不能准确地预测出下一时段病虫害发生和发展趋势,需要进行重新的监测,通过监测得出新的数据,进行新的基础数据测算。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监测体系,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和借助高科技的监测模式、数据分析系统,在原有监测模块体系的系统中,加载上受自然灾害因子,再展开数据分析运算。同时要借助人民战争的成功经验,形成一个群众性的测报网络。增加新发生病虫害的监测点,调整和部署原有各种病虫害的监测点,尤其是在病虫害高发的林区,进行重点的布点监测。对主要常发性和次生性病虫害开展常年动态监测,冰冻雪灾极大地改变了林分环境,原先次要或一般的病虫害,特别是次生性病虫害容易转变为主要种类。对海拔450m以上的林木作为重点调查对象,要针对不同林种或林分类型、受害等级,设立固定样地进行监测。
4.2加强营林技术改进,提高森林自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2008年冰雪灾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使大部分林木失去了原有自身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即便不再遭遇病虫害的侵染,也很难维系正常的生长,在这一时期内,加强对森林的营林管理是尤为必要。首先对于受冰雪灾害影响而死亡的植株要及时清理,及时补种,对于那些折枝但是还在存活的树种,要迅速清理折枝,改善林地的卫生条件,防止由于卫生条件较差造成的病害。对于经济林要深挖除草,改善土壤环境,清理冻死土壤内的病虫或者是虫卵,同时进行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通过树干的涂白来防止树木的病虫害。在树干的断口处进行伤口修复,防冻液涂抹。在每年的春季喷洒杀菌剂。在今后营林的选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抗寒性,做到适地适树,选择合适和合格的种苗,栽种到合适的林地中去,在整个营林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先进的营林理念,提高森林的整体抗寒、抗病水平,增强森林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4.3通过综合技术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
在病虫害出现以后,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病阶段以及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防治,但是在整个防治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对病虫害的持续防治。首先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待病虫害在森林中的发病规律,改绝对防治为相对防治,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假如在防治的初级阶段,就选择使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经过一个阶段以后病虫害就会产生抗药性,就会使防治的间隔期缩短,药量的加大,综合防治成本就会提高。在长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生物、仿生物或者微生物防治病虫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冰雪灾害过后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微生物、仿生物防治效果更为明显和重要。但是由于一些监测失败,造成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之后,化学防治能在短期之内将病虫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还是要选择化学防治。
关键词: 望谟县 山洪 次生地质灾害
Abstract: June 6, 2011 1:00 am o'clock, Wangmo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whose high altitudes shear and cold air, resulting in regions of heavy rainfall within the eight towns and Wangmo and Ziyun County border. The heavy rainfall caused the county of Wangmo River, jumping the queue River, Yue Wang River basin flash floods, triggered a large area of the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After a large flood disasters in Wangmo County triggered secondary geological hazard survey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county's topograph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echanics,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by large flood disasters in Wangmo County, 6.06.
Key Words: Wangmo County, flash,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在2011年6月6日发生特大山洪灾害后,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该县境内因山洪灾害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多达86处。涉及8个乡镇57个行政村,受威胁人数为11689人,其中包括6所学校。望谟县位置图见图1。
图1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以下,将针对望谟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以及岩土工程条件等因素,对特大山洪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分析。
1 地形地貌
望谟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南部,境内沟壑纵横,河流深切,地形起伏大。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区内最高点位于测区中部打易镇的跑马坪,海拨高度1718m,最低点位于工作区南部复兴镇洛郎一带的望谟河,海拨高度473m。该县属溶蚀、侵蚀地貌,以侵蚀地貌为主。溶蚀地貌主要分布于乐旺镇的东南部及西北部坎边―行洞一带,以石灰岩峰从山地为主。侵蚀地貌广泛分布于县境内北部、南部、东部及西北部。境内山体以低中山、低山为主,河沟众多,呈树枝状分布与整个县境内。因望谟县这一特殊的地貌条件,在强降雨后,大气降水在地表汇流,沿着北高南低地势,径直排入望谟县南端红水河、北盘江、南盘江交界处。该地形地貌条件为特大山洪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利的水力通道条件。
2 水文地质条件
望谟县夏秋降水多而集中,降水强度大。区内≥50mm和<100mm的暴雨日数平均每年有4天,以5~9月出现最多;≥100mm和<200mm的大暴雨平均3~4年一次。日最大降水量196.7mm。2011年6月6日,降水量日降水量达到316.1mm,强降水是导致山洪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县域内为大面积的碎屑岩山区,补、径、排较为复杂,各区分界不明显,总体上北部为补给区,南部及西部为排泄区;就局部而言,背斜成山和高山区为补给区,向斜谷地和河谷地区为排泄区。地下水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的垂直补给,其次是地表水的侧向补给以及相邻含水层地下水的地下补给。影响地下水补给条件的主要因素有:降水量的多少、降雨量的形式、植被情况、地形坡度的陡缓、岩性、及岩石裂隙、岩溶发育的情况。
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发源于本工作区的最高处跑马坪一带的主要河流有望谟河、乐旺河、打尖河。望谟河由北南穿过县域中部汇入北盘江。乐旺河由北西向南东方向迳流,经乐旺、桑郎最终注入红水河。打尖河由南东向北西迳流,经打尖、羊架,最终注入北盘江支流清水江。上述河流属季节性(雨源性)山区河流,相对高差极大,河道比降大,河流上游与望谟县城落差达1200m,汛期降雨集中,河水暴涨暴落,破坏力强。
强降雨导致了县内望谟河、乐旺河、打尖河等水位骤涨,沿沟两侧山体表层第四系松散覆盖层以及强风化岩体作为物源,被洪水携带,自北向南,形成了特大山洪灾害。
3 地质构造与岩土工程条件
望谟县地处扬子陆块与右江造山带的过渡地带。大致以乐旺―望谟―新屯―打尖一线为界,北部属扬子陆块,南部为右江造山带。地质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直扭型的北西向反排多字型构造及挤压型的东西向构造和南北向构造,尤以北西向构造最为发育。本区大面积分布的中三叠统浊积岩中次级褶皱发育,形态复杂多样。
该县境内,出露地层以第四系、三叠系地层为主,岩土体组合条件复杂多样。因境内地质构造发育,形成了以三叠系边阳组为主的软质岩组以及以第四系松散岩组为主的岩性组合。在统计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中,80%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孕育在三叠系边阳组砂岩或砂岩与粘土岩互层的地层中。其中,第四系松散层分布范围广,多为碎石土、块石土及冲洪积粘土层,分布厚度不均。
望谟县境内出露主要地层岩性特征见表1。
表1 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区地层系统及岩性简表
在该县特大山洪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中,以滑坡灾害为主。这类灾害主要为浅表层砂砾石、泥砾及碎石土等,沿下伏基岩接触面,产生的滑移、错动。在2011年6月7日之后进行的调查中,全县境内除调查发现的对居民有威胁的滑坡灾害隐患之外,望谟河、打尖河等河沟沿线高陡山体上,均有大量滑坡分布,也均为浅表层第四系松散堆积的滑塌变形。滑坡灾害中,滑面形态多为折线型。根据滑坡(折线型)稳定性计算公式:
……….(1)
式中:
Fs―稳定系数;
Ri―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
Ti―作用于第i块段滑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Rn―作用于第n块段的抗滑力(kN/m);
Tn―作用于第n块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Di―作用于第i块的动水压力(kN/m);
Wi―第i条块自重标准值与相应附加荷载之和(kN/m);
Ci―第i条块滑面粘聚力标准值(kPa);
φi―第i条块滑面内摩擦角标准值(°);
ψj―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时的传递系数(j=i时)。
其中,影响稳定性系数的各因子中,以滑面倾角α、滑体物质容重γ、滑带物质粘聚力C、内摩擦角φ为重要参数。望谟县境内滑坡中,高陡山体引起的较大倾角α、碎石土中高含量的碎石形成的较大容重γ以及强降雨后,饱和的岩土体低内摩擦角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滑坡的稳定性。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望谟县特大山洪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中,强降雨为山洪引发次生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力的主导条件,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其提供了便利的水力通道,复杂多样的岩土工程条件为其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基础。根据这一成灾特征,相关部门应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好山洪以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 [M]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5(1):621
[2] 庞道沐论山洪防治 [J] 湖南水利水电 ,2001,5 :3
[3] 李景保湖南省山洪灾害特征与成因分析 [J] 山地学报,2002,3 :5
[4] 程巨川浅谈都江堰市山洪地质灾害危害及防御 [J] 成都水利 ,2004,5 :27
1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交通设施损坏
研究次生灾害造成交通设施破坏的原因,对于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地震崩塌及滑坡灾害是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对区内公路、房屋等造成严重损毁[5]。地震时大量发生的崩塌、滑坡,以及地震后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发生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比一般地质情况的平原、丘陵,对道路交通的破坏和影响更为严重。下面具体分析下各种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1.1崩塌西部山区山高坡陡,大量斜坡坡度大于55°,为崩塌形成的理想地形条件。横断山区等地地质构造复杂,岩体被地质构造破碎,富含节理、裂隙面、岩层边界、断层等岩石脱离山体的边界条件。同时山区岩体临空面多,风化严重,进一步降低了岩体的强度和完整性。地震可以造成坡体岩土强度降低,结构及完整性破坏。地震时由于地壳的强烈震动,边坡岩体中各种结构面的强度降低,同时由于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岩体的稳定性大大的降低,一般来说,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山区都会诱发大量崩塌。一旦遇到地震大批的山石滚落而下,将原有道路的道路彻底砸毁,并堵塞了道路,造成抢通的困难。
1.2滑坡西部山区由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大量修建盘山公路,需要修建隧道的路段代以迂回展线路段。傍山公路采用高边坡,边坡坡率大,很多边坡没有防护工程,山体结构土石疏松,岩石、风化严重,极易发生塌方、滑坡、路基滑塌等严重灾害。西部山区里适合城镇建设的平地是稀缺资源,为了获取更多土地,人为地大量挖掉山的斜坡,贴着陡峭的山坡修建城镇、道路等。自然斜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后,扩大了滑坡发生的概率。人工开挖边坡,在坡体上部加载(如修建路堤、丢弃矿渣),改变了斜坡的外形和应力状态,增加了下滑力,相对减少了斜坡的支撑力,从而容易引发滑坡。地震发生后不断的余震使地震已经造成松动的山体出现大规模的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汶川震区大量难以统计的沟谷、坡面型松散的物质都增加了泥石流爆发的几率。汶川地震的破坏力之大,震松的泥土和震裂的山石量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前所未有”,结果震后安县就产生了迄今为止在世界都堪称规模巨大的滑坡。
1.3泥石流山区有适合泥石流发育的地形条件,地震造成的崩塌和滑坡制造出大量松散固体物资,一旦遇到暴雨,极易产生泥石流。在经历地震之后,汶川地区的地质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2010年8月发生的泥石流,汶川地震灾区德阳市绵竹市清平乡和震中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以及都江堰龙池镇受灾最为严重。除降雨量暴增这个诱因之外,地震是这次汶川泥石流爆发的主要因素。地震令当地的山体不稳定,暴雨极易诱发泥石流。山区地震造成的泥石流往往从震后第一个雨季开始,震害20年乃至更长时间都可能发生群发性泥石流,并造成灾害。汶川地震灾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重大地质灾害将主要表现为大规模群发性的泥石流,而为泥石流发生创造条件的主要是汶川地震所触发的崩塌滑坡在坡麓和沟谷地带形成的大量松散堆积物。地震崩塌滑坡,尤其是大型崩塌滑坡越为密集的地方,泥石流发生所需要的固体物源越为充分,爆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6]。
2中国西部交通设施抗震对策
山区地震次生灾害防治措施主要在于选线,远离高陡斜坡,尽可能地采取隧道形式,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远离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1崩塌边坡坡度较陡的硬岩、风化碎裂高容易引起崩塌落石破坏,在崩塌风险的地区在道路选线时注意避让。对于小型的危岩,首选的方案是清除,清方刷坡作为主动防护措施,能有效地减少崩塌造成的危害。有防护的边坡产生崩塌破坏程度远小于无防护的边坡,采用锚杆、防护网、喷混凝土等方案加固边坡。对于地震多发的山区要推广使用主动防护网,施工期间不影响通车,综合费用低,防灾效果比较好。对于受危岩威胁的已有交通设施,可以采用落石槽、拦石网、明洞等进行防护。明洞作为被动防护措施,能够有效地引导或者避让崩塌灾害与段落,但是其工程造价较高,施工工期较长,难度较大,在选取此项防治措施时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汶川地震中都汶路彻底关大桥抢通方式是用约4万方土石堆砌起来的新路堤与断桥两头合龙,类似情况也常见。路堤抢通修复容易,有崩塌风险的地区桥梁引桥不宜过长,采用路堤形式或隧道形式更好。
2.2滑坡对道路地质灾害进行充分的地质灾害评估,对大型滑坡灾害点和隐患点重新进行选线,采取绕避方案。在道路重建选线中尽量采用半幅路半幅桥的方案通过峡谷区,尽量避免大量开挖边坡,诱发大规模滑坡。常规滑坡处理办法是刷方防排水工程、减载护坡、抗滑桩等。排除地表水,可在滑坡体的集汇水部位修建排水沟,在滑坡体后缘及两侧修环形截水沟,在滑坡体上修排水沟,或顺坡向修排水沟。排除地下潜水,可采用钻孔(打垂向孔、斜向孔、水平孔等)排水[7]。对于那些因坡角太陡,而形成重力卸荷型的土体滑坡可将滑坡体后缘土体削去一部分,使斜坡的坡角变缓,同时使上部重量减轻。斜坡的坡面可采用浆砌骨架或三维网(如:土工格栅等)进行防护,这样可保持斜坡稳定[7]。对某些规模较大的滑坡体,在挡土墙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可在滑坡体的前缘或其他适当部位设置抗滑桩,或采用桩墙结合,实现挡土效果。采用锚索与抗滑桩相联合的抗滑结构治理滑坡,抗滑桩桩身插入稳定层后,在锚索的作用下,其受力状态更加合理,桩身内力有一定降低,可以减小桩身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尤其是对大型滑坡的治理,其经济效益尤为明显。同时可以采用预应力锚索结构,治理效果更佳。
2.3泥石流中国西南山区一直是泥石流高发地区。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发生了多次特大泥石流,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鉴于震后泥石流发生的长期性,要减少泥石流对交通设施的损坏,首先方案是选线时予以避让。泥石流治理应遵循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工程治理为主、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治理相结合,以拦为主、确保足够拦沙库容、拦排结合,以治沟为主、治沟和治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8]。泥石流治理最主要的工程措施有构筑拦挡坝、防护堤及排导槽[9]。对于公路而言泥石流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公路建构筑物的安全与稳定、使公路交通得以有序进,使泥石流体能够快速穿越横亘泥石流沟的公路是公路泥石流治理关心的核心问题。因此泥石流地区道路往往采用无墩大跨高桥或者隧道的方案跨越泥石流沟。
3结语
一、应急机构和职责分工。乡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乡党委书记胜任总指挥,下设办公室和工作小组,即:现场抢险救灾组、灾情排查组、后勤保障组、医疗卫生组、交通运输组、电力通讯组。主要职责是:
(一)乡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1、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的指挥决策机构,负责全乡的地质灾害及救灾工作,对各村的防灾救灾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2、及时掌握各村情况,调派工作组,并将村上的地质灾害情况及抢险救灾工作报县政府。3、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紧急调用救灾物资,做好灾民安置工作。
(二)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1、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全乡地质灾害情况,及时报告总指挥。2、传达指挥部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指令,了解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各项救灾措施的落实。3、协调上下关系,做到上传下达。
(三)现场抢险救灾组主要职责:1、地质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人员奔赴灾区,开展群众疏散撤离和抢救受灾人员及财物。2、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3、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4、排除险情,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四)险情排查组主要职责:(1)、负责灾情的信息调查、收集整理和上报。(2)、负责灾情现场的监测工作。(3)、密切监测地质灾害的变化情况及趋势。
(五)后勤保障组主要职责:1、做好应急资金、物资、食品的准备工作。2、设置灾民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调配食品和物资,确保灾区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3、做好应急救灾款的发放工作。
(六)医疗卫生组主要职责:1、迅速组成医疗防疫队伍进入灾区,结合村级保健员,抢救、医治和转运伤病人员。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等。3、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七)交通运输组主要职责:1、做好救济物资、设备的运输工作。2、尽快组织抢修被毁道路、桥梁、涵洞及有关设施,恢复交通。3、确保抢险救灾人员、伤员的运输及灾民的转移、疏散。
(八)电力通讯组主要职责:1、保障电力线路畅通,确保现场用电。2、保障通讯24小时畅通,确保信息上传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