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灾害治理工程

灾害治理工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灾害治理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灾害治理工程

灾害治理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查;滑坡;广东;两江中学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two rivers and middle school large landslide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geological disaster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 by landslide of analysi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lide forecast, the landslide hazard degree of evaluation and calcul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ndslide the general procedure of the exploration and content of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for similar work.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Exploration; Landslide; Guangdong; Two rivers and middle school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的勘查,其内容包括查明滑坡体的分布特征、分析滑坡体的形成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评价破话题的危险性和危害特征、选择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方案等。

2、勘查工作情况

由于两江中学山体周边地形陡峭,历来断续有小型崩塌滑坡发生。2006年7月份,因“碧丽斯”强热带风暴带来的连日暴雨,导致了两江中学校区内发生山体滑坡,直接威胁滑坡体前缘的主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勘查采用方法为收集分析已有资料,进行1:500滑坡体地形测量,1:500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开展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

3、地质环境条件

3.1地形地貌

勘查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为310 428m之间,坡度35°~55°,植被较发育。

3.2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特征

勘查区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和坡残积层(Qdl+el)两类,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3.21坡残积层(Qdl+el)

分布于勘查场地及其周围的大部分丘陵台地区,岩性为砂质粘性土,呈褐黄、灰白色,可-硬塑状为主,局部为坚硬状,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及高岭土,层厚一般为1~20m。

3.22 人工填土层(Qml)

素填土,分布于坡角,层厚3.00~5.00m。

3.23燕山三期花岗岩(γ52(3))

主要出露于丘陵台地一带。岩性为粗粒和中粒花岗岩以及中粗粒斑状花岗岩等。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黑云母。节理裂隙发育。

3.3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填土层、坡积土层、残积土层中的孔隙潜水和部分基岩裂隙水,坡地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渗流补给,以地面径流为主,少量渗入地下,地下水水量贫乏。

4、滑坡体特征

4.1滑坡体结构特征

两江中学滑坡位于两江中学后侧,滑坡体总体积约13.5万m3,分布在两江镇两江中学的边缘。该滑坡位于两江镇两江中学的后方山坡,水平宽度约153m,矢高约94m,滑体物质由第四系残坡积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以及花岗岩的部分全风、强化层组成,平均厚度9.4m,总体积13.5万m3。

4.2滑带变形破坏特征

通过现场调查和多种勘探手段查明已发生的滑坡和变形体发生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内,该边坡表层坡积粉质粘土厚3.0~4.0m,以下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厚4~15m,全、强风化花岗岩,厚2~10m,下覆中、微风化花岗岩。滑体前端为陡坡,覆盖物为坡残积土,自然边坡处于临界状态。该斜坡曾于2006年在教学楼、宿舍楼后山发生山体滑坡。滑坡斜长约150m,宽约90m,滑体厚度约10m,滑体体积约13.5万m3。滑坡发生后冲毁了学校堡坎,土石和树木冲进教学楼和宿舍楼。目前教学楼后斜坡出现局部蠕滑变形迹象,坡面上出现马刀树、坡脚膨胀,有块石脱落,强降雨时可能演变成快速滑坡。

5、滑坡体稳定性分析计算及评价

5.1滑坡体稳定性分析计算

根据场地岩土体结构特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我省类似场地的经验以及滑坡的模式,定量评价模型边坡采用折线型滑动面计算公式,剩余下滑力计算按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加以试算。

折线型公式稳定系数k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滑坡稳定系数

-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到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其中

-第i块重力(KN);

-第i块滑面K(m);

-第i块段滑面倾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内摩擦角(°);

-作用于第n块段的抗滑力(KN);

-作用于第i块段的下滑力(KN),出现与滑动方向的下滑力时,Ti取负值;

-作用于n块段的下滑力

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

其中 ——第i-1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作用于分界面的中点;

——第i+1条块所在滑面倾角(°);

k——滑坡推力安全系数,本次k=1.10-1.25;

式中:Ei—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

K—稳定系数;

—第i块重力(KN);

—第i块水平力(KN);

—第i条块的静水压力(KN/m);

—第i块滑面K(m);

-第i块段滑面倾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内摩擦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凝聚力(KPa);

经过计算,边坡6个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如下表2。

边坡原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表2

剖 面 A—A’ B—B’ C—C’ E—E’ F—F’ H—H’

稳定性安全系数k 工况1,自重 1.432 1.192 1.356 1.577 1.433 1.398

工况2,自重+暴雨 1.078 0.910 1.121 1.036 1.045 1.122

从分析的结果表明,边坡在自重作用下处于基本稳定至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情况下处于较不稳定状态,即目前边坡在自重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稳定性迅速降低。

5.2、滑坡体稳定性评价

⑴、在天然情况下,滑坡体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整个坡体处于总体稳定状态;

⑵、当遇连续暴雨时,边坡的变形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滑坡将表现为不稳定~欠稳定状态。

6、滑坡变形的防治方案建议

应修好排水沟及导水沟,有利于地表水排泄,达到防渗效果。边坡可采用在变形体前端采用抗滑桩,桩间设置挡墙,桩基进下伏稳定的基岩。坡脚人工开挖段经修整后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挡墙加锚索(或锚杆)支护,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泄水孔,持力层可选择强风化岩或中、微风化岩。

7、结论

⑴ 本次勘查达到滑坡勘查要求,所提供资料可为滑坡防治设计依据。

⑵ 该场区边坡在不考虑降雨及地震力作用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在考虑降雨及地震力作用下可能发生塌滑,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治理,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按折线型滑动法计算取1.35。

参考文献

[1]郑颖人,陈祖煜. 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37-61.

[2] 王恭先,徐峻岭等. 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 刘子振,言志信.边坡稳定计算斜条分法机理分析 岩土工程技术,2006,,217-220

灾害治理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滑坡 地质灾害治理 施工质量 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多发于山地地貌中,具体地说,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大气降水、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我国是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这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威胁也是巨大的,有时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滑坡的治理过程中就一定要严格的控制其施工质量,避免滑坡灾害的再次发生。

1 滑坡概述

通常的滑坡中具备以下主要形态要素:滑坡体、滑坡壁、滑动面、滑动带、滑坡床、滑坡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等。要说明的是,并非每一滑坡都具备上述的主要形态要素。

滑坡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我国东起辽宁、浙江、福建,西至、新疆,北起内蒙古,南到广东、海南。至少有22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滑坡的侵扰和危害。我国地域辽阔,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5%以上,滑坡绝大部分集中在山地。四川是我国发生滑坡次数最多的省,约占全国滑坡总数的1/4。其次是陕西、云南、甘肃、青海、贵州、湖北等省,它们是我国滑坡的主要分布区域。总的看来,我国滑坡的分布受气候和地貌控制。如果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多于北方,差异性明显;以大兴安岭―太行山―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为界,西部多于东部,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上述川、陕、滇、甘、青、黔、鄂诸省则是这两条界线共同划分的重叠区(即 崩、滑主要分布区)。

2 滑坡排水治理工程质量控制

滑坡排水治理工程分为坡面排水防渗工程和坡体地下水排水工程两类。

2.1 坡面排水防渗工程质量控制

坡面排水防渗工程可分为环形截水工程和滑体内地表水排水工程,其中环形截水工程是按山坡汇水面积、降雨量尤其是暴雨量进行设计的,因此为保证工程质量,截水沟应设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以外不少于5m处,断面形式设计为上宽下窄的梯形断面;滑体内地表排水工工程首先应充分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沟谷作为排除地表水的渠道,滑体内地表排水工程是呈树枝状布置的排水系统,主沟方向与滑坡体移动方向一致,水沟的结构及断面形状与前述坡面截水沟相似,这样更有利于滑体内地表水的排泄,尽可能减少滑坡地表水的下渗,为保证工程质量,还应对滑体内的自然坡面进行整平夯实。

2.2 滑坡坡体地下水排水工程质量控制

地下水排水的工程有排水盲沟、排水盲洞及水钻孔。

2.2.1 排水盲沟

排水盲沟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支撑盲沟、截水盲沟和边坡渗沟。支撑盲沟是以支撑山体滑动为其主要作用,同时可疏干滑坡体地下水的排水工程;支撑盲沟一般深度在2m以上,顺滑坡移动方向修筑,设计布置支撑盲沟前,应查明地下水流向及分布,以便合理确定盲沟位置,形状一般有Y形、YYY形、III形。为保证工程质量,排水盲沟的低部一般要建在滑动面以下0.5m的稳定地层中,并修成2%~4%的排水纵坡,同时设计成台阶形,低部以浆砌片石铺砌,以保持盲沟稳定同时加强支撑作用。支撑盲沟的内部结构以堆砌坚硬片石为好,它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支撑作用。支撑盲沟的要设置反滤层,以防止地下水携带的泥砂逐步淤积在盲沟内。反滤层一般设计为两到三层,每层厚度10~20cm,反滤层的结构、规格要根据盲沟内填料和含水层颗粒大小支撑盲沟的重要程度选择。常采用2~4m的沟宽。

2.2.2 排水盲洞

地下水的活动为滑坡活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地下水埋藏较深时,将要考虑采用排水盲洞来排出拦截地下水。一般在盲沟深度大于10m时,就应与盲洞排水工程进行经济技术比较,深达15~20m的盲沟是极少见的,且施工安全与盲沟处理均较困难,经济造价也太高,此时用排水盲洞拦截疏导深层地下水是较为适用的滑坡治理工程。

2.2.3 排水钻孔

排水钻孔治理工程中的排水钻孔是一种有效的排水治理滑坡工程,它一般都是以钻孔群形式出现的。排水钻孔群的形式多样,有用泵抽水或本身排水的垂直孔群,还有地下水平或地下垂直钻孔群等。垂直钻孔群排水设计必须在查明滑坡水文地质条件,获得有关设计的水文地质参数基础上进行。为保证排水钻孔的施工质量,垂直钻孔群平面布置的排间距、孔间距、排水钻孔的孔径、孔数估算、排水孔必须按结构设计等按有关规范进行施工。

3 滑坡治理的挡土结构工程质量控制

挡土结构工程是整治滑坡经常采用的有效措施之一,破坏山体平衡少,稳定滑坡收效较快,它在结构上可分为重力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和抗滑挡土墙等。

3.1 重力式挡土墙

为确保重力式挡土墙的工程质量,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足够的埋置深度。对于土质地基挡土墙,在无冲刷时,基础地面位于地下以下等或大于1m,有冲刷时,应在冲刷线以下等于或大于1m,对于设于寒冷地区的挡土墙,基础底面应在冻结线以下0.25m,当土的冻结尝试超过1m时,基础埋置深度可采用1.25m,但基础底面至冻结线必须换填沙砾石;对于岩质地基挡土墙,应首先清除表面的分化层,然后再选择斜面上墙趾嵌入岩层的尺寸。

3.2 扶壁式挡土墙

扶壁式挡土墙是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一种主要形式,属于轻型挡土墙。一般扶壁式挡土墙的高在9~10m左右。扶壁式挡土墙由立板、底板及扶壁三部分组成,。为了施工方便,扶壁间距一般为墙高的1/3~1/2,可近似取为(3~4.5m),厚度约为两扶壁间距的1/8~1/6,一般可以取30~40cm。立板顶端厚不小于20cm,下端厚度最终由计算可以得到。底板分为墙踵板和墙趾板,其厚度最终由计算决定。但最小厚度不小于20~30cm。为了确保扶壁式挡土墙的工程质量,扶壁两端立板外伸长度应根据外伸的悬臂的固端弯矩与中间跨弯矩相等的原则确定,通常选用两扶壁净间距的0.41倍,扶壁式挡土墙的底宽与墙高之比,可取0.6~0.8之间,有地下水或承载力较低时要加大。

3.3 抗滑挡土墙

为保证抗滑挡土墙的工程质量,就应合理的选用填料和墙身材料,由土压力理论可知,填土容重越大,土压力越大;填土的内摩擦角越大,土压力则越小。因此墙后应选择容重小而内摩擦角大的填料,一般以块石和砾石为好。墙身材料的选择应与抗滑挡土墙的结构型式相适应,对于重力式抗滑挡土墙,墙身材料一般采用条石、块石或块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对于锚杆式抗滑挡土墙、板桩式抗滑挡土墙、竖向预应力锚杆式抗滑挡土墙等型式,其墙身材料最好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对于加筋土抗滑挡土墙,其墙身材料一般采用级配良好的砂卵石或级配良好的碎石土作为筋体部分的填料,筋带最好采用钢塑复合带,加筋挡土墙的面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除了要选择合理的材料外,还应注意以下的问题以确保施工质量。

(1)抗滑挡土墙应尽可能在滑坡变形前设置,或在坡脚土体尚未全面开挖前,以较陡的临时边坡分段开挖设置,还应根据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受力情况采取分段、跳槽、马口开挖的顺序,并及时进行抗滑挡土墙的修建。

(2)当地下水丰富时,除按设计要求作好主体工程的施工外,对辅助工程,如墙后排水沟、墙身泄水孔等也应注意其事故质量,防止墙后积水。

(3)对墙后的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达到设计要求。

(4)施工时,应保证基础埋置到最深的可能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中,并满足设计深度。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分析,在进行滑坡排水治理工程和挡土墙结构工程的施工时,务必要按照地质条件和设计规范进行施工,以确保其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灾害治理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字】地质灾害,工程,设计,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具有一定的实在性,具有自身的防治战略以及相应的勘查内容和评价办法。在地质灾害工程中,实施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工程的性质、地点、规模、方式以及终结的时间都是取决于具体发生的灾害。了解了地质体的设计与治理将能够使地质灾害工程正常进行。

一、地质灾害工程的设计

地质灾害工程中设计很重要,要深入的了解自然结构,研究它的成因机理以及灾害发生的条件。在一些重大的地质灾害工程中,要求立足于实际问题中,用成熟的理论将问题解决。认真探索新理论和新工艺,在全面分析地质灾害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发生的全程模式。

(一)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进行概念设计,这样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一步完善整体设计。因此建立一种源于成因机制分析的地质灾害工程的概念设计体制,在设计中应该完全适应地质体的自然态势,对自然结构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增强自然的稳定性,不能将其随意的进行改造,应尽量的适应自然地质的具体环境和特征。对于一些重大地质灾害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将设计和工艺优化,按照设计人员的具体施工工序进行。施工时要做好工程治理的有效性,控制灾害体,保护好对象。在开工之后,要综合的听取建设,监理和施工方面的意见,将原设计进一步优化,整体提高工程的质量。

(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总体设计

根据地质保护对象的工程等级确定工程的设计标准,结合设计的技术规程、规定等技术文件,制定出有效控制灾害工程治理的设计思路。在施工过程中,比如挖基坑、边坡等施工时,作出施工安全的检测设计;对主体工程进行工程效果作出检测设计。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分项设计

根据地质灾害体,列出本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如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及施工的质量要求。对于主体受力的桩、锚等进行质量检测,列出具体的检测标准、方法和数量;针对辅助工程设计的堆渣场挡土墙等作出分项设计并纳入预算中。

(三)地质灾害施工设计介绍

地质灾害防治的设计作业中存在很多设计步骤。比如现场的设计,反馈设计,分析设计,监理设计,代偿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下面分别对这些设计进行介绍(1)初始的反馈设计。在进行地质勘查和研究之后,才能够进行现场设计。其中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判断,拟定初始的方案,主要包括对方式的选择,施工的具体方式和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于设计的各个层次中。(2)计算机分析设计。在初始反馈设计的基础上,下一步该进行计算机分析设计了,这种设计能够有效的将初始反馈的资料量化,提供出更为准确的工程施工方案。此种设计有一定的缺点,由于计算精度有一定的限制以及设计对象的不确定,计算的结果会出现定性使用的现状。(3)系统设计。对于地质灾害工程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够更广泛的把握实质性的问题,防止在原则上的失误。(4)代偿设计。要求施工人员针对关键地段施工时,添加的一项施工措施,可以加强安全储备,增加对地段施工中的安全系数。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代偿设计在指导施工中的程序、强度和步骤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中地质体变形,减少灾害。(5)二次反馈设计。主要进行工程开挖和造孔的施工中,能够检测到之前未能够想到的一些意外状况,根据相应的反馈设计,能够更精细的对整体进行设计。(6)可靠性设计。地质灾害工程相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中,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主要的不确定来自防治对象自身存在的设计参数有较强的离散性。因此,计算模型也和实际的工程中有一定的不同,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就是在对各种参数进行综合考虑之下,选定可靠度或可靠指标当作设计准则。这样就可以在各方面都稳定的状态下计算出失效概率,判断工程的可靠性。(7)计算机辅助设计。这种设计的操作性非常强,对设计工程师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工程作业的效率。虽然说设计的各种观念有所重复,但是这些总是在不断的优化。

二、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等都属于地质灾害。其连续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尽量排除在地质灾害工程中的一些干扰因素,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理工程,在治理时,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专业性强,要按照治理工程相关行业的设计规范进行治理。依据所治理的地质灾害特征、环境,拟定防治的工程方案,不同的地质灾害有不同的防治工程类别。如:对滑坡的治理,常用的工程治理措施有支挡、加固和排水;对泥石流的治理采取拦截、疏导和保护等措施;不同的工程类别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优选的治理方案。一般的治理工程方案选择单一的工程类型或者结构工程类型,还有的选择不同种工程类型进行,总之根据防治效果选择不同的防治类型。此外,还要想到工程的累积效果,保证维护后的长期使用;还要根据特殊的地质灾害设计专门的工程施工。根据地质灾害的工程位置使防治的强度要达到防治的目标要求。

三、结束语

经过深入的调查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过半的因素是人为的。所以要减轻灾害的发生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相关的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并建立相关的国家财政的投入。对于灾害防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使得地质灾害工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向红;闫媛;;荥阳宋沟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防护措施[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2] 巨能攀;向喜琼;黄润秋;;滑坡治理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灾害治理工程范文第4篇

一、地质灾害以及危害分析

1.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随着地球运动,地表发生变迁产生的比如火山作用、地壳断裂等。这类地质灾害属于自然地质灾害,是不会随着人类行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另一类是由于人为因素比如对地表进行破坏、不当的经济生活活动等而产生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地质灾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逐年提高,其造成的破坏性极大。一般来说,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以及地面沉降等。这些地质灾害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发生,对周边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十分严重。

二、地质灾害危害

尽管这些年我国在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成本,但限于经济发展和当前的技术水平,地质灾害依旧得不到精确的预测,所以发生的频率并没有降低。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对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均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主要危害有造成居民房屋损坏、倒塌,损害居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塌陷、桥涵被毁,导致交通不畅,危机交通安全;破坏城镇建设,破坏工厂、学校机关等基础设施;造成农田毁坏,水利设施的损坏,导致农作物减产;造成电杆等倒塌,输送线路被中段,严重影响到输电、通信工程。

三、地质灾害勘察与工程治理技术

1.防治工程设计

在采取工程和生物治理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和防治以前,首先需要对防治工程进行设计,在设计前,收集地质灾害相关的信息,主要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成因,建立成因机制。然后在对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防治工程的主要目标,勘察的手段,采取的主要治理技术等。最后再根据防治工程的主要目标、勘察防治手段、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等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作量的多少。

2. 地质灾害勘察

2.1 确定测绘范围

一般的地质灾害都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以前,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测绘工作,测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地表的点线面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分析,目的是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并且佐证地质灾害的特征属性。在确定测绘范围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还需要根据运动规律,对周边一带的地质环境进行测绘。

2.2 选取勘察方法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的时候要选取理想的勘察方法,除了根据地质灾害结构分析采取的传统勘察方式以外,还需要采取多样新型的勘察方法。比如在对滑坡进行勘察的时候,传统的勘察方式有钻探、槽(井)探和物探等,但是比如钻探只能起到对地表进行分层的作用,所以应该在采取传统方式的时候适当地结合其他的勘察方法。例如在使用钻探勘察岩质滑坡的时候可以采用单动双管钻探工艺来完成,只有通过较高采取率岩芯的识别才有助于对滑坡体的客观判断。比如槽探虽然勘察起来比较直观,但是成本比较大,而且风险较高,不管是钻探还是槽探都会对原来地表造成破坏,所以需要配合原位测试的方式进行多样勘察。

2.3 勘察样品

在进行地质灾害勘察之际,需要进行勘察样品的采集工作。目前样品的采集由于勘察方式的问题以及采样容器、采样测试参数值设定等问题,得到的样品有不稳定性、代表性差等问题,使得采样的测试结果不理想。在解决样品问题上,除了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暮η榭霾扇〔煌?勘察方式以外,为了提高样品的统计性和真实性,可以采取相应的采样方式。比如滑坡样品采集的时候,为了减少采样槽数量,减少工程成本,可采用环刀现场井(槽)侧壁采样,这种方式具有一井多采特点,有效减少了工程风险以及工程的成本。

3.工程治理技术

3.1 主要工程治理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勘察设计以及现行的相关规范制度、技术标准等,当前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治理的主要工程有:排(截)水工程、支档(拦)工程、护坡工程以及加固工程等。在对这些防治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工程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工程治理技术。

根据表1显示,对于一些小型的滑坡,可以采取前缘支档、后缘排水治理技术措施,对于中型以上的滑坡灾害,需要根据已有的勘察资料采取更加详细复杂的治理措施。对于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护坡、加固等技术措施,对于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治理,采取的措施需要根据塌陷以及沉降的程度采取排水或者加固等治理措施。总之,在利用工程技术进行不同地质灾害治理的时候,先要分析已有的灾害勘察资料,然后根据当地的灾害实际、地质环境等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

3.2 工程治理设计的注意事项

首先,工程勘察和工程治理之间有一段间隔期,至少要在半年以上,而在这段时间内,地质灾害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滑坡体的时段演变。而工程治理设计是按照之前勘察结果进行的,不客观不严谨,所以需要对之前的勘察信息进行更新,重新进行现场核查,发现与之前勘察信息不符的地方,必要的话可以进行补勘。另外,需要选取合适的治理方案。一般的地质灾害经过勘察信息分析以后,会根据勘察结果以及灾害情况和特征制定治理方案,可是在选取治理方案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比如滑坡一般是由于大气降雨造成的,但是治理方案却主要选择了工程抗滑,虽然抗滑工程很重要,但是成本却很高,而且不是所有滑坡都适合的治理方案,所以需要根据防治的主要目标针对其中关键性问题采取灵活性的治理方案。

灾害治理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治理

1. 公路灾害的定义

公路灾害概念在各类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中目前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毁、破坏等概念。由于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目前不可能给出一个公理性定义,仅能给出较泛的定义。即公路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作用引起公路设施损坏(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影响通行的事件或过程。公路灾害按成因分为:公路地质灾害、公路气象水文灾害、公路生态环境灾害、公路人为灾害和公路综合灾害5种类型,本文仅对公路地质灾害作出如下探讨。

2.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滑坡灾害、崩塌灾害、泥石流等,针对这三种病害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作如下探讨:

2.1滑坡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1.1滑坡成因分析

1.地质地貌条件。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

2.降水和地下水条件。降雨和冰雪融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体饱和、液化,往往是滑坡的触发条件。一次性连降暴雨,使风化的变质岩含水量饱和,在斜坡重力作用下,表层山体沿下部坚硬岩石表面下滑。一般是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岩体软弱面产生的。

3.人为因素。滑坡的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在坡顶上堆积弃土、修建筑物及构筑物,加大了坡顶荷载;不适当的大爆破施工,改变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促进了滑坡的发生;排水不当等。除此之外,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2.1.2滑坡灾害治理措施

1.直接阻止滑坡的发育。设置各种抗滑工程,如抗滑片石垛、抗滑挡墙、抗滑墩、预应力锚固、预应力锚固抗滑挡墙、抗滑桩、预应力锚固抗滑桩、钢架抗滑桩、拦砂坝工程等。近年来抗滑桩在公路滑坡治理中被广泛采用,多是人工挖孔灌注桩,一般在滑坡上布设2~3排,适用于浅层处于蠕动挤压阶段的滑坡。当滑床为完整岩层时可采用上挡下护的办法,基础埋入完整岩层内不应小于0.5m,若滑床为不易设置基础的破碎岩层时,可将基础置于坡脚稳定地层内,基础埋深不应小于2m并置于可能向下发展的滑面以下。

2.改变滑带土的性质。可采用灌浆处理(灌注石灰浆、粘土浆等)、焙烧处理(在滑坡前部利用导洞焙烧滑带土)、电渗排水(利用电极作用排除滑带土的水)、化学处理(利用化学反应增加滑带土的强度)等方法来改变滑带土的性质。

2.2崩塌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2.1崩塌成因分析

1.地貌地质条件。地貌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一定的坡度和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基本条件。据调查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当坡度大于50°或60°,高差大于50 m时,才可能发生崩塌。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可能出现崩塌,一般坡度大于45°,高差大于25 m可能出现小型崩塌;高差大于45 m可能出现大型崩塌。

2.气候条件。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温差大,高寒山区冻融过程强烈,因此这些地区岩石风化强烈,悬崖陡坡最易出现崩塌。暴雨、连日阴雨及冰雪融化等往往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岩体和土体中水分的大量渗入,大大增加了负荷,同时还影响岩体内部结构,导致崩塌发生。

3.人为因素。在公路建设中,过分开挖山体边坡,或在坡脚大量采石取土,使坡脚支持力减弱而引起崩塌。在岩体较破碎地带,大爆破也会引起崩塌。

2.2.2崩塌灾害治理措施

1.削坡。在较稳定的岩体斜坡上,将危险斜坡岩体按照一定的设计坡度进行爆破开挖,目的是减小斜坡体的重量,同时也是为了清除表面较松散的岩体,露出新鲜岩体表面,使斜坡坡度达到理想的稳定坡度。但削坡不宜在岩体破碎强烈、开挖影响较大的岩体上进行。

2.喷射混凝土。该方法技术成熟,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对地形适应能力强,也比较经济。同时该方法本身能通过添加纤维来提高强度和韧性,并常与锚杆、钢筋网或钢丝格栅结合使用。但喷射混凝土对环境和自然景观具有破坏性,由于喷射混凝土的封闭作用,将毁灭坡面既有植被及其生长发育条件。

2.3泥石流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3.1泥石流成因分析

典形的泥石流流域分为上游形成区、中游流通区、下游堆积区。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暴雨或冰雪融水。暴雨中心往往是泥石流的分布区,暴雨量越大,泥石流规模也越大。同时人为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修路废弃土石方不合理地大量堆积,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工程建筑物的不合理布局等,都有可能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条件。

2.3.2泥石流治理措施

按照经验和系统来处理泥石流的方式,一般为,在前期以疏通和泄流为主。目前常采用下列措施进行防护治理。

1.引水措施。当泥石流沟谷上游或支沟汇水区的汇水能通过截流坝和引水渠道引出主沟。导向其他地方进入主河时,可将沟谷上游或支沟的水流引走,从而减少主沟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和水体数量,以削减泥石流的规模,控制泥石流的危害。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开阔、地势高差小易于向主河疏导的泥石流沟。

2.排导措施。排导是通过一定的工程让泥石流顺畅通过公路,进入主河和预定地点,而又不给公路造成危害的一种措施。一般采用的排导工程主要有两种类型:急流槽和明洞渡槽。

3.林业措施。林业措施是泥石流生物防治措施的主体部分,一般泥石流沟谷流域的不同地貌单元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根据生态条件配置不同的林种将有较好的治理效果。