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大幅度提升。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建设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缓解国内相对紧张的医疗卫生状况。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设计与建设将居民的健康管理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建设完善的区域卫生医疗规划项目,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实现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区域性共享,提高卫生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无线通信技术的完善,给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具体来说,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将一定区域内的相关卫生医疗信息和数据进行共享,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完善、高质量的服务。

一、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设计和建设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卫生医疗环境的需求。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有限的卫生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国内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已经开始了信息化改造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试验,将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数字化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卫生决策信息系统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共同完善区域卫生医疗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建立之后,可以为医生提供患者过去的病诊记录,居民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预约专家、自我保健管理等。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医疗科研部门也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调用分析,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二、完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的策略

1、加强对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信息化在提高区域卫生医疗平台服务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以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信息化在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中的战略位置。信息化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设计与建设还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能够协调整个体系中相关者的利益。具体来说,完善区域卫生医疗平台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最基本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入手,对区域覆盖下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进行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理念普及。借助于数字化的操作与信息整理软件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综合信息查询平台,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2、完善卫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卫生医疗资源的共享是完善信息化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基础和前提,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缓解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将卫生医疗信息和数据共享到区域平台之中,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可以按照各自的操作需求进行查阅和下载。具体来说,通过对一定区域内部各个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管理,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整合,逐步实现区域卫生医疗信息的互通。政府部门也可以对各个医疗服务机构的运行状况进行适时的监控。另外一方面来来说,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需要政府医疗卫生管理保障部门以及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大力配合。

总体来说,区域卫生医疗平台的信息化设计与建设离不开当地政府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各级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通力配合,更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自觉维护。

参考文献

[1]罗爱静.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1(32)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第2篇

如何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医疗卫生水平不断发展,但城乡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差距问题一直存在并有逐年加剧趋势。2009年,卫生总费用达84.93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1.98%,居民人均医疗费用占其消费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成为仅次于食品、住房的第三大开支。同年,新疆村级卫生室仅有1040个,只占全疆8800个行政村的11.8%,大部分农村基层村没有医疗保健点。从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生人数的城乡对比来看,城镇居民每万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和医生人数分别是110张、155人,农村居民每万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和医生人数分别只有12张、13人。总的来说,新疆公共卫生资源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比较欠缺,特别是农村卫生和医疗保健十分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差距问题影响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不仅引起了中央政府和新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新疆城乡医疗卫生均等化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

(一)卫生费用状况从卫生费用的城乡构成来看,2005-2008年新疆城乡卫生费用总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城市卫生费用从2005年的28.02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50.57亿元,增长了1.8倍,而农村卫生费用从2005年的17.94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27.09亿元,只增长了1.5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和农村人均费用的比值由2005年的2.64倍扩大到了2008年的2.84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比农村人均卫生费用高388.10元。卫生费用在各个卫生服务层机构的分配情况是:城市医院费用占到了全部费用的70%以上,并且城市医院所占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而县医院所占用的费用仅在10%~12%之间,反映出新疆卫生资源有着很明显的城市化倾向。

(二)基础设施配置情况1.城乡病床配置情况。2000年新疆城市医院床位数占医疗机构床位的比重(96.9%)是农村卫生院(3.1%)的31.33倍,城乡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分别为61.51张和22.45张,城市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为乡村的2.74倍;2009年,新疆城市医院床位数占医疗机构床位的比重(97.82%)是农村卫生院(2.18%)的44.96倍,新疆城乡每万人所拥有的床位数分别为67.85个和19.56个,每万名城市居民拥用床位数比乡村居民多48.29个床位数。而在新疆,有近80%的医疗设备放在了城市的医疗机构中,而只有10%~20%的医疗设备在县镇卫生院中,城乡差距悬殊。2.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状况。由表1可知,新疆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在2000年~2010年间大致呈现出先增后减的态势,各年的医疗卫生机构数基本都在7200以上。而城市拥有的机构总数在2000年~2010年10年间几乎都在6500以上,乡村的医疗机构总数却总是徘徊在800~900个左右,医疗机构总数均远远高于乡镇卫生机构数量。城镇80%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了占人口总数的40%人群,而乡村以不足20%的医疗机构数量服务着占人口总数的60.15%的人群。总的来说,新疆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不仅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存在差距,城乡所拥有的卫生机构所服务的人群数量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人力资源状况从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城乡构成来看,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差距也很明显。由表2可知,新疆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由2000年的44115人增加到2010年的80066人,增加到原来的1.81倍,同时期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11656人,仅增加到原来的1.37倍。2000年城乡卫生技术人员比值为1.42,到2010年,城乡卫生技术人员比值已经扩大到1.87。另外,2000年~2010年间,城乡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比值稳定在2.8左右,这说明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差距有逐年扩大趋势,且城乡居民享有人力资源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四)医疗保障机制情况新疆城乡实行两种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享受的是高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则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农村合作医疗。这种二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保障利益差别很大,城乡劳动者的医疗保障待遇很不平等。根据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可知,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15421.59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4643元,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32倍。不同的收入水平享受统一的医疗市场,但医药价格和医疗价格是按照城市的标准制定的,也就是说,实际收入仅仅相当于城市居民1/3的农民,要按照以城市收入为标准形成的价格支付医疗费用。

二、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比较分析

(一)新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各地州医疗机构分布较分散,医疗机制数量等指标可能并不能全面体现出新疆地区的医疗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选用了卫生费用增长速度、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和人均卫生费用三个指标。近几年,新疆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较快,2007年,新疆卫生费用的增速高达29.50%,比全国卫生费用增速高11.98个百分点;而全国卫生费用从2004年的15.29%增加到2008年的25.59%,其增长速度比较平稳;从卫生费用占GDP比重来看,新疆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除2004年(4.55%)低于全国水平(4.75%)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新疆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为6.28%,比全国水平高1.65个百分点;从人均卫生费用来看,新疆人均卫生费用除2004年(511.74元)和2005年(641.54元)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全国水平,2008年,新疆人均卫生费为1233.2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8.70元。说明近年来新疆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二)新疆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比较由于新疆的卫生机构和卫生设施和卫生费用总量与东部地区没有可比性,所以,本文主要从新疆地区和东部地区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城乡人均拥有医疗保健费用方面做比较来分析。与东部相比,新疆地区城乡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高于东部地区,如2009年新疆城乡拥有的卫生技术员数分别为8.79人和3.22人,高于东部地区的6.37人和2.61人,究其原因可能于10多年西部大开发、国家政策倾斜及对口支援有关。另外,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福建城镇人均卫生保健费用为540.6元,低于新疆的643.5元;农村人均卫生保健费用为197.9元低于新疆的244.6元,但在城乡医疗保健费用方面东部除福建以外其他各省市均高于新疆的水平,可见,新疆地区的医疗保健保障水平和东部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p#分页标题#e#

(三)新疆与西部地区的比较由表3可知,新疆在西部五省中的医疗水平处于中上水平。2005年,新疆城市与县镇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8.06人和2.91人,除城市居民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低于青海(9.67人)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而到2009年,新疆城市每千人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8.79人,除低于同时期青海(11.6人)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同时,新疆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643.5元和244.6元,在西部地区处于中间水平;从近几年西部五省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可以看出,新疆地区除2005年和2009年城市拥有的床位数低于青海省外均高于其他三个省区。通过新疆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对比可知,新疆的医疗卫生水平和东部地区及全国水平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东部地区相比,在公共服务的质量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与西部地区相比,差别不大。

三、新疆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

(一)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二元结构模式制约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的投入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新疆全区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疆各大城市,农村特别是南疆偏远地区卫生资源极其缺乏,导致了新疆城乡医疗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平等。2005年,新疆城乡卫生费用比值为1.56,到2008年城乡卫生费用比值已经扩大到1.86;剔除人口因素的影响,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差距更加明显。从2005到2008年,新疆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增长1.60倍,高于农村的1.48倍,至2008年,新疆城市人均卫生总费用是农村的2.84倍。另外,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新疆城市居民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公共卫生补助,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卫生补助水平仍很低,而且保险制度主要介入的是大病保险,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来讲,它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同时,将农村按照贫富差距进行分类后,经过统计我们发现,收入水平低的人群参合率以及收益率反而很低,也就是说新农合的实施的期望是好的,但是,实施效果有违其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的初衷。

(二)新疆地方政府收入与财力制约新疆财政收入增长较慢且财权过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2006年~2011)可知,2005年~2010年间,中国财政收入由31649.29亿元增加到83101.51亿元,扩大了2.63倍,而同时期新疆财政收入仅扩大1.28倍,新疆政府财权过小,导致乡镇一级政府财力匮乏,无力为农村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另外,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导致新疆财政收入锐减,乡(镇)、村两级组织可支配的公共资源减少,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效率之上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对农业、农村、农民也不利。在2006年~2009年间,新疆医疗支出扩大了2.25倍,全国医疗支出扩大了3.09倍;新疆医疗支出占新疆GDP的比重仅增加了0.24%,而全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加了0.36%,另外,新疆医疗卫生支出占全国的比例也一直在下降,从2.96%下降到2.16%。总的来说,新疆财政收入与东部地区差距较悬殊,新疆政府受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制约从而导致医疗卫生费用增加缓慢,制约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三)新疆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制约新疆城乡人口的分布也给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情况提高了农村医疗资源的供给成本,致使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农村分散的聚居人口造成了城乡医疗资源供给水平以及疾病防治上的巨大差距,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新疆城乡医疗卫生的差距。以新疆喀什地区为例,新疆喀什的地域面积是111794平方公里,该地区下辖一个县级市、10个县和1个自治县,各县市距离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喀什市相对都比较远,像巴楚县到喀什就有300多公里的路程,这种人口分布的二元差异造成新疆地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半径、服务范围都有很大不同。

四、新疆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分析

(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的收入差距

1.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还农民以国民待遇;纠正政府的城市偏向,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统筹规划,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

2.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既要通过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更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甚至对于低收入者、农村贫困人口更高的医疗保障标准,农民收入的相对提高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条件;而均等化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又促进了农民对健康的消费。

3.要完善医疗卫生相关制度,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体系和奖励机制,加强用药安全和医疗安全,防止逐利行为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对居民健康的损害。(1)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2)应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在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上,统筹考虑城乡发展,加大对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使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财政所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3)取消对农民带有歧视性的体制障碍、制度障碍和政策限制,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公共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加大医疗卫生投资力度,完善财政支出体系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新疆政府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增加农村卫生投入,保证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将农村卫生事业纳入政府保障范畴,重点保障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2.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完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做到专款专用,上下级之间应当直接调配,事权和财权相分离,形成双向直线下拨。对相应的款项所达到的目标,政府应当进行相应的验收,并严格的核查费用用途,严防假公济私的现象。

3.转变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表达机制,在新疆城乡医疗卫生领域方面应当建立科学的需求表达和供给决策机制,以改变新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的现状,增加城乡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逐渐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p#分页标题#e#

4.要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财政支出体制。

(三)促进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

1.树立大卫生观,实行全行业管理。在资源配置上摒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合并重组功能重叠、地理位置接近的医疗机构;关、停、并、转、迁经营管理效益不当、运转效率低下的医疗机构,以规模效益来实现资源共享,着重在纵向上进行卫生资源的再分配。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第3篇

1 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

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的规划,主要是依据区域内地理状况、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健康需求等客观指标规划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量,并将这些机构合理科学地布局在本区域内。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呈县乡村三级网络,相对较为合理,关键是机构的内涵建设亟待提高。农村卫生资源的匮乏主要体现在机构的规模、设备、人才上,而不是机构的数量上,所以在做本区域卫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将人才、设备、规模的发展向农村医疗机构倾斜,以改变目前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和城乡医疗卫生差别较大的状况。

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由于历史原因相对较为混乱,主要表现为级别层次不明显,举办主体多元化,布局不合理,人才设备相对过剩等等,针对这种局面,必须经过区域卫生规划的强制手段加以调整和规范,首先是要在城市规划建立健全级别层次明确的城市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即: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人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既方便居民就医,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又形成合理有序的医疗服务市场体系,从而根本上解决乱办医、乱竞争的无序状况;其次要统筹规划区域内不同所有制、不同产权、不同举办主体的医疗机构,真正实现全行业管理,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立要依据当地的医疗保健需求,决不可沽名钓誉,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而盲目扩大本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对企业举办的医疗机构要纳入当地整体卫生规划,并逐步实现从企业中剥离,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现状,实现企业医院的并轨,与社会医院同等竞争与发展。对国家举办的医疗机构要依据本区域居民的需求,依照城市三级医疗保健网的格局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应大胆地实施“关、停、并、转、迁”,如确有必要,也可进行扩建,以彻底改变目前城市医疗机构低层次重复建设、经营状况不佳、无序竞争、乱收费导致看病贵的现状。其三,针对省会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大型医疗设备过多的现状,可以借鉴教育系统的做法,将部分带有省级名称的医疗机构在省会外城市举办。这样的规划,可极大地解决省会城市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使卫生资源合理地分布在基层。

2 区域大型医疗设备布局规划

由于近年来认识上的混乱,导致了医疗卫生市场化状况,并形成医疗卫生市场竞争局面,出现了企业医院与地方医院竞争、民营医院与国营医院竞争、大医院与小医院竞争,而且出现了卫生系统内部公立医院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有时表现相当激烈,其手段除了改善服务、环境外,更多的是拼设备,竞相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些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费大多来源于职工集资、贷款、借款、商家投放等模式,以致于形成了为尽快回收投资而过度使用大型设备,给患者乱检查,极大地增加了患者医疗费用支出,形成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区域卫生规划必须对区域内大型医疗设备的品种进行规定,对大型设备的配置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无论是民营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企业医疗机构都必须实行大型医疗设备准入制。要依据本区域居民的需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大型设备的现有数量和布局进行科学规划配置。对现有大型设备的布局状况,有条件、有可能的要尽量重新规划布局,采取收购、合资、股份、合作等方式,使这些大型设备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

3 区域专科专病建设规划

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同时,要对关乎本区域优势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规划,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重点专科专病建设进行规划,这样才能形成医疗服务的有序合理竞争,形成本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

一般来讲,一个市县区域有一所综合医疗机构即可,其他医疗机构尽可能形成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做为区域卫生规划,要引导区域内医疗机构朝着专科、专病的方向发展,对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依据其自身的优势、传统优势、地域疾病谱特点、行业特点来规划专科专病的方向,形成区域内医疗机构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局面。区域专科专病建设规划之初要经过科学论证,一旦确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障。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要遵从区域专科专病建设规划进行发展,在设备、人才配备上予以倾斜,必要时卫生行政部门可采取包括设备配置、人才调动、资金补助等行政调节手段来协助规划的落实。

4 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规划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从大的来讲分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和城市医疗卫生体系。这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制度下形成的,随着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系也应该逐步融合。所以,当前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在尊重目前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前提下,应重点做好本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的规划。

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规划,是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代表地方政府所做的规划,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虽然国家近年来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有明确的要求,但做为本区域的卫生规划,要针对区域地理、人文、经济、疾病谱等情况,对本区域的疾病与控制体系建设在数量、网络布局、重点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如传染病防治机构与网络建设,精神病防治机构与网络建设,妇幼保健机构与网络建设,慢性病防治网络建设,健康教育机构与网络建设等,都要在机构数量、网络布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实质上就是医疗机构布局规划。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规划,主要是针对区域内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置的体系,他包括传染病防治、重大灾害安全事故医疗救护、食品卫生安全等体系建设,属于预案性规划,具体内容可体现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中,但形式上必须有明确的规划,便于实施。

5 区域健康保障规划

区域卫生规划是区域政府制订实施的,不是卫生行政部门单独所能完成。故此,区域卫生规划应体现区域政府为发展卫生事业、保障居民健康而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和经费保障措施。

按照十七大精神,区域医疗保障制度应包括在农村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实施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针对城乡贫困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等。区域卫生规划要依据本区域财力、全国统一安排来规划这些制度建立的时限、保障水平、覆盖人口。这也是区域卫生规划整体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需求分析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卫生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国卫生信息化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整个医卫信息系统产业正在迅速地成长并走向成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卫生业务的成熟、各级政策支持,目前中国卫生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

新医改首次将信息化纳入方案中,提出“要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化已经从过去现代化的标志变成了基础需要,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持为流程的优化提供了可能;相反,新医改的推进,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深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整个环节中的协同和整合,使病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解决长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效率。需求分析是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先头军,只有仔细做好需求分析,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才能事半功倍。

1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希望得到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预防、保健和治疗服务,对预约看病、远程就诊、专家会诊等数字化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

居民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受益者。获取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是居民的根本需求。卫生信息化要能够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和卫生保健的手段,提高居民满意度,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看病,为带动区域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要能够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相关信息,为居民提供网络化、信息化的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居民能够获得连续性、综合性、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够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减少居民看病等待时间;能够支持区域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解决社区与二、三级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间的合理分工、资源分配,重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及时、看病不放心:

看病难――由于医疗机构的资源不均等,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资源闲置,居民看病难。本方案中,预约挂号、远程医疗等模块,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看病贵――各医疗机构系统独立,信息不共享,导致了以下的问题:居民支付重复用药的费用;居民支付重复检查的费用,不同医院甚至不同的科室也存在要重复同样的检查,原因就是医院和科室之间资源不能共享,既增加病人负担,又浪费社会资源;居民对自我健康状况不了解,导致小病变大病,支出更多费用;医疗机构重复购置医技设备,成本均摊到患者看病费用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业务协同服务、双向转诊系统、远程医疗等可以有效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

看病不及时――看病不及时,从医患双方角度来看:患者不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没有自我保健意识,常导致重大突发疾病,无法救治;从医生角度来说,由于没有完整健康档案信息,没有社区服务系统,无法有效跟踪病人的健康状况,出现重大疾病,不能快速有效救治,导致伤亡。因此,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与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可以有效做到防治结合,解决看病不及时问题。

看病不放心――医院用药不安全;医疗行为过失、过错严重;隐私泄露对患者的身心的伤害。

2 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是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并成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卫生体系的“网底”,开展“六位一体”的业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分析个体健康状况和健康风险因素,针对个体差异采取干预措施,制定保健计划,降低患病风险,改进健康行为,提供细致周到的健康服务,是社区卫生的主要服务内容。

开展“六位一体”业务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一体即“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每个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册,每个家庭有保健册,0~7岁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及8种重点管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把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的人群,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妇幼保健作为重要服务内容通过健康档案实现六位一体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开展健康干预跟踪服务的需要――通过数字健康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联动二、三级的双向转诊、委托/受托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实现个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跟踪。健康干预服务质量是衡量一个区域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探索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间从孕产期保健到婴儿出生、儿童保健、终老的健康跟踪服务,利用手机短信预约服务等提供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健康干预服务质量。

3 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公共卫生各机构处理公共卫生事务时会产生很多数据信息,但往往应用于机构内病历记录的信息采集、保存和传输,无法实现共享与利用,所以对相关信息有以下共享需求。

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在区域建立格式、内容相对统一的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将能够确保居民的健康信息跟人流动,对跨区居住的居民,依然能够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包括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内容,特别是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规定的九个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服务、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预防接种服务、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将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辖区内所有居民均等提供,以解决居民群体性疾病的控制与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于很多严重事件类型的患者,往往一时很难明确临床诊断,病情危急,重点是立即抢救生命、稳定病情,“治病”意味先要明确疾病诊断,再行相应治疗措施,因而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适时的查阅,提高抢救病人的“黄金时间”,为预防暴发大规模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与信息支持。

4 综合卫生管理的需求

卫生行业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配合新医改政策,满足更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以建设“居民健康服务”为主线,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广度和深度,实现以居民健康信息为基础更广泛的共享,充分利用居民健康信息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同时加强系统的运营维护管理,才能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深化改革。

卫生行业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区域建成后,卫生管理部门可以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以辅助其决策,高效开展电子政务、疫情监测、应急联动等;通过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将使行政管理部门对卫生业务部门的监督和控制更加及时和准确,提高对整体卫生资源的调配力度,加强对疾病与疫情的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提高行业内的应急指挥处理能力。

卫生行业实现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利用的需求――由于过去卫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和部署,各区、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物理上不联通,业务标准、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无法共享,形成了各单位、各条线的信息孤岛。首先,各单位对基础与公共信息都要重复采集与存储,由此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重复投资;其次,由于数据的重复采集与存储,导致数据冗余,影响数据的一致性与唯一性;最后,虽然数据被多处采集与存储,但由于标准不一致,数据还是无法共享。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应急联动的需要――卫生管理部门可以利用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处置系统,结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5 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不管是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还是区域卫生综合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健康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卫生综合管理都离不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必须以居民健康信息为核心,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构建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在区域内不同卫生机构间共享利用,实现各机构间业务更加协同,以提高医疗卫生业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卫生监管与决策能力,逐步缓解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 初炜.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需求意愿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0(1):9-14.

[2] 罗一.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与卫生服务需求的关系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2):219-222.

[3] 赵忠.健康卫生需求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方法[J].世界经济,2005(4):33-39.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卫生政策 健康权利 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12

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卫生政策是控制医学知识和资源的社会使用及使之最优化的战略。①如何制定合理的卫生政策,如何分配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已经成为生命伦理学中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现实命题。虽然伦理层面的考察与评价并不能决定卫生政策的最终选择,但却可以为卫生政策的完善提出调整的发展方向。

卫生政策与伦理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卫生政策制定过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稀缺而又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的社会功效,又要保障每个大众对健康权利的平等诉求,这种两难的困境既是社会性卫生问题存在的现实,也是制定和实施卫生政策的逻辑前提。

卫生政策的制定为伦理学的选择所推动。制定卫生政策的过程中,决策者必须考虑: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成员的健康负责。如何基于个人健康权利的角度思考政府的责任,如何谋求不同的价值冲突的解决方案,上述问题也是当代生命伦理学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提出卫生政策伦理维度的思辨与论证不仅仅源于理论研究的应然诉求,更是基于当下我国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现实需要。从广义上来说,卫生政策不仅仅关联着对医学研究领域的控制与面临伦理困境艰难抉择时的定夺,更涉及宏观层面对整个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制度性选择,但无论在怎样的层面和阶段,卫生政策的制定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伦理的关涉和介入。

价值选择的导向性是指定卫生政策本应承载的伦理维度。保障大众健康权利的公正性诉求是卫生政策本应承载的伦理维度,也是公平公正的社会功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卫生政策的制定、实施既来源于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及社会价值理念,也受制于社会变迁等诸多因素,甚至有时卫生工作政策的改变则是由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综合导致。但卫生政策的实施与运用过程,需要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

伦理调节是卫生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道德活动。卫生政策是维护和促进社会成员健康权利的行动方针和指南。承认健康权利就意味着当个人的卫生保健需要不能得到合理的满足时,政府有责任提供妥善解决途径。然而,当今卫生医疗保健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对理想健康状态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除了向社会提出公正问题外,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还提出了许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生命伦理问题。

伦理关涉的现实依据

由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医疗卫生资源的稀缺性,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和占有的公正性问题不仅成为伦理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成为大众敏感性话题的焦点,更是卫生政策涉及的重要内容。因此,理性审视当下公共卫生政策的伦理维度及其伦理承载是保障卫生政策功能性发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政策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卫生投入不足或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公正导致的卫生保健不平等,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卫生保健问题。事实上,“中国卫生效率和公平问题的根源主要不在于缺少公共资金,而在于缺少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和有效的政府管理”。②卫生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性卫生管理的规范性手段,对伦理价值取向的选择、促进社会公平及确保实现社会成员生命健康权利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医改过程中,我国的医疗卫生政策往往忽视大众普遍的伦理需求。

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乏力。社会性卫生问题是关乎大众健康权利诉求的民生工程,需要各个领域的统筹兼顾与协调推进。然而,卫生政策的运用和执行往往倾向于追求短期内显现政策效应的时间偏好。而且,卫生政策出台后可能出现决策者在政策理解的一致性、政策制定的连贯性和执行的统筹性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使卫生政策的执行偏离制定初衷的轨道。

多元利益博弈导致政策结果的偏离。卫生政策在部门利益冲突、多元利益博弈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结果的偏离,而且结果的偏离进一步诱发政策客体的逆向选择行为,导致卫生政策的目标与结果的实际越位与缺位并存。

伦理关涉的基本思路

从宏观角度看,制定卫生政策首先需要以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卫生理论知识、国内外环境为依据,其次需要以大众的健康利益诉求为前提。同时,卫生政策的制定也是一个协商的过程,需要在“坚持原则”与“利益最大化”两者间寻找平衡,而平衡思路的关键在于卫生政策设计、构建与实施过程中伦理原则与作用的发挥。

坚持公益性目标与公正性诉求相结合的原则。卫生政策的伦理价值目标旨在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权利为出发点,使大众能够公平地享有稀缺的卫生保健资源。这就要求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遵循公益性目标与利益性诉求结合的原则。现阶段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目标特点体现在:一是个人的医疗支付水平和承担疾病风险的能力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二是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的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目标、内容、措施迥然相异,具有地域性和差别性;三是公益性的标准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这些为制定和实施新医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政府责任的伦理原则。近年来,在围绕“看病难”“看病贵”所展开的研究中,有学者重点探讨了政府的角色和责任,主要关注点在“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和“政府如何承担责任”两方面,这些研究为我国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决策依据。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政府承担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决策责任和伦理责任,才能对中国新医改的成功推行奠定现实基础与理论依据。

坚持正确的伦理价值导向的原则。医疗公平体现了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有卫生资源和医疗保健服务的公益性和福利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大众的健康利益追求。合理制定卫生政策为社会最广大的人群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人人享有保健”目标的实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衡量卫生政策最基本的道德尺度。

总之,大众健康素质状况和社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改善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公共卫生政策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在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凸显并落实伦理价值取向,确定合理、公平、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目标,是决定公共卫生政策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卫生政策的伦理维度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的结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14XMK15)

注释

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