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摊经济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铁;城市;文化;装修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16-03
1 研究背景
高效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地铁轨道交通的顺畅运行。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人们观念意识的改变,人们对于地铁的修建不再仅局限于满通通行的单一功能,而是对地铁的服务便捷性、设施人性化、装修个性化等深层面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不同地铁之间的文化主题成为了当前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
2 调研分析
从1965年北京开始第一条地铁线路建设截至2015年底,北京地铁已开通18条运营线路(包括17条地铁线路和1条机场轨道),组成拥有334座运营车站(换乘车站重复计算,不重复计算换乘车站则为278座车站),总长554 km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1]。这些地铁站的装修设计都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重点调查了北京四号线以及六号线,针对这些线路中的站点装修分析如下。
2.1 对应地面建筑文化――四号线
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为体现出其地面建筑圆明园的文化历史,站厅层以残垣断壁的“大水法”石材浮雕为主题。画面以圆明园的西洋楼残柱为背景,以御题《圆明园四十景》的文字形式为内容,使圆明园的过往历史跃然于墙上,在为乘客提供艺术观赏性的同时也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的作用,时刻提醒着来往乘客那段屈辱的历史。
在西苑地铁站,主题壁画《颐和园万寿山图》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颐和园的山水草木、亭台楼阁的轮廓;在国家图书馆站,为呼应地面建筑国家图书馆的文本内涵,采用“书”作为车站的主题,站台立柱侧面用银色的线条模仿书页,站厅层墙面则绘有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和《敦煌遗书》;动物园站则以两种风格的通道壁画来体F出地面建筑特点――动物园出口一侧饰以色彩明亮、神态各异的动物壁画;天文馆出口一侧则以写实的天文星空图片作为背景,将古今中外天文学家、天文仪器等与天文相关的形象作球状黑白处理。
2.2 城市文化的传承――六号线
地铁六号线的位置较为特殊,其走向几乎平行于地铁一号线,区别在于地铁一号线是在长安街下连接了北京的东西方向,而六号线则是连接了北京北部的东西方向,将北京西部的成熟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北京老城区以及较现代化的北京东部紧密连接在了一起。所以在这条地铁线上所体现的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传承――整条六号线以“砖”作为设计元素。
随着城市的发展,那些承载着“50、60后”记忆的前苏联式样的红砖楼越来越少了,设计师在车公庄地铁站以西所采用的红砖这种表达,就是对那段生活的一种记载。在老城区,即平安里站、北海北站、南锣鼓巷站、东四站这4个站,采用的则是体现老北京特色的青砖。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步发展的东段部分,采用了现代的彩色砖来体现这一地域的现代气息与活力。
3 地铁文化表达问题
3.1 站内表达形式过于单一
北京地铁系统中,大部分的地铁站都是通过站内的大型壁画及梁柱结构、吊顶处理,以及站与站之间的不同色彩体系等来展示。这样的形式太过单一重复,即使可能站与站之间表达的文化不同,但是表达的方法却几乎一样,对于拥有278座地铁车站的北京来说,难免会使乘客产生乏味感。同时在这种地铁的装修样式中,表达的文化也相对统一。虽然设计师采用了不同的壁画处理来反映地面建筑文脉,但对于行色匆匆的乘客而言,每个站几乎都是一样,人们可能仅仅只是觉得地铁站修得漂亮了一些,但是不会太多与地面建筑文化主题相联系。
3.2 地铁出入口设计单一
设计师们往往过多注重地铁内部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却忽略了地铁站出入口的设计。例如四号线的各站出入口设计均采用了相同的色彩体系、图案和形式,这种整体性虽然有利于整条线路的识别,但是对于单个地铁车站的识别来说,识别性差。单一的出入口设计对于快节奏的北京来说缺乏足够的认知度。
4 解决措施
4.1 地铁标识的改进
为了避免乘客产生乏味的地铁体验,在地铁线路设计时可参照西安地铁标识模式,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每一座车站提供独立的车站标识,所有车站标识均采用颜体书法书写(图1)。通过标识显示出不同地铁站的差异,提高区分度,而且每个站的标识也直观反映了该站地面建筑的功能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地铁站内乘客候车区对该站进行文字、图案、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讲述,这样对于乘客来说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了解城市文化的途径。
4.2 以运营地铁车厢作为文化传播媒介
可借鉴每条地铁线上运行的地铁达到文化传播目的。如哈尔滨的地铁车辆(图2),体现了哈尔滨的冰雪文化,车辆外部装饰以冰的颜色为主色,以雪花点缀,与环境相融;而在室内则营造温暖的感觉。
4.3 采用更使人印象深刻的文化表达装置
在地铁的艺术装置上可以参考台湾地铁101站的艺术装置(图3),在隔几秒后会把每个用孩子天真可爱的照片来组成的小格子自动翻动,以孩子们的笑脸组成不同的图案。如在早晨,先组成一个“早”字,几秒后又会翻动组成一个“安”字,让来往的乘客倍受感动。
4.4 对候车区细节处的文化特征表达
候车区的座椅其实也可以体现该站地上文化的特征,台湾的南港站座椅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图4),为体现其是港湾的特色,将座椅做成小舟的样子。
4.5 灵活的地铁出入口设计
地铁出入口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应将地铁的出入口设计与周边的实际环境融合在一起――在拥有古典文化的地段可以将地铁口的设计为符合周边的古代风格,在现代化较强的地段则设计为具有现代感的风格,同时与周边的一些主题元素进行适当的呼应,深圳世界之窗地铁站的出入口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案例(图5),该站较好地融合了其地上建筑的功能特点文化。
5 结语
地铁的文化理念是地铁文化的核心,也是地铁显示自身区分度的根本体现,在每一座城市的每一个地铁站都应该将其自身的城市文化与地铁文化联系起来,让来往的乘客能通过地铁文化的展示感受到地铁文化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高波,王英学,周佳媚.地下铁道[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李清志.铁道建筑漫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近年来低碳经济受到各国的推崇,但煤化工产业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低碳经济进行阐述,分析煤化工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二氧化碳的危害,并针对现状对节能降耗及二氧化碳的处理进行论述。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化工产业;若干问题
由于煤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料是煤炭,所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仅会加重温室效应,还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必须要控制煤化工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取措施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以达到减缓温室效应的目的。
1低碳经济及其特征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对碳含量较高能源的使用,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条件逐渐恶化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能使其得到有效的缓解。
1.2特征
1.2.1低能耗。
低碳经济要求以减少能源的使用实现经济的发展,所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是其特点。
1.2.2低排放。
低碳经济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较高,所有破坏环境的排放物都必须得到控制。
1.2.3绿色能源。
在低碳经济中,要求选择对环境无害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绿色资源。
1.2.4针对所有温室气体。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低碳经济是针对温室气体的经济模式,其中不仅包含了二氧化碳,还包含其他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2煤化工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煤化工产业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违背了低碳经济的根本原则,所以煤化工产业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实际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前三个行业是火电、冶金、建材,煤化工产业的碳排放量排在第四,但人们针对的却是煤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电能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这种情况;而冶金行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建材在我国社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排放量前三的行业都无法改变,所以排在第四的煤化工产业成为被针对的对象。对于低碳经济而言,我国的各行业中目前能改变的是煤化工产业,所以煤化工产业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3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
3.1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
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两极和高山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会因此而升高。对于沿海的低海拔城市,海平面升高会导致低洼地区被淹没、土地盐碱化加重、海水倒灌等。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的情况,人们可以通过土壤回填来缓解这个问题。但是,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温室效应将会越来越严重,简单的填海工程将失去作用。
3.2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带移动
对于地势较高的内陆地区,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目前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室效应将会导致气候带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纬度地区的降水会因此而改变。气候的变化会引起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化,一些动植物可能会因此而灭绝,人们的生产养殖也会受到影响。
4节能降耗
节能降耗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目前,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来减少资源的使用。对于我国而言,国家从宏观上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并出台各种规定用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能源使用的转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的使用,尽快脱离对煤炭的依赖。对于煤化工产业,需要研发先进技术,提高煤炭的使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等。
5处理二氧化碳
5.1埋存
对于工业上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将其进行深埋处理。对于我国而言,地下埋存目前还没有被证实安全可靠,是一种有待研究的埋存方式。海底埋存是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长期埋存的理想方式,但海底埋存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不能大规模开展。
5.2设施农业吸碳
可以将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种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种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最佳办法,目前已有一些地区开始实施。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势必会成为消除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
5.3植树造林
目前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和绿地在吸收,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对于通过植树来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由于其成本较大而难以实施,所以需要长时间开展。
6结语
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方式。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无法立即实现低碳经济,所以需要长时间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作者:刘永泽 单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乐.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气温变暖,为了缓解这种趋势,着重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时代主流。低碳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是比较前卫的发展理念。茶文化旅游是国内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低碳经济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会给茶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积极效果。本文通过茶文化旅游的浅析,来研究茶文化旅游在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低碳经济;茶文化;旅游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的上升,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加重。这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高效地利用人类现有资源,对全球各个行业都面临的巨大的考验。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型项目,它以较少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排放量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低碳生活已经渐渐深入人们生活当中,以低碳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渐在各个行业中兴起。茶文化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型项目,但是在学术界并没有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义。而且现在定义茶文化旅游的文章越来越多。它有别于传统的旅游项目,更注重游客的感受。茶文化旅游就我们在旅游中,去慢慢的品尝茶的味道,品尝味道的同时能够深入的了解茶叶,感受先人留给我们的茶文化,从这种体验中来获取心灵的释放。茶文化旅游巧妙地将茶叶文化与传统旅游业旅游相结合,将茶叶生长的环境,茶叶的历史,制茶的工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带动了茶叶市场的开发,更多的是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它同时也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它对旅游、购物和娱乐等产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弘扬了传统茶文化。
1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契机
1.1茶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茶文化旅游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出一套以茶为主、带动服务行业的综合性产业。与大多数产业相比,它对能源的消耗、污染排放和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少,但也并不是“零碳排放”的产业。由于现代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逐渐扩大,旅游行业也在排放大量碳,如何抑制碳的排放量,也是当前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时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和品位,而喝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旅游业在近些年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一个产业链的发展。把茶叶融入到旅游行业当中,以茶为主线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就其本质上来说是低碳经济下的一个产品。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的最大化,运用一些非环保的产品,造成了许多资源的流失。所以在茶文化旅游业兴起的最重要的时期,应该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也应该建立一些的环保措施,建立一个低碳环保的旅游产业链。茶文化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服务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存在许多自身发展的优势,比如说,占用资源少,可持续发展强,碳排放量少,按理来说,应该成为低碳经济的排头兵才是。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间接遏制地环境污染的发生,而且带动一个新的产业链的发展,也是在低碳经济下孕育而生的新行业。
1.2茶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茶文化旅游在发展中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在发展中出现了开发方式简单、基础设置不全面和服务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旅游企业在做好旅游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向游客传递低碳旅游文化。比如,游客在出行方面尽量乘坐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自行车;食宿方面,应该避免奢华之风,崇尚简约,舒适;旅行社应该向游客宣传低碳旅游的重要性。随着茶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外出出行旅游,人们更多的选择了徒行或者骑行,这样更多减少了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住宿、就餐方面,一次性用品尽量不用,少使用空调,维护景区的环境卫生等等。改变奢靡之风,因为茶区茶本在山区、农村、可以避免或尽量不要乘坐飞机、游艇,少坐豪车,避免产生更多的碳污染,真正做一个低碳的环保者。
2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
2.1旅游业良好发展的背景
2.1.1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20世纪末,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没有太久的历史,旅游业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同时给人们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旅游行业逐渐演变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在低碳旅游文化推广的现在,国家也出台的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不仅加快了旅游产业结构的完善,也对旅游业整体的发展目标做出了清晰的规划。
2.1.2低碳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
低碳经济的推广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低碳旅游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型的低碳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也是在低碳经济大环境下孕育而生的,也是与低碳旅游完美结合的产业。它的出现获得许多消费者的喜欢。比如说,云南大理,完美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普洱茶,将自然与人文环境两者的完美结合在一起。
2.1.3践行低碳旅游
随着时代在发展,人类也逐渐意识到良好环境的重要性。漫天的雾霾已经快击沉人类对生活的信心了,如果没有生存的压力,或许他们早已经逃离城市了,去寻找蓝天白云的地方。到一个蓝天白云的地方去旅行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想法,这也带动了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低碳文化的认可,也使得旅行者践行的信念,就是为了明天更优质的生活。于是出现了自驾游,拼车,徒步等新的旅行方式。
2.1.4兴起的特色旅游
世界总是在无时无刻变化着的,旅游的模式也得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旅游业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了。许多旅游企业也在积极的应对,茶文化旅游就是个简单的例子,它将自然环境与传统的茶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全新的旅游方式更容易让游客所接受,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喝口清茶了解地方文化。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何将这些文化渗入到旅游文化中呢?比如说将游客带到茶园当中,让他们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采茶的乐趣,把自己当做一个采茶人,这样的体验往往是终身难忘的。
2.2茶文化旅游的初步发展茶文化旅游。
茶叶的种植集中在一些自然环境好、环境污染少的地方,这就为茶叶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先天条件,在加上地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一系列的环境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说游客会从茶叶历史、制茶工艺、采茶等多方面入手,让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的同时,到茶园里采茶,也能了解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也可以利用茶文化来推广传统旅游业,比如说在福建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的拍摄,这是对茶文化的一种全新的展示,也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所以说茶文化与旅游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茶叶在农产品中是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的,而传统的茶山和茶园都拥有较好的地理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制茶的工艺也是颇有几分美感。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也顺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形成了许多茶文化模式。茶文化旅游现在只是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说开发资源过于盲目,也缺乏规划,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茶文化旅游发展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模式,不能走偏路,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为了发展茶文化旅游,其他方面全部放开,或多或少会增加碳排放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的原则。
3茶文化旅游低碳发展的策略
3.1科学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茶文化旅游要建立一个低碳、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就要做好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整合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时,要建立科学的发展体系,首先就是要减少碳排放量。可以借助国内茶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再依据自身环境和资源的特点,对环境开发的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把减少环境污染放在第一位。
3.2产业推广
低碳旅游的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发展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就是要推广低碳文化。推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低碳茶文化旅游要依托自身的茶区文化,各茶乡可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茶文化开发,把本身的茶文化和地方风俗融入到旅游中。茶文化旅游让旅游者在享受旅游带来乐趣的同时,也渐渐融入旅游者的生活中,让他们在寻找自然美,在田间的茶园里返璞归真。茶文化旅游的推广间接或直接减少了碳的排放量,改善了当地的生存环境。以茶为载体,茶的魅力所在就是吸引游客的重点。
4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低碳文化也在渐渐深入人们生活。茶文化旅游也是新生代的新型旅游项目,它将现代的旅游与茶叶资源、茶叶历史有机的集合到一起,形成了新的旅游产业链。茶文化旅游也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一个代表性产业,它的出现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链。茶文化旅游是茶叶与现在旅游业相结合衍生出来全新的旅游行业,也是将低碳经济完美融入的一个新型旅游行业。它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继承,也让更多游客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说,对于茶文化旅游开发,无论是从经济上来说,还是文化,还是生态环境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将低碳生活的理念带到了人们生活当中。
作者:余佳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乡生态旅游构建[J].中国茶叶.2009(12):36-37
[2]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09(07):17-19
关键词:地域文化;滨水区;滨水景观
1滨海景观的演变过程
1.1滨水区的概念界定
城市滨水区就是城市内部的陆地与水域相互连接的区域,由陆地、水际线和水域共同组成。虽然不同国家对于滨水区的界定还有很多差别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水滨区一般代表为水际线到陆域的第1个街区。
1.2滨水区的景观特征
通过上文的解释就可以发掘滨水区的空间元素组合非常丰富,滨水区的水陆交通都非常便利,这成为城市形成的摇篮,对于现代化的水滨区来说,其生态系统都呈现出很明显的人工化倾向。
1.3滨水区景观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
对于滨水区的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来说,无外乎以下4种:产业结构的转变与现代的交通运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老旧的工业区出现了衰败的迹象;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潮流的变化,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生活发展了巨大的改变,当然人们所追求的潮流的更替速度也更快;环保意识促进水体净化,在发展之初人们只注重经济不注重环境,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新经济增长点的寻求,对于现在的滨水区来说,其土地职能不仅限于农耕,因此大部分土地面积开始朝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转变,这将会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回报。
1.4滨水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
水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很多著名的城市都因为靠近江、河、湖、海等地而迸发着生机,不断的进行发展,所以对于科技、知识等发展还不太完善的古代社会来说,靠近水源就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很多河流旁边都拥有出名的建筑和城市。但是人们对于水滨区的认识已经出现了变化,当然这也会体现在人对水滨区的具体建设上。
2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
2.1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要素
设计师在设计滨水景观时,不光要考虑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等因素,还需要重视地域文化,它是一个区域内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特点的综合表达,其中不乏语言、音乐、舞蹈、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无形中会影响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滨水区是人口较为密集也是历史文化最为厚重的区域,因此,如何保护滨水区的文化,如何在新的创意中融入传统文化,是设计师永远无法避免的问题。
2.2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
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的设计是双向的,因为尊重地域文化有助于滨水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也会影响地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这些原有的文化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因此,国家就会非常重视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因为滨水区的文化最为繁荣,所以如何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就需要设计师深入地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3如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
3.1阅读地域自然
首先需要做到尊重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现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点,设计需要将人类与自然联合起来,而不是隔断人与自然的联系;其次在选择滨水景观材料时,尽量使用当地材料,最后的成果也要体现出当地的地域风格。
3.2尊重历史
尤其是对于古建筑密集的滨水区,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之初就应该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保存古建筑并进行修护和保养。其实对于这些文物古迹的存在也有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如果与环境剥离文化和内涵也就失去意义,所以在景观建设时适当地修正古迹,有利于参观者在内心发展情感上的共存。3.3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我国拥有"长江"、"黄河"等著名的水域,这些是人们聚集的原因也是文化的伊始,而且在利用和治理水时也塑造出更多的历史,例如:都江堰、大禹治水等等,这些都提示着设计者需要重视水文化,保护水文化和发展水文化。并且在长久的历史中,演化出了不同种类"水"字的写法,此外,水文化也是其他种类文化发展的基础。
4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滨海景观的演变过程,其中包括:滨水区的概念界定、滨水区的景观特征、滨水区景观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和滨水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随后又分析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最后探讨了如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我们发现4个方面:阅读地域自然、尊重历史、解读生活、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发展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间的密切关系,如果想让滨水景观具有特点和生活气息,必然离不开重视、研究和利用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低温;甲醇洗;煤气;净化
前言
低温甲醇洗技术就是在低温的条件下,在同一装置中运用甲醇洗涤法脱除多种杂质,利用低温下的甲醇能很大程度的溶解和吸收H2S和CO2等酸性气体、但是不会或很少溶解和吸收H2和CO2这一特性,以便真正溶解粗煤气中的H2S和CO2等酸性气体,最终实现净化煤气的目的。此技术能有效地溶解碳、硫物质,切实提高煤气的净化程度。
一、甲醇洗技术概述
低温甲醇洗方法(RectiSolProcess)是指充分利用甲醇来吸收酸性气体。它主要是以甲醇为主要材料,对煤气中的酸性气体进行净化除酸,此方法在石油化工和城市煤气排污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方法的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首先,低温甲醇洗法对酸性物质的吸收力较强。因为低温状态下的酸性物质气体分压较大,使得其溶解度得到提高,对酸性溶解相当有利。其次,低温甲醇洗技术的溶剂稳定性好,不容易起泡和降解,产生的净化效果良好。再次,低温甲醇洗技术吸收性较好。在对碳物质或硫物质分开处理后,可以实现碳物质转化为肥料、将硫物质转化为硫磺,这样实现低温甲醇技术的经济实用性。最后,低温甲醇洗技术的原材料来源较为广泛,可以有效的降低技术成本,更好地促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二、气净化技术的运用现状
1. 一些煤气化工厂酸性气体含量过高
因为煤气中含有较高的酸性气体,会严重损害相关的设备,最终会影响后续工序的进行,酸性气体过高会影响企业的控制力,不能有效降低原材料中硫元素的含量,浪费成本。例如,某煤化工企业原材料中硫化氢气体的含量远远大于国家标准,造成低温甲醇洗技术的效果发挥不是很明显,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展开。
2. 低温甲醇量损耗过多
要想提升煤气的净化效果,就必须严格控制低温甲醇的消耗量,确保低温甲醇洗技术的应用效率,更好地实现煤气净化效果。在我国现阶段,各企业一般都采用鲁奇技术,这种技术由于结构工艺设计的不合理性,非常容易出现甲醇浪费现象,不仅不能有效地降低煤气中的酸性物质,反而会增加其中甲醇元素的含量,更加不利于煤气净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鲁奇装备还可能造成甲醇循环量过大或过小,如果过大就会导致甲醇消耗量的上升,如果过小则净化效果不明显。
3. 低温甲醇洗设备没有清理干净
因为酸性物质具有腐蚀性,所以在处理时,设备上经常会出现各种物质的聚合物,如果没有及时清理这些污垢,就会降低净化装备的净化效率,影响正常工作。同样,如果不做好低温甲醇洗装备的管理工作,则非常容易降低净化装置的制冷效率。如果制冷设备出现故障,会导致净化过程中吸收压力过高,造成甲醇低温状态不明显,制冷效率明显不足。此外,冷量不足还容易造成稀氨水的数量不足,对酸性物质的吸收效果不明显,导致煤气净化效率低下,不利于煤化工企业正常运转。
三、低温甲醇洗煤气净化技术操作要点
1. 控制甲醇循环量
一般地,在甲醇再生度、操作压力、温度等条件其本相同的情况下,甲醇循环量越大,煤气净化度越高,但是也要控制循环量,因为过大的循环量会增大系统动力消耗,增加冷量损耗,同时也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能力。所以,设计与操作要满足相关工艺标准,尽量减少系统甲醇循环量,找一个最佳点。煤气的杂质中的CO2不易脱除,系统循环量是依赖于CO2的吸收率。这里指的系统甲醇循环量,就是终洗段顶部和中部的甲醇进料量,其余各段洗涤用甲醇,均系终洗段底富液甲醇,所以,终洗段甲醇进料量,代表了系统甲醇循环量。生产经验证明,当净煤气中CO2净化度为1%以下,粗煤气中CO2含量为35%时,甲醇循环量控制在260标米。CO2组分量/吨甲醇,生产既稳定又经济,是最佳点,据此可得出甲醇循环量与粗煤气量的对应关系;(操作温度一5O℃,粗煤气中CO2含量35%,净煤气中CO2小于1%)。
2. 控制循环甲醇纯度
在低温甲醇洗煤气的生产过程中,因为煤气带水,或再生度低,或低压再生部分再沸器,水冷器泄漏等原因,会降低甲醇浓度,最终影响到煤气的净化效果,在其它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净化度会随着甲醇纯度或再生度的降低而降低,但是不会成等比例下降。相关生产情况说明,甲醇纯度在95%以上时,对净化度影响较小;在95%以下时,对净化度的影响随纯度降低而急剧增大,当纯度小于80%时,工况恶化,基本无法持续运行。一般地,循环甲醇纯度应保持在98%以上,这不只是净化度的要求,也是整个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的需要。因为除设备泄漏、闪蒸膨胀不彻底这两种可能性外,循环甲醇纯度下降,大多是由于吸收塔预洗段操作不理想所致。煤气水通过预洗段进入主洗段的同时,轻组分油类也随之进入系统循环,它会在闲蒸再生系统发生聚合反应,导致系统堵塞,所以,应该确保循环甲醇的纯度。
3. 控制操作压力
压力是低温甲醇洗工艺中的关键因素,在决定全系统的压力水平时,有助于高压吸收,低压有利于CO2及H2S从甲醇中解吸。低温甲醇洗工艺充分应用了压力变化来促进吸收和解吸过程,采用了分段吸收和分段解吸。避免表面传递过程中的推动力损失。为控制好吸收压力,保证吸收效果,达到工艺要求,可采取以下方法。
在装置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气量,提高系统的工作压力;
在供气不足的情况下,可关小吸收塔气体出口调节阀,减少压力的损失;
在系统前负荷波动较大或系统后倒换压缩机时,应及时关小吸收塔气体出口调节阀进行调整,以防压力降得过低。
4. 温度控制
温度是影响甲醇洗净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低温甲醇洗的净化效果取决于酸性气体在甲醇中的溶解度和达到气液平衡时酸性气体在气相中的分压,而这两项因素都是温度的函数。酸性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低温对有利于气体的净化。温度升高,甲醇蒸汽压增大,甲醇的损失就增加。所以,应该在低温下操作,这样既能确保甲醇良好的吸收效果,又能减少甲醇损失。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平衡冷量。
5. 降低甲醇损耗
甲醇消耗指标是衡量低温甲醇洗装置设计水平与操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又是本装置的一个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目前,各装置实际消耗指标总体上在1.0~1.4公斤/千标米净煤气之间,均高于理论设计指标。针对该问题,各厂都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从设备、工艺、操作等几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a.提高制冷深度,降低操作温度;b.各低温释放气冷段增加分离器,常温蒸馏释放气增加氨冷器冷凝甲醇;c.加强分折检测;d.甲醇再生采用逐级闪蒸膨胀, 降低压差。减少塔体阻力,塔顶加装高效除涞网,避免带液;e.加强精馏塔操作,控制废水中甲醇古量小于O.5%;f.改善氨冷器材质,提高换热效率;g.尽量减少开停车次数,稳定操作;消除跑、冒、滴、漏。
参考文献:
[1]贺可顺,范明智,周远.低温甲醇洗技术在煤制甲醇项目中的应用[J].大氮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