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学的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并将他们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中医和西医进行治疗观察,并进行治疗对比。
结果:观察组的生存率比对照组的要高,观察组的生存率达到98%,说明中医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结论:中医治疗脑血栓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副作用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医学上是值得推广的。
关键词:脑血栓中医治疗方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06-01
脑血栓在神经内科上是并不罕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多并发于老年人,我国老龄化人口在不断的加剧,促使了这种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的上升。从而使医院人员对这类病情的人本更加重视。这种病情主要促使患者缺血、缺氧、感觉器官受到障碍、瘫痪、语言含糊不清楚,严重者导致身体上的致残甚至死亡。因此这种病情的探究治疗方法一直受到很多医学上的关注,下面是针对我院的100例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探讨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有脑血栓患者进行分组,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人数分别为50例,平均年龄在50岁到80岁之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西医上的溶解患者血管的血栓,这种方法一般适合早期脑血栓患者,另外脑血栓的并发症有很多,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常规性的治疗,降压、降糖、降血脂等。还可建议患者服用一些可以增加脑血流量的药物,建立侧肢循环中药治疗,条件足的患者可以每天采用一次高压氧治疗,因为这样治疗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脑血栓的致残率[1]。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西医治疗法,如对症治疗、抗血治疗、保护脑细胞治疗等,病情稳定后给予一定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如采用中药汤剂口服、基础治疗,天麻15克、钩藤12克、全蝎12克、黄芩15克、桑叶15克、半夏9克、丹参15克、胆南星9克、川芎15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牛藤12克,每日一剂,水煎400毫升,早晚分开服用。待病情稳定后在系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针灸治疗,针灸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手足阳明经穴。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在30天,对于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2]。
对于患者在康复期间,可以适当的做些护理,进行康复训练[3]。因为脑血栓患者治疗好还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可以适当的进行肢体运动,坐位锻炼、站立训练、步行训练,语言训练等从而促使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
1.3疗效标准。以脑血栓患者生存率来划分标准,生活上完全可以自理的为治愈,可以独立行走、生活上可以部分自理的为显效、生活上不能治理的为好转,恶化和死亡的为无效[4]。
1.4统计学分析。上述三组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3讨论
脑血栓是一种老年人容易患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性脑梗塞[5]。脑动脉硬化后导致血管内膜粗糙,官腔狭窄,在血液动力学下就形成了脑血栓。这样的病情通常导致脑动脉闭塞、血流中断、造成供血困难、不足,导致缺血,缺氧,严重者坏死。这种病情发病率极高,如果治疗不当会引起致残,严重者死亡。
就目前我国的西医来讲,目前我国西医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欠缺,因为西医对脑血栓的患者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溶栓及对症治疗为主,可以及时的通闭塞血管,具有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状况,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对于适应症的范围使用还比较欠缺,对于患者的肢体运动恢复和语言恢复相对于中医治疗来说效果上明显更低。本组治疗数据明显就显示了中医治疗上的优势,脑血栓患者也可称作中风患者,气虚、肝风迫血上逆导致脉络阻塞而导致发病,中医上主要以祛瘀化痰通脉为主。本文中采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可以对患者病情进行慢慢调理,最为关键的是,病情稳定后采用针灸,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的疏通血液、改善脑部神经引发的功能障碍、减少致残率的发生,促进患者能够恢复肢体运动。
综上所述,脑血栓的康复治疗越早治疗越好,临床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补气活血等方法来进行治疗,以上的治疗效果充分说明了中医治疗的显著效果,对于脑血栓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对于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帮助,还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因此中医治疗脑血栓患者是值得医学上推广的。
参考文献
[1]董美楠.中医药治法在脑血栓后遗症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1(20)
[2]王东顺,李孟瑞.针灸加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01)
[3]庹洪霞.辨证施治配合眼局部用药治疗慢性结膜炎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3)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治疗;辨证用药
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动脉压缩或舒张压的增高,近几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群体中,约90%的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10%的患者为症状性高血压,其中包括慢性肾炎、肾血管病变、主动脉狭窄、柯兴综合征等等。高血压的临床症状以头晕、头痛为主,因此,在中医上,把高血压划分为眩晕、头痛的范畴。采取何种措施能够使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得到提高,是中医临床所一直追求的目标。目前,西药在降压方面具有迅速、可靠的特点。而中药对患者的调理是通过多层次和多环节进行的,中药的这种综合性调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并且,中药还可以使终末器官的损伤得到减轻或者逆转,预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笔者对中医的临床实践进行了多年的观察,认为认清高血压发病机制是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下面将治疗的思路与方法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38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8例,女490例,年龄28―86岁。这些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脾气急躁、容易发怒,心情烦躁,头痛头晕,苔黄舌红等,辩证认为是由肝阳上亢或肝火上扰所引起的;病期较长或者老年患者则主要是因为肝肾受损,虚实症相交杂的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昏、心悸、腰酸乏力,头痛、眩晕并不明显,辩证上总是把其归属于肝肾亏虚、风火痰瘀。
1.2 方法
依据统一诊断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采用采用多层次选择调研现场对1038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了严密观察。
2 结果
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这些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症型表现,与其体质密切相关的常见或相间症型表现为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因此,要对高血压治疗的规律在临症之时综合地、灵活地进行把握,用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作为实证的方法,所选用的药方主要有:天麻、地骨皮、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等。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能够起到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的效果。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的病理因素主要是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属于头痛、眩晕;类。而笔者则认为,高血压早期或者中青年患者多表现为风、火之类的实症。
要遵循临床实验数据,逐步完善对高血压的中药治疗。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在对高血压治疗中,降压治疗主要在于降低血压本身。为了把血压降低到标准程度,多数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甚至同时使用多种种类不同的抗高血压药物。当前,“降血压和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临床试验”揭示出了一些高血压治疗方面的重要问题,因而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这种规模较大的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的预后影响进行对比,在迄今为止还是第一次,它使严格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证明,而且再次肯定了在降压药中噻嗪类利尿剂氯噻酮的作用,这挑战了重要能够比降压药更显著的改善临床症状这个传统的疗效评价观点。在中医临床中,提高中药降压效果很关键,同时,还要积极提高利尿降压中药的应用效应。“降血压和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临床试验”表明要使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其实很困难,尤其是对收缩压的提高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还肯定了把钙通道阻滞剂与利尿剂相结合进行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这有效启迪了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西要相结合应用的开展和相关联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进行[2]。
目前,根据中药的临床实际,采取联合用药,提出合理的治疗策略,对高血压的中医临床处理方案进行逐步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危险进行了分层,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危险性提出不同的治疗策略,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制定的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策略为:以中药为主来治疗低危和中危病人;中、西药联合应用来治疗高危和极高危的病人。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医临床时,要选择应用恰当的治疗方法,才能使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更加合理地达到降压目的。联合用药除了联合使用中药与西药降压以外,还要注重对降压中药种类的选择[3]。
在选择中药时,要以对高血压发病机制进行分析为基础来进行选择。近几年来,中医心血管病学取得了突出进展,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心血管中药药理研究。在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要在对相应的西医学发病机制进行考虑的基础上来应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尽量提高用药水平。
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其表达公式为: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有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其年龄不同表现也不同,年轻的患者多数表现为高流量一正常阻力型,年老的患者则一般表现为低流量一高阻力型。由于“心排血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必须关注心率和脉搏输出量,特别是心率。能够起到减慢心率和降压双重效果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益母草等等。一般来说,微动脉管径的变化对外周血管阻力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血管进行轻度收缩,那么外周血管阻力就会有显著的增加。能够起到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双重效果的中药有:野当归、川芎、银杏叶、葛根、白芍等等 [4]。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不规律以及心脑血管中的内分泌活性因子的改变都会对高血压的发病产生影响 [5]。经过现代中药药理的证实,能够对交感神经兴奋起到直接或间接抑制作用从而降低血压的中药有:黄连、钩藤、葛根、人参等。
把了解型高血压的发病点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开端,结合辩证论治,努力寻找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选择既有降压作用又符合辩证的重要,在现代中药治疗高血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6]。
老年患者的主要类型是收缩压增高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遇到失眠、情绪波动和气候突然变化的情况时,收缩压会突然增高,舒张压不会有太大变化。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发病机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动脉硬化改变;二是肾功能减退。对于老年患者,治疗多以利尿为主,减少血容量和心脏容量符合。
青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高动力循环状态。其发病特点主要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要用清肝泻火之类的中药对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应用中药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要在辩证的基础上使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类型的中药来治疗。
参考文献
[1]尹国有. 中医治疗调养高血压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2]宋海红.中医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进展 [J].光明中医,2010(7),1313-1314
[3]彭丽莉、史大卓.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J].北京中医药,
2010(7),534-536
[4]朱勤、廖圣宝.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4),369-37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构成了整个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石。它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随着西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它的历史局限性就越来越显得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又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就中医学中相关的哲学思想与中医学的发展及历史局限性作简要探讨:
1气一元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生存变化、消亡的根源。中医学先贤为何要把气一元论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气的特点
自然界中无处不在,运动变化自如,犹如生命的原动力。
1.2气与人体关系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人的呼吸运动是生命的象征,吸是气体进人体内,呼是气体排出体外,呼吸运动停止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此外,人是一个运动着的机体,除了整体运动外内脏也在运动。
正因为气的特点与人的生命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故而中医学先贤们把气一元论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用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把人的生理活动增强与减弱的特性归究于气的变化、运动的结果。在病理上可把某些病理变化归究于气逆、气滞、气脱、气泄、气乱等所致。在治疗上则采用补气、降气、行气、固脱等治疗方法。把那些具有某些药理作用的中草药分别归属于补气、行气药物等。
在气的理论引入中医后,能比较生动地解释了人的某些生理、病理现象。使中医学便于理解、学习、推广。这对当时的医学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现代西医学的引入与发展,相比之下这些解释确实显得过于简单化,不能精确地反应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也不能精确地反应人的解剖、生理、病理变化及药物的性能。如:呼吸之气。现代西医学已精确地认识到气体在肺及组织的交换过程;气与能量的代谢过程;局部与整体的调节过程等。
根据现有的西医研究资料显示:人体的肌肉运动、能量代谢、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及细菌、病毒感染等与中医学中的气所阐述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这些西医成果引入到中医的气的理论体系中,就有可能进一步延伸气的范围,使气学说能与现代科学接轨,以此来指导中药治疗可能会更有利于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如:甲减、贫血、肌炎、重症肌无力、肿瘤放化疗后等都有可能表现为相同的气虚症状。对此,我们是否都要相同的补气药?若根据西医的病因病机的不同再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哪味或几味补气的中药及相关组合对哪种病更有疗,这样对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及促进中西医接轨可能会更有意义。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先贤为何要把阴阳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引用阴阳学说重点在于阐明什么?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2.1阴阳学说特点
阴阳本指物体对日光的背、向,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它与自然界的寒、热,光明、阴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2阴阳与人体关系
阴阳学说重点是阐述温热与寒冷之间的矛盾。人体是个相对恒温体,当机体温度过高或过低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在某些病理状态下人的体温会产生上下波动,体温的上下波动又会使某些器官活动产生相应的变化。此外人体对环境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正因为阴阳的特点与人的生命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故而中医学先贤们把阴阳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用以阐述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今天我们如何评价阴阳学说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应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第一、我们应当承认它的历史意义。阴阳学说引入中医学后,能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人体的某些生理、病理现象。通过归纳推理使相关的治疗方法能够合理归类,使中医学便于理解、学习、推广。第二、我们也要正确地认识到它的历史局限性。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及疾病的产生、发展和防治的过程,显得过于简单、粗略,不能精确地反应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也不能精确地反应人的解剖、生理、病理变化及药物的性能,相对于现代医学已不能同日而语。如:现代研究证实热能的产生与神经、体液、肝、肌肉及酶化学反应等密切相关。发热与细菌、病毒、霉菌、螺旋体感染及肿瘤、免疫、体温调节异常等有着密切相关,其治疗方法针对性也更强。
目前中医阴阳学说是个相对封闭的医学体系,未能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相衔接,不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严重地限制着中学的发展,使中医一直在原地踏步。如果我们能把现有的医学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到中医的阴阳体系中,它有可能变成一个相对开放的并能与现代医学接轨的新的中医学体系。如: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最基本的作用是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寒热”两方面的矛盾,同时也是指导临床寒热病用药的标杆。那么中医学的阴阳与西医学的人体生理、病理到底存在着那些内在联系呢?根据现有的资料它与甲状腺、胰腺、肾上腺、性腺、垂体、下丘脑、血氧(血氧的交换、饱和、运输、离散等)、炎症介质、心肺功能、肝功能、血管活性物质、能量代谢中相关的酶及微生物感染等都有着密切的关些。若能把这些医学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到中医的阴阳体系中,它有可能变成 一个相对开放的并能与现代医学接轨的新的中医学体系,可能会显著地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乃至每个系统之中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中医学先贤为何要把五行学说引入到医学中来?引用五行学说重点在于阐明什么?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圣贤们通过五行学说类比归纳,用五种物质将人体划分成五大系统,通过生克制化理论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同时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另外,还以此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脏病变的传变,指导疾病的防治等。五行理论的引入,使中医理论框架进一步完善。但对于复杂的人体仅以此五类物质来进行类比归纳、演绎,在当时可能就显得过于简单、粗糙。它明显带有勉强与不完善性。
随着现代西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认识得都比较清楚,五行学说在阐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几乎与现代医学无法接轨、无法同步发展。
4辨证论治与中医学发展及其历史局限性
辨证论治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体现,它的主要哲学思想即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针对这些发展、变化着的事物的处理方法也应当随之而变化。中医学主要运用辨证的思想来阐述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指导临床用药。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学的精髓。辨证论治理论的引入,使中医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中医学得以更好地发展。
在实验医学出现之前,中医学实质即是症状诊治医学。中医的辨证论治学说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但随着实验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它的历史局限性,甚至严重困扰着临床医务工作者。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如肿瘤、乙肝、结石、艾滋病等疾病的无症状期,这时是无证可辨的,但此时若加用中医药治疗是很有价值的。其次,如红斑狼疮、类风关、糖尿病、心脏病等很多疾病在稳定期也是无任何症状,无证可辨的。但其实验指标仍然异常,此时若加用中医学治疗对稳定病情,控制复发是非常必要的。其三、有很多疾病表现复杂,难以归类,无法辨证。其四,有很多疾病按现有的辨证论治去选药治疗其疗效很一般或者根本就无效,而根据经验去治疗其疗效会更好。根据我个人的临床经验起码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患者不能按辨证论治去用药。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辨证论治当着绝对真理,只能做临床参考。
5总结与展望
建立在传统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之上的中医理论,经过几千年的运用与发展,为中华民族历代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对全世界的治病防病仍然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西医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病因、防治等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感到在传统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医理论体系正在严重地束缚着中医学的发展,以至于今天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在矛盾与困惑中行医。针对目前的中医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办?如果能把现有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方法引入到中医中,使传统的中医理论变成一个相对开放的并能与现代科学接轨的科学体系,可能对中医学发展及提高临床疗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最主要的作用是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寒热两方面的矛盾及解决方法。机体的温凉寒热与甲状腺、胰腺、肾上腺、性腺、垂体、下丘脑、血氧〈血氧的交换、饱和、运输、离散等〉、炎症介质、心肺功能、肝功能、血管活性物质、能量代谢中相关的酶及细菌、病毒感染等都有着密切的关些。如果我们把这些组织器官、相关酶炎症介质功能的变化及微生物感染等引入到中医的阴阳体系中,就能使阴阳学说能与现代科学接轨,以此来指导中药治疗可能会显著地提高中医药的疗效。
春秋战国。扁鹊姬姓,名缓,字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被称为华夏医祖。是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在当时有着高超的医术,被人称之为神医,并且用神话中的神医扁鹊命名,直到现在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
医学贡献:首先是科学诊断,他把切脉、望色、听声、问病这四种诊断方式发展得相当完整,《史记》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其次,扁鹊的治疗方法有砭法、针灸、按摩、汤液、熨贴、手术等。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了不起的,反映了我国医学发展的高度水平。
生平:扁鹊小的时候在长桑君门下学医,得到师父的真传,擅长看不同的病症,学有所成之后开始了行医生涯,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在当时信服巫术可以治病的时代,扁鹊是非常反对巫术治病,于是扁鹊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带领弟子到各地行医。扁鹊在给秦武王治病的时候,秦太医李醯嫉妒自己的医术不如扁鹊好,于是就找人刺杀了扁鹊,但是他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来源:文章屋网 )
1当今的中医
中医进入21世纪,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已经焕然一新了,在我们的调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各大医院中,中医药的治疗占的比例是低于西医治疗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在中医院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药的作用是逐渐弱化的,可见在今天,中医还是存在一定的弱势。
医院的资料数据表明,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在整体治疗上比不上西医,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今天中医面临的不只是治疗技术上的弱势,更可怕的是国民对中医的认可度日趋见低。
2中医现状的反思
西医在科技发展中占了上风,它很好的利用了现代的科研成果,而恰好相反,目前中医临床实践所应用的诊疗技术几乎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所研究开发的现代中医诊疗技术没有被行业认可并得到推广,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单纯成果或专利的状态而束之高阁:没有攻克一批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影响了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发挥,影响中医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中医在中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作用的发挥。
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3.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气。气元论讨论的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气-元论渗透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等。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要领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立。
3.2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要领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3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病因讨论了外感六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转变与转归。
4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创新。
5了解传统文化,重视东方思维
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性不单纯是为了传递中医学术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思维方法的培植,中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其思维方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中医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因为中医学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传统文化中医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陷人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的辩证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它把人与宇宙视为―个整体,即天人合一思想,而中医学也是以辩证论治为核心,强调辩病与辩证相结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紧密相连,在人文哲学导向科学技术的后科学时代,研究中医药更应弘扬东方特色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医学理论中蕴含着许多古代儒、道、释家等思想,只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也只有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医,应用中医,才能真正把握中医学的精髓。
6熟读经典著作,继承发展创新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自古医家出经典”这句话的准确性,张仲景谙熟经典而成为医圣,金元时期的刘宗素非常重视《内经》理论,尤其是对五运六气的研究,认为医学的“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他在对运气学说与《内经》病机十九条研究过程中,创立了火热论及病机证治,明汪绮石对虚劳一门独多钻研,为此特校昔贤之书,尤于《素问》、《灵枢》,大启悟门,得其要领,乃参订补注,集成《理虚元鉴》。
历史上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医家无不是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著书立说,治病救人,造福苍生,中医学者必须熟读中医经典,通过经典去了解中医的内涵理解中医的治病法略,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思维继承与创新。
深刻研读中医经典,深刻领悟其蕴含的微言大义,通过对理论的继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经典着手,密切结合临床实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能实现诊疗水平的提高,理论创新是临床发展的前提,在继承的方法,途径上要体现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要发展,薪火相传。
7”穷“则思变,中医如何发展
7.1有所为有所不为
7.1.1所有为有所不为。中医几千年的历史显示了其伟大的生命力,这很大部分是源于其突出的临床优势。A.中医学辩论论治方法的优势,从整体而论主要是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整体动态的论察内容和简便,经济的诊察方法。B.中医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其单味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具有多效性。C.中医非药物治疗使用器械或手法,发挥着整体功能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的作用。D.中医治疗大部分慢性病的疗效独特。
中医在医学思想和医疗方法中既有优势的一面,也有劣势的一面,中医发展应当采用”扬长弃短“的态度,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全面开花,更不要处处与西医争短长,处处与西医相抗衡。应当发扬自己的优势“方面”,对自己的劣势”方面“则直接用现代医学来弥补。
7.2不盲目尊古尚古
中医的诊疗技术,无论舌诊还是脉诊,无论针灸还是推拿,几乎亘古不变,仍然是中医医疗实践中的主要而且是有效手段,甚至今人仍然以追求古人的技术水平为目标,无论疾病怎样变化,中医的诊疗方法仍然“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这种较强的实用性和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医疗实践的需要,客观上也影响了中医技术升级。
8全面发展中医人才
面对当今的局势,中医药的发展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医人才决定中医以后的发展前景,而年轻毕业的中医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中医生的培养,各大中医高等院校可以说成为中医的人才基地,对中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髙等院校的人才质量是中医今后的发展的关键所在。
9提高科研能力,掌握现代知识
中医学理论体系,方剂药物,临床经验,无一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科研之于中医药临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学医理深奥,方药独特,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中医中药的许多理论,如方剂的配伍,单味药的协同,剂量的选择,中药的不良反应,还有治法,疗效等方面的问题,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是基于对整体现象的观察,没有真正从结构上去认识疗效的确切的作用点,需要用现代实验的方法去进行科学阐释和挖掘整理,以期为现代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彰显其科学内涵,达到更深层次的揭示中医规律的目的,因此,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如逻辑学、病理学、统计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命科学等,多视角深人研究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加强多学科参与,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新时代对中医学的要求,也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史证明,判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要依靠实验方法,并借助理论思维,才能弥补单纯观察的不足,中医中药也是借助于科学实验实现其继续发展。
10回归指导临床,疗效才是关键
“读经典、做临床”只是第一步,通过临床取得的疗效,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完善理论的整体性,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是我们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循证医学概念的提出,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医学实践模式及观念的巨大变革。循证医学是讲求证据的医学,它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制定和病症具体治疗措施的选择都应基于最严谨的科学证据之上,因此,中医药要想得于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也应该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作为衡量临床疗效的手段,重视临床证候的采集,同时还要认识到疾病的多变性与不定性,重视与疾病相关的其他因素如人体的禀赋,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以人为本,证随人见,采用个体化诊疗模式,因人制宜,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发展,创新中医学理论的最终目标。
11中医发展的必要性
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她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依靠中医养生和治病卓有成效。实践证明,中医中包含了深刻的科学道理和合理因素以及现实有效性,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社会科学著名学者田森先生说:“中国有五大发明,而不是四大发明,中医就是第五大发明。”
结束语
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前景下,中医学的发展不但要有理论的系统化,更要有理论的更新和发展,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求疗效,坚持与时俱进与自主创新,同时要重视实践,因为实践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同时还要把临床作为切入点,遵循中医学的固有特色,发挥中医学治疗特长,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