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摊经济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铁;城市;文化;装修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16-03
1 研究背景
高效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地铁轨道交通的顺畅运行。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人们观念意识的改变,人们对于地铁的修建不再仅局限于满通通行的单一功能,而是对地铁的服务便捷性、设施人性化、装修个性化等深层面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不同地铁之间的文化主题成为了当前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
2 调研分析
从1965年北京开始第一条地铁线路建设截至2015年底,北京地铁已开通18条运营线路(包括17条地铁线路和1条机场轨道),组成拥有334座运营车站(换乘车站重复计算,不重复计算换乘车站则为278座车站),总长554 km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1]。这些地铁站的装修设计都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重点调查了北京四号线以及六号线,针对这些线路中的站点装修分析如下。
2.1 对应地面建筑文化――四号线
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为体现出其地面建筑圆明园的文化历史,站厅层以残垣断壁的“大水法”石材浮雕为主题。画面以圆明园的西洋楼残柱为背景,以御题《圆明园四十景》的文字形式为内容,使圆明园的过往历史跃然于墙上,在为乘客提供艺术观赏性的同时也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的作用,时刻提醒着来往乘客那段屈辱的历史。
在西苑地铁站,主题壁画《颐和园万寿山图》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颐和园的山水草木、亭台楼阁的轮廓;在国家图书馆站,为呼应地面建筑国家图书馆的文本内涵,采用“书”作为车站的主题,站台立柱侧面用银色的线条模仿书页,站厅层墙面则绘有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和《敦煌遗书》;动物园站则以两种风格的通道壁画来体F出地面建筑特点――动物园出口一侧饰以色彩明亮、神态各异的动物壁画;天文馆出口一侧则以写实的天文星空图片作为背景,将古今中外天文学家、天文仪器等与天文相关的形象作球状黑白处理。
2.2 城市文化的传承――六号线
地铁六号线的位置较为特殊,其走向几乎平行于地铁一号线,区别在于地铁一号线是在长安街下连接了北京的东西方向,而六号线则是连接了北京北部的东西方向,将北京西部的成熟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北京老城区以及较现代化的北京东部紧密连接在了一起。所以在这条地铁线上所体现的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传承――整条六号线以“砖”作为设计元素。
随着城市的发展,那些承载着“50、60后”记忆的前苏联式样的红砖楼越来越少了,设计师在车公庄地铁站以西所采用的红砖这种表达,就是对那段生活的一种记载。在老城区,即平安里站、北海北站、南锣鼓巷站、东四站这4个站,采用的则是体现老北京特色的青砖。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步发展的东段部分,采用了现代的彩色砖来体现这一地域的现代气息与活力。
3 地铁文化表达问题
3.1 站内表达形式过于单一
北京地铁系统中,大部分的地铁站都是通过站内的大型壁画及梁柱结构、吊顶处理,以及站与站之间的不同色彩体系等来展示。这样的形式太过单一重复,即使可能站与站之间表达的文化不同,但是表达的方法却几乎一样,对于拥有278座地铁车站的北京来说,难免会使乘客产生乏味感。同时在这种地铁的装修样式中,表达的文化也相对统一。虽然设计师采用了不同的壁画处理来反映地面建筑文脉,但对于行色匆匆的乘客而言,每个站几乎都是一样,人们可能仅仅只是觉得地铁站修得漂亮了一些,但是不会太多与地面建筑文化主题相联系。
3.2 地铁出入口设计单一
设计师们往往过多注重地铁内部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却忽略了地铁站出入口的设计。例如四号线的各站出入口设计均采用了相同的色彩体系、图案和形式,这种整体性虽然有利于整条线路的识别,但是对于单个地铁车站的识别来说,识别性差。单一的出入口设计对于快节奏的北京来说缺乏足够的认知度。
4 解决措施
4.1 地铁标识的改进
为了避免乘客产生乏味的地铁体验,在地铁线路设计时可参照西安地铁标识模式,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每一座车站提供独立的车站标识,所有车站标识均采用颜体书法书写(图1)。通过标识显示出不同地铁站的差异,提高区分度,而且每个站的标识也直观反映了该站地面建筑的功能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地铁站内乘客候车区对该站进行文字、图案、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讲述,这样对于乘客来说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了解城市文化的途径。
4.2 以运营地铁车厢作为文化传播媒介
可借鉴每条地铁线上运行的地铁达到文化传播目的。如哈尔滨的地铁车辆(图2),体现了哈尔滨的冰雪文化,车辆外部装饰以冰的颜色为主色,以雪花点缀,与环境相融;而在室内则营造温暖的感觉。
4.3 采用更使人印象深刻的文化表达装置
在地铁的艺术装置上可以参考台湾地铁101站的艺术装置(图3),在隔几秒后会把每个用孩子天真可爱的照片来组成的小格子自动翻动,以孩子们的笑脸组成不同的图案。如在早晨,先组成一个“早”字,几秒后又会翻动组成一个“安”字,让来往的乘客倍受感动。
4.4 对候车区细节处的文化特征表达
候车区的座椅其实也可以体现该站地上文化的特征,台湾的南港站座椅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图4),为体现其是港湾的特色,将座椅做成小舟的样子。
4.5 灵活的地铁出入口设计
地铁出入口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应将地铁的出入口设计与周边的实际环境融合在一起――在拥有古典文化的地段可以将地铁口的设计为符合周边的古代风格,在现代化较强的地段则设计为具有现代感的风格,同时与周边的一些主题元素进行适当的呼应,深圳世界之窗地铁站的出入口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案例(图5),该站较好地融合了其地上建筑的功能特点文化。
5 结语
地铁的文化理念是地铁文化的核心,也是地铁显示自身区分度的根本体现,在每一座城市的每一个地铁站都应该将其自身的城市文化与地铁文化联系起来,让来往的乘客能通过地铁文化的展示感受到地铁文化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高波,王英学,周佳媚.地下铁道[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李清志.铁道建筑漫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近年来低碳经济受到各国的推崇,但煤化工产业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低碳经济进行阐述,分析煤化工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二氧化碳的危害,并针对现状对节能降耗及二氧化碳的处理进行论述。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化工产业;若干问题
由于煤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料是煤炭,所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仅会加重温室效应,还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必须要控制煤化工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取措施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以达到减缓温室效应的目的。
1低碳经济及其特征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对碳含量较高能源的使用,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条件逐渐恶化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能使其得到有效的缓解。
1.2特征
1.2.1低能耗。
低碳经济要求以减少能源的使用实现经济的发展,所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是其特点。
1.2.2低排放。
低碳经济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较高,所有破坏环境的排放物都必须得到控制。
1.2.3绿色能源。
在低碳经济中,要求选择对环境无害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绿色资源。
1.2.4针对所有温室气体。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低碳经济是针对温室气体的经济模式,其中不仅包含了二氧化碳,还包含其他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2煤化工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煤化工产业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违背了低碳经济的根本原则,所以煤化工产业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实际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前三个行业是火电、冶金、建材,煤化工产业的碳排放量排在第四,但人们针对的却是煤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电能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这种情况;而冶金行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建材在我国社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排放量前三的行业都无法改变,所以排在第四的煤化工产业成为被针对的对象。对于低碳经济而言,我国的各行业中目前能改变的是煤化工产业,所以煤化工产业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3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
3.1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
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两极和高山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会因此而升高。对于沿海的低海拔城市,海平面升高会导致低洼地区被淹没、土地盐碱化加重、海水倒灌等。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的情况,人们可以通过土壤回填来缓解这个问题。但是,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温室效应将会越来越严重,简单的填海工程将失去作用。
3.2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带移动
对于地势较高的内陆地区,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目前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室效应将会导致气候带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纬度地区的降水会因此而改变。气候的变化会引起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化,一些动植物可能会因此而灭绝,人们的生产养殖也会受到影响。
4节能降耗
节能降耗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目前,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来减少资源的使用。对于我国而言,国家从宏观上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并出台各种规定用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能源使用的转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的使用,尽快脱离对煤炭的依赖。对于煤化工产业,需要研发先进技术,提高煤炭的使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等。
5处理二氧化碳
5.1埋存
对于工业上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将其进行深埋处理。对于我国而言,地下埋存目前还没有被证实安全可靠,是一种有待研究的埋存方式。海底埋存是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长期埋存的理想方式,但海底埋存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不能大规模开展。
5.2设施农业吸碳
可以将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种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种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最佳办法,目前已有一些地区开始实施。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势必会成为消除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
5.3植树造林
目前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和绿地在吸收,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对于通过植树来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由于其成本较大而难以实施,所以需要长时间开展。
6结语
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方式。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无法立即实现低碳经济,所以需要长时间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作者:刘永泽 单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乐.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指出了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地域的文化是由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分别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影响并且最终形成了该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而渗透入景观设计之中,使一个地区的景观有别于其他。基于此,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了地域文化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
景观设计;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地貌,都会限制园林建设,又会促使形成属于本地区特有的景观形式。早期人们会模仿自然建造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便模仿自然山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式园林,英国有大面积的牧场风光、地形多是起伏的丘陵,因此英国古典园林便有开阔的草地、自然弯曲的湖岸以及蜿蜒的小径,成为另一种风景园林。不仅自然界的整体面貌影响着人们的建园构想,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也会影响到。意大利古典园林被称之为台地园,正是因为意大利国土中80%为山地和丘陵,园林大多建造于斜坡之上,开辟几层平台来建造园林,可以说地理地貌促使台地园成为意大利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再比如阿拉伯国家多是沙漠戈壁,气候炎热,植被稀薄。因此伊斯兰园林多用树、建筑来营造阴影使环境凉爽,避免日光直射,营造水体同时调节小气候。因此古典伊斯兰园林便有了庭院风格。由这些例子可以得出:景观其实是一种人们对抗地域自然环境而又屈服于自然环境,用来营造舒适环境的手段,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2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1]。”园林是以人为中心而主导建造的,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从文化背景、思想方式到、文学、美学、哲学等,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园林中的各个角落。从古至今,造园的演变都是随着不同时期人们思想方式、美学、哲学等的变化而变化的。18世纪之前,古典园林大体分为规则式与风景式两种。东方园林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善于模仿自然,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和谐的境地,这是由于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决定的。儒家倡导“仁”、“礼”,表现在园林中则是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并发展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释即佛家讲“悟性”,表现在园林中就是对于意境的塑造[1]。因此这几种哲学思想便引导中国古典园林走向风景式。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崇尚人工美,提倡规矩格律,表现为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序的美。因为西方哲学提倡人力能够影响并且可以改造自然,美是需要人力创造来实现的,人造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自然只是一个提供素材的本身[2],因此西方古典园林走向规则式。世界上宗教对于人们向往的世界都有描述,基督教在《圣经》中描述古犹太人对人间理想居所是“伊甸园”;佛教对于古印度人的理想居住环境———极乐世界,在净土宗的《阿弥陀佛》经中做了描述;伊斯兰教在《古兰经》中为的信徒描述了“天园”的生活情形[2]。在这些宗教中对于造园影响最深远的便是伊斯兰教。古典伊斯兰园林庭院设置十字交叉的四条水渠,象征“水河”、“乳河”、“酒河”、“蜜河”,相交之处通常放置喷泉、水池。种植了大量的果树不仅遮阳也可以采摘,象征永远取之不尽的水果。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古典伊斯兰园林的建造大多是以“天园”为模板,可见伊斯兰文化在园林中的影响。人文环境不仅可以影响园林风格,也会影响到一个园林中的细节,包括铺砖图案,雕塑种类,颜色,照明样式,置石位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环境对于园林设计是重要性。
3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园林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古典园林的封闭式、内向式转向为现在的开放式、公众式的公共绿地。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明,到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再到现在以信息、网络为主导的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园林的发展和新趋势。工业社会大背景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产阶级崛起,人们追求自由与平等,在1857年美国中央公园诞生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也是近代公园的开端,园林不再是为权贵所私有的财产,而是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场所。经过多种公园风格,如极简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变化,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生态修复,后来便产生了的生态主义。而到现在的信息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社会带来趋同性,全世界大城市的公园绿地都十分相似,因此地域主义的倡导便产生了,其实也是回到建园的初心,从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出发,建设适于本地区人们使用、社会认同具有归属感的公园绿地。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花园城市”,但它也是从工业化时期环境被破坏的状况下走向了花园般城市的,这都归功于新加坡自上而下的政策也就是社会环境。1965年建国后迅速的工业化使原有绿意盎然、田园般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水泥世界,但是新加坡政府很快意识到问题并且做出了决策[3]。20世纪70年代制定道路绿化规划,80年代引进植物、设休闲设施,90年展主题公园建立生态廊道系统,21世纪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这些使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目标成为现实,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行业、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力[4]。
4结语
一段时期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并不是由一个因素一蹴而就的,不单单因为自然环境或是人文环境或是社会环境,因为这三个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而这三个因素共同形成的便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是受地域限制的,体现地域特色的,为当地区人们服务的,是充满认同感、归属感的。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朱立珊.城市细节:新加坡城市设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环境艺术
文化对艺术设计的渗透是影响其形式表现的重要因素,就环境艺术设计而言,文化对其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制约与影响。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不同的地域环境因其文化内涵的不同,所体现出的人文环境特征也有所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个民族、地区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因习俗和地域的不同又伴生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也形成了不一样的环境风格特征。因此地域文化在环境中的物化结果,最终形成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外在表现——即人文环境体貌的差异。
文化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综合体,按照传统对文化的提法,文化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要了解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也应从文化的这两个层次入手来进行探究。
一、文化的物质层面对环境艺术形态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所谓:凡居民材,必因大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在人类聚居、建筑空间等方面自然地理要素始终起着制约作用。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建筑是体现文化的物质层面对环境艺术形态的影响的重要元素之一。
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建筑形式多样,民居建筑形态的多样性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最好写照。在我国的传统地方建筑的建筑形式处理、材料运用上都体现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东北建筑比较厚重,南方建筑比较轻巧。这就形成了因环境气候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建筑形态。再如我国西北地区四季干燥,多风沙,因此很适合用土坯建房,像山西的窑洞,新疆的土坯房从建筑材料到空间布局都适应了这一地域的气候特征。而我国云贵地区气候多潮湿炎热因此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干栏建筑整体通透轻盈,这样的建筑形态与自然地貌和气候有着深层次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建筑的空间构筑、细部处理上无不深深烙下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印痕。例如建筑的架空、阁楼空间、敞廊与檐廊、挑檐与格栅窗、屋顶的坡度等。
另外建筑的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任何建筑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和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因此建筑所处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也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乃至建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特征,将建筑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与自然的关系相融合。
二、文化的精神层面对环境艺术的影响
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表达方式,无论是宗教文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都成为建筑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因此社会思想意识及民族文化特征对环境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
1、自然崇拜对环境及建筑艺术的影响
自然崇拜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引火器,其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化。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及生存的自然环境萌生了神秘莫测的崇拜意识。对自然崇拜意识的长期积淀进而内化为不同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生态文化观和特有的地理环境观。独具藏民族特色的林卡艺术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藏族林卡是藏民族创造的园林形态,是依托大面积的绿色自然环境,形成以非规则式布局为主体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蕴涵了藏民族审视高原自然环境的空间意识,是藏民族心目中理想景观的现实神物。其特有的艺术特征与藏民族自然崇拜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然崇拜对建筑的影响仅从我国古典建筑的大屋顶形式就可窥见一斑。我国先民崇尚凤鸟,大概因为凤鸟能在天空自由飞翔、更接近伟大的自然神——太阳,进而将凤鸟通过符号性的象征赋予其天空、太阳的隐喻。在建筑屋顶的形式与结构的表达上充满了这种隐喻的意味,那飞挑的屋檐更像是羽翼的象征。
2、生活习俗及图腾崇拜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在环境艺术当中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也可以说是地域民俗风情的体现。在我国不同的民族建筑中,其用以装饰的吉祥图案就把这种民俗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五翎”(指“五伦”)的凤凰、白鹤、白头、鸳鸯、燕子组合的图案,就象征儒家严格而有等级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五种伦理关系;狗的不侍二主喻为忠、羊羔跪而吃奶喻为孝,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等等。还有道家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使追求长生成为了普遍的人生目标,于是就有“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吉祥字样以及“五福捧寿”、“群仙祝寿”、“寿比南山”、“松鹤长春”等吉祥纹样。传说吃蝙蝠肉可以成仙,蝙蝠图案成了吉祥的象征。这些名目繁多的吉祥图案被大量应用于各类装饰构筑物之中,成为民俗文化的一大特征。
图腾信仰,即图腾崇拜,是古代大自然信仰中发展出的信仰形式。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的译音,意即原始时代的每个氏族部落,都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以至无生物作为保护他们的象征或标志,因而这个氏族或部落视之为忌物,信仰并崇拜它,以促使氏族或部落的发展或繁荣。如侗族人所崇拜的图腾图式主要有龙蛇,尤其对龙图腾意象的文化表达,风水、民居、寨门、风雨桥等无不与龙的喻象有关。鱼也是侗族的主要图腾之一,在侗乡处处可见鱼的形象,以鼓楼的雕饰彩绘最为常见。
三、环境艺术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遵循原则
1、 遵循地域文化的本意内涵
任何一个地域的文化都是经过千百年来不断沉淀传成发展下来的。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的号角吹响了很久,但是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确立,反而更多的表现出来一种弱势文化的味道,它自身的特色,在多种社会因素尤其是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往往容易被忽视,丧失文化上的识别性。因此在设计中遵循地域文化的本意内涵,而不是过于追求摹写符号的表象形势,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性发展重要条件。
不同的地域环境,无论是在何种文化脉络下成长的,其形体环境均能自然而清晰的展示它的特色表达其文化上的魅力。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只有准确把握并挖掘地域环境的的文化特征,才能使其的设计富有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文化的内涵,做到科学利用,合理传承,使不同地域的环境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延续。在设计中肤浅而表面化地运用传统符号和艺术形式只能是表象的对文化的理解。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的融合要理解传统形式中的内涵,深入分析和提炼其精华,运用不同的设计语言,表现其文化内涵、人文意境和美学特征。
2、尊重人们的生活习俗及审美习惯
不同的地域环境因自然环境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从而伴生了不同的民俗风情,也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标准首先要满足当地居民的习俗及审美习惯。在设计中应考虑到人们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的思维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郁民族精神的、意境深邃的设计作品,才能形成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
3、尊重地域的自然差异符合自然规律
地域环境的自然特征,包括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城市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城市的自然特征是城市形体环境特色的结构层面,一定地域环境的自然特征往往是独特的、无法模仿的,人类在调整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就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审慎地“装点自然”。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体现地域性的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巧借自然、融于自然、丰富场所、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环境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方能显示出新地域文化的特色,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四、总结
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的关系相对文化而言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而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则是一个特色与内涵的问题。设计是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与延续,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中的体现更多的是文化的意象,使环境具有易识别性及亲和性。在环境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抄袭与模仿是阶段性的,也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阶段,一味的抄袭与模仿会使地域文化丧失鲜活的生命力,破坏文化环境的生态性。只有立足于本土、坚守本源才能做到兼容并蓄合理的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超越。
参考文献
[1] 祝后华《自然崇拜意识中的藏族林卡艺术》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29卷第6期
【关键词】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探讨;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4-01
文化在人类不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信息载体的角色,它是人类发展的缩影。长期以来,由于生活在辽阔的中华大地的人们处于不同地域,而且各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习惯、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各具特色。这些使得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更能够全面推动该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后又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各项经济活动都已经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变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传统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一项社会活动。这种新型“文化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发展的面貌,提高了生产力。这表明和文化的结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文章就地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起到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社会学上是指人们在长期适应社会环境中所积累的必然产物。由于不相同的地域人群面对的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因而不同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就是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社会习俗、历史遗存、文化状态、生产生活方式等等的不断积累,地域文化就随之而形成。正是由于地域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再加上中华民族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的发展历史,这些都造就了地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它也呈多样性和独立性,比如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就存在着许多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像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等;在内容上不仅广泛,而且能够相互渗透和包容,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都与众不同。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发展史上的文化现象,它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文化交流、行政区划等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可能会展现多样性,但是在本质内容上应该是保持一致的;这是因为它是民族文化中精神价值的体现载体,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故而它能够赋予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群体一个不同于其它文化环境下的特殊意义。这些从地域性文化的三个明显的特征就能够反映出来。首先是地域文化具有漫长演化史和深厚留存性,能够在文化上留下历史的痕迹,与其它地域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其次,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仅仅是局限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对外来文化有着较强的抗拒性;最后,地域文化具有较弱的规范性,在内容的发展上不具备足够的自觉性,这是因为它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文化形态。
二、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被定义为基础,文化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现实中,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定义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反过来,文化又可以渗透到经济活动中,起到推进剂的作用。那么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又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呢?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地域的文化发展,其次是地域文化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地域的文化发展
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地域的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基础,它对地域的文化的发展水平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过程还与地域的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息息相关。以山东省的齐鲁文化为例,近年来随着山东省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供给都有大量的资金的注入,这就为山东省的地域文化发展打下了夯实的物质基础,使得山东省的地域文化的不断趋于结构复杂化、类型多样化,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齐鲁文化。
(二)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地域文化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具备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这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要前提;其次是要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这就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譬如山东的泰安就利用自身的文化遗产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该地区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最后是要根据具体类型的地域文化,倡导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例如山东的齐、鲁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发展地域经济和建设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努力让地域文化不断地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去,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经济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将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才,使其互相作用互相帮扶,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可以一步一个台阶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高文香.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圈,2007(1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