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经济融合

文化经济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经济融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经济融合

文化经济融合范文第1篇

1.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需要

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并且是满堂的数学定义、定理及证明,在学生的意识中,数学课就是讲授某个数学概念,某数学知识有关的定理,证明过程,然后就是举例求解,至于数学的应用、数学的思想等都未提及,这样的程序似乎已经成为数学课的模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样的教学程序已经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是厌倦。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寻求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习主动性,而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是一个有效的兴趣点。

1.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需要

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能力,在理性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学生认为,学习高等数学,除了应付考试,比如考研,此外并无多少实际用处。虽然数学公式以及定理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少涉及到,但事实上,受益于终身的这种无形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会让他们更加适应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数学思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3经济类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迫切需要。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便成为了高等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在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感受数学史中数学发展的魅力,领悟数学的思想,来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高校培养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而能够促进学院自身的发展。

2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的实践

2.1融入数学文化的备课阶段

在授课准备阶段,参考有关数学史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材,充分挖掘所讲授内容的文化内涵,潜心研究本授课内容所适合融入的数学文化,以及合理安排融入数学文化的时机。

2.2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对于数学概念及数学定理,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而如果在讲授这些数学的概念及定理时能够增添些新的元素,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1数学史的引入

根据所授内容,适时地引入有关的数学史,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轶闻等史料。数学家获得发现的思想记录,使学生理解数学发展的渊源,了解这些概念定理背后的数学家们探索成果的那份执着。比如在讲授函数的微分时,学生应掌握函数微分的形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微分符号,可以适当地介绍微分符号的不同的使用形式。对于微分符号的使用历史上有两派,一派是牛顿及英国的一些数学家,他们所使用的微分符号是x,y,另一派是莱布尼兹及德国数学家,使用的是dx,dy,两派针对微分符号的使用问题各不相让,因为考虑到dx,dy表示更高阶的导数和微分时比较适合,后来数学界使用了dx,dy,即是我们今天所给出的微分符号。在讲授微分中值定理时,可以引入罗尔、拉格朗日、柯西三大数学家的简介及定理产生的背景,比如罗尔定理产生的有趣之处是:该定理是罗尔无意中发现的一个结论,没有经过证明,这个结论却出现在微积分教材上,而罗尔却是微积分的强烈攻击者。由此使得学生对定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加深了对定理的记忆及理解。

2.2.2数学与现代生活结合,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另一新途径。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呈现出数学与现代生活零距离感,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娄亚敏编著的《数学与现代生活》一书中,从娱乐、文化、日常生活、理财、政治、数学与混沌世界六大方面阐述了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种应用价值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

2.2.3第二课堂的开设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数学文化的氛围,可以开设第二课堂,比如举办数学文化讲座,或是开设数学文化课,也可以是数学文化课程的在线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成轻松自然的主动学习行为,也很好地解决了学习与工作、生活之间的矛盾。数学文化课中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数学思想、数学史典故等,都能给学生呈现出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都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讲,在扩大学生的视野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可以提高其数学素养。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经济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势必存在着一些问题。

3.1课时偏少方面

由于目前经济数学的课时一再压缩,课时偏少,数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数学知识无法展开来讲,所以有时不得不放弃有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以至于出现满堂的数学概念定理,数学的魅力完全被抹杀,学生自然就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无从谈起。

3.2教师的科研压力比较大,教研时间少

数学教师一般承担着全院校的数学课,所以教学任务比较重,再加上教师的科研压力比较大,为了评职称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论文上,所以很多数学教师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比如教学效果如何,教学方法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课产生兴趣等等的研究上花费的时间很少,势必导致了劣性循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热情。

3.3数学文化融入的时机方面

教师在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时,只是单纯地举几个有关数学史的例子,而没有深入地挖掘其数学文化内涵,对于怎样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融合在一起,都没有进行课前设计,这对学生来讲有时是比较唐突的,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课时少的问题,需要数学教师针对学校及学生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进度,比如经济类院校的经济数学课,一些定理证明可以舍弃,适当地渗透数学文化,给学生呈现出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范例等,以此来制定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针对数学教师的教研时间少的情况,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来制定政策,比如应用型大学,就应以教研为主,鼓励教师多做教学方面的研究,把科研放在其次,这样数学教师就会把做研究的时间放在教学上,从而会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拓展数学的广度,挖掘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去领悟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的魅力无穷。为了能使数学文化有机地、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水平及数学文化素养的同时,要明确数学史只是传播数学文化的一个载体,应选取合适的渗透数学文化的材料,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多做思考,在课后认真反思,总结每节课的不足,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文化的美妙。

4结语

文化经济融合范文第2篇

2016年“五一”放假期间,笔者到山西省平陆县S村进行田野调查,恰逢本村的周仓庙会和桃花节开幕。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个神龛,供奉着周爷为神,几乎趋于一致。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对周仓极为崇拜,周仓的身份也具有多重特殊性。当地预以“周仓庙会”做强旅游产业,民族文化融入旅游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这块蛋糕如何分的问题。在此次田野调查期间,引起了笔者的跟踪关注。

一、周爷真容

周爷是谁?心里顿生疑惑。朋友很自豪地讲起来他们的周爷:“你知道关公吧,我们运城市就是关公故里,他身边有个给他背大刀的人,名叫周仓,他就是这位周爷,就出生在西祁村。你要是看过三国里的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就能知道这个人了。周仓本来是个山大王,听说关公要从他们那儿经过,他很崇拜关公,就亲自下山迎接,并从此跟随关公,给他抗大刀,这样你知道了吧?”听到此,我想起在《三国演义》中确实有这样一个人。周仓对于当地人,尤其是对本村人来说,是他们心中的英雄人物。在关公镇守荆州时,周仓在关公父子被斩之后自刎而死,世人追谥“忠义勇公”。在全国各地的关帝庙里,在关羽塑像一旁,必有手执青龙偃月刀的周仓塑像。《山西通志》记载:“周将军仓,平陆人。”据《舆地广记》载:“吴山在西,上有虞城,舜始封于此。”山西省平陆县确实是周仓的出生之地。现在的这座是当地村民自发集资在原庙之上新建起来的现在的一座新庙,当地人更习惯称之为“周爷庙”。周仓庙坐落于西祁村东北方约1000米的山丘上。周仓庙北向南朝向,占地约二十余亩,是当地村民自发集资新建起来的,规模较小,是我见到过的最小的一座庙宇。如果不是本地人引路,它与村民新建的民房没有多大区别。大殿正中是周仓的塑像,威风凛凛坐下来。出了大殿,便是周母殿。在庙里四周的围墙上有周仓塑像,墙壁上绘着周仓故事画。

二、周仓庙会

周仓庙会是当地的村民的一个传统,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四是本地的桃花节,也是周仓庙会的正日子。由于本地桃花节非常有名,附近的居民都会赶在这段时间来到这里观看桃花。因为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是桃花盛开的最佳时期,也是周仓庙会演出最为盛大的日子。集会上也分各个区域,有卖菜卖肉的区域,有卖衣服卖鞋子的区域,有卖布的区域,卖副食的区域,农具的区域,玩具的区域,杂耍的区域等等,从村头延伸到周仓庙里,热闹非凡。所以当天来的人也非常多,于是附近有经验的村民为了不与农历三月二十四日这个节日的人相拥挤,就提前来看桃花,逛庙会,避开人多拥挤而对于观赏不佳。当地居民对周仓的敬仰是根深蒂固的,老百姓都称呼周仓为周爷,家里在办大事之前都会去庙里给周仓上香供奉。在当地百姓心里,周仓是他们的大恩人。周仓庙会一般持续半个月左右,最后一天是正日子,农历三月二十四 ,也就是周仓的生日。庙会结束的这一天才是最隆重的,要举行特别盛大的仪式。

三、旅游利益

在逛庙会的过程中,笔者能深感西祁村村民共同享有景区的发展成果的渴望,也非常关心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西祁村的村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是影响相互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也出现了彼此的利益博弈问题,和分配格局影响着周仓景区未来的发展和关系的融洽。部官乡政府、村委会和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从整体来看,西祁村村民在景区中的处境是比较被动,主要是关帝庙景区的主要收益都是部官乡政府和村委会所占有,居民没有从中获得直接的利益分配。其实,权利作为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如果部官乡政府和西祁村委会占据了大部分决策权利,那么村民能够享受到的权利就会相应地减少的现象,随着村民权利越少就会出现权利虚化的现象。村民权利虚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村中小部分势力使村民无法进入利益分配的最后决策环节。二是村民代表被一些组织通过各种方法控制造成了村民自身权利的虚化现象。

四、结语

文化经济融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差异;融合

引言

由于人类环境、语言以及文化的不同,各民族的认知行为也有所差异,如果想要成功地开展言语交际,双方应根据一定话语形式与话语原则进行。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传递内容多为一个民族的情感、习俗、思想以及传统因素等形成的综合体。译者的任务应是在帮助读者解读原语语言符号的同时,破解原语中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所谓的非语言符号。成功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对两种文化的熟悉程度,因为词语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够具有意义。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是文化之间的转换。从哲学上讲,所有的翻译都需要被实践检验,并且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和更新,语言翻译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语言实践,也正因这一社会需求,语言翻译实践的未来走向被确定为跨文化交际翻译。

一、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差异

(一)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由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体制各有不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各异,因为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过深,东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也差异甚大。中国文化中庸平和、谦虚礼让、家庭和睦,更加主张个人服从集体,个人利益小于集体利益,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向下一代传授着这一传统,所以中国人更加习惯将此传统看作衡量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行为的标准。然而相对来说西方人则更加主张人格独立、个人隐私权、个人权利、个人奋斗以及个人进取精神,通常将个人成功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译者作为双语使用者不仅仅要熟练两种语言,也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的行为规范,并且根据所在的环境来调整适合的社交行为与言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可能会因为“意识文化”的影响造成具有相同语言意义的词产生不同的语用意义。例如,英语中的“grandfather”,译成汉语时就要区分是祖父还是外祖父,因为中国人对于社会亲属关系特别重视,内外有别。由此可以看出,翻译活动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背景下进行文化与交流,是在不同的文化前提和文化规范下进行的往来。

(二)语言文化的差异

根据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语言是一种具有意识化的符号,主要包括民族世界观、道德及、哲学观、思维方式、民族观念形态方面的语言符号等信息符号。作为符号化系统,语言可以被分为地域化符号、社会化符号、民族意识符号、物质化符号和声像化符号五大类。其中地域化符号指的是民族群落的自然环境、市政地名、江河湖海、气候条件等。例如英语中的“thelandofpromise”等,以及汉语中“黑山白水”等。根据语言结构来划分,语言中大量的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谚语、套话、典故、惯用语、俚语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特征,并且具备鲜明的比喻和形象,蕴含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但是因为英汉民族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不同,所产生和要求的词汇也不同,例如中国的道教文化造就了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但是习惯了畜牧文化的英语则产生了“Thegrassisal-ways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两者含义相似,但是内容本体迥异。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不同的人文地理历史氛围而产生不同的比喻性用语,这些用语都具备强烈的民族特色,在长期的劳动习俗中总结了不同的事理,看到了不同的价值,接受了不同的历史教训,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表达和说法。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属于人脑中的一项功能,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思维摸不着、听不到、看不见,而是以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外化思维的主要载体,并且展现思维的成果。语言与思维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但是双方又属于不平衡的两端,其中思维决定着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人类思维在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个性,也就是民族性,这种个性反映了人类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交往的障碍。往往导致世界各民族之间和睦关系受到影响的关键因素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比如汉语中说“10路车”“三班”,英语却要调转过来,译成“busNo.10”和“class3”。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融合

(一)中西文化渗透的融合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国际上的科技、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都在不断地扩大,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也日渐频繁,加快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趋同和融合。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文化趋同会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直接体现出来,此外,语言的变化与融合也会记录和反映文化趋同的发展趋势。自从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开始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接触和交流,大量出现了西方文化的术语名词,例如超市、可口可乐和绿色食品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展现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词汇,例如电子邮件、电脑、电子商务等。这些词汇的出现都展现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西方文化也同样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许多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词汇也出现在英语词汇中,例如Confucianism(儒教)、papertiger(纸老虎)、loseface(丢脸)等,这些词汇都成为了英语中的正式词汇。

(二)语言表达意义上的融合

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同的比喻的民族性,同时也与美学趣味、风土人情、习俗风尚、地理、宗教、历史等因素有关,所以也会在不同的事物上看到相同的价值。例如,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胆子小,经常会用“鼠”来当做喻体,如“胆小如鼠”;而在英语中形容一个胆子小,经常会用“兔”来形容,如“Astimidasahare”。在汉语中形容“事后聪明”时,会取材于中国象棋称之为“马后炮”;而在英语中同样形容这一喻义,则会取材于橄榄球称之为“Mondaymorningquarterback”,因为橄榄球比赛通常在周日举行,而周一上午的四分卫岂不就有“事后聪明”的意思。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小题大做,经常会用“杀鸡用牛刀”;而在英语中则称之为“Tobreakabutterflyonthewheel”。这样类似的表达,虽然在字面上的意义不同,但是喻义上都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可以通过意义的方式来表达实际的真正含义。

三、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差异与融合路径

(一)得体原则

得体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是一个不可以忽略的关键。无论是处于何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他们都会在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禁忌事项。如果为了追求意义的表达而触犯了他们禁忌的生活词汇,很容易在影响交际意义表达的同时,对交际双方造成情感上的重大影响。例如,当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想要表达“落后国家”时,为了照顾其国家人民情感,应将“落后国家”翻译为“发展中国家”,英语则是将其翻译为“developingcoun-try”。这些词汇能够在表达出这些国家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的事实,也能够避免对方在国际交往中的尴尬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不违反禁忌的得体原则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作用。“得体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属于意义上的“融合”,通过彼此语言层面上的“差异”,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实质的目标。

(二)意义原则

翻译在任何一次交际活动中都应表达出最准确的意义,跨文化交际也是一样。所以,意义原则与语境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时,不仅需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词汇对等,还需要注意双方的交际背景,以及表达意义是否准确。这主要是因为翻译中词汇的对等并不代表意义上的对等。所以,翻译者还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考虑不同的词汇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保持译文与原文在意义表达上的一致。例如,汉语中的“教师”与英语中的“teacher”是对等的,但是在汉语里,它还表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是一种敬语,甚至对于所有资历高于自己的人的一种尊称。而在英语中其含义相对而言比较单纯。所以,意义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能够让具体的翻译借助语言层面的“差异”来实现意义层面上的“融合”。

(三)语境原则

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语境。虽然对于一般的研究者来说,语境问题一直与具体的语言有关,但是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关注的语境不仅仅包括译文的具体语境,还包括源语言的语境。只有如此,交际双方才能够顺利地完成交际活动,通过统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现象来完成翻译。否则就会造成对异国文化语境的忽略问题,从而导致翻译工作不到位,无法让读者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个毋庸回避的问题,就是有些作品虽然翻译句法上没有漏洞和错误,但是读起来没有英文的感觉。研究者对其解释为汉语与英语交际实践的问题,但也会出现在任何两种语言翻译实践之中。也由此得知,对于翻译效果来说,语境是多么的重要。语境原则指的就是按照两种语言不同的所处语境,通过增删语境因素来完成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意义传达,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语境原则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双方之间既具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英汉语言结构的特殊性,翻译可译性限度依旧是翻译实践中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研究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先研究的应是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特别是在研究文化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之间的比较上。除此之外,还应对译入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其中也包括读者对其的反应与理解。所以,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差异与融合应,在差异中寻求方式,在共性中寻求规律,在翻译实践中寻求融合。

参考文献:

[1]常晖.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语境差异解读———以武陵源旅游区为例[J].学理论,2011(13):242-24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文化经济融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文化;企业文化;校企文化融合;技能人才

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培养面向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这不仅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建设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是职业学校培养新时期优秀技能人才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

学校文化即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即企业组织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员工普遍认可的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天然的共性,也有明显的差异。先看看共性:首先,两者都属于社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充分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取向。其次,两者的建设内容都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第三,两者都起到了对组织成员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所以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有融合的基础。再谈谈差异:第一,由于文化主体不同带来文化目的不同。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是将来的一线高级技能型人才,因而学校文化的目的在于育人。企业文化的主体是所有员工,特别是当前一线的职工,因而企业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优良的经营氛围,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二,两者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学校文化建设以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此渗透在学校的物质、制度和行为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传导具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和生产经营理念,并将此传导于具有企业特征的物质、制度和行为文化建设中。第三,两种文化的功能不同。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乃立校之本,也是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能促进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只是这种良好的效应不一定能立即兑现。企业文化有明显的功利特性,它试图通过文化提高员工素质,进而通过发展员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有融合的必要。

校企文化融合是职业学校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必然

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具有职业性、区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文化特征,从上文分析可得其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可行的,也是学校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必然。

第一,国家新时期的政策明确要求校企文化融合。2010年5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校企共建的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第二,职业学校要适应新时期企业用人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校企文化融合。职业技术教育为的是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业务不上手、环境不适应、文化不接受等矛盾现象与心理普遍存在,毕业生往往较难短时间内融入企业、进入角色。而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将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校企文化融合应服务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打造专业技能优势,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学校建设校企融合学校文化、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途径

校企融合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都成为企业需要的优秀技能人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尝试与探索。

首先,精神引领校企融合。精神引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我院在培养技能型优秀人才的同时,十分重视校企精神文化的融合。在办学理念和学院精神中体现企业文化精神,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对接,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不断增强办学的质量意识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努力构建企业化的学校文化,营造校企融合的精神文化氛围,使企业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引领教师和学生的言行。

其次,管理制度校企融合。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我院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于08年编制的《仪征技师学院学生管理手册》借鉴了企业管理制度,在实训车间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实行“6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 、安全(SAFETY)”六个项目,全面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要求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精神。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将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12年,我院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节约(SAVE)”一项,对学生提出“7S”的管理要求,编印了《习惯收获命运》一书,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必备工具。

第三,环境布置校企融合。学校文化中的环境设计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我院充分利用橱窗、墙壁、走廊、教室、宿舍及实习场所等空间,张贴激励标语、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及寄语,展示专业前景、师生获奖作品、受表彰师生的事迹等,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振作精神,鼓足信心,处处突出“技精立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使校园里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寸空间皆能育人。

第四,专业文化校企融合。专业文化最易体现职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合。在实训实验车间和班级可以创建企业文化宣传阵地,及时宣传先进的管理理念、专业前景和质量标准等。如将冠名班级直接布置成车间的微型模式,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教室四面墙壁上张贴工作要求、工件加工程序,学生穿该企业的工作服、佩戴工卡、带工具包进教室,按照规定的安全线路行走、不准逾越警戒线等等,使他们在校园内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置身在企业文化的环境氛围中,毕业后就能与企业做到有效对接。

第五,学科教学校企融合。职业学校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课程设置,有些课程的开设是适用于任何专业的,也体现了校企文化的融合。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早作计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了解到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和技能才能顺利就业;开设《新员工训练》课程,相当于岗前培训,有意识地把企业文化精神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文化经济融合范文第5篇

文化和科技的紧密结合是品牌的灵魂

如果说工业或科技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宗教,那么,赋予每台产品以灵魂,则是我们的使命。最近几年来,超人电器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以此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超人未来的发展道路也必将是继续探索文化与科技结合的道路。

“文化”可以激活企业自由创造的梦想,并最终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说,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一件商品的需求已不只是满足于基本功能的实现,在此时,唯有自由创造的欲望与梦想,才能赋予每台产品以灵魂,才能让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充满艺术的遐想,才能让我们的品牌具备独特的魅力。而这,正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文化,是一家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充分展现,它最大程度激发了企业自由创造的梦想,我希望有一天超人的专卖店就是厨房艺术品的展览馆。调查表明,消费者选择产品其实就是在寻找产品跟他相关联的东西是什么,而最能连接的是文化品牌,就是文化在连接。

自创立以来,超人的梦想就是以“用好每一点能源”为使命,不断进行节能燃烧技术的研发,以持续创新推动燃气具行业向节能环保型经济模式转型。我们认为,“文化”可以激活企业自由创造的梦想,并最终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在首届“超人・节能厨房”杯青春长篇小说大赛颁奖典礼上,著名诗人、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先生在致辞中说,生命有两种,一种是骨架,是肉体;一种是文化,是灵魂。一个人如此,一家企业如此,一座城市如此,一个民族同样如此。唯有将科技与文化进行紧密结合,才能铸造品牌强大的灵魂。

“科技”是超人第一生产力、第一战斗力、第一竞争力。比尔盖茨曾经说,我们离破产只有180天,如果我们的技术被同行超越,或技术品牌不再得到客户的信任与认可,那么我们就一定会破产。一句话,道出了科学技术的神奇作用与威力。在超人,“科技”有着同样至关重要的地位与战略意义,没有19年如一日在“内旋火”节能燃烧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超人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也不敢骄傲地说: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同时我们认为,我们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在品牌规划与建设方面,必需建立起核心技术品牌,并在发展过程当中继续提高品牌的技术含金量,确保在品牌传播的过程当中,拥有一种无可替代的权力,从而取得品牌战略的成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楼大厦起于寸土。再宏伟的蓝图,再远大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有计划、有规划地一步一步前进。现阶段,公司的策略主要体现为一个重点、两个策略,三个聚焦。

一个重点:以三四级市场为重点

一直以来,三四级市场都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真正吃透这个市场,对于我们的主打市场,我们仍处于粗放管理和经营阶段。从当前情况来看,我们很多销售同仁,甚至包括经销商,对三四级市场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对于超人品牌在市场上的传播,对于经销商在当地的竞争,都是极其不利的。

在此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以精益管理思想为指导,对三四级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市场布局规划、经销商特点、消费者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而精准地研究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在销售政策的制订、渠道传播方案及消费者传播方案的制订、促销活动的策划设计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战略部署。

从长远来看,一线品牌绝不会放弃三四级市场,如果缺乏对三四级市场的理性而深入的认识,我们将来有什么资本与之抗衡?杂牌只能在三四级市场兴风作浪,它们以价格为利器,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三四级市场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类型的三四级市场制定针对性的竞争战略与策略,在一线品牌进军三四级市场之前,在杂牌成长起来之前(假如它们能够成长),我们必须要让自己强大起来。

两个策略:明星策略和明星产品策略

前面我已经说过,受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狭窄,做品牌是中小企业唯一出路,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而中小企业做品牌基本上都是“三板斧”,一是“做”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二是请一个形象代言人,三是在央视上点广告,然后心急火燎地等着收钱。这种急火攻心地品牌速成法,结果可想而知,大多是有“牌”无“品”。“品”由产品、人品、企品构建!没有三“品”做支撑,无论是请代言人,砸钱做广告,即使能“烧”出个名牌,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这方面的教训,不胜枚举。

我们也不能脱俗,今年3月,与影视巨星胡军先生在北京钓鱼台签订了代言协议,但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同时启动“明星战略”与“明星产品战略”来打造超人“明星品牌”。

首先,我们必须通过终端生动化来提升超人品牌在市场上的整体形象。今年3月以来,通过市场部连续5个月的努力,所有终端生动化的物料都基本完成设计、生产,而且已经陆续下发到各个终端。我希望经销商们能够借此机会真正把终端形象做出来,把超人品牌的魅力充分而全面地呈现在客户、消费大众面前,让明星效应最大化。

其次,我们全力启动了“明星产品战略”。今年8月8日,技术部历时两年研发成功的第8代专利产品――“内旋速热灶”正式上市。

三个聚焦:聚焦内旋火,聚焦终端,聚焦样板市场

“品牌聚焦”是定位之父艾・里斯提出的著名营销观念。他指出建立品牌、增强竞争力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收缩品牌的焦点,包括产品线、顾客、渠道等,从而使品牌更容易进入顾客心智。特别是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聚焦”将成为我们“四两拔千金”的重要手段。

聚焦终端,聚焦样板市场,强力拉动销售,是我们今年的一项重要决策。如果把市场比作战场的话,终端便是其制高点。终端就像一面镜子,实实在在、原原本本地反映市场最直接的问题。所以,抓住终端,也就抓住了市场的主要矛盾,解决了终端的问题,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在聚焦终端的过程中,我们要抓大不放小,对大用户采取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对中小用户采取差异化服务,使其达到双赢,最终占领终端。

2010年7月,公司酝酿已久的样板市场方案也正式开始试运行。我们在终端建设与样板市场建设上,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先是人员力量的充实、组织结构调整和职能的转变,再是在衔接历年来终端大户重点支持与合作的基础上,持续增加资源配置,这无不体现了公司对终端以及样板市场的重视。因此,当前我们要积极地想办法,订措施,跑终端,狠抓终端市场的产品销售和服务质量。终端是市场的生命线,我们必须要重视、重视,再重视!

纵观厨卫行业,真正有开发能力,有自己的特色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像谈到奔驰就想到尊贵,谈到宝马就想到驾驶的乐趣,谈到沃尔沃就想到安全,这样的品牌几乎没有。我们的目标是谈到超人就能让人想到节能,想到内旋火。19年来,超人电器一直聚焦于“内旋火”节能燃烧技术的创新研发,成了“内旋火”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